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麦田里的守望者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麦田守望者》开题报告

《麦田守望者》开题报告

《麦田守望者》开题报告《麦田守望者》开题报告⒈研究背景和目的介绍《麦田守望者》一书的经典地位和影响,以及本次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⒉文学作品概述简要介绍《麦田守望者》的作者、出版年份、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⒊研究方法阐述本次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如文本分析、批评理论等,并解释为何选择这些方法。

⒋理论框架介绍本次研究所采用的理论框架,如后现代主义理论、存在主义理论等,并解释选择这些理论的理由。

⒌主题分析对《麦田守望者》中的主题进行分析,包括青春与成熟、社会批判、自由与逃避等等。

⒍人物分析分析主要人物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角色形象和思想,以及其他关键人物的形象塑造和作用。

⒎叙事结构分析分析《麦田守望者》的叙事结构,包括时间线、视角切换等等,探讨其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影响。

⒏文本语言分析着重分析《麦田守望者》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以及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⒐文化背景分析分析《麦田守望者》创作的文化背景,如二战后美国社会的变革和青少年心理的巨大压力等等。

⒑研究结果和讨论总结分析结果,讨论《麦田守望者》对现代文学的意义和影响,并提出个人观点。

1⒈结论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并提出可能的研究拓展方向。

1⒉参考文献列出本次研究所引用的文献和资料。

附件:⒈《麦田守望者》原文节选⒉《麦田守望者》作者简介及相关资料⒊《麦田守望者》相关评论和批评文章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著作权:指作家对其创造的文学、艺术作品所享有的权益。

⒉版权:指著作权所有人对其作品的复制、发行、表演、展览等权利。

⒊侵权:指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他人擅自使用、复制、传播等的行为。

麦田里的守望者毕业论文

麦田里的守望者毕业论文

麦田里的守望者毕业论文麦田里的守望者毕业论文在我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我深深被这本小说所吸引。

这是一本由美国作家J·D·塞林格创作的小说,出版于1951年。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在一周内的经历。

他是个十七岁的少年,因为在学校中表现不佳而被开除,他离开学校后独自在纽约城度过了几天。

他的故事引起了我对成长、孤独和社会的思考。

霍尔顿是一个叛逆的少年,他对社会的虚伪和冷漠感到厌恶。

他对人际关系感到困惑,他看不惯虚伪的人们,对他们的假装和伪装感到愤怒。

他对社会的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感到失望。

他试图保持自己的纯真和真实,但却发现自己无法融入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

这种内心的冲突使他感到孤独和无助。

在小说中,霍尔顿对孩子们的保护和关爱体现了他内心的善良和温暖。

他在麦田里扮演着守望者的角色,试图阻止孩子们掉入社会的深渊。

他害怕孩子们失去纯真和天真,变得像成年人一样虚伪和冷漠。

他试图保护他们,让他们远离社会的毒害。

这个角色使我想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在我年少时,我也曾有过类似的思考和疑问。

我对社会的虚伪和冷漠感到不满,我试图保持自己的真实和纯真。

我也曾试图保护身边的人,让他们不受社会的伤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这种保护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完全避免社会的影响和伤害。

我们只能尽力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但无法改变整个社会。

除了对社会的思考外,霍尔顿的孤独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他试图与人建立联系,但往往感到与他人的隔阂。

他对人际关系的困惑和无助使他感到孤独和沮丧。

这种孤独感在我读完小说后也让我深思。

孤独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情感,但它也是一个让人痛苦的状态。

我们都渴望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联系,但有时我们无法找到共鸣。

我们可能会感到与他人的隔阂,无法真正理解和被理解。

这种孤独感是人类存在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学会面对和应对它。

通过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现实。

成长的苦痛——《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型解读的开题报告

成长的苦痛——《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型解读的开题报告

成长的苦痛——《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型解读的开题报告尊敬的导师,您好!我想选取《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小说作为我的毕业论文题目。

这是一本被广泛读者所熟知和喜爱的文学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

本文旨在解读小说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和背后的原型。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 Salinger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51年。

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Holden)以一个青少年的视角讲述了对成长的苦痛和家庭、学校、社会的种种失落和不满。

小说以霍尔顿在一周内流浪纽约城的经历来展开,他在这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发生了一系列让人惊愕的事情。

小说以一个深度的、真实的方式刻画了一个困扰着每一个年轻人的问题:如何摆脱自我中心,面对社会和人类的复杂性。

Salinger的小说在出版之初几乎被忽视,并没有立即获得成功。

但是在1950年代,随着发行量的逐渐增加和口碑的不断传播,《麦田里的守望者》变得越来越流行。

如今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并影响了几代青少年的生活和思想。

然而,在Salinger逝世之前,他一直未公开谈论过小说的原型和灵感来源。

这使得小说的读者和评论家们陷入极度的好奇和猜测中。

在本论文中,我将探讨小说背后的原型和灵感来源。

我将展示Salinger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创造出霍尔顿这个角色的,以及他是如何通过这个角色来反映自己的观点。

