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合集下载

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9)

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9)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关于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以礼法为良法善治之法,以中道为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为良法善治之政,以乡治为良法善治之基,以刑罚为良法善治之剑。

而“中道”则一以贯之于其他几方面之中,成为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传统中华法系中的“中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中和”。

礼之用,和为贵。

“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

和谐、和合、和衷共济、和而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词。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儒家将自然、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大系统,“中和”便是这个系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一种基本状态。

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天人之间,都是和为贵。

这种观念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中。

对于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立法偏私等等,古人将其斥为恶法、败法、非法之法,皆因这些法背离了中和。

法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稳定器,它所维护的是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

稳定性是法的基本属性之一。

“中和”之道求统合、求和谐、求稳定的价值取向正与法的这一属性和功能相契合。

二是“中正”。

中,含有适当、适度、公平、准确、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等内涵。

正,意为端正、公正、合规矩。

程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可见,中道即是正道。

中正而不偏颇是中道的又一基本义,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

这也正是法的基本价值和属性。

孔子主张博施济众、忠恕爱人、立人达人,反对聚敛和不教而杀;认为治国理民重在导德齐礼、宽严相济;要求统治者“使民以时”,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提出“政者,正也”,强调执政者首先要正己,言行合规范,秉公办事。

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下有道”,“有道”,即有仁道,仁道也就是“正道”,亦即“中道”,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关于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以礼法为良法善治之法,以中道为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为良法善治之政,以乡治为良法善治之基,以刑罚为良法善治之剑。

而“中道”则一以贯之于其他几方面之中,成为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传统中华法系中的“中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中和”。

礼之用,和为贵。

“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

和谐、和合、和衷共济、和而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词。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儒家将自然、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大系统,“中和”便是这个系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一种基本状态。

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天人之间,都是和为贵。

这种观念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中。

对于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立法偏私等等,古人将其斥为恶法、败法、非法之法,皆因这些法背离了中和。

法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稳定器,它所维护的是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

稳定性是法的基本属性之一。

“中和”之道求统合、求和谐、求稳定的价值取向正与法的这一属性和功能相契合。

二是“中正”。

中,含有适当、适度、公平、准确、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等内涵。

正,意为端正、公正、合规矩。

程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可见,中道即是正道。

中正而不偏颇是中道的又一基本义,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

这也正是法的基本价值和属性。

孔子主张博施济众、忠恕爱人、立人达人,反对聚敛和不教而杀;认为治国理民重在导德齐礼、宽严相济;要求统治者“使民以时”,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提出“政者,正也”,强调执政者首先要正己,言行合规范,秉公办事。

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下有道”,“有道”,即有仁道,仁道也就是“正道”,亦即“中道”,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1718学年度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1718学年度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4月月考高一英语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l2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70分)第一节听力(共两节,满分20 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

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读两遍。

1. Who did the woman talk to just now?A. David’s brother.B. David.C. John.2. Who told the woman the news?A. SusanB. BettyC. Peter3. What does the man tell the woman to do?A. Come to see him.B. Write to him.C. Call him later.4. What happens to Mr Jordan?A. He is ill.B. He is out of work.C.He is on holiday..5. What color might the man’s shirt be?A. White.B.Brown.C. Orange.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6、7、8题。

6. 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talking about?A. Language teaching.B. Radio programs.C. Foreign languages.7.What other languages besides English are taught over the radio?A. German, Spanish and French.B. Japanese, Swedish and French.C. Japanese, French and German.8. What are some Chinese people think about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s?A. Boring.B. Difficult.C.Interesting.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9至第12题。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17—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38037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17—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38037

桓台二中高二单元检测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4月月考试题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4月月考试题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4月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赤水,我做梦都(神往/前往)的地方!最近终于走进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圆了我的夙.愿。

这里拥有上千平方千米的丹霞奇观。

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得这一带峡谷(密集/密布),沟壑.纵横,形成众多引人入胜的峡谷奇观。

