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工《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上机实验指导书
电力系统分析指导书

电力系统分析指导书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指导书与实验报告班级:.学号:.姓名:.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2011.2实验一系统调差特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深入理解调差原理,掌握改变发电机电压调节特性斜率的方法。
2.多台机组在同一母线上并联运行时,无功功率分配与无功调节特性的关系。
3.理解调差系数的含义及其发电机外特性曲线。
二、原理与说明为了改变发电机外特性曲线,使并列运行的各台机组之间合理分配无功负荷,或者为了维持系统某一点电压恒定,在负荷变化时,要对电力网电压损耗进行补偿,因而设置了无功调差电路。
三、实验步骤系统电压调至380V,按照电力系统并列实验步骤,将发电机经变压器实验装置,输电线路实验装置和无穷大系统并列。
1.零调差实验1)设置微机励磁调节装置的“调差系数”为“0”,具体操作方法见附录2微机励磁装置使用说明。
2)降低系统电压来增加发电机无功输出。
可以通过调节与无穷大电源连接的三相自耦调压器来降低系统电压,记录端电压Ud和无功Q 数值于表1中。
2.正调差实验1)设置微机励磁调节装置的“调差系数”为“5”,具体操作方法见附录2微机励磁装置使用说明。
2)降低系统电压来增加发电机无功输出。
可以通过调节与无穷大电源连接的三相自耦调压器来降低系统电压,记录端电压Ud和无功Q 数值于表1中。
3.负调差实验1)设置微机励磁调节装置的“调差系数”为“-5”,具体操作方法见附录2微机励磁装置使用说明。
2)降低系统电压来增加发电机无功输出。
可以通过调节与无穷大电源连接的三相自耦调压器来降低系统电压,记录端电压Ud和无功Q 数值于表1中。
表1思考题:改变发电机电压调节特性斜率的方法?理解调差系数的含义?回答多台机组在同一母线上并联运行时,无功功率分配与无功调节特性的关系?实验二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加深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内容的理解,使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从试验中观察到系统失步现象和掌握正确处理的措施。
《现代电力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分析》

《现代电力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分析》Computer Methods for Power System Analysis上机实验指导书Simulation Experiment Guide(v1.0)2017年3月目录第一部分实验项目Experiments Requirement1 潮流计算Power flow analysis1.1 基础实验 (1)1.2 分析实验 (2)1.3 设计实验★ (3)1.4 探索实验★ (4)2 暂稳计算Transient stability analysis2.1 基础实验 (5)2.2 分析实验 (6)2.3 设计实验★ (7)2.4 探索实验★ (8)第二部分测试系统Test System3 WECC-9节点系统WSCC-9 bus system3.1 系统单线图 (9)3.2 潮流计算数据 (10)3.3 暂稳计算数据 (12)第三部分上机指南Simulation Guide4 重要提示Important tips4.1 关于电力系统仿真软件 (13)4.2 关于PSASP (15)4.3 关于实验准备(必读) (19)5 建立系统模型Build system model5.1 数据准备 (22)5.2 数据输入及管理 (23)5.3 绘制单线图 (25)5.4 模型检查 (26)6 进行系统分析Run system analysis6.1 潮流计算 (27)6.2 暂稳计算 (30)第四部分实验报告Lab Report7 如何写实验报告How to Write a Lab Report7.1 基本要求 (37)7.2 报告结构 (38)7.3 关于图表和公式 (39)7.4 封面模板 (40)1.1 基础实验Preliminary experiment一、实验目的1.掌握潮流计算的概念、原理和计算数据要求;2.熟练使用PSASP建立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模型,并完成潮流计算;3.掌握潮流计算结果数据整理和分析。
