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书社版五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合集下载

齐鲁书社版五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齐鲁书社版五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齐鲁书社版五年级传统文化备课传统文化(五年级)目录第一单元蒙书背诵第一课《声律启蒙运动》(一)第2课《声律启蒙运动》(二)第3课《声律启蒙运动》(三)第4课《笠翁对韵》(摘录)第二单元诗词背诵第5课尼里金陵凤凰台第6课古诗两首第7课诗词两首第8课诗词两首第三单元魅力汉语第9课对联第10课谜语第11课谚语和歇后语第四单元古代都城第12课北京第13课西安第14课杭州第15课南京第16课洛阳与开封探究课寻访古都第五单元饮食文化第17课茶第18课酒第19课四大菜系第六单元诗词诵读第20课古诗两首第21课诗词两首第22课词曲两首第23课词两首第七单元传统戏曲第24课京剧第25课昆剧第26课山东地方戏探究课戏曲科学知识比赛第八单元历史名臣第27课魏征第28课包拯第29课文天祥第30课林则徐第31课康有为第九单元科学技术第32课祖冲之第33课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第34课四大发明第一单元蒙书诵读第一课《声律启蒙》(一)教学目标:使学生介绍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抒发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回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蓝,一园春雨杏花白。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念短文,你晓得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道说道自己的体会。

(3)老师小结。

二、着火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介绍这就是一首对子诗,描绘的就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对子诗。

2、仿效这这首对子诗,自己写下一首大诗。

3、本课所选的《声律启蒙》片断中,空、虫、宫、红、翁等在读音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赶快和你的伙伴讨论一下吧。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

第2课《声律启蒙运动》(二)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最新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册

传统文化全册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册共有四个单元,分别是“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声佳境”“艺术乐园”。

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人物长廊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志士。

领悟其智慧、风骨、胸怀、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名胜游踪展现齐鲁名胜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山文化”和“水文化”。

了解山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艺术乐园不如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

在指认式诵读中使学生扩大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

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措施:1、传统文化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得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得背诵过多的内容,给学生造成太多的学习压力,教学形式一定采取多样化。

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浩然之气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浩然之气

第一单元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大义大德浩就的一身正气。

孟子认为,当人有了这种“正气”的力量,在面对外界的一切诱惑、威胁的时候,就能外弯不惊,镇定自若。

“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不仅是儒家重要之精神,也逐渐成为我们的民族品格。

本单元从“浩然之气”入手,安排了四个方面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明白道理,在阅读古圣先贤的故事中寻找中华儿女的民族风范,并广泛应用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

本单元设计的四个主题活动,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动心忍性、矢志不渝、勇且有义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学习的情景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主题一,“动心忍性”,使学生通过诵读经典,了解古代先贤的历史故事,感受坚持不懈这一可贵的传统美德,最终不仅能够内化于心,更能外化于行。

主题二,“矢志不渝”,让学生在经典中感受古人立志如山、坚定不移的态度,并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培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

主题三,“勇且有义”,使学生依托经典文本、古今故事的学习,明确遇到合乎道义的事应该克服懦弱胆怯,做有勇且义的人,并将这一价值观渗透进学生心中。

主题四,“浩然之气”,学生在诵读经典、阅读故事中感受古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精神,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追求自身的浩大刚正之气。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在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交流,使学生初步感受古圣先贤的浩然之气,培养坚韧不拔、有勇且义等精神品质,通过有价值的提问,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其主动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1.动心忍性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文中的名言警句;2.能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准确理解“动心忍性”的含义。

初步学会欣赏别人,提高个人修养。

3.能借助文中的故事情境,反思自己在与别人交往时的言行,开展自我批评。

教学重难点:1.初步学会欣赏别人,提高个人修养。

2.能借助文中的故事情境,反思自己在与别人交往时的言行,开展自我批评。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齐鲁书社)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齐鲁书社)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学情分析:有人曾经说过:没有经典的文化是没有灵魂的文化,没有经典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人生。

作为源头活水,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再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

现在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经典内容知之甚少,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学习现代语文知识上,而6-13岁是孩子们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正是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大好时光,在这段时间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实际上是在和先哲交流思想感情。

持之以恒,坚持数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定会滋养他们,成为他们的文化积淀,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诗词诵读一、魅力汉语、古代都城、饮食文化、诗词诵读二、传统戏曲、历史名臣、科学技术九个单元。

三、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

在指认式诵读中使学生扩大了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丛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 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

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教学措施:1 传统文化旨在培养血神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得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得背诵过多的内容,给学生造成太多的学习压力,教学形式一定采取多样化。

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 注重游戏教学。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多种形式。

3 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 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

