古代名人尽孝心的故事五则
古代孝亲的故事

古代孝亲的故事古代孝亲的故事(23个)孝感继母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
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父亲再娶。
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
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
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
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
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
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
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从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跪父留母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
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
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
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
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
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
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
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
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女儿孝心感动,方才罢休。
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
挨仗伤老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
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但他还是非常孝敬母亲。
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
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
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
亲尝汤药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
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
古代孝亲敬长的故事

古代孝亲敬长的故事1、戏彩娱亲:老莱子是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不小心摔倒,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装作假装摔倒的样子,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2、鹿乳奉亲:郯子是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被误杀的危险。
3、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4、拾葚异器:蔡顺是汉代汝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
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
一天,偶遇赤眉军,赤眉军士兵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二斗白米,牛蹄一个,以示敬意。
5、涌泉跃鲤:姜诗是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关于孝顺的名人故事(精选10个)

孝顺的名人故事关于孝顺的名人故事(精选10个)从古至今有不少关于孝顺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孝顺的名人故事(精选10个),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1、子路借米孝敬父母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2、著名文学家鲁迅的孝顺故事鲁迅从小到大都拥有一颗孝心。
少年时,作为长子的鲁迅,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主动地承担起典当旧物和为父亲请医买药等杂务。
母亲六十大寿时,鲁迅先寄回60元钱,给母亲过生日,在生日将临时,又特意从北京赶回绍兴,为母亲祝寿。
为了让母亲愉快,鲁迅特邀请演员来家里唱戏。
这一天,全家热闹非凡,也是鲁迅母亲最欣慰的一天。
后来,鲁迅在北京西城八道湾购置了一套住房,购房当年,鲁迅就亲自返回绍兴,把母亲和全部家属接到了北京。
母亲爱吃火腿,鲁迅在上海时,经常寄火腿给母亲吃。
母亲爱读言情小说,鲁迅多次购买张恨水、程瞻庐的小说寄给母亲看。
3、国学大师黄侃的孝顺故事国学大师黄侃,虽放浪形骸,却奉母至孝。
黄侃自幼丧父,由生母和慈母将他抚养长大。
1908年,生母周氏病重,黄侃回到家照顾了六个月,母亲就去世了。
黄侃大恸,吐血不止。
当时,清政府严捕革命党人,黄侃被迫逃亡日本,但思母不已,便请好友苏曼殊画了一幅《梦谒母坟图》,这幅画成为他的随身宝物,一刻不离。
对慈母田氏,黄侃也是非常孝顺。
他在京鄂间千里来来去去,都是侍母而行,每次奉母出行,必随身携带一口棺材。
这口棺材是其父黄云鹤留给慈母的,本为黄父当年准备自用的,但因棺材太小,就留给了慈母。
慈母去世后,黄侃悲痛欲绝,按照古礼服丧。
古代关于孝的8则人物故事素材

古代关于孝的8则人物故事素材1.重孝的扶桑树:古代有一位年轻人,父母双亡,他一直孝顺父母,在每年的清明节,他会去坟地给父母上坟。
后来,他成为一株高大的扶桑树,在枝叶丰盈的时候,他总是将最好的果实献给父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是一种无私的奉献。
2.孟子的母爱:孟子的母亲是个非常贫穷的妇人,但她对孟子的教诲却非常严格。
有一年,孟子的母亲割断了自己的脚趾作为抵押,筹给孟子读书的费用。
孟子终于成为了伟大的哲学家,他在后来的著作中,经常提到自己母亲的教导和牺牲,以示孝道的重要性。
3.周瑜的豁达:三国时期,孙权战胜刘备后,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周瑜。
尽管周瑜对妹夫刘备颇有微词,但出于孝道,他依然没有对刘备有任何假寐。
不久后,周瑜去世,刘备听到这个消息后,大为哀悼,并发誓要为周瑜主持葬礼。
这个故事表明了周瑜对亲人孝顺的精神。
4.岳钟的杨梅:唐代的岳钟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有一天,他父亲中风瘫痪在床,他每天都为父亲煮粥、喂饭,并用杨梅果汁喂父亲。
时间长了,岳钟的追溯发现,父亲对杨梅的味道特别喜欢,所以他每天都坚持给父亲喂杨梅,并慢慢调养父亲康复。
5.义犬忠烈:古代有一位贫苦农民,他儿子在外读书,家里的粮食吃得越来越少。
有一天,家里的守卫狗被野兽杀死了,农民决定为这只狗举行丧礼,还给它准备了食物坟头。
当儿子得知后,他非常感动,发誓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个故事表明,感恩和孝顺是相互补充的。
6.姜子牙卖身:古代有一位孝顺的少年姜子牙,他家贫穷,但他依然孝敬父母。
后来,他的父亲生病了,只有一块玉石能够治好,但是玉石的价格非常昂贵。
为了救父,姜子牙决定卖身为奴。
当商人得知姜子牙是为了救父而卖身,被他的孝心所感动,于是白送给他那块玉石。
7.周文王的仪式:周文王是中国的一位伟大的国君,他非常尊敬父亲周公。
周文王为了孝敬父王,每天都会举行非常庄严的祭祀仪式。
即使是遭受了外族的侵略,他也没有停止过这个仪式。
后来,他击败了敌人,获得了胜利,这被认为是因为他对父亲的孝敬而得到了神的庇佑。
古人尽孝的故事

