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初民的足迹] 民人足迹

合集下载

《寻名人足迹 获成长力量——走进家乡名人》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寻名人足迹  获成长力量——走进家乡名人》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寻名人足迹获成长力量——走近家乡名人》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一、活动背景(一)一项周期两年,以资中县水南中心学校实验班学生为实验对象,旨在发掘整理、研究和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名为《地方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的教育科研课题在资中县水南镇中心学校课题组的主持下在全镇学校有计划的开展研究。

全镇综合活动课比赛是这个课题研究的一小部分。

此次综合实践活动除了课题研究的支持还因为可“就地取材”,让孩子们搜集资料有了可行性,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和兴趣,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较好基础,提供了一定条件。

(二)虽然资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

但是通过调查了解,做为资中人,不少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小学生正是良好品德和行为形成的好时期,利用这些能让他们产生亲近感的资源,能更有效的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此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更了解家乡名人,从他们身上感悟做人的优良品质,从而深入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受家乡传统文化熏陶,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活动目标(一)通过搜集和阅读家乡名人资料,增强学生对家乡名人和家乡的了解、热爱。

(二)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别对部分名人做进一步的了解,感悟名人身上的优良品质,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本小组的发现和收获。

让每个学生在小组竞赛中感悟诸多家乡名人的魅力及他们优秀的品质,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汲取营养,获得启示,找寻成长的方向,获得成长的动力。

(三)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三、重、难点分析(一)收集资料是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因为只有足够详实的资料,孩子们才能从中有所了解,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但是初步了解孩子们对家乡名人知之甚少,缺乏了解,并且学生的条件各异(如有的家有电脑,有的无;有的去过图书馆,有的从未去过;有的家长对名人有所了解,有的则知之甚少)。

名人故事伟人的足迹

名人故事伟人的足迹

名人故事伟人的足迹名人故事:伟人的足迹人类历史中有许多杰出的名人,他们用自己的才华、智慧和勇气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追求卓越和成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一些伟人的足迹,了解他们的成就和传奇故事。

一、刘邦:平民皇帝的光辉足迹刘邦,西汉的奠基者,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中,没有出身于王侯将相,却凭借着智慧和坚定的意志,最终统一了整个中国。

刘邦的政策主张平等和仁爱,他废除了贵族特权,恢复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使得社会重新回归到一个相对公平的状态。

他重用人才,吸纳各方面的智者,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刘邦的这些措施被称为“平、正、宽、松”的治国之道,对西汉王朝和后世影响深远。

刘邦的足迹不仅遗留在历史的记录中,也深深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他的勇气和智慧展示了一个平民可以超越阶层束缚,实现卓越成就的可能性。

二、乔治·华盛顿:美国独立的先驱乔治·华盛顿,美国国父之一,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他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者,他的奋斗为美国的独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华盛顿始终坚信自由和民主的理念,他领导军队在独立战争中取得了重要胜利,最终推翻了英国的统治。

在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后,他致力于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联邦政府,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华盛顿的足迹可以在美国的历史文化中找到。

他的勇气、智慧和领导才能,成为了无数美国人民追求自由、正义和平等的榜样。

他被尊敬为美国的象征,他的事迹也被不断传颂,激励着后代努力奋斗。

三、马哈迪·穆罕默德:马来西亚的伟大领袖马哈迪·穆罕默德,马来西亚的第四任首相,是亚洲历史上最杰出的国家建设者之一。

他在执政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经济政策,为马来西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马哈迪的领导才能和远见成为了马来西亚的核心发展理念。

他确立了马来西亚的工业化战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并致力于打造一个多元化和公正的社会。

五年级话题作文:寻找名人的足迹_600字

五年级话题作文:寻找名人的足迹_600字

三一文库()五年级话题作文
寻找名人的足迹_600字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是中华民族的领袖,伟大马克思主义者,伟
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
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湖南湘潭人。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
委员会主席(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
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
席(1954~1959)。

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
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
纪最具影响100人。

我在电脑还查找到一些关于毛泽东的小时
候的故事:
毛泽东3岁时,就喜欢认字,字连认三遍,他就记住了。

一天,他舅舅开的启蒙馆开学了。

他听到蒙馆里读书声,甩掉手里的小木锤直往
教室里跑,他大舅母追都没有追上,他跑进教
20 × 20。

最新时代楷模人物的事迹模板

最新时代楷模人物的事迹模板

最新时代楷模人物的事迹模板时代楷模人物的事迹篇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接壤,边境线长800多公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拉齐尼一家就居住在这里,祖祖辈辈都在山沟里放牧。