三千多个大小瀑布分布在区域境内,形态各异,一步一景,①。

在这些数.不胜数的峡谷中,风溪河尽头的赤水大瀑布峡谷当推第一。

驱.车前往,很远就能听到大瀑布先声夺人的雄浑.轰鸣声。

瀑声震彻山谷,如千人擂鼓,似万马捣蹄,像冲天爆竹,类拍岸浪涛。

沿石径向瀑布移步,穿行遮天蔽.日的林荫道,心神振.颤摇荡,胸怀宽广豪放。

峡谷深处,②;一天到晚,不论昼夜,时时(飘扬/飘洒)着漫天的雨雾。

如此神奇的峡谷,在赤水数千大小不一的峡谷中绝无仅有,怎能不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壑(hé)夙愿B.数(shù)驱车C.浑(hún)蔽日D.笼(lǒng)振颤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前往密布飘扬B.神往密布飘洒C.神往密集飘扬D.前往密集飘洒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美不胜收,闻名遐迩②一年四季,不分寒暑B.①闻名遐迩,美不胜收②一年四季,不分寒暑C.①闻名遐迩,美不胜收②不分寒暑,一年四季D.①美不胜收,闻名遐迩②不分寒暑,一年四季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近来,“勒索病毒”肆虐,相关统计数据令人叹为观止....:全球20多万家机构的电脑中毒,中国近3万家机构的电脑运行受到影响。

B.在气动布局、结构材料和机载系统等方面,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研制人员宵衣旰食....、戮力同心,共攻克了102项技术难题。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二语文检测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

"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

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

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

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

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

《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

《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恶声也。

"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

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

”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

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

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36分)注意事项:第Ⅰ卷为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直接写在本试卷上。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3题。

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一山名云门山。

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

一条石阶小路折转而上,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

树并不很粗,却坚劲挺拔,都生在石上。

树根(缘/沿)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 (1) ,如大旗迎风。

偶有一两株树直挡路中,那是修路时不忍斫损,特意留下的, (2) 。

环视四周,让人感到往日岁月的(细密/细致)。

片刻我们爬到半山望寿阁,在这里小憩,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已(历历在目/赫然在目)。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寿字,是书法的精品、极品,日本的书道专家还常渡海西来鼎礼膜拜呢。

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

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祥这个奇迹。

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点画笔意。

这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

衡王刻字(希冀/期望)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

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风吹雨打去。

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A.枝枝蔓蔓(wàn) 料峭 B.砍斫(zhuó) 端祥C.坚劲(jìng) 间架结构 D.小憩(qì) 鼎礼膜拜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沿细密历历在目期望 B. 缘细密赫然在目希冀C.缘细致赫然在目期望 D.沿细密历历在目希冀3.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A.树干破石而出树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B.破石而出的树干树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C.树干破石而出游人已把树皮摸得油光D.破石而出的树干游人已把树皮摸得油光4.下列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学术批评需要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需要强调学术的严肃性,需要民主、平等、理性和包容的学术品格。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高三语文4月检测试题鲁人版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高三语文4月检测试题鲁人版

桓台第二中学2014届高三4月检测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36分)注意事项:第Ⅰ卷为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直接写在本试卷上。

一、(15分。

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的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庇护/麻痹谙熟/喑哑牵强附会/强人所难B.游弋/友谊拘泥/忸怩怨声载道/一年半载C.熟稔/哂笑眼睑/入殓一哄而散/哄堂大笑D.壳斗/甲壳嗔怪/瞋目自怨自艾/方兴未艾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白皙大拇指察言观色众口铄金,积毁销骨B.喋血一炷香轻歌曼舞盛名之下,其实难符C.端详有内含不落言荃黄钟毁弃,瓦釜雷鸣D.法码撒手锏春寒料峭言者无罪,闻者足戒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受到民众欢迎的平价药店________了传统的药品销售流通模式。

别的药店的流通模式是从厂家到各级批发商和代理商,再到零售药店;平价药店则是直接从厂家和大型批发商那里进货,并采用现金结账的________。

这就大大________了中间环节,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也就能给出更低的药价。

A.打破方式减少B.打击方式缩减C.打击形式减少 D.打破形式缩减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一些学者专家的文章之所以那么僵硬呆板,枯燥无趣,味同嚼蜡,不堪卒读,并不完全是一个文字表述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B.36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从历史角度看,不过是吉光片羽;然而对于许多亲身经历这场社会变革的人们来说,感觉是漫长而深刻的。

C. 在投资过程中,人们专注于低点买进高位抛出的时点研究,对于一些常规却置之度外,忽略向基金公司补全或及时更新自己的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关于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以礼法为良法善治之法,以中道为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为良法善治之政,以乡治为良法善治之基,以刑罚为良法善治之剑。

而“中道”则一以贯之于其他几方面之中,成为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传统中华法系中的“中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中和”。

礼之用,和为贵。

“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

和谐、和合、和衷共济、和而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词。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儒家将自然、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大系统,“中和”便是这个系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一种基本状态。

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天人之间,都是和为贵。

这种观念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中。

对于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立法偏私等等,古人将其斥为恶法、败法、非法之法,皆因这些法背离了中和。

