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
达斡尔族民俗风情录

(达斡尔族民俗风情录)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他们生活在黑龙江、嫩江流域,以渔猎和农业为生,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民俗风情,这些民俗风情反映了达斡尔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信仰,也成为了我们了解这个民族的重要窗口。
一、服饰文化达斡尔族的服饰独具特色,男女老少都有自己的传统服装。
男装以皮帽、皮衣、皮裤为主,色彩较为单一,多以黑色、灰色为主。
女装则更为丰富多彩,头饰、衣领、衣袖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色彩鲜艳,款式多样。
达斡尔族的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扮,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这个民族的尊严和骄傲。
二、饮食文化达斡尔族的饮食文化也十分丰富,主要以渔猎和农业为食源。
他们喜欢吃炖鱼、手扒肉、炒菜等,尤其喜欢用大锅炖菜,味道鲜美。
达斡尔族的饮食习俗中也有许多禁忌,如不吃狗肉、不喝马血、不吃虾蟹等海鲜。
这些禁忌体现了达斡尔族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三、节庆文化达斡尔族的节庆文化丰富多彩,主要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阿涅”节了,这是达斡尔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在阿涅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唱歌、跳舞、摔跤、射箭等,还会进行传统的歌舞表演。
此外,达斡尔族还有许多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刺绣、编织等,这些艺术形式也是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婚姻习俗达斡尔族的婚姻习俗也很有特色,主要有“姑表通婚”和“姨表通婚”两种。
由于历史原因,达斡尔族女性地位较高,男性通常要娶至少两个妻子才能保证血统的纯正。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族政策的调整,这种传统的婚姻习俗逐渐得到了改变。
现在,达斡尔族的婚姻习俗更加开放和自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伴侣。
五、信仰文化达斡尔族的信仰文化主要是萨满教和佛教。
萨满教是达斡尔族最原始的宗教信仰,他们相信万物有灵,认为神灵和鬼怪无处不在。
萨满教信仰在达斡尔族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如祭祖神、祈求丰收等。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在达斡尔族中传播开来,一些人信仰佛教,并把佛教的一些理念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一、引言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草原之一,以其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上,草原牧歌、马背上的奔驰、蒙古包中的烤羊肉等充满了诗意和神奇。
而随着时代发展,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也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充满了魅力和吸引力。
二、深度探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1. 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达斡尔族的套马节、鄂温克族的独木舟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场合,也是各族群众交流、娱乐和放松的重要方式。
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还体现在一些日常生活中。
蒙古族的“白嘎”、达斡尔族的“冷林盖”等传统服饰,以及传统的马术技艺、牧歌传唱等,都是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符号。
2. 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蒙古族信仰的藏传佛教、萨满教等宗教文化与汉族的道教、佛教等宗教文化融合共存,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文化。
