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暗示语言
托妮·莫里森《宠儿》的象征含义解析

托妮·莫⾥森《宠⼉》的象征含义解析2019-06-02⼩说《宠⼉》是美国⿊⼈⼥作家托妮·莫⾥森的代表作,讲述了⿊奴塞丝等在“甜蜜之家”的悲惨遭遇。
为了能够逃离痛苦的深渊,她不惜铤⽽⾛险踏上逃亡之路。
最终,逃亡的奴⾪仍旧没有能够摆脱奴⾪主的追捕,为了不让⾃⼰的孩⼦和⾃⼰⼀样遭受奴⾪主的迫害,塞丝毅然决然地杀死了⾃⼰的孩⼦。
多年来,成为⿁魂的孩⼦“宠⼉”返回⼈间向⾃⼰的母亲塞丝追讨性命。
在⼩说的结尾,⽣活在⿊⼈社区的妇⼥共同努⼒终于将“宠⼉”赶⾛,塞丝终于摆脱了折磨⾃⼰的⿁魂。
⼀、跨越时空的“宠⼉”“《宠⼉》出版的时间是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
虽然当时奴⾪制已经从法律上被废除了,但是它对⿊⼈造成的⼼理创伤却是巨⼤的。
在《时代》杂志邦妮·安杰罗对莫⾥森的采访中,她曾谈到美国⼈试图抑制有关奴⾪制的愿望。
根据莫⾥森的看法,在美国对⾮洲⼈和美籍⾮洲⼈奴役的那段历史是‘书中⼈物不想记忆的,我不想记忆的,⿊⼈不想记忆的,⽩⼈不想记忆的’。
”[1]正如出现在⼩说中的塞丝和保罗·D⼀样,对于这样⼀段不堪回⾸的历史,很多⼈选择了回避,即便是曾经遭受了严重伤害的⿊⼈群体也不愿意直接⾯对悲伤的过去。
但莫⾥森没有遗忘,她⽤⾃⼰⼿中的笔去直接记述了美国社会曾经上演的⼈间悲剧,迫使阅读⼩说的读者承认奴⾪制度曾经存在过,并且这⼀制度所产⽣的后继影响仍旧在美国社会中存在着。
为了能够让不愿意⾯对历史的读者接受⾃⼰的作品,莫⾥斯采取了全新的策略,这就是彻底改造“宠⼉”的⾯貌。
⼩说《宠⼉》所讲述的故事是以美国历史上真实发⽣的事件改编的,这是⼀段美国历史的⿊暗岁⽉,不仅在⿊⼈族群的⾁体和⼼灵中投下了阴影,也深深地打击了美利坚民族的灵魂。
在莫⾥森的笔下,“宠⼉”更多地被理解为⿁魂,但她的⾝上并⾮没有⼀丝⼀毫的⼈类特征。
我们认为正是由于作者将“宠⼉”描绘成为既具有⿁魂特征的存在,⼜似乎保留着⼈类特性,使得“宠⼉”不再是某⼀历史事件中被杀害的婴⼉,⽽是跨越时空的“宠⼉”。
《宠儿》中的隐喻手法

《宠儿》中的隐喻手法[摘要]隐喻是美国黑人文学传统的一个特色,是黑人在白人文化中求生存的一种基本方式。
莫里森通过大量的隐喻手法,如:牛奶,水,黑暗,及“宠儿”的命名,表现了奴隶制对黑人心灵的戕害,和整个黑人群体对爱的追求和身份认可的呼唤。
[关键词]隐喻命名身份作为黑人在西方白人文化压抑中求生存的一种基本方式,美国黑人文学传统从一开始就是隐喻的。
简单的说,隐喻就是用一件事意指另一件事。
用美国评论家C.S.刘易斯的话说:“象征主义是一种思想方式,而隐喻则是一种表达方式。
”象征主义暗示作品的蕴涵和主题,隐喻侧重于表现本身。
强调意象和喻意之间的可比性和同一性。
莫里森继承了这一传统,在她的所有作品中都有隐喻的运用。
《宠儿》是其第五部小说。
1987年一经出版。
立刻震惊美国文坛。
评论界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1988年,获美国普利策图书奖。
1993年,作者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8年,《宠儿》被搬上银幕,著名电视主持人奥普拉?温芙蕾饰演塞斯。
《宠儿》是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主题之一是黑人对爱的追求和对身份认可的呼唤。
小说表层写塞斯的女儿――宠儿,她渴望得到母爱和社会认可,而作品的深层则是表现了六千万在奴隶贸易中死于非命的黑人的冤屈与愤怒。
文章用了大量的隐喻手法来表现这一主题。
小说围绕杀婴事件展开。
女黑奴塞斯只身从肯塔基州的“甜蜜之家”农状逃亡至辛辛那提城郊的蓝石路124号,投奔婆母贝比?萨格斯。
28天后,奴隶主“学校教师”带人追来,塞斯锯断了年仅一岁左右的女儿的喉管,下葬时为她取名为“宠儿”。
尽管逃亡和杀婴事件已是18年前的往事,但往事的梦魇一刻也未停止对塞斯的纠缠。
杀婴本身即是一种隐喻。
从表面看来,杀婴事件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血淋淋的残忍场面,而其背后却隐藏着作为母亲对女儿浓烈的爱。
事件的起因缘于还是奴隶的塞斯在奴隶庄园的一次偶然的偷听:她无意间撞见“学校老师”给两个侄子上课,他正指导他们对黑奴进行研究,要求他们在纸上把塞斯的“人的属性放在左边,动物属性放在右边”。
宠儿托尼莫里森读后感

宠儿托尼莫里森读后感
首先得说,这书里的故事就像一把锐利的钩子,一下子就把我给勾住了。
讲的是奴隶制时期那些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事儿。
塞丝,这个女主人公,她的经历就像是被命运无情地扔到了一个巨大的绞肉机里,出来的时候已经是遍体鳞伤,但又顽强得如同荒野里的荆棘。
莫里森写那些奴隶的生活啊,真的是细致入微到让人害怕。
就好像她在我眼前打开了一扇通往黑暗过去的大门,里面弥漫着血腥、绝望和无尽的屈辱。
那些白人奴隶主就像是一群恶魔,在无辜的黑人身上肆意践踏他们的尊严和生命。