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和采访的方式,以确保所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我将翻阅Salinger的生平和文学作品,了解他的经历和思想;采访他的家人、朋友或对他有深入了解的人,以获得关于他以及小说创作的更多信息。

通过研究本文,读者将会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许多角色和场景的意义和来历,以及Salinger是如何将自己的经历和思想融入到小说中。

从而深入理解小说对人类复杂性的深度剖析和思考,以及小说所提出的那些跨越时间和文化界限的问题。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期待您的回复!此致敬礼。

高雅与通俗的消弭——文化场域理论视野中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开题报告

高雅与通俗的消弭——文化场域理论视野中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开题报告

高雅与通俗的消弭——文化场域理论视野中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直备受瞩目。

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霍尔顿的视角,描写了他在纽约市度过的几天时光中的经历和反思,探讨了同龄人的成长问题、社会压力和道德归属感等主题。

此外,《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还探讨了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之间的关系,引起了读者们的广泛讨论。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文化场域理论的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文化场域的构建及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消弭。

三、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阅读相关文献,掌握文化场域理论,并加深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和情节的理解。

2.文本分析法:通过对小说具体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逐一分析,探讨霍尔顿对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态度。

3.实证研究法:通过对作者、读者的调查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对小说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小说中文化场域的构建及文化间的交互作用。

四、研究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 文化场域理论:介绍文化场域理论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及相互作用机制。

2. 小说主题和情节的分析:通过小说中霍尔顿的视角,探讨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消弭和文化场域的构建。

3. 作者、读者对文化场域的影响:探究作者对小说中文化场域的构造及读者对小说理解的影响。

4. 文化产业对小说的影响:通过对文化产业对小说的运营、推广和受众策略等方面的分析,探讨文化场域的多重维度及文化间的交互作用。

五、预期结果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分析,可以发现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的,而是充满着交叉和交汇。

在当今文化多元的时代,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热点。

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可以为解决文化场域的消弭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麦田守望者》开题报告

《麦田守望者》开题报告

附件2:北京联合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麦田守望者》中的中国情结Chinese Complex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专业:英语指导教师:曾玲琴学院:师范学院学号:2007020302216班级: 07级英语(2)班姓名:张祎一、课题任务与目的根据论文题目《麦田守望者》中的中国情结,需要对《麦田守望者》这本小说中体现对中国的描述进行分析。

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的守望者》历来是有争议的文学作品,有的评论家认为它是当时“最好的”作品,也有的批评家对它持否定态度,认为它很“无聊”。

然而,《麦田的守望者》的魅力远不止此,作品中对中国的描述,对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探讨值得深入的分析。

本书篇幅不大,只十几万字。

作者除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外,迄今只写过这一部长篇小说,却在美国社会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受到重视,不仅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更重要的是,因为作者用现实主义的笔触,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真实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

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外,还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里,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论文侧重于对小说中出现的中国元素进行分析。

二、调研资料情况《麦田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捷罗姆·大卫·塞林格(J. D. Sallinger)在1951年出版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一经一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经过30多年来时间的考验,证明它不愧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

现在大多数中学和高等学校已把它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它“几乎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

1.国内学者此课题的研究主要有:(1)赖庆沅在《青年文学家》2010年3期中说到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看不出他哪里受到了禅的影响.只是在小说的后半部分,霍尔顿跟一个自己欣赏的校友在酒吧见面,对方谈到在跟一个中国来的艺术家同居,并沉迷于东方哲学.但用这个来作为小说中禅的渗透似乎又有点牵强.只有读读塞林格的《就在跟爱斯基摩人开战之前》,才能领略到禅在小说深处的体现.(2)孟湘在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说到从塞林格的创作,尤其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可以看到塞林格人生梦想中所孕育的"生命超越"情结.霍尔顿的流浪及其寄于"孩子"身上的那份承担与保护,倾注了作家以内心的片刻安宁和生命的瞬间升华来求得一生生命超越的精神参悟.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有着微妙的关系.塞林格对东方文化的向往,不仅深化了他的创作,也成就了他的神秘人生.(3)房定坚在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写过一篇文章提到麦田守望者一书探析了中国宗教文化禅和道教对塞林格的影响,阐示了其作品中塞林格对禅的理解和表达道教思想.2. 国外学者此课题的研究主要有:(1)Sarah Graham.于2007年发表的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中对《麦田守望者》的社会背景进行了描述,在二战后的最初影响的时刻时,逼真技术和现代主义的主题,通过透镜聚焦后的心理,而不是社会现实,在美国科学院综合周围结构,符号分析的新批评和图案。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分析-开题报告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含论文选题、论文主体框架)
●论文选题:《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分析●论文主体框架:
一绪论:
1.1 作者赛格林介绍
1.2 《麦田守望者》简述
二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2.1:霍尔顿性格中消极部分
2.1.1霍尔顿的叛逆
2.1.2霍尔顿的玩世不恭
2.1.3霍尔顿的消极胆小怯懦
2.2:霍尔顿性格中积极部分
2.2.1霍尔顿的正直正义
2.2.2霍尔顿的善良
三导致霍尔顿的双重性格的原因
3.1:社会环境
3.2:教育环境
3.3:身边朋友导致
四:给现在的青少年的启示
五:结论
六:致谢词。

