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ff - Richardson - Vocalise Op.34-14 原版 五线谱 钢琴谱 正谱
浅说拉赫玛尼诺夫

浅说拉赫玛尼诺夫姓名:方丹学号:200922002006【内容摘要】:文章从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生涯和艺术特色这两个方面进行初步分析,以便能够准确、深刻、全方位的把握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生涯艺术特色早期中期晚期风格题材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俄文:СергейВасильевичРахманинов;英文: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他的创作与演奏活动,都在世界音乐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甚富有俄国色彩,充满激情,且旋律优美,纳入于不少演奏家的表演曲目中。
他是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倡导者,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主要作品有《第二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第二交响曲》、管弦乐《死之岛》、《钟》以及浪漫曲等著名作品。
一、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生涯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的几十年里,俄国处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高涨时期,是欧洲革命运动的中心。
在这个社会敌对势矛盾冲突激烈的时期,各式各样的社会、哲学思潮获得了广泛的传播。
生活在这个时期的拉赫玛尼诺夫虽然远离社会动荡的漩涡,但他的思想和创作还是无可避免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时代的变迁和思潮的影响在他的艺术中打上了特殊的时代的烙印。
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生涯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期。
1.早期(1891—1900)拉赫玛尼诺夫于1873年4月1日出生在俄国的一个富庶的地主家里,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音乐熏陶。
他四岁开始学习钢琴,九岁进入彼德堡音乐学院。
1885年他来到莫斯科,跟随著名的钢琴演奏大师兹维列夫学习钢琴。
世界名曲钢琴曲欣赏前十首

世界名曲钢琴曲欣赏前十首下面是世界十大经典钢琴曲的欣赏介绍:1. 贝多芬 - 《命运交响曲》(Beethoven - Symphony No. 5)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作品的开头几个音符即成为了一个世纪以来最为耳熟能详的旋律之一。
这首交响曲情感激烈,气势磅礴,通过钢琴的演绎,展现了贝多芬的无与伦比的创作才华。
2. 莫扎特 - 《第21号钢琴协奏曲》(Mozart - PianoConcerto No. 21)莫扎尔的《第21号钢琴协奏曲》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协奏曲融合了莫扎特的优雅和浪漫主义风格,具有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和弦进行。
通过钢琴和管弦乐的对话,这首作品充满了温柔和情感。
3. 肖邦 - 《即兴曲》(Chopin - Impromptu)肖邦的《即兴曲》是他广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以其华丽的旋律和细腻的技巧而闻名,表现了肖邦独特的浪漫情感和悲伤内涵。
4. 肖斯塔科维奇 - 《第2号钢琴协奏曲》(Shostakovich - Piano Concerto No. 2)肖斯塔科维奇的《第2号钢琴协奏曲》是他最著名的摇滚音乐之一。
这首协奏曲的节奏感强,旋律活泼而明快。
通过钢琴和管弦乐的对话,表达出肖斯塔科维奇的乐观和勇气。
5. 里斯特 - 《摇摆乐序曲》(Liszt - Hungarian Rhapsody No. 2)里斯特的《摇摆乐序曲》是他最著名的钢琴曲之一。
这首曲子融合了匈牙利音乐的元素,旋律华丽动人,节奏感十足。
通过钢琴的演绎,展现了里斯特的高超技巧和激情澎湃的创作风格。
6. 莫扎特 - 《土耳其进行曲》(Mozart - Turkish March)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是他最著名的钢琴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旋律轻快而活泼,充满了土耳其音乐的风格和节奏感。
通过钢琴的演奏,表达出莫扎特的幽默和活力。
7. 拉赫玛尼诺夫 - 《第2号钢琴协奏曲》(Rachmaninoff - Piano Concerto No. 2)拉赫玛尼诺夫的《第2号钢琴协奏曲》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拉赫玛尼诺夫小号练声曲