这种宗教信仰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婚嫁、丧葬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宗教与风俗习惯的独特魅力。
3. 美食与饮食习惯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美食与饮食习惯也是其民族风俗的一大亮点。
当地的烤羊肉、奶酪、奶茶等特色美食不仅口味独特,而且融合了草原牧民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之情,成为了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三、总结与回顾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是一种蕴含着深厚历史与文化内涵的独特风貌。
从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到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再到美食与饮食习惯,这些都是构成呼伦贝尔大草原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来说,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民族风俗,不仅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也能够增进我对呼伦贝尔大草原这片土地的认识与理解。
个人观点与理解:对我来说,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重视。
齐齐哈尔民俗风情

齐齐哈尔民俗风情1、满族民俗风情(一)族源。
满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
富裕县现有满族人约7000余人。
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内河黑龙江一带,康熙皇帝命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率水师由松花江上溯进讨,沙俄侵略军从呼玛尔退守雅克萨城。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萨布素将从征八旗兵马、家属移驻瑗珲、莫根和齐齐哈尔。
水师兵士计、陶、孟三家选择了距齐齐哈尔47.5公里,临近嫩江江套的地方定居下来,这地方满语叫“伊兰孛”,译成汉语为“三家子”。
同时,塔哈地区的大马岗、小马岗、大高粱等满族村落也相继建立起来。
清代,满族男子十八岁当“披甲”(战士),每“披甲”每月官银二两。
“披甲”的主要任务是捍卫北方边防,抗击沙俄侵略,有时也被清政府调往别处打仗。
大马岗村富氏家庭,出过两位副都统。
(二)文化。
满族人最早使用女真语。
清代,齐齐哈尔满族人使用萨哈拉——嫩江语区的满族语。
后来,随着满汉杂居,齐齐哈尔满族人开始学习汉语,至清末,满文、满语逐步被汉文、汉语取代。
民国年间,满语、满文已不常见了。
友谊乡三家子村是我国唯一保留满语的一个满族人聚居地,个别人尚能识满文,2005年建成了国内首创的满语小学。
(三)体育。
满族崇尚体育运动。
清代,重视具有军事性质的骑射,还有角抵、赛马、打珍珠球等传统体育项目。
塔哈乡每年都举要行“莫尔真”(体育盛会),进行赛马、摔跤、射箭、打珍珠球等比赛。
(四)姓氏。
满族人有的姓氏由满语改称为:计不出哈喇(计)、托胡鲁哈喇(陶)、摩勒吉勒哈喇(孟)、瓜拉哈喇(关)、屋鲁齐齐哈喇(吴)、夫叉哈喇(富)、爱新觉罗哈喇(赵)、拜音哈喇(白)。
(五)习俗。
1946年以前,满族人一般穿旗袍。
遇喜庆事,女人往往在脑后梳两把头,家居平日梳旗髻。
满族旧式住房多为三间、五间,中间开门,两旁为窗。
窗和门上的纸糊在外面,喷盐水酥油,籍以御雨。
屋顶用小叶樟或芦苇苫盖。
屋内里间有南、北、西三面炕(俗称圈炕)。
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

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达斡尔族是中国的传统特色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是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鄂温克族、新疆地区为主。
那么关于达斡尔族的风俗文化习惯,你具体都了解多少呢?达斡尔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呢?接下来就和店铺一起来往下看看吧!达斡尔族节日风俗阿涅节阿涅是达斡尔语,意为大年,达斡尔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日举行,节期十五天。
初一早晨,人们梳妆打扮,先向天神、娘娘神、灶神及祖神烧香叩拜。
祈求庇佑和恩赐丰年,再向长辈行敬酒磕头礼并接受老人们的新年祝福。
做第一顿年饭(饺子)时,或包进一根红线,认为吃到者会长命百岁;或包进一枚硬币,认为吃到者不缺钱花。
