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语气词

虚词语气词
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定义:

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有提顿、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印欧语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示的。汉语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用来表示语气的词语就是语气词。

分类:

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

3 )句尾语气词有:“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复句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语气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欤)、邪、哉”(

3 )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的语气词有“也、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

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国语·句践减吴》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远矣,全德之君子。《庄子·田子方》

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字。例如: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诺。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

“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例如: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

3 、“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动词,表示停止、限止语气,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有往小里说的意思。一般可译为“了”或“啦”。

4 、“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叙述句尾,动词性减弱,可译为“罢了”。

5 、“焉”是一个有指代作用的语气词,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尾,表提示性的陈述语气。

(1 )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既表示“于(介词)+ 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语气。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2)用在形容词谓语后面,隐含“于是”而指代比较对象。如“晋国,天下莫强焉。”

(3 )用在及物动词后,相当于代词宾语“之”,指代作用更明显一些。如“非曰能之,愿学焉。”

(4 )如果“焉”所指代的对象、时间、处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经出现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虚化为纯粹的句尾语气词了。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6 、“乎”: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语气词。

(1 )用在是非问句尾,(是非问是把事情的正面说出来,然后希望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译为“吗”。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趙太后》

(2 )用在选择问句尾,(选择问是列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用疑问形式提出来,要求对方从中选择一种作出回答。)译为“呢”。

(3 )用在特指问句尾,(特指问是用疑问代词提出所问内容,要求对方就疑问代词所指来回答。)可译为“呢”。(4 )用在反问句尾,(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一般不需要回答。)可译为“吗”或“呢”。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墨子·兼爱上》

况日不悛,其能久乎?《晏婴论季世》

(5 )“得无……乎”“无乃……乎”可译为“该不会……吧”“只怕……吧”。“乎”仍是疑问语气。

(6 )用于祈使句尾。仍是疑问语气词,只是句中的祈请或感叹语调是主要的,“乎”的疑问语气相应减弱了,带有疑虑未定的色彩。表示委婉的疑问语气。善哉,技盍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8 、“哉”:

(1 )用在感叹句尾是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的,可译为“啊”。

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2 )用于反问句尾更为常见,这时一般需要疑问代词或“岂”字和它呼应依然是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例如: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李斯《谏逐客书》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9 、“夫”:用在感叹句尾表示的感叹语气偏于惋惜悲伤的情绪,仍译为“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三戒》

10、“兮”:一般用于韵文的感叹句尾,可译为“啊”“呀”。

11、“何以……为”意思是“为什么用得着……呢”,是无疑而问,例如: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12、尾语气词的连用

古代汉语的句尾语气词可以连用,最常见的是“乎”“哉”放在其他语气词后面。例如:

位其不可不慎也乎!《左传·成公二年》

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遊褒禅山记》

“乎”和“哉”也常连用,“哉”只能放在“乎”的后面。例如:

善败由已,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

连用的语气词,仍然保留各自表达的语气。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最后是“乎”的句子重点在询问,最后是“哉”的句子重点在感叹。

除“乎”“哉”外,“矣”“已”“与”“邪”“夫”等,也可以放在其他语气词的后面。

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荀子·议兵》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三个语气词有时也可以连起来用,最常见的是“哉”放在另外两个语气词之后。例如:

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三个语气词连用,感情色彩一般都比较强烈,各语气词都仍然保留各自表达的语气,但放在后面的一般要比前面的语气重一些。

三、句首语气词

最常见的句首语气词有“夫”、“唯”、“其”三个字。

1 、“夫”

“夫”字作为句首语气词是从指示代词“夫”虚化而来的。它经常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现代有的语法书称之为“提顿语气词”。例如:

夫大国,难测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夫寒之於衣,不待轻暖;饿之於食,不待甘旨。晁错《论贵粟疏》

“夫”还可以和“且、故、若、今”相结合,成为“且夫、故夫、若夫、今夫”,用于句首。“且夫、故夫”大致等于“且、故”,增加了“夫”字,就加强了要发议论的语气。例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故夫作法术之人,立取舍之行,别辞争之论,而莫为之正。《韩非子·问辩》

2 、“盖”:

(1 )作句首语气词时用于发议论。不译。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史记·孝文本纪》

(2 )用在句中主语后谓语前,表示猜测或解释性的语气,意思为“大概”“可能是”,我们处理为语气副词。

3 、“唯(惟、维)”

“惟”字用作句首、句中语气词时,可以写作“维”“唯”。用于句首时,有两种作用。一种作用是提示、引出主语或年月。例如:

惟辟(国君)作福,惟辟作威。《书经·洪范》

唯赤则非邦也与?《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

另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例如: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扬恽《报孙会宗书》

“惟”字用作句中语气词,主要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在《书经》、《诗经》中比较常见。例如:

蚩尤惟始作乱。《书经·吕刑》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

4、其

语气词“其”用于句首或句中,一般表示推测、擬议,有“大概”、“恐怕”等意思。例如:

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晏婴论季世》

四、句中语气词

句中语气词常有“者”“也”两个。

“者”用于句中,主要表示提顿语气,在表示停顿语气的同时,有提示下文的作用。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此二人者,实弑寡君。《左传隐公四年》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任》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语气词“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放在句尾表示判断肯定的语气;但有时也用于句中表示提顿语气,有提示下文舒缓节奏的作用,表示停顿语气。例如: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句中“也”字还常和“者”字相结合,位于主语之后,起提示谓语的作用。例如:

君子也者,道法之宗要也。《荀子·致士》

二、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有些虚字,古人一般把它叫做“发语词”或“发声词”,现代有的语法著作把它叫做“语首助词”、“语中助词”,有的语法著作把它叫作“词头”、“词尾”。