拉赫玛尼诺夫小号练声曲1.引言1.1 概述拉赫玛尼诺夫小号练声曲是俄国作曲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一首专门为小号演奏而写的练声曲,被广泛认为是小号演奏领域中最具代表性和挑战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练声曲以其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技巧要求而闻名,不仅要求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还需要他们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
拉赫玛尼诺夫小号练声曲的音乐风格鲜明,结构严谨,曲调优美动人。
其音乐情感丰富多变,旋律多变且富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在演奏中能够带给听众强烈的听觉享受。
同时,这首曲目的创作技巧也极具挑战性,要求演奏者具备高度的音乐感知力和技巧掌握能力。
通过演奏拉赫玛尼诺夫小号练声曲,小号演奏者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能力,更能够加深对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理解和了解,体验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同时,这首曲目也为小号演奏者提供了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舞台,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和演奏实力。
综上所述,拉赫玛尼诺夫小号练声曲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演奏挑战性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独特风格,还为小号演奏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音乐才华的舞台。
无论从音乐角度还是演奏技巧角度来看,这首曲目都堪称经典,对于喜爱小号音乐的人来说,它是不可错过的重要作品。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拉赫玛尼诺夫小号练声曲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分为两个小节,分别是拉赫玛尼诺夫小号练声曲的背景和创作特点。
背景部分应该介绍拉赫玛尼诺夫小号练声曲的来源、创作背景以及受到的音乐风格和传统的影响等。
可以从拉赫玛尼诺夫作为俄罗斯著名作曲家的背景开始,介绍他对小号练声曲的创作历程,并举例说明他在创作过程中可能受到的音乐元素和风格的影响。
创作特点部分应该探讨拉赫玛尼诺夫小号练声曲在音乐结构、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可以对曲调、和声变化、节奏变化等进行分析,解释拉赫玛尼诺夫在小号练声曲的创作中可能采用的技巧和手法。
211056802_诗意心灵的高歌_拉赫玛尼诺夫《岩石》《钟声》

672023.04崖边伫立的岩石和路过停留的金色云彩之间进行了怎样的絮语?为何再看去时只有岩石孤独沉重的静默?钟声如何与人的一生交织谱写生命?拉赫玛尼诺夫在他的两首作品中描绘了别样的故事,用他诗意的心灵,向我们展现了浪漫的另一面……拉赫玛尼诺夫,一位充满诗意的音乐家。
如果说演奏和作曲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生活,那么对诗歌和文学的爱好可能就是他对抗琐碎生活的心灵“绿洲”。
拉赫玛尼诺夫少时就喜爱文学,浪漫主义思潮下的文学作品显然深深影响了他的审美倾向,他身边的朋友就有俄作出《岩石》(The Rock )和《钟声》(The Bells )这两部极富诗意的作品。
幻想交响诗《岩石》很多了解《岩石》背景的人都会觉得这首交响诗所讲述的正是莱蒙托夫《悬崖》中的意境。
拉赫玛尼诺夫在其乐谱上也引用了这首诗中的前两句“一朵小小的金色云彩,投宿在悬崖巨人的胸怀”。
出乎意料的是,拉赫玛尼诺夫并没有在莱蒙托夫的诗集中读过这首诗。
他是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在路上》中读到的,因为在小说的开头,契诃夫引用了这两句诗。
如果从契诃夫小说故事的角度去理解这部作品,又会有一些不同的意蕴。
小说《在路上》主要描述了男女之间短暂邂逅时,彼此碰撞出了火花;但在第二天来临之际,两人又继续踏上了原本的路,各自去往自己理想的远方。
在小说的结尾,契诃夫诗意心灵的高歌The Ode of a Poetic Mind拉赫玛尼诺夫《岩石》《钟声》文字_曲厚桦罗斯的象征主义诗人,这些都向我们展现了拉赫玛尼诺夫的诗意心灵。
想来也正是这样的心境,才能使拉赫玛尼诺夫创Rachmaninoff’s The Rock and The BellsCD OF THE MONTH 附片档案0102《岩石》乐谱《钟声》乐谱010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68 MUSIC LOVERCD OF THE MONTH 附片档案这样写道:“他伫立了很久,就像在地里生了根一样,凝视着雪橇的滑木留下的痕迹。
俄罗斯式钢琴大师

