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心理学概述

合集下载

康复心理学概述

康复心理学概述
健康心理学家通常在医疗和公共卫生机构中工作,他们研究和评估人们的心理和 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制定和实施旨在促进人们健康和预防疾病的计划和项目 。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康复心理学的第三个实践领域,它关注的是如 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教育心理学家通常在学校和教育机构中工作,他们研究和评 估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知和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为教育 者和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实现教育目标。
健康中的重要性。
人类主义疗法旨在帮助患者了解 自己的情感、需要和目标,并培 养自我认知、自我肯定和自我实
现的能力。
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会鼓励患者 表达自己的感受、关注自己的需 要和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积
极的人际关系和自我形象。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是一种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 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旨在解决家庭 内部的互动模式和情感关系问题。
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康复心理学中的另一种技术,它通过向患者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技能 和态度,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康复过程中的心理挑战,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 适应能力。
心理教育的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调节技巧、生活技能训练和心理卫生服 务等。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帮助患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康复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是康复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实践领域,它关注的 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 问题。
临床心理学家通常在医疗和心理健康机构中工作,他们为 患者提供心理评估、治疗和咨询服务,帮助患者应对身体 和心理上的挑战。
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是康复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实践领域,它关注的是人们如何保持健康 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疾病。
精神康复

康复心理学概述

康复心理学概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心理康复与医学康复 心理康复与教育康复 心理康复与职业康复 心理康复与社会康复
第二节 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疾病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恢复期的患者 老年病患者 各种慢性病患者 残疾人
第三节 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应激源和残疾的关系 研究康复对象的心理 研究心理治疗在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心理评定 为康复对象、家属等提供心理咨询 研究康复治疗方法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第一章 康复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康复心理学概述
一、康复心理学的概念


康复(rehabilitation)原意是复权,恢 复到原来应有的地位和状态。 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medicine)是 应用医学方法为康复服务的专业性学科, 属医学的应用学科范畴。其根本目的是 加速人体伤、病、残后的康复进程,预 防和(或)减轻其后遗功能障碍。

实验法

实验研究模式



回溯性研究:主要是分析已经患病的对象以往的病史资料,并进 行一些初步的实验,以期能建立和发展某种假设。 预测性研究:对已经拥有足够资料的某种特殊疾病提出各种假设, 并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交叉对比研究:对有关项目,需将患病组与相等数量的相对健康 组进行匹配对照比较,应用标准化的技术可使收集的资料达到最 高的效力(validity)。适用于对某种特殊理论进行测验、验证、修 改或加以摒弃。
第四节 康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调查法 四、个案法

第四节 康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个案法


这是历史上采用最早的方法。 资料来源由患者、家属、同事、朋友、领导等提供。 资料内容一般包括个人经历、个体发展、家庭关系、所受教 育、生活体验、工作情况、社会关系以及重要的生活事件等。 个案法要求依照患者的心理发展史,系统地作传记式的记录。 个案内容的重点,虽然各家观点不一,但均要求记录准确、 描写细致、文字精练,并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康复心理学概论PPT课件

康复心理学概论PPT课件
神经心理康复是指针对神经功能受损的患者,通过心理干预和康复训练, 帮助他们恢复认知、情绪和行为功能的过程。
神经心理康复的方法包括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心理疏导等,旨在提高患 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神经心理康复的目标是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 和社会的负担。
儿童康复心理
残疾人康复心理案例
残疾人康复心理是指针对身体残疾或障碍引起的心理 问题,通过康复手段促进残疾人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 力。
残疾人康复心理案例:某残疾人因脊髓损伤导致下肢 瘫痪,同时伴有焦虑和抑郁症状。治疗师首先对其进 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信心。随后,治疗师与患者 合作,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物理治疗、 职业康复和生活技能训练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生活质量 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02
CHAPTER
康复心理学的核心理论
心理动力理论
总结词
心理动力理论强调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和动力,认为心理问题是由个体内在的心理冲突和无意识的欲望所驱动。
详细描述
心理动力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问题是由无意识的动机和欲望所驱动,这些动机和欲望可能与个体的童年经历、 潜意识冲突等有关。治疗师通过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探索患者的无意识动机和欲望,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行为 和心理问题,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循证实践
康复心理学正逐渐转向基于实证的实践,强调科学研究在临床决策 中的重要性,以提高康复效果。
创新技术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康复心理学正积极探索运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 等新兴技术来改善康复过程和效果。
康复心理学面临的挑战
康复服务资源不足
01
由于康复服务资源有限,许多有需要的患者可能无法获得及时、