内蒙古等地达斡尔族还俗以包进八个小面团或一摄面粉,分别象征八女满堂和心地善良。
早饭毕,青年男女各由同辈兄长带领,逐户拜年。
若某家长辈过世未满三年,晚辈拜年者要向设在南炕的灵位磕头敬烟。
初二至初五外出拜年。
阿涅期间,妇女聚在一起,喜跳民族舞蹈“鲁日给勒”,少女们则摆玩“哈聂卡”(纸人)或“萨克”(踝骨),成年男子举行赛马等活动,少年男子则要分成两队,举行“坡列”(曲棍球)比赛,晚上还要举行火球比赛。
抹黑节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是全国人民都开心热闹的日子。
而对达斡尔族同胞来说,他们还有一个更加欢乐有趣的正月十六“抹黑节”——达斡尔族传统节日。
据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
按照达斡尔族的风俗,这一天族里的长者都要早早起来,给每个族人的额上抹上一个黑点。
年轻人手涂抹油的锅底黑灰,争相涂抹在对方脸上,以此互相取笑逗乐。
因此,这天早晨,少男少女们的面孔,常被抹得黑油油的。
达斡尔人认为,这种抹黑娱乐,象征着吉祥、好事不断。
敖包沃贝,达斡尔语即敖包祭。
达斡尔族传统节日。
每年春秋两季各择吉日举行一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一带达斡尔族则选定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节期一天。
敖包,即高岗或山上用石块堆积而成的圆锥形祭坛,在达斡尔族心目中,它象征着民族保护神或山神。
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民族风俗与文化

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区.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
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爱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
塔城县。
达斡尔族民族风俗与文化
达斡尔族分布图
民族来源
达斡尔族民族风俗与文化
民族来源
• 3、语言文字
• 达斡尔族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 古语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受清
朝满族文化影响,通用满文,后普遍使用汉
家生孩子,坐月子….等等
• 生产禁忌:
达 斡 尔 族 民 族 风 俗 与 文 化 节日、禁忌、吉祥物
• 1.忌在鼠日开跨骑渔具。 • 3.女性,萨满,戴孝的人不能去渔场,乘船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 4.出远门前要是碰到不顺利的事,要改日而行。 • 5.猎人不能直呼熊和老虎,因为熊称为“老头”,老头称为“百兽之
二是受满服影响形成的服饰文化。达斡尔族与满族接触后,内地布匹大量流 入,其服饰用料有了质的变化。款式楚翔了达斡尔族传统服饰与满族服饰交 融发展的趋势。刺绣艺术也逐渐成为达斡尔族妇女、儿童服饰必不可少的装 饰,使达斡尔族服饰文化更加丰富完美,富有个性和民族特征。
王”。 • 6.不许在房木上用利器乱刮,不许钉钉子,不许敲到房梁。 • 7.不用白桦木和榆木盖房子,不用白桦木做排筏的舵。 • 8.三岁的马下马驹后就把母马卖掉,但要剪下一些尾毛和鬃毛并留下
来。 • 9.卖马不能将缰绳与马一起卖给人家。
• 3.吉祥物:
达 斡 尔 族 民 族 风 俗 与 文 化 节日、禁忌、吉祥物
达斡尔族民族风俗与文化
民族来源
• 1、历史源流
•
“达斡尔”是达斡尔族固有的自称。达斡尔
一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我国历史文献中有达呼
尔、打虎儿、达瑚里、打虎力、打呼里、达乌尔
达斡尔族传统节日

达斡尔族传统节日达斡尔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
这些传统节日是达斡尔族人民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不仅体现了他们的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也是他们团结一致、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一、骑马节骑马节是达斡尔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七月或八月举行,庆祝丰收和祈福。
在骑马节这一天,达斡尔族人们会穿着传统的服饰,骑着华丽的装饰马匹,参加盛大的庆典活动。
他们会组成队伍,载歌载舞地绕着村庄或广场跑骑,展示自己的骑马技艺和勇敢精神。
人们也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比赛,如马术比赛、射箭比赛等,以增进友谊和团结。
同时,骑马节也是人们互相祝福、交流感情的时刻,人们会互相赠送礼物和美食,共同分享节日的快乐。
二、哈喇子节哈喇子节是达斡尔族人民欢庆新年的重要节日。