塞丝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再遭受奴隶制的折磨,居然选择亲手杀掉自己的孩子,这得是怎样一种深沉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母爱啊!我读到这儿的时候,心里就像被重重地捶了一下,这简直是对奴隶制最悲愤的控诉。
再说宠儿这个角色,她就像一个神秘的幽灵,从过去的黑暗中飘然而至,搅乱了所有人的生活。
她到底是塞丝死去女儿的冤魂归来,还是塞丝心中愧疚和痛苦的具象化呢?莫里森就这么巧妙地让这个人物模棱两可,就像在雾里给我们看一个若隐若现的影子,让我们不断地去猜测、去思考。
我感觉宠儿就像一个漩涡,把所有人的秘密、痛苦和希望都卷了进去。
而且这书的语言也特别有味道,就像是从黑人民间故事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奇花异草。
有时候它是那种沉重的、压抑的,就像暴风雨来临前乌云密布的天空;有时候又突然变得充满诗意,像在黑暗中透出的一丝温暖的阳光。
莫里森用词可太有讲究了,那些描写奴隶们情感的词汇,仿佛能让我直接摸到他们颤抖的灵魂。
论_宠儿_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论《宠儿》中色彩的象征意义许晓萍(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摘 要:托妮・莫里森是世界文学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
《宠儿》作为莫里森的代表作,在美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
作品中的色彩的描写包含独特的象征意义,不仅深化和充实了作品的主题,也丰富和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为读者提供了多种作品解读的可能性与丰富性。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宠儿》;色彩;象征中图分类号:I10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0X(2010)01-0101-03 托妮・莫里森(1931—)是当代美国文学界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1993年,她因“其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而荣获该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作家。
这不仅代表了莫里森个人的成功,也标志着长期以来非裔美国小说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黑人妇女的声音也得到了有效地传达。
目前为止,莫里森出版了9部小说。
发表于1987年的《宠儿》是其创作的第五部小说,该小说获得了1988年度的普利策奖。
该书的主要情节取自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以一个杀婴故事为主线,深刻揭示了蓄奴制在黑奴心灵上所留下的巨大创伤。
作为世界名著,《宠儿》进入90年代以后已经跻身现代文学经典之列。
莫里森在《宠儿》的叙事过程中做了各种艺术处理,展现了其高超、娴熟的写作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小说中遍布全文的各种象征意象相互呼应,为展现小说深刻的思想和主题起了重要作用。
目前国内文学界对于这部小说中象征意义的解读主要局限于人名、地名、水、植物等等方面,但是对于小说中出现的色彩的象征意义却鲜有人进行分析。
“所有的声音、颜色、形式,或者因为它们固有的力量,或者因为丰富的联想,都能激起那种虽然难以言喻但确实无误的感情,或者(我宁愿这样认为)给我们唤来某些无形的力量,它们落在我们心上的脚步我们称之为感情;”[1]莫里森是一个伟大的富于想象力的作家,笔者认为,作者在《宠儿》中对色彩的巧妙运用,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参与,引导读者从更深层次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
莫里森《宠儿》读后感主要内容分享

莫里森《宠儿》读后感主要内容分享(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莫里森《宠儿》读后感主要内容分享【导语】:《宠儿》是莫里森写的一部非常精彩的小说,关于《宠儿》读后感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来了解一下吧!《宠儿》读后感(一):爱与自由淡雅隽秀的封面,亲昵的名字,刚拿到书时看着封面有种淡淡的喜悦,以为这会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殊不知,这是一个悲痛的故事。
