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经络腧穴学(含穴名释义)-足厥阴肝经

2019/7/8
17
太冲 taichong (LR3)
【配穴】 1、配大敦治七疝; 2、泻太冲、补太溪、复溜治肝阳上亢之眩晕; 3、配合谷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 4、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穴治贫血、羸瘦; 5、配足三里、中封,治行步艰难。
2019/7/8
18
中封 zhongfeng (LR 4)
2019/7/8
12
行间 xingjian (LR 2)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心悸,胸闷气短。
外科疾病:疔疮痈肿。
其他疾病:高血压,青光眼,肋间神经痛,腹膜
炎,糖尿病,牙痛,失眠及足跟痛。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放散至 足背。
2、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放散至
2、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2019/7/8
9
大敦 dadun (LR 1)
【配穴】
1、配太冲、气海、地机,有疏肝行气止痛的作
用,主治疝气。
2、配隐白,直接艾炷灸,有补益肝脾,调理
冲任的作用,主治崩漏。
3、配百会、三阴交、照海,有调补肝肾,益
气固脱的作用,主治子宫脱垂。
灸法:艾炷灸3-5壮,灸条灸5-10分钟。
2019/7/8
26
中都 zhongdu (LR 6)
【配穴】 1、配三阴交、阴陵泉,主治胫寒痹痛; 2、配归来、太冲,主治疝气; 3、配曲泉、太冲,主治睾丸痛。
2019/7/8
27
膝关 xiguan (LR 7)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 侧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 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第二章 腧穴概述--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第二章腧穴概述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腧,又作“俞”,通“输”,有输注、转输的意思;穴,原义为“土室”,引申指孔隙、空窍、凹陷处。
腧穴在《内经》中又有“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名称;《针灸甲乙经》称“孔穴”,《太平圣惠方》称“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腧穴与经络有密切关系。
《素问·气府论》将腧穴解释为“脉气所发”。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节之交,三百六卜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灵枢·小针解》作了解释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腧穴归于经络,经络属于脏腑,故腧穴与脏腑脉气相通。
《素问·调经论》:“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明确指出脏腑一经络一腧穴之间的关系。
《千金翼方》进一步指出:“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人抽病也”,说明如果在体表的穴位上施以针或灸,就能够“引气远入”而治疗病症。
脏腑病变又可从经络反应到相应的腧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
”经络腧穴学,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论述腧穴的具体内容和应用,腧穴部分,将分述其定位、主治、刺灸方法、解剖及古今文献选录等。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和命名一、腧穴的分类腧穴的类别,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则称“阿是穴”。
(一)经穴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
经穴均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
经络学说就是以这些腧穴为主要依据,就其主治规律、疾病症候等进行总结,使分散的腧穴系统化,并由早期的基本穴逐步发展到全部经穴。
经络腧穴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第一节头颈部奇穴 第二节胸腹部奇穴 第三节背部奇穴 第四节上肢部奇穴 第五节下肢部奇穴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根结 第二节标本 第三节气街 第四节四海 复习思考题
一经络腧穴歌 诀选
二 《脉书·十 一脉》选录
(一)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二)井荥输原经合歌 (三)十五络穴歌 (四)八会穴歌 (五)八脉交会八穴歌 (六)八脉八穴歌(西江月调) (七)四总穴歌 (八)回阳九针歌 (九)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
第一节足少阴经络 第二节足少阴腧穴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手厥阴经络 第二节手厥阴腧穴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手少阳经络 第二节手少阳腧穴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足少阳经络 第二节足少阳腧穴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足厥阴经络 第二节足厥阴腧穴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督脉 第二节任脉 第三节冲脉 第四节带脉 第五节阴蹻脉与阳蹻脉 第六节阴维脉与阳维脉 第七节奇经八脉的总体作用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手太阴经络 第二节手太阴腧穴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手阳明经络 第二节手阳明腧穴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足阳明经络 第二节足阳明腧穴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足太阴经络 第二节足太阴腧穴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手少阴经络 第二节手少阴腧穴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手太阳经络 第二节手太阳腧穴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足太阳经络 第二节足太阳腧穴 复习思考题
