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移民的方法

合集下载

【府谷】我们的祖先来自哪里?历史上的府谷有哪些大的氏族?

【府谷】我们的祖先来自哪里?历史上的府谷有哪些大的氏族?

【府谷】我们的祖先来自哪里?历史上的府谷有哪些大的氏族?府谷明代大移民1368年正月,朱元璋率军攻破应天府(南京),即帝王位,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

元末战乱之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几乎成了无人区,陕北、晋西北等地也土地荒芜,一片萧条。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边防,从洪武三年(1370)至永乐十五年(1417),明王朝从山西和江浙一带往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等18各省,500多个县移民18次,其中经山西洪洞县广济寺移民局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就达百万之多,其规模和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在世界移民史上也十分罕见。

明朝移民的方法和步骤主要有军屯、商屯、民屯等几种,府谷移民多为民屯、军屯,许多移民是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强迫迁徙。

洪武二十八年(1395)元月,朝廷诏令山西都指挥使司属卫马步官军26600人往塞北筑城屯田,此次移民有很大一部分迁至府谷。

明成化二年(1466),又有大批移民从洪洞县迁到府谷。

在明代的不同时期,也有其他地区的移民迁入府谷。

明朝政府为了使移民顺利进行,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发放棉衣、川资(迁移路费)以及安家、置办农具的银两,在迁入地自便耕种土地,免赋税三年等。

移民们来到府谷后,伐林开荒,建村立寨,繁衍生息,府谷的许多村落都在这一时期形成。

如姓韩的住在一道梁上就叫韩家梁,姓王的住在一道沟里就叫作王家沟,姓李的住在一个沟岔里就叫作李家墕,姓冯的住在一道渠里就叫冯家渠,姓武的住在一个庄上就叫武家庄。

也有的村以居住者名字命名,如庙沟门镇董臣梁、赵茂梁。

还有不少地方以寨和墩或堡、营取名,以田姓为主建立的一个寨子就叫田家寨,还有段家寨、李家寨等。

姓王的守一个墩,居住下来就叫王家墩,姓赵的住在一个堡内就叫赵家堡。

凡以堡、墩、寨、营命名的村子当时多为军屯。

在府谷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府谷许多家谱、碑记和一些家族代代相传,其祖先来自洪洞县,其实是来自洪洞县周围的县乡,也有不少是从江浙、山东、河北等地经洪洞县移民到府谷。

明朝时期的移民情况明朝时期的移民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南方的调北

明朝时期的移民情况明朝时期的移民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南方的调北

明朝时期的移民情况明朝时期的移民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南
方的调北
明朝时期的移民情况。

明朝时期的移民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南方的调北征南、调北填南,将大量的人口迁徙到了贵州和云南,以加速云贵高原的开发,促进地区改土归流,为巩固边疆地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至今贵州生活着明朝30万军队的后代,他们被称为“屯堡人”。

他们住在军事屯堡中,传承着明朝的军屯文化。

另一个大移民是大槐树移民,是将山西的人口大规模迁徙到中原地区,以充实中原的人口。

所以说,河南老家这个词语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许多河南人都是明朝从山西迁徙而来。

这波移民次数多达18次,移民将近百万。

明朝的这两次大移民,对于国内的经济恢复、开发的确具有深远的意义。

另外,该时期还发现了下南洋的移民,这个移民一直持续到了清朝末期。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真相说什么?你知道了么!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真相说什么?你知道了么!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真相说什么?你知道了么!本文导读: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几种。

更多的还是采用招诱、征派的强迫的办法。

再说中原地方好,几年不纳粮,谁也不愿迁去,只好制定徙民条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徙。

并规定凡移民者都必须到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从这里出发,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

甚至如民间传说的那样采用诱骗形式。

官方预先张贴告示:除广济寺大槐树底下的人不迁,所有地方的人都迁,也有的传说限定某日凡愿迁者都到大槐树下报道,不愿迁者也必须到那里向官府央情。

结果,当成千上万的民众齐聚在大槐树下的时候,官府出其不意,调集大批官兵,一举将大槐树下团团包围,所到之人不论男奴老幼,一个不留全部迁移。

凡不从者便绳捆索绑,一串一串连接起来,在官兵的喝遣下不得不依从。

那些留在家里的老弱病残,闻讯后赶来。

自然是“爷娘妻子奔走相送、牵衣顿足、拦路哭喊"的情景了。

明朝大移民主要是从山西和江浙一带往中原地区移民。

从各种历史资料上证实,明朝大移民最早开始于洪武三年直至永乐十五年,移民十八次。

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

十八个省,五百个县。

八百八十一姓。

据《中国通史·明·》记载:朱元璋为解决宽乡劳力不足,狭乡缺少土地的矛盾,从1307年开始移民垦田。

他下令迁苏、松、嘉、湖、杭无田农民四千余户去临濠(安徽怀远、定远、凤阳、嘉山境内),徙江南民四十万于凤阳,迁山西泽(山西晋城)、潞(山西长治)二州无田农民于河北、山东、河南一带。

