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三节机械效率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三节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1.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重点:机械效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物理意义。
-难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机械系统相结合,进行机械效率的计算和分析。
2.掌握实验测定机械效率的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并准确处理实验数据。
-重点:实验步骤、仪器使用和实验数据的记录。
-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以及从实验结果中提炼出物理规律。
-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
针对八年级下册的学生,他们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机械效率的学习将更为深入和具体。然而,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对能量损失、效率优化等概念可能感到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此外,学生在数学运用、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可能会影响到对机械效率的计算和实验结果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4.教学反思
-教师应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提供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将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滑轮组,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使用滑轮组时,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我们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但物体移动的距离却很小?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距离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
-学生能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机械效率的测定,掌握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
-学生能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使用适当的方法处理数据,得出可靠的实验结果。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3节机械效率教案

机械效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1)能结合实际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过程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物体重力的大小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教材分析重点重点:机械效率概念难点难点: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动滑轮、铁架台、钩码若干、细绳、刻度尺、弹簧测力计、多媒体定滑轮和动滑轮各两个、铁架台、钩码若干、细绳、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教学过程导入新授一、导入新课二、进行新课(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复习引入:(一)、提出复习内容:1、使用杠杆、滑轮各有什么好处?2、什么是功?功的计算公式?(二)在复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使用机械能够省力能否省功呢?引入课题:本节课我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在引入(使用机械能能否省功?)的基础上演示课本12.3-1实验复习回顾:1、使用杠杆、滑轮均可以省力2、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则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功的计算公式:W=FS有用功:使用机械时所做的对人们有用的功;额外功:使用机械时所做的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总功:使用机械时总共做的功甲乙(一)进行实验:实验1:用图甲所示的装置用弹簧测力计将重为1N的钩码匀速提升10cm,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算出此时所做的功;实验2:用图乙所示的装置用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的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算出此时所做的功;(二)比较实验1和实验2计算结果探究使用机械能能否省功?(三)分析使用机械不但不省功而且费功的原因:注:此时老师反复演示用滑轮提升物体给学生以暗示(四)在实验及分析的基础上给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小试身手----巩固练习:1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2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捞上的桶里带了一些水这种情况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点拨:W总=W有+W额(五)在上面实验、计算及分析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总结有用功、总功的计算方法点拨:公式W有=Gh中G代表物体重力h代表物体升高的计算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提升钩码所做的功:W=Gh=1N×0.1m=0.1J计算用动滑轮提升钩码所做的功:W=FS=0.6N×0.2m=0.12J不省功;(且费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分析:使用机械时不仅对提升物体做了有用的功同时还要对动滑轮的重以及摩擦做额外的功由于目的是提水故提水做的功是有用功提桶做的功是额外功由于目的是捞桶故提桶做的功是有用功提水做的功是额有用功的计算方法:W有=Gh;(二)机械效率 1、概念: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2、表达式:高度;公式W 总=FS 中F 代表施加在杠杆上的力S 代表该力移动的距离应用练习: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把重为200N 的货物提到9m 高的楼上所用的拉力为80N 则总功为 ;有用功为 额外功为点拨:绳端移动的距离为27m. (六)拓展:若水平方向拉动物体有用功如何计算? 过渡语:既然使用各种机械做功时不可避免的要做额外功而人们又希望比较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因此引入了机械效率的概念 1、 组织学生看书“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表达式 点拨:(1)“机械效率”的含义:机械效率反映的是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的高低而不是有用功或总功的大小并举例说明: 如:起重机的机械效率为40℅抽水机的机械效率为60℅. 也就是说1、起重机做功时有用功在总功中占有40%另外的60%是额外功.抽水机做功时有用功在总功中占有60%另外的40%是额外功. 2、起重机的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小于抽水机的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但是起重机做的有用功不一定比抽水机做的有用功 少而起重机做的总功不一定比抽水机做的总功多 (2)机械效率总小于1且无单位(3)求解机械效率的思路:先求有用功:W 有=Gh 或W 有=fS 再求总功:W 总=FS;最后求机械效率: 例题:用一个动滑轮把500N 的重物 提高1m 所用的拉力是300N 在此过程中有用功为多少?总功为多少?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多少? 总功的计算方法: W 总=FSW 总=FS=80N ×27m=2160J W 有=Gh =200N ×9m=1800J. W 额= W总--W有 =2160J -1800J =360J W 有=fS ,其中f 代表物体与接触面的摩擦力S代表物体水平移动的距离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表达式为: %100⨯=总有用ηW W 由于使用各种机械时不可避免的要做额外功因此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一定小于1;而功比功单位消掉故无单位GF.%100⨯=总有用ηW W %100⨯=总有用ηW W注:一个同学到黑板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拓展:机械效率的变形公式:总有用W W =η动力动力物S F h G ••=η额外有用有用W W W +=η总额外总W W W -=η2、组织学生汇报、讨论、交流课前收集的常见机械的机械效率值同时老师用课件展示离心式水泵柴油机起重机汽油机60%-80%28%-37%40%-50%22%-27%求解:W 有=Gh =500N ×1m=500JW 总=FS =300N ×2m=600J=500J/600J=83.3℅展示课前准备的常见机械的机械效率值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器材:定滑轮、动滑轮各一个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刻度尺、铁架台 需测的量:钩码的重G 钩码被提升的高度h,拉力F 和绳端移动的距离S%100⨯=总有用ηW W(三)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四)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电动机80%-90%.