从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到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再到拉齐尼,他们一家三代接力担任民兵护边员,拉齐尼已经在这里做了16年的护边员。

1957年,拉齐尼的爷爷凯力迪别克自荐成为边防连第一位“牦牛向导”,随后,他的父亲巴依卡在红其拉甫边防连担任义务巡逻向导38年。

拉齐尼十几岁的时候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熟悉地理位置。

2004年,从部队退役的他正式接过父亲手中的鞭子,和其他塔吉克族护边员一起,骑着牦牛行走在这条边防线上。

60多年来,拉齐尼祖孙三代的足迹踏遍了帕米尔高原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

在拉齐尼的心里,巡逻是国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他说:“没有界碑,哪有我们的幸福生活。

”巡逻路上,拉齐尼总是走在最前面探路,和父亲一样,他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无数次帮边防官兵化险为夷。

有一次,拉齐尼单独带着巡逻分队参加有着“死亡之谷”之称的吾甫浪沟巡逻。

巡逻第一天,队伍遭到暴风雪,受阻的巡逻队只好在离铁干里克村不远的一块山谷地露宿。

看到官兵冻得直打哆嗦,拉齐尼就用父亲教过的方法用牦牛身体来取暖。

他把15头牦牛都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堵厚厚的“墙壁”,官兵仅靠着牦牛身子,既能挡风雪,又能取暖,让官兵们顺利度过了风雪夜。

第二天,队伍到达铁干里克村,但由于山体滑坡,只好停了下来,前一年父亲做的标记没有了。

“这里都是七八十度的陡坡,我们怎么过呀?”上等兵普合毛担心地问。

“再难再艰险我都会带你们渡过难关,放心吧。

”拉齐尼说。

说完拉齐尼就起身探路。

突然,从山上滑落下来的一块石片砸在了拉齐尼额头,鲜血直流,官兵们几次劝他返回,但他简单处理了伤口,坚持继续探路。

足迹之旅追寻中国历史名人的足迹

足迹之旅追寻中国历史名人的足迹

足迹之旅追寻中国历史名人的足迹足迹之旅:追寻中国历史名人的足迹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杰出的历史名人。

他们以卓越的才华和崇高的品德留下了深刻的足迹,成为后人敬仰和追寻的对象。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些历史名人的精神和智慧,足迹之旅应运而生。

本文将带您步入追寻中国历史名人足迹的行列,领略他们的伟大和卓越。

第一站:孔子的足迹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文化遗产之一,也是追寻孔子足迹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参观孔子庙和孔子家庙,了解孔子生平和他对教育的重视。

沐浴在孔子的智慧和格言中,您会被他对于人伦关系和教育理念的深刻思考所感染和启发。

第二站:杜甫的足迹杜甫,中国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其豪放的气势和真挚的情感而著称。

成都的杜甫草堂是追寻杜甫足迹的绝佳场所。

这个古老的庭院里保存着许多杜甫的手迹和文物,感受杜甫追求真理和呼唤社会正义的巨大力量。

在这里,您可以品味杜甫的诗作,领略他才华横溢的艺术和对时代的关怀,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思想者和诗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财富。

第三站:文天祥的足迹文天祥是中国南宋时期的忠臣和爱国诗人,他以他的忠诚和坚强意志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浙江温州的云溪文昌阁是追寻文天祥足迹的重要地点。

这里展示了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和他的遗迹,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他为国家和人民所做的伟大牺牲。

来到文昌阁,您会被文天祥忠诚和无畏的精神所震撼,更加明白他为国家的爱和忠诚。

第四站:周恩来的足迹周恩来被尊称为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之一。

江西九江的周恩来纪念馆是追寻周恩来足迹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周恩来艰苦的革命岁月和他为国家和人民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参观纪念馆,您会被他的崇高理想和高尚品质所打动,深刻感受到他为实现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坚定决心。

孔繁森事迹5则_短故事

孔繁森事迹5则_短故事

《孔繁森事迹》孔繁森事迹(一):一个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的人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

家中年近八旬的老母亲、三个幼小的孩子和体弱多病的妻子都让他牵肠挂肚。

但是孔繁森想着党和人民需要自己,总要有人去,于是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期盼能为藏族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岗巴工作三年,全县的乡村、牧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与当地的藏族人民也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进藏,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

任职期间,他为了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都跑遍了。

在他和全市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下,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1992年7月,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了里氏6.5级地震,孔繁森率工作组在羊日岗乡地震废墟上发现了三个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们是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只有5岁的贡桑。

