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案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1教学目标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清全文构造及行文线索,把握情景交融式散文的框架特点,培养学生的赏析才能和创作才能。

2、欣赏散文的优美,体悟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进步学生的文学审美才能。

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写作线索和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

2、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通感”的修辞特点与作用。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课文。

一开始便提问,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和理解的有关朱自清的一些情况,再对学生的答复进展总结,并概述作者朱自清的相关情况。

由此扩展到《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展现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由此,将学生引入到本篇课文之中。

板书课题及荷塘月色——朱自清2、读课文,初步感知。

任意抽选学生来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自己跟随默读。

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

3、作品的构造分析^p 。

读完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并对每部分加以概括。

(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构造,锻炼学生独立分析^p 课文的才能)总结学生的分析^p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参考分析^p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2)、文章是怎样的一个构造,是如何将三个部分连接起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p 文章的行文线索)《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其行文线索很有特色,有两条如同经纬线交织在一起的线索,一是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又回来的空间顺序来惊醒景物的描绘;二是以作者的心情变化作为线索。

从文章总体来看,写景是位抒情效劳的,因此其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板书:两条线索一、空间:出门——小路——荷塘——门口二、心情:不静——求静——得静——出静4、细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案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案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荷塘月色》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朱自清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和用法。

分析并欣赏文中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2.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2 重要词语和句式的学习和运用。

2.3 文中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学习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文中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3.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和教学用具。

4.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

简单介绍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作品《荷塘月色》。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5.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教师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帮助。

5.4 课堂教学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解释重要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和用法。

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5.5 练习与巩固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5.6 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并提出拓展性的问题和思考。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练习等。

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2 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和质量。

注意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七、教学反思7.1 教学内容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和清晰。

思考是否需要补充或调整教学内容。

7.2 教学方法反思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和适用。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文学地位1.2 介绍《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1.3 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安排第二章:作品梗概2.1 概述《荷塘月色》的故事情节2.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2.3 探讨作品的现实意义第三章:文学特色分析3.1 品味朱自清的语言风格3.2 分析作品的结构布局3.3 鉴赏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第四章:人物形象分析4.1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4.2 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关系4.3 思考人物形象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五章:主题探讨5.1 阐述作品所表现的自然美5.2 分析作品中的家国情怀5.3 探讨作品对人性的启示第六章:课堂练习6.1 请学生概括《荷塘月色》的故事情节6.2 请学生谈谈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6.3 请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文学特色第七章:拓展阅读7.1 推荐与《荷塘月色》相似的文学作品7.2 请学生选择一篇进行阅读,并简要介绍其内容7.3 讨论拓展阅读作品与《荷塘月色》的异同之处第八章:分组讨论8.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看待作品中的家国情怀?8.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第九章:课堂小结9.2 强调重点知识点9.3 布置课后作业第十章:课后作业10.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第六章:作品解读6.1 分析《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如荷塘、月色等,探讨其象征意义6.2 解读作品中的内心独白,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6.3 探讨作品中的审美观念,如对自然美、人生哲理的感悟第七章:作者写作风格7.1 了解朱自清的写作背景和文学流派7.2 分析《荷塘月色》中的写作特点,如细腻的描写、真实的情感等7.3 探讨朱自清其他作品的风格,进行比较分析第八章:课堂活动8.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情感8.2 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完成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评论文章8.3 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感受朱自清的诗歌魅力第九章:综合评价9.2 同伴评价:互相评价对方的学习成果和表现9.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第十章:教学反思10.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10.3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第二章作品梗概重点关注内容:学生对于《荷塘月色》的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掌握。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一、__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__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__的韵味。

__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__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要点: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是__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

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

__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篇一】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对象分析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

但文章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

这一特点会让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充满了期待,有利教学。

二、教学内容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三)了解“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五、教学方法(一)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二)赏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设计布置预习:1、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2、熟读课文,扫清生词障碍。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个人排解烦恼、释放压力的方式总是不同的。

有人喜欢到黑龙江上感受涛声激荡;有人则喜欢去白桦林间倾听落叶纷飞;有人喜欢去天边小镇仰望雪山阳光;有人则喜欢去美丽的嘉荫丈量天高地远……甚至有人在自家小屋的门口去看蚂蚁搬家、小鸟搭窝。

而我们的朱自清先生却喜欢在烦闷时去清华园里看荷赏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看那又是怎样一幅美景。

(二)介绍写作背景(三)讲授新课1、理行踪明确:带上门出去(第1段)→漫步小路(第2、3段)→观荷塘赏月色(第4、5段)→看四周(第6段)→遐想(第7、8、9、10段)→推门进去(结束)。

(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

)2、析感情(1)分析第1段明确:课文第一句直接道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它是全文的文眼,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2)分析第2、3段对比:常日的小路与此时月下的小路,有何不同?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篇1《荷塘月色》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荷塘月色》教案板块分析:“一花一世界”板块的重点是——感受写景散文的意境美。

《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写景美文。

围绕“荷塘”“月色”创造意境,抒发情感。

此文上过多遍了,在新课程引导下,还用老办法来教?我比较赞同从诗歌鉴赏中学到的“意境美”出发,重点在学生的个体感受与体验上,在朗读的基础上梳理由哪些“意(情)”构成了哪些“境(景)”。