可以肯定的词头主要是一个“有”字,可以肯定的词尾是“然、如、尔、若”。还有“其、言、于、薄”四字,在《诗经》中用例很多,散文中却很少看到,也被看作词头,暂难作出定论。下面分别作些介绍:

(一)有

“有”字作为词头,最常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常见的有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例如: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於有殷。《书经·召诰》

朝代名词前面加“有”,一直沿用到后代,如“有唐”、“有明”等。

“有”又用于某些名词前面。例如:

予欲左右有民。《书经·皋陶谟》

还可以用于某些形容词前面。例如:

不我以归,忧心有仲。《诗经·邶风·撀鼓》

(二)其

“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前面。例如: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诗经·唐风·扬之水》

北风其凉,雨雪其滂。《诗经·邶风·北风》

(三)言,于,薄

“言、于、薄”用作词头时性质相同,都只能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诗经·召南·草蟲》

(四)然、如、尔、若

“然、如、尔、若”主要放在形容词之后,与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状语(有时也用作谓语)。此外还有“焉”“乎”两个字,作用同前四字相同。“如、尔、若”可以认为是“然”的变形。例如:

天下晏如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子路率尔而对。《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形容词后面加上这些词尾,能增加形象化的色彩,一般都可以解释为“……的样子”(古人解释“为……貌”)。

英文语气词大全

~Oops.. (错了的意思) ~Wow! (惊讶) ~Eh.. (和Er 意思一样) ~O.. (OH 的意思) ~Rawr.. (生气的意思) ~Awww (觉得可爱或可惜的意思) ~Uh.. (和Er/Eh 意思差不多) ~Uh-oh. (表示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 ~Mm.. ~Meh. (和Er/Eh/uh 意思差不多) ~Mhm. (恩/是的意思) ~Nah. (不是/不好的意思) Ho 哦 英语拟声词和惊叹词表达的感情或感觉或当时的情景Ah! 羡慕,满意 Aha! 满意,愉快,胜利 Ahem! 唤起注意 Alas! 遗憾,悲痛,不幸 Bah! 轻蔑,厌恶 Brrr! 寒冷 Darn!(Darn it!) 愤怒,失望 Eeeek! 害怕 For goodness sake! 惊奇,害怕 Gad! 惊奇,不赞同 Gee! 惊奇,赞美 God!(Good god! Great God! 惊奇,恐惧 My God! Oh, God!) Good gracious! 惊奇,恼怒 Goodness! 惊奇,害怕,恼怒 Gosh! 惊奇 Heaven forbid! 惊奇,害怕 Heaven help me! 惊奇,害怕 (Good) Heavens! 惊奇,害怕 Help! 求助 Hey! 惊奇,喜悦,疑问,或唤起注意 Hmmm! 思考 Ho(a)! 惊奇,满足,喜悦或唤起注意 I’ll be darned! 惊奇 Jesus(Christ)! 不满意,失望,痛苦,惊恐 Look out! 警告 Mmmm! 品尝满意

Mercy! 惊奇 Mercy me! 惊奇 My! 惊奇,羡慕 My,my! 惊奇 My goodness! 惊奇,害怕 My word! 惊奇 Oh! 惊奇,诧异,害怕,疼痛 Oh, boy! 激动,惊奇,惊喜(男女都可说)Oh, dear! 惊奇 Oh,my! 惊奇,羡慕 Oh, no! 害怕,惊奇,失望 Oho! 惊奇 Oh-oh! 遇到不顺心的事 Ouch 疼痛 Ow! 疼痛 Oh, well! 无可奈何 Psst! 唤起注意 Say! 唤起注意,或想起什么 Shit! 愤怒,厌恶,沮丧 Thank God! 宽慰,感谢 Thank goodness! 感谢 Tsk-tsk! 不赞同 Tut-tut! 不满,不耐烦 Ugh! 厌恶 Unbelievable! 惊讶 Watch it! 警告 Watch out! 警告 Well! 惊奇,宽慰 Well, I never! 惊奇,愤怒 Well,well! 惊奇 Whew! 如释重负 Whoopee! 高兴 Whoop! 欣喜,兴奋,或因手脚笨拙而感到尴尬Wow! 诧异,惊讶,羡慕,快乐 Yuck 厌恶

古代汉语的虚词

古汉语虚词 介词 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意义上带有动词的性质。区别在于动词可以独立做谓语,而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1、于(於,乎) “于”和“於”原来都是动词。两字上古读音不同,但作为介词用法相同,其差别主要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如《左传》、《荀子》等“于”、“於”并用,战国以后古书则多写作“於”。汉字简化后,“於”又简化为“于”。 “乎”字的上古音与“于”相近,除常作为语气词外,还常作介词用,用法基本和“于”一致。 “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种。 (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可译为:在、从、到等。如: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论语?先进》)(曾点)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韩非子?五蠹》)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赤壁之战》) 这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在”、“到”、“从”等。除“乎”字外,现代汉语书面语还一直沿用,如“写于北京”、“成立于一九四九年”。但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处所的“于”字有时可以不出现,该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作补语,这体现了古今汉语的差别。例如: 吾闻秦军围趙王钜鹿。《史记?项羽本纪》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史记?西门豹治邺》 两句应为“于钜鹿”“于河中”。 (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例如:利泽施乎万世。(《庄子?大宗师》)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荀子?大略》(刍荛(打柴的人)是询问的对象。)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这种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见于现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如“献身于革命事业”、“有利