他向乡干部提出抚养要求,并把孩子带回拉萨。

看到他实在忙但是来,另一个藏族干部收养了大一点的曲尼。

上个世纪90年代,孔繁森每月工资收入也就一千多元,其中在老家聊城的是四百多元,在西藏领的补贴是六百元。

但是他在那里收养了孤儿,生活一下就更加拮据了,但他从没向组织上伸过手。

每月发工资都是先拿出三个信封,分出曲印、贡桑的(他收养的孤儿),两个孤寡老人的,然后才是自己的生活费。

援藏十年,孔繁森总是把自己的钱用来接济别人,搭上工资还不够,甚至把家属在农村卖棉花、卖粮食的钱,都花在藏族老人、孩子身上。

往往刚过半个月,工资就已经所剩无几,有时连向食堂交伙食费的钱都不够,自己经常白饭就榨菜,开水泡方便面。

花七十六块钱买的西装,从内地穿到西藏,始终舍不得丢。

时任国防部长的迟浩田将军到他宿舍,竟然找不到一块香皂。

孔繁森事迹(二):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人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于山东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61年,孔繁森17岁,他选取了光荣参军。

追寻名人足迹的独特经历

追寻名人足迹的独特经历

追寻名人足迹的独特经历从古至今,无论是文化名人、历史人物还是当代明星,他们的足迹总能吸引着人们的追求与探索。

我曾有幸参与一次追寻名人足迹的旅程,通过此次经历,我深深感受到名人足迹对于人们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我选择了追寻文学巨匠李白的足迹。

李白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闻名于世,甚至至今被人传诵。

我追寻的第一站便是李白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江南丽水。

沿着江河的曲折流程,我沐浴在李白曾经游历过的风景之中,感受着他笔下那些波光粼粼的诗句的真实与魅力。

我坐在江边的古亭上,读着李白的《庐山谣》,眺望远山和远方流水,仿佛能听到李白的声音从古亭中回响。

这时,我不禁想象着李白曾经坐在此地,凭借他敏锐的触觉,捕捉到这片江南的青山绿水,将其酣畅淋漓地诗写于纸上。

而今,我也有幸亲身体验到了他当时的感受与情怀。

接下来,我转而追寻另一个名人——莫扎特。

作为音乐史上的传奇人物,莫扎特的音乐才华令人叹为观止。

我选择了前往他曾经在维也纳居住的地方进行追寻。

步入维也纳这座浪漫之都,我仿佛能感受到莫扎特当年的创作灵感来源。

在维也纳的古城区,我走进了一座保存完好的莫扎特故居。

屋内陈设着莫扎特曾经用过的乐器、挂着他的画像,我仿佛能看到他坐在钢琴前创作音乐的场景。

闭上眼睛,我聆听着莫扎特那激情四溢的音乐,我的心灵也在乐声中沸腾起来。

这个时刻,我意识到名人足迹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地点,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灵感的传承。

最后,我选择了追寻当代电影巨星马龙·白兰度的足迹。

马龙·白兰度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表演风格和演技都广受赞誉。

我前往了巴黎,在巴黎市中心的戛纳大街上,我找到了马龙·白兰度的名人像和他主演的电影海报。

站在那里,回想起马龙·白兰度的经典电影场景,我不禁陷入了回忆的漩涡。

他那深情的眼神、矫健的身姿,让我仿佛看到了银幕前的马龙·白兰度。

而这一切,只是因为我站在了他曾经停留过的地方,他所塑造的角色在这里与我相遇。

初三写人作文:寻找名人的足迹——善于创新的张衡_900字

初三写人作文:寻找名人的足迹——善于创新的张衡_900字

寻找名人的足迹——善于创新的张衡_900字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多少名人呀!他们像颗颗璀璨的星辰,装点着星空。

张衡便是其一。

张衡是我国汉朝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在文学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可以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也发明出世界上最早用水力推动的侯风仪。

他还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为国家做出卓越的贡献。

那时候,经常发生地震。

由于科技不够发达,人们无法做出有效地防备,每次都伤亡惨重,损失不少的财产,牲畜也死亡不少。

人们为此都感到苦恼,又很无奈。

当时的皇帝、大官,都认为地震时不吉祥的象征,以为是妖魔作怪,对地震十分害怕。

张衡却觉得,地震,没那么简单,便下决心研究出其中的奥秘。

附近的人们都信邪,纷纷嘲笑张衡这种想法,有的还说他造谣生事,欺骗百姓。

张衡却不管这些谣言。

相传,他废寝忘食地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由于他出生贫寒,没钱点灯,常常省下饭钱,买油点灯。