古人尽孝的故事1. 孝感借米东汉时期,安陆县有个叫杨惠的老人,他因年老体衰,每天都要靠借米度日。
他的儿子杨喜为了不孝顺老父,常常拒绝给他借米。
但是杨惠的孙子张驹马上站出来,说他已经磨好了麦子,愿意借给他的外祖父米,让他爷爷可以靠这些粮食生活。
杨惠听了非常感动,感谢他的孙子这样的孝心,也深刻体会到了孝顺的重要性。
2. 贾思勰念父恩唐代,文学家贾思勰在他的著名篇目《齐民要术》中写到了他孝顺父亲的故事。
当时,贾思勰的父亲生病了,但是他还是要坚持每天把书本扭转三圈来表达他对父亲的祈福和关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子并不仅仅是做好物质生活,还需要关心父母的心理健康,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3. 诸葛亮躲蛇三国时期,诸葛亮的父亲非常害怕蛇,但他却在院子里发现了一条蛇。
诸葛亮为了不让父亲受惊,迅速把蛇藏起来了。
尽管诸葛亮非常清楚蛇的危险性,但他的孝行却让他的父亲非常感动。
经此事,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4. 白居易弈围棋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刚刚成为官僚的时候,他的母亲非常想念他。
于是,她给儿子写了一封信,称赞他是一个善良、勤奋、有才华的人。
但是,在这封信中还提到了儿子曾经在家族棋局中输了,这让白居易非常失望。
他知道自己的母亲非常喜欢下围棋,于是他特意学习了围棋,并在弈棋中赢了家族的一位大师。
这样,他就满足了他母亲的心愿,也表现出了他的孝心。
5. 冯唐学习唐代宰相冯唐小时候非常懒惰,不爱做功课,也不爱学习。
但是,他的母亲非常慈爱,每天都坚持督促他学习。
随着时间的推移,冯唐慢慢变得勤奋好学,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官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他们会不遗余力地鼓励我们做好事情,这也需要我们回馈他们的孝心。
古代有孝心的故事

古代有很多关于孝心的故事,这些故事都传达了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以下是一些古代有孝心的故事:
1. 江革负母:江革是东汉时齐国临淄人,他少年时丧父,对待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他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
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2. 黄庭坚涤亲溺器:黄庭坚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他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
每天晚上,他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3. 蔡顺拾葚异器:蔡顺是汉代汝南人,他少年丧父,事母甚孝。
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
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孝道的重视和践行,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是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启示和教育,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父母的需要,尽自己所能去孝敬他们。
古代名人尽孝心的故事

古代名人尽孝心的故事古代名人尽孝心的故事尊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到了“九.九重阳节”,这是我们孝敬的节。
下就由编为你们带来古代名尽孝的故事五则,欢迎阅读。
古代名人尽孝心的故事篇1行佣供母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刻木事亲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古代名人尽孝心的故事篇2编一:汉文帝亲尝汤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古往今来孝亲故事

古往今来孝亲故事
1. 孟母三迁
孟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母亲,她为了让儿子孟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连续三次搬家,以便找到更好的学校和老师。
最终,孟子成为了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孟母也因此被誉为“孝母”。
2. 鲁迅与母亲
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他与母亲之间的关系。
在他年轻时,母亲因为患病需要大量的医治,鲁迅孝敬母亲,不断奔走求医,直到母亲痊愈为止。
3. 吕布的孝心
中国三国时期的武将吕布,虽然在战场上凶猛无比,但对于母亲却十分孝顺。
有一次,在战场上,吕布接到消息说母亲病重,他立刻放下兵器,赶回家中去探望母亲,这样的孝心博得了后人的敬佩。
4. 太子和亲
在中国封建时代,太子和亲是一种重要的外交手段,通常要求太子远嫁他国,以此来巩固两国之间的关系。
而明朝的太子朱高煦,在和亲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孝心,他在嫁出去之前,亲自走遍宫中的每一个建筑,确定母亲不用来回走动时有一处隐秘所在,以便日后她可以隐居于此,这样一来他就能经常地来探望母亲。
5. 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在他的著作《论语》中,经常强调孝道,他自己也是一个十分孝顺的儿子。
在他年轻时,他家里很穷,他的母亲因为生活拮据,不得不卖去一些贵重的陶器,以供他读书,孔子后来成为了一代圣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名人尽孝心的故事五则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
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
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
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
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
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
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
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
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能
够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
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
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
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
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
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
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