《宠儿》中象征意蕴的多重解读

《宠⼉》中象征意蕴的多重解读2019-03-02摘要: 托妮·莫⾥森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的⿊⼈⼥作家。
其巅峰之作《宠⼉》运⽤了⼤量象征⼿法,对深化和充实主题起到了点睛作⽤。
本⽂通过详细分析《宠⼉》中主要事物和⼈物的象征意蕴,旨在揭⽰其深刻的主题、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丰富和拓展作品的阐释空间。
关键词: ⼩说《宠⼉》象征意蕴事物⼈物托妮·莫⾥森(Toni Morrison)是当代美国⿊⼈⽂学作家的杰出代表,也是第⼀位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作家。
莫⾥森作为⼀名⾮裔美国⿊⼈作家,始终从美国⿊⼈的历史和现实⽣活中选取创作题材,并“以其丰富的洞察⼒和诗情画意的⼩说把美国现实的⼀个重要⽅⾯写活了”(雷格,2000)。
⼩说《宠⼉》(Beloved)发表于1987年,⼩说以⼀个⿊⼈母亲杀婴的故事为主线,深刻揭⽰了奴⾪制在⿊奴⼼灵上所留下的巨⼤创伤。
该书展⽰了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超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并为莫⾥森赢得了普利策奖。
象征,作为⼀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法,是⽤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或形象等来暗⽰和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说充满⼤量象征意象,从树、⽔、红丝带到⼈物、房屋,遍布全⽂,相互呼应,莫⾥森“以诗话现实主义的⼿法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意象与⿊⼈历史⽂化和主⼈公的⼼理真实结合起来,虚实相衬,巧妙地神话了全书的主题,重现了⿊⼈经历的诗⼀般的美妙和痛苦”(孙薇,2002)。
本⽂主要分析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和⼈物,揭⽰其丰富⽽深刻的象征意蕴。
⼀、事物的象征意蕴许多事物在⼩说中多次出现,往往具有象征意蕴,既为情节发⽣提供了场景,⼜推动了情节发展。
1.“甜蜜之家”“甜蜜之家”是塞丝在奴⾪制下⽣活过的⼀个南部种植园,⼀个美好的名字。
那⾥有如天堂般迷⼈的风景,似乎是⼀个甜蜜⽽温暖的港湾。
正是在这个所谓的“甜蜜之家”,六个⿊奴没有任何⾃由,只有⽆⽌尽地“被租⽤,被出借,被购⼊,被送还,被储存,被抵押,被赢被偷被掠夺”。
蛇性与人性

蛇性与人性——浅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蛇意象摘要蛇意象的研究,虽然在神话学、文学还是在宗教学等领域都很热门,但仍然有较大空白地带。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以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为例,分析其作品中的蛇意象,阐释蕴藏在蛇背后的深沉含义。
全文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介绍西方神话传说中有关蛇的故事,第二部分具体解析《宠儿》中的蛇意象。
由此得出,莫里森的《宠儿》中,蛇意象与黑人形象产生了联系,莫里森借助蛇意象一方面指出了白人强加于黑人头上的险恶、狡猾、复仇的印象,同时也指出男性对黑人女性的压迫和伤害。
另一方面,将蛇意象的外延扩展,它的生殖能力和脱皮再生能力与莫里森笔下的黑人女性相联系,诉说了黑人女性的悲惨境况,蛇意象背后显示了黑人母亲身上的强大的反抗精神。
关键字:《宠儿》蛇意象黑人论文提纲:1.引言:蛇双重属性,《宠儿》中蛇意象值得关注2.与蛇相关的西方神话传说:恶毒、狡猾、贪婪、复仇、权利、智慧、权利等等西方神话传说中有大量关于蛇的故事,蛇集丑、恶与美、善于一体,通过具体神话阐述蛇象征邪恶、狡猾、复仇、智慧、权利、生殖崇拜等等。
3.莫里森《宠儿》小说中蛇意象的解析3.1 蛇与黑人形象: 险恶、狡猾、复仇通过文本分析,结合《宠儿》提及到蛇的描述,阐述白人强加于黑人身上的险恶、狡猾、复仇刻板印象。
3.2蛇旺盛的生殖能力和脱皮再生与黑人女性:通过《宠儿》塞丝、贝比这两位黑人女性,阐述蛇旺盛的生殖能力与脱皮再生暗含的黑人女性顽强的生命力,不甘于悲惨境况勇敢站起来的反抗精神。
4.结语:再次点明、总结《宠儿》中蛇意象引言蛇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被当作丑恶、狠毒的象征,另一方面又被赋予善和美的意义。
西方神话传说有许多与蛇相关的情节,蛇具有多重形象,象征了邪恶、狡猾、复仇、智慧、权利、生殖崇拜等。