3
第五章足阳明 经络与腧穴
4
第六章足太阴 经络与腧穴
5
第七章手少阴 经络与腧穴
第九章足太阳经络 与腧穴
第八章手太阳经络 与腧穴
第十章足少阴经络 与腧穴
第十二章手少阳经 络与腧穴
第十一章手厥阴经 络与腧穴
第十三章足少阳经 络与腧穴
第十四章足厥阴经络 与腧穴
十四经脉及腧穴

大致相同
整理ppt
13
▪ 穴位与肌肉、肌腱 人体55%穴位正位于 肌肉群上,肌肉外包裹着深浅筋膜,针刺 必须穿过筋膜到肌肉组织中,因而提出穴 位即肌肉反应点。
▪ 占经穴总数62.5%的穴位是在肌肉分界处 有神经干支进入的部位,还有37.5%的穴 位则多位于肌肉、肌腱之中或其起止点上。
整理ppt
14
例:Kellner曾对11个不同穴位进行过12000个组织学 的连续切片观察,结果发现经穴部位是效应器和 感受器明显集中的部位。一个感受器所支配的皮 肤表面面积在穴区仅为2.80mm2,而非穴区为 12.83mm2,两者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别。
整理ppt
12
▪ 穴位与血管(blood vessel)的关系也很密切, 仅次于周围神经。
整理ppt
8
经穴解剖概况
▪ 利用现代解剖学方法从宏观方面对穴位进 行的层次解剖、断面解剖等研究,初步证 实了穴位同神经、血管、肌肉、肌腱之间 的关系。
整理ppt
9
十二经穴与周围神经有密切关系
例1:上海第一医学院对十二经324个穴位的解 剖研究表明,其中323个穴位(占99.6%) 均与周围神经有关。
▪ 对穴位部位所进行的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 迄今没有找到目前尚未认识的特殊结构, 所见到的都是神经、血管、淋巴、肌肉、 肌腱等已知结构。故有学者提出穴位是由 多种组织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立体构筑” (three-dimensional construction),与非穴 位处相比,在已知组织的配布上存在着某 些方面的相对特异性。
起止穴位:起于极泉穴,止于少冲穴
左右各9个穴位
功 能:控制肺的功能
失调时症状:胸闷、消化不良、气管
症状、眼睛干涩、脸部 肌肉充血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病候】
【原文】
《 灵 枢 · 经 脉 》 : 是 动 则 病 : 腰 痛 不 可 以 俯 仰 , 丈 夫 頽 疝 ( 1 ) , 妇 人 少 腹 肿(2),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3), 狐疝,遣溺、闭癃。 【注释】 (1)疝——与颓同,又写作“颜”。疝,为七疝之一,发病时阴囊肿痛 下坠。 (2)飧泄——飧音孙。大便稀薄,完谷不化叫飧泄。 (3)狐疝——为七疝之一,其证为阴囊疝气时上时下,象狐之出入无常。 张子和说:“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少腹,行立则出少腹入囊中此疝出 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
本经腧穴
[本经穴]大敦(井)、行间(荥)、太冲(输、原)、 中封(经)、蠡沟(络)、中都(郄)、膝关、曲泉 (合)、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脾 募)、期门(肝募)。 足厥阴肝经腧穴共14穴,左右28穴。 重点穴位7个
1、大敦*(LR1)井穴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足趾本节外侧,距 趾甲角0.1寸(指寸)。 [主治](1)疝气,遗尿。 (2)月经不调,经闭,崩漏,阴挺 (3)癫痫。 [刺灸法]斜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 刺出血;可灸。
足三阴主治比较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三经相同主治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脾胃病 肝病
肾病、肺病、咽喉病
前阴病, 妇科病
足厥阴络脉
【循行】
《 灵 枢 · 经 脉 》 : 足 厥 阴 之 别 , 名 曰 蠡 沟 。 去 内 踝 ( 1 ) 五 寸 , 别 走 少 阳 ; 其别者,循经(2)上睾,结于茎(3)。 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注释】 (1)去内踝——躁下《甲乙》《脉经》均有“上”字。 ( 2 ) 循 经 — — 原 作 循 胫 , 据 《 甲 乙 》 《 脉 经 》 改 。 (3)茎——指阴茎。 (4)睾肿——《素问·缪刺》王注:“睾,阴丸也”。 (5)长——《甲乙》《脉经》《太素》此下有“热”字。
经络腧穴学概述 第十四章 足厥阴肝经

第十四章足厥阴肝经一、足厥阴肝经循行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从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语译】足厥阴肝经,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至距内踝一寸处,上循小腿内侧,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膝腘内侧,沿着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中,环绕阴部,至小腹,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后,向上入颃颡(鼻咽部),连接目系(眼与脑的联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目部支脉,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支脉,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二、主治概要肝胆病:胁痛,黄疸,目赤肿痛。
