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城市与区域规划分析课程教学大纲(欧向军编制)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是: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自然界区域界线有时是截然的,但大部分也是过渡性的)。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
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区域的划分(一)依据区域的概念划分1.均质区域: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例如山区与平原区,干旱区与湿润区,农区与牧区,水稻区与小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发达区与贫困区等等。
2.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例如,目前在区域研究和规划中普遍采用的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二)依据区域的特性划分1.整体性(系统性):是由其内部一致性和强烈的联系性决定的。
2.结构性:是指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
3.动态性:是指区域实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
第二节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一、区域发展(一)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二)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二、区域研究(一)区域研究的意义:对于区域经济运行系统的优化,区域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践指导书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践指导书课程代号:21050140总学时(或周数): 4学时适用专业:2007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一、课程实践目的《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
《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区域分析的理论与区域规划的编制方法,充分认识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和特点,能够对各种区域经济现象与区域所处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分析,从而为后续课程学习打好坚实基础。
二、课程实践要求根据本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体系,本实践项目的基本要求:1、领会有关区位分析与规划的基本理念,并能辩证地分析有关区域发展的现实问题。
2、能较熟练地阅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图件,并初步具有评判规划结果的能力。
3、能将《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际中,通过调查区域发展条件及存在的问题,对区域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措施。
4、掌握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基本流程。
三、课程实践内容(一)选择一个研究区域的城镇体系(中比例尺)进行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的调查(本次要求是全省九个设区市,全年段按各自所在的设区市为大组,进而可按4-5人为一小组,选择其中某一个县(县级市)域工作对象,全为城区的不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二)进行研究区的空间数据库建设1、空间数据建立过程图*非农业人口指标(三)专题地图显示与分析1、专题图:①《╳╳县域区位分析图》,②《╳╳县城镇化水平分布图》③《╳╳县城镇规模等级分级图》;④《╳╳县城镇中心度指数分布图》⑤《╳╳县城镇职能结构分布图》;⑥《╳╳县总人口密度分布图》;⑦《╳╳县土地经济潜力分级图》;⑧《╳╳县城镇空间结构发展分布图》⑨《╳╳县交通网络规划分布图》注意:除②、④、⑥、⑦图用GIS软件制图外,其余用CAD软件制图2、专题分析结合县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分析该县城镇化水平差异、城镇规模等级、城镇职能结构分异、人口分布差异、土地生产潜力分布、城镇空间结构发展趋势,指出当前的特点及原因,并根据可能的趋势规划未来城镇规模、职能、城镇空间结构的发展模式。
《城市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6120123课程英文名称:Urban Planning总学时:30学分:1.5授课对象: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先修课程:建筑制图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城市规划是工程管理和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全面分析、解决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城市和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开展。
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内容和过程。
3、掌握城市用地与总体布局的关系。
4、了解城市规划中的道路、绿化、工程规划与经济因素。
5、了解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和要求。
6、了解城市规划的相关法规。
四、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开展1.1城市的产生与开展1.2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开展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实施2.1城市规划的任务和目标2.2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第三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3.1城市的性质3.2城市的规模第四章城市的用地与布局4.1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4.2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4.3各类用地的布局第五章城市结构形式5.1城市结构形式5.2实例分析第六章城市道路与交通6.1城市对外交通6.2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第七章城市绿化系统与生态7.1城市绿化系统规划7.2城市生态第八章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8.1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8.2居住区规划设计第九章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与技术经济因素9.1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与技术经济因素9.2规划中的技术经济因素第十章城市规划法规10.1城市规划法10.2其它相关法规五、学时分配为巩固本课程学习内容,可选择以下局部作业1.我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开展关系2.如何将我国古文化/古哲学思想精髓应用于当今城市建设?3.以熟悉的城市为例,简要介绍其自然条件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参观武汉市城市建设、常青花园居住区的规划建设。
七、教材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o八、主要参考书L [英]P •霍尔著,邹德慈、金经元译:《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牢固掌握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相关概念、区域发展整体评价理论、区域优势与区域产业理论、区域战略与空间结构理论、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理论等。
2.掌握区域发展的支撑条件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理论。
了解区域竞争相关知识、区域创新机制、区域土地与产业布局理论。
3.掌握对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经济社会背景、技术支持条件进行系统评价的方法;重点掌握对区域整体发展水平以及区域优势与分工和区域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的方法。
