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各经络的常用腧穴

各经络的常用腧穴手太阴肺经:中府穴:【定位】在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证;②肩背痛;③虚实均治。
云门穴:【定位】在胸前臂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前正中线6寸【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②肩背痛。
鱼际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少商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要穴)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癫狂、昏迷;③指肿、麻木。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穴:【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合谷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症,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科病症。
曲池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高血压;③癫狂;④热病;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瘾疹、湿疹、瘰疬等皮肤、外科疾患。
肩髃穴:【定位】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凹陷处。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②瘾疹迎香穴:【定位】鼻翼旁0.5寸。
【主治】①鼻塞、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证;②胆道回虫症。
足阳明胃经:承泣穴:【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①眼睑 动、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目疾;②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四白穴:【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下孔凹陷处。
【主治】①目赤痒痛、眼睑 动、目翳等目疾;②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面部病证;③头痛,眩晕。
地仓穴:【定位】口角旁约0.4寸。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局部病证。
颊车穴:【定位】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

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
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
以下是对经络和穴位的介绍:
1.井穴:手太阴肺经(属金)的五腧穴之一,位于手掌中心。
2.荥穴:手阳明大肠经(属金)的原穴之一,位于手臂内侧。
3.合谷:手厥阴心包经(属火)的俞穴之一,位于手腕处。
4.___:手少阳三焦经(属火)的背俞穴之一,位于肩胛
骨上缘。
5.少海:手少阴心经(属火)的络穴之一,位于手心。
6.小肠俞:手太阳小肠经(属火)的八脉交会穴之一,位
于肩胛骨外侧。
7.大肠俞:足阳明胃经(属土)的八会穴之一,位于肩胛骨内侧。
8.肝俞:足厥阴肝经(属木)的下合穴之一,位于腰部。
9.脾俞:足太阴脾经(属土)的五腧穴之一,位于腹部。
10.肾俞:足少阴肾经(属水)的原穴之一,位于腰部。
11.膀胱俞:足太阳膀胱经(属水)的郄穴之一,位于腰部。
12.至阴足通:足少阴肾经(属水)的背俞穴之一,位于足底。
这些穴位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十四经经络腧穴名称及读音(穴位拼音)

十四经经络腧穴名称及读音手太阴肺经:本经一侧11 穴(左右两侧共22穴)本经穴位:中府zhōngfǔ、云门yúnmén、天府 ānfǔ、侠白xiábái、尺泽chǐzé、孔最kǒngzuì、列缺lièquē、经渠jīngqú、太渊tàiyuān、鱼际yújì、少商shàoshāng 手阳明大肠经:本经一侧20 穴(左右两侧共40穴)本经穴位:商阳shāngyáng、二间èrjiān、三间sānjiān、合谷hégǔ、阳溪yángxī、偏历piānlì、温溜wēnliū、下廉xiàlián、上廉shànglián、手三里shǒusānlǐ、曲池qūchí、肘髎zh ǒuliáo、手五里shǒuwǔlǐ、臂臑bìnào、肩髃jiānyú、巨骨jùgǔ、天鼎 āndǐng、扶突fútū、口禾髎kǒuhéliáo、迎香yíngxiāng 足阳明胃经:本经一侧45 穴(左右两侧共90穴) 