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赏析

合集下载

《逢入京使》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逢入京使》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逢入京使》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逢入京使岑参〔唐代〕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注释: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赏析: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名作。

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写得自然、本色。

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因此从道理上讲,他是自愿的,情绪的基调当是昂扬乐观的。

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

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在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的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岂有不想家的道理?此诗首联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的揭示。

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路漫漫”三字不仅指出这种事实,而且很容易勾起“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一类的感触来。

首句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

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思,全句说:揩眼泪已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

这种写法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逢入京使诗意

逢入京使诗意

逢入京使诗意【注音】:feng, ying【【出处】:唐代岑参《逢入京使》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韵译】:在马背上与你相逢却没有纸和笔,请你把家信捎给我,向家乡报一声平安。

【评析】: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送别亲人朋友去边疆,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加上诗人又是客居他乡,亲友又在遥远的边塞,因此格外伤感,这首诗写得沉郁顿挫。

【译文】:在马背上与你相逢,只有无言相对,请你把家书捎给我,让我告诉家乡的亲人:我很好!【赏析】:此诗借逢人送行之机,充分表达了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抒发了年老还乡的愿望。

全诗意境雄浑阔大,气势流畅,具有苍凉悲壮的情调,并表达了友情之珍贵难得及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沈子福归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送别杨氏女:天津桥下东流水,远到前门五里铺。

父母已知行李别,月明空照未离身。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首诗是写一个长期在外做官的人重回故乡,特别是重回到日夜怀念的故乡时,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诗人对往日的追忆和对今后的设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缠绵情思,使诗显得余味深长。

送人游洞庭刘长卿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送薛据之苏州李长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方城元判官往舒州柳中庸折柳送行舟,挥手泪沾巾。

无论君与妾,俱是异乡人。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首诗借逢人入京使寄送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抒发自己贬谪失意的感慨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逢入京使》古诗赏析

《逢入京使》古诗赏析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入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思乡之情,诗文言语朴实,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错相深,感人至深。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言语朴素自然,如同随口而出,特别是后两句写马上相逢的情景,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镜头集中清楚,如影视特写一般,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特长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

〞〔见《艺概。

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刻人心,历久不忘。

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钟惺评此诗:"只是真。

"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

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

《逢入京使》鉴赏

《逢入京使》鉴赏

《逢入京使》鉴赏《逢入京使》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逢入京使》鉴赏。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逢入京使朝代:唐代作者:岑参原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注释⑴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⑵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逢入京使 岑参-逢入京使赏析

逢入京使 岑参-逢入京使赏析

逢入京使岑参-逢入京使赏析岑参简介岑参,唐代著名诗人,字叔献,号黄鹤居士,生卒年不详。

自幼好学,工于诗文。

擅长写景抒怀和传统主题,以豪迈奔放、气象恢宏、沉雄洒脱著名于世。

诗歌简介《逢入京使》是岑参的诗歌作品之一,与班固《出塞》、嵇康《赋广陵》并称为“初唐三大圣手”。

《逢入京使》描写了行将进京的皇帝所乘的龙舟在激流中颠簸,让人产生一种既激动又畏惧的感觉。

全篇诗歌抒发了皇帝壮志凌云的抱负和对国家未来充满希望的愿景。

该作品被认为是唐代豪放派诗歌最为典型的代表作之一。

诗歌赏析【文化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强盛的朝代,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

唐代诗歌以豪放、雄奇、简洁为主要特点,被誉为诗歌史上的“唐诗盛世”。

该时期的诗人有王之涣、白居易、杜甫、李白、岑参等等,这些诗人的作品多属于豪放派。

【文本赏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该诗的开篇两句,通过“故园东望路漫漫”和“双袖龙钟泪不干”,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之情,又表现出了乘坐的龙舟在波涛汹涌的河中颠簸的情景,透露出一种激扬的气息。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两句是整首诗歌的核心所在,也是该诗歌的经典名句。

描绘了岑参作为一位进京游客,骑着马与行将进京的使臣无法互相通信,只有口头传递信息,表现出了时代交通和信息传递不便的特点。

唯将余霭,上九天揽清风。

此句诗值得一提,便是表达了诗人国家走向祥和、国泰民安之时,自己也能放下心中的远景,并希望乘着清风描画美好的蓝图。

这个意境又一次强调了这首诗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诗歌韵律与修辞】《逢入京使》采用的是五言七绝的韵律结构。

诗中运用了不少修辞手法,如借景抒怀、拟人、对仗、排比、夸张等。

这些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结《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诗人在描绘皇帝进京时的情景,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体现了唐代豪放派诗歌的特点,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和人民的生活情况,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2024年《逢入京使》原文及翻译赏析

2024年《逢入京使》原文及翻译赏析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逢入京使》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2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使者)相遇但无纸笔,请告诉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岑参: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尤擅长七言歌行,与高适同以边塞诗著名,并称“高岑”。其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之作,以风华绮丽见长,入戎幕后,转为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作品想象丰富,气势磅礴。他的边塞诗生动地描绘了边地壮阔、奇丽的自然景象,反映了战士们不畏艰苦,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歌颂了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形成了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诗风。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此诗首联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 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的揭 示。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路漫漫”三字不仅指出这种事实,而且很 容易勾起“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一类的感触 来。首句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 思,全句说: 揩眼泪巳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这种写法 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 毫的矫揉造作。

《逢入京使》古诗赏析

《逢入京使》古诗赏析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入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思乡之情,诗文言语朴实,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错相深,感人至深。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言语朴素自然,如同随口而出,特别是后两句写马上相逢的情景,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镜头集中清楚,如影视特写一般,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特长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

〞〔见《艺概。

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刻人心,历久不忘。

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钟惺评此诗:"只是真。

"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

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

逢入京使古诗讲解

逢入京使古诗讲解

逢入京使古诗讲解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远赴边塞,偶遇回京使者时内心的激动以及思乡之情。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讲解:
诗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向东望故乡的路长得没有尽头,眼泪湿透了我的衣袖。

在马上与你相遇却没有纸和笔,请你带个口信回家告诉我平安。

注释:
入京使:指前往长安的使者。

故园:指诗人的家乡长安。

龙钟:形容泪水不断流淌。

凭:请你,烦劳。

传语:捎口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远离家乡,赴边塞途中偶遇回京使者的情景。

在远离故土的边塞之地,突然见到来自家乡的人,诗人内心充满了激动和喜悦。

但由于时机仓促,没有准备纸和笔来留下详细的书信,于是只能托使者带个口信回家,告知家人自己的平安。

诗的首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人已经离开长安多日,赴往边塞的途中,回望长安城,路途遥远。

其次,“双袖龙钟泪不干”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思乡之情的强烈,泪水不断流淌,衣袖湿润。

第三、四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则写出了诗人与使者相遇的偶然性以及急于想要传达消息给家人的心情。

虽然没有纸和笔,但诗人还是希望通过使者告诉家人自己的平安,体现了诗人对家人的关心和爱护。

整首诗语言简洁、情感真挚,通过描绘偶遇使者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家人的深深思念。

同时,也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苦和士兵们的思乡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逢入京使》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作者】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

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父亲两任州刺史。

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


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此诗创作于天宝8年(749)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主题思想】
此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写得自然、本色。

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因此从道理上讲,他是自愿的,情绪的基调当是昂扬乐观的。

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

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在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的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岂有不想家的道理?
此诗首联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的揭示。

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路漫漫”三字不仅指出这种事实,而且很容易勾起“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一类的感触来。

首句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

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思,全句说:揩眼泪巳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

这种写法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

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
薄,颇有韵味。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