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庖丁解牛》说课稿

《庖丁解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第四单元的篇目,本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让学生体会先贤的深沉哲思,体会散文给我们带来的具体真实感受。
《庖丁解牛》采用寓言形式来阐明道理。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得到自己的理解是本课的题中之义。
二、学情分析高二年级学生经过必修教材的学习,已经有了较扎实的文言基础和古代散文阅读方法。
在必修5中,学生也已经学过了庄子的《逍遥游》,对庄子思想有一定了解。
所以,首先要引导学生在借助工具书和资料基础上读懂课文。
其次,本课学习重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通过对庖丁解牛这一故事的解读获得有益的启示,使学生通过领悟作品形象,获得个性化解读和独特的审美感受。
三、教学准备要求:1.布置预习,让学生复习逍遥游的内容,重新回味庄子及其思想,2.自读课文三遍以上,落实读音,读懂文意,梳理文言文知识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积累相关文言知识和成语。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古代散文和从不同角度多元化解读文本内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文本、老师三者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讨论交流中学习课文,体悟人生。
六、教学过程1、导入请大家来看大屏幕。
屏幕上展示的是两本书的封面:一本是于丹的《〈庄子〉心得》,一本是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的漫画集《庄子说——自然的箫声》;一本是于丹在百家讲坛上发表的观点的结集,一本是漫画家的形象解读。
可以这样说,在有华人的地方,总有人对庄子念念不忘,总有人对庄子的文章百读不厌,缘何?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庄子,走进他的《庖丁解牛》(板书),就能找到其中的答案。
2、回顾庄子其人:名周,字子休,战国蒙城人,漆园吏,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代表作《庄子》(又名《南华经》)。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2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2新高考新教法2011-01-09 13115cc149a20100nzwh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2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2、综合鉴赏古代诗歌。
包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特点、表达效果等。
教学重点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掌握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析品结合。
开展一次诗歌朗诵比赛。
课时安排5课时[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内涵。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求。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
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
仿佛是在与或作品中的任务侃侃而谈。
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
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读而出声,始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
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
一篇文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解题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高中语文 书愤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书愤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能力目标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情感目标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课是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陆游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三、分析(一)释题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三)诗歌分类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2、研讨分类(见投影)3、七律常识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
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
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分析

三、总结:祭文的特点(手法) 1.感情真挚,语言朴实 2.善于选取生活琐事,采取细节描写。 3.多用虚词(助词、叹词),且词句好重复。
四、延伸阅读: 《祭妹文》 《哭亡女苏菲》 《沈园》二首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二)分类教学——线
例1,咏物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的概貌,把握咏物诗的特征 2、较好地理解咏物诗,用规范的语言答题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示例 六国论/苏洵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欧阳修 祭十二郎文/韩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 推荐作品 狱中杂记/方苞 陶庵梦忆序/张岱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赏析示例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自主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 项脊轩志/归有光 推荐作品 游沙湖/苏轼 苦斋记/刘基
教学过程:
A、援旧激新
请学生回忆学过的和考过的咏物诗;总结咏物诗的 标题特征。
总结一:标题
1、标题就是物体名称 2、在物体名称之前有“咏”“题”字 3、在物体名称之前冠以情感,如:怜、惜
B、重点突破
◇诗歌赏析 杜牧《早雁》、杜甫《孤雁》、黄巢《菊花》
总结二:据特征解诗
咏物诗特征—— ①形神俱似,独具个性。 ②不即不离,物我合一。 解答要点—— ①概括特征,由物及人。 ②情感走向:咏物抒发对物本身的情感,借物抒发自己 的某种情感,借物表达自己的志向。 ③常用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动静、象征。 ④主要抒情方式: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蜀相/杜甫 书愤/陆游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越中览古/李白 一剪梅/李清照 今离别(其一)/黄遵宪
说课标 说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0-2012年高考试题分析
名句默写部分
作者 荀子 韩愈 陆游 孔子 年份 2010 篇目 《荀子•劝学》 《杂说(四)》 《游山西村》 《论语》
《蜀道难》 《醉翁亭记》
2011
体裁 散文 散文 诗歌 散文
课标要求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李白 诗歌 欧阳修 散文
2012 《孟子· 告子上》 孟子 散文 《师说》 韩愈 散文 《遇永乐》 辛弃疾 诗歌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必修四 必修五
诗歌与散文 小说与戏剧 新闻与传记 语言文字应用 文化论著研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安排
主体部分,提供的阅读鉴赏的作品。
每个单元各举一篇 诗歌或散文为例, 带有举例示范性质, 供学生参考鉴赏。 附1.“探究· 讨论”:指点方法,提示要点。 附2. “相关链接”: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 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 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 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鉴赏方法】 5.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 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 交流体会。【创作实践活 动】
二、说教材
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体系
人 教 版 高 中 语 文 教 材 体 系
注重积累
(朗读、背诵、摘抄、评注)
注重对话
(走进文本、超越文本)
注重专题
(前后勾连,把握重点)
注重读写结合
(赏析与拓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策略
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
评论鉴赏文章 读书笔记 作业完成 课堂表现 学习态度
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 趣味、欣赏个性为重点
过 程 性 评 价
评 价 建 议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电子版教师用书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说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二、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单元说明创作诗歌,工夫在诗外;欣赏诗歌,同样工夫在诗外。