本经穴位:承泣chéngqì、四白sìbái、巨髎jùliáo、地仓dìcāng、大迎dàyíng、颊车jiáchē、下关xiàguān、头维tóuwéi、人迎rényíng、水突shuǐtū、气舍qìshè、缺盆quēpén、气户qìhù、库房kùfáng、屋翳wūyì、膺窗yīngchuāng、乳中rǔzhōng、乳根rǔgēn、不容bùróng、承满chéngmǎn、梁门liángmén、关门guānmén、太乙tàiyǐ、滑肉门huáròumén、天枢 ānshū、外陵wàilíng、大巨dàjù、水道shuǐdào、归来gu īlái、气冲qìchōng、髀关bìguān、伏兔fútù、阴市yīnshì、梁丘liángqiū、犊鼻d úbí、足三里zúsānlǐ、上巨虚shàngjùxū、条口 áokǒu、下巨虚xiàjùxū、丰隆fēngl óng、解溪jiěxī、冲阳chōngyáng、陷谷xiàngǔ、内庭nèitíng、厉兑lìduì足太阴脾经:本经一侧21 穴(左右两侧共42穴) 本经穴位:隐白yǐnbái、大都dàdōu、太白tàibái、公孙gōngsūn、商丘shāngqiū、三阴交sānyīnjiāo、漏谷lòugǔ、地机dìjī、阴陵泉yīnlíngquán、血海xuèhǎi、箕门jīmén、冲门chōngmén、府舍fǔshè、腹结fùjié、大横dàhéng、腹哀fùāi、食窦shídòu、天溪 ānxī、胸乡xiōngxiāng、周荣zhōuróng、大包dàbāo 手少阴心经:本经一侧9 穴(左右两侧共18穴) 本经穴位:极泉jíquán、青灵qīnglíng、少海shàohǎi、灵道língdào、通里tōnglǐ、阴郄yīnxì、神门shénmén、少府shàofǔ、少冲shàochōng 1 手太阳小肠经:本经一侧手太阳小肠经:本经一侧 19 穴(左右两侧共左右两侧共 38穴) 本经穴位:本经穴位:少泽sh ào z é、é、 前谷qi án gǔ、后溪h òu x ī、腕骨w àn g ǔ、阳谷y áng g ǔ、养老y ǎng l ǎo 、支正zh īzh èng 、小海xi ǎo h ǎi 、肩贞ji ān zh ēn 、臑俞n ào sh ū、天宗 ānz ōng 、 秉风b ǐng f ēng 、曲垣q ūyu án 、肩外俞ji ānw ài sh ū、肩中俞ji ān zh ōng sh ū、ū、 天窗 ān chu āng 、 天容 ān r óng 、 颧髎qu án li áo 、 听宫t īng g ōng 足太阳膀胱经:本经一侧足太阳膀胱经:本经一侧 67 穴(左右两侧共左右两侧共 134穴) 本经穴位:本经穴位:睛明j īngm íng 、攒竹cu án zh ú、眉冲m éich ōng 、 曲差q ūch ā、ā、 五处w ǔch ù、承光ch énggu āng 、通天t ōng ān 、络却lu òqu è、玉枕y ùzh ěn 、天柱 ānzh ù、大杼d àzh ù、风门f ēngm én 、肺俞f èish ū、厥阴俞ju éy īnsh ū、心俞x īnsh ū、督俞d ūsh ū、膈俞g ésh ū、肝俞g ānsh ū、胆俞d ǎnsh ū、脾俞p ísh ū、胃俞w èish ū、三焦俞s ānji āosh ū、肾sh èn 俞sh ū气海俞q ìh ǎish ū、大肠俞d àch ángsh ū、关元俞gu ānyu ánsh ū、ū、 小肠俞xi ǎoch ángsh ū、膀胱俞p áng gu āng sh ū、中膂俞zh ōng l ǚsh ū、白环俞b ái hu án sh ū、上髎sh àngli áo 、次髎c ìli áo 、中髎zh ōngli áo 、下髎xi àli áo 、会阳hu ìy áng 、承扶ch éngf ú、殷门y īnm én 、浮郄f úx ì、委阳w ěiy áng 、 委中w ěizh ōng 、附分f ùf ēn 、魄户p òh ù、膏肓g āohu āng 、神堂sh ént áng 、譩譆y ìx ī、膈关g égu ān 、魂门h únm én 、阳纲y ángg āng 、 意舍y ìsh è、è、 胃仓w èic āng 、肓门hu āngm én 、志室zh ìsh ì、胞肓ì、胞肓 b āohu āng 、秩边zh ìbi ān 、合阳h éy áng 、承筋ch éngj īn 、承、承 山ch éngsh ān 、飞扬、飞扬 f ēiy áng 、跗阳f ūy áng 、昆仑k ūnl ún 、仆参p úc ān 、申脉sh ēn m ài 、 金门j īn m én 、京骨j īng g ǔ、束骨sh ùg ǔ、足通骨z út ōngg ǔ、至阴zh ìy īn 足少阴肾经:本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足少阴肾经:本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本经穴位:本经穴位:涌泉y ǒngqu án 、然谷r áng ǔ、太溪t àix ī、大钟d àzh ōng 、水泉shu ǐqu án 、照海、照海 zh àoh ǎi 、复溜f ùli ū、交信ji āox ìn 筑宾zh ùb īn 、阴谷y īng ǔ、横骨h éngg ǔ、大赫ǔ、大赫 d àh è、气穴q ìxu é、四满s ìm ǎn 、中注zh ōngzh ù、ù、 肓俞hu āngsh ū、商曲sh āng q ū、石关sh ígu ān 、阴都y īnd ōu 、腹通谷f ùt ōngg ǔ、幽门y ōum én 、步廊b ùl áng 、 神封sh énf ēng 、灵墟l íngx ū、神藏sh énc áng 、彧中y ùzh ōng 、俞府sh ūf