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学设计 粤教沪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在设计本节课《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时,我采取了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点。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汽化和液化的过程,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2. 让孩子们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冷水、气球、盆子、滴管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等。
五、活动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让孩子们用气球吹出不同的形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引入课题(10分钟):向孩子们介绍汽化和液化的概念,通过示例让他们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3. 实践环节(10分钟):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热水和冷水中的物体汽化和液化的现象,并用记录本记录。
5. 应用环节(5分钟):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孩子们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2.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孩子们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带回家,与家长分享,让家长了解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情况。
同时,我还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多观察汽化和液化的现象,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能够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在实践中,他们学会了观察和记录,培养了动手能力。
在课后,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了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

教案: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1. 汽化和液化的概念;2. 汽化和液化的特点;3. 影响汽化和液化的因素;4. 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汽化和液化现象的能力;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特点;难点:影响汽化和液化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夏天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冬天室外呼出的白气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汽化和液化有什么关系。
2. 知识点讲解:讲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汽化和液化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两者的区别。
4. 影响因素探讨:分析影响汽化和液化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并通过实验验证。
5. 生活实例分析: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如空调制冷、热水器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汽化和液化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汽化和液化的概念;2. 汽化和液化的特点;3. 影响汽化和液化的因素;4. 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下列现象:夏天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冬天室外呼出的白气等;3. 分析影响汽化和液化的因素;4. 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汽化和液化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1. 研究汽化和液化的其他应用;2. 探讨其他物态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重点和难点解析:影响汽化和液化的因素一、温度对汽化和液化的影响1. 温度与汽化速率的关系:温度越高,汽化速率越快。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液体分子的动能增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小,使得分子更容易摆脱液体表面进入气相。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基本概念;2.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3.了解汽化和液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1.汽化和液化的基本概念;2.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2.2 教学难点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帮助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验材料:烧杯、水、酒精等;3.实验器材:酒精灯、温度计等;4.活动设计、实验设计。
四、教学步骤与内容4.1 导入(5分钟)通过和学生互动交流,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蒸发和冷凝的概念和特点。
4.2 实验探究(10分钟)实验1:观察水的汽化过程1.将适量的水倒入烧杯中;2.使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水的变化过程;3.记录实验现象及观察结果。
实验2:观察液化过程1.将酒精倒入烧杯中;2.使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酒精,观察酒精的变化过程;3.记录实验现象及观察结果。
4.3 实验总结(1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总结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以下概念:1.汽化: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2.液化: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3.汽化和液化是物质的相态转变;4.汽化和液化发生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5.汽化和液化过程中温度不变;6.汽化和液化是一个循环过程。
4.4 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举例和探讨,让学生了解汽化和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1.汽车散热:汽车冷却系统利用水的汽化和液化过程来降低发动机的温度,防止过热。
2.衣物干燥:晾晒衣物时,太阳能利用了水的汽化过程来帮助衣物干燥。
3.蒸笼蒸饭:水的汽化过程使食物蒸熟。
4.5 小结与评价(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笔记;2.思考并回答一道物理题目:请解释空调为什么会产生冷气。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以探究汽化和液化特点为主题的活动,旨在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操作,感受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从而加深对这一物理现象的理解。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感受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从而加深对这一物理现象的理解。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3. 让孩子们能够运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难点:如何通过实践操作让孩子们深入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加热器、冷水槽等。
学具:每个孩子一份实验材料包,包括小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冷水槽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夏天在户外玩耍时,为什么水会从瓶子中蒸发出来,让孩子们思考并回答。
2. 实验操作: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材料,观察加热器加热烧杯中的水时,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3. 交流分享: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讨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4. 讲解:通过讲解,让孩子们深入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 巩固练习:通过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孩子们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难点:如何通过实践操作让孩子们深入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孩子们深入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但是,在实验操作中,有些孩子对实验仪器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加强训练。
粤沪版八年级上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学设计

粤沪版八年级上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和基本特点;2.掌握影响汽化和液化的因素;3.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及相关实验三、教学过程3.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引入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的兴趣,引发思考。