周围的人都劝他,嘲笑他,说他痴心妄想。

宫中的大官都揭他的短,在皇上面前说三道四。

虽然他很有才能,但没钱没势,处处受到挤压。

这些他完全不放在心上,一边顶住巨大的压力,一边专心研究。

他细心描画绘图草稿,时时画到手抽筋,也不愿停下来。

笔,磨断数根,手,擦破一次又一次,经过一夜又一夜,也不肯停下。

他精益求精,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终于发明出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起名叫做“地动仪”。

他那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震撼了许多人。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很像一个酒坛。

四周刻铸着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每条龙口里都含着一颗小铜球。

龙头下面都蹲着一只铜制的蛤蟆,对准龙张着大嘴。

那个方向发生地震,朝着那得龙嘴就会张开,把铜球吐出来,给人们发出警报。

张衡对此非常满意。

有一天,张衡的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突然张开嘴,吐出铜球。

按照张衡的设计,这就是预报西部要发生地震。

可是那一天那里一点也没有地震的迹象,也没有人听说附近哪发生了地震,因此大伙纷纷议论,都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原初民的足迹] 民人足迹
高原初民的足迹民人足迹高原初民的足迹民人足迹走进西藏博物馆展区大厅,您能感受到的第一个印象是独具民族文化氛围的序言厅陈列形式。

在合理布置的立体空间中,除了感受到人文气氛的典雅、庄重外,还可以通过灯箱图片领略高原浩瀚深邃的自然景观。

在这些精心设计的陈列中,您也许会对一件苍古的"双体陶罐"有特殊的关注。

这件陶器是带您走进高原洪荒时代的钥匙。

只要您有更多的时间来驻足浏览,从这个起点开始,您将亲身感受与体验高原初民们的生产、生活、精神活动的最真实过程。

初民们的生产活动形成了畜牧与农业文明两大系统大约在几万年之前,高原上就有人类祖先活动的踪迹。

考古学家们在高原的西部和北部,从地表采集到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人工制品。

这些人工制品主要是利用硬度较高的石质材料加工而成的。

对于仅从地表采集而未从埋藏在地底下发掘获得的人类最初阶段的石质生产工具,往往使考古学家们惑疑不解这给更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些石质工具的内涵、性质、年代等问题,带来了较多的困难。

但是,在对古环境、古地理、古生物等综合学科的研究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加坚定了这些石制品属于人类祖先早期发展阶段所造物质的信心。

陈列在博物馆展柜中的众多打制石器,为我们提供了高原曾经历早期发展阶段的实物证据。

从这些石制品中,我们渐渐认识了彼时高原初民进行生产活动的蛛丝马迹。

在有限的生存空间中,高原初民们利用这些考古学家们称之为"打制石器"的生产工具,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不屈的斗争。

他们在生命与生产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了更适宜自己的生存方式。

在茫茫草原与绵绵群山之间,开始运用现代人看似极为简陋的工具,进行逐兽追猎、训养生畜、采集野果等生产活动,以此获得维护个体生命的延续与群体协作的进一步之能量。

经过千万年如此往复的生存实践与生存方式间出现的新矛盾,使高原初民们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生存空间所发生的种种变化。

这个变化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是祖先们在积累丰富的各种技能经验上所获得的崭新世界。

在这个崭新的世界里,初民们从原先的居无定所转为部分定居、部分游牧的活动方式;出现一批反映新技术的产品;地域之间由于自然环境的异同大致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畜牧与农业文明两大系统,以及农畜兼有的文化类型。

