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效率教案

合集下载

机械效率教案

机械效率教案

机械效率教案教案:机械效率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意义;2. 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3. 掌握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4. 运用机械效率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如自行车、汽车、电风扇等,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机械设备的效率有差异。

2. 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意义解释机械效率是指机械设备转化输入能量为输出能量的比例,能量损失越小,机械效率越高。

强调机械效率对于能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至关重要。

3. 讲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介绍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机械效率 = 输出能量 / 输入能量。

使用数学公式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原理。

4. 分析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讨论不同机械设备的效率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如摩擦损失、能量转换的损耗等。

5. 运用机械效率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一个机械设备的输入能量为1000焦耳,输出能量为800焦耳,求机械效率是多少?6. 总结和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约能源,提高机械效率。

拓展讨论机械效率在不同行业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资源:1. PPT或白板、标志笔;2. 机械设备实物或图片。

评估方法:1. 课堂练习:出几道机械效率的计算题目,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一个实际应用机械效率的例子,评价其应用的合理性和效果。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行实验,利用简单的仪器测量机械设备的输入能量和输出能量,计算机械效率,并比较不同设备的效率差异;2. 学生可以调查不同机械设备的效率数据,并进行分类和分析,探讨效率较高的机械设备都具备哪些特点。

八年级下册课文机械效率的教案

八年级下册课文机械效率的教案

八年级下册课文《机械效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机械效率,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3.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4. 实际问题中的机械效率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

难点: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及实际问题中的机械效率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机械效率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实验、实例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机械效率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

3. 课堂讲解:结合实例,讲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4. 动手实验: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效率的变化。

5. 小组讨论: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机械效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机械效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机械效率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操作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机械效率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评价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

2. 实验器材:滑轮组、测力计、计时器等。

3. 教学课件:包含图文并茂的讲解、实例分析、动画演示等。

4. 练习题库:包括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优秀8篇)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优秀8篇)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优秀8篇)机械效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组装滑轮组,掌握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

2、能进行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观察、思维等能力,增强团结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1、滑轮组的绕线组装,2、重物上升的距离和绳子自由端所通过距离的测定。

理解S与h的关系。

3、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实验器材1个定滑轮和1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2个定滑轮和2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刻度尺,钩码(或重物),弹簧测力计,铁架台,铁夹,细绳教学过程设计一。

复习提问1、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什么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二。

预习提问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实验步骤。

三。

实验指导1、在实验中,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测量应该在工作过程中进行。

在测量中,弹簧测力计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动。

必须在拉动中读数。

为了避免实验时顾此失彼,同一实验组的同学要分工合作。

2、钩码上升高度的测量,可先量出钩码到桌面(或铁架座面)的距离h1,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后,再量出钩码到桌面(或铁架面)的距离h2那么h2-h1就是钩码升高的高度h 。

为了测量和计算方便,钩码前后的高度h1、h2最好是整数。

3、弹簧测力计通过距离的测量,可以仿照测量钩码提升高度h的方法进行,或者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做个带色的记号,再拉弹簧测力计,量出记号到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这就是弹簧测力计通过的距离s 。

4、在实验中要求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记录测得的数据,不能凑数。

实验结束,要整理仪器,并放回原处。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复习和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启发实验回顾已学知识,明确实验内容,了解实验器材、实验目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为动手实验做准备。

四。

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安排实验分工四人小组成员好分工:一人负责操作,一人负责测量,一人负责记录,一人负责观察、指挥。

初二物理机械效率教案5篇

初二物理机械效率教案5篇

初二物理机械效率教案5篇初二物理机械效率教案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学大纲所提出的纲、要要便于教材的叙述,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欢迎分享!初二物理机械效率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重、难点: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正确使用温度计教学器材:烧杯、冷热水、温度计、体温计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 温度计二、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课本70页试验:图4.4-1示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学生结论〔……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3、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度℃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

低于0℃用负数表示例:37℃读作37摄氏度-45℃读做零下45摄氏度4、体温计:○1 结构、量程、分度值○2使用5、实验用温度计的使用: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总结:(1)使用前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或低于量程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2)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②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八年级《机械效率》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机械效率》教案、教学设计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机械的了解和看法,讨论如何衡量这些机械的效率。
3.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出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机械效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即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解释有用功、总功和额外功的概念。
2.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并强调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机械效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和提高效率的措施。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强调机械效率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节能环保,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课堂所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机械效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机械效率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
3.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和措施,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如剪刀、自行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机械在使用过程中的效率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机械效率。
5.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增强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提高机械效率的重要性。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机械效率教案