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学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开课实验室:计算机中心408 2014年 12月 9日实验一MATLAB软件的基本操作及程序的基本结构实验内容:1.验证实验2.对于如下电路图,已知()200cos(90)osu t tω=+V,122R=Ω,50L mH=,233R=Ω,100C Fμ=,自己编写程序,画出()cu t和()su t的波形(四个周期)1R2R CL()su t()cu t+-+-程序:clearmUsm=200;aUsm=(pi/180)*(+90);Usm=mUsm*exp(j*aUsm);R1=22,L=0.05,R2=33,C=0.0001;w=100*pi;Z1=R1+(w*0.05*j);Z2=(1/(1/R2+j*w*C));2、将图2.1中的电压源分别改为2V、4V、6V、8V时,用因子表进行求解,体会该算法带来的益处;3上机验证课本例17.6-17.7的计算结果①例17.6clearclcclosen=5;nl=5;B=[1 2 0.03i 0 1.05 0;2 3 0.08+0.3i 0.5i 1 0;3 4 0.015i 0 1.05 1;2 5 0.1+0.35i 0 1 0;3 5 0.04+0.25i 0.5i 1 0];X=[1 0;2 0;3 0;4 0;5 0];Y=zeros(n);for i=1:nif X(i,2)~=0;p=X(i,1); Y(p,p)=1./X(i,2);endendfor i=1:nlif B(i,6)==0p=B(i,1); q=B(i,2);elsep=B(i,2); q=B(i,1);endY(p,q)=Y(p,q)-1./(B(i,3)*B(i,5));Y(q,p)=Y(p,q);Y(q,q)=Y(q,q)+1./(B(i,3)*B(i,5)^2)+B(i,4)./2; Y(p,p)=Y(p,p)+1./B(i,3)+B(i,4)./2;enddisp('导纳矩阵Y=:');disp(Y)for k=1:m+1Z(m+1,k)=0;endendendenddisp('阻抗矩阵Z=');disp(Z)4.设计系统变更时修改导纳矩阵的函数(参考课本P.323),并调试通过,给出导纳矩阵修正函数的调用规则及其主要的实现代码。
电力系统分析I实验指导书

实验指导书专业课程:电力系统分析Ⅰ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实验时间: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系实验须知实验是工科高等院校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上好实验课是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又红又专建设人才的重要措施。
因此,要求学生认真做到以下各条:一、严格遵守实验室的纪律和制度,遵守实验课操作规程,爱护国家财产,损坏仪器设备要赔。
二、实验前,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树立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
尊重老师,听从指导,集中精力作好实验。
三、实验完毕,必须将实验仪器设备擦净、复原、整理好,实验记录送交实验指导教师检查签字后,方可离开实验室,不合格者要重做。
四、认真地处理实验数据,写好实验报告,在实验一周后,送交实验指导老师,不合格者要重写。
五、不得赤脚、穿背心、球裤进入实验室,实验室内应保持肃静、整洁、卫生、严禁随地吐痰,严禁吸烟。
实验一电力网数学模型模拟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对电力网数学模型形成的计算机程序的编制与调试,获得形成电力网数学模型:节点导纳矩阵的计算机程序,使数学模型能够由计算机自行形成,即根据已知的电力网的接线图及各支路参数由计算程序运行形成该电力网的节点导纳矩阵。
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电力网数学模型概念的理解,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建立电力系统的数学模型,掌握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熟悉各种常用应用软件,熟悉硬件设备的使用方法,加强编制调试计算机程序的能力,提高工程计算的能力,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问题结合起来。
二、实验器材:计算机、软件(已安装,包括各类编程软件C语言、C++、VB、VC等、应用软件MATLAB 等)、移动存储设备(学生自备,软盘、U盘等)三、实验内容:编制调试形成电力网数学模型——节点导纳矩阵的计算机程序。
程序要求根据已知的电力网的接线图及各支路参数运行形成该电力网的节点导纳矩阵。
1.将事先编制好的形成电力网数学模型的计算程序原代码由自备移动存储设备导入计算机。
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实验指导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指导书实验一七节点电力系统数据库建立1 实验目的(1)熟悉PSASP系统的操作环境(2)掌握在文本方式下数据建立和编辑(3)熟悉系统单线图的编辑2 实验原理七节点系统图如下所示:3 实验步骤第一步:创建你的数据库目录:进入PSASP主画面,点击“创建”,输入你的数据目录,如C:WEPRI-7\,系统基准容量100兆伏安。
第二步:录入基础数据:进入文本方式数据编辑环境,根据所给参数建立基础数据和公用参数。
点击“数据”,即下拉菜单如下图所示:通常有两种方式建立一个系统的数据:其一是:系统的“基础数据”和“公用参数”分别集中建立。
即进入“基础数据”建立母线、交流线、变压器等基础数据;进入“公用参数”建立所需的公用参数。
其二是:在建立系统基础数据的过程中,建立相关的公用参数。