《麦田守望者》开题报告

《麦田守望者》开题报告

《麦田守望者》开题报告《麦田守望者》开题报告一、引言《麦田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51年。

该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他在纽约的一系列经历和内心的挣扎。

本开题报告旨在探讨该小说中的主要主题,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以期深入理解该作品并提供文学研究的参考。

二、主要主题1、青少年的迷茫与反叛通过霍尔登·考尔菲尔德的形象塑造,小说探讨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迷茫、无助和反叛心理。

2、社会虚伪与人性真实《麦田守望者》通过揭示社会虚伪的一面,反映了人性的真实和对于真实的追求。

3、成长与自我认同小说通过霍尔顿的经历,探讨了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和对个体身份的探寻。

三、人物塑造1、霍尔登·考尔菲尔德霍尔登是小说的主人公,他的内心世界、思想和经历构成了小说的核心。

2、菲尼·卡尼基菲尼是霍尔登的好友,他的活泼、乐观和无忧无虑的性格为霍尔登提供了情感依托。

3、杰恩·加洛比杰恩是霍尔登喜欢的女孩,她的出现使得霍尔登对人际关系和性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思考。

四、情节发展1、学校的冲突与退学小说一开始,霍尔登就因为对学校虚伪和不公的看法而表现出自我保护的行为,并最终被遣返。

2、纽约的冒险与反思霍尔登在纽约度过了几天,他的冒险旅程使他更加深入地思考了自己的处境和人生的意义。

3、回归与救赎最后,霍尔登回到原本的家庭,他经历了一系列情感的起伏和成熟,从而找到了内心的救赎与平衡。

五、语言运用1、叙事风格小说采用了以一人称叙事,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体验霍尔登的内心世界和感受。

2、口语化的语言塞林格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化语言,使得小说更加生动贴近现实,并营造出年轻人的氛围。

3、重复的修辞手法小说中频繁地使用了重复,通过不断回顾和强调某些词句,突出了主题和思想。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相关研究资料和相关文献,请参见附件。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形象的文化阐释的开题报告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形象的文化阐释的开题报告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形象的文化阐释的开
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
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主人公霍尔顿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孤独、迷茫的十七岁少年对社会和成人世界的不屑和反叛,同时也深刻地
探讨了人性、成长和人际关系等主题。

其中,霍尔顿作为小说的主角和
象征,是整个小说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因此,对霍
尔顿形象的文化阐释研究,不仅能够深入探究小说的内涵和作者的写作
意图,而且也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霍尔顿形象的文化阐释,探讨《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所体现的美国文化特征和社会现实,从而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意义,为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部经典之作提供帮助。

三、研究内容
1. 霍尔顿形象的文化意义及其象征意义
2. 霍尔顿形象的家庭背景与社会环境对其成长的影响
3. 霍尔顿对美国社会和文化的态度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4、霍尔顿形象与作者塞林格的生平与文化背景
四、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文化批评法,尝试从小说的文化角度,以霍
尔顿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小说文本内在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内在关联。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主要从文化角度对霍尔顿形象进行文化阐释和深入分析,探讨其所代表的美国文化特征和社会现实,对于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本质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贡献。

同时,本研究还将小说的文化背景与当代社会相联系,为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提高文学阅读的文化素养和阐释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学院
2013 年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表
石家庄学院
2013 年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强华芬学号院系外国语言文学系专业英语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教研室意见】
负责人:
年月日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悲剧命运
的成因
院系:外国语言文学系
专业:英语
班级:2011级专接本1班
姓名:强华芬
学号:
指导教师:素文
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3 年 3 月 1 日
石家庄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强华芬学号院系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英语







组长签名:
检查日期:年月日毕业设计 (论文)
题目: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悲剧命运
的成因
院系:外国语言文学系
专业:英语
班级:2011级专接本1班
姓名:强华芬
学号:
指导教师:素文
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3 年 5 月 16 日
A Dissertation for the B.A. Degree
The Causes of the Hero’s Tragic Destiny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by
Qiang Huafen
Supervisor:Assoc. Professor. Liu Suwen Research Direction:Holden’s Tragic Life
Specialty:English Language
Class: 201101
Register Number:
Department: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May 16, 2013
重声明
本人的毕业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和侵权行为。

若有上述情况,本人愿意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重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13年5月16日
Acknowledgements
I wish to express my profound indebtedness to Assoc. Professor Liu Suwen, my supervisor,for her warm-hearted encouragement and invaluable advice. In the last three months, she has given me indispensable help in many ways, from the language polishing to the argument expounding, and from the first outline of the thesis to its final completion. Without her insightful comments, patient guidance and meticulous scholarship, my thesis would not have appeared in the present form.
My heartfelt thanks also go to all my teachers of the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at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for their informative and inspiring courses and lectures,from which I have obtained a lot of knowledge and creative ideas that are conducive to the completion of my work.
And finally, I would express my sincere thanks to my
classmate Xu Jia, who generously lend me her hands during the course of writing this thes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