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 zdl第15章 90年代诗歌散文.

合集下载

最新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上下 曹万生 著 (下) 第四十六章 20世纪90年代散文、戏剧、影视新课件

最新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上下 曹万生 著 (下) 第四十六章 20世纪90年代散文、戏剧、影视新课件

肝肾亏损 脾肾阳虚
滋肾补肝 祛风胜湿
温补脾肾
蠲痹汤 固真汤
当归、牛膝、川断、杜仲、 狗脊、姜黄、仙灵脾、鹿 角胶、秦艽、独活、寄生、 羌活、防风、细辛、白芍、 黄芪
附子、 肉桂、人参、白术、 山药、茯苓、枣皮、当归、 熟地、杜仲
类别
治剂 代表方
药物
血瘀脉滞
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
身痛逐 瘀汤
桃红、红花、川芎、 归尾、威灵仙、黄 芪、桂枝、羌活、 独活、地龙
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 利湿下乳
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
主治 筋骨痹痛 腰膝酸软
筋骨痹痛 腰膝酸软
风湿痹痛 水肿脚气
风湿痹痛 跌打损伤 乳汁不下
性的世界”。 5 如何看待90年代女性散文以一种对女性私密题材的书写
来展现女性意识?
09.01.2021
10
6 谈谈你对评论界关于90年代报告文学批评“泛化” 的看法。
7 谈谈“第六代”导演电影作品中关于“成长”的 主题。
8 从王朔的小说创作看视觉文化语境中作家与影视 生产的关系。
9 以电视连续剧《渴望》的轰动效应谈谈八九十年 代电视剧的大众文化特征。
一、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 1. 风湿病概念
中医将风、寒、湿等邪气所致病证称 为风湿病;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称为 痹证(或痹病)。前者为因,后者为果, 故一般通称风湿病。可见中医风湿病的学 术范畴与现代医学的风湿病概念相当。
2. 风湿病病因 (1)内因:气血阴阳→虚损
肝血不足→筋脉拘挛、屈伸不利 肾精亏虚→骨痛骨软、腰膝无力 (2)外因:风寒湿热→经脉瘀阻 湿邪:肿胀重者→着痹 风邪:游走不定→行痹 寒邪:疼痛发绀→痛痹 热邪:灼热口渴→热痹
二、风湿病的分型论治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十一章.九十年代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十一章.九十年代小说

方方的《风景》
汉口河南棚子的一个码头 工人的家庭,全家11口 人挤在13平米的小屋里 七哥式的生存手段 粗鄙丑陋、野蛮冷酷的生 存景象 小说以纯客观叙述来实录 凡俗人生中的种种本相, 不动声色地揭示了生存本 身的严峻性

三.方方、池莉的比较
1、相似之处 (1)共同的文化氛围——江城武汉


1、白嘉轩的形象
(1)、白嘉轩是农耕社会以血缘关系
为纽带的宗法家族制度的代表人物。 (2)强烈而鲜明的族长意识。仁爱的 长者、严酷的家长。 (3)、把“耕读传家”视为治家、治 族的办法与策略。
2、朱先生 : 圣人、智者、预言家,集传
统知识分子理想人格于一身 3、田小娥 4、在塑造群体形象上,显示出作者的功力与 才情。 三.民族生存的生命反思。 1、把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历史性结合起来, 透过性写人的心态和民族秘史。 2、对《白》中性描写的不同看法。
(二)、生命和情感的写真 1、《爱,是不能忘记的》:建构爱情
的“天堂” 2、《方舟》:载着精神的苦难 3、《沉重的翅膀》:关于经济体制改 革的思索 4、《无字》:解构虚幻的神话
二 、谌容
(一)、一曲中年知识分子的颂歌 1、白衣天使——陆文婷
2、“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

4、《长恨歌》是
怎样展示上海文 化精神的? 5、简析陆文婷、 秦波的形象。 6、为什么说司猗 纹是一朵“恶之 花”?
第三节 个人化小说
一.商业主义——社 会背景 二.个人化倾向—— 写作背景 林白的独语—— 《一个人的战争》 陈染的私语—— 《私人生活》