机械效率教案

机械效率教案一、课程背景在机械工程领域中,机械效率是评估机械设备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机械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节能性能以及使用寿命等方面。

因此,了解和提高机械效率是机械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为此,本教案将介绍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3. 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4. 能够分析和评估机械设备的效率;5. 提高学生对机械效率的认识和意识。

三、教学过程1. 机械效率的概念介绍(15分钟)(1)通过图示和简单的例子引入机械效率的概念。

(2)与学生讨论机械效率的定义和意义,以及为什么提高机械效率对机械设备的重要性。

2. 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20分钟)(1)介绍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并解释各个参数的含义。

(2)与学生一起进行机械效率的计算练习,以加深理解。

3. 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20分钟)(1)介绍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如摩擦损失、能量转换损失、传动效率等。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机械效率的影响。

4. 案例分析(30分钟)(1)选取一个机械设备,例如汽车发动机或风力发电机,通过实际数据和计算方法分析其机械效率,并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效率变化。

(2)提供相关数据和问题,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并提出改进机械效率的建议。

五、课堂讨论和总结(15分钟)(1)学生与教师一起讨论案例分析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分享分析过程和结论。

(2)总结课程内容,强调机械效率对机械设备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注重提高机械效率。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份关于机械效率的小结报告。

报告要包括对机械效率的理解、案例分析的过程和结论,以及对机械设备效率的改进建议。

七、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小结报告,对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估。

同时,课堂讨论和互动也是评估学生参与度和思维能力的重要依据。

《机械效率》教案(优秀3篇)

《机械效率》教案(优秀3篇)

《机械效率》教案(优秀3篇)机械效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3、培养学生对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难点: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教学仪器】电脑教学平台一套,滑轮组、铁架台、弹簧秤、刻度尺、相同木块和细线各20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师:我们学校旁有一座私人住宅正在建造中,现在需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

在投影仪上映出下图:引导学生先观察图片,一分钟后,教师: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呢?学生:第三种方法最省力。

教师:如果从功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会怎样呢?首先,让学生一起分析,这三种工作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把重100牛的沙子从地面运到三楼,这是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同学们计算一下,单纯完成此任务,需要做多少功呢?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果,板书:W1=G沙·h=600J第三种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3)W2=G总·h=690J第二种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2)W2=G总·h=780J第一种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1)W2=G总·h=3120J(此处学生遇到了困难,这也是安排上面计算顺序的目的。

困惑一:需要计算楼梯的长度吗?提示学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可以分解成先水平移动不做功,再竖直升高做功。

困惑二:人的体重该不该算上?)学生分析计算结果:三种方式做的功都比W1多,额外多做的功不一样,可见第三种方式最好。

《机械效率》的教学设计4篇

《机械效率》的教学设计4篇

《机械效率》的教学设计4篇《机械效率》教学设计篇一1、有用功:2、额外功:3、总功:4、机械效率:①定义:②表达式:③理解、强调:练习题分析,作图,说明,草稿等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机械效率篇二如何实施机械效率的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机械效率”是人教社根据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而修订的初中物理第一册最后一章第三节内容。

它是学生在对“力”、“力和运动”、“功和功的原理”等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上比较综合的一节,且有所扩展,涉及到一定量的计算,在实际中有重要的应用,在社会生活中也有相应的体现。

因而,本节内容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因学生缺乏对“机械”的感性认识而又有一定的抽象性,《大纲》也提出了“理解”的较高的教学要求。

由于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其本质缺乏认识,“功的原理”可以说既简单又复杂,学生也并不一定真正理解,所以学生在学习“机械效率”时也必然有一定的困难。

特别是对几种“功”的表现形式、实质意义及相互关系的理解有相应的困难。

学生们虽然对物理的学习也有近一年的时间,有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和理解能力,但他们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仍然较低,对事物的认识仍主要借助于感性认识,需要靠教师的有效引导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通过理性认识的建立和知识的获得,获得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智能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要突出“以学生为本”,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的定位就不应仅仅停留在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提高上,要定位在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通过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和过程方法,感悟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体现和应用,从而产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人与人团结合作、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情感态度。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相互关系,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能正确认识几种功的表现形式,能利用机械效率解决有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效率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芦花潭中学--袁明坤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明确机械效率是描述做功效率的物理量。