它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一月或二月举行,庆祝新年的到来和祈求丰收。
在哈喇子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进行精心准备,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人们会打扮得漂漂亮亮,穿上传统的盛装,整个村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舞狮、表演、歌唱等。
人们还会到大庙去祭祀祖先,向祖先祈福,感恩祖先的庇佑和关爱。
同时,哈喇子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无论身在何处,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共度新年,共同享受团圆的幸福。
三、牛王节牛王节是达斡尔族人民纪念传说中的英雄牛王的传统节日。
它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三月或四月举行,是人们对牛王的崇拜和纪念的重要方式。
在牛王节这一天,人们会在村庄的广场上搭起大棚,摆放鲜花和祭品,场面庄严肃穆。
人们会齐聚一堂,共同簇拥着牛王雕像,向牛王祈福,感谢他给予的保护和祝福。
牛王节期间还会有歌舞表演、传统体育竞技等各种活动,让人们在欢乐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牛王节也是人们互相交流、交朋友的重要机会,人们会在这一天结识新的朋友,加深彼此的友谊。
四、白布节白布节是达斡尔族人民向神明祈求丰收和祝福的传统节日。
它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五月或六月举行,是达斡尔族人民祈福和祭祀活动的重要方式。
少数民族节日达斡尔族三月三

少数民族节日达斡尔族三月三达斡尔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节日活动。
其中,三月三是达斡尔族最为重要和隆重的传统节日。
本文将为您介绍达斡尔族三月三节的来历、传统习俗以及现代庆祝方式。
一、来历达斡尔族三月三节起源于古代的祭水活动。
相传在远古时期,达斡尔族的祖先为感谢江河湖海的恩泽,决定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水仪式。
这个仪式旨在祈求水神的庇佑,保护他们免受洪水侵袭并带来丰收和幸福。
二、传统习俗1. 祭水仪式:每个村落都会选出代表团队,穿着传统服饰,手捧祭品,集结到河边或湖边进行祭水仪式。
他们会恭敬地将祭品悬挂在竹竿上,然后行三鞠躬、三拜祭拜水神。
同时,还会有舞狮、舞龙等传统表演。
2. 赛龙舟:在达斡尔族三月三节期间,各个村落会举办精彩的龙舟比赛。
龙舟上坐满了欢呼雀跃的达斡尔族人,在激情四溢的鼓声中划桨竞赛。
这是一项古老的传统运动,不仅考验队伍的团结协作和力量,更是一种象征意义的表达。
3. 空中草原赛马:达斡尔族是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民族,驯马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他们的骄傲。
三月三节期间,会有组织精彩纷呈的赛马活动。
骑手们身穿盛装,纵情驰骋在广袤的草原上,展示出马匹和骑手间默契的配合。
三、现代庆祝方式随着时代的演变,达斡尔族三月三节的庆祝方式也有所改变,融入了现代元素,更具有观赏性和互动性。
1. 文艺表演:各个村落会举办精彩的文艺演出,展示达斡尔族的民族音乐、舞蹈和传统才艺。
观众可以欣赏到优美动人的歌舞表演,也能够亲自参与其中,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2. 民俗游园会:传统的游园会在如今三月三节中也得到了复兴。
人们可以在游园会上品尝到传统美食、购买到传统手工艺品,并且还可以参与各种娱乐活动和游戏。
这些活动丰富了节日的庆祝内容,增加了人们的互动和参与度。
3. 创意比赛:为了与现代社会接轨,一些地方会举办创意比赛,例如风筝制作比赛、民族服饰设计比赛等。
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可以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认同感。
达斡尔族传统文化

达斡尔族传统文化达斡尔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
他们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深受当地人民的热爱和传承。
本文将重点介绍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
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独特而有趣的元素。
首先,达斡尔族人民有着丰富的民歌和舞蹈艺术。
他们以歌颂自然、表达情感的方式来传承祖先的智慧和经验。
达斡尔族的民歌多以牧歌和祈福歌为主题,歌词优美动听,旋律优美悠扬。