LOGO
移民美国
1914年 战争的爆发使得俄国动荡不安。此间拉氏一直呆在俄国南方。9月拉氏突然接到瑞 典方面的邀请,希望他到斯德哥尔摩演出,拉氏利用这次机会,携妻带女一起离开了俄国。 也就此告别了俄国;拉氏先到斯德哥尔摩,然后转到哥本哈根。由于没有了固定的收入, 拉氏不得不增加场次,但依然入不敷出。 1918年底 拉氏收到了美国方面的邀请。11月,拉氏举家迁到美国纽约。在经纪人查尔 斯·艾利斯的安排下,拉氏成为“斯坦威”公司的签约艺术家。斯坦威在四个月内安排拉 氏演出40场,借以推广钢琴。 1919-1920年 拉氏又与胜利公司签定了录音合同,灌录自己的钢琴作品。 1921年 拉氏摆脱了经济危机,在美国买了房子,房子按伊凡诺夫卡老宅的样子建造,雇了 俄国仆人,一切都按拉氏在俄国的老样子摆设。 1923年 拉氏逐渐增加了在欧洲的演出。生活安定之后,拉氏将精力投入到作曲中。至此, 拉氏终于完成了《第四钢琴协奏曲》。这首冗长的协奏曲题献给俄国作曲家梅特涅。拉氏 开玩笑说自己这部作品是钢琴协奏曲领域的《尼伯龙根指环》,意思是说作品的长度惊人。 1927年3月,拉氏亲自登场演奏第四钢琴协奏曲,在费城首演。随后又进行了修改,交给 TAIR出版。 1931年1月 拉氏突然在《纽约时报》发表一篇抨击苏联政府的文章。3月9日,苏联政府作 出了反映,在全苏范围禁演拉氏的作品,(两年后解禁)拉氏一下子成了“人民的敌人”。 夏天,拉氏重新修订了《第二钢琴奏鸣曲》,还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钢琴独奏作品《柯莱 里主题变奏曲》,并于当年10月在蒙特利尔首演。
LOGO
人物经历
音乐童年 创作成名 初遇挫折 功成名就 移民美国 晚年生活
LOGO
音乐童年
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前奏曲》风格及演奏阐释论文

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前奏曲》风格及演奏阐释摘要: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前奏曲是他青年时期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感心动耳、一鸣惊人的成名之作,后来成为拉赫玛尼诺夫在每次钢琴演奏会上必须重复演奏(encore)的名曲。
这首前奏曲虽是拉赫玛尼诺夫青年时期的试笔,但其有声有色的动人表现就是在成熟时期的作品中也是少见的,所以至今仍不失为二十四首前奏曲中的代表作。
本文将从把握乐曲背景、整体风格以及演奏技巧为主线来剖析这部经典之作。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前奏曲;演奏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c小调前奏曲,是一首典型具有拉氏风格的作品,无论从音乐构思,织体结构,还是演奏技巧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特点,是学习俄罗斯钢琴演奏风格的必弹曲目。
一、拉赫玛尼诺夫生平简介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1873年生于俄国诺夫戈罗省奥涅格。
父为地主,家庭富有。
4岁开始学钢琴,1883年人彼得堡音乐学院学钢琴与作曲。
所作钢琴曲集《幻想小品集》中的第二曲《升c小调前奏曲》获得好评。
拉氏创作深受柴科夫斯基的影响,作品旋律性突出,和声与复调织体饱满,表现手法基本上来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语言。
他的音乐以灰色调为主,他习惯运用阴郁、神秘的创作气氛。
他的作品常会出现重大的悲剧构思,作品气势磅礴、庄重、沧桑而不失优美。
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命运”、“死亡”、“魔鬼”,这些刻画心理的主题始终出现在他的创作道路上,而这些形象的形成主要原因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他的家庭和个人性格也是造成这些形象的因素。
二、#c小调前奏曲“莫斯科的钟”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属于晚期浪漫主义的音乐观和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对肖邦的前奏曲甚为赞赏,并心摹手追,从1892年起沿着肖邦的路子写出了二十四首热情洋溢、诗意盎然的钢琴前奏曲。
包括作品3之2一首(1892),也就是托小调前奏曲,作品23十首(1903)和作品32十三首(1910)总数也是二十四首。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春潮》的艺术处理