语气词“啊”的音变.doc

语气词“啊”的音变 语气词“啊”出现在句末或句中时,由于受到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其读音会发生变化。“啊”的音变规律如下: 1、前面的音素是a、o(不包括ao、iao)e、i、ü、ê时,“啊”读作ya,同“呀”。 2、前面的音素是u(包括ao、iao)时,“啊”读作wa,同“哇”。 3、前面的音素是-n时,“啊”读作na,同“哪”。 4、前面的音素是-ng时,“啊”读作nga。 5、前面的音素是i(舌尖后元音)和er时,是儿化韵时,“啊”读作ra; 6、前面的音素是i(舌尖前元音)时,“啊”读作[ZA]。“啊”的音变例说: 1、ya—(在a、o、e、i、ü、ê音素后面时,不包括ao、iao):快打啊!就等你回家啊!夸啊!大家快来吃菠萝啊!都是记者啊!好新潮的大衣啊!日子过的真快啊!快帮我解围啊!你怎么不吃鱼啊?这孩子多活跃啊! 2、wa—(在u音素后面时,包括ao、iao):您在哪儿住啊?他普通话说得真好啊!还这么小啊!屋顶还漏不漏啊?看你一身油啊! 3、na—:(在-n音素后面时)这件事儿可不简单啊!笑得真欢啊!买这么些冷饮啊!发音真准啊! 4、nga—(在-ng音素的后面时)小心水烫啊!小点儿声啊!行不行啊?不管用啊! 5、ra—(在舌尖后元音-i、卷舌元音er的后面时,在儿化韵后面时)没法治啊!随便吃啊!什么了不起的事啊!他是王小二啊!这儿多好玩儿啊! 6、[ZA]—(在舌尖前元音-i的后面时)烧茄子啊!这是第几次

啊?他就是老四啊!“啊”附着在句子的末尾是语气助词。由于跟前一个音节连读而受其末尾音素的合音影响,常常发生音变现象。“啊”是音变是一种增音现象(包括同化增音和异化增音)。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啊”的读音有不同的变化形式。另外“啊”的不同读音,可用相应的汉字来表示。 1、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a、o、e、i、ü、ê的,读作“呀”(ya)。快去找他啊(tāya)!你去说啊(shuōyq)!今天好热啊(rèya)!你可要拿定主意啊(yìya)!我来买些鱼啊(yúya)!赶紧向他道谢啊(xièya)! 2、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u(包括ao、iao)的,读作“哇”(wa)。你在哪里住啊(zhùwa)?他人挺好啊(hǎowa)!口气可真不小啊(xiǎowa)! 3、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n的,读作“哪”(na)。早晨的空气多清新啊(xīnna)!多好的人啊(rénna)!你猜得真准啊(zhǔnna)! 4、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ng的,读作“啊”(nga)。这幅图真漂亮啊(liàngnga)!注意听啊(tīngnga)!最近太忙啊(mángnga)! 5、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的-i(前)的,读作“啊”(za);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的-(后)的,读作“啊”(ra)。今天来回几次啊(cìza)!你有什么事啊(shìra)!你怎么撕了一地纸啊(zhǐra)!掌握“啊”的变读规律,并不需要一一硬记,只要将前一个音节顺势连读“a”(像念声母与韵母拼音一样,其间不要停顿)自然就会念出“a”的变音来。用汉语拼音拼写音节时,“啊”仍写作a,不必写出音变情况。 语气词“啊”出现在句末或句中时,由于受到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其读音会发生变化。“啊”的音变规律如下: 1、前

汉语拼音大全50431

一年级拼音复习要点 复习要点 汉语拼音知识要点: 一、熟读、熟记《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顺序不能错,中间不能遗漏,特别是翘舌音在平舌音前的顺序要牢记。 二、易写错的字母: 1、声母:b-d, p-q, t-f 三组字母易混淆写错。 2、f的第一笔写反,t 的第一笔写反,j的第一笔写反,成了右弯,s写反。 3、韵母:a,u,u的第二笔竖写成了竖弯。 4、ai-ui, ei-ie, ui-iu, ou-iu, ie-ue, un-un 几组韵母的字形要分清。 5、整体认读音节:yu, ye, yue, yuan ,yun 中的去掉两点的u要写成u,不要写成原来的u。 三、易错的知识点: 1、整体认读音节只有16个,不要把yan, you, wo, ya, er 等误认为整体认读音节。 2、声调易错的地方:第 二声与第三声容易混 淆,特别是在音节词中 第三声会标成第二声。 3、复韵母及音节中的声 调容易标错位置,要牢 记标调规则:有a不放 过,没a找o,e; i, u 并 列标在后。 4、j, q, x 只和u相 拼,不与u 相拼,j, q, x 和u在一起时,u上 两点要去掉,如ju, qu, xu, jue, que, xue, juan, quan, xuan中的都是去 掉两点的u,不是u 。 在这些音节中要写成u, 分开时要记住写成u。 5、同样记住,yu, yue, yun, yuan 中的u 其 实是去掉两点的u,不 要加上两点还写成u。 6、音节拼写要注意: 声调不要忘记标,有的 轻声音节不要标调。 三拼音节中的介母不要 忘记写,如jia, qia, xia, jian, qian, xian, jiang, qiang, xiang , jiong, qiong, xiong 等三拼音 节中的i 不要漏写。 两拼音不要写错:有复 韵母iu 的音节中的iu 不要写成iou, 正确的 音节是:miu, diu, tiu, niu, liu, jiu, xiu, qiu。 牢记:you 不要写成 yiu或yiou。 7、音节读音容易错的地 方: 有声母n, l 的音节要分 清鼻音和边音,很容易 把鼻音n 读成边音l。 平舌音和翘舌音容易混 淆读错。 前鼻音和后鼻音容易混 淆读错,特别是后鼻音 容易读成前鼻音,如朋 友的朋,蜻蜓的蜻,等 等。 8、音节容易错的还有: 抄写音节或选择音节填 空时容易抄错或漏掉声 调、字母等,这样的错 误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一、汉语拼音部分 1.掌握23个声母,24 个韵母和16个整体认读 音节。 2.能正确拼读音节。 3.能看图辨析音节的正 误。