对于该系统,则采用第二种方式。
其具体过程如下:(1)首先应选择数据组,点击“基础数据”,下拉第二级菜单,点击“数据组选择”之后,选择“指定”后,键入“BASIC”,为所要编辑的数据定义数据组名。
(2)点击“母线”,弹出母线数据录入窗口,在窗口中依次录入该系统的7条母线数据。
其中母线名和基准电压值必填。
该系统母线数据浏览如下:(3)点击“交流线”,弹出交流线数据录入窗口,在窗口中依次录入该系统的4条交流线和2个电抗器的正序和零序数据。
该系统的交流线和电抗器数据浏览如下:(4)点击“两绕组变压器”,弹出两绕组变压器数据录入窗口,并在窗口中依次录入变压器的正序数据和零序数据:该系统的变压器数据浏览如下:(5)点击“直流线”,弹出直流线数据录入主窗口,该系统有1条直流线,分2个部分录入该直流线的数据:该系统的直流线数据浏览如下:第1部分:直流线基础数据第2部分:直流线两侧换流站数据注意:当给定调节器参数组号后,再点击“编辑参数”按钮,弹出编辑参数窗口,编辑该组参数。
该直流线调节器参数浏览如下:(6) 建立发电机及其调节器数据点击“发电机及其调节器”,弹出发电机及其调节器数据录入窗口。
实验

实验一: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学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上机实验开课实验室:七号楼计算机中心机房2009年10月19日实验二: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学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上机实验开课实验室:七号楼计算机中心机房 2009年10月26日•形成节点导纳矩阵的程序框图用支路追加法形成节点流程图流程图阻抗矩阵框图四、过程记录导纳矩阵Y=0 -33.3333i 0 +31.7460i 0 0 00 +31.7460i 1.5846 -35.7379i -0.8299 + 3.1120i 0 -0.7547 + 2.6415i0 -0.8299 + 3.1120i 1.4539 -66.9808i 0 +63.4921i -0.6240 + 3.9002i0 0 0 +63.4921i 0 -66.6667i 00 -0.7547 + 2.6415i -0.6240 + 3.9002i 0 1.3787 - 6.2917i阻抗矩阵Z=实验三: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学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上机实验开课实验室:七号楼计算机中心机房 2009年11月2日(18.6) (18.8)四、过程记录////////////////////////////第一个程序流程图////////////////////// 点短路时电流的标么值If=0 - 0.4890i各节点的电压标么值U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0.91530.73800.6993实验四: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学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上机实验开课实验室:七号楼计算机中心机房 2009年11月9日五、源码%本程序的功能是用牛顿-拉夫逊进行潮流计算n=5;nl=5;isb=1; %平衡母线节点号pr=0.00001; %误差精度B1=[1 2 0.03i 0 1.05 0;2 3 0.08+0.3i 0.5i 1 0;2 4 0.1+0.35i 0 1 0;3 4 0.04+0.25i 0.5i 1 0;3 5 0.015i 0 1.05实验五: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学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上机实验开课实验室:七号楼计算机中心机房 2009年11月16日。
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综合训练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综合训练实验报告姓名:学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号:完成日期:2012.7.15大连理工大学Dalian UniversityofTechnology目录实验一PSASP的基本使用 (1)实验二5节点系统的潮流计算与PSASP验证 (4)实验三IEEE14节点系统的潮流计算与潮流调整 (16)实验四潮流调整 (26)实验五对称短路计算和不对称短路计算 (39)实验一PSASP的基本使用一、实验目的学习掌握PSASP仿真软件图模一体化的操作界面,掌握电力系统各元件的数学模型,为进行电力系统分析计算打下基础。
二、实验内容利用一个简单5节点系统首先进行潮流估算,再以PSASP仿真软件进行仿真计算,通过图形和文本两种方式进行仿真,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三、实验原理《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PowerSystemAnalysisSoftwarePackage,PSASP)是一套历史长久、功能强大、使用方便的电力系统分析程序,是高度集成和开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软件包。