徐小斌的巫语——《羽蛇》 海男的呓语——《我的情人们》
(二)、关注社会热点

90年代诗歌散文课件

90年代诗歌散文课件
《他们》是1985年创办于 南京的一份综合性民间刊物, 主要发表诗歌作品,其成员 来自全国各地。韩东主编, 不定期出版,1995年出版9 期后停刊。
精品
另一个影响较大 的民间刊物是《倾 向》。1988年9月创办 于上海,陈东东、西 川等人发起,不定期 出版,到1998年,已 出版11期。
精品
诗歌观念之争
精品
部分中老诗人
郑 敏 张 新 泉
叶 延 滨
李 瑛
精品
青年诗人
90年代具有实力的青年诗人相当一部分 是80年代中后期的第三代诗人。90年代的主 要诗人包括欧阳江河、张曙光、王家新、陈 东东、柏桦、西川、翟永明等。 90年代还出现了一批更年轻的诗人,如 伊沙、沈浩波、尹丽川等人的诗歌实验就引 起了诗歌界的诸多争鸣。
精品
总之,“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 的论争提出了新诗发展中一些较重要的话题, 双方都提出了各自的诗歌主张。这场论争并 没有分出艺术上的是非高低,但显露出来的 浮躁情绪与非学术倾向却引起了诗坛的注意。
精品
第二节 90年代散文
90年代,相对宽松的社会文化生态 的营造,情志自由的写作主体的参与使 90年代成为一个散文时代。 散文作家 不必负载更多的由“中心”所附加的意 旨,主体心灵世界有着更大的精神放飞 的空间。
精品
张 中 行
学者散文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
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留校任教至今。 80年代的余秋雨是一位戏剧学者, 出版《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 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等学术 著作。自80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散文, 出版《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 《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散文 集,成为90 年代最具影响也颇有争议 的散文作家。

90年代诗歌、散文(97-03版本)

90年代诗歌、散文(97-03版本)
1、大散文 代表诗人:余秋雨(《文化苦旅》)、周涛(《游
牧长城》)、汪应果(《灵魂之门》)
2、艺术散文 是90年代散文的重要构成部分
3、小女人散文。 代表诗人:素素、南妮、黄茵、张梅等 4、新生代散文
主要类型
史铁生《我与地坛》
• 文化散文、学者散文、文人散文、生命体 验散文、人文散文、思想散文、历史反思 散文、书话、诗人随笔、艺术随笔、生活 闲适散文/时尚文评。
(4)余秋雨走出了书斋,走出了都市繁华,探寻着 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苏生力量和文化更新的鲜活血 脉,而对自然山水、风物,面对一堆堆文化的断壁 残垣,余秋雨发出了苍凉的人生浩叹。这是真正的 大忧患大悲怆。 余秋雨把笔浸润在历史沧桑之中, 眼睛却时时关注着今天,也眺望着明天。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地位与缺陷 (“余秋雨现象”争议)
余秋雨是一位戏剧学者,出版有《戏剧理 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 创造工程》、等学术著作。80年代后期开 始散文创作,出版有《文化苦旅》、《文 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 河》、等散文集,成为90年代最具影响也 颇有争议的散文作家。
《文化苦旅》
•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书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在全 国各地的文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非常深刻,语言也 极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其中对人性的拷问 也极为深刻。整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先生渊博的文学和史 学功底,以及书中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该书也为 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主要特点
(1)以文化遗址为依托。对文化遗址的描写成为 余秋雨散文的第一个特点。《都江堰》写都江堰, 《道士塔》写敦煌莫高窟,《苏东坡突围》写黄 州东坡赤壁等。
(2)以文化反思为旨归。《千年一叹》则广泛地 对欧洲历史文化与文化名人进行了文化反思与人 性追问等。

当代文学 80-90年代散文

当代文学  80-90年代散文

(五)90年代散文概述
1.散文热 作者群体庞大;专门刊物增多;大众传媒钟情 2.“学者散文” 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 张中行、季羡林、余秋雨等。 具有较为丰富的学术修养和人生阅历,将学 者的理性思考与生存的个人感受融合,显示 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和参与现实文化建 设的情怀。
张中行(1909—2006)
3、抒情散文
真实表露作者自我情感体验, 文化内涵丰富,艺术独特性强。 代表作家:史铁生、贾平凹、 汪曾祺、张炜等。 《我与地坛》——物我交融——生存感悟— —精神家园 生命叩问 容量丰富 内涵饱满 4、女性散文


