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中医经络之足厥阴肝经(课堂PPT)

2、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放散至
足背部。
灸法: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2
15
行间 xingjian (LR 2)
【配穴】
1、配睛明、太阳,有清肝凉血,活络止痛的作 用,主治目赤肿痛、
治青光眼、降眼压;
2、配太冲穴、合谷穴、、风池穴、百会穴有祛 风活血止痛的作用治肝火上炎、偏头痛、眩晕、衄血;
1、向上斜刺0.5-1.0寸,局部酸胀或麻向足底放 射
2、向外下斜刺1.0-1.5寸,有时出现麻电感向足 底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2
19
太冲 taichong (LR3)
【配穴】
1、配大敦治七疝;
2、泻太冲、补太溪、复溜治肝阳上亢之眩晕;
3、配合谷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
20
中封 zhongfeng (LR 4)
【定位】在足背部,当足内踝 前,商丘与解溪的连线之间, 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取法】足背屈时,于内踝前 下方,当胫骨前肌与拇长伸肌 腱之间凹陷处取穴。
【特异性】五输穴之一,本经
经穴,五行属金,《千金要方》
作本经原穴。
),行间(荥),太冲(输、原)中封(经),蠡沟
(
2
8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穴位歌诀 一十四穴足厥阴,大敦行间太冲寻, 中封蠡沟中都近,膝关曲泉阴包临, 五里阴廉急脉穴,章门往上见期门。
2
9
大敦 dadun (LR 1)
【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
0.1寸。
【取法】
正坐伸足或仰卧位,从拇趾爪
冲任的作用,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3、配百会、三阴交、照海,有调补肝肾,益
经络腧穴学(含穴名释义)-足厥阴肝经

2019/7/8
17
太冲 taichong (LR3)
【配穴】 1、配大敦治七疝; 2、泻太冲、补太溪、复溜治肝阳上亢之眩晕; 3、配合谷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 4、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穴治贫血、羸瘦; 5、配足三里、中封,治行步艰难。
2019/7/8
18
中封 zhongfeng (LR 4)
2019/7/8
12
行间 xingjian (LR 2)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心悸,胸闷气短。
外科疾病:疔疮痈肿。
其他疾病:高血压,青光眼,肋间神经痛,腹膜
炎,糖尿病,牙痛,失眠及足跟痛。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放散至 足背。
2、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放散至
2、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2019/7/8
9
大敦 dadun (LR 1)
【配穴】
1、配太冲、气海、地机,有疏肝行气止痛的作
用,主治疝气。
2、配隐白,直接艾炷灸,有补益肝脾,调理
冲任的作用,主治崩漏。
3、配百会、三阴交、照海,有调补肝肾,益
气固脱的作用,主治子宫脱垂。
灸法:艾炷灸3-5壮,灸条灸5-10分钟。
2019/7/8
26
中都 zhongdu (LR 6)
【配穴】 1、配三阴交、阴陵泉,主治胫寒痹痛; 2、配归来、太冲,主治疝气; 3、配曲泉、太冲,主治睾丸痛。
2019/7/8
27
膝关 xiguan (LR 7)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 侧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 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经络腧穴学课件之足厥阴肝经

大腿3穴。以耻骨
结节和长收肌为 主要标志。
阴包 当股骨内上
髁上4寸,股内肌
大
与缝匠肌之间 。 足五里 当气冲直
腿
下3寸,大腿根部, 耻骨结节的下方,
3
长收肌的外缘。
穴
阴廉 当气冲直下 2寸,大腿根部,
耻骨结节的下方,
长收肌的外缘。
胁腹部3穴以腹股 沟股动脉、第11 肋游离端、第6肋 间隙为标志。
作 注
⑶章门期门穴位于侧胸腹部, 内有重要脏器,进针时应采用
意
பைடு நூலகம்斜刺或平刺,以免伤及内脏。
事
项
腧穴名称
特定穴属性
大敦
井穴
行间
荥穴
太冲
特
中封
定
蠡沟
穴
中都
输穴、原穴 经穴 络穴 郄穴
曲泉
合穴
章门
脾募穴
期门
募穴
简述足厥阴肝经的经脉循行
足厥阴肝经与哪些脏腑器官相
复
联系?