上一句一顿,先用朗读的方式将词读熟,带着语调把语言熟悉了, 然后把词带入曲中,这样语言解决了,唱歌问题解决了一大半。歌 曲的艺术处理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呼吸。我要保持良好的心 态,积极地去演绎歌曲这样歌曲散发传递出的都是阳光和正能量, 能够感染自己打动别人,唱歌是传递,传递的是一种心情。
四、歌曲的表演艺术 《春潮》这首作品展现给人们的是那种身在战乱之中又一直相 信胜利会到来的心情,那是一种期待胜利的心情,在演唱作品时, 要抓住该作品的中心思想。音乐是表演艺术,我们学习作品需要分 析、理解作品内容和体验作品感情的能力,并且会用歌声去表达作 品内容、思想感情,这是歌唱者应该具备的表现力。歌唱的表现能 力是多种智慧、能力的综合。对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及人物 的思想感情、神态和事物的内涵要有观察、分析、理解的能力;对 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所表现的感情有感受、体验和认识能力; 善于运用歌唱的技巧,把所理解的内容、感受的情感用歌声表现出 来的表达能力。该作品的情绪是很明朗的,但在演唱中存在着情绪 的变。声音不能完全放松不受控制,旋律要流畅。演唱这首作品的 时候,要注意快速中气息的稳定,轻巧中表现歌曲意思,在唱慢的 乐句时,不能懈怠拖拉,慢不代表拉长音,仍然保持积极主动地状 态,是音乐流动自如。关于声音的连贯,首先念字时嘴不要动作太 多太大,用吸气的状态念歌词;字就念在咽腔,念在气上,用气穿 起来;念字的地方就不在咽腔,一会儿在前齿。面罩是唱到共鸣腔 体内反射过来的,不是往前唱面罩。这首曲子跨度很大,有高有 低,低音时可用些胸腔,要低音的音色,但不要太野,还要和高音 在一个气上就像拉大提琴一样从高到低,换弦是应当的,但不能换 乐器,要使声音很快统一。音乐、语言都是听觉的艺术,要多听, 对自己要唱的曲子充分了解,对谱子和表情记号都要熟悉。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歌曲的历史背景、音乐分析、艺术处理以及歌唱的 表演艺术等方面进行阐述,除了演唱分析及以上的主要特征以外, 还有歌唱的语气等细微之处的把握上也要找准感觉,这首歌曲是我 很喜欢的作品,我对俄国民族自由的音乐是非常欣赏的,最贴切最 朴实的语言将感情发挥到淋漓尽致,引发深思和智慧,这首作品虽 然是艺术作品,但是蕴涵着很多的知识,我相信只要演唱者在训练 时提升对作品的深刻体会,一定会将作品演绎的更加精彩生动。■
【今日名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今日名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创作于他的辉煌时期(1908—1917年),以浓烈的情感表达和艰深厚重的演奏技术而闻名于世。
该作品在钢琴协奏曲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钢琴协奏曲之王”。
在他完成了一部19世纪音诗的压卷之作《死之岛》首演后不久,拉赫玛尼诺夫受邀赴美国演出。
为了增加音乐会曲目,他决定创作一部新的钢琴协奏曲并在纽约首演。
那时,他的表兄西洛蒂(Alexander Siloti,1863-1945师从尼古拉·鲁宾斯坦、尼古拉·茨维列夫,也是李斯特晚年的弟子)已经在美国开创天地,音乐会中也演奏过他的曲目,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1909年夏天,拉赫玛尼诺夫一如往常回到他心爱的伊万诺夫卡庄园,从莫斯科繁重的世俗事务中暂时得以解脱,沉浸在对古老的俄罗斯广袤田野和自在宽广的大自然的回忆中,一边从事喜爱的农活,一边也专心致志地为美国的秋季演奏会做一些积极的准备。
为了此次演出,他在短短几个星期内专门创作了《第三钢琴协奏曲》丹尼尔·特里福诺夫(Daniil Trifonov 1991—,俄国钢琴家,2011年柴赛金奖)/瓦莱里·捷杰耶夫指挥《第三钢琴协奏曲》是激情迸发出最极致的罕见作品,气势雄奇,表现了最坚毅的俄罗斯精神与最强大的生命力,标志着拉赫玛尼诺夫浪漫风格的协奏曲创作达到了顶峰。
其钢琴方面所达到的成就与技术极其精湛无人能及。
与《第二钢琴协奏曲》相比,它的钢琴部分与弦乐部分对比非常明显:钢琴占了主导地位,试图让管弦乐部分俯首帖耳,置于它的控制之下;而管弦乐则不甘心扮演纯粹的伴奏者角色。
为了与弦乐抗衡,钢琴独奏使用了在历史上鲜有先例的饱满的强有力的和弦,钢琴的音色之多眼花缭乱令人瞠目,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区,钢琴、管弦乐组成一道绵实厚重、穿不透的铜墙铁壁。
同时以恢弘的气势对俄罗斯满怀深情的歌唱,是柴科夫斯基对1812年的歌唱,也是托尔斯泰对战争后的和平大地的歌唱,散发出炫目的音乐魅力,令人如痴如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