ǔ手厥阴心包经: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手厥阴心包经: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本经穴位:本经穴位:天池 ān ch í、天泉 ān qu án 、曲泽q ūz é、郄门x ìm én 、间使ji ān sh ǐ、ǐ、 内关n èigu ān 、大陵d àl íng 、劳宫l áo g ōng 、中冲zh ōng ch ōng 手少阳三焦经: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手少阳三焦经: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本经穴位:本经穴位:关冲gu ānch ōng 、液门y èm én 、中渚zh ōngzh ǔ、阳池y ángch í、外关w àigu ān 、支沟zh īg ōu 、会宗hu ìz ōng 、三阳络s āny ánglu ò、四渎s ì d ú、天井 ānj ǐng 、清冷渊、清冷渊 q īngl ěngyu ān 、消泺xi āolu ò、臑会n ào hu ì、肩髎ji ānli áo 、天髎 ānli áo 、天牖 ān y ǒu 、翳风y ìf ēng 、瘛脉ch ìm ài 、颅息l úx ī、角孙ji ǎo s ūn 、耳门ěr m én 、耳和髎ěr h éli áo 、丝竹空s īzh úk ōng 足少阳胆经:本经一侧足少阳胆经:本经一侧 44 穴(左右两侧共穴(左右两侧共 88穴)穴) 本经穴位:本经穴位:瞳子髎t óngzili áo 、听会t īnghu ì、上关sh ànggu ān 、颔厌h àn y àn 、悬颅xu ánl ú、悬厘xu ánl í、曲鬓q ūb ìn 、率谷shu àig ǔ、天冲 ānch ōng 、浮白f úb ái 、头窍阴t óuqi àoy īn 、完骨w áng ǔ、本神b ěnsh én 、阳白y ángb ái 、头临泣t óul ínq ì、目窗m ùchu āng 、正营zh èngy íng 、承灵ch éngl íng 、脑空n ǎok ōng 、风池f ēngch í、肩井ji ānj ǐng 、渊腋yu āny è、辄筋zh éj īn 、日月r ìyu è、京门j īngm én 、带脉d àim ài 、五枢w ǔsh ū、维道w éid ào 、居髎j ūli áo 、环跳hu án ào 、风市f ēngsh ì、中渎zh ōngd ú、肆膝阳关x īy ánggu ān 、 阳 陵 泉y ángl íngqu án 、 阳 交y ángji āo 、外丘w àiqi ū、光明gu āng m íng 、阳辅y ángf ǔ、悬钟xu ánzh ōng 、丘墟qi ūx ū、足临泣z úl ínq ì、地五会d ìw ǔhu ì、侠溪xi áx ī、足窍阴z úqi àoy īn 足厥阴肝经:本经一侧足厥阴肝经:本经一侧 14 穴(左右两侧共穴(左右两侧共 28穴)穴)本经穴位:本经穴位:大敦d àd ūn 、行间x íng ji ān 、太冲t àich ōng 、中封zh ōngf ēng 、蠡沟l íg ōu 、中都zh ōngd ū、膝关x īgu ān 、曲泉q ūqu án 、阴包y īnb āo 、足五里z ú w ǔ l ǐ、阴廉y īnli án 、急脉j ím ài 、章门zh āngm én 、期门q īm én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人体奇经八脉之一,本经穴1 名 1 穴,计穴,计28 穴 本经穴位:本经穴位:长强ch ángqi áng 、 腰俞y āo sh ū、ū、 腰阳关y āoy ánggu ān 、命门m ìngm én 、悬枢、悬枢 xu ánsh ū、脊中j ǐzh ōng 、中枢zh ōngsh ū、筋缩j īnsu ō、至阳zh ìy áng 、灵台l íngt ái 、神道sh énd ào 、身柱sh ēnzh ù、陶道t áod ào 、大椎d àzhu ī、哑门y ǎm én 、风府f ēng f ǔ、脑户n ǎoh ù、强间qi ángji ān 、后顶h òud ǐng 、百会b ǎihu ì、前顶qi ánd ǐng 、囟会x ìn n huhu ì、上星sh àngx īng 、神庭sh ént íng 、素髎s ùli áo 、水沟shu ǐg ōu 、兑端du ìdu ān 、龈交y ínji āo 任脉:“任”字,有担任、任养之意,人体奇经八脉之一,本经穴 1 名1穴,计 24穴本经穴位:本经穴位:会阴huìyīn、曲骨qūgǔ、中极zhōngjí、关元guānyuán、石门shímén、气海qìhǎi、阴交yīnjiāo、神阙shénquè、è、 水分shuǐfēn、下脘xiàwǎn、建里jiànlǐ、中脘zhōngwǎn、上脘shàngwǎn、巨阙jùquè、鸠尾jiūwěi、中庭zhōng tíng、膻中tán zhōng、玉堂yùtáng、紫宫zǐgōng、华盖huágài、璇玑xuán jī、天突ū、 廉泉ī、天突 ān tū、ū、lián quán、承浆chéng jiāng 。
6手太阳小肠经

秉风
肩胛冈
第八胸椎 棘突
13.曲垣 Qūyuán (Sl 13)
【定位】 在肩胛部,冈上 窝内侧端,当臑 俞与第二胸椎棘 突连线的中点处
秉风 曲垣 臑俞 天宗 肩贞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 斜方肌→冈上肌。 浅层有第二、三 胸神经后支的皮 支和伴行的动、 静脉。深层布有 肩胛上神经的肌 斜方肌 支和肩胛上动、 静脉,肩胛背动、 静脉的分支或属 支。 冈下肌 【主治】 肩胛背项疼痛。 大圆肌 【刺法】 直刺或向外下方斜 刺0.5~0.8寸。 背阔肌