法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稳定器,它所维护的是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

稳定性是法的基本属性之一。

“中和”之道求统合、求和谐、求稳定的价值取向正与法的这一属性和功能相契合。

二是“中正”。

中,含有适当、适度、公平、准确、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等内涵。

正,意为端正、公正、合规矩。

程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可见,中道即是正道。

中正而不偏颇是中道的又一基本义,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

这也正是法的基本价值和属性。

孔子主张博施济众、忠恕爱人、立人达人,反对聚敛和不教而杀;认为治国理民重在导德齐礼、宽严相济;要求统治者“使民以时”,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提出“政者,正也”,强调执政者首先要正己,言行合规范,秉公办事。

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下有道”,“有道”,即有仁道,仁道也就是“正道”,亦即“中道”,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

三是“时中”。

如果前面两层讲的是静态的中道,那么,这里讲的就是动态的中道。

“中和”的稳定、和谐、平衡、秩序,“中正”的适宜、公平、公正,不是绝对不变、静止不动,也不是因循守旧、掩盖矛盾,而是在动中求稳、在变中求衡、在发展中求正。

这一原则可称之为“时中”。

时中,就是依“时”而处“中”。

“时”是流变不居,“中”是持守正道。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按照社会发展、时代前进和事物变化的实际情势去把握正确之道。

“时中”绝非与时俯仰、随波逐流、媚世取容的处世哲学。

“时中”包含着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等一系列价值判断和政治艺术,强调始终坚持原则,保持“中道”,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时世而变易”,“因前人之故典而开一代之新规”。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中道蕴含着高深的智慧,需要我们认真地领会和借鉴。

(摘编自余荣根《中道:传统良法善治之道》,见2017 年7 月17 日《人民日报》1.下列对于“中道”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道”是中国古代的良法善治之道,它贯穿于礼法、德政、乡治、刑罚等几个方面中,是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B.“中道”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即“中和”、“中正”、“时中”;“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所以说,“中道”就是“和”之道。

C.“中道”的另一基本涵义是“中正”,“中正”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所以说,“中道”即公平、正义之道。

D.“中道”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人因事而变,日新月异,变化不定,所以说,“中道”又是与时俱进的动态之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从“中和”“中正”“时中”三个方面论述“中道”,因为前两方面属于“中道”的内涵,所以论述要比后一方面深入细致。

B.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多次引用古人的有关言论,使论而有据,论而有理,论而有力。

C.文章论述“时中”时,不仅与“中和”“中正”联系起来,指出了“中道”动的特点,而且联系了现实,这样写,更有助于阐明“时中”的意思。

D.本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述结构,“分”是论述的重点所在,层次分明,论述透彻,结构谨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如果中国古代统治者真正能用“中道”来治理国家,那么,国家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有了法律上的保证。

B.“中道”在今天有现实意义,现代社会仍然需要这种良法善治之道,“中道”是现代社会制定法律法规应该认真借鉴的重要思想。

C.“中道”是儒家之道,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的言论及主张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中道”精神,所以,孔子思想是治国理政的最好思想。

D.近年来,我国在建设法治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领域实行改革开放,文化领域坚持守正创新,这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中道”思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群山之巅何君华乌热松接到父亲阿什库来信,让他请假回去跟他上山学习打猎。

父亲怎会突发奇想要他回去学打猎呢?乌热松虽是鄂伦春人,但他从小到大从未上过山打过猎,更何况他现在公职在身,乌热松还是回去了,回家第二天的清晨,乌热松就被父亲拽上了山。

他们上山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祭拜山神白那恰。

“我们的一切都是山神白那恰赐予的。

来,磕头。

”阿什库将儿子的头按了下去,“请山神赐予我们猎物。

”阿什库嘴里念念有词。

“今晚我们住在山里。

”阿什库说。

兴许是父亲充满仪式感地祭拜山神感染了他吧,乌热松不仅对住在山上没有反感,还主动地帮父亲砍白桦树搭起撮罗子来。

虽然这是乌热松平生第一次搭撮罗子,却搭得有模有样。

父亲看乌热松一丝不苟的样子甚是欣慰,他终究是鄂伦春之子啊。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匹猎马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岭,打也打不尽……”阿什库不由自主地哼起了鄂伦春小曲。

“乌热松,上马。

我们出发!”阿什库别起那支跟随了他一辈子的俄式“别勒弹克”猎枪,便朝兴安岭的深处走去。

“一个出色的猎手要会看山形、辨风向,掌握各种动物的气味,通过观察雪地上动物的足迹进行跟踪、围猎。

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能够忍受零下三十度的低温,还要忍受一连数天找不到猎物的失落和烦闷。