凡移民垦田,都有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

明代人口的大迁徙有着重要的意义。

促进了人口的增加。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移民主要是垦荒屯田,这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促进了民俗的重组。

人是民俗事象的“综合载体”,一个人或是少数几个人进入一个新的民俗圈,往往被当地的民俗所同化,这便是所谓的“入乡随俗”。

明朝震撼中国的江西大移民

明朝震撼中国的江西大移民

明朝震撼中国‎的江西大移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江西先民的大‎迁移,开创了中国历‎史一片片新的‎天地。

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打长沙,与陈友谅旧部‎和元王朝残余‎势力血战四年‎,损兵折将,最后才于13‎68年(洪武元年)夺得胜利,确立明王朝在‎长沙的统治。

元末明初这场‎连年战祸,使长沙田园荒‎芜,百姓亡散,庐舍为墟,许多地方渺无‎人烟。

于是,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长沙地区‎(湖北和湖南,当时二省是一‎个省份,称之为湖广省‎),并允许“插标占地”,奏响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

因明朝崇祯年‎间张献忠农民‎起义,在德阳地区作‎战频繁。

康熙十六年,清军为消灭义‎军,滥杀无辜,人口殆尽,一片荒芜。

清廷下诏,江西、湖南、湖北众多居民‎被迫迁居。

民间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数个世纪过去‎了,浩瀚的中国历‎史上,5次大移民中‎,江西人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时空演奏的‎宏大交响乐中‎,江西的先民们‎就如顽强的种‎子一般,落在大邑通途‎,撒在穷乡僻壤‎,直至根深叶茂‎。

今日,本报记者与读‎者一同撩开历‎史的尘埃,感触江西先民‎大迁移那震撼‎人心的音符,重回壮阔史诗‎。

四川三石碑再‎现史实近日,据四川媒体称‎,四川清溪镇清‎溪高中附近发‎现的三块清代‎江西墓碑,使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历史‎再度浮出水面‎,史学家们因此‎认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至‎少被延长近6‎0年。

史学界公认的‎清朝政府的移‎民,起于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止于四川西北‎金川之战(公元1776‎年)。

在清溪发现的‎3号碑字迹最‎清晰,碑文可见:魏佐宗、魏佐信为父立‎碑,其父是“江西赣州府安‎远县楠水乡太‎平保人氏”,卒于“光绪辛卯年十‎二月”(公元1891‎年)。

假如活到六十‎岁,那么在江西出‎生时间为18‎31年,而入川是在出‎生之后。

明朝大移民详细记录

明朝大移民详细记录

明朝大移民详细记录明朝大移民是指明朝时期,由于政治、经济、自然灾害等原因,大量人口从中原地区向南方和西南地区迁移的现象。

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南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明朝大移民的详细记录:一、移民原因1.政治原因: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官员贪污等问题严重,导致社会不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许多人为了逃避政治压迫和战乱,选择离开中原地区。

2.经济原因:明朝后期,由于战争和天灾等原因,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导致粮食短缺和物价上涨,许多人为了生计,选择到南方和西南地区谋生。

3.自然灾害:明朝后期,中原地区经常发生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导致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许多人为了生存,选择到南方和西南地区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二、移民目的地1.南方地区:明朝时期,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气候温暖、水土肥沃,适合农业生产,因此成为大量移民的目的地。

其中,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省份成为移民的主要目的地。

2.西南地区:明朝时期,西南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适合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因此也成为大量移民的目的地。

其中,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成为移民的主要目的地。

三、移民方式1.步行: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许多移民只能步行前往目的地,这种方式需要花费较长时间,风险较大。

2.水路:由于南方地区河流众多,许多移民选择乘坐船只前往目的地,这种方式相对安全,但需要支付较高的费用。

3.马车:一些富裕的移民选择乘坐马车前往目的地,这种方式速度较快,但费用也较高。

四、移民影响1.南方地区:明朝大移民对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移民带来了新的生产技术和商业文化,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2.中原地区:由于大量人口的迁移,中原地区的人口减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但也促进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政治改革。