导入问题:为什么水会变成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水蒸气又会变成水?3.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示意图,介绍汽化和液化的基本概念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汽化: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温度高于液体的沸点时发生;•液化: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温度低于气体的凝点时发生。
3.3 特点解析(15分钟)汽化的特点•温度不变:在沸点的温度下,液体继续受热时温度不上升,而是发生汽化;•吸热过程:汽化是吸收热量的过程,吸收的热量称为汽化热。
液化的特点•温度不变:在凝点的温度下,气体继续冷却时温度不降低,而是发生液化;•放热过程:液化是释放热量的过程,释放的热量称为液化热。
3.4 实验设计(20分钟)实验一:水汽化的实验材料:实验室小瓶、烧杯、热板、水步骤: 1. 将适量水倒入烧杯中; 2. 将烧杯放在预热的热板上; 3. 观察水的变化。
实验结果:当水受热达到一定温度时,冒出水蒸气。
实验讨论: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在受热时会产生水蒸气?实验二:水液化的实验材料:实验室小瓶、冷凝器、烧杯、水步骤: 1. 将小瓶中装满水,用冷凝器连接上小瓶; 2. 在小瓶上部用手捂热一段时间; 3. 观察小瓶的变化。
实验结果:当小瓶受热一段时间后,小瓶上会有液体凝结。
实验讨论: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瓶在受热后会有液体凝结?3.5 归纳总结(10分钟)结合实验现象,总结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帮助学生总结概念。
汽化的特点:温度不变,吸热过程,受热温度高于沸点发生。
液化的特点:温度不变,放热过程,冷却温度低于凝点发生。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主要讲述了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具体内容包括:1. 汽化的概念: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2. 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
3. 汽化的条件:吸热。
4. 液化的概念: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5. 液化的条件: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6. 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方式及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方式及条件。
2. 难点:液化的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如夏天冒气的冰棍、冬天结霜的窗户等,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点讲解:讲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方式及条件,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蒸发散热、制冷剂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汽化和液化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动手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如观察酒精灯燃烧时的蒸发现象、用温度计观察液化的条件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液化的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雨雾的、空气压缩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方式、条件及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实例和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方式及条件。
2. 举例说明生活中汽化和液化的应用。
3. 液化的方法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二节,主要涉及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汽化和液化的概念;2. 汽化和液化的条件;3. 汽化和液化的特点;4. 实例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条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汽化和液化的条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室用具(如显微镜、烧杯、试管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如夏天冒汗、冬天结冰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知识讲解:介绍汽化和液化的概念,讲解汽化和液化的条件。
3. 实验演示:进行汽化和液化的实验,如热水沸腾、冷水结冰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实例,如空调制冷、热水器加热等,引导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6. 知识拓展:介绍汽化和液化的应用,如制冷技术、雾化治疗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条件特点1.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特点:吸热、体积膨胀2.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条件:温度降低到凝固点,继续放热特点:放热、体积缩小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个生活中的汽化或液化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略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掌握了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条件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在课堂实践中,可能存在部分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的条件理解不深刻,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汽化和液化的应用,如制冷技术、雾化治疗等,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对汽化和液化的理解。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第二课时)2024-2025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第二课时) 20242025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在今天的物理课上,我们将继续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物质在温度升高时,会从液态变为气态,这个过程叫做汽化;而在温度降低时,气态物质会凝结成液态,这个过程叫做液化。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3. 学生能够运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特点。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烧杯、试管、热水、冷水、显微镜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活动过程1. 实验引入: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个烧杯,烧杯中装有热水。
我会用显微镜观察热水中的气泡,让学生注意到气泡的出现。
然后,我会将烧杯倾斜,使热水流出,观察热水的流动情况。
2. 实验一:汽化过程我会将一支试管倾斜放入热水中,让学生观察试管内壁出现的水珠。
我会让学生触摸试管内壁,感受水珠的温度。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观察到汽化的过程,并感受到汽化时水的温度。
3. 实验二:液化过程我会将一支试管倾斜放入冷水中,然后向试管中吹入一口气。
学生会观察到试管内壁出现水珠,同时气泡消失。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观察到液化的过程,并了解到液化是气泡消失的原因。
六、活动重难点1.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2. 学生能够运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课后,学生可以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雨后的彩虹(液化和汽化的结合)、冰箱中的冷凝水等,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物体的三种形态,也在生活中能了解到三种形态能够互相转化。
但是对于三种形态是怎样转化的有哪些特点并不熟悉,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为蒸发和沸腾,主要研究蒸发的影响因素、沸腾的特点。
蒸发和沸腾生活中处处可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是比较广泛的。
本节引用实验进行对这两种情况的探究,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知道什么是汽化吸热。
2、知道什么是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满的因素。
3、知道沸腾现象和沸腾的特点,知道什么是沸点。
4、能用汽化的知识解释有光的简单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2、观察沸腾时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激烈的汽化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物理与生活教学。
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教学重点
蒸发和沸腾的特点,沸腾的实验探究
教学难点
沸腾的实验探究
实验器材
烧杯、铁架台、钟表、带孔的硬纸板、酒精灯、温度计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讲授法分析法
教学策略
利用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引起他们的注意,然后用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自己的猜想,并且让学生参与整个实验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完成整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教学活动设计说明
学生回答:固态、液态、气态
学生观察:黑板很快干了学生讨论回答:变成气体跑到空气中了,液态变成气态
学生完成内容,思考回答问题:汽化有两种方法,蒸发和沸腾1.提问:同学们知道水有哪几种状
态?其它物质是否也有这几种状态?