背阔肌
肩胛冈
第八胸椎棘
11.天宗* Tiānzhōng (S1 11)
【定位】 在肩胛部,当冈下 窝中央凹陷处,与 第四胸椎相平
秉风
天宗
肩贞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 斜方肌→冈下肌。 浅层有第四胸神 经后支的皮支和 伴行的动、静脉。 深层布有肩胛上 斜方肌 神经的分支和旋 肩胛动、静脉的 分支或属支。 【主治】 冈下肌 1.肩胛疼痛。 2.乳痈。 大圆肌 3.瘰疬。 【刺法】 直刺或向四周斜刺 背阔肌 0.5~1.0寸。
少泽
2.前谷 Qiángǔ (SI 2)荥穴
【定位】 在手尺侧,微握拳, 当小指本节(第五 掌指关节)前的掌 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后溪 前谷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指近 节指骨基底部。分布有尺 神经的指背神经,尺神经 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和小指 尺掌侧动、静脉。 【主治】 1.头痛,目痛,耳鸣,咽喉 肿痛,热病。 2.产后无乳。 【刺法】 直刺0.2~0.3寸。
3.腕臂痛,颈颔肿 【刺法】 直刺0.3~0.5寸。
阳谷
6.养老* Yǎnglǎo (SI 6 ) 郄穴
【定位】 在前臂背面尺侧, 当尺骨小头近端桡 侧凹陷中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13.曲垣 Qūyuán (SI 13) 【定位】在肩胛部,冈上窝内侧 端,当臑俞与第二胸椎棘突连线 的中点处。 【取法】正坐,自然垂臂。当臑 俞与第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冈 上窝内侧端取穴。(或从肩胛冈 上缘中段向内推按,推之冈上窝 内侧端凹陷处取穴。) 【操作】直刺或向外下方斜刺 0.5~0.8寸。 【主治】肩胛背项疼痛。
10. 臑俞 Nàoshū (SI 10) 【定位】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 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取法】正坐,上臂自然下垂。 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 陷处取穴。 【操作】向前直刺1~1.2寸。 【主治】肩臂疼痛,瘰疬。 【特定穴属性】手、足太阳、阳 维脉、阳蹻脉交会穴。
11.天宗* Tiānzōng (SI 11) 【定位】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 第四胸椎相平。 【取法】正坐,上臂自然下垂,当肩胛骨内侧 缘与外侧角的中点直线与第四胸椎棘突水平 线交点处取穴。 【操作】直刺或向四周斜刺0.5~1寸。 【主治】①肩胛疼痛。 ②乳痈。 ③气喘。 【配伍】①配臑会,主治肩臂肘痛,肩关节周 围炎。 ②配膻中,主治乳痈,乳腺增生。
7.支正Zhīzhèng (SI 7) 【定位】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 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取法】侧掌,掌心向胸,当阳谷 与小海间连线的中点(6寸)向前量 取一横指(拇指1寸)处取穴。 【操作】直刺0.5~0.8寸。 【主治】①头痛,目眩。 ②热病,癫狂。 ③项强,肘臂酸痛。 【特定穴属性】络穴
【经脉循行归纳】
内行部分 : 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入耳。 外行部分: 起于小指尺侧端少泽穴,循手背尺侧上腕,沿前臂外侧后 缘,经尺骨膺咀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循上臂外侧后缘,绕肩胛,循颈 上面颊,止于耳前听宫穴。
走向 路径 循行要点
广州中医药大学大三中医专业经络腧穴学-8手太阳习题及答案

广州中医药大学《经络腧穴学》试题院(系): 考试时间:90分钟班 级: 姓名: 学号:第九章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一 选择题(一) A型题:(答案说明:五个备选答案,只能选一个最正确答案)1.位于前臂反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的是:2.既循行至目锐眦,又循行至目内眦的经脉是:D.足太阳膀胱经E.足厥阴肝经3.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衔接于:4.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A.内关B.列缺“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两骨〞是指:7.前谷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的:A.荥水穴8.以下经脉与鼻有联系的是:9.天容穴位于: A. 颈外侧部,当下颌角的前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陷中.B. 颈外侧部,当下颌角的前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C. 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与喉结平。