3.西南地区:明朝大移民对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

明朝洪武年间山西人口大迁移

明朝洪武年间山西人口大迁移

明朝洪武年间山西人口大迁移人口是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因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影响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社会人口流动类型主要有四种,明代亦然。

《明史?食货志》云:‚人户避徭役者曰逃户,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有故而出侨于外者曰附籍,朝廷所移民曰移徙。

‛就明代而言,逃户、年饥流民、附籍贯穿始终,避兵流民主要在明初和明末,移徙则主要在明初。

而明初的人口迁移中,山西向中原及两淮地区移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人口迁移。

一、明朝洪武年间山西移民基本概况及特点山西移民概况明朝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迫于某些社会问题的压力而自发出现的流民,另一种是统治者基于某些需要而主动安排或经官方允许的移民。

前者往往处于盲目无序状态,故对国家的消极影响较大;后者则是官府组织的有计划的定向流动。

而洪武年间的人口迁徙以政府组织为主导。

主要成员是参加开荒的贫苦农民和屯垦的军队,流动的去向,大部分是由人多地少的‚狭乡‛,迁到地多人少的‚宽乡‛,少数用来充实京都。

‚洪武二十一年……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广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

‛将山西人由狭乡迁往宽乡,屯垦开荒,以恢复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

就明初山西人口分布态势而言,平阳府、太原府、潞州府、泽州府是当时人口相对密集之区,理所当然地成为移民重点区域。

由于明初移民的官方性质,选择一个对于各府州县民众距离相对适中且方便的集结地点就显得很重要。

洪洞县标志性的大槐树成为山西移民出发前的聚集地。

山西移民特点1、规模大,分军屯、民屯、商屯,以民屯为主。

明朝立国后大规模地移民屯垦以迅速激活农村经济,‚屯田之制:曰军屯,曰民屯。

‛‚移民就宽乡,或招募或罪徙者为民屯。

‛大规模的民屯主要是把农民从地少人多的狭乡移往地多人少的宽乡进行垦荒,也有一部分人是招募来的或者是罪徙者。

《明史?食货志》载:‚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朝代,它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有显著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伟大的朝代最终走向了衰落。

在明朝灭亡前夕,大批的中国人开始寻找移民的方法,以期在外面获得发展机会。

那么,明朝大移民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将为您介绍几种常见的移民方式。

一、通过官方组织移民明朝时期,国家对移民政策的管控非常严格,一般人想要移民必须通过官方渠道。

在当时,朝廷为了加强对东南沿海的管控,实行了许多相关政策,如修建长城、戍守边疆,以及通过官方组织移民等。

这些政策使中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人口逐渐向东南沿海迁移。

在移民过程中,由官方组织的移民队伍会提供安家费、手工器械和耕牛等必需品,帮助移民在异乡安居落户。

此外,官方组织的移民队还可以在异地推行政策,鼓励移民人口发展种植业、手工业等生产活动。

二、随商贸队伍移民明朝时期,随着商贸活动的不断发展,搭乘商船、商贸队伍移民渐渐成为一种便捷的方式。

当时,经商队伍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如广州、福州、泉州等地。

在商贸队伍中,许多人士作为贸易商的随从人员,他们可以借助贸易高峰期来到海外,从而实现移民的目标。

在商贸队伍中,旅程较长的时候,还需要雇佣一些当地人帮忙搭建营地、提供食宿等服务。

这些人在商贸队伍中的经历,通常是赚取一些商人给的报酬,可以帮助他们在异乡逐渐安顿下来。

三、逃难式移民明朝时期,逃难流动人口逐渐增多。

当时,因为有战乱或者灾害等原因,很多民众被迫离开家园,成为逃难人口。

这些人通常没有稳定的目的地,只能四处漂泊。

在移民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如疾病、饥饿和缺乏安全保障等。

但是逃难式移民最终也演变成一种渐进式移民过程,这些人通常在移民后选择顺应当地的风俗和生产方式,慢慢地适应异乡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士可以转变为当地的劳动人口,深入参与到当地经济、文化活动中去。

总的来说,明朝时期的大移民主要是由三种方式实现的:通过官方组织、随商贸队伍以及逃难移民等。

明朝大移民的历史典故

明朝大移民的历史典故

明朝大移民的历史典故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明朝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制定了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前后经历三代皇帝长达50年,覆盖中原、华东数省,波及大半个中国。