康复心理学概述

康复心理学概述
康复心理学关注的是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 现,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来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
康复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康复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源 于20世纪50年代。在此之前,心理学 在康复领域的应用主要局限于精神疾病
的治疗。
随着康复观念的演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心理学在康复领域的应用逐渐得到重 视。20世纪70年代,国际康复心理学 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康复心理学作为一门
理习惯。
04
康复心理学在特定领域的应用
康复心理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疾病预防
康复心理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有助于预防疾病,通过改变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的发生。
心理疏导
康复心理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有助于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 ,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提高患者的治疗 效果和生活质量。
社交支持
康复心理学在残疾人领域的应用有助于为残疾人提供社交支持,通过组 织活动、交流会等方式,增强残疾人的社交能力和社会融入感。
03
自我认知
康复心理学在残疾人领域的应用有助于帮助残疾人认识自我,通过自我
探索、自我肯定和自我实现等方式,提高残疾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
感。
康复心理学在老年群体领域的应用
家庭治疗
通过改善家庭关系和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 持。
康复心理训练技术
应激管理训练
01
通过放松训练、生物反馈等手段,帮助患者掌握自我调节技能
,降低应激反应。
情绪调节训练
02
通过认知重构、情绪识别等技巧,提高患者的情绪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训练
03
通过自我监控、自我调整等手段,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自我管

《康复心理学》课程笔记

《康复心理学》课程笔记

《康复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康复心理学的定义与内涵1. 定义:康复心理学是研究康复过程中个体心理现象、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的一门应用心理学分支。

2. 内涵:- 交叉学科:融合了心理学、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 目标导向:旨在帮助残疾人士和心理障碍患者适应生活变化,提升生活质量,实现社会融入。

- 实践性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在康复实践中解决具体心理问题。

二、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 研究对象:- 康复对象:包括残疾人士、慢性病患者、老年人、事故受害者等。

- 康复专业人员:关注他们在康复工作中的心理状态和服务能力。

2. 研究任务:- 描述和解释康复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 探索心理因素在康复中的作用机制。

- 发展有效的康复心理干预策略。

- 促进康复对象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三、康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描述性研究:- 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康复对象的行为和反应来收集数据。

-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康复对象的心理状态信息。

2. 相关性研究:- 探索心理变量与康复效果之间的关系。

- 分析不同心理干预措施与康复进程的关联。

3. 实验性研究:- 随机对照试验:评估特定心理干预措施的效果。

- 模拟实验:在控制条件下研究康复心理问题。

4. 质性研究:- 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个别康复对象的心理体验。

- 焦点小组:收集康复对象和专业人士的深入见解。

四、康复心理学的发展简史1. 起源阶段:- 20世纪初,随着战争致残士兵的康复需求,康复心理学开始萌芽。

- 194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全面康复”概念,心理康复得到重视。

2. 形成阶段:- 1950年代,康复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渐形成。

- 1960年代,康复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初步建立。

3. 发展阶段:- 1970年代至今,康复心理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 国际康复心理学组织成立,专业期刊和会议推动学科发展。

康复心理学概述

康复心理学概述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3
康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01
02
03
自然观察
通过对康复患者的自然行 为和环境进行观察,以了 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模式。
参与观察
研究者直接参与到康复患 者的日常生活中,以便更 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心理体 验和应对方式。
结构化观察
制定详细的观察计划和指 标,系统地记录和分析康 复患者的心理行为表现。
03
实践意义
残疾适应理论为康复心理学提供了全面的、整体性的视角,有助于制定
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心理社会适应理论
理论核心
心理社会适应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该理论关 注个体在心理和社会层面的适应过程,以及这两个层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观点
心理社会适应理论主张通过改善个体的心理状态,促进其社会适应;同时,通过提高个体 的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改善其心理状态。
综合性案例研究
综合运用观察、实验、调 查等多种方法,对某一康 复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 心理学研究。
04
康复心理学在实践中的 应用
心理评估
1 2
个体心理评估
通过观察和标准化心理测验,对康复患者的认知 、情感、行为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为后续干预 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心理评估
评估患者所处环境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如家庭 、社区、工作场所等,提出相应的调整建议。
科技在康复心理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
未来康复心理学将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康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例如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康复需求和预后情况,为个性化康复方案的制定提供科 学依据。