D. 颈外侧部,当乳突的前方直下,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E. 颈部,喉结旁,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10.以下属手太阳小肠经循行所过的是:A.“循颊车,上耳前〞B.“入耳中,出走耳前〞C.“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D.“至目锐眦,却入耳中〞E.“至耳上角〞11.以下不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是:12.大肠和小肠的下合穴均在:13.在八脉交会穴中,后溪配以下何穴主要用于治疗目内眦,项,耳及肩胛部疾病:14.支正位于:A. 前臂反面桡侧,当阳谷与小海连线上,腕背横纹上五寸.B. 前臂反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连线上,腕背横纹上七寸.C. 前臂掌面尺侧,当阳溪与少海连线上,腕横纹上五寸.D. 前臂反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连线上,腕背横纹上五寸。
E. 前臂掌面尺侧,当阳溪与少海连线上,腕横纹上七寸。
15.以下不属于八会穴的是:A.章门16.听宫位于:A. 面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处.B.面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闭口呈凹陷处.C.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处.D.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闭口呈凹陷处.E.面部,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处.17.以下不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病候的是:18.手太阳小肠经在肩部的循行是:A.“循肩膊内〞B.“循臑外上肩〞C.“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D.“下当肩胛左右〞E.“上肩,出髃骨之前廉〞19.在手太阳小肠经上,平第四胸椎的穴位是:20.以下除哪项外均为郄穴:21.以喉结为水平线,颈部经脉从前向后排列的顺序是:A.任脉,大肠经,胃经,小肠经B.任脉,胃经,小肠经,大肠经C.任脉,胃经,大肠经,小肠经D.任脉,大肠经,小肠经,胃经E任脉,小肠经,大肠经,胃经22.属于手太阳经穴位的是:23.位于前臂反面,腕横纹上五寸的是:“出肩解〞,“肩解〞是指:25.位于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的是:“出髁中,直上循臂骨下廉〞,下文是:(二)B型题(答案说明:ABCDE是备选答案,下面两问是两道考题,如这道题只与答案A有关,那么选A;如只与答案B有关,那么选B,余此类推,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选一次或一次以上,也可一次也不选.)1.五输穴中的输穴是:2.八脉交会穴是:3.手太阳小肠经的起穴是:5.具有催乳作用的穴位是:6.具有退黄作用的穴位是:7.位于间肩关节部位的穴位是:“肩三针〞的穴位是:9.行于前臂外侧后缘的经脉是:10.“抵鼻〞的经脉是:11.手太阳小肠经是动那么病:“液〞所生病者:“肩脉〞的是:“出肘内侧两骨之间〞的是:15.手太阳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16.手太阳小肠经络于:“还循胃口〞的是:“抵胃〞的是:19.肩外俞穴属于:20.臑俞穴属于:21.前谷穴是:22.腕骨穴是:(三)C型题:(答案说明:ABCD是备选答案,下面两问是两道考题,如这道题只与答案A有关,那么选A;如只与B有关,那么选B, 如与AB都有关,那么选C; 如与AB都无关,那么选D.)1.手太阳小肠经在头面部的循行经过:2.足阳明胃经在头面部的循行经过:3.手太阳小肠经循行:4.手阳明大肠经循行:5.手太阳小肠经病候有:6.手少阴心经病候有:7.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为:8.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为:9.位于颈部的腧穴是:10.位于肩胛部的腧穴是:11.可以治疗缺乳的穴位是:12.可以治疗疟疾的穴位是:13.听宫穴是:14.颧髎穴是:15.后溪可以治疗:16.养老可以治疗:17.位于赤白肉际的穴位是:18.为五输穴的穴位是:19.位于肩胛部的腧穴是:20.位于肩关节部的腧穴是:21.支正配神门属于:22.腕骨配通里属于:〔四〕K型题〔答题说明:①②③④是备选答案,如①②③对,选A;如①③对,选B;如②④对,选C;如④对,选D;如①②③④都对,选E。
经络腧穴学(含穴名释义)-手太阳小肠经

【特异性】
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土。
28
小海 Xiaohai(SI8)
【功用】