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算。

3.能设计实验,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特点,知道使用机械就要做额外功。

2.通过实验与讨论,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和方法,有合理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意识,增强将
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有用功和额外功”“机械效率”两部分构成,机械效率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要通过实例分析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使学生真正认识机械效率的含义。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中要组织学生经历测量的全过程,如让学生经历组装实验装置、测量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他们的实践体验。

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有关计算。

难点: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三、教学策略
以“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为背景,提出问题:动力对绳子做功等于动滑轮提升重物所做的功吗?让学生猜测并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经过数据分析后发现,动力对绳子做的功总是大于动滑轮提升物体做的功。

进一步分析讨论,引出有用
功、额外功和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效率的概念。

通过理解、运用机械效率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到提高机械效率的两种方法:减小额外功和增加有用功。

在讨论了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的问题之后,把效率问题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使学生明白只有提高学习效率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动滑轮、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导入新
课(5分钟)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家在三楼。

想把洗手
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

请同学们
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
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最好?
图1
如图1所示的三种方法供参考:第1种是人直接提
着沙子上楼;第2种是把沙子放进桶里,人通过动
滑轮把沙子拉上楼;第3种是把沙子放进质量较小
的袋子里,人通过动滑轮把沙子拉上楼。

请学生发表
自己的见
解,提出各
种方案。


对各个方案
进行讨论,
比较优缺
点。

经过讨论明
确第一种方
法太不方
便。

第三种
方法最
好,因为它
比第二种方
法用的力
小。

提升相
同高度做的
创设
真实
的情
景,
容易
激发
学生

趣,
顺利
进入

学。

通过

论,
为下
面学
新课教
学(30分钟)一、有用功和额外功
结合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看提沙子过程
的视频。

思考:
1.在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的过程中,每种方法中
各对哪些物体做了功?
2.无论他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是他对什么做
的功?
3.在几种不同的方法中他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分别是什么?
板书:一般来说,机械对外所做的功为有用功,机
械克服自身部件的重力和摩擦力所做的功为额外
功,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为总功。

总功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指出:前面实验中,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
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总功最少。

讨论:不使用机械直接提升物体做的功,与使用机
械提升物体做的功一样吗?(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
进一步思考
并回答。

边实验边填
表。

分析实验误
差,指出要
使重物重一
些,误差就
会小一些。

(1)不相

(2)手拉
绳做的功多
(3)有摩
擦,在提起
重物时还要
提起动滑
轮。

进一
步理
解有
用功
和额

功。

并会
测量
有用
功和

功。

次数手的
拉力
F/N
手移动距
离s/m
钩码

G/N
钩码上升高
度h/m
1
2
3
5.分析实验数据:
二、机械效率
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

在物理学中,经过讨论回
答:机械效
率没有单
位,总小
锻炼
分析
实际
问题
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
三者之间的关系:
注意:对于实际机械,由于总是有额外功存在,η<1。

组织学生讨论:
1.机械效率有单位吗?
2.为什么机械效率没有大于1的?
3.用小数和百分数来表达机械效率,你认为那种表达更好?
通过多媒体展示例题:
利用如图2所示的滑轮组,在F=80N的拉力作用下,将一个重为180N的物体匀速举高1m,绳重、摩擦不计。

求:总功、有用功、额外功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图2
(1)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计算
(2)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3)总结、评价
如何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于1,用百
分数表示。

意在练习机
械效率公式
的应用、使
学生加深认
识有用功、
额外功和总
功的概念。

学生动手实

理论联系实
际,培养学
生将科学知
识应用于日
常生活和社
会实践的意
识。

的能
力。

通过
交流
与合
作,
培养
学生
团结
合作

神。

1.实验原理:
2.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甲、乙两个滑轮组、长约2m的细绳。

3.步骤: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G并填入表格。

②分别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

③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读出拉力F 值,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将这三个量填入表格。

④算出有用功W有用、总功W总功、机械效率η并填入表格。

实验次数G (N)h(m)W
有用
(J)
F
(N)
s
(m)
W

(J)
η
1
2
3
4
结论:
1.动滑轮重一定,物重越大,机械效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