4.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得到技能方面的初步训练,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能够对具体区域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正确的区域发展观和人生发展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9394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五、参考教材建议教材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主要参考书1.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魏清泉.区域规划原理和方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4.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魏宏森等.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6.方创琳著,《区域发展规划论》,科学出版社,2000年;7.方创琳著,《区域发展战略论》,科学出版社,2002年8.聂华林、李光全,《区域规划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9.埃德加·M·胡佛,王翼龙译.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0.王铮,丁金宏.区域科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1.彼得霍尔,《城市和区域规划》,邹德慈、陈熳莎、李浩翻译12.张京祥,《城镇群体空间组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区域分析与规划是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一个特定区域的综合分析,了解该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人口特征、社会需求等各方面因素,再结合相关政策和规划原则,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区域分析时,首先需要对该区域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了解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势、气候、土壤等;了解该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就业情况等经济状况;了解该区域的人口特征,包括人口分布、年龄结构、教育程度等;了解该区域的社会需求,包括居民对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需求。
在进行区域规划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需要根据区域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确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目标。
例如,如果该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等相关产业;如果该区域靠近重要交通枢纽,可以发展物流中心、商贸等相关产业。
其次,需要考虑区域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规划时,要合理安排不同功能区的布局,确保各区域的互补性和协同性。
例如,居住区与工业区的合理距离,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
此外,还需要考虑规划的可持续性。
在制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例如,可以引入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等,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最后,为了实施规划,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并确保其有效落实。
政府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促进各方面力量的参与,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通过区域分析与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和整合资源,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并保证其有效实施。
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制定出相应的规划策略。
下面将进一步探讨一些与区域分析与规划相关的内容。
首先,需要关注区域的经济发展。
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城市规划学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城市规划学是一门研究城市发展、规划和管理的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城市规划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本课程将涵盖城市规划的历史、理论、方法、法规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和课程设计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主要理论和思潮。
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熟悉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能力目标具备分析城市问题、提出规划策略的能力。
能够运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技术进行规划设计。
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
三、课程内容1、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理论古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近代城市规划的兴起与发展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思潮2、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城市的定义、构成和功能城市规划的任务和目标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3、城市用地规划城市用地分类与评价居住用地规划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工业用地规划仓储用地规划绿地与开敞空间规划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城市道路的分类与分级城市道路网规划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城市停车设施规划5、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城市供水、排水工程规划城市供电、通信工程规划城市供热、燃气工程规划城市环境卫生工程规划6、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和特点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和措施7、城市景观与风貌规划城市景观的构成和特征城市景观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8、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城市更新的概念和模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9、城市规划法规与政策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城市规划相关政策10、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四、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课程的核心知识。
区域分析规划

10
第一章 绪论
《区域分析与规划》
1、什么是区域
不管是研究区域的经济学还是区域科学,都需要首先弄明白 “什么是区域?”可是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一致的答案,今后 可能也不会达成共识,因为各个学科的研究视角不同,对区域的界 定也就不同了。即使是同一学科比如区域经济学,不同的学者给区 域下的定义也很不相同,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把区域定义为:“区域是指有内聚力的 地区。根据一定标准,区域本身具有同质性,并以同样标准与相邻 诸地区、诸区域相区别。区域是一个学术概念,是通过选择与特定 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划定的。”