安神定志,清热通络 。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癫痫,精神分裂症;
2.其它:齿龈炎,颈淋巴结结核,高尔夫球肘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可有触电感
向前臂及手部尺侧放散。
(指寸)。
【穴名释义】少,指小指及幼小。泽,指光 泽,滑润。甲根多光润润泽,穴在小指甲角 之光泽处也。
【取法】
微握拳,掌心向下,伸小指,在小指
尺侧,去指甲角0.1寸处取穴。
【特异性】
五输穴之井穴,五行属金
【功用】清热利咽,通乳开窍。
7
少泽 Shaoze( SI 1 )
【主治病症】
豌豆骨与尺骨茎突之间取穴。
【穴名释义】阳,指手太阳经,手腕之阳与阳 气。谷,山洼无水之地,又肌肉之结合处即古 之所谓“肉之大会”亦称为谷。以其属于阳经 阳穴,且有兴阳之效也。
【特异性】
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火。
19
阳谷 Yanggu(SI5)
【功用】明目安神,通经活络。 【主治病症】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病,癫痫,肋间神经痛,
微握拳,在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后方,第五掌骨小
头后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特异性】
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木。
【功用】清心安神, 通经活络
13
后溪 Houxi(SI3)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 癫痫, 精神分裂症, 癔病,
面肌痉挛; 2.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 耳聋,角膜炎, 麦粒肿, 鼻出
手少阳三焦经修正版

少商 商阳 中冲 关冲 少冲 少泽
定位 拇指 桡侧
不 同 归经 手太 阴肺 经 主治 咽喉 肿痛
食指 桡侧
手阳 明大 肠经 齿痛
中指 中间
手厥 阴心 包经 舌强 不语 小儿 惊风
环指 尺侧
手少 阳三 焦经 耳鸣 耳聋 头痛 目赤
小指 桡侧
手少 阴心 经 心悸 心痛
小指 尺侧
手太 阳小 肠经 乳痈 乳少
2 3
丝竹空
(SJ23) 【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功效】散风清热,清头明目。 【主治】1.目眩,目赤肿痛,眼睑瞤动。 2.偏头痛,齿痛。 3. 癫狂痫。 【操作】平刺或斜刺0.5~1寸(可透刺鱼腰穴或透太阳 穴);不灸。
k 8
支沟(SJ6)经穴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
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 与桡骨之间。
【功效】清热聪耳,润肠通便。 【主治】
1.热病,便秘。 2.胁肋疼痛,落枕,瘰疬。 3.暴喑,耳鸣,耳聋。 4.手指震颤, 肘臂痛。
【操作】直刺0.5~1
寸;可灸。
1 5
关冲 (SJ1)井穴
【定位】在手环指末节尺 侧,距指甲根角0.1寸。 【功效】清热解表,清心 聪耳。 【主治】 (1)中风昏迷,热病, 心烦,中暑。 (2) 咽喉肿痛,头痛, 目赤,耳鸣耳聋,喉痹。 【操作】浅刺0.1寸,或 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配伍】配人中、内关、 十宣,治昏厥、休克、中 暑。
肩髎
(SJ14) [定位]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 下方呈现凹陷处。 [主治] (1)肩臂挛痛不遂,肩重不能举。 (2)胁肋疼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3 月 1 日
2、分布概况
离
入
出
合
手少阴
渊腋
进入属于心, 面
手太阳(目内
上走喉咙
眦)
手太阳
肩解
入腋走心,系 [面]
[手太阳(目内
小肠
眦)]
注意:一对相表里的经别最好一起研究,否则某些经别的“离、入、出、合”
臂骨:此处指尺骨。《太素》作“臂下骨”,杨上善注:“臂有二骨,垂手之 时,内箱前骨名为上骨(桡骨),外箱后骨名为下骨(尺骨)”。
斜络于颧:《太素》、《发挥》无此四字,疑此原属注文,因此加括号,《素问·刺 禁论》王冰注:“手太阳脉,自颧而斜行,至目内眦”,与此意相合。另外,“九页” 与“出页”均指目下方的颧骨部,前者多用于《灵枢·经脉》中,后者多用于《灵 枢·经筋》中,如手阳明经筋“结于九页”、足阳明经筋“合于九页”。
注意:本经腧穴多治疗外经病及神志病,小肠腑病不取本经腧穴治疗。小肠 属于脾胃系统,小肠腑病多因脾胃失常,下传而致,故多与脾胃有关腧穴施治; 另外,小肠腑病多取下合穴及其俞募穴治疗。
6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3 月 1 日
图 9-2
图 9-3
1、少泽 Shàozé(SI1)
(二)经脉病候
1、解词(含校注)
颔:指颏下结喉上两侧肉之软处。
2、难点分析与讨论