习
指出分布在足厥阴肝经上的特
足
行间 在足背侧,当第
部
1.第2趾之间,趾蹼缘 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4
太冲 在足背侧,当第1
穴
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中封 在足背侧,当足
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
线之间,胫骨前肌腱内
侧凹陷处。
主治 ①疝气,遗尿。
②崩漏,月经不调。
③癫痫。
配伍 ①配太冲、气海可疏肝
理气止痛主治疝气;
大
②配神门可治疗高血压。
股,结于阴器,络
阴
诸筋。
经
其病:足大指支, 内踝之前痛,内辅
筋
痛,阴股痛,转筋,
足厥阴肝经

特点: (1)走向:足 (胸)腹 (2)起止穴:大敦 期门 (3)循行: (4)联系脏腑器官:肝、胆、肺、胃、阴器、 目系、唇内、喉咙 (5)主治:肝胆病:胁痛,黄疸,目赤肿痛。 妇科病、前阴病:崩漏,月经不调,带下, 淋证,遗尿,癃闭,疝气。
外经病:下肢痿痹,巅顶痛。及经脉循行部 位的其他病证。
【目的要求】
1. 掌握《灵枢· 经脉》中描述足厥阴经脉 循行的原文。 2. 熟悉足厥阴经脉病候。 3. 掌握4个常用腧穴的定位、特异性、主 治和操作方法。 4. 熟悉足厥阴经脉病候以及络脉、经别 的内容;熟悉其余穴位的定位和归经。
足厥阴经 足厥阴经络 足厥阴腧穴
足 厥 阴 肝 经
配睛明治青光眼、降眼压; 配太冲、合谷、风池、百会治肝火上炎、头 痛、眩晕、衄血; 配中脘、肝俞、胃俞治肝气犯胃之胃痛; 配中府、孔最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注:头痛、眩晕(肝阳上亢) 目赤肿痛(肝火上炎) 妇科(月经过多)
★太冲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功用:调气理血,平肝熄风 主治:中风、癫狂、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 目赤肿痛、口歪等肝经病症。月经不调等妇科病 症。黄疸、胁痛等肝胃病症。 肝经风热;妇科病;木克土证;下肢痛痿等 应用:配合谷称为四关穴,主治头痛,目眩,小儿 惊风,高血压。 配内关,至阳,足三里可治疗 急性黄疸肝炎。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备考:输、原穴。
配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配丘墟、阳陵泉治胆道疾患; 配肝俞、肾俞、章门、商丘、太冲治肝炎; 配复溜、肾俞、肝俞治肝肾阴虚之眩晕、 翳障眼病; 配支沟、阳陵泉治心腹疼痛、乳房胀痛、 疝痛; 配归来、三阴交治肝郁气滞之痛经、月经 不调。
学习_人体经络穴位图谱12肝经

足厥阴络脉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 别者,循胫,上睾,结茎于茎:[1指]。阴 茎 。
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 所别也。
足厥阴络脉,名蠡沟,在距内踝上五寸处分出,走向 足少阳经脉,其分支经过胫骨部,上行到睾丸,结在阴茎 处。
其病症,气厥逆则睾丸肿胀,突发疝气。实证,见阳 强不倒;虚证,见阴部暴痒。取足厥阴络穴治疗。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在。
颃其颡支:者指,鼻复咽从部肝,别喉,头贯以膈上,至上鼻注后肺窍。 之
间,
又写作“吭嗓”。
足厥阴经脉循行简示
前额(与督会于巅)
大趾丛 毛
足 背
内踝前1 寸
内踝上8寸 (交足太阴之后)
腘
股内
内
绕阴 器
目 系 鼻咽 部 喉
布胁肋
颊
环唇内
肺
膈
小腹(属肝络胆)
二、足厥阴经脉病候
第十二章 足厥阴经络与腧 穴
第一节 足厥阴经络
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甲后与足少阳胆经衔接, 在肺中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阴器,目系,喉咙之后,颃颡,唇内, 胃,肺,属肝,络胆.