板书:固、液、汽
这三种状态是我们自然界物质常见的
状态,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变,大
家看好了,(用蘸有酒精的抹布在黑
板上写字)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
象?酒精跑到哪去了?
2.总结:物理学把物质从液态变成
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那么这节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汽化现
象的两种方法
提问:要使一杯水汽化有几种方法?
先出示一杯冷水,再出示一杯正在沸
腾的水,
问:过一会儿他们会减少吗?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学生回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地汽化现象叫蒸发
学生举例:
学生感觉手上凉凉的
学生总结归纳: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温度降低
学生讨论回答:
1、放在通风地方—-加快液体表面附近空气的流通
2、放在太阳下晒---提高液体的温度
3、尽量将衣服展开—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回答:家里煮开水1.汽化有几种方法?分别是什么?
一、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
1.在上面我们已经知道汽化有蒸发和
沸腾两种方式,那什么是蒸发呢?在
生活中有哪些蒸发现象呢?
2蒸发除了具有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特
点外,还有什么其他特点吗?
(在学生手臂涂上酒精)
问:有什么感觉?
3.活动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
些?
提问:联系实际生活讨论,如何使潮
湿的衣服很快变干?
总结: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
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
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二、探究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
1.提问:我们最经常在哪里看到沸
腾?,水沸腾时有什么特点?
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沸腾的特点
通过实际感受让学生体
会到蒸发吸热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生活
的习惯
学生猜想:
1、烧水过程中,给水加热马上就会沸腾。
2、烧水过程中,水的温度一直上升。
3、烧水过程中,水中的气泡将会越来越大
学生讨论
《学案》导学(P78)自主探究
回答: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温度计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将数据填写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1、观察烧水时气泡如何变化?
2、观察烧水时温度如何变化?
3、完成课本92页的表一和表二。
提出问题:你能描述一下水沸腾的现
象吗?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我们探究沸腾现象需要那些器
材?
说明:为了缩短水沸腾前的加热时间,
实验中用热水进行加热。
进行实验:
五个学生上台实验,学生1:记录数
据,学生2:画坐标图,学生3:观察
现象,学生4:读数,学生5:计时。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让学生经历探究实验的
过程,体会探究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学生举例4,结论: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温度时,就会被液化
5.液化吸热
6.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五:课堂小节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蒸发与沸腾以及他们的异同点,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板书设计】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一、汽化
1、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
1)、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2)、蒸发吸热
3)、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2、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沸腾的特点
2)沸腾吸热
二、液化
1、液化:物质有气态变成液态
2、液化放热
3、液化的方式:1)降低温度,2)压缩气体体积
三、一些物理现象
1、汽化和液化的现象
2、物态变化的分析方法:确定出初状态和末状态
课后反思
1.本节课内容较多,沸腾实验较费时间。
2.本节课与生活紧密相连,有很多生活现象要解释,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
3.本节课以实验为主,而且实验的现象明显所以实验的效果不错,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练案:
1.夏天游泳时,在水里并不觉得冷,而上岸后反而觉得冷,这是因为()
A.水的温度比空气温度高
B.人在水中吸收热量
C.岸上的温度较低
D.上岸后,人身上的水蒸发时从身体表面吸收了热量
2 。
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 )
A.水蒸气液化要放出大量的热
B.水蒸气比水温度高
C.水蒸气液化要吸收大量的热
D.水蒸气比水传热快
3 烧开水时,从壶嘴喷出大量的“白气”。
关于这些白气的形成,涉及到物态变化过程的()
A.液化过程B。
汽化过程C。
先液化后汽化D。
先汽化后液化
4.“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底抽掉燃着的木柴,对此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都只能暂时止沸
B.都能彻底的止沸,
C.“扬汤止沸”能彻底的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D.“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的止沸
答案D、A、D、D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