古代汉语

一名词解释: 连词是在词、词组、分句、句、句群之间起连接作用,表示它们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一类虚词。 介词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一种词类,属于虚词。 语气词是表示句子语气的一类虚词。古代汉语的语气词有用在句尾的,也有用在句首和句中的。 词类活用: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会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叫做词类活用。 目录学是文学典籍编目、提要、校理和有关文献编制体例的学问。 二选择题 1、连词和介词的区别:介词能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或补语。连词不能带宾语,而只是在词、词组、句子之间起到连接作用。 2、词在句中的词性: “与”在句中可做连词或介词。主要从以下两点加以辨别, 一是看位于“与”前后的两个词语在不改变原句基本意义的前提下是否可以位置互换。二是看在不改变原句基本结构的前提上,“与”前是否能插入其他修饰成分:能插入的,说明”与”仅与后面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与”是介词;不能插入的,是连词。P216 “与”作为连词,重要功能有以下两种: A.连接名词性词语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 B.和“不如”“宁”“孰若”等词连用,构成“与。。。不如。。。”“与。。。宁。。。” “与其。。。孰若。。。”等格式连接分句和分句表示选择关系。 辨别介词和连词两种词性的方法: (1)看位于“与”前后的两个词语在不改变原句基本意义的前提下是否可以互换位置,能交换的说明它们是并列关系,“与”是连词;不能交换的说明它们有主次之分,“与”是介词。 (2)看在不改变原句的基本结构的前提下,“与”前能否再插入其他修饰成分,能插入的是介词,不能插入的是连词。 “之”作为连词主要连接定语和中心语构成名词性的偏正结构;也可以连接主语和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使主谓结构变成名词性的偏正结构。 (1)“之”连接定语和名词中心语,构成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可译为“的”或不译。 (2)“之”连接主语和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使主谓结构变成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和判断句谓语,或是充当复句的分句。“之”连接主语和谓语而成的名词性偏正结构经常在单句中充当主语、宾语,或是表示时间关系的状语,有时亦可充当判断句的谓语。连接主语和谓语,构成偏正结构充当状语,表示时间上的修饰,可译为“。。。的时候”。 (3)“之”作为动词,表示“到。。。去”(详见P218) “虽然”“然而”“然则”在古代汉语里是代词 虽然 “虽然”是连词“虽”和代词“然”的搭配使用,“虽”是表示让步的连词,意思是“虽然,即使”“虽”也可表示假设性的让步,可译为“即使”“纵然”“虽然”相当于“虽然如此,。。。” 然而

语气词啊的研究

语气词“啊”的研究 【摘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汉字“啊”的使用频率一直居高不下,在不同的语境中,“啊”的词性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当它单独使用可以帮助人们表达附加意义,使表达内容感情色彩更加丰富明显。因此,“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一笔。 【关键词】辨析、语音学、规范 一、语气词“啊”与感叹词“啊”的辨析 啊,叹词,表示赞叹或惊异。在不同读音中,“啊”具有不同理解。大多数留学生由于语言知识有限,不能依据不同的的背景来选择“啊“的读音,因此通常会造成使用上的偏误。同时,除了读音问题之外,在“啊”使用过程中也仍须注意语境问题,使之可以在表达感叹的基础之上,结合后面出现的句子,通过丰富的语音变化来表达出不同的意义。 “啊”在词类中既属于拟声词中的叹词,即表示感叹和呼应的声音又属于语气助词,即附在句子末尾表示某种语气。通过分析发现,“啊”字在很多句子中充当了很特殊的又很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从例子中可以看出当“啊”以“āáǎà”四个声调使用时,其词性多是以叹词为主,而当“啊”以“a”使用时,则更偏重于作为语气助词出现。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啊”字在句中的作用以及对语义的影响,可以说他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我们在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1)二者读音不同。“啊”作为语气助词一般读轻声,如“千万小心啊!”而叹词“啊”一般不读轻声,读本音。如“啊!真漂亮”。(2)语法特点不同。语气助词“啊”一般附在句末或句中的停顿处,不作句子成分;而叹词“啊”经常独立于句子结构之外,不跟任何词语发生基本的句法结构关系,充当句子的独立成分。如“你来啊!”“啊,上课了”。前者的“啊”附在句末,不作句子成分,是语气助词;后者的“啊”独立于句子的结构之外,充当独立成分,是叹词。 二、语气词“啊”的音变的语音学原理 关于语气词“啊”的音变,各种现代汉语教材均早有定论,且说法基本一致。对此,笔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因此,想从音变的原理出发重新深入探讨一下这

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定义: 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有提顿、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印欧语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示的。汉语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用来表示语气的词语就是语气词。 分类: 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 3 )句尾语气词有:“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复句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语气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欤)、邪、哉”( 3 )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的语气词有“也、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 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国语·句践减吴》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例如:

古代汉语虚词总结

古代汉语 一、语法: (一)词法 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 1.虚词: (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 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 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 继续了) 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 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出嫁了) 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这样的) 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 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 代物:问其.主 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 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 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 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 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其”字本意:箕 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 (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 天下皆是.也(这样的) 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

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所 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 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 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 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 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 不算是国家呢) 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 所.仰望而终身也 吾先子所.畏也 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 .. 未见所以 ..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 或、莫都是不定代词或或.曰……(有人说……)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 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 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 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都有副词用法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 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 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焉都是合音词“于之”,“于是” 诸“之于”,“之乎” 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 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 善莫大焉.(于之) 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 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 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