燃气轮机20%-30%.1804年特雷维辛克发明的蒸汽机车.蒸汽机的效率通常只有6%-15%.空气喷气发动机50%-60%1、提出问题:要测如图所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哪些器材?需要测哪些量?2、组织学生检查器材是否齐全3、按照步骤进行实验:(1)按照图示安装滑轮组算出钩码的重力并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2)匀速竖直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缓慢上升读出拉力F的值并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3)算出有用功W有总功W总机械效率并填入表格(4)改变钩码的数量再做两次上面的实验实验表格:次数钩码的重力G/N提升的高度h/m有用功W有/J拉力F/N绳端移动距离S/m总功W总/J机械效率123学生检查器材是否齐全小组同学交流合作按照步骤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分析原因:同一滑轮组额外功一定所提升的重力越大有用功占总功的比越大故机械效率越高不相同因为有用功一定额外功不同并用实验验证改进结构使注:学生实验过程中将实验步骤及实验表格用大屏幕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小结:根据实验数据小结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所提升重力的增大而升高拓展:思考若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机械效率是否相同?且用实验验证(用两定、两动的滑轮组提升与上面相同的重物)过渡语:使用机械时机械效率越高越好那么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呢?组织学生从影响一个机械的机械效率高低的影响因素额外功的角度提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之更合理更轻巧;并在使用中经常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的状态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所提升重力的增大而升高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机械效率是不同的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所提升重力的增大而升高作业布置(2)汽车司机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把汽车从泥坑里拖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哪部分功是有用功?哪部分功是总功?2、一台起重机将重3600N的货物提高4m如果额外功是9600J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是多少?总功是多少?机械效率是多少?起重机在哪些方面消耗了额外功?3、起重机把质量为0.6t的重物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J,起重机的效率是多少?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来分析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更能使学生真正认识机械效率的含义2、让学生经历组装实验装置、测量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加实践体验3、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机械使用历史发展的资料通过汇报、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了“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的课程理念4、对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教学除了按照课本设计的内容进行了实验总结出了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随所提升重力的增加而升高的结论同时还补充了不同的机械提升同一物体的机械效率不同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对后续处理相关习题也很有好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三节机械效率教案

第三节机械效率●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案和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构效率。
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教具:弹簧秤、小车、长木板、铁架台。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引导:课文107页中的各种方法都能把沙子运到楼上,同学们由此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总共做了多少功?克制沙子重力做多少功?各种方法做功是否同样多等问题。
]2.引入课题:机械效率。
二、新课教学:〔一〕机械效率1.组织讨论。
找出各种方法中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用不同方法,人所做的功不完全一样,但克制沙子重力所做的功是一样的。
]2.能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了吗?人对沙子所做的功是对我们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
对桶、口袋所做的功是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额外所做的功,叫做额外功。
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叫做总功。
分析: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防止地要做额外功,即有用功始终都要小于总功。
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的公式:有用功-W有用,总功-W总,机械效率-η提出问题:机械效率可以大于100%吗?分析得出:使用机械时会不得不做一些额外功,所以机械效率必然小于100%。
例题:起重机把质量为0.6t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二、斜面的机械效率1.阅读“斜面的机械效率〞。
了解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
2.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和记录表格。
3.完成实验的实验报告。
三、课堂小结四、作用:110页1。
五、教学反思:板:四.机械效率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3机械效率 教案1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3机械效率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3节机械效率,主要讲述了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机械效率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掌握了功、功率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机械效率实例认识不足,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理解不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学会计算机械效率,知道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认识机械效率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
2.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2.实验法:进行机械效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过程。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机械效率实例,加深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测力计、计时器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机械设备,如起重机、自行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设备与机械效率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
通过示例,讲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机械效率实例,如电梯、汽车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其机械效率。
5.拓展(10分钟)讨论如何提高机械设备的效率,引导学生从减小额外功、提高有用功等方面思考。
人教版物理八下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明确机械效率是描述做功效率的物理量。
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设计实验,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特点,知道使用机械就要做额外功。