络脉上睾,结于茎。 经别至毛际。 经筋结于阴器,络诸筋。
足厥阴经脉循行原文
丛毛股:阴指:足股大指趾大爪腿甲,后内方侧有为毫阴毛。处即,指意本同经“行三于大腿 毛”内。侧。
● 中耳风鸣,,癫耳痫聋
●● 胁月肋经疼不痛调, ,急 崩躁 漏易,怒疝,气黄 ,遗疸尿
【配伍】 1●. 配癫泻痫丘,墟小、儿阳惊陵风泉,,中清风肝泻火,类龙胆泻肝汤;
● 胁配痛泻,丘郁墟闷、,百急会躁,易清怒肝泻火,通络止痛,治疗太厥阴头
经络腧穴学足厥阴经络与腧穴练习题及答案

经络腧穴学足厥阴经络与腧穴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下列井穴中,治疗疝气应首选:( )A 涌泉B 隐白C 大敦D 足窍阴E 至阴2、按“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理论,巅顶痛最好选用:( )A 太冲B 列缺C 足临泣D 后溪E 内庭3、针刺治疗青光眼,能使眼压下降的最好穴位是:( )A 太冲B 行间C 足临泣D 侠溪E 光明4、下列足厥阴肝经特定穴正确的是:( )A 膝关是“合穴”B 中部是“络穴”C 中封是“郄穴”D 蠡沟是“经穴”E 心上都不是5、据《肘后歌》记载,脐腹有病应针:( )A 梁丘B 足三里C 曲泉E 三阴交6、蠡沟穴的正确位置是:( )A 内踝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前缘B 内踝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C 内踝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后缘D 内踝上5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后0.5寸E 以上都不是7、一般来说,十二经脉循行的终末穴是指:( )A 中府B 龈交C 会阴D 章门E 期门8、期门穴的位置是:( )A 锁骨中线上,当第四肋间隙处B 锁骨中线上,当第五肋间隙处C 锁骨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D 锁骨中线上,当第七肋间隙处E 以上都不是9、足厥阴肝经的经穴数目为:( )A 19个B 25个C 23个D 11个E 14个10、足厥阴肝经的起始穴位是:( )A 隐白B 涌泉C 大敦D 章门E 期门11、肝经的络穴是( )A 太冲B 蠡沟C 中都D 中封E 日月12、八会穴中的脏会在:( )A 肝经上B 脾经上C 胃经上D 任脉上E 小肠经上13、脾的募穴是:( )A 京门B 三阴交C 地机D 章门E 期门14、乳头直下,平第6肋间隙的穴位是:( )A 梁门B 期门C 日月D 大包E 乳根15、属肝经的穴位是:( )A 水泉B阴陵泉C太冲D中冲 E 冲门16、十二经脉中,循行至胃部的经脉有:( )A 2条B 3条C 4条D 5条E 6条17、下列经脉中,循行中不与胃联系的经脉是:( )A 足太阴脾经B 手太阳小肠经C 足厥阴肝经D 足少阳胆经E 手太阴肺经18、不与足厥阴肝经相联系的经脉是:( )A 肝B 肺C 胆D 脾E 胃(二)B型题A 日月B 章门C 京门D 期门E 气海1、位于第十一肋游离端的穴位是:( )2、肝的募穴是:( )A 太冲B 行间C 蠡沟D 中封E 阴廉3、肝经的原穴是:( )4、肝经的络穴是:( )A 足太阴脾经B 手太阴肺经C 手少阴心经D 足少阴肾经E 足厥阴肝经5、“别贯膈,注胸中”的经脉是:( )6、“从肺出张心,注胸中”的经脉是:( )A 络穴B 荥穴C 经穴D 合穴E 井穴7、曲泉是肝经的:( )8、中封是肝经的:( )A 木B 火C 土D 金E 水9、肝经五输穴行间五行属:( )10、肝经五输穴大敦五行属:( )A 精神分裂症B 青光眼C 腹泻D 自汗E 呕吐11、太冲最擅长治上述病症中的:( )12、行间最擅长治上述病症中的:( )A 急脉B 太冲C 章门D 足三里E 支沟13、位于大腿部的肝经穴是:( )14、位于足部的肝经穴是:( )A 狐疝B 目似脱C 睾丸肿卒疝D 嗌干E 目黄15、属于肝经络脉病候是:( )16、属于肝经病候是:( )C型题A系(连)目系 B 从心系 C 与两者均有关 D 与两者均无关1、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中有:( )2、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中有:( )A前阴病 B 妇科病 C 与两者均有关 D 与两者均无关3、足太阴脾经可治:( )4、足厥阴肝经可治:( )A“循喉咙”B“入缺盆” C 与两者均有关 D 与两者均无关5、足阳明胃经:( )6、足厥阴肝经:( )A 循咽B 挟胃C 与两者均有关D 与两者均无关7、手太阳:( )8、足厥阴:( )A 募穴B 八会穴C 与两者均有关D 与两者均无关9、章门在特定穴中属:( )10、期门在特定穴中属:( )A 输穴B 原穴C 与两者均有关D 与两者均无关11、太冲在特定穴中属:( )12、中封在特定穴中属:( )A 