齐鲁书社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备课第一课共2课时

齐鲁书社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备课第一课共2课时

第一单元:浩然之气第1课:动心忍性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动心忍性教学目标:1、能熟读3段文字,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2、结合故事理解动心忍性的含义,并能结合自身实际理解、实践。

教学重、难点:1、能熟读3段文字,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2、结合故事理解动心忍性的含义,并能结合自身实际理解、实践。

教学方法:讲解法、朗读法教学准备:文本朗读教学过程:一、浏览本册书的内容:了解本学期的整体学习内容。

二、浏览第一单元《浩然之气》,明确本单元的四课内容。

三、学习第一课《动心忍性》。

1、学习【读典明理】,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司马问君子。

子日:“君子不忧不惧。

曰: ‘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日:“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4、跟读、合作读、齐读、自己读、有感情地读。

四、学习【学文立志】1、自读故事《卧薪尝胆》2、想一想,“卧薪尝胆”的寓意是什么。

你从越王勾践身上学到了什么?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越王勾践具有的优秀品质是:冷静,能忍辱负重,有抱负,能屈能伸,发愤图强。

就是因为他能有这种品质,在失败后能重新振作,打败吴国3、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遇到困难、挫折,不要放弃,也不要屈服,要从中吸取教训,苦练本领,迎接成功的那一天。

4、带着对动心忍性的理解,再读文本,加深理解。

五、学习【忆事思辨】1、看图思考:想一想下列情景中的人物行为,时间久了,会对他们的品德修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2、讨论交流(1)炫耀成绩不好,容易骄傲自满。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教案名称】: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教案编写目的】:本教案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系统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案适用对象】:五年级学生【教案编写者】:XXX【教案编写时间】:XXXX年XX月XX日【教案编写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是针对五年级学生编写的,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了解,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a.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b.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c.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b.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和判断能力;c.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b.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c.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3.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1.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的理解与比较;2.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教学内容】:本教案共分为X个单元,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如下:单元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主要表现形式;3.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单元二: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价值观1. 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2.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价值观;3.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五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五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五年级传统文化备课全册备课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差异很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分为四个部分《诗经》、《韩非子》、《淮南子》、《战国策》。

“名人长廊”: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姜尚”“管仲”“孙武”“司马迁”“苏武“五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了解济南、崂山等名胜。

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

本章节主要分为“对联”和“成语”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本教材突出了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二单元中庸之道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二单元中庸之道

第二单元本单元以“中庸之道”为主题展开系列课程的学习。

中国人常说“中庸”,何谓中庸呢?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在于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至诚之道”,是心之至诚,以诚待人,以诚处事,亦在于刚健自强的处事观念。

它虽然古老,但是对今人的为人处世仍然大有裨益。

本单元围绕主题设计了四个方面的主题活动,致力于让学生通过知识学习、情感体验和亲身践行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主题一,“恪守中道”,让学生懂得中道是儒家最根本的道,至诚、至仁、刚健、中正。

君子能守住一个道理、一种法度,才会不失公允。

主题二,“欲速不达”,通过阅读经典,使学生明确做事应脚踏实地,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主题三,“过犹不及”,使学生感悟凡事都要掌握“度”,进退有度,取舍有度,否则会过犹不及。

主题四,“中庸致和”,是希望学生懂得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了解得并不多,比如中庸之道、中庸致和的含义在生活中提及较少。

这样的学情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参与学习,但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不仅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对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经典背后的含义,还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比如调查、搜集整理资料等能力,使学生成为参与学习、开展探究活动的主人。

本单元的学习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能够理解经典中蕴含的深刻含义,并且能够在待人接物时学习古之圣贤,不偏不倚,践行中庸之道。

5.恪守中道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文中的名言警句。

2.能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准确理解“恪守中道”的含义,初步懂得中道不是后人所谓的左右逢源之意。

中道是如家最根本的道,至诚、至仁、刚健、中正。

君子只有守住一个道理,一个法度,才会不失公允。

3.能借助文中的故事情境,加强学习,真正理解何为“孝”与“不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五年级)目录第一单元蒙书诵读第一课《声律启蒙》(一)第2课《声律启蒙》(二)第3课《声律启蒙》(三)第4课《笠翁对韵》(节选)第二单元诗词诵读第5课登金陵凤凰台第6课古诗两首第7课诗词两首第8课诗词两首第三单元魅力汉语第9课对联第10 课谜语第11课谚语和歇后语第四单元古代都城第12课北京第13课西安第14课杭州第15课南京第16课洛阳与开封探究课寻访古都第五单元饮食文化第17课茶第18课酒第19课四大菜系第六单元诗词诵读第20课古诗两首第21课诗词两首第22课词曲两首第23课词两首第七单元传统戏曲第24课京剧第25课昆剧第26课山东地方戏探究课戏曲知识比赛第八单元历史名臣第27课魏征第28课包拯第29课文天祥第30课林则徐第31课康有为第九单元科学技术第32课祖冲之第33课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第34课四大发明第一单元蒙书诵读第一课《声律启蒙》(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 老师小结。