汉语拼音大全

一年级拼音复习要点 复习要点 汉语拼音知识要点: 一、熟读、熟记《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顺序不能错,中间不能遗漏,特别是翘舌音在平舌音前的顺序要牢记。 二、易写错的字母: 1、声母:b-d, p-q, t-f 三组字母易混淆写错。 2、f 的第一笔写反,t 的第一笔写反,j 的第一笔写反,成了右弯,s 写反。 3、韵母:a,u,u的第二笔竖写成了竖弯。 4、ai-ui, ei-ie, ui-iu, ou-iu, ie-ue, un-un 几组韵母的字形要分清。 5、整体认读音节:yu, ye, yue, yuan ,yun 中的去掉两点的 u要写成u,不要写成原来的u。 三、易错的知识点: 1、整体认读音节只有16个,不要把yan, you, wo, ya, er 等误认为整体认读音节。 2、声调易错的地方:第二声与第三声容易混淆,特别是在音节词中第三声会标成第二声。 3、复韵母及音节中的声调容易标错位置,要牢记标调规则:有a 不放 过,没a 找o,e; i, u 并列标在后。 4、j, q, x 只和 u 相拼,不与 u 相拼,j, q, x 和 u 在一起时,u 上两点要去掉,如ju, qu, xu, jue, que, xue, juan, quan, xuan 中的都是去掉两点的 u,不是 u 。在这些音节中要写成u ,分开时要记住写成u。 5、同样记住, yu, yue, yun, yuan 中的u 其实是去掉两点的u,不要加上两点还写成u。 6、音节拼写要注意: 声调不要忘记标,有的轻声音节不要标调。 三拼音节中的介母不要忘记写,如jia, qia, xia, jian, qian, xian, jiang, qiang, xiang , jiong, qiong, xiong 等三拼音节中的i 不要漏写。 两拼音不要写错:有复韵母iu 的音节中的iu 不要写成iou, 正确的

语气词“啊”的音变

语气词“啊”的音变 语气词“啊”的音变语气词“啊”的音变 语气词“啊”出现在句末或句中时,由于受到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其读音会发生变化。 “啊”的音变规律如下: 1、前面的音素是a、o(不包括ao、iao)e、i、ü、ê时,“啊”读作ya,同“呀”。 2、前面的音素是u(包括ao、iao)时,“啊”读作wa,同“哇”。 3、前面的音素是-n时,“啊”读作na,同“哪”。 4、前面的音素是-ng时,“啊”读作nga。 5、前面的音素是i(舌尖后元音)和er时,是儿化韵时,“啊”读作ra; 6、前面的音素是i(舌尖前元音)时,“啊”读作[ZA]。 “啊”的音变例说: 1、ya—(在a、o、e、i、ü、ê音素后面时,不包括ao、iao): 快打啊! 就等你回家啊! 夸啊! 大家快来吃菠萝啊! 都是记者啊!

好新潮的大衣啊! 日子过的真快啊! 快帮我解围啊! 你怎么不吃鱼啊? 这孩子多活跃啊! 2、wa—(在u音素后面时,包括ao、iao): 您在哪儿住啊? 他普通话说得真好啊! 还这么小啊! 屋顶还漏不漏啊? 看你一身油啊! 3、na—:(在-n音素后面时) 这件事儿可不简单啊! 笑得真欢啊! 买这么些冷饮啊! 发音真准啊! 4、nga—(在-ng音素的后面时) 小心水烫啊! 小点儿声啊! 行不行啊? 不管用啊! 5、ra—(在舌尖后元音-i、卷舌元音er的后面时,在儿化韵

后面时) 没法治啊! 随便吃啊! 什么了不起的事啊! 他是王小二啊! 这儿多好玩儿啊! 6、[ZA]—(在舌尖前元音-i的后面时) 烧茄子啊! 这是第几次啊? 他就是老四啊! “啊”附着在句子的末尾是语气助词。由于跟前一个音节连读而受其末尾音素的合音影响,常常发生音变现象。“啊”是音变是一种增音现象(包括同化增音和异化增音)。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啊”的读音有不同的变化形式。另外“啊”的不同读音,可用相应的汉字来表示。 1、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a、o、e、i、ü、ê的,读作“呀”(ya)。 快去找他啊(tāya)! 你去说啊(shuōyq)! 今天好热啊(rèya)! 你可要拿定主意啊(yìya)! 我来买些鱼啊(yúya)!

古代汉语:虚词整理大全(考试实用)[1]