火B 水C 与两者均有关D 与两者均无关13、行间在五行中属:( )14、曲泉在五行中属:( )A 蠡沟B 中都C 与两者均有关D 与两者均无关15、足厥阴肝经的络穴是:( )16、足厥阴肝经的郄穴是:( )K型题1、在十二经筋中,结于阴器的经筋是:( )①足厥阴经筋②足少阴经筋③足太阴经筋④足少阳经筋2、下列经脉连系目系的是:( )①足厥阴肝经②足少阳胆经③手少阴心经④足阳明胃经3、联系前额部的经脉有:( )①足阳明胃经②足厥阴肝经③足太阳膀胱经④手阳明大肠经4、足厥阴肝经病候是:( )①腰痛,嗌干②胁痛,口苦③疝,飧汇,遗溺④面徽有尘,体无膏泽5、章门在特定穴中属:( )①八会穴②原穴③募穴④郄穴6、下列腧穴中与其五行属性不相配的是:( )①大敦属木②行间属火③太冲属土④曲泉属金7、下列腧穴中属于足厥阴肝经的是:( )①曲泉②阴包③急脉④火泉8、下列腧穴中与特定穴属性相一致的是:( )①太冲---原穴②蠡沟---络穴③中都---郄穴④行间----荥穴9、属络出入肺脏的经脉有:( )①手少阴心经②足厥阴肝经③足少阴肾经④足太阴脾经10、下列各穴,属于募穴的是:( )①京门②石门③期门④章门X型题1、下列哪项是肝经的病候:( )A 腰痛不可以俯仰B 丈夫疝C 妇人少腹肿D 面脱色E 腘如结2、下列哪项不是肝经的循行:( )A 循股阴B 入毛中C 下膈后络三焦D 循胫上睾E 结于茎3、属于肝经的穴位有:( )A 曲泉B 阴谷C 阴廉D 中封E 大敦4、属于肝经的穴位有:( )A 中都B 大敦C 日月D 期门E 章门5、下列各穴中,既在肝经上,又是募穴的是:( )A 日月B 期门C 京门D 天枢E 章门6、下列穴位中,既是八会穴,又是募穴的是:( )A 章门B 膈关C 阳陵泉D 中脘E 膻中7、环绕口唇的经脉有:( )A 足太阴脾经B 任脉C 足少阴肾经D 足厥阴肝经E 足阳明胃经8、与肝发生联系的经脉有:( )A 手太阴脾经B 足厥阴肝经C 足少阴肾经D 足太阴脾经E 足少阳胆经9、循行至巅顶的经脉有:( )A 足少阳胆经B 足厥阴肝经C 足阳明胃经D 足太阳膀胱经E 督脉10、与目系发生联系的有经脉有:( )A 手太阴肺经B 手少阴心经C 足少阴肾经D 足太阴脾经E 足厥阴肝经二、填空1、八会穴中的脏会是_______。
各论12经脉(肝)

0.5~1.0寸,可灸。
组:章门,期门;
期门 章门
章门(脾募穴;八会穴之脏会)
定位: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作用:疏调肝脾,清热利湿 , 活血化瘀; 主治:腹痛、腹胀、泄泻、胁痛、痞块。 应用:配足三里,梁门,主治腹胀。
作用:清热醒神,固冲止崩, 升举下陷。
主治:癫痫; 月经不调、经闭、崩漏、 遗尿、疝气。
应用:配三阴交、关元、百会 治小儿夜尿症。
操作:浅刺0.1~0.2寸, 或点刺出血;可灸。
行间(荥穴)
定位: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 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清肝明目,熄风调经; 主治:中风,头痛,目眩;
鼻咽部
喉 肺
布胁肋
膈 小腹(属肝络胆)
(十二)足厥阴肝经
主治概要
①肝胆病:胁痛,黄疸,目赤肿痛。 ②外经病:下肢痿痹,巅顶痛。 ③妇科病、前阴病:崩漏,月经不调,带下,
淋证,遗尿,癃闭,疝气。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三经相同主治
足太阴脾经 脾胃病 足厥阴肝经 肝病
前阴病, 妇科病
足少阴肾经 肾病、肺病、 咽喉病
(十二)足厥阴肝经
[体表路线]
起于足大趾外侧端, 从足背经内踝前,沿胫 骨内侧上行,在内踝上8 寸交到脾经的后面,再 沿大腿内侧中间上行, 绕阴器,经小腹,止于 乳头下第六肋间。
足厥阴经脉循行简示
大趾丛毛 足背
内踝前1寸
内踝上8寸 (交足太阴之后)
腘内
股内
绕阴器
前额(与督会于巅)
目系
颊
环唇内
[原文]
又写作“吭嗓”。此指喉头和鼻咽部。
足厥阴经络与腧试题与答案穴

第十五章足厥阴经络与腧穴一、选择题(一)A型题(依题意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何经直上巅顶A.手太阴肺经B.足少阴肾经C.足厥阴肝经D.手厥阴心包经2.起于足大趾外侧的经脉是A.足阳明胃经B.任脉C.足少阴肾经D.足厥阴肝经3.下列既能治疗崩漏,又能治疗疝气的穴位是A.隐白B.大敦C.归来D.横骨4.肝经的络穴是A.中都B.太冲C.蠡沟D.光明5.下列各穴中,不属于肝经的是A.中极B.行间C.章门D.太冲6.下列哪组穴不是经脉的起止穴A. 长强、兑端B.大敦、章门C.隐白、大包D.涌泉、俞府7.下列各穴中归属肝经的是A.商丘B.丘墟C.解溪D.曲泉8.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的穴位是A.内庭B.行间C.太冲D.侠溪9.治疗疝气多用A.大敦B.行间C.内庭D.太冲10.