几百年来与各地土著人杂陈而居,既有交流和融合,也必然有矛盾和竞争,正是在这些不断发生和消解的矛盾和竞争中,克服了民族惰性,激发了聪明才智、生机和活力。

也正是在一代一代婚配、交流和融合中,优化和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激活了人的各种潜在素质,在中国国中原地带的人类进化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民间还流传着若干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

根据民国《洪洞县志·卷七·舆地志》记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

按《》,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会之所。

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

动身一般是在秋收后,为的是多积攒点安家落户的费用。

飒飒秋风之中,树叶凋落,一个个老鹳窝更加醒目。

移民拖儿带女上路了,故土难舍,忍不住频频回首,再看一眼故乡。

路远了,村舍看不见了,映入眼帘的唯有那棵巍峨的大槐树和错落其上的一个个老鹳窝。

于是,这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为故乡的标志。

大多数方志、家谱、墓碑以及口头传承只是笼统地说来自洪洞县,也有一些具体到某个村落,如、打水巷子、卧疃村、老吴村、双龙街、东门里、双狮子胡同等等。

在山东洪洞移民村落中,也有不少是洪洞以外其他府县的。

诗词。

清朝末年,有个叫的为官(今山东菏泽),当地土民听说他是洪洞人,像远嫁的女儿见了娘家人一般,格外亲热,有些人还翻出族谱给他看,说祖上本也是洪洞人。

景大启很受感动,就和另一个在山东做官的洪洞人相商,募资修复遗址。

此议得到了若干洪洞人的支持。

于是,在大槐树旁建起了碑亭,还有牌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明朝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制定了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决计把农民从狭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

至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五十年的迁民活动。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等几种。

洪洞大槐树,采用招诱、征派的强迫的办法。

再说中原地方好,几年不纳粮,谁也不愿迁去,只好制定徙民条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徙。

并规定凡移民者都必须到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从这里出发,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

甚至如民间传说的那样采用诱骗形式。

官方预先张贴告示:除广济寺大槐树底下的人不迁,所有地方的人都迁,也有的传说限定某日凡愿迁者都到大槐树下报道,不愿迁者也必须到那里向官府央情。

结果,当成千上万的民众齐聚在大槐树下的时候,官府出其不意,调集大批官兵,一举将大槐树下团团包围,所到之人不论男奴老幼,一个不留全部迁移。

凡不从者便绳捆索绑,一串一串连接起来,在官兵的喝遣下不得不依从。

那些留在家里的老弱病残,闻讯后赶来。

自然是“爷娘妻子奔走相送、牵衣顿足、拦路哭喊"的情景了。

事实是不是这样,从政史资料记载迁山西平阳之民却有数处。

洪洞县是平阳人口最多的县份,洪洞县是迁民重点应是无疑问的。

而且洪洞县地处交通要道,北通幽燕、东接齐鲁、南达秦蜀、西临河陇,洪洞县北关的广济寺又是唐宋以来的驿站,明朝政府在这里设局派员,集中移民队伍,发放川资凭照,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

移民过程:明朝大移民主要是从和江浙一带往中原地区移民。

从各种历史资料上证实,明朝大移民最早开始于洪武三年直至永乐十五年,移民十八次。

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

十八个省,五百个县。

八百八十一姓。

据《中国通史·明·》记载:朱元璋为解决宽乡劳力不足,狭乡缺少土地的矛盾,从1307年开始移民垦田。

他下令迁苏、松、嘉、湖、杭无田农民四千余户去临濠(安徽怀远、定远、凤阳、嘉山境内),徙江南民四十万于凤阳,迁山西泽(山西晋城)、潞(山西长治)二州无田农民于河北、山东、河南一带。

凡移民垦田,都有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

一、洪武时期,据《明史·食货志》、《》、《》等记载:
洪武九年(1376年)11月,徙山西真定民无田者于凤阳屯田。

洪武十三年(1380年)5月,山西民为军者24000余户,悉还为民。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8月,户部郎中建议开始实施移民屯垦。

采纳了刘九皋的这一建议,很快作出决定,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8月,后军都督上奏称:“山西贫民徙居大名、、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

”于是,“赏从整等钞、锭,送后军都督佥事徐整分田结之。

仍令回沁州召募居民。

时上以山西地狭民稠,下令许其民分北平、山东、河南旷土耕种,故从整等来应募也”。

这次移民影响很大,山西沁州百姓张从整等一百一十六户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11月,“上以河南彰德、、归德、山东临清、东昌诸处,土宜桑枣,民少而遗地利,山西民众而地狭,故多贫。