妇科病、前阴病:崩漏,月经不调,带下淋证,遗尿,癃闭,疝气。
外经病:下肢痿痹,巅顶痛。
三、腧穴本学共有14个腧穴,起穴为大敦,止穴为期门。
重点学习大敦,行间,太冲,章门,期门行间(荥穴)【定位】在足背,第1、第2趾之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 1.腰痛不可俯仰,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2.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青盲,口角歪斜。
3.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中痛,疝气,阴囊坠胀、潮湿。
4.遗尿,癃闭,五淋,小便短赤。
5.胸胁胀满,胁痛。
6.中风,癫痫,瘈疭,不寐。
【操作】直刺0.5—0.8寸。
可灸。
太冲(输穴,原穴)【定位】在足背,第1,第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主治】1.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喉痛,面瘫,面肌痉挛,神疲,肢倦乏力。
2.胁痛,腹胀,呕吐,呃逆,胃脘痛,黄疸,泄泻。
3.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阳痿,遗精,早泄,逆行射精,血精,阳强,样缩,精子减少症或不液化症。
经络腧穴学

名词解释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五腧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
输穴:五腧穴中第三个穴,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
俞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
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
八脉交会穴:指四肢部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经穴。
八穴均分布于肘膝以下,原属于五腧穴、络穴。
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郄与“隙”通,是空隙、间隙的意思。
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十二经脉,阴阳蹻(我没找到那个简体的字...||)脉和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
募穴: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
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
募穴部位都接近其脏腑所在,有在正中任脉(单穴),有在两旁各经(双穴)。
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合称“十二原”。
“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络穴: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穴,躯干后的督脉络穴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目系:指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
心系:是指心与各脏相连的组织。
主要指与心连接的大血管及起功能性联系。
气街:腹股沟动脉部,穴名气冲。
肺系:指气管、喉咙。
系,系带、悬系的意思。
一源三歧: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称“一源三歧”。
一夫法:以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称“一夫法”。
六合:“合”指经别与经脉在头面部相合,阳经经别合入原经脉,阴经经别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相合。
第十章 足少阴经脉与腧穴--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第十章足少阴经络与腧穴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
第一节为经络,包括足少阴经脉、足少阴络脉、足少阴经别和足少阴经筋。
经脉分布于第五趾、足底及下肢内侧后缘和胸腹第一侧线。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
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涌泉,末穴是俞府,左右各27穴。
第一节足少阴经络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喉咙、舌,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络脉从本经分出,走向足太阳经,通过腰脊部,上走心包下。
经别至肾、舌本,出于项。
经筋循阴股,结于阴器,上至项。
一、足少阴经脉(一)经脉循行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灵枢·经脉》)。
【注释】[1]邪走:邪通斜。
从小趾下斜行走向足心涌泉穴。
[2]然骨:指内踝前突起的舟骨粗隆。
[3]别入跟中:意指分出一支进入脚跟中。
[4]贯脊:指由长强穴沿脊上行,先属肾,再下络膀胱,其穴位即当肓俞向下至横骨。
足少阴肾经,①起始于足小趾之下,②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内踝之后(太溪),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③上向小腿内(复溜,交信;会三阴交),出腘窝内侧(筑宾,阴谷),上大腿内后侧,④通过脊柱(会长强),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会关元、中极)。
上行主干,⑤从肾向上(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⑥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廉泉)。