2.通过实验与讨论,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和方法,有合理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意识,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由“有用功和额外功”“机械效率”两部分构成,机械效率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要通过实例分析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使学生真正认识机械效率的含义。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中要组织学生经历测量的全过程,如让学生经历组装实验装置、测量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他们的实践体验。
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有关计算。
难点: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三、教学策略以“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为背景,提出问题:动力对绳子做功等于动滑轮提升重物所做的功吗?让学生猜测并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经过数据分析后发现,动力对绳子做的功总是大于动滑轮提升物体做的功。
进一步分析讨论,引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效率的概念。
通过理解、运用机械效率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到提高机械效率的两种方法:减小额外功和增加有用功。
在讨论了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的问题之后,把效率问题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使学生明白只有提高学习效率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动滑轮、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方法最指出:前面实验中,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我们总是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
计算公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实验原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一、教学内容1. 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机械效率的性质和提高方法。
3. 实例分析: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计算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能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机械效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2. 教学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提高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滑轮组、钩码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滑轮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滑轮组在使用过程中,有用功和额外功的区分。
2. 知识讲解:(1)介绍机械效率的概念,解释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η = W有用 / W总。
(2)讲解机械效率的性质,如: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3)讲解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减小额外功,增加有用功。
3. 例题讲解:举例讲解如何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以及如何根据机械效率的计算结果分析滑轮组的工作性能。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分享各自的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机械效率的性质: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3.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额外功,增加有用功。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一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分析其工作性能。
答案:根据滑轮组的实验数据,计算出机械效率,分析滑轮组是否高效。
2. 题目二:思考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给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答案:根据讨论成果,提出改进措施,如增加滑轮的数量、减小摩擦等。
人教版八下物理12.3-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下物理12.3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我的教学设计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活动过程、活动重难点、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滑轮组、测力计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机械设备,如电梯、汽车等,思考它们的工作原理和效率。
2. 探究式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记录实验数据。
3.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机械效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电梯的机械效率。
5. 创作与展示:学生分组创作,用彩笔、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关于机械效率的手工作品,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六、活动重难点1. 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研究机械效率,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人教版物理八下12.3《机械效率》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下12.3《机械效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2章第3节《机械效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
2. 掌握计算机械效率的方法,能运用机械效率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深入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能运用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及其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机械效率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使用绞车提升重物,引导学生思考机械效率的概念。
2. 理论知识讲解:讲解机械效率的定义,介绍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及其关系。
3.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有用功、额外功、总功,计算机械效率。
5.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板书设计:板书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及其关系。
7. 作业设计:布置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绞车提升重物的机械效率。
(2)解释为什么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3)计算一个斜面提升重物的机械效率,并讨论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2. 答案:(1)机械效率 = (有用功 / 总功)× 100%(2)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因为总有额外的能量损失,如摩擦力、空气阻力等。
(3)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摩擦力、减小空气阻力、提高提升速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效率的三个特征:
没有单位总小于1 用百分数表示
3.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展示起重机工作时的图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途径有三条:
(1)减轻机械自重
(2)减小机械间的摩擦
(3)允许情况下增加物重
4.例题部分
一台起重机将重3600N的货物提高4m。
如果额外功是9600J,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是多少?总功是多少?机械效率是多少?起重机在哪些方面消耗了额外功?