(1)为何手太阳小肠经主“液”所生病? 这里实际包括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何手太阳小肠经不主“小肠”所生病,二 是为何手太阳经的“所生病”用“液”来概括。 病证所涉及的部位为手太阳经的有穴通路所到达,加之因为它无小肠腑证, 所以不能说成主“小肠”所生病,而以主“液”所生病较为合适。因为其所列举 的病证有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等。因此,要回答 这个问题,主要须根据“液”的基本意义,并结合其有穴通路的具体部位来理解。 A、从“液”的生理作用来看,“液”与“津”对举,主要停留于内部,存 在于骨节、脑髓、孔窍(耳、目)等处,起润滑和滋养作用。如《灵枢·决气》: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曲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灵枢·口问》:“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 之道也”,“耳中宗脉之所聚也……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B、从“液”的病理变化来看,由于不能“灌精,濡空窍”,出现一些耳、 目、关节的病变。《灵枢·决气》:“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
写不出。
四、手太阳经筋
1、解词
肘内锐骨:此指肘内的高骨,即肱骨内上髁。手少阴经脉循行中有“掌后锐 骨”,指掌后豌豆骨部。
弹之应小指之上:《类经》七卷注:“于肘尖下两骨罅中,以指探其筋,则酸 麻应于小指之上,是其验也”。注:经筋本是以肌肉、肌腱为主,此处又夹杂某 些神经,说明古人对人体的认识很有限、模糊。
(2)关于《帛书》“齿脉”、“肩脉”、“耳脉”的意义 A、从命名来看,与《灵枢·经脉》中着眼于四肢(手足)分阴阳的命名法 不同,它主要是着眼于经脉上端所达的头身主要部位来命名,手阳明经主要到达 齿部,故称之为“齿脉”,手太阳经主要到达肩部,故称之为“肩脉”,手少阳经 主要到达耳部,故称之为“耳脉”。 B、总结出四肢部经穴的远道主治重点,如牙痛,多取手阳明经的合谷,肩 臂痛,多取手太阳经的后溪。
第一节 手太阳经络 一、手太阳经脉(The 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Taiyang, SI)
根据经脉命名及走向规律可以推断:本经从手走头,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后 缘,属小肠,络心。(图 9-1)
图 9-1
(一)经脉循行 1、解词(含校注)
踝:指尺骨小头隆起处。杨上善《太素》:“手之臂骨之端,内外高骨,亦名 为踝也”。
3、循行小结
①交接规律 本经经脉在手小指与手少阴心经相衔接,在目内眦交接于足太阳膀胱经。 ②分布概况 主干:小指尺侧端→上肢外侧后缘→绕行肩胛部→缺盆→络心→抵胃→属小 肠; 分支一:缺盆→颈→面颊→外眼角→耳; 分支二:面颊→内眼角。 ③循行特点 在上臂部“小海”至“肩贞”段无穴位。 ④联系脏腑与器官 脏腑——心、小肠、胃;器官——耳、目(锐眦)、咽、鼻。
手太阳小肠经一系列病候中并无小肠腑证,而与“液”的病候基本一致,故 以“液”来概括小肠经病(仅仅说明,从小肠经病候概括的角度,以“液”这个 字眼代替更合适)
另外,张景岳(《类经》:“小肠主泌别清浊,病则水谷不分而流行无制,是 主液也”。)、张隐庵等注家,从“小肠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方面去理解(见 《经络学》教材),因为本经不及小肠腑病,故难以切合原意。
筋瘘颈肿:《类经》十七卷注:“筋瘘颈肿,即鼠瘰之属”,即瘰疬。 曲牙:牙下骨,在颊车穴处,其形曲而向前,故名。
第二节 手太阳腧穴
本经起于少泽,止于听宫,左右各 19 穴。其中 8 穴分布在上肢背面尺侧, 11 穴在肩、颈、面部。(图 9-2)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 其他病证。
三、手太阳经别与手少阴经别
1、解词(含校注)
两筋:指在腋部的胸大肌与背阔肌。 指地:A、《太素》卷九经脉正别注:“地,下也,手太阳之正,从手至肩, 下行走心,系小肠,为指地也”。强调经脉上下走向。B、《类经》七卷第三注: “指地者,地属阴,居天之内,手太阳内行之脉,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于小 肠,皆自上而下,自外而内,故曰指地”。强调经脉上下、内外走向。(参见:沈
附:思维拓展 这与“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矛盾,且治疗小肠腑病的腧穴却位于胃经上, 这需要用经络学说中的其他内容如根结、气街理论来解释。
3、病候小结
A、外经病候——头面五官疾病(如耳聋、目黄、嗌肿)、其他所过处疾病 (如肩似拔、臑似折等)
B、热性病 总之,主要有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症。 (注:经脉病候中出现耳聋症状者有小肠经和三焦经。)
