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述评
积极心理学研究述评

一
、
前言
的研 究 论 文 已有 几 千 篇 ,这 些 研 究 中有 相 当 多 的部 分 是 集 中 在 生 活 事 件 和 人 格 因 素 对 个 体 幸 福 感 的 影 响 这 一 领 域 . 有 一 部 分 是 金 钱 与 幸 福 感 之 间 关 系 的 研 究 。2 也 O世
纪 9 0年 代 以来 。 随着 积 极 心 理 学 影 响 的 逐 渐 扩 大 , 些 一 心理 学 研 究 者 对 幸 福 的 含 义 进 行 了新 的 解 释 。形 成 了心
1积 极 主 观 体 验研 究 .
异 , 且 这 种 不 同经 常 是 自动 化 的 , 并 未 被 意 识 到 的 , 并 而 主要 表 现 在 快 乐 的人 对 社 会 性 比 较 信 息 较 那 些 不 快 乐 的
人稍微迟钝些 。 快乐 与金 钱 的关 系 、 乐 与 信 仰 的 关 系 以 快
摘
要 : 极 心 理 学是 2 积 O世 纪 末兴 起 于 美 国 的 一 个新 的心 理 学研 究领 域 , 的 出现 给传 统 主 流心 理 学 心 理 学的 研 究 重 点从 “ 心理 问题 ” 向“ 的 积 极 力 量 ” 目前 已经逐 渐 形 成 一 场 “ 极 心 转 人 , 积
的 , 观也 是 可 以通 过 学 习 而 获 得 的 。 会 维 持乐 观 的态 乐 学
度 不 仅 有 助 于 避 免 抑 郁 。而 且 实 际 上 有 助 于提 高健 康 水 平 。S hma e g n指 出 。 理 学 有 三项 使 命 : 心 一是 研究 消 极 心
理 ,治 疗精 神 疾 病 ;二是 让 所 有 人 生 活 得 更 加 充 实 有 意
理 学运 动 ” 影 响 着 ・ 学的 各 个 领 域 。阐述 了积 极 心理 学研 究 的概 况 , . 心理 分析 了积 极 心 理 学研 究 的 积极 意 义 和不 足之处 。 并对 其 发 展 趋 势做 出展 望 。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新兴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研究人类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受的提升。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以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叶为标志的反传统心理学《社会适应》学派的出现。
从一开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与传统心理学相同,依赖于定性和定量研究。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主要聚焦于研究幸福感、心灵准备、自信心和团队凝聚力等方面。
支持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所产生的结果也证实了它的价值,证实了个人、家庭和社会在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指导下得以改善。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很广,从宏观层面探讨健康、社会和文化等的概念,到微观层面,即个体心理层面,包括社会交往、情绪表达以及内在驱动等。
它也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心理学,旨在分析和理解客观现实,考虑到个人的行为、偏好、价值观念以及想象等因素。
它的目的是改进人们的幸福感,以及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环境中的不同挑战。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包括幸福感、心理准备、心理建设和个人发展、人际交往和团队凝聚力等。
它也可以用来改善处境不佳的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他们带来安心。
例如,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老年人适应老龄化带来的变化,也可以帮助患有抑郁症的人们获得心理上的支持与理解。
而积极心理学也可以帮助企业促进员工的团队意识和目标的达成,增强企业的整体凝聚力。
积极心理学也涉及到人们的扮演,即根据他们的需求和价值观主动促进心理变化。
研究表明,扮演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实现积极变化,从而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此外,积极心理学也关注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力量,如宗教信仰、仪式和传统价值观,从而创造更加完整的社会参与环境,促进社会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也探索如何开拓更多的可能性,以实现更多的发展,改变社会中对心理和情感的认知。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从有限的视角出发,例如社会心理学、道德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从而探讨新的动机,在这种视角下,它可以提供更多健康的心理服务,同时促进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发展。
积极心理学研究述评

传统 的心理健康 教育侧重于诊断性和矫正性 ,而积极心理健康教 育的 目的主要是发掘 、 究各种积极品质 ,并在实践 中对这些积极 品 研 质进行扩展和培养 。这使 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 、被动 、补救 向积极 、 主动 、预防和发展 的方向转型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创建一种环 境 ,让学生 的主动性 、 考能力 、热情 、勇气 、坚强等 品质得 以充分 思 发挥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的 目 是把所有人尽可能的建设到一个他可 标 能达到的理想状态 ,这种状态依 每个人而不 同。 孟万金教授提 出了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将学校积极心理 健康教育的核心 内容列为增进主观幸福感 、提高生活满意度 、 开发心
野。
1 研 究 方法 . 2
积极 心理学吸收了传统主 流心理 学的绝大多数研究方法和研 究手 段 ,如量表法 、问卷法 、访谈法和 实验 法等。除此之外 ,因素 分析 、 多元 回归分析 、路径分析和理 论建模 等各种先进的统计方法和 实验设 计在积极 心理 学研究 中的大量运用 ,开辟了用 自然科学 的方 法研 究动 机和幸福感 、力量等诸多积极 品质 的崭新道 路 ,使心理学面貌焕然 一
2 积极 心 理 学 的 应 用 研 究
21 积 极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
传统 主流心理学以病态 的人或平常人 作为研究对象 ,人 的消极 面 的词汇充 斥心理学书籍 。积极 心理学把 关注的焦点从如何去 克服 心理 问题 转到 怎样 帮助那些 处于 正常环 境下 的普通人 培养 积极 的心理 品 质 ,发挥 自己的潜能 ,建立起 高质 量的生 活 。 自我实 现 、聪 明 、成 熟 、仁慈 、满 足 、快 乐 、幸 福 、神 秘体验 、独 创性 、利他 主义 、无 私 、勇气 、真诚 、忠 诚 、信赖 、责 任感 等 内容进 入 了心理学 家 的视
积极心理学的理解和看法