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的穴位是A.京门B.期门C.内庭D.日月(二)X型题(依题意选择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11.下列穴位中,归属于足厥阴肝经的穴位是A.章门B.期门C.幽门D.金门E.行间12.下列经脉中连系“目系”的有A.足厥阴肝经B.足少阳胆经C.手少阴心经D.足阳明胃经E.足太阴脾经13.下列经脉中,与舌有关的经脉是A.足厥阴肝经B.足少阴肾经C.足阳明胃经D.足太阴脾经E.手少阴心经14.在十二经脉循行中,“环唇”的经脉有A.足阳明胃经B.足太阴脾经C.足厥阴肝经D.足少阴肾经E.手阳明大肠经15.在十二经脉中“挟口”的经脉有A.足太阴脾经B.足阳明胃经C.手阳明大肠经D.足厥阴肝经E.手太阳小肠经16.太冲穴可主治A.癫狂B.中风C.妇科病D.小儿惊风E.下肢痿痹17.关于行间穴下列正确的有:A.在足背,当第二、三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B.在足背,当第一、二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C.主治肝经风热头目病证D.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经带病证E.主治瘰疬18.关于章门穴下列不正确的有:A.位于第11肋游离端下际B.位于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C.主治胁痛、黄疸等肝脾病证D.是脾之募穴E.是八会穴之腑会19.下列穴位中,不归属于足厥阴肝经的穴位是A.腰阳关B.关门C.下关D.膝关E.石关20 下列各穴中,需要平刺的有A.大敦B.期门C.蠡沟D.中都E.急脉二.判断题1.足三阴经的循行分布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候】
【原文】
《 灵 枢 · 经 脉 》 : 是 动 则 病 : 腰 痛 不 可 以 俯 仰 , 丈 夫 頽 疝 ( 1 ) , 妇 人 少 腹 肿(2),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3), 狐疝,遣溺、闭癃。 【注释】 (1)疝——与颓同,又写作“颜”。疝,为七疝之一,发病时阴囊肿痛 下坠。 (2)飧泄——飧音孙。大便稀薄,完谷不化叫飧泄。 (3)狐疝——为七疝之一,其证为阴囊疝气时上时下,象狐之出入无常。 张子和说:“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少腹,行立则出少腹入囊中此疝出 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
本经腧穴
[本经穴]大敦(井)、行间(荥)、太冲(输、原)、 中封(经)、蠡沟(络)、中都(郄)、膝关、曲泉 (合)、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脾 募)、期门(肝募)。 足厥阴肝经腧穴共14穴,左右28穴。 重点穴位7个
1、大敦*(LR1)井穴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足趾本节外侧,距 趾甲角0.1寸(指寸)。 [主治](1)疝气,遗尿。 (2)月经不调,经闭,崩漏,阴挺 (3)癫痫。 [刺灸法]斜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 刺出血;可灸。
足三阴主治比较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三经相同主治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脾胃病 肝病
肾病、肺病、咽喉病
前阴病, 妇科病
足厥阴络脉
【循行】
《 灵 枢 · 经 脉 》 : 足 厥 阴 之 别 , 名 曰 蠡 沟 。 去 内 踝 ( 1 ) 五 寸 , 别 走 少 阳 ; 其别者,循经(2)上睾,结于茎(3)。 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注释】 (1)去内踝——躁下《甲乙》《脉经》均有“上”字。 ( 2 ) 循 经 — — 原 作 循 胫 , 据 《 甲 乙 》 《 脉 经 》 改 。 (3)茎——指阴茎。 (4)睾肿——《素问·缪刺》王注:“睾,阴丸也”。 (5)长——《甲乙》《脉经》《太素》此下有“热”字。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伍
肆
叁
贰
壹
习小本经经
内
题 作
结
经 腧
别 经
脉 络
容
业
穴筋脉
病案分析
患者王某某,男,22岁。 主诉:阴部潮湿、瘙痒半年余。 患者半年前出现阴部潮湿、瘙痒,进行性加重,伴情志不舒,焦虑,舌 红,苔黄,脉弦数。
思考:何病?取何经何穴治疗?
