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阴经络与腧穴详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本内容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经络,包括足少阴经 脉、足少阴络脉、足少阴经别和 足少阴经筋。 第二部分为腧穴。
第一节 足少阴经络
一、足少阴经脉
(一)经脉循行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 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 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2.然谷* Rángǔ (KI 2) 【定位】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取法】正坐或仰卧。当舟骨粗隆内下缘凹陷处取穴。 【操作】直刺0.5~1.0寸。 【主治】①月经不调,阴挺,阴痒,遗精,小便不利。 ②消渴,泄泻,小儿脐风。 ③咽喉肿痛,咳血,口噤。 【配伍】 ①配伏兔、足三里, 主治下肢痿痹,足跗痛。 ②配血海、三阴交, 主治阴痒、白浊。 【特定穴属性】荥穴。
肾炎 针太溪、列缺可增强肾泌尿功能,使酚红排 出量增加,尿蛋白减少,还能使血压下降,浮肿减 轻。
4.大钟* Dàzhōng (KI 4)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
走向:足→(腹)胸
①足小趾至膀胱支
循 路径 行
பைடு நூலகம்
②太溪至大钟支 ③肾至舌根支 ④肺至胸中支


脏腑器官联系:属肾、络膀胱,与肝,肺,心, 喉咙,舌联系
①起止穴:涌泉→俞府 体表有穴通路分布 ②四肢部分布:足掌心、下肢内侧后缘
③躯干部分布:腹、胸第一侧线
交接关系:前于小趾下接足太经→后于胸中交手厥阴经
四、足少阴经筋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 之下,入足心[1],并太 阴之经,邪(斜)走内 踝之下,结于踵;与足 太阳[2]之筋合,而上结 于内辅骨之下;并太阴[3] 之经筋而上,循阴股, 结于阴器。循膂内挟脊 [4],上至项,结于枕骨, 与足太阳之筋合。
其病:足下转筋,及所 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 病在此者,主痫瘈及痉 [5],在外者不能俯,在 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 腰反折,不能俯;阴病 者,不能仰 (《灵枢·经 筋》)。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 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灵 枢·经脉》)。
【经脉循行归纳】
内行部分:贯脊,属肾,络膀胱,上贯肝 膈,入肺中,络心注胸中沿喉咙,上夹舌 根。
外行部分:起于足心涌泉穴,经舟骨粗隆 下,过内踝后,沿小腿内侧后缘,经膝内 侧,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腹,夹腹正中线 旁开0.5寸、胸正中线旁开2寸,止于锁骨 下的俞府穴。
第二节 足少阴腧穴
【概述】
穴数:本经一侧27穴,左右对列。 分布:下肢内侧后缘分布10穴,腹胸第一侧线分布
17穴。 特定穴:五输穴:井穴—涌泉,荥穴—然谷,
输穴—太溪,经穴—复溜,合穴—阴谷。 原络穴:原穴—太溪,络穴—大钟。 郄穴:肾经郄穴—水泉,阴蹻脉郄穴—交信,阴维
脉郄穴—筑宾。 八脉交会穴:照海—通阴蹻脉。 交会穴:从横骨至幽门共11个与冲脉交会穴。 (注:太溪是输穴,又是原穴。)
【病候归纳】
外经病:官窍病:口干、咽痛 肢体病:脊背疼痛,腰痛,足痿无
力,两足厥冷足心热,髀部及下肢内侧后缘疼 痛等。
内脏病:眩晕,气喘、咳血、面部浮肿,目 视模糊、嗜唾、大便秘结、泄泻,阳萎等。
二、足少阴络脉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
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 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
3.太溪* Tàixī (KI 3)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取法】坐位平放足或仰卧。当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
点凹陷处取穴。 【操作】直刺0.5~1.5寸。 【主治】①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消渴,泄泻,
腰痛。 ②头痛,目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齿痛,失眠。 ③咳喘,咳血。
痛。取之所别也 (《灵枢·经脉》)。
【络脉循行归纳】 一支走向足太阳经脉(表里支)。
大钟 另一支与本经并排上行,经腰脊至心包 下(上行支)
【络脉病候归纳】 气逆:心胸烦闷不适。 实证:小便不通畅。 虚证:腰痛。
三、足少阴经别
足少阴之正, 至腘中,别走太阳 而合,上至 肾,当十四椎出属 带脉;直者系舌本, 复出于项,合 于太阳 (《灵 枢·经别》)。
(二)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 有血,喝喝[2]而喘,坐而欲起,目荒荒如无所 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 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 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 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灵枢·经脉》)。
②便秘,小便不利。 ③咽喉肿痛,舌干,失音。 ④足心热。 【配伍】①配百会、人中,主治昏厥, 癫痫,休克。 ②配四神聪、神门, 主治头晕,失眠,癔病。 【特定穴属性】井穴
【现代报道摘录】 跖痛 取3分厚鲜姜片,用针灸针密刺小孔后,置 于涌泉穴上,灸7壮后换1姜片,患足涌泉穴灸14 壮,10次为1疗程。 癔病性昏厥和抽搐 取单侧涌泉穴(左右均可), 针刺0.8分深,提插捻转,予强刺激,行针1~3分 钟,留针5分钟。针刺涌泉配合语言诱导治疗癔病 性失语或瘫痪有一定疗效。 失眠 艾灸双侧涌泉穴,各15~20分钟,温和灸, 每日1次,7日1疗程。 小儿流涎 天南星100g碾碎,又白醋25~50ml和 匀,每日晨起敷于两涌泉穴,晚上睡前去掉药物, 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1.涌泉* Yǒngquán (KI 1)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二、三趾趾
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取法】仰卧。当足掌2、3趾间与足跟中点连线的前1/3与后2/3
的交点处取穴。 【操作】直刺0.5~1.0寸。 【主治】①顶心头痛,眩晕,昏厥,癫狂,小儿惊风,失眠。
【配伍】①配少泽,主治咽喉炎,齿痛。 ②配飞扬,为原络配穴, 主治头痛目眩。 ③配肾俞,志室,主治 遗精,阳痿,肾虚腰痛。
【特定穴属性】输穴,原穴。
【现代报道摘录】
尿路结石 毫针刺太溪穴用补法,针刺飞扬、三阴 交用泻法,针刺京门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10 次为1疗程。
吞咽困难 针刺双侧太溪穴,直刺1.0寸,提插3~4 次,留针20分钟,出针前再行提插泻法,每日1次, 10日为1疗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