积极心理学的理解和看法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流派,它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积极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在积极心理学中,幸福被认为是一种心理状态,它与个体的情感体验、思想和行为有关。
因此,通过调整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可以改善个体的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主张通过改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来提高幸福感。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
积极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挑战,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同时,积极的思维方式也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个体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来提高。
例如,积极情感体验包括快乐、满足、感激、娱乐、兴奋等等。
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个体可以更好地体验生活的美好之处,从而提高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主张通过积极的行为方式来提高幸福感。
积极的行为方式包括参与社交活动、锻炼身体、追求自己的梦想等等。
通过积极的行为方式,个体可以更好地体验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提高幸福感。
在积极心理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流”。
流指的是一种心流体验,即在某一活动中,个体完全投入,并忘却了自我,感受到
了快乐和满足感。
流体验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从而提高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它通过调整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来提高幸福感。
通过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体验积极的情感、采用积极的行为方式以及体验流体验,个体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从而提高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摘要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现在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
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倡导的“消极心理学”或“病态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 而提出来的,是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反思。
本文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基本内容,价值与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今后的研究任务。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基本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向1、序言1. 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 ] 。
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 和Csikzentmihlyi。
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
1997 年Seligman 就任APA(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2 ] 。
1. 2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 世纪30 年代Terman 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3 ] 。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了,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似乎被遗忘了。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大大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 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和病态心理不同,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看待正常人性,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成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潮。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有价值的体验,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对过去而言)、希望和乐观(对未来而言)、充盈和快乐(对现在而言)。
在个体层面上涉及积极的人格特性,如爱与召唤能力、勇气、灵性、人际交往技巧、审美观、韧性、宽容心、创造性、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天才和智慧。
在群体层面上涉及公民道德和推动个体更好地发展的社会机能,如责任、教养、利他、礼貌、适应、容忍力和职业道德,以寻求人文关怀为宗旨,致力谋取人类幸福和社会繁荣,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价值观来解读人的心理,试图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一)积极心理学的起源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当前世界愈演愈烈的种族和宗教冲突,人们对当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困惑,广大普通民众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挖掘和发展人性的共同部分,即人性积极的一面。
“积极”一词来自拉丁语positism,具有“实际”或“潜在”的意思,这既包括内心冲突,也包括潜在的内在能力。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以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性研究似乎被遗忘了。
积极心理治疗述评

南 京 晓 庄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 F NAN I JNG AO XI ZHUAN UNI RST G VE I Y
M a . 0l r2 1 No 2 .