莫里森《宠儿》经常出现有关蛇的描写,深入研究其中的蛇意象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莫里森作品的精髓,为我们研究托妮·莫里森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托尼·莫里森《宠儿》艺术特色探析

托尼·莫里森《宠儿》艺术特色探析摘要托尼·莫里森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
小说《宠儿》被公认为是莫里森的代表作,小说出版后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撰文来评论这部作品。
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语言的隐喻性、叙事模糊性,以及非洲文化和《圣经》文化的结合三个方面来管窥这部作品,以期更好地挖掘这部经典之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艺术特色隐喻模糊叙事非洲文化《圣经》文化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托尼·莫里森是非洲裔美国女作家,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
自197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以来,托尼·莫里森共创作了九部长篇小说,其中第五部小说《宠儿》可以说是她的巅峰之作。
小说《宠儿》1987年出版后一周即列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三名,并获得美国全国图书评论奖提名,出版的第二年就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
1993年,莫里森凭借她构思独特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托尼·莫里森之所以能得到世界文坛的公认和青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的作品常以女性的视角关注美国黑人女性的命运,进而转向关注美国黑人民族的种族命运。
莫里森以其锐利的笔触言说了美国黑人受奴役的历史,并以超强的社会责任感使在历史上被压抑的种族在她的作品中发出来了自己的声音。
《宠儿》被公认为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而这部小说的灵感则来源于莫里森在兰登书屋编辑《黑色之书》的时候看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黑色之书》是收集三百年来美国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而进行斗争的大型史料总集。
在编辑过程中,莫里森为一个宁可杀死自己的孩子也不愿意孩子重复自己做奴隶的命运的黑人女奴所感动,于是,她围绕这一情节创作了小说《宠儿》,并且把黑奴弑子这一事件作为小说的中心事件。
在小说《宠儿》中,莫里森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刻画了一个叫塞丝的黑人女奴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面临即将追踪而至的奴隶主,为了不使儿女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自己刚刚会爬的幼女宠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评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暗示语言
摘要: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成功地揭露了黑人奴隶制和白人奴隶主对美国黑人奴隶的摧残与迫害,描述了受压迫的美国黑人不甘地呐喊与坚强的反抗,反映了黑人女性水深火热的痛苦生活和分裂扭曲的心理思想。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莫里森以巧妙的叙事风格、形象的语言表述、象征性的人物代表以及独特的数字运用给出了读者们一个有一个的暗示。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宠儿》反抗悲惨
提到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非《宠儿》莫属。
1987年,莫里森完成了对《宠儿》的创作,并于1988年,获得美国普利策小说奖,从而成为美国文学史,乃至当代文学史的不朽之作。
作为历史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以历史中的马格丽特·加纳故事为背景,在《宠儿》中讲述了一位充满母爱却宁可杀害自己的孩子,也不愿他们被人奴役的黑人女性的悲惨人生。