PSASP基于电网基础数据库、固定模型库以及用户自定义模型库的支持,可进行电力系统(输电、供电和配电系统)的各种计算分析。
全国各省市、香港地区电力规划设计、生产调度运行、科研教育等超过400家用户,应用于多项大型电力系统工程计算分析,应用于多所大学作为科研和教学的有力工具。
功能:潮流计算、短路计算、暂稳计算、小扰动稳定、电压稳定、静态安全分析、最优潮流等。
PASASP7.0图模一体化平台,“图”有单线图、地理位置接线图、厂站主接线图;“模”指模型及数据。
可边绘图边建数据,也可根据已有数据进行图形的快速绘制。
PASASP将数据分为四类:基础数据、计算数据、结果数据、用户自定义数据等。
基础数据:基于物理特性的电力系统元件库和元件公用参数库计算数据:根据不同计算的需要,与计算密切相关的数据结果数据:各种计算结果的数据,与相关计算数据相对应实验步骤:1、建立网络结构,输入元件参数与发电和负荷数据(基础数据可分数据组)。
《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上机实验指导书

昆明理工大学《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上机实验(指导书)主编唐岚电力工程学院二〇〇七年一月目录前言 ................................................................................... I I 实验一MATLAB软件的基本操作 (1)实验二MATLAB 程序的基本结构 (2)实验三电力系统计算中常用的数值算法 (4)实验四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 (5)实验五潮流计算 (6)实验六短路电流计算 (7)实验七静态稳定和暂态稳定计算 (8)附录:学生实验报告表头格式 (9)前言《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必修核心课程,是《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的后续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深入学习电力系统潮流、短路、稳定计算的计算机算法,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对电力系统进行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掌握将《电力系统分析基础》中所学的各种电力系统元件的数学模型用网络方程联系起来并转化为程序代码的方法,进而用相应的数值算法求解之。
这要求学生学好先修课程《电力系统分析基础》、《计算方法》和《程序设计基础》。
但由于后两门课程开设较早,学生掌握情况差异也很大,所以极不利于教学。
因此,我们结合选用的《电力系统分析》教材,以MATLAB作为软件工具来实现各种电力系统计算程序。
这样可以利用MATLAB软件强大的数值计算能力和相对简单的编程语言,以减少教学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在促进学生掌握《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核心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初步学习了MATLAB这个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应用十分广泛的软件。
作为《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课程的辅助教学材料,其内容从MATLAB 软件的基本操作,到电力系统三大基本计算,共由七个上机实验组成。
所有七个实验均为课程教学过程中必做的基本实验。
下一步将考虑加入初步制订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综合实验,可供课程设计时选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理工大学《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上机实验(指导书)电力工程学院二〇〇七年一月目录前言 ................................................................................... I I 实验一MATLAB软件的基本操作 (1)实验二MATLAB 程序的基本结构 (2)实验三电力系统计算中常用的数值算法 (4)实验四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 (5)实验五潮流计算 (6)实验六短路电流计算 (7)实验七静态稳定和暂态稳定计算 (8)附录:学生实验报告表头格式 (9)前言《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必修核心课程,是《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的后续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深入学习电力系统潮流、短路、稳定计算的计算机算法,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对电力系统进行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掌握将《电力系统分析基础》中所学的各种电力系统元件的数学模型用网络方程联系起来并转化为程序代码的方法,进而用相应的数值算法求解之。