12
第一章 绪论
《区域分析与规划》
1、什么是区域
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认为:“区域就是 对描写、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来 说,被认为有用的一个地区统一体”。
在青藏高原内部也存在差异:如柴达木 盆地、河谷地区、藏北高原、各山地又有 差异,即地域差异。
23
第一章 绪论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的可变性
从“草软羊肥”到“生命禁区”——罗布泊的环境变迁 罗布泊地处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境境内,历史上曾是我 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湖泊。由于罗布泊地处塔里木盆地低洼,所以 成为塔里木盆地的集水中心。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等河 都汇注于罗布泊。200万年前,水域面积达2万平方千米。在我国 古代典籍记载中,罗布泊最大水域达5000多平方千米。在汉代, 罗布泊尚“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汉书·西域 传》),它的丰盈,使人“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积石为中国河 也”,被人们长期误认为是黄河的源头。那时罗布泊湖面广阔, 河网密布,植被茂密,人类在此放牧、渔猎、耕种,繁衍生息。 到了封建社会,罗布泊地区与中原经济文化交往的逐渐密切,充 当着商道枢纽的角色,成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地处罗布 泊西北的古代名城楼兰,人口众多、商旅云集,“草软羊肥”,一 派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楼兰古国还沿水域发展出相当发达的种 植业。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大纲.doc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0102054二、课程名称: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Regional Analysis and Planning)三、学分、学吋:2学分;32学时四、教学对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五、开课单位:水资源环境学院地信系六、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七、课程性质、作用、教学Fl标(含知识、能力、索质的要求)《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阐述了区域概念、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及与区域规划的关系,讲述了区域规划功概念、类型、编制方法和程序,回顾了屮外区域规划发展历程,涉及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区域发展的主要理论,区域发展战略,区域规划屮的产业发展与布局、土地利用、区域基础设施、城镇体系及环境等各项规划,属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选修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对区域分析及规划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有关理论与方法。
八、教学内容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第二节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第三节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第四节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第二章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第一节自然资源第二节人口与劳动力第三节技术条件第三章区域经济分析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第三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第四章区域发展分析第一节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发展优势第二节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五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第二节区域规划类型第三节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第四节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第六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发展方向与战略F1标第三节战略抉择第四节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第七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增长极理论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第三节点一轴渐进扩散理论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第八章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第一节土地和土地利用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与供给第三节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第四节优势区规划第五节土地保护第九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第一节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第二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第三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第四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第十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第五节区域电力规划第六节区域电信规划第十一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二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第三节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第五节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第十二章区域环境规划第一节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第二节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第三节区域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第四节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九、实践性环节的内容、要求十、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内容、要求及占用学时(或学时比例)尚无多媒体教学软件-卜•一、教材及参考书祥功豪、魏清泉、陈宗兴编著,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同济大学合编,区域规划概论,屮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十二、考核方式闭卷或开卷考试,以百分制计十三、教学大纲说明(1)各章要点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第三章区域经济分析第四章区域发展分析第五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第八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七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八章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第九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第十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第十一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二章区域环境规划(2)其它本课程属专业课,必须具有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课程的基础,适宜安排在第三、四学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城市与区域规划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英文名称典型城市与区域规划分析