狼山脚下还有另一座墓,气派大得多了,墓主是清末状元张謇。 张謇中状元是一八四年,离一九0五年中国正式废除延续千年 的科举制度只有十年,因此,他也是终结性的人物之一,就像终 结长江的狼山。 张謇中状元时四十一岁,已经感受到大量与科举制度全然背逆 的历史信息。他实在不错,绝不做“状元”名号的殉葬品,站在 万人羡慕的顶端上极目了望,他看到了大海的湛蓝。 只有在南通,在狼山,才望得到大海。只有在长江边上,才能 构成对大海的渴念。面壁数十载的双眼已经有点昏花,但作为一 个纯正的文人,他毕竟看到了世纪的暖风在远处吹拂,新时代的 文明五光十色,强胜弱灭。 ……
胡博士一九一七年来北大,到我上学时期,论资历, 已经是老人物了。可是年岁并不很大,不过是“四十而 不惑”。看外貌更年轻,像是三十岁多一些。中等以上 身材,清秀,白净。永远是“学士头”,就是头发留前 不留后,中间高一些。永远穿长袍,好像博士学位不是 来自美国。总之,以貌取人,大家共有的印象,是个风 流潇洒的本土人物。
总体特征
1.恢复散文文体精神:真实、真诚 2.散文本体意识自觉 以叙写日常生活场景或作者个人的故事为主,以 表现主体丰富的心灵世界为主,以审美性为主。

第十三章 90年代诗歌

第十三章  90年代诗歌

第十三章 90年代诗歌90年代诗歌概述90年代,新诗在多种向度上探寻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多元是新诗在90年代的基本风貌。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广泛的实用主义对物质的追求,诗歌作为一种“贵族”和观念的艺术,很难市场化,诗歌呈现处四面碰壁的尴尬。

80年代诗歌的光荣沦为了90年代的流浪汉。

一、90年代诗歌的创作困境90年代的诗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主要原因有两方面:1、首先是外在生存环境的艰难。

在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勃兴的语境下,新诗这样倾向心灵的、非实用的文学样式失去了它原有的阵地。

2、诗人队伍的分流。

一些诗人转写散文、小说,一些下海经商。

有一些诗人顽强地坚守诗歌,相信诗歌在精神净化方面的独特作用,试图为诗歌艺术的辉煌而作长期的努力,通过守护诗歌来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另有很多诗人,则将诗学坚守转换为一种“大文学”的观念,在继续从事诗歌创作的同时,转向了其他文体的写作,如邵燕祥、舒婷、叶延滨、周涛和西川、陈东东、王家新、翟永明和于坚等,他们都曾是诗歌创作的中坚力量,在兼事其他文体的写作之后也取得了可观的实绩。

其中,像韩东,甚至转向了小说写作。

在以上两部分诗人之外,还有一些诗人选择了沉默或者弃诗而去的道路,有的甚至投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在媒体行业甚至纯粹的商业大潮中显露身手。

诗人队伍的分流也许意味着诗歌的巨大危机的来临,但在实际上并不如此简单。

这是因为,就在很多诗人以不同的方式离开诗歌的同时,更有大量的新的诗人的出现。

这可以从网络诗歌的繁荣、民间诗歌社团和民间诗歌刊物的兴盛,以及大量的诗歌选本中不断出现的新人等方面有所体现。

二、90年代诗歌创作的特点1、对诗歌文体意识的进一步强化,是90年代诗歌探索的主要路向。

使人们更加强调“自我”在诗歌中的地位,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与不断演进的观念表达对历史、现实、人生等层面的思考。

2、90年代青年诗人的艺术探索主要立足于对诗歌本体的建构和对个体体验的关照。

他们试图从个人的复杂体验中找到一些生命与艺术的光亮。

90年代散文中国当代文学

90年代散文中国当代文学
90年代散文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二章 90年代散文
• 二、文化内涵
• 1.追索一种文化生成的奥秘。 • 2.感叹一种文化的历史兴衰。 • 3.对一种文化的缔造者的由衷的礼赞。 • 4.对一种文化人的命运的深切关注。 • 5.发掘一城一地的文化蕴含。
90年代散文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二章 90年代散文
• 三、表达方式
90年代散文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二章 90年代散文
• 无痕
• 虽然大喜大怒极富感染色彩,我却更欣赏前尘往 事缈然无痕的人生境界。
• 不是心如死灰冷酷淡漠的苍白,不是造作虚伪貌 似平静的脆弱,无痕代表了一种深厚博大,一种 不愿被磨难摧垮不愿被享受腐蚀的高贵、理智。 无痕就是能够将人生五味在心中过滤演化成松弛、 自信与优雅,从此不再耿耿于怀不再患得患失。
90年代散文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二章 90年代散文
• (二)艺术散文
• 即叙写描绘人生与自然景态的、浸透着作者性情的抒情性散文。
• (三)小女人散文
• 以素素、黄爱东西、莫小米等为代表的女作家写的散文,表现都市女 性、时尚生活、闲适情调。
• (四)新生代散文
• 新代作家创作的具有新的形态与精神的散文。
• 第二天在厂门口,他遇见了她。她告诉他:昨天,整整一天我都在等 你的电话。
90年代散文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二章 90年代散文
• 成就感和满意度