这要求学生学好先修课程《电力系统分析基础》、《计算方法》和《程序设计基础》。
但由于后两门课程开设较早,学生掌握情况差异也很大,所以极不利于教学。
因此,我们结合选用的《电力系统分析》教材,以MATLAB作为软件工具来实现各种电力系统计算程序。
这样可以利用MATLAB软件强大的数值计算能力和相对简单的编程语言,以减少教学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在促进学生掌握《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核心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初步学习了MATLAB这个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应用十分广泛的软件。
作为《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课程的辅助教学材料,其内容从MATLAB 软件的基本操作,到电力系统三大基本计算,共由七个上机实验组成。
所有七个实验均为课程教学过程中必做的基本实验。
下一步将考虑加入初步制订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综合实验,可供课程设计时选做。
每一个实验中均附有相应的思考题,学生可通过其拓展思路,或围绕思考题完成实验报告。
本材料系仓促中形成的初稿,难免存在错误和不妥之处。
敬请各位使用该材料的老师和同学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编者实验一MATLAB软件的基本操作上机实验目的1、了解MATLAB软件的基本构成;2、熟悉集成界面菜单命令与各工作窗口;3、掌握MATLAB的两种运行方式;4、掌握获取联机帮助的手段;5、通过联机帮助系统了解MATLAB的强大功能,学习程序编辑器的使用。
预习要求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了解MATLAB软件的基本信息。
列举出MATLAB 软件的主要特点和应用领域。
上机实验内容1、启动MATLAB软件,识别出常用的四个窗口――命令窗口(CommandWindow)、历史命令窗口(Command History)、工作空间浏览器(Workspace Browser)。
2、在用户盘上以自己的学号建立一个文件夹,并将该文件夹设置为当前工作路径。
在命令窗口中可以执行与Dos命令一样的文件操作。
3、在命令窗口中执行“helpdesk”命令,仔细阅读MATLAB的联机帮助,了解该帮助系统的使用方法。
从Demos中找到Basic Matrix Operations的m文件,将其复制到当前工作路径下,并运行之。
4、从主界面中的start出发,打开程序编辑器(Editor),用该编辑器打开工作路径下的m文件。
在求A阵特征值的代码行设置断点,在调试状态下运行该文件,并单步运行断点后的代码。
运行结束后,清除断点,将工作区中的变量存入数据文件,然后利用Array Editor读出矩阵B的值。
5、阅读帮助文档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并尝试运行Demos的相关代码。
思考题及说明1、MATLAB软件是什么?有什么特点?2、怎样在命令窗口中进行简单的计算?3、如何获得命令或函数的帮助文档?4、MATLAB 软件可能给自己的学习带来哪些帮助?5、与实验二合并提交上机报告。
实验二 MATLAB 程序的基本结构上机实验目的1、掌握常用数据类型与运算符;2、掌握m 文件的两种格式:脚本与函数;3、掌握顺序结构、循环结构、分枝结构和程序流程控制语句;4、掌握用M 文件编辑器进行简单调试的方法。
5、掌握用MATLAB 绘制二维图形的基本方法。
预习要求1、阅读MATLAB 程序设计语言的相关书籍,与学习过的高级语言进行类比;2、列出实现三种结构的和程序流程控制的关键字和语法规则;3、学习MATLAB 函数的编写方法。
上机实验内容1、上机求解下面的电路问题,的脚本文件已经给出。
已知某个RC电路的端电压的表达式为:26,0~10t u e t -==区间时,试绘制电压的波型。
提示:在MATLAB 的M 文件编辑器中键入以下命令语句,并保存为ex2_1.m :%%%%%%%%%%%%%%%%%%%%%%%%%%%%%%%%%%%%% Clear,clc,closet=0:0.5:10;u=6*exp(-2*t);plot(t,u);title(‘RC 电路的电压响应曲线’);xlabel(‘时间/s’);ylabel(‘电压/v’)grid%%%%%%%%%%%%%%%%%%%%%%%%%%%%%%%%%%%%%%%%%%%%% 然后,再在MATLAB 的命令窗口中键入:ex2_1。
注意工作路径的设置。
2、已知电路如图2.1所示,编写用网孔法求回路电流的MATLAB 脚本文件,命名为ex2_2.m ,并上机验证之。
图2.13、编写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MATLAB 程序。