1、多媒体课件、动画、挂图、模型等形象化教学。 2、操作示教,学生分小组反复划经点穴。 3、在本章讲授过程中,分段放映电视教学片。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灵枢·经脉》手太阳经脉循行的原文。 2、熟悉手太阳经脉病候。 3、掌握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正、肩贞、天宗、颧髎、听宫等 9 个 常用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和操作,熟悉前谷、阳谷、小海、臑俞、秉风、曲 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等 10 个非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归经。 4、熟悉手太阳络脉、手太阳经别的内容。 5、了解手太阳经筋的内容。 6、了解手太阳腧穴的局部解剖层次要点。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灵枢·经脉》手太阳经脉循行原文:解词(含校注)、难点分析与讨论、 循行小结共 40 分钟。 2、《灵枢·经脉》手太阳经脉病候原文:解词(含校注)、难点分析与讨论、 病候小结共 15 分钟。 3、《灵枢·经脉》手太阳络脉循行与病候原文共 10 分钟。 4、《灵枢·经别》手太阳经别循行与手少阴经别循行共 15 分钟。 5、《灵枢·经筋》手太阳经筋循行与病候原文共 5 分钟。 6、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正、肩贞、天宗、颧髎、听宫等 9 个常用 腧穴的属性、定位、归经、局部解剖层次要点、主治和操作共 80 分钟。 7、前谷、阳谷、小海、臑俞、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 等 10 个非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归经共 15 分钟。 8、手太阳腧穴小结 10 分钟。 9、课堂讨论与提问 10 分钟。 10、划经点穴 40 分钟。 【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手太阳经脉循行、络属脏腑以及与五脏六腑、头面五官的联系。 2、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正、肩贞、天宗、颧髎、听宫等 9 个常用
2、难点分析与讨论
(1)手太阳小肠经“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指的是那些穴位?
3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3 月 1 日
“出肩解”,指肩关节后方的肩贞、臑俞穴;“绕肩胛”,指肩胛冈下上的天 宗、秉风、曲垣穴;“交肩上”,指肩胛内上方的肩外俞、肩中俞穴,并与足太阳 经的附分、大杼交会以及与督脉的大椎交会。
常用腧穴的类属、定位和主治要点。 3、讨论《灵枢·经脉》、《灵枢·经别》、《灵枢·经筋》手太阳经络原文中
有关经络与腧穴”中的手少阴经别在此与手太阳经别一起讲解。
2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3 月 1 日
【文字材料】(凡加粗的黑体字为主要板书内容)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3 月 1 日
中篇 经络腧穴各论
第八章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课程名称】 经络腧穴学 【教学章节】 第九章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教学对象】 专业:针推专业 层次:5 年制 【教学时数】 6 学时(其中讲课 5 学时、操作 1 学时;40 分钟/学时) 【教材及版本】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实际操作(划经点穴) 【教具】 多媒体课件、录像、自制动画、挂图、模型 【教学辅助手段】
二、手太阳络脉
(一)循行
(二)病候
附:思维拓展 从《灵枢·经脉》中关于络脉病候的记载,分析络穴——支正的主治: ①近治作用——节驰肘废 ②远治作用——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目眩;循经远道部的疾病,如项强。 ③特殊作用——络穴,可治手少阴心经的癫狂、易惊、喜笑善忘、惊恐悲愁 等;络脉病,如疥疮生疣;热性病(阳经肘、膝关节以下穴位的共同特点)
【类属】手太阳经“井”穴。 【定位】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根角 0.1 寸。(图 9-3) 【取法】俯掌取穴。 【解剖】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甲根。 穴区神经、血管:有指掌侧固有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 【主治】 ①近治作用 局部疾病。如手小指挛痛、手小指麻木等。 ②远治作用 A、头面部疾病,如头痛,目翳,项强,咽喉肿痛等。 B、循经其他疾病,如肩臂外后侧疼痛等。 ③特殊作用 A、癫狂,热病,昏迷等。(因为本穴为井穴) B、乳房疾病,特别是主治乳汁缺乏的常用效穴。 《玉龙歌》:“人吹乳痛难消,吐血风痰稠似胶,少泽穴内明补泻,应时神效 气能调。” 有人报道,针刺少泽治疗 100 例乳少病人,经 2~5 天治疗,有效率达 82%; 若配膻中达 90%。(《中医杂志》) 近代研究发现,针刺少泽可使妇女血中生乳激素含量增高。 注意:本穴虽能旺盛乳汁,促进乳汁分泌,但必须在审因论治的条件下才能 发挥作用(如气血虚弱配合谷、足三里,肝气郁滞配太冲、期门),根据临床观 察,对于原因不明的缺乳,对症治疗取少泽、膻中,有一定的效果。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