在这个崭新世界,我们更易于寻找后来成为藏族传统文化主要内容与形式的某些因素。

考古学家们将这个崭新世界命名为"新石器时代"。

昌都卡若、拉萨曲贡、山南昌果沟等经过科学发掘,这些位于藏东、藏中的遗址,为我们展现了高原初民的生产活动画面。

而位于藏西北的阿里与那曲地区发现的众多遗址、遗迹与遗物,
又让我们阅读了不同于上述生产活动的生动"史书"畜牧业活动在这一带自古至今演绎着极具生命的"剧目"。

除此以外,高原众多峡谷沿江的"平台"上,又进行着原始锄耕与渔猎等生产活动。

新技术的发现与利用,使生产工具与生活所需的物质发生了质与量的根本变化。

陈列在博物馆展柜中造型各异、材质不同的磨制石器、骨器,罐罐盆盆等都是证明这一时期高原初民曾有过的最真实的历史变化事件的物证。

同时,随着这种历史变化事件的不断生成,使得高原初民无论在活动空间上,物质资源获取方式上,人口增长的速度上,社会形态发生变化的促进因素上,都出现了积极的局面。

于是,初民们沿着一条通向更为广阔天地的道路行进着。

在这条道路上,他们逐渐更新了原有生产工具的类型与种类,开始学会制造和使用使他们的群体获得更进一步发展潜能的新型工具金属工具。

拉萨曲贡遗址出土的青铜箭头与带柄铜镜,至少为我们展现了距今四千年时初民们已经学会制造或已经接触到金属工具的历史事实。

与此同时,他们的社会形态从原始状态逐步进入到文明社会的前夜。

初民们的生活活动清晰再现了以半地穴建筑为主的建造方式人类最初的生活活动是简单有限的,主要反映在衣、食起居上。

尽管我们对高原初民最初阶段"旧石器时代"的这种活动认识是模糊的、不能准确解释的,但我们可以从昌都卡若遗址发掘的骨针中发现,大约距今四五千年左右,初民们已经有缝制衣服的技术
能力。

在这之后的昌都小恩达遗址中发掘的石质纺轮,又暗示着纺线编织物存在的可能性。

众多形制不同、种类丰富的陶器的制造与使用,是作为人类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些陶器的出现,主要用途是煮食、盛物等。

人们在大量采集植物果子的同时,也进行捕猎、原始锄耕、饲养家畜等方式来改变和丰富食物结构。

陈列在博物馆展柜中的石质箭头、青铜箭头是用于捕猎的;粟(小米)的炭化与未炭化的种子壳、青稞炭化粒说明初民们进行的原始农作物栽培的活动;大量精制的石斧、石刀用于农作物及瓜果类活动;穿孔石球的出现,证明与作物的点播耕种有关;形制不同的众多石磨盘与磨石,说明当时对谷物等食品加工很普遍;大量的细石器又说明了畜牧业地区或农畜兼并地区的生活等。

除此之外,我们从卡若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鉴定中发现,卡若初民已经能饲养家猪;而曲贡遗址中也出土了绵羊和牦牛等动物的骨头。

新石器时代是原始采集、畜牧等经济过渡到农耕定居的阶段。

卡若遗址的红色烧土块与许多发掘出土的房屋建筑遗迹,为我们更清晰地了解高原初民的居址,提供了诸多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种以半地穴建筑为主的建造方式,从距今四五千年始,迄至现代藏族农牧区仍流行的"次萨"建筑居址,具有极强的地域、民族特征。

初民们的精神活动最典型的实例莫过于对尸骸的处理或丧葬反映高原初民精神活动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表达的形式也是五
花八门。

就一件遥远年代遗留下的作品而言,它都倾注彼时人们一定的思想活动。

在对大量发现于西藏地区的遗迹、遗物的考察中,考古学家们越来越相信彼时人们所进行的精神活动,并没有像原先我们认为是一种很简单、很幼稚的做法那么肤浅。

实际上,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看到,许多现象,尤其是属于高原初民精神活动范围的问题,其内容与形式所赋予的涵义是深刻而复杂的。

作为博物馆陈列开门见山的"瑰宝",摆在序言厅的双体陶罐,它的造型与制作技术很特殊,其审美意趣很富蕴味。

考古学家们并不相信这是一件很普通的器皿,它所标志的高原初民精神活动的真正涵义,已经超过了陶器所具备的一般功能。

那么,这件双体陶罐对于当时的人们又具有怎样的意义。

根据对遗址的各方面遗迹、遗物的综合研究,人们认为可能与初民们进行的意识活动与某种典礼有关。

从西藏发现的众多考古实物资料显示,约从四五千年之际开始,各地区文化中反映类似精神活动的实例并不少见。

陈列在博物馆展柜中的涂红砾石器,主要见于西藏的拉萨、山南等中部地区。

在这些砾石器上涂红的现象,也同样赋予了某种宗教的、认识的表征意义。

表现这种意义的最典型实例,也许可说是对人体尸骸的处理方法或丧葬制度。

尽管我们在博物馆里没有参观到与丧葬制度有关的更多、更具体的资料,但出土于墓葬中的许多陶罐是了解这一信息的重要
窗口。

此时高原初民主要的葬法是"入土为棺",细分为石棺墓、石室墓、坚穴土坑、石丘墓等。

处理方式上有二次葬、一次葬等。

尸骸的葬式上有曲肢葬、仰身直肢葬、侧身葬等。

在制造各种生产工具与上述种种尚不完善制度的刺激下,初民们开始了生产工具以外的众多艺术品的创造。

这就使人们享用"奢侈品"装饰物。

昌都卡若、拉萨曲贡等遗址中出土的石质、骨质等制造的发簪、项饰、耳坠、手饰等装饰,充分显示了他们在精神享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除此而外,大量岩画作品的创作等遗留,也是初民们进入文明社会前在精神活动领域取得长足发展的见证。

(本组图片均选用于西藏博物馆图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