二、出事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对子诗,描写的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对子诗。

2、仿照这这首对子诗,自己写一首小诗。

3、本课所选的《声律启蒙》片断中,空、虫、宫、红、翁等在读音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赶快和你的伙伴讨论一下吧。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

第2课《声律启蒙》(二)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

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

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

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

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 老师小结。

二、出示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读知识链接,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四、拓展活动。

1、背诵这首对子诗。

2、对对子可是古代小学生的必修课,像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小时候也是从对对子开始学习作诗的,和同学的比比,看谁知道的对子多。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

第3课《声律启蒙》(三)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优对劣,凸对凹,翠竹对黄花。

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

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

鱼游池面水,鹭立岸头沙。

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

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啜卢同七碗之茶。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 老师小结。

二、出示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了解故事链接,和同学说一说,从故事里你知道了什么?四、拓展活动。

1、背诵陶渊明的诗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了解诗的大意。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

第4课《笠翁对韵》(节选)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1、读原文。

寒对暑,日对年。

蹴踘对秋千。

丹山对碧水,淡雨对覃烟。

歌宛转,貌婵娟。

雪鼓对云笺。

荒芦栖南雁,疏柳噪秋蝉。

洗耳尚逢高士笑,折腰肯受小儿怜。

郭泰泛舟,折角半垂梅子雨;山涛骑马,接蓠倒着杏花天。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 老师小结。

二、出示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了解知识链接,和同学说一说,从链接中你知道了什么?四、拓展活动。

1、背诵李白的诗。

古风【唐】李白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2、了解诗的大意。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

第二单元诗词诵读(一)第5课登金陵凤凰台教学目标: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2、多种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3、练习背诵。

4、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5、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古诗,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 老师小结。

二、理解诗文。

1、出示注释: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故称。

晋代:东晋亦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豪门贵族。

丘:坟墓。

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

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一水:一作"二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门外。

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

浮云蔽日:比喻奸邪当道.2、出示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1)学生自读译文.(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四、故事链接。

说一说通过读这个“故事链接”,你知道了什么?五、拓展活动。

《咏怀古迹》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读一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咏怀古迹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6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文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2、多种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3、练习背诵。

4、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5、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这两首古诗,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 老师小结。

二、理解诗文。

1、注释:⑴汴河:在今河开封,是隋朝时大运河的一部分.⑵赖:依靠.⑶水殿龙舟事:隋炀帝下扬州调动了不计其数的人力财力,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⑷共禹论功:作者在这里肯定了京杭运河的积极意义,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比的。

⑸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⑹不期:难以预料。

⑺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⑻江东:指江南苏州一代。

2、出示译文(一)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

如果不是当时修龙舟的事情,(杨广)功绩和禹大概也比得上了。

(二)战争的胜败是很难预料的,能够经受失败、挫折等羞辱的考验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这两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四、知识链接。

说一说通过读这个“知识链接”,你知道了什么?五、拓展活动。

王安石的《乌江亭》诗表达了与杜牧诗不同的看法,他是怎样看待项羽失败的?乌江亭宋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第7课诗词两首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2、多种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3、练习背诵。

4、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5、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古诗词,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 老师小结。

二、理解诗文。

1、学生自读诗词,对照注释,理解诗词。

注释:⑴王浚句:王浚,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⑵千寻句: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浚用大火炬将它烧断。

⑶千寻:古时八尺为一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

⑷降幡:降旗。

⑸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

⑹四海为家:意即天下统一。

⑺故垒:指西塞山,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⑻山坡羊:元曲牌名。

潼关: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东北。

⑼峰峦:山峰和山峦。

⑽山河表里:指潼关地势险要,外(表)有黄河,内(里)有华山⑾西都: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⑿意踌躇:思绪起伏翻腾的意思,也指陷入了沉思的状态。

⒀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⒁宫阙:泛指宫殿。

⒂兴:兴盛,与下边的“亡”(灭亡)相对,指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

2出示译文。

(一)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二)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

(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1)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1)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诗词,理解诗词。

三、温馨点击文中诗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四、知识链接。

说一说通过读这个“知识链接”,你知道了什么?五、拓展活动。

读一读张养浩的怀古作品,体会一下他的思想.山坡羊骊山怀古元张养浩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yíng)纡(yū)。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第8课诗词两首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2、多种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3、练习背诵。

4、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