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ity Diseases

一概述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宿主自身抗原发生正性应答、造成其组织或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影响其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的状态。(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多数自身免疫病是自发或特发性的,感染、药物等外因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2.患者血清中有高水平的γ-球蛋白;

3.患者血液中有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出现与自身抗原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4.病损部位有变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呈现以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5.病程一般较长,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仅有少数为自限性;

6.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少年;

7.有遗传倾向;

8.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有效;

9.常有其它自身免疫病同时存在;

10.可复制出相似的动物疾病模型。

(三)确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条件:

1.证实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存在;

2.找到自身抗原;

3.用该自身抗原免疫动物能够诱发同样的自身免疫病;

4.通过被动转移实验证实抗体或者T细胞的致病能力。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1.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局限某特定器官,器官特异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导致

自身免疫病。

2.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及结缔组织;又称结缔组织病或胶

原病。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1.隐蔽抗原的释放。2. 自身抗原改变。 3. 分子模拟。

4. 决定基扩展。

(二)免疫系统异常

1. 淋巴细胞多克隆的非特异性活化:

(1)内因:淋巴细胞生长控制机制紊乱,如MRL-lpr小鼠为SLE的动物模型,其FAS基因突变,FAS蛋白胞浆区无信号转导作用,不能诱导T细胞调亡。

(2)外因:各种淋巴细胞的活化物质,如IL-2等细胞因子的应用及LPS和超抗原的作用。

2.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APC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刺激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发自身免疫病。T-B 细胞之间的旁路活化。

原因 (1)病毒感染B细胞。

(2)来自细菌或病毒的超抗原。

(3)B细胞表面的MHC-II分子被修饰。

(三)免疫调节网络失调:Th1和Th2细胞功能紊乱:Th1细胞功能亢进促进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发展,如IDDM等。Th2细胞功能亢进促进抗体介导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发展,如SLE等。

(四)病源微生物感染。

三.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损伤机制

1.发病机制主要为: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

2.特点:1. 靶分子的多样性;2. 反应细胞的多样性;3.自身免疫应答包括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3. 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 抗体与细胞结合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介导ADCC

破坏细胞。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4. 抗受体抗体与受体结合:刺激或阻断细胞的功能。如Graves 病、重症肌无力。

5. 抗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与相应的物质结合: 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作用杀伤破坏自

身细胞。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6. 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IC沉积局部: 活化补体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如系统性

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6. 自身反应性T细胞特异性杀伤作用及释放细胞因子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如胰岛

素依赖性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

7.自身免疫耐受:

(1)中枢免疫耐受:免疫耐受指免疫系统对抗原的生理性无反应状态,具有抗原特异性。自身免疫耐受是最常见的天然免疫受。天然免疫耐受的形成主要是未成熟T、B淋巴细胞经过克隆清除或阴性选择的结果。

(2)外周免疫耐受:发生在胸腺和骨髓中的阴性选择不能完全清除自身反应性淋巴细

胞,这些淋巴细胞进入外周后成为自身免疫潜能细胞。(potentially autoreactive lymphocytes, PAL)

(3)自身免疫潜能细胞耐受机制的调控:

a.活性封闭:未活化的T细胞在没有共刺激因子的参与而结合MHC/抗原肽——进入无活性状态。

b.Th细胞控制的耐受; Th细胞辅助B细胞活化的条件是其TCR识别B细胞递呈的MHC/抗原肽,而T细胞多处在耐受状态。

c.活动范围的限制:表达L-选择素和CD45RA的未活化的自身免疫潜能细胞只能在淋巴和血液内循环。

d. 膜型抑制性分子的表达:T细胞活化后表达CTLA-4,与B7分子结合导致T细胞活

化抑制。

e. 调节性T细胞:调节性(或抑制性)T细胞及抗独特型网络对PAL发挥调节作用。

如CD4+ CD25 + T细胞。

四. 自身免疫病举列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psus, SLE) SLE是典型的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其主要特点:多克隆淋巴细胞的非特异性活化;表现:关节疼痛、发热、面部红斑、血尿、蛋白尿、白细胞下降等。

(二)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RA是以慢性进行性关节滑膜及关节软骨损坏为特征的炎症性疾病,血液中有高水平RF因子。早期关节肿胀、疼痛伴功能障碍,关节滑膜因炎症变的肥厚、皱褶及淋巴细胞浸润。

晚期关节畸形。病毒或支原体感染,机体IgG分子变性转化为自身抗原,刺激产

生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是IgG或IgM —称为类风湿性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

(三)I 型糖尿病: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D DM)自身反应性T细胞识别的靶抗原包括胰岛素、胰岛细胞膜蛋白等。患者胰岛有淋巴细胞浸润,胰岛细胞表面表达MHC- Ⅱ类分子。可检测出抗胰岛素、胰岛细胞的抗体。