古代汉语:虚词整理大全(考试实用) 虚词 以:A 介词: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把”)B 连词(1 )操干戚以舞。(“而”)(2 )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而来”)后三句同。 于:介词。饮于河﹑渭。(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于河渭”介宾词组作补语). 与:(1 )介词。形天与帝争神。(引进动作的参与者,“跟、同”)(2 )连词。夸父与日逐走。(和)焉:(1 )代词兼语气词,“于是(此)”。故日月星辰移焉;故水潦尘埃归焉; 焉:“又何加焉”(“于之”),“则将焉用彼相矣”(疑问代词) 乃:副词,“于是、就”:乃以乳为目。 微:否定副词作状语,表假设否定。如“微二人,寡人几过。”(“如果没有”). 盍:“何不”的合音字“盍各言尔志?”之:(取独)“德之不脩,学之不讲”,“道之不行”,“君子之仕”。 且:(连词“而且”)“不义而富且贵”。 也:“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夫:“君子疾夫舍曰”(指示代词,那个)“夫如是”(句首语气词表提示议论)“今夫颛臾”(与“今”组成固 定结构相当于一个发语词。) “予与尔言”:“予”,我,代词。“与”,介词。 “遇诸途”,“之于”的合音字。 “亟失时”,副词,屡次。 “如之何其废之”: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表“…的原因”。2 、“是以欲上民”“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就是“以是”,因此。3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虽然。“无所”是动词“无”和代词“所”组成的固定结构,意为“没有什么必要”。4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互相(副词)。 、“因以为号焉”:“因”,连词,于是、就:“焉”,句尾语气词,表提示语气。1 、“或置酒而招之”:有时候(肯定性无定代词)2 、“曾不吝情去留”:语气副词,与否定副词“不”连用,以加强否定语气。3 、“造饮 辄尽”:每每、总是。 郁郁适兹土:这(指示代词)。2 、董生勉乎哉:语气词连用,语气重点落在感叹语气的“哉”上。3 、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苟”,如果、只要是。(假设连词)“焉”:语气词。4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恶”:疑问代词,哪里、怎么。“邪”:句末疑问语气词。5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副词)。6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矧”,何况(转折连词)“乎”,介词,同“于”。 乃能衔哀致诚:才,(副)。2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孰”,谁。“遽”,突然、很快地。(副)3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诚”,如果确实如此,(副)。“其”,代词,它。“虽”,即 使(假设连词)。“以”,表时间( ════════════════════════════════════════════════════════════════════ 华夏大地教育网https://www.360docs.net/doc/493691724.html, 中国远程教育领航者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本套试题共分7页,当前页是第1页-

1-粤语常用语气词

一、表示祈使语气 啦la1 请你嚟啦。(请你来啦。) 就噉样啦。(就这样吧。) 坐啦。 唔该你快啲去啦。(劳驾你快点去吧。) 啰(囉)lo1 你搞掂就冇事啰。(你搞定就没事了。) 听日叫佢早啲嚟啰。(明天叫他早点来。) 就噉啰。(就这样。) 二、表示完成语气 嘞lag8 自己人就唔使客气嘞。(自己人不用客气。) 唔该嘞。(谢谢了。) 咯lo1 真系衰咯,冇带锁匙。(真是倒霉,没带钥匙。)终归都冇用咯。(终归还是没用。) 咁夜咯,快啲返去喇。(这么晚了,快点回去吧。) 三、表示肯定和决断语气 喇la3 好喇,听你话。(好啦,听你的话。) 要你等半年喇。 嘅gé3 唔紧要嘅。(不要紧的。) 呢单嘢我系有把握嘅。(这件事我是有把握的。)

o架ga3 吴小姐好叻o架。(吴小姐很能干的。) 呢个人好抵死o架!(这个人很风趣的。/这个人很坏的。) o架喇ga3 la3 你重讲,我就嬲你o架喇!(你再说我生气啦。) 噉单嘢系噉o架喇!(那这件事是这样的嘛。) o架嘞ga3 lag8 休息吓就冇事o架嘞。(休息一下就没事了。) 四、表示疑问语气 咩mé1 疑问:陆小姐识讲广州话嘅咩?(陆小姐会讲广州话吗?)你想去睇戏咩?(你想去看戏吗?)睇戏亦可指看电影。反问:你估我唔知咩?(你以为我不知道呀?) 唔通我冇返嚟咩,琴日?(昨天难道我没有回来吗?) 吖a1 点吖,先生?(怎么样,先生?) 你揾佢有啲乜嘢事吖?(你找他有什么事吗?) 今日你觉得点吖?(今天你觉得怎么样?) o架ga4 你搞掂未o架?(你搞定了没有?) 嗰条友会唔会嚟o架?(那家伙会不会来呀?) 佢系唔系你朋友o架?(他是不是你朋友呀?) 呵ho2

(完整版)小学语文基本句型大全

疑问句 用陈述句的语序,在句尾加上问号,这样的问句通常来表达说话者的“设问”,“疑惑”等感情色彩。比正常的疑问句感情更为强烈。这样的问句不是侧重提问题,而是注重表达感受。汉语当中的疑问句与“反问句”、“设问句”等问句不同,汉语疑问句是我们词语表达最常见的问句。汉语中,一般对疑问句有以下四种分类方式: 是非问句 是非问句是提出问题,要求别人回答“是”或“否”的疑问句。是非问句与一般陈述句的结构形式基本相同,但语调要变为升调,或者句末加上疑问语气词。是非问句中经常使用的疑问语气词有“吗、吧、啊”等,但不能使用“呢”。 特指问句 特指问句是用疑问代词代替未知的部分进行提问,要求对方针对未知的部分做出回答的疑问句。特指问句既可以使用升调,也可以使用降调。特指问句只能使用“呢、啊”等语气词,不能使用“吗、吧”。 选择问句 选择问句是提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让对方从中进行选择的疑问句。选择问句经常使用“A还是B”、“是A还是B”等固有格式。使用疑问词时,选择问句常用“呢”,一般不用“吗、啊、吧”。 正反问句 正反问句使用肯定和否定叠和的方式进行提问,希望对方从肯定和否定的内容中做出选择的疑问句。正反问句一般不使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需要时可用“呢、啊”,一般不用“吗、吧”。 反问句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明知故问)。 反问句结尾时正常情况下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以用感叹号。 反问句分为肯定反问句和否定反问句。肯定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反问句,疑问句四种当中的一种,就是明知故问,一般由陈述句改变而来,句子中充满了说话人的充沛强烈的感情,或肯定或否定,且只问不答。 例句 1. "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突出时间的重要性。 6.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吗?——强调我们该去学习他的精神。 7.当农民,难道就不需要文化知识了吗?——强调当农民也需要文化知识。 8.这不是呆气的表现吗?——说明这就是呆气的表现。 特点 通常反问句是陈述句的改版,是为了强调语气。 如: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就是:那是不一样的。相比之下,前一个句子语气就强烈多了。 除此之外,一些反问句还要有反问词,如:难道怎么这么…… 除了反问词,还要在最后加上语气词如:呢吗…… 而且为了表示与陈述句的区别,还要在最后加上问号(?)。 且通常都要把句子(判断句)的意思倒过来后,再加上反问词。 反问和设问的区别: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 目的:加强语气,更明显的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 人际交往:经常使用反问句的人语言攻击性较强,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烈。这可能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在与异性的交流中显得尤为突出。这在择偶过程中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建议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频繁使用反问句。 反问就是通过思考使自己的思想更确定。 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的思想不确定,还需要思考,还可以反驳,还有转机。 所以,人们都说反问是不自信的表现。 可如果都自信了,那就没思考了,没反驳了,没转机了。