康复心理学

康复心理学

康复心理学[摘要] 康复心理学是康复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心理学在康复治疗的整个过程中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了解并合理在康复治疗中使用心理学的知识,辅助治疗,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是每一个康复人需要做的必修课。

1 康复心理学1 . 1 康复心理学概念:康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康复领域中有关心理问题的学科。

它是康复医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技术研究和揭示康复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主要目的是解决康复对象的一系列心理障碍, 帮助他们接受并逐渐适应残疾现实, 挖掘他们的潜力, 重新回归社会, 同时, 康复心理学还探索残疾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心理与躯体在残疾时的相互影响[它把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应用于康复医学的各个方面, 主要研究伤、病、残者的心理现象, 特别是心理因素对残疾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作用等。

康复心理学几乎与康复医学同时出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加拿大和西欧一些国家相继出现主要采用作业疗法治疗伤病者的康复机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经过美国Howard. A. Rusk 和英国Ludwig Guttmann等学者积极实践和大力倡导, 康复医学成为一个独立的专科。

与此同时, 由于战争而引起的情感创伤, 需要心理学家医治, 出现了康复心理学的工作机构和组织。

经过50 年的发展, 随着康复医学从一个跨科性的学科变为一个学科群, 康复心理学已成为康复医学学科群中的一个相关学科。

1. 2 康复心理学是康复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 作为心理学的分支, 它与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具有同等的地位, 而且与社会心理学一样具有同等重要性。

康复心理学采用心理和行为科学的临床、咨询、组织方法, 它和职业、工业、临床、咨询和社会心理学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康复心理学常在一个有明的康复名称或标志的业务机构里执行, 例如康复中心、康复医院、职业训练中心等。

随着康复医疗机构设置和服务由横向性扩展向纵向性扩展转变, 康复心理学将在不同层次机构中服务, 并注重向基层普及。

康复心理学概述

康复心理学概述
康复心理学对于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 作用,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健康稳定。
02
康复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认知行为疗法
01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短程、焦点解决的心理治疗,旨在帮助患者了解和纠正不 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减少情绪困扰和痛苦。
02
认知行为疗法强调认知在情感和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认为个体的不良情绪和 行为往往是由于错误的认知导致的。
职业康复
职业康复主要涉及帮助工伤 、残疾或失业者重新回归工
作岗位。
职业康复的目标是帮助患者 获得合适的职业,提高其工
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职业康复的方法包括职业评 估、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

心理健康康复
心理健康康复主要涉及心理疾病和心理创伤的心 理康复。
心理健康康复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心理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心理学概述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康复心理学简介 • 康复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 康复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 康复心理学的前景与挑战 • 结论与总结
01
康复心理学简介
康复心理学的定义
康复心理学是一种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关注个体在身体、 精神和社会功能上的康复过程,以及为康复治疗提供有效心 理干预的科学。
心理动力疗法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需要患者具备 一定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人类主义疗法
人类主义疗法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治疗,强调患者的自 我意识和自我发现。
这种疗法通过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需求和想法,并引导 患者发现自身的价值和潜能,从而帮助患者增强自信和自尊心 ,提高生活质量。
人类主义疗法的技术包括自我表达、情感宣泄、自我探索等, 旨在帮助患者发现自身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以心身一元论为基本的指导思想, 既考虑到疾病的生物学因素,也要考虑到心理因素 以及环境和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将所有这些因 素都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第二节 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及主要学派
一、素和激素、细胞与分子水平、器官移植和人工 脏器等等。 认为疾病只是发生在细胞或器官上,只要去除患病 的组织或器官就万事大吉了;每一种疾病都有一种 特殊的生物学原因和特异的治疗方法。
(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1896) Selye(1936)应激反应 Holmes(1967)生活事件研究 1977年,美国的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 (G.L.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二)生物医学模式