在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由此体会,写景散文的意境美,“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主题。

我不主张老教材上对“颇不宁静”的统一解读,把“憎恶黑暗现实”当作唯一答案,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朱自清有自己内心烦闷与家庭情况,在主题探讨活动中可让学生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理解这哀愁背后一个知识分子的迷茫彷徨和爱国良知。

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

通过美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味。

2.把握情景交融的特点。

通过具体的鉴赏活动,领略作品的意境美。

3.通过主题的多元解读,理解作者矛盾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第四专题有哪几篇课文? 归类后明确学习的重点《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鉴赏写景散文的意境美《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鉴赏写人散文的细节美《祝福》《边城》——鉴赏小说的情节美与环境美《林黛玉进贾府》——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美2、同学介绍对朱自清的了解,老师总结4、抽查学生朗读《导、析、练》上的字词与解释。

5、学生朗读:要求第一步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提示: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

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案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案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的诗文。

(2)分析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文的美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2. 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3.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 欣赏和分析诗文的美感。

3. 运用诗文中的词语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文内容、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3. 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朱自清的画像,简介作者的背景和作品。

(2)引导学生回顾《荷塘月色》的诗文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诗文(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3. 欣赏与分析(1)学生跟读朗读录音,感受诗文的美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3)学生分享自己欣赏诗文的心得体会。

4. 巩固学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进行认读和默写。

(2)学生运用诗文中的词语进行创作,可以是句子、段落或小作文。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强调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为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历来颇受人称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向来是重点讲解篇目,分享了荷塘月色教案,欢迎大家欣赏!【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3、(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

理清游踪。

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1、本单元学习散文。

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2、我们今天要心仪怎样一段感情、怎样一幅美景呢?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二、整体感知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

1、配乐动画朗诵,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同学们小声跟读,随文入境!2、优美的诵读和美丽的画面已经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我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美,现在可畅所欲言谈谈你谈感受到的美。

美点寻踪。

⑴既写荷塘又写月色。

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是荷塘上的月色、将二者巧妙的结合起来了。

幽雅、朦胧幽静的画面美。

⑵用词句美、语言美。

⑶情感很美。

总结: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游踪。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此句称“文眼”。

教师: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xx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

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问题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师生共同明确: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三、课文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朱自清在荷塘上心仪到了一幅荷花美景。

我们知道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在中国诗坛上,写荷花的诗句历来很多,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璟的《浣溪沙》,看他们写出了荷花怎样的情状?浣溪沙秋风中荷花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朱自清笔下的月色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样的风姿呢?1、配乐朗读第四段(贝多芬的《月光》钢琴曲)。

2、课文第4小节写了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⑴写了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画面很美。

⑵画面为什么会这么美呢?现在我们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表达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读一读。

删除法。

⑶品位语言美:改动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微风过处,送来清香。

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学生朗读。

问:感觉怎么样啊?⑷教师分析: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修辞)⑸第4小节写荷花的三个比喻,一个拟人。

①“请问,‘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有的学生说:“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也不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学生回答说:“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我接着问:“何以见得很‘柔美’?”学生答:“句中有‘亭亭’二字。

”还有学生说:“是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

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

”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

③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晶莹剔透、纤尘不染。

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纤尘不染、冰清玉洁。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学生回答:“没有。

”“这里是比喻,因为这里用得是‘仿佛’一词……”“对,是比喻。

也就是说,作者是用歌声来比喻荷香,是吧?”“但是,“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吗?”“荷香与歌声都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

”“而且朦朦胧胧的。

”“对。

”荷香和歌声都是‘缕缕’的、‘渺茫’的。

这是比喻。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郭风《叶笛》)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

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看,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

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花香,如歌声,若有若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写出了荷香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美好情状。

⑹画面美:月色下的荷塘,朦胧、静谧的美。

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动静结合、叠词的巧妙使用。

⑺出示知识图示。

⑻再次诵读第四段。

⑼作业:知识迁移:描绘画面美。

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煞江南。

答案:雾气飘绕,江水潺潺,暖和的阳光轻抚着秀丽的山峦,江水两岸是彩绘的屋檐。

芰荷沐浴在秋光中,沙鸥悠闲的踱着步,时而拍打着翅膀翩翩起舞。

风轻轻撩起珠帘,画船从天边飘来,船上的酒旗迎风招展。

好一个富饶美丽的水乡江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赏析五六段的画面美、语言美。

【教学过程】1、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生谈感受。

2、出示写月的诗句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描写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的独斟独酌,及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情。

舟次中秋张煌言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

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明确月色是难写的。

以月寄相思。

本文是怎样写月色的。

3、美读五六段配乐《月光》4、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5、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学生回答,教师补充:⑴以流水作比,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⑵通过雾写月光:薄薄的青雾,雾的轻飘壮。

⑶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描绘荷叶、荷花安谧、恬静的情状。

⑷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⑸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6、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语言有什么特点。

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

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

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金志华《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升”替代“浮”。

(替换法)由学生找,谈谈体会,教师点拨。

参考:(以学生讲为主,教师重点分析四处)“泻”──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

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

(“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

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

(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⑵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

为何用画不用印?“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