乃命后军都督佥事等往谕其民,愿徙者验丁给田,其冒名多占者罪之,复令工部榜谕”。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8月,给民兵十万人,钞各30锭,令量牛屯田。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12月,后军都督府柬事木恪、徐礼还京。

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徙居彰德者听。

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明、东昌、开封、怀庆七府徙居者凡598户。

计当年收谷粟麦三百余万石,棉花余斤,麦苗13180余顷。

圣上甚喜曰:“如此十年吾之贫者少矣。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宋国公冯胜等籍民兵还。

先是上遣胜等往太原、
平阳选民丁立都伍,置卫屯田,至是还以所籍之数报之。

计平阳选民丁九卫、、、沁、汾选丁七卫……每卫5600人。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元月,甲寅遣使救晋王桐,发山西都指挥使司属卫马步官军26600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9月,后军都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明、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26072顷。

二、建文时期。

建文四年(1402年)9月,命户部遣官核实出山西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沁、汾五洲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县。

三、永乐时期。

永乐元年(1403年)八月,定罪北京为民种田例。

先是刑部尚书郑赐督察院佐都御使陈瑛等上言……北平、永平、遵化景地肥沃,人民稀少,凡徙危罪除……其余有犯罪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县为民种田。

……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部政司就本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

永乐二年(1404年)9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一万户实北平。

永乐三年(1405年)9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民实北平。

永乐四年(1405年)元月,湖广、山西、山东等处郡县史李懋等240人言愿为民北平,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

永乐五年(1405年)5月,命户部从山西之平阳、泽、澜、山东之登莱好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费一百锭,口粮六斗。

永乐十四年(1405年)11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2300余户于保定州,免赋役三年。

永乐十五年(1417年)5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
皆阙上言:本处地孬且狭,岁次不登,衣食不给,分丁于北平、广平、清河、真定、冀州、南宫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依例输税,仍免田租一年。

明朝大移民经历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帝。

历时50年时间。

覆盖中原、华东数省,波及大半个中国。

明朝大移民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移民分布。

根据《》、《》、《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

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

社会影响。

明朝政府为了使移民能顺利进行,曾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发放棉衣、川资(迁移路费)以及安家、置办农具的银两,到那里土地可以“自便置屯耕种”,还免其赋税三年。

山西移民来到中原地区,看到那么多肥沃的土地无人耕种,一时间慌了手脚,有的跑马占地,以马蹄印为界,谁圈起来就是谁的;有的以犁占地,围着大地犁上一圈,这地就归我所有了。

有了地就张罗着盖房造屋,建立村落,有的依据地形建造,叫某坡、某坑、某河口、某湾;有的依据自己的姓氏,叫某村、某庄;也有的依据不同的行业,会种菜的叫某菜园;会打油的叫某油坊;会造纸的叫某纸坊。

还有的依据盖的房子取庄名,盖瓦房多的就叫某瓦房;盖平房多的就叫某平坊;盖楼多的就叫某楼等。

还有不少地方以“屯”、“营”取名的村庄很多。

如:丁官屯、马坊屯、欧山屯以及张营、李营、孟营等。

这些屯和营的来历大都是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实行军屯田、民屯田、商屯田所致。

据部分调查资料显示,中原一带特别是河南、山东一带半数以上的村庄是明代建立的。

如:山东省金乡县共有村庄1247个,元朝以前建村69个,明朝建村830个,清朝建村323个,民国以后建村8个,建村年代不详17个。

金乡县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山东省曹县共有自然村2276个,属明代移民建村的就有1606个。

滕州市现有1223个自然村,属明代建村的就有
687个。

现存425部族谱和碑文中,有225部族谱明确记载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自洪洞县迁民来此。

河南省的林县、孟县、汤阴、内黄、兰考、修武等大多数县份的村庄都是自山西洪同大槐树移民来此。

社会评价。

明朝大移民前后经历三代皇帝长达50年,覆盖中原、华东数省,波及大半个中国。

几百年来与各地土著人杂陈而居,既有交流和融合,也必然有矛盾和竞争,正是在这些不断发生和消解的矛盾和竞争中,克服了民族惰性,激发了聪明才智、生机和活力。

也正是在一代一代婚配、交流和融合中,优化和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激活了人的各种潜在素质,在中国国中原地带的人类进化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