第 2期
积 极 心 理 治 疗 述 评
薛 兴 , 春 芳 , 秀杰 徐 刘
基金项 目: 江苏省教育科学 “ 十一五” 规划课题 ( /0 9 0 / 2 ) 河海 大学社科基 金重点 课题 ( 04 4 70 ) 河海 大学 D 20 / 10 2 ; 2 8 /0 0 8 ; 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课题 (0 44 6 13 ) 2 8/ 00 13 。 作者简介 : 薛兴,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 院应用 心理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23 980部队宣传处干事, 海军少校 , 国家二级心理 咨询 师; 徐春芳 ,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 刘秀杰 ,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 20 9 7 部队政治处干事, 2 海军上尉。
念 与传 统 的消极 心理 学 完 全 不 同 , 积 极 心 理治 疗 而 更类 似 于对传 统疗 法 的一种 扬弃 和融 合 。
( )研 究 内容 不 同 二
预、 国际文化 交 流等诸 多领 域也 得到 积极应 用 。
一
积极 心理 治 疗 属 于 “ 国际 精 神 分 析 大 家 庭 ” 中 的一 员 , 它认 为人 最初 时具 备两种 能力 , 即爱 的能力
营利性 机 构 , 员 包括 世 界 2 成 0多个 国家 的 4 0多个 分 中心 ¨ 。 目前 , 积极 心 理 治疗 已经 发 展 成 为 既有 较为完 整 的理论 基 础 又有 明确 治 疗 方法 的 范式 , 在 当今德 国、 欧洲乃 至世 界 心理治 疗界 引起 广泛 关注 , 在学校 教育 、 企业 管理 、 社会 服务 、 家庭 生 活 、 姻干 婚
积极心理学介评

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首倡者为心理学家Seligman 和Csikzentmihalyi 。
自1997 年Seligmen 在就任APA 主席一职后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思想以来,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流派,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对最理想的人类机能进行科学的研究,其目标是发现使得个体和团体、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
1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
它认为,心理学的三项使命:治疗精神疾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在二战之前均得到研究者同等程度的关注[1] 。
而二战之后, 心理学成了一门大力致力于治疗的科学,它的研究焦点集中于测评并治愈个人心理疾病,出现了大量对于心理障碍的研究以及对离婚、死亡、性虐待等环境压力对个体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研究。
Seligman 曾注意到在对人类情绪的研究中,就有约95 % 的研究是关于抑郁、焦虑、偏见等负性情绪的研究。
在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和疗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心理学却忘记了它的另外两项使命,逐渐成为一门受害者科学。
注意到这种现象,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
具体就研究对象而言,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1] ,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 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 、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心理学述评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一、积极心理学的定义和主要观点1.1积极心理学的定义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大心理学发展趋向,它最大的特点是旨在强调心理学要恢复研究人类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谢尔顿(Kennon M. 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概念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
”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优点和存在价值,关注正常人的心理机能,重视人性中的积极方面,提倡对个体实施更有效、更积极的干预,并以此促进个人、家庭与社会的良性发展。
事实已经证明,只有人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就会使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对社会发展的最终检验,不仅仅是物质的增长速度,还应参照人的发展程度。
积极心理学的这种积极转向意味着心理学开始重建人类的新人文精神,体现了心理学的人文关怀,这实际上是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本质目标所在。
积极心理学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技术领域,而是既体现对人类命运深切关怀而又不失理性严谨的一种新型心理学运动。
从积极心理学的性质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是在过去消极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意指主要以心理疾病的矫正和治疗为核心、具有病理性倾向的心理学)思想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和过去的消极心理学没有截然的分界线。
比如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基本上沿用了过去消极心理学的实证和实验方法,如量表、问卷、访谈、实验等研究方法。
既然积极心理学是对消极心理学的扬弃,那它必然还将继续继承、借鉴那些已经成熟的分类标准、标准化测量工具、严密的实验设计技术、心理干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积极心理学特有的一些研究技术、手段,以服务于积极心理学自身独特的研究目的。
1.2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积极心理学是在人类快要进入21世纪时而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但它在短短的几年间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且似乎在不经意间已发展成为了一场世界性的心理学运动。
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有一个原因也许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独特的心理学观点。
概括起来说,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实现平衡的心理学价值观。
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它消除了消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使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生活幸福,这体现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
如果心理学能集中力量于利用人积极的本性来使人更像个人,而人又能在个人和集体的解放中表现出充分的积极,那么,心理学在使社会更具有人性方面就能做出巨大的贡献。
积极心理学则由于其工作目标与人性目标高度一致,因此,它能使人与社会和睦相处。
不仅如此,积极心理学还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一种积极的归属感:使他感到他是属于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从而使个人都能很好地同化于他自己所在的环境和社会。
积极心理学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代表了未来心理学研究发展的方向。
至少对于一个民主社会和一个公平社会来说,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应该是受欢迎的,因为它与社会的本质、人性的本质有着太多的一致性。
第二,强调研究每个人的积极力量(positive strengths)。
积极力量从字面上看就是指正向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潜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定义积极力量时,主观与客观的标准都要考虑,从理论上说,真正的积极力量应该是主客标准两者之间的一个最佳平衡点。