要求:在脚本文件中循环提示输入构成不同方程的系数组合,然后调用求解函数得出结果。
程序根据用户的输入情况判断是否中止计算。
思考题1、脚本与函数有何异同?2、MATLAB 的数据类型与其它高级语言相比有何特点?3、什么时候用for 循环、什么时候用while 循环?4、MATLAB 函数必须遵循的规则有哪些?报告要求及其它说明1、按实验报告格式进行提交;2、对验证的程序,报告必须包括应用过程和结果;3、对自行编制的程序,报告必须包括文件清单、流程图、源码、计算实例及结果。
4、结合思考题完成实验报告。
鼓励在报告的讨论部分提出对例程的修改方案。
15Ω 30Ω实验三 电力系统计算中常用的数值算法上机实验目的1、掌握高斯消去法、因子表法求解线性方程组的基本原理;2、掌握牛顿拉夫逊法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基本原理;3、了解欧拉法及改进欧拉法求解微分方程的基本原理;4、读懂课本中相应算法的实现例程;5、掌握MATLAB 针对上述算法提供的函数。
预习要求1、回顾《计算方法》中的基本理论,准备上述算法的计算流程图;2、阅读课本中的相应程序,将各算法改编为独立的函数文件。
上机实验内容1、用高斯消去法求解实验二中的电路方程;2、将图2.1中的电压源分别改为2V 、4V 、6V 、8V 时,用因子表进行求解,体会该算法带来的益处;3、用牛顿拉夫逊法求解如下非线性方程组,注意保留迭代过程中的中间值。
2212122122510330x x x x x x ⎧+-+=⎪⎨+--=⎪⎩ (0)33⎡⎤=⎢⎥⎣⎦x 思考题1、高斯消去法与因子表法有何异同?2、什么是雅可比矩阵?3、MATLAB 提供的计算函数如何使用?有何特点?报告要求及其它说明1、按实验报告格式进行提交;2、提交各个自行封装的算法函数的文件清单、源码和调用规则;3、结合思考题完成实验报告。
鼓励在报告的讨论部分提出对例程的修改方案。
实验四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上机实验目的1、掌握节点导纳矩阵和节点阻抗矩阵的生成算法;2、掌握电力系统计算所需原始数据的准备过程;3、了解节点优化编号的基本原理和算法。
预习要求1、读懂课本中的算法实现代码,将其改编为独立的函数文件;2、整理课本例17.6的原始数据,设计成独立的数据文件;3、查阅资料了解某一商用或开源电力系统仿真软件对原始数据文件的要求。
上机实验内容1、上机验证课本例17.6-17.8的计算结果;2、设计系统变更时修改导纳矩阵的函数(参考课本P.323),并调试通过。
思考题1、节点导纳阵与节点阻抗阵之间有何关系,二者之间如何转换?2、网络矩阵的修改函数对电力系统计算有何作用?报告要求及其它说明1、按实验报告格式进行提交;2、说明原始数据文件的输入要求;3、对验证的程序,报告必须包括应用过程和结果;4、给出导纳矩阵修正函数的调用规则及其实现代码;5、结合思考题完成实验报告。
鼓励在报告的讨论部分提出对例程的修改方案。
实验五潮流计算上机实验目的1、掌握用N-L法计算潮流的基本原理和程序设计要点;2、掌握用PQ分解法计算潮流的基本原理和程序设计要点。
预习要求1、准备潮流计算前各种已知参数表格;2、找出课本中两个潮流例程中实现相同功能的代码,设计合理的函数将其封装起来。
上机实验内容1、上机验证课本例19.1和例19.2的计算结果;2、将两种算法的程序计算程序进行合并,要求共用输入、输出部分,网络方程形成函数和线性方程组求解函数,并实现算法的人工选择;3、根据实际的进度(可选择)进一步丰富潮流计算程序的功能,如网络修改、节点电压越限提示、支路过载提示等功能。
思考题1、两种算法的收敛过程图中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2、PQ分解法是如何利用电力系统特征的?3、为什么PQ分解法在经过很大的简化后却不会降低计算结果的精度?4、潮流计算中的平衡节点起什么作用?5、为什么在用计算机对某网络初次进行潮流计算时往往是要调潮流,而并非任何情况下只一次送入初始值算出结果就行呢?要考虑什么条件?各变量是如何划分的?哪些可调?哪些不可调?报告要求及其它说明1、按实验报告格式进行提交;2、提供合并后计算程序的流程图与源代码;3、撰写合并后计算程序的使用说明;4、结合思考题完成实验报告。
鼓励在报告的讨论部分说明进一步丰富该计算程序的设想。
实验六短路电流计算上机实验目的1、掌握电力系统短路计算的基本原理及算法;2、掌握计算机求取转移电抗的算法;3、灵活掌握阻抗矩阵在短路计算中的应用。
预习要求1、看懂课本的例程,将其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模块;2、设计一个新的计算流程,合并课本第18章例程的计算功能;3、整理故障计算必需的已知条件。
上机实验内容1、合并合并课本第18章例程。
即要求实现计算指定节点各种故障条件下,各支路的故障电流分布情况。
其中对于实用算法,可只提供计算电抗。
提示:尽量使用先前实验中已封装好的函数。
2、用新程序验证第18章的各例题。
思考题1、计算短路电流的目的是什么?2、在计算短路电流时,是否用到了节点阻抗阵中的所有元素?据此,可以如何简化短路计算程序?3、如果要以某一潮流分布情况作为短路计算的初值,如何考将潮流计算程序与短路计算程序联系起来?报告要求及其它说明参见实验五实验七静态稳定和暂态稳定计算上机实验目的1、掌握简单电力系统稳定计算的基本原理;2、掌握分段计算法的实现过程;3、部分了解MATLAB矩阵分析、数值积分算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