故事要从这位黑人母亲的出逃说起:女黑奴塞丝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奴隶主循踪追至;为了使孩子不再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自己刚刚会爬的幼女宠儿。
谁知18年后,宠儿还魂重返人间,和塞丝、塞丝的女儿彤芙以及塞丝的情人保罗·d生活在同一幢房子里。
她不但加倍地向母亲索取关爱,甚至纠缠和引诱保罗·d,妄图不择手段地扰乱和摧毁母亲刚刚回暖的生活,以报复母亲曾经对她的伤害与
抛弃。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莫里森以巧妙的叙事风格、形象的语言表述、象征性的人物代表以及独特的数字运用给出了读者们一个有一个的暗示。
首先,通过故事人物的回忆与交谈,小说情节不断在过去与现实之间飞速变换,情景镜头也在时间上持续切换。
作者这类叙事手法极好的加强了过去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也通过隐喻的鬼魂直接暗示着读者:尽管塞丝很想忘掉悲伤恐怖的过去,她至今仍难逃过去的恶劣影响;而这些恐怖的影响力都从塞丝婴儿鬼魂的小小身体里迸发出来;死去的婴孩并没有孤独地离开这个家,而是重新渗入到他们的新家、新生活里,无论她是否以魂体存在,她都存在于这个家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塞丝的心灵深处。
另外,作者对数字的运用也极其高明:当塞丝开始新生活的时候,她住所的门牌是124号。
明眼人会立即发现“3”的缺失,而死去的婴孩正是排行老三。
莫里森以“缺3补4”的奇思妙想暗示着读者,离世婴孩的鬼魂并未离家人远去,而是在这栋房子里游荡徘徊。
当然,作为一位黑人女作家,作者始终难忘黑人的悲屈史,并自始至终都在小说里强调奴隶制的恐怖效应,这主要体现在对塞斯一家的不良影响,也由塞丝一家人不同的性格暗示出来。
宠儿是塞丝的第三个孩子,却在襁褓中被母亲亲手杀死。
她没有名字,却以鬼魂之体、甚至借身还魂破坏母亲的生活。
她的出现暗示着塞丝的悲惨过去和奴隶制对其现今生活的巨大影响。
贝比·萨格斯是塞丝的婆婆,渴望自由并在自由后不断鼓舞身边的人振奋黑人的民族精
神。
但实际上,她是个很难感受到周围亲人爱意与关怀的角色,并在塞丝杀子后迷失自己,因此她对所爱之人的永久离世也持有麻木无感的态度。
而小说中的男人,包括保罗·d,则都是流浪四方、漂泊不定的人,所以他们时常怀疑自己的独立人格,否定自己的个人价值,甚至在问题发生时选择逃避现实。
作为母亲的塞丝是一位有着坚定意志的女性,她清楚地知道如何“拒绝”与“坚持”。
在出逃成功后,她成为黑人女性自由生育抚养孩子的第一人,彻底摆脱了奴隶制压迫下母子分离的悲惨生活。
她的行为与反抗的成功体现了她果决的性格。
令人遗憾的是,作为一位胸怀深沉母爱的母亲,她的家庭生活始终被宠儿鬼魂和奴隶生活回忆所困扰。
结果,她始终活在痛苦与苦难之中,不断挣扎却难以摆脱。
她的小女儿丹芙则是一个孤独的问题少女。
她没有朋友、渴望得到关爱,却又因为母亲的过去而对闯入她们生活的男子充满抵触和敌意。
由于目睹母亲杀婴,她对自己的妈妈既依赖又害怕。
这使她在面对问题时总会选择逃避,也懒于和他人打交道。
而造成这群人性格的根源就是黑人奴隶制,就是塞丝对黑奴制的反抗。
此外,莫里森在小说中不断通过各种人物对话与内心独白暗示着塞丝对孩子深深的爱,从而衬托出奴隶制压迫下一位心灵扭曲的母亲形象,并再度点明奴隶制对美国黑人的迫害。
当塞丝向保罗·d 露出身上的伤疤时,她强调更多的是“有人偷她的牛奶”,而不是故事的其他方面。
其实,读者们可以从塞丝的口中猜测出,失窃那天,塞丝被人强暴了。
可是直到多年以后,这位母亲心心念念的仍
是“牛奶”,只因相比个人尊严,食物对她的孩子更重要。
由此可见,塞丝母爱的深沉。
而作者把塞丝背上那道长长的疤痕描绘成树状,也意在减轻塞丝那段经历的悲惨沉痛感受,因为在西方,大树本身有保护、安抚、希望之意。
所以,每当塞丝回忆起甜蜜之家时,她总会想起那些美丽的树木。
莫里森以形象化的语言,把塞丝因耻辱之痛而来的伤疤绘成一颗盛开的大树、一口生命之源、一个遮风挡雨的温暖处所。
这大概就是文字的力量、艺术的力量。
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成功地揭露了黑人奴隶制和白人奴隶主对美国黑人奴隶的摧残与迫害,描述了受压迫的美国黑人不甘地呐喊与坚强的反抗,反映了黑人女性水深火热的痛苦生活和分裂扭曲的心理思想。
所以说,《宠儿》不仅体现了它的文学价值,更体现了它的社会价值,而托妮·莫里森也无愧于当代优秀女性作家的称号。
参考文献:
[1]margaret atwood,“haunted by their nightmares,”in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september 13, 1987.
[2]susan bowers,“beloved and the new apocalypse,” in journal of ethnic studies, vol. 18, no. 1, spring,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