其支脉,⑦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二)经脉病候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巟巟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足厥阴经络与腧穴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
第一节为经络,包括足厥阴经脉、足厥阴络脉、足厥阴经别和足厥阴经筋。
经脉分布于足大趾,在内踝上八寸以下分布于小腿内侧的足太阴经脉之前,在内踝上八寸以上,分布于大腿内侧的足太阴和足少阴之间,至小腹,布胁肋,入颃颡,连目系,至巅顶,环唇内。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
经筋大体分布于经脉的外部。
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大敦,末穴是期门,左右各14穴。
第一节足厥阴经络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甲后与足少阳胆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阴器,目系,喉咙之后,颃颡,唇内,胃,肺,属肝,络胆,在肺中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络脉上睾,结于茎。
经别至毛际。
经筋结于阴器,络诸筋。
一、足厥阴经脉(一)经脉循行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胴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灵枢·经脉》)。
【注释】[1]丛毛:指足大趾爪甲后方有毫毛处,意同“三毛”。
[2]上踝八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注“足厥阴行足太阴之前,上踝八寸,而厥阴复出太阴之后也。
”[3]股阴:股指大腿,内侧为阴。
即指本经行于大腿内侧。
[4]环阴器:环,原作“过”。
此据《脉经》、《甲乙》、《太素》、《千金》、《素问·刺疟》王冰注引文等改,意指环绕阴部。
[5]颃颡:指鼻咽部,喉头以上至鼻后窍之间,又写作“吭嗓”。
[6]巅:本字应作“颠”。
《说文》“颠,顶也”。
指头顶高处,百会穴所在。
足厥阴肝经,①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至距内踝一寸(中封)处,上循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②上膝腘内侧(膝关、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③进入阴毛中,环绕阴部,④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⑤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⑥沿气管之后,向上入颃颡(鼻咽部),连接目系(眼与脑的联系),⑦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目部支脉,⑧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支脉,⑨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二)经脉病候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癀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灵枢·经脉》)。
【注释】[1]僓疝:与颓同,小肠下坠于阴囊或腹股沟。
妇女子宫脱垂古称“胞落颓”,亦属此类。
[2]少腹肿:张介宾说,“足厥阴气逆则为睾肿卒疝,妇人少腹肿,即疝病也”。
[3]面尘脱色:面垢如尘,神色晦暗。
[4]飧泄:飧音孙。
大便稀薄,完谷不化叫飧泄。
[5]狐疝:七疝之一,其症为阴囊疝气时上时下,像狐之出入无常。
[6]闭癃:闭为小便点滴不出,癃为小便不畅,点滴而出。
癃闭又泛指尿不通或淋沥不畅。
本经有了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腰痛得不好前俯后仰,男人可出现小肠疝气,女人可出现小腹部肿胀,严重的见咽喉干,面部像有灰尘,脱了血色。
本经穴能主治有关肝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胸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泄,疝气,遗尿或癃闭。
二、足厥阴络脉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循胫,上睾,结于茎…。
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
实则挺长,虚则暴痒。
取之所别也(《灵枢·经脉》)。
【注释】[1]茎:指阴茎。
足厥阴络脉,名蠡沟,在距内踝上五寸处分出,走向足少阳经脉,其分支经过胫骨部,上行到睾丸,结在阴茎处。
其病症,气厥逆则睾丸肿胀,突发疝气。
实证,见阳强不倒;虚证,见阴部暴痒。
取足厥阴络穴治疗。
三、足厥阴经别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灵枢·经别》)。
【注释】[1]跗上:此经别于足背部分出。
正统本《甲乙经》“跗”作“膝”,如是,则经别的部位上移。
足厥阴经别,从足背上足厥阴经分出,向上到达外阴部,和足少阳经别会合并行。
四、足厥阴经筋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结内辅骨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
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灵枢·经筋》)。
【注释】[1]络诸筋:指足三阴和足阳明之筋结聚于阴器。
足厥阴经筋,起始于足大趾的上边,向上结于内踝前方;向上沿胫骨内侧,结于胫骨内髁之下,再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器而与各经筋相联络。
其病症,足大趾强滞不适,内踝前部痛,膝内侧部痛,大腿内侧痛、转筋,阴器功能丧失。
若伤精则阳痿不举,伤于寒邪则阴器缩入,伤于热邪则阴器挺长不收。
第二节足厥阴腧穴本经一侧14穴,12穴分布于下肢内侧,2穴在腹、胸部本经腧穴主要治疗肝胆、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治疗胸胁胀满疼痛,肝胆病,情志病,常用太冲、期门。
治疗疝气,生殖系统病,小腹疼痛常用太冲、大敦。
治疗阴部湿疹常用蠡沟、中都。
治疗眩晕,目疾,常用行间、太冲。
太冲、行间、期门有疏肝解郁,平肝潜阳的功能。
中都、蠡沟有清肝胆湿热的功能。
针刺章门、期门应注意角度与深度。