”“我们鄂伦春人以狩猎为生。

老弱病残者无力获取猎物,只能靠年轻猎人供养,而年轻猎人也有需要靠别人供养的一天。

一代传一代,鄂伦春人就这样走到今天。

”阿什库边走边说。

“雪地上有狍子的足迹!”阿什库突然大喊一声翻身下马,查看起雪地上的足印来。

“没错,是狍子。

乌热松,快下马,我们得步行了,从下风口追过去!”阿什库在寒风中大声吆喝道。

两个小时后,他们终于发现了那只足有30多公斤重的大狍子。

乌热松对打猎原本兴致不高,可当活生生的猎物就在眼前时,他还是忍不住喊出了声:“爸,快打!”狍子是兴安岭森林里反应最不灵敏的动物,所以大家都叫它们“傻狍子”。

尽管乌热松大喊了一声,那只傻狍子却好似没听见一般,仍然呆立原地一动不动。

这时阿什库方才缓缓举起猎枪,然而他仅仅是瞄准,并没有开枪。

“爸,你咋不打呀?”乌热松急不可耐地小声问道。

阿什库不但没有开枪,反而把枪扔到了地上。

那只傻狍子终于发觉了他们,撒腿跑了。

阿什库一屁股坐在雪地里,慢悠悠地燃起一锅旱烟,长叹一口气,用一种乌热松从未听过的语气说道:“我们鄂伦春人从不射杀怀孕和哺乳期的动物,下河捕鱼总是将网眼扩大一指,以此放过那些小鱼。

每次出猎我们都祭拜山神白那恰,从不胡乱砍伐森林。

千百年来,兴安岭森林里人和动物共存共荣,我们一直遵守自然的法则,国家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森林法。

从今天起,我们不能打猎了。

孩子,鄂伦春人下山了。

”父亲的一席话令乌热松着实震惊不已。

他也一下瘫坐在雪地上,不知该说些什么,也不知该如何安慰父亲。

“孩子,我这次找你回来,并不是要让你真的学会打猎,而是要告诉你,你是一个鄂伦春人,你是猎民之子,你必须知道,你的祖先们是怎样生活的。

”“鄂伦春人没有文字,我们的文化只能口口相传。

我真担心,一旦离开山林,我们的狩猎文化就要消失。

”说着阿什库流下了哀伤的眼泪。

乌热松这时才突然明白,他们进山前的河口平地上,那一排排崭新的房屋就是鄂伦春人新的归宿……现在,乌热松只想将鄂伦春人世代相传的狩猎文化和自然法则与更多的人分享。

他想让年轻的人们知道,他们的祖先是靠什么站在了兴安岭的群山之巅。

(选自《啄木鸟》2016年11期,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写父亲莫名其妙的让乌热松请假回家跟他上山学习打猎,这样写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

B.小说中父子上山后首先祭拜山神,并非迷信,反而能够说明鄂伦春人为什么世代立于兴安岭上。

C.小说中阿什库哼起鄂伦春小曲,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小曲反映出鄂伦春人的狩猎生活,体现出他们的勇敢。

D.阿什库不射杀追到的狍子,唯一的解释是他看出狍子正处于特殊期,这是他们必须遵守的自然法则。

5.小说结尾说“他想让年轻的人们知道,他们的祖先是靠什么站在了兴安岭的群山之巅”。

他们靠的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5分)6.小说最后告诉读者“不能打猎了”,却写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打猎过程,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汉语就已形成当时的共同语“雅言”和“通语”了。

秦汉时代,语言的统一性更强,东汉时的洛阳话、唐代的长安话、宋代的汴梁话等,都曾先后成为汉民族的共同语。

金、元、明、清四代都曾建都北京。

由于政治、经济的集中,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

北京话成为明代“官话”的基础语言,“官话”成了明清时期的“共同语”。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完整地赋予了“普通话”科学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

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音,是以北京语音的系统为标准,并不是北京土音,也不是把北京语音的一切读法照搬。

因此,普通话不等于北京话。

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消灭北京土音,但方言的力量必然会减弱。

(摘编自潘佳《普通话的前世今生》)材料二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推广是与时俱进的:1955年,国家提倡推广普通话,提出的方针是“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57年,这个方针增补为“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92年,推普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新世纪大体还是延续着这个方针。

普通话的规范使用,是形成和实现社会语言生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的体现和表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