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历史八年级上教案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历史文献资源:提供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和过程。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多媒体资源: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地展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generally感兴趣,特别是那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他们可能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比较感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可能更偏好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来学习。
2.掌握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
3.培养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事件进行客观评价。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共同探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影响和意义。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前面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对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但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具体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楚。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教案新人教版
01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教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体例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等内容,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通过了解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伟大建党精神。
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讲述的大致是1915—1923年的历史,主要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一问题展开。
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通过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才能真正挽救民族危亡。
他们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工人阶级展现了强大的力量。
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全国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成立。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单元学情分析经过一年多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这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学生可能会对各个阶段的联系了解不清楚,加上这一时期的知识点比较多,综合起来容易混淆。
四、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中的重要事件、人物等,知道这些史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部编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含反思)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 新文化运动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
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众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众生:升官发财!)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2.教师提问:材料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
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
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
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初中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新文化运动》教案2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材料导入)辛亥革命后的巨大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巨大的落差。
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
一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学习新课(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请同学们回忆辛亥革命的影响,思考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 博爱的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②窃国大盗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废除临时约法,实行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提问: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重要阵地?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是1915年;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4单元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时间跨度:本单元的时间跨度为1915年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
课节概述:面对北洋军阀的割据混乱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解放思想才能救中国,于是他们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开始。
随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成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阶段特征:思想解放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2.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经过、口号等基本情况;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分析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了解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知道中共“一大”“二大”的内容;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1.尊孔复古:是袁世凯时期的行为,孔,是儒家思想,复古,是恢复封建帝制。
其目的是为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2.“德先生”和“赛先生”: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对“民主”和“科学”的称呼,由“民主”和“科学”两个英文名词词头的译音而来。
3.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时间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复习 教案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复习教案
①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归纳领导阶级不同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这也是我们将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标志的主要原因。
)(四)中国共产党诞生
1.过渡:中国将走向何方?是继续沉沦还是开始新的探索和追求?谁能领导中国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
2.识记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1921.7)、地点(上海—嘉兴南湖)
3.给学生3分钟查漏补缺,同桌间相互提问。
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那么,哪些地方体现了焕然一“新”?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中关键词语“开天辟地、焕然一新”的理解,从新的领导阶级、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纲领、新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读取信息的能力。
)
5.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为了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做出了哪些努力?
6.教师引导小结:农民、地主、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一定能实现伟大复兴。
(五)小结
(六)课堂实战演练
板
书
设
计。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

第13课五四运动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某某主义革命的开端。
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使学生认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某某主义革命的开端。
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感悟五四运动的精神。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大量文字资料和提取《五四运动》《某某商人罢市游行》《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热烈欢迎》等图片中的信息,引导学生掌握五四运动的爆发、扩大、胜利和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感悟五四青年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难点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同学们,每年到了五月四日,我们都要举行纪念、庆祝活动。
我们知道五月四日被定为“青年节”。
那么,为什么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它与什么事有关?是什么时候开始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的?这些问题,在我们学完这一课后,就会明白。
一、爆发1.原因教师: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战胜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召开和会。
(展示图片,并提问)思考:中国是以什么身份参加的?中国代表带着什么期望来参加和会呢?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
中国代表带着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主权等正当要求,希望能够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教师:“公理战胜强权”是中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期许,也是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教师:(继续引导)一战期间中国主要面临哪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学生:日本。
教师:巴黎和会上中日关于某某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某某作为自己的势力X围。
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并加紧了侵华步伐。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
这个条约不仅要求把德国在某某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还提出了其他的无理要求。
教师:巴黎和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你如何评价巴黎和会?学生: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某某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主义革命的开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主义革命的开始》,教材从五四运动开始,讲述了新主义革命的兴起。
本单元内容包括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革命、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
这些内容是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认识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知识,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新主义革命的历史事件,可能还存在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明确革命发展的阶段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主义革命的兴起,掌握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主义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革命、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新主义革命的兴起。
2.教学难点: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以及新主义革命的阶段特征。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前预习,了解新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总结新主义革命的阶段特征。
3.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理解革命发展的过程。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2.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主义革命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新主义革命的兴起。
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时间跨度:本单元的时间跨度为1915年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
课节概述:面对北洋军阀的割据混乱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解放思想才能救中国,于是他们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开始。
随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成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阶段特征:思想解放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2.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经过、口号等基本情况;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分析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了解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知道中共“一大”“二大”的内容;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难点】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1.尊孔复古:是袁世凯时期的行为,孔,是儒家思想,复古,是恢复封建帝制。
其目的是为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2.“德先生”和“赛先生”: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对“民主”和“科学”的称呼,由“民主”和“科学”两个英文名词词头的译音而来。
3.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时间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