1.大敦井穴【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甲根。
布有腓深神经的背外侧神经和趾背动、静脉。
【主治】①疝气,遗尿,癃闭,经闭,崩漏,月经不调,阴挺。
②癫痫。
【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古代文献摘录】《甲乙经》:“卒心痛,汗出。
”《千金方》:“主目不欲视,太息。
”《铜人》:“治卒疝,小便数,遗溺,阴头中痛……妇人血崩不止。
”【现代报道摘录】调节肠功能针刺大敦穴可使不蠕动或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及直肠的蠕动加强。
降血压针刺大敦穴可加强神门穴的降压效应。
2.行间荥穴【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拇趾近节趾骨基底部与第二跖骨头之间。
布有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和趾背动、静脉。
【主治】①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
②月经过多,崩漏,痛经,经闭,带下,疝气,小便不利,尿痛。
③中风,癫痫。
④胁肋疼痛,急躁易怒,黄疸。
【操作】直刺0.5~0.8寸。
【古代文献摘录】《灵枢》:“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
”《甲乙经》:“癫疾短气,呕血,胸背痛,行间主之。
”《大成》:“主妇人小腹肿,面尘脱色,经血过多不止,崩中,小儿急惊风。
”3.太冲输穴,原穴【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拇短伸肌腱的外侧→第一骨间背侧肌。
浅层布有足背静脉网,足背内侧皮神经等。
深层有腓深神经和第一趾背动、静脉。
【主治】①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青盲,咽喉干痛,耳鸣,耳聋。
②月经不调,崩漏,疝气,遗尿。
③癫痫,小儿惊风,中风。
④胁痛,郁闷,急躁易怒。
⑤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0.5~1寸。
【古代文献摘录】《千金方》:“黄瘅,热中善渴。
”《铜人》:“胸胁支满,足寒大便难,呕血,女子漏血不止,小儿卒疝呕逆。
”《神应经》:“女人漏下不止,太冲、三阴交。
”《天星十二穴歌》:“动脉知生死,能医惊痫风,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蒙,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现代报道摘录】鼻衄针刺双侧太冲穴,施泻法,不断行针5分钟,留针20分钟,一般5~10分钟见效。
急性扁桃体炎穴位注射,选用注射用水,成人每穴2ml,小儿1~1.5ml,每日1次。
4.中封经穴【定位】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腱内侧→距骨和胫骨内踝之间。
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分支,内踝前动脉,足背浅静脉。
’【主治】①疝气,腹痛,小便不利,遗精。
②下肢痿痹,足踝肿痛。
【操作】直刺0.5~0.8寸。
【古代文献摘录】《甲乙经》:“身黄时有微热,不嗜食,膝内廉内踝前痛,少气,身体重,中封主之。
”《千金方》:“治失精筋挛,阴缩入腹相引痛,灸中封五十壮。
”《金鉴》:“主治梦泄遗精,阴缩,五淋,不得尿,鼓胀,瘿气。
”5.蠡沟络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骨面。
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和大隐静脉。
【主治】①睾丸肿痛,阳强挺长,外阴瘙痒,小便不利,遗尿,月经不调,带下。
②足胫疼痛。
【操作】平刺0.5~0.8寸。
【古代文献摘录】《灵枢》:“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
”《铜人》:“治卒疝少腹肿,时少腹暴痛,小便不利如癃闭,数噫恐悸,少气不足,腹中痛悒悒不乐,咽中闷如有息肉状。
背拘急不可侥仰。
”6.中都郄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骨面。
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大隐静脉。
【主治】①疝气,崩漏,恶露不尽。
②腹痛,泄泻。
③胁痛,下肢痿痹。
【操作】平刺0.5~0.8寸。
7.膝关【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上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
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大隐静脉的属支。
深层有腘动、静脉,胫神经等结构。
【主治】膝股疼痛,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1.5寸。
8.曲泉合穴【定位】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缝匠肌后缘→股薄肌腱后缘→半膜肌腱→腓肠肌内侧头。
浅层布有隐神经,大隐静脉。
深层有膝上内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小腹痛,小便不利,淋证,癃闭。
②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阴痒,遗精,阳痿。
③膝股疼痛。
【操作】直刺0.8~1寸。
【古代文献摘录】《千金方》:“主膝不可屈伸”;“男子失精,膝胫疼痛冷,灸曲泉百壮”。
《大成》:“女子血瘕,按之如汤浸股内,小腹肿,阴挺出,阴痒。
”9.阴包【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股骨内上髁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缝匠肌与股薄肌之间→大收肌。
浅层布有闭孔神经的皮支,大隐静脉的属支。
深层有股神经的肌支,隐神经,股动、静脉等结构。
【主治】①月经不调,遗尿,小便不利。
②腰骶痛引小腹。
【操作】直刺1~2寸。
10.足五里【定位】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
浅层布有股神经的前皮支,大隐静脉。
深层有闭孔神经的前支和后支,股深动、静脉的肌支,旋股内侧动、静脉的肌支。
【主治】小便不利,小腹胀痛,遗尿,带下,阴囊湿痒,阴挺,睾丸肿痛。
【操作】直刺1~1.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