(1)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计算
(2)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3)总结、评价
(三)探究斜面机械效率
组织学生讨论寻找实验方案分析实验过程、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到结论通过多媒体显示下列问题:
1.提出问题: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它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高(或越低)
3.探究方案与实验设计包括:
(1)实验器材
(2)实验设计图(教材109页)
(3)实验原理η= w有用/ w总=Gh / Fs
(4)需测物理量 G h F s
(5)进行实验
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测量斜面较缓、较陡、最陡时的机械效率
4.收集数据记录表格(教材110页)
5.分析和论证
结论:斜面越陡越费力,机械效率越高
斜面越缓越省力,机械效率越低
6.评估与交流
小组讨论:怎样提高斜面的机械效率?
三、迁移拓展
一保洁工人,要清洗一高楼的外墙,他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进行升降,已知工人的质量为60kg,保洁器材的质量为20kg,人
对绳的拉力为300N,吊篮在拉力的作用下1min匀速上升了10m,
求:
(1)此过程中的有用功;
(2)拉力F做功的功率;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此题特殊:当人站在吊筐中时,虽然绳子的自由端在定滑轮上,但仍然算作绳子的段数n。
四、总结收获
通过“学到了什么”这一栏目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包括对三种功的认识,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及提高途径,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其倾斜程度的关系等。
五、巩固训练
1.利用动滑轮提升物体,你能区别有用功和额外功吗?
2.什么是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大小可能大于1吗?为什么?
3.关于功、功率、机械效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受力且运动时,力对物体就做了功
B.功率大的机器做功一定多
C.功率大的机器做功就快
D.做功快的机器其机械效率一定高
4.如图所示的滑轮组,不计拉线质量及滑轮转动摩擦。
重物G=200N,每一个滑轮重25N。
当绳自由端拉力F拉力为N时,恰能让重物G匀速上升。
5.一动滑轮改为定滑轮使用,这样一定()
A.不能改变机械效率B.提高了功率
C.改变了动力的方向D.节省了力
6.斜面长5m,高1m,把重为5000N的物体匀速地推向斜面顶端,若斜面是光滑的,则推力为______N;如果斜面不光滑,所用推力为1250N,则斜面的机械效率为______。
7.通过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可得出下列各措施中能提高机械效率的是()
A.增加动滑轮,减小拉力
B.减少提升重物重力,减小拉力
C.减少提升高度,减少做功
D.增加提升重物重力,增大有用功
8.两台机械完成的有用功之比W1:W2=4:7,它们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1=60%,η2=75%,则两台机械所做总功之比为()
A.5:7 B.7:5 C.16:35 D.35:16 9.如图所示用滑轮或滑轮组提起同一重物,其中机械效率最高的是( )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