而舞蹈则以独特的动作和身姿展示出达斡尔族人民的豪迈和热情。
达斡尔族还有着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品。
他们擅长制作皮革制品、银饰和木雕等工艺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达斡尔族的皮革制品。
达斡尔族人民将动物的皮毛加工成各种实用的衣物和装饰品,如制作袍子、帽子和鞋子等。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展示了达斡尔族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还包括丰富多样的节日和习俗。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达斡尔族的传统年节——“达斡尔族年”。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祀祖先、舞龙舞狮和放烟火等。
此外,达斡尔族还有许多其他的节日和习俗,如婚礼习俗、葬礼习俗和游牧民族的迁徙习俗等。
这些节日和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达斡尔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
在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神话和传说。
这些神话和传说通常讲述了达斡尔族人民的起源、历史和英雄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达斡尔族始祖“阿尔都汉”的故事。
据传说,阿尔都汉是一位勇敢而智慧的英雄,他带领达斡尔族人民从西方迁徙到东方,并建立起了繁盛的家园。
这些神话和传说不仅丰富了达斡尔族的文化内涵,也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深受人们喜爱和传承。
无论是民歌和舞蹈、手工艺品、节日和习俗,还是神话和传说,都展示了达斡尔族人民的智慧、勇敢和热爱生活的精神。
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达斡尔族人民将继续保护和发展自己的独特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
(1)滚冰节
莫力达瓦人自古以来就有“滚冰”的习俗,即在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男女老少都要到冰封的嫩江江面上打滚嬉戏。
据说可以滚去烦恼,滚去灾祸,滚来好运,滚来幸福。
当地人们认为,滚冰能滚掉身上的病气、晦气和灾气,一年能平安健康,万事顺利。
一切不吉之气,通过在江面上一滚,便都让冰雪沾去了,然后就冰死了,春天冰雪一化,就被河水冲走了。
这当然是人们崇拜自然防灾免祸的一种美好想象。
这一习俗,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据说很早以前,达斡尔族人刚从黑龙江流域迁徙到嫩江之滨,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过着幸福生活,然而嫩江江神却并不接受到这里生活的达斡尔族人,整个隆冬季节江水横流,既不封江也不下雪,还用瘟疫惩罚这个本身就多灾多难的民族。
于是一位善良的达斡尔族姑娘以身殉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封住了湍急的江流,并喜降瑞雪,她让整个族人们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到冰面上去打滚,就可以躲过瘟疫。
于是元宵节晚上,全族老小都到冰面上去打滚,果真躲过灾祸。
从此,达斡尔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拯救民族的姑娘,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都到嫩江的冰面上去打滚,燃放烟花,拢起篝火,载歌载舞。
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民俗延续下来。
时间:每年正月十五地点:尼尔基湖、巴特罕公园湖面
(2)斡包节
斡包会是达斡尔民族传统的庆典活动之一,历史悠久,流传广泛。
达斡尔族斡包是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头上用石头堆砌的,被尊称为天地之位,供万世祭祀、祈福。
布特哈八旗总管斡包设立于清朝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三百多年来,每年春、秋季节,达斡尔族人民都要杀牛宰羊举行盛大的祭奠仪式,祭祀天地山川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国泰民安。
同时举行文艺演出和射箭、赛马、摔跤、曲棍球等体育项目比赛,以此来表达人们对神灵的虔诚,对丰收的向往。
为尊重民族习俗、弘扬民族文化,由自治旗人大常委会立法确定每年六月份的最后一个周末为法定民族节庆日。
于是,这一天成为远近闻名的民族盛会,内容极其丰富,不容错过哦。