Analysis on Typical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课程代码14130503012
适用专业城乡规划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开设学期第五学期
学分数 2
一、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为选修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述自产业革命以来西欧和美国的有关典型城市和区域规划、规划哲理、技术和立法等方面问题的演变过程,介绍对比西欧和美国这些发达工业国家的规划经验,总结城市和区域规划方案编制的程序及技术等。
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对城市与区域这个复合系统有个初步认识,从系统的观点理解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划方法和基本规划技术,对城市和区域规划形成一个宏观认识。
(二)实践教学类型与任务
1.实践类型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适当进行课外实践教学;以教师引导为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中,教师讲授30学时,案例分析4学时。
2.实践任务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从感性认识入手,从案例入手,通过文字讲述、地图、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城市与区域系统,进而揭示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内涵及空间规划规律,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步加深对城市与区域规划的认识和理解。
在保证大纲规定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课程的体系安排、学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等,可灵活掌握,适时调整。
(三)教学时数分配表
(四)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成绩占70%。
2.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2分,到课率3分;课程作业数5次,每次5分,作业共25分。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彼得·霍尔著;邹德慈等译,《城市和区域规划》(第五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主要参考书:
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郭彦弘著,《城市规划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陈友华等主编,《城市规划概论》,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
刘秉镰等,《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张金锁等编著:《区域经济学》(三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郝寿义等,《区域经济学》(二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规划、规划师和规划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相关概念
2. 了解相关“规划”的业务范围
3. 熟悉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
二、教学内容
一、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运用
二、“规划”作为一种行动
三、规划的简单目标和复杂目标
○第二章 1800年至1940年城市发展的沿革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产业革命前的城市规划
2. 了解工业主义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 熟悉城市扩展的主要类型
4. 了解防止城市蔓延的对策
二、教学内容
一、产业革命前的规划
二、工业主义的影响
三、城市扩展的现象
四、防止蔓延的对策
○第三章预言家们:从1880年至1945年城市规划的先驱思想家们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英美传统城市规划学者的主要思想
2. 了解欧洲传统城市规划学者的主要思想
二、教学内容
一、英美传统
二、欧洲传统
三、对预言家们的评价
○第四章 1940年至1952年战后英国城市规划机构的建立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英国区域经济规划存在问题的实质
2. 熟悉1937—1940年巴罗委员会及其报告的基本内容
3. 了解巴罗委员会的效果
4. 了解构成规划体系的主要基础报告及其主要特征
二、教学内容
一、区域问题的出现
二、1937—1940年巴罗委员会及其报告
三、巴罗委员会的效果
四、基础报告
五、立法
△○第五章 1945年至2000年的国家/区域规划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1945年至2000年的国家/区域规划政策的历史演进
2. 熟悉1945年至2000年的国家/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
一、1945—1980年的区域政策与区域演变
二、1960—1980年的政策演变
三、1980年代区域政策的重大转向
四、1960—2000年区域经济政策的评价
△○第六章 1945年至2000年城市及城市地区的规划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1945年至2000年城市及城市地区规划的演进过程
2. 熟悉1945年至2000年城市及城市地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3. 掌握1945年至2000年城市及城市地区规划的相关政策
二、教学内容
一、英国发展变化的现实
二、1950年代的规划:城市与郡的对峙
三、1960年代的主要区域研究
四、1965—1972年新的区域结构和地方政府的改革
五、1965—1972年的城市地区规划与地方政府
六、1960年代的增长规划
七、1970年代早期限制增长的规划
八、1970年代后期内城问题的出现
九、1980年代撒切尔政府的政策
十、1990年代的规划:城市复兴的要求
△○第七章 1945年以来的西欧规划
一、教学目标
1. 熟悉西欧各国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主要特色
2. 了解西欧各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3. 掌握欧洲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主要经验
4. 了解欧洲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主要前景
二、教学内容
一、法国的战后规划
二、德国的经验
三、意大利的区域开发
四、斯堪的纳维亚的城市地区规划
五、荷兰:兰斯塔德和区域开发
六、促进欧洲的融合:欧洲空间规划展望
△○第八章 1945年以来的美国规划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1945年以来美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 了解1945年以来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体制
3. 掌握1945年以来美国城市增长和变化的主要特征
4. 了解1945年以来美国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相关政策和机制
5. 熟悉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二、教学内容
一、经济发展问题
二、经济发展的体制
三、大城市的增长和变化
四、规划权力和规划政策
五、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
△○第九章规划过程
一、教学目标
1. 熟悉城市和区域规划过程的三种概念
2. 掌握城市和区域规划目的、任务和对象
3. 了解城市和区域规划的主要预测模型
4. 掌握城市和区域规划方案的设计和评价
5. 掌握城市和区域规划新的规划范式要求
二、教学内容
一、系统规划与总体规划
二、目标、任务和对象
三、预测、建立模型和规划方案设计
四、规划方案的设计和评价
五、规划方案的实施
六、新的规划范式要求
编写人:欧向军审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