足厥阴经脉
【循行】
【原文】
《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 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 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八毛中,环 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 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1),
【注释】跗上:此经别于足背部分出。
正统本《甲乙经》“跗”作膝,如是,则 经别的部位上移。
【语译】
足厥阴经别,从足背上足厥阴经分出, 向上到达外阴部,和足少阳经别会合并行。
足厥阴经筋
【循行】
《 灵 枢 · 经 筋 》 : 足 厥 阴 之 筋 , 起 于 大 指 ( 趾 ) 之上,上(1)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结内辅骨 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2)。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 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 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 【注释】 (1)上——《甲乙》无。 (2)筋——《甲乙》作经。
2、行间*(LR2)荥穴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足背侧,当第一、 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1)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 肓,口喎。 (2)崩漏,癫痫,月经不调,痛经,带 下。 (3)胁痛,疝气,小便不利,中风。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腰痛得不好前俯后仰,男人可 出现小肠疝气,妇女人可出现小腹部肿胀,严重的则咽喉干,面灰尘,脱 了血色。
【归纳】
①腰痛 胸胁满痛 呃逆 ②遗尿 小便不利 ③疝气 少腹肿
【主治概要】
肝胆病:胁痛,黄疸,目赤肿痛; 妇科病、前阴病:崩漏,月经不调,带下,淋证,遗尿,癃闭,疝气; 外经病:下肢痿痹,巅顶痛。
【原文】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注肺。 【注释】 (1)颃颡——同吭嗓.此指喉头和鼻咽部。 喉咙则指下连气管部分。
【语译】
1 . 足 厥 阴 肝 经 : 从 大 趾 背 毫 毛 部 开 始 ( 大 敦 ) , 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离内踝一寸 (中封),上行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 中都、膝关),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 之后,上膝腘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 包、足五里、阴廉),进入阴毛中,环绕部阴 器;
【归纳】
走向:从足走腹到胸 位置:头—侧腹—下肢内侧中缘 属性:阴经 联系脏器:属肝、络胆,胃、肺、眼、咽喉。 属络关系:属肝络胆 起止穴:大敦—期门 交接关系:上接足少阳胆经,下交手太阴肺 经。
足三阴经循行比较
1.从足走胸 2.下肢内侧 3.交会于三阴交穴 4.8寸以下:厥阴—太阴—少阴
8寸以上:太阴—厥阴—少阴
【语译】
足厥阴经之筋,起始于足大趾的上边,向上 结于内踝前方,向上沿胫骨内侧,结于胫骨内 髁之下,再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器部位而 与诸筋相联络。 足厥阴经筋发病,可见足大趾支撑不适,内 踝前部疼痛,内辅骨处亦痛,大腿内侧疼痛转 筋,前阴不能运用,若房劳过度,耗伤阴精则 阴萎不举,伤于寒邪则阴器缩入,伤于热邪则 阴器挺长不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语译】
足厥阴络脉,名蠡沟。在离内踝上五寸 处分出,走向足少阳经脉;其分支经过胫 骨部,上行到睾丸部,结在阴茎处。 其病症:气厥逆则睾丸肿胀,突发疝气。 实证,见阳强不倒;虚证,见阴部暴痒。 取足厥阴络穴治疗。
足厥阴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足厥阴之正,别跗上 (1),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
【语译】
2 . 再 上 行 抵 达 小 腹 ( 急 脉 ; 会 冲 门 、 府 舍 、 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络 于胆(章门、期门); 3.再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 后,向上进入颃颡(喉头部),连接目系(眼球 后的脉络联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 于头顶。 4.其支脉,从目系下循面颊,环绕唇内; 5.另一支脉,从肝部分出,穿过横膈,注于 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