积极心理学提倡心理学要研究人类或人类社会的积极力量,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积极力量:首先,从主观层面上看,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
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了满足、满意、骄傲、安宁、成就感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了高兴、幸福、福乐(flow)和身体愉悦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则主要研究了乐观、充满信心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其次,从个体层面上看,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研究积极人格。
人格研究是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人格分类标准:乐观型解释风格人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人格。
积极心理学在人格研究中特别强调心理学要重点研究人格中所包含的积极方面和积极特质,特别是研究人格中关于积极力量和美德的人格特质。
在这方面,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包括智慧、友好、尊严和慈祥等在内的24种人格特质,并对它们的形成过程做了具体的实证研究。
再次,从集体层面上看,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提出这些系统的建立都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也就是说这些系统的建立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不过总的来说,和其它两个方面相比,积极心理学在这个方面的研究相对还比较薄弱。
第三,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
积极心理学提倡对个体或社会所具有的问题要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或社会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为人类增添力量和优秀品质,但问题的出现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
”(任俊、叶浩生2004)。
我们生活在一个并不总是安全的世界里,因此,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当问题出现后,作为一个自在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来选择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说可以对问题做出各种自己的理解。
比如面对一件我们所谓办砸了的事,我们既可以去看到它好的一面,也可以去看到它坏的一面,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积极与消极可以说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关键是你到底去刻意注意些什么。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2.1积极情绪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
对于积极情绪, B. L. Fredrick(1998)提出了“拓展———构建”(broaden-and-build)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thought-action)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
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快乐(happiness)、爱(love)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
当然,积极情绪并不是完全分离的,众多积极情绪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如Susan E. (2000)曾对7个被试的多种积极情绪进行了连续98个晚上的持续追踪,结果发现积极情绪间存在着一致的同步关系:体验到任何一种积极情绪的同时也都体验到其它的积极情绪。
但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和主题的明确,许多研究仍然针对不同的单个方面,而其中被研究最多的积极情绪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幸福感”指标的感觉,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
Diener在一篇综述中,先对气质、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以及与高主观幸福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的相关作了回顾。
接着对这方面的跨文化研究作了回顾,并提出宏观条件与幸福感存在着联系。
他指出,幸福感的关键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如何在外部事件与生活质量之间进行协调。
主观幸福感研究关注人们积极心理状态——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差异,其研究涉及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影响因素、心理机制、评估以及如何增进人们的幸福感水平,等等。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到1969年时仅有20多篇研究,但现在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几千篇,这些研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这一领域。
也有一部分是金钱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
快乐这种积极情绪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
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都有所不同,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并未被意识到。
不快乐的人对与他人比较的信息比较敏感。
快乐与金钱的关系,快乐与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等也有不少研究。
2.2积极人格塑造积极的人格特征(positive personality),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
这种研究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论、自尊、自我组织、自我定向、适应、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
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PI: positive individualism),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PR: positive relations with others),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
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coping)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
在积极的个性特征中,研究者关注最多的是乐观(optimistic),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
当然,乐观有时会产生“乐观偏差”(optimistic bias),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他人的风险要小,盲目乐观而不够现实。
这样就产生了矛盾:现实主义会提高成功适应环境的可能性,而乐观则会使我们有比较好的主观感受。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Sandra L. Schneider(2001)讨论了一种“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因为从原则上说,不会产生不现实的对于环境或事件的评价,能够做到乐观而又不自欺欺人,这些对乐观的研究使人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和丰富多彩。
2.3积极的社会制度积极心理学认为,尽管个体在积极体验和形成积极人格过程中受基因的影响很大,但这一过程也依赖个体生活的外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