时间:6月28日地点:中国达斡尔民族园景区内
(3)中国达斡尔冰钓节
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中较早定居从事农、林、牧、渔、猎业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发展了具有自己特点的生产生活方式,勤劳勇敢的达斡尔族人民,从古契丹发祥于西拉木伦河边,到开发黑龙江流域,至迁徙嫩江两岸,一直以来是逐水草而聚居,依山傍水建村,生产生活比较多元,自古就有密林狩猎、凿冰捕鱼等习俗,这是达斡尔人民战胜酷寒、挑战自然的大无畏气概。
嫩江盛产有几十种鱼,有鲤鱼、哲罗鱼、细鳞鱼、草根鱼、狗鱼、鲫鱼、鲇鱼、鳇鱼等。
达斡尔人熟悉这些鱼的习性、生活规律,对于这些鱼有特别详细的称谓,不但每一种鱼,而且不同大小的同一种鱼,都有不同的称谓。
反映了达斡尔族具有悠久而发达的渔业历史。
为倡导冬季健身活动,开发达斡尔民间民俗文化,开展冬季旅游活动,莫旗定于每年举办中国达斡尔冰钓节。
在民族园景区内建有冰钓滑雪基地,开发水上、冰上木屋垂钓等项目,设施设备先进,欢迎体验。
时间:12月25日—3月10日地点:中国达斡尔民族园冰钓基地
(4)鲁日格勒节
每年8月15日都要举行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鲁日格勒”节,达斡尔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鲁日格勒”是民间舞蹈的达语称谓,以模仿各种动物、鸟类的活动为动作基本步,集体性众人参与的一项民间广场舞蹈形式。
8月15日是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立纪念日,
是达斡尔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和象征,是全旗人民共同庆贺新生的节日,也是各机关、学校、社区等组织举办“尼尔基之夏”文化活动的节日,历时月余,各族各界群众广泛参与的达斡尔族节日,也是民族团结、平等互助、欢庆繁荣的节日。
时间:8月5日—25日地点:莫旗尼尔基镇
(5)昆米勒节
昆米勒”是达斡尔语,汉意为柳蒿芽,为菊科多年生草木植物。
其嫩茎叶可供食用,且清爽宜人,味美可口,具有养肝清火的药效,是嫩江两岸达斡尔人民普遍喜爱食用的一种富有营养的风味野菜。
一提起柳蒿芽,使人很自然地会想到达斡尔族,人们说它是达斡尔人的象征。
每年的5月中旬,就是达斡尔族的昆米勒节,人们邀友结伴,其中以女性最多,大家穿着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来到辽阔的草原上,一边对唱山歌,一边采集柳蒿芽,头扎长绸或包毛巾,腰系绣花围裙,装上麻袋、大小柳条筐,三五结伙赶着大轱辘车,走向绿草如茵的草原,走向春意盎然的山野,走向春水欢腾的河岸,同时观赏春天的杜鹃花盛开的美景,继而发展到现在的民间歌舞和体育展示、比赛,欢歌笑语、声震山河,报晓春天来临、预示健康吉祥,规模正逐年扩大。
时间:5月10日地点:腾克镇霍日里绰罗达斡尔部落
(6)曲棍球节
居住在中国北方嫩江之滨的莫旗达斡尔族群众,很早就喜爱曲棍球运动。
曲棍球是达斡尔族最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有着1000多年的传承历史,一直流传在民间。
曲棍是由当地山上生长的柞木制作。
击球部分长而扁,如同冰球杆。
达斡尔族的曲棍球队已经在国内和国际大赛中多次获奖,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制旗被称为"曲棍球之乡",达斡尔族地区成为中国现代曲棍球运动的发源地。
曲棍球运动在莫旗十分普及,无论男女老少,不分春夏秋冬,拿杆就能打,有球就会玩。
每逢节日和喜庆日子,各个"莫昆"(部落)都要选派高手进行比赛。
1976年始,莫旗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男子曲棍球专业队,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女子曲棍球国家级裁判和第一个曲棍球国际金牌裁判,为国家及十几个省市输送了大批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有几十人成为国家队主力队员,成为中国现代曲棍球运动的摇篮。
而那些为莫旗赢得荣誉的运动员,则被视为"民族英雄"。
为弘扬传承期间总有国家级、地区级、旗内各个曲棍球基点校级的曲棍球比赛、冠军杯赛、季赛,甚至还有国际邀请赛,很值得期待。
另外,还有民族乡镇分别做东承办的“达乡情民族风”乡村文化艺术节,每年的旅游旺季如期举行,文体节目全部由民间艺人、乡村高人混搭整合,民风淳朴、色彩浓郁。
时间:8月6日—26日地点:莫旗尼尔基
(7)“霍乌都日”抹黑节、每年正月十六的“黑灰日”,是达斡尔人传统的抹黑节,也是萨满文化的产物,达斡尔人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
现代达斡尔人不论居住何方,都传承此节日习俗,把它当成族人间相互祝福、团拜喜庆、免灾吉祥的狂欢节,竞相组织,颇具规模。
时间:每年正月十六地点:达斡尔人居住的各地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