晚上乘大巴回杭州,我招呼司机在城北的某个路口停
一停,下车。这里离我家的路程不超过一个的士起步价,
否则开到城东的终点站再回来,车费加倍还得浪费时间。
• 刚刚跨下车门,就有一辆的士朝我驶过来。坐稳后我 说:哎,今天真是好运气,你这辆车就像在等我似的。

最新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上下 教学课件 曹万生 著 (下) 第四十五章 20世纪90年代诗歌幻灯片课

最新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上下 教学课件 曹万生 著 (下) 第四十五章 20世纪90年代诗歌幻灯片课
•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八年。 • 婚姻史:适龄结婚,配偶及一女均体健。 • 家族史:无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 • 过敏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心理社会方面
• 经济:家庭经济情况好 • 精神状态:良好 • 家庭关系:和睦 • 心理:正常 • 人际关系:良好
入院查体
T:36.7℃ R:18次/分
P:68次/分 BP:120/80mmHg
护理诊断
• 术后并发症:出血、穿孔、感染 • 乏力 • 知识缺乏
护理措施
•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注意有无活动性出血、呕血、便血、有无 腹胀、腹痛及腹膜刺激症,有无血压、心律等生命体征的改变,及时 的巡视。
• 遵医嘱运用止血抗感染的药物。 • 禁食水、卧床休息。 • 教会患者床上使用便器,协助其洗漱、进食及个人卫生等生活护理。 • 注意患者安全,正确使用床栏,下床活动慢,家属陪护一人。 • 关心患者,介绍病情、治疗护理的目的与方法,使其主动配合。及时
解除患者不适,取得患者信任。
评价
• 患者未发生出血、穿孔、感染等术后并发症。 • 未感乏力。 • 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
相关知识
• 什么是结肠息肉?
凡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 质前均称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仅仅是粘膜局限性 隆起。息肉这一名称并无组织学含义,不可将息肉与腺瘤 混淆。应该说,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不是癌肿,不会危 及生命。肠息肉系结肠和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总称,是根据 触诊、结肠镜观察或X线钡餐灌肠检查而作出的临床诊断。
第五节 流行歌词创作
优秀歌词是“能歌的诗”,是诗意迁 移的又一种表现形式。它接纳了一大批诗 歌读者。流行歌词属于大众文化范畴,是 为老百姓休闲娱乐服务的,为他们排忧解 难,提供异地异时的想象和安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 90年代诗歌散文
第一节 90年代诗歌
进入90年代,新诗热潮减退,诗歌的受 众队伍逐渐缩小,诗人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 的挑战。但是,诗歌并未如某些评论家所预 言的那样已经“死亡”。从诗人队伍的构成 看,老、中、青三代诗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 展开诗艺探索。
中老诗人的诗艺探索
郑敏每年都在《人民文学》等刊物发表新 诗作品。李瑛更多地表达对生命的思考,代表 诗集《生命是一片叶子》。张新泉《人生在 世》、《宿命与微笑》、《鸟落民间》等诗集 从平凡的题材中发掘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叶 延滨(1948—)作品仍然关注当下中国人的生 存状态,依然把持着自我,将爱、乡情、亲情 以及生命等作为诗歌观照的对象。
学者散文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
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留校任教至今。 80年代的余秋雨是一位戏剧学者, 出版《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 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等学术 著作。自80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散文, 出版《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 《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散文 集,成为90 年代最具影响也颇有争议 的散文作家。