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从根本上说,最要紧的是从整体上丰富文化素养和生活经验,培养想像、联想能力等,然而这不是语文一门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任务。
领悟欣赏诗歌的一些规律,把握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对于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也有重大的作用,而这是语文课应该而且可以完成的任务。
因此,这个单元把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切合实际地定为教学目标。
当然,欣赏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从多种角度入手,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教学目标中规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只是适应教学需要,无意规定欣赏这个单元诗歌只能用这两种方法。
学生完全可以从实际出发,该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以意逆志”中的“意”“志”“逆”三个字十分重要,对它们应有正确理解。
“意”,有人认为是作者之“意”,也有人认为是读者之“意”。
后者的看法更合理些。
“志”,有人认为是作者之“志”,也有人认为是作品之“志”,还有人认为是“记载”的意思。
这三种意见并无本质的不同,都可以视为作者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
“逆”,有三层意思:迎受、接纳,考证、探究,追溯、反求。
总之,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既没有完全抛弃自己“现在的视域”,也没有把理解对象“初始的视域”简单地纳入自己“现在的视域”,而是把这两种不同的视域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视域,从而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
不难看出,“以意逆志”的欣赏方法,既要尊重读者的主体意识“意”,又不能背离对作者作品之“志”,并把欣赏过程看成读者之“意”与解读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建构新意义的过程。
这种欣赏方法是具有科学性的。
新课标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新课标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教学博苑06-01 1241新课标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夜归鹿门歌》,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1.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注释)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诗歌内容赏析:朗读诗歌。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题长恨歌备课时间课型赏析示例课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是他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是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示例课,重在起示范作用,为学生在自主赏析中的学习提供参考借鉴。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2、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教法设计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在合作中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课前准备历史舞剧《长恨歌》片段PPT课件教学设计批注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1、播放历史舞剧《长恨歌》片段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巩固复习已学知识)3、检查预习,幻灯片显示本课字词,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正、强调。
(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二、介绍创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播放背景音乐。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3.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四、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导入: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个皇帝是谁?他爱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恨歌》。
二、朗诵精彩片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延伸阅读: 《祭妹文》 《哭亡女苏菲》 《沈园》二首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二)分类教学——线
例1,咏物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的概貌,把握咏物诗的特征 2、较好地理解咏物诗,用规范的语言答题
教学过程:
A、援旧激新
请学生回忆学过的和考过的咏物诗;总结咏物诗的 标题特征。
总结一:标题
1、标题就是物体名称 2、在物体名称之前有“咏”“题”字 3、在物体名称之前冠以情感,如:怜、惜
B、重点突破
◇诗歌赏析 杜牧《早雁》、杜甫《孤雁》、黄巢《菊花》
总结二:据特征解诗
咏物诗特征—— ①形神俱似,独具个性。 ②不即不离,物我合一。 解答要点—— ①概括特征,由物及人。 ②情感走向:咏物抒发对物本身的情感,借物抒发自己 的某种情感,借物表达自己的志向。 ③常用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动静、象征。 ④主要抒情方式: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蜀相/杜甫 书愤/陆游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越中览古/李白 一剪梅/李清照 今离别(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赏析示例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岳阳楼/杜甫 菩萨蛮(其二)/韦庄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旅夜书怀/杜甫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 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Hale Waihona Puke 赏析示例 六国论/苏洵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欧阳修 祭十二郎文/韩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 推荐作品 狱中杂记/方苞 陶庵梦忆序/张岱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赏析示例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自主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 项脊轩志/归有光 推荐作品 游沙湖/苏轼 苦斋记/刘基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文言文教学方法举隅
(一)专题教学——点
例1,《杜甫和杜诗》专题教学
《蜀相》 P16
《登岳阳楼》P33
《旅夜书怀》P37
《阁夜》
P45
教学目标: 深入了解杜甫,了解杜诗 体味杜诗风格,欣赏杜诗
教学过程 准备(课前) 1.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杜甫及杜诗 2.对材料进行归纳提炼,形成基本认识 学习(课中) 1.导入 秋兴八首(玉露凋伤) 咏怀古迹(群山万壑)登高 2.欣赏 ◇诵读选修教材中的四首诗 ◇欣赏并体味其“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拓展(课后) ◇继续搜集相关资料,研究杜甫和杜诗,以下内容 供参考: 1.写一篇关于杜诗“沉郁顿挫”特点的小论文, 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2.研究杜诗的其他风格。参考诗篇:《望岳》、 《绝句(两个黄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 六)》、《春夜喜雨》等。 3.李白杜甫之比较: 参考国学网站 http://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 李凭箜篌引/李贺 虞美人/李煜 苏幕遮/周邦彦 推荐作品 国殇/屈原 燕歌行/高适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 菩萨蛮/温庭筠 般涉调· 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 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庄子》 项羽之死/司马迁 阿房宫赋/杜牧 推荐作品 西门豹治邺/褚少孙 大铁棰传/魏禧
例2,悼亡类散文专题教学 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祭十二郎文》 《项脊轩志》 《祭妹文》 《哭亡女苏菲》
教学设想
一、详读《祭十二郎文》和《项脊轩志》,了解文章 内容,体会其中情感,学习其写作手法;
二、延伸阅读《祭妹文》和《哭亡女苏菲》,联系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沈园》二首,深入体 会以细节传真情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 《祭十二郎文》 1.提点重要词语(速读课文后) 2.概述主要内容(用短语概括)
3.体会抒情方式(边泣边诉)
二、 《项脊轩志》 1. 疏通字词:自读课文——组内交流——全班解答 2.文章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地方?或,文章给你印象最深 的是什么地方? 3.本文在写作(事例的选择)上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