公元十四五世纪以来,西方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运 动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西方医学逐渐 摆脱了宗教的禁锢,对有生命的生物体进行了实验 研究,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基石,也形成了生物医学 模式(biomedical model)。 哈维(Harvey,1578—1657)创立了血液循环说,并 建立了实验生理学的基础。 摩尔根尼(Morgani,1682—1771)关于疾病的器官 定位研究。 魏尔啸(Virchow,1821-1902)创立的细胞病理学。
(一)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大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现了以朴素的唯物论、 整体观和心身一元论为基础的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natural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 东方以我国的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提出的 “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和“内伤七情”、 “外感六淫”的观点为代表,将人与宇宙联系在一 起来探索疾病和健康的问题,并强调心身统一,人 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其所患的疾病密切相关。 在西方以希波克拉底所提出的医学思想体系及体液 学说为代表,他认为“治病先治人”,“知道患病 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比知道某人患什么病更为重要”。
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与医学模式
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

医学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规 律应用于医学领域中,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 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及其在健康与疾病的 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二、医学心理学发展简史


近代医学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的产物。 德国医生洛采(B.H.Lotze)最早提出“医学心理学” 这一术语,并于1852年出版了以《医学心理学》命 名的著作,在这本书里,他讨论了健康和疾病与人 的心理生活之间的关系。 冯特(W. Wundt)于1879年创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实 验室,开始了对心理现象的客观实验研究。
二、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学派 精神分析或心理动力学派

创始人是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S.Freud)。 潜意识理论 人格层次结构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 病理心理的冲突理论:欲望的满足与阻碍之间的矛 盾的妥协结果形成症状。

心理生理学派


心理生理学是以心理活动(特别是情绪改变)为自变 量(因),以生理改变特别是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 内脏活动以及内分泌、免疫系统的改变为因变量 (果),来进行研究的一门介于心理学 和生理学之间 的交叉学科,也可以说它是医学心理学的一门重要 的基础学科。 上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坎农 (W.B.Cannon)注意到强烈的情绪变化可以通过 自主神经系统影响到下丘脑的激素分泌,并导致心 血管活动的改变,从而提出了“情绪心理说”。




冯特的学生,美国心理学家魏特默(L.Witmer)最早 将心理学运用于临床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于1896 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创办了第一个临床心理诊 所,以诊治有情绪问题或学习困难的儿童。 魏特默首创“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这 一术语,并被誉为“临床心理学之父”。 霍尔(G.S.Hall)和卡特尔(J.M.Cattll)等人的工 作,心理测验和心理分析在美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 科初步形成。
三、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


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总体的认识,并成 为当时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可以说是某种哲学 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医学模式不仅影响医学教学的总体设置、医学研究 的思维方式、临床医疗的诊断和治疗行为,而且还 涉及到健康的维护、促进和发展。




病理心理学(pathological psychology):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异常心理包括精神病性行为 的规律,研究精神疾患和病态心理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将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临 床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过程中。 健康心理学(heath psychology):研究和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包 括采用心理学的方法改变或矫正人们有碍心身健康的生活习惯和 行为方式,培养健全的性格等… 康复心理学(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 术研究揭示康复中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及规律的学科。康复心 理学的目的是解决康复对象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接受并 逐渐适应残疾现实,挖掘他们的潜能,重新回归社会。




神经心理学(neuro-psychology):研究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功能 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学科,应用心理学方法为诊断大脑功能的改变 提供客观依据,并帮助判定局灶性病变。 (六)心理诊断 心理诊断(psychodiagnosis):包括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 test), 指借助各种心理测量方法,对认知过程、智能状况和人格特征等 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定和评价。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通过治疗者与患者建立关系,以言语 或非言语的治疗手段来改善患者的情感障碍和其他精神症状,提 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并使他 们正确地认识疾病,消除顾虑,调动主观能动性,以达到减轻症 状和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护理心理学(nursing psychology):研究在护理过程中的心理学问 题,指导护士应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根据患者的心理 需要和疾病状态下的心理活动特点,做好心理护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