部分中老诗人
郑 敏 张 新 泉
叶 延 滨
李 瑛
青年诗人
90年代具有实力的青年诗人相当一部分 是80年代中后期的第三代诗人。90年代的主 要诗人包括欧阳江河、张曙光、王家新、陈 东东、柏桦、西川、翟永明等。 90年代还出现了一批更年轻的诗人,如 伊沙、沈浩波、尹丽川等人的诗歌实验就引 起了诗歌界的诸多争鸣。
总之,“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 的论争提出了新诗发展中一些较重要的话题, 双方都提出了各自的诗歌主张。这场论争并 没有分出艺术上的是非高低,但显露出来的 浮躁情绪与非学术倾向却引起了诗坛的注意。
课间休息
HAVE A BREAK
第二节 90年代散文
90年代,相对宽松的社会文化生态 的营造,情志自由的写作主体的参与使 90年代成为一个散文时代。 散文作家 不必负载更多的由“中心”所附加的意 旨,主体心灵世界有着更大的精神放飞 的空间。
代表作《文化苦旅》等
《文化苦旅》等散文作品是余秋雨有代 表性的散文。余秋雨以自己特有的精神姿势 进入了中国当代散文史,或者可以说他以自 己的方式参与了90年代散文格局的建构。
周涛散文
周涛(1946——)长期生活、工
作、创作在新疆,新疆大学中文系 毕业。周涛先以诗人闻声于文坛, 是新边塞诗派的中最具影响的诗人 之一,被誉为“新边塞诗人”,出 版长诗《山岳山岳 丛林丛林》和 《神山》、《野马群》等多部诗集。 进入90年代主要写作散文,出版散 文集《稀世之鸟》、《游牧长城》、 《兀立荒原》《周涛散文》等。
周涛散文艺术特色
周涛通过对西部(主要是新疆)独 特的自然景观和生灵形态的叙述,给出 了散文关于生命和万物灵性的有意味的 镜像。
课间休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一“大散文”,贾平凹的散文理想。 其二“艺术散文”。90年代散文的实际存在 状况。 其三“小女人散文”,沪穗两地为主的素素、 南妮、黄爱东西、黄茵、张梅等女作家散文 创作的命名。 其四“新生代散文”。老愚、祝勇、摩罗等 是其中有影响的代表作家。
文化散文
汪曾祺、张中行、张承志等人的文人散 文和影响更著的学者散文等 。汪曾祺有散文 集《蒲桥集》,张中行有“负暄”系列,张 承志《荒芜英雄路》,史铁生《我与地坛》 等。 汪 曾 祺 张 中 行
散文百家
90年代散文作者队伍发生了结构性的变 化。王蒙、刘心武、张承志、史铁生、蒋子 龙、周涛等小说家、诗人的形象逐渐淡去, 发表或出版了大量的散文作品,成为90年代 重要的散文作家;金克木、雷达、舒芜、余 秋雨、林非、谢冕、周国平、陈平原、钟叔 河等学者,学术之外移情于散文。
基本特征:众声喧哗,开放多元
“民间写作”是由80年代后期口语
化思潮延续下来的一种艺术追求。 “民间写 作”明显受到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 “民间写作”的诗人主要包括于坚、韩东、 杨克、小海、伊沙等,而谢有顺、沈奇等人 则在理论上给予了支持。“民间写作”发展 到极端就是所谓“下半身”写作。 “下半身 写作”是个人化写作的极端化发展,“标志 着营造诗意时代的终结”。
《他们》是1985年创办于 南京的一份综合性民间刊物, 主要发表诗歌作品,其成员 来自全国各地。韩东主编, 不定期出版,1995年出版9 期后停刊。
另一个影响较大 的民间刊物是《倾 向》。1988年9月创办 于上海,陈东东、西 川等人发起,不定期 出版,到1998年,已 出版11期。
诗歌观念之争
部分青年诗人
西川
翟 永 明
欧阳江河
陈 东 东
王家新
此外,女性诗歌和网络诗歌在90年代也 较引人注目。翟永明、叶玉琳、冉冉、赵丽 华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网络诗歌是90年代 中后期诗坛上出现的新现象。90年代的诗歌 观念是复杂的,这与外在的自由空气有关, 也与人们对人的理解有关。
有影响的诗歌刊物:
90年代的诗坛上,学术风气比较民主,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论争就 引起了诗坛的广泛关注。《北京文学》等报 刊连续发表了相关的论争文章,集中展示了 这场论争中的主要观点。
“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诗人主
要有西川、王家新、欧阳江河、陈东东、臧 棣、张曙光等,而程光炜、臧棣等则是“知 识分子写作”的诗论家。他们在诗歌创作中 既追求独立的诗歌精神,又重视知识的作用, 具有比较广阔的艺术视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