句子修改大全

一、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词。 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如: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改反问句时,将肯定词“是”改为否定词“不是”,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这样,改成的反问句是:难道雷锋叔叔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又如:我们不能浪费时间。在改反问句时,将否定词“不能”改为肯定词“能”,再在“能”前加上“怎么”,句尾加上“呢”,句号改为问号。改成的反问句是:我们怎么能浪费时间呢? 二、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练习。 1、这幅画是我们班蔡颖画的。 2、不好好学习,自然不能取得好成绩。 3、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 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5、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6、没有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7、小玲取得的优异成绩正是她勤奋学习的结果。

8、我的心绷紧紧的,这无法忍受。 9、这潮湿冰冷的地面不能睡。 10、我们是学生,应该遵守学校的纪律。 11、那平静的“湖面”就是被它踩碎的。 12、小姑娘天真的心灵,正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 13、这些树叶就是从这棵树上飘落下来的。 14、这本书真好看,叫人喜欢。 15、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 16、对于浪费能源的现象,我们不能容忍。 17、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18、犯了错误就不敢向老师、同学承认,这不是一个少先队员应有的态度。 19、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 20、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不能参加祖国建设。 一、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 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 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如:我们怎能言而无信呢?在改为陈述句时,将“能”改为“不能”,去掉“怎”,将“呢”去掉,问号改为句号。所改成的陈述句是:我们不能言而无信。 又如:欧阳海舍身拦惊马的英雄事迹,怎么不令我们感动呢?在改为

古代汉语虚词代词

古代汉语虚词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分为五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辅助性代词。但是古今代词仍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指示代词的系统性方面。另外,古代汉语还有无定代词和辅助性代词,这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一、人称代词 可以分为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三类。但是在先秦汉语里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只是借用指示代词来表达第三人称的意义。 1、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予、余、朕”。 作用:a 它们都可作定、主、宾语。b “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c 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d “朕”先秦时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称。 例如: 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战国策·齐策) 居则曰:“不吾知也”。(庄子·齐物论) 居,予语汝。(庄子·达生) 启予手,启予足。(论语··泰伯)

注意:(1)魏晋前,吾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2)“朕”在秦以前也可以用于一般人。 2、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若、而、乃”,a 它们可作主、定、宾语。b “而、乃”一般只作定语。例如: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左传·齐桓公伐楚)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15年)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起义) 予知之,将语若。(庄子·知北游)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史记·平原君列传)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3、第三人称代词:在先秦是没有的,古人可能根本就没有第三人称的概念。后代才产生的第三人称的代词,在先秦是用指示代词“之”、“其”、“彼”、厥、来表达的。为了方便阅读和理解,可以把它们看作第三人称代词。“之”只做宾语,“其”只做定语。例如: 公室将卑,其宗族先落,则公从之。(左传·晏婴论季氏)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注意:古代汉语没有“数”的范畴,人称代词在形式上没有单复数的区别,其单复数要依据语境辨别;或者在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辈、属、曹、徒、众”表复数。例如:

朗读的语气有哪些

朗读的语气有哪些 喜悦--气满声高。《观潮》中,在人们久等之后,出现潮由远及近的壮观,这段文字要吸足气,高声朗读,读出人们见到大潮时喜悦、兴奋之情。 悲伤--气缓声沉。《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灵车开来的一段文字,朗读时吐气要缓慢,声音低而深沉,这样才会让人感受到失去总理的悲痛之情。 赞美--气平声柔。《南京长江大桥》中由远及近看大桥的两段文字,朗读时送气要平而匀,声音要柔和,以表达出作者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赞美之情。 焦急--气短声促。《手术台就是阵地》中描写敌机轰炸,环境越来越危急的句段,用气断而不连,声速急促,这样才能反映出人们为白求恩生命安全担忧的焦急心情。 狠毒--气粗声重。《"你们想错了"》一课中,敌人在方志敏身上什么都没搜到,气疯了,威吓方志敏的几句话,朗读时送气要粗,声音要重,这样才能把敌人恼羞成怒的神态活现在人们的眼前。 愤恨--气足声硬。《圆明园的毁灭》中写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毁灭圆明园的一段文字朗读时要吸足气,发音铿锵有力,表达出对侵略者的愤恨之情。 陶醉--气舒声平。《瀑布》中描写瀑布声、色、形的语句,如诗如画,朗读时轻轻送气,声音平稳稍慢,听来使人浮想联篇、陶醉其中。 不同的语气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只要同学们平时好好体会,一定还总结出许多种使用"语气"的方法,把课文读得更加有感情。 朗读课文有哪些技巧? 首先对课文要熟悉,有感情,语气有轻重,注意节奏。重要的是对课文有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决定使用什么样的感情和语气。1、朗读的基调: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情调,即作品的总的态度感情,总的色彩和分量。任何一篇作品,都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基调。朗读作品必须有宏观的把握,并对其整体态度、情感进行准确处理。2、朗读的语气:语气,又叫语调,它是能够表达说话人思想感情的语句的声音形式,也就是说话的调子、味道。语气具有重要的表达作用。 它不仅赋予语句以抑扬顿挫的特点,而且传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调动听者的情绪,造成某种意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情感语气、人物语气、形式语气。3、朗读的节奏:朗读的节奏表现在“有张有弛,张驰相间;有疏有密,疏密有致;抑扬顿挫,和谐流畅。” 4、朗读的个性: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各有不同,读出来的感情也就各不相同。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 个哈姆雷特。补充:还要加上合理的想象。离开了对文章的准确理解,声音技巧自然成为无源之 水、无本之木。只有用恰当的声音去表达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才有生命力。简单的说,归纳出来就是1 要有感情,把自己的真实的想法读进去,重点的地方重读,平常的地方要清楚。2 不要读 错字音,字词,读准。3 表情也要随课文变化,比如说:“中国从此站起来了!”一类的话,要铿 锵有力,表情严肃才好。

古代汉语虚词总结

古代汉语 一、语法: (一)词法 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 1.虚词: (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 之代词: 人称代词相当于“她”:爱公孙段,欲立之. 相当于“您”: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您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 了) 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 指事代词“这”: 之.二虫,又何如。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出嫁了) 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 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这样的) 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 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 代物:问其.主 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 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就是走吧) 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 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 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其”字本意:箕 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就是 ..亦圣人也(这) (译作:这、这个、这样的)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就是 ..(与这个相反) 天下皆就是 ..也(这样的) 作指事代词:就是 ..邦也(这个) ..岁大旱(这);居就是 现代汉语中,“之”、“其”、“就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所 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 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 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 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 放在句尾与“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 就是国家呢?) 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 所.仰望而终身也 吾先子所.畏也 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 .. 未见所以 ..敬王也(没有见到您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 或、莫都就是不定代词或或.曰……(有人说……)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您) 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 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 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都有副词用法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 今者或.就是之亡矣(大概) 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 焉都就是合音词“于之”,“于就是” 诸“之于”,“之乎” 焉“于之”,“于就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 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 善莫大焉.(于之) 语气词用法: 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 则就木焉.(就与死差不多了) 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 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汉语助词大全

汉语助词大全 助词是附着在词,短语,句子的前面或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某些附加意义的虚词。助词有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三种。结构助词例如“的”、“地”、“得”、“似的”、“所”,时态助词例如“了”、“着”、'过',语气助词例如“吗”、“呢”、“吧”、'啊'。 助词用法: 汉语普通话的语气词“啊、哪、呀、哇”,是有严格的规律的,绝不能乱用。这一点,许多南方人经常搞错。您是南方人,所以您的作品中这种误用比较多。最典型的是乱用“呀”字,例如“真好呀”、“我看呀”、“唱呀跳呀”等等。为了语言的规范,凡是这一类误用,我都给您改正了。下面我把这种规律简单地跟您说说:1.前面一个字是以单韵母 a o e i ü(yu)结尾的,语气词应该一律用“呀”。例如: 雨好大(da)呀 去拜佛(fo)呀 是我的(de)呀 不是你(ni)呀 请吃鱼(yu)呀 2.前面一个字是以单韵母u结尾的语气词用“哇”。例如: 没法补(bu)哇 3.前面一个字是以复韵母 ai ei ia ie ua uo uai ui ue结尾的,语气词一律用“呀”。例如: 快过来(lai)呀 天太黑(hei)呀 过家家(jia)呀 我姐姐(jie)呀 吃西瓜(gua)呀 背黑锅(guo)呀 真奇怪(guai)呀 是魔鬼(gui)呀 七八月(yue)呀 4.前面一个字是以复韵母 ao ou iao iu结尾的,语气词一律用“哇”。例如: 真糟糕(gao)哇 还不够(gou)哇

小狗跳(tiao)哇 葡萄酒(jiu)哇 5.前面一个字是以鼻韵母 an en ian in uan un结尾的,语气词一律用“哪”。例如:报平安(an)哪 别忘本(ben)哪 打汉奸(jian)哪 买毛巾(jin)哪 好做官(guan)哪 你好浑(hun)哪 公债券(quan)哪 火烧云(yun)哪 6.前面一个字是以鼻韵母 ang eng i ng ong iang iong uang结尾的,语气词一律用“啊”。例如: 好长(chang)啊 咋整(zheng)啊 北京(jing)啊 做工(gong)啊 老蒋(jiang)啊 真凶(xiong)啊 箩筐(kuang)啊 7.几个特殊的用法: 前面一个音节是 zhi chi shi ri er 的,语气词一律用“啊”,例如: 同志(zhi)啊 快吃(chi)啊 不是(shi)啊 黑天白日(ri)啊 我的儿(er)啊 前面一个音节是 zi ci si的,语气词一律用“呀”,例如: 大红大紫(zi)呀 才第一次(ci)呀 这是真丝(st)呀前面一个音节是“儿化韵尾”,语气词一律用“啦”,例如: 什么点儿(dianr)啦 就剩一个子儿(zir)啦 别挑刺儿(cir)啦 没个好儿(haor)啦 8.一个省事的用法。 如果觉得以上规则太繁复难记,有一个省事也可叫“取巧”的办法:不管前面是什么音节,语气词一律用“啊”。这样,读书的时候,根据前面的音节,语气词会自动进行变化。 《赤彤丹朱》中的语气词,除少量使用“呀”之外,绝大多数地方都用了“啊”。这种用法是对的。因此,这一本书中的语气词我基本上没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