(四)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A)神经肌肉系统疾病,自身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封闭和破坏受体。87%以上能检测出此抗体。

(六)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ditis甲状腺功能底下,血清中可检测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抗过氧化物酶抗体,有诊断意义。免疫病理;自身致敏的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五,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自身抗体及其临床意义

1.ANA(Antinuclear antibodies)

ANA是一类能与多种细胞核抗原反应的自身抗体,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都可以出现阳性。如系统性红斑性狼疮(SLE)、混合结缔组织病(MTCD)、干燥症(SS)、全身性硬皮病(PSS)。ANA测定在许多胶原病病人均可呈阳性,需进一步作抗DNA抗体和抗ENA抗体测定鉴别。

2.抗-dsDNA(double-stranded DNA)

抗-dsDNA抗体在SLE病人的血清中常常可以检测到。美国风湿病学研究院把它作为SLE分类标准的指标之一。

3.抗-SS-A (Ro)

在SLE、风湿性关节炎(RA)、干燥综合症病人血清中常常可以检测到SS-A抗体,此外在硬皮病、新生儿红斑性狼疮(NLE)病人也可检测到。

4.抗-SS-B(La)

在SLE、风湿性关节炎(RA)、干燥综合症病人血清中常常可以检测到SS-B抗体,在硬皮病、新生儿红斑性狼疮(NLE)病人也可检测到。SS-B抗体一般与SS-A抗体同时出现。若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SS-A抗体而不伴有SS-B抗体的出现,此病人继发肾炎的风险较大。

5.抗-Sm

30%的SLE病人可检测到抗-Sm抗体,在肾炎病人和某些中枢神经严重损伤的病人也可检测到。

6.抗-RNP

高达50%的SLE病人和95%的MCTD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此抗体,典型的MCTD 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高滴度的针对Sm/RNP免疫复合物的抗-RNP抗体,而往往检测不到抗-Sm抗体。

7.抗-Scl-70

40%的硬皮病和20-30%的全身性硬皮病患者中可检测到此抗体,很少在其它自身风湿性疾病中出现。

8.抗-Jo-1

20-30%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30-40%的多发性肌炎患者和高达60%的多发性肌炎伴有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抗-Jo-1抗体。其它胶原性疾病中很少检出此抗体。

9.抗-着丝点抗体

49-96%的CREST综合症病人可检出抗-着丝点抗体(Anti-Centromere),并伴有雷诺现象(Raynaud'sphenomenon)。临床报告病例中硬皮病伴有胆汁性肝硬化病人此抗体也可呈阳性。

10.抗-线粒体抗体

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对诊断肝脏疾病很有价值。95%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人可检出滴度较高的抗-线粒体抗体。

五治疗原则:

1.抗炎药物:皮质激素、水扬酸制剂、淋巴因子及补体拮抗剂。

2.免疫抑制剂:环胞素-A 506-FK 环磷酰胺、氨甲蝶呤、硫唑嘌呤等。

3.免疫调节:(1)消除某些免疫活性细胞。(2)独特型抑制、抗体调控核心作用疫苗。

4 血浆置换。

5对症处理。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ity Diseases 一概述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宿主自身抗原发生正性应答、造成其组织或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影响其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的状态。(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多数自身免疫病是自发或特发性的,感染、药物等外因可能有一定的影响;2.患者血清中有高水平的γ-球蛋白; 3.患者血液中有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出现与自身抗原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4.病损部位有变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呈现以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5.病程一般较长,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仅有少数为自限性; 6.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少年; 7.有遗传倾向; 8.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有效; 9.常有其它自身免疫病同时存在; 10.可复制出相似的动物疾病模型。 (三)确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条件: 1.证实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存在; 2.找到自身抗原; 3.用该自身抗原免疫动物能够诱发同样的自身免疫病; 4.通过被动转移实验证实抗体或者T细胞的致病能力。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1.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局限某特定器官,器官特异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导 致自身免疫病。 2.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及结缔组织;又称结缔组织病或 胶原病。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1. 隐蔽抗原的释放。2. 自身抗原改变。 3. 分子模拟。 4. 决定基扩展。 (二)免疫系统异常 1. 淋巴细胞多克隆的非特异性活化: (1)内因:淋巴细胞生长控制机制紊乱,如MRL-lpr小鼠为SLE的动物模型,其FAS基因突变,FAS蛋白胞浆区无信号转导作用,不能诱导T细胞调亡。 (2)外因:各种淋巴细胞的活化物质,如IL-2等细胞因子的应用及LPS和超抗原的作用。 2.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APC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刺激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发自身免疫病。T-B 细胞之间的旁路活化。 原因(1)病毒感染B细胞。 (2)来自细菌或病毒的超抗原。 (3)B细胞表面的MHC-II分子被修饰。 (三)免疫调节网络失调:Th1和Th2细胞功能紊乱:Th1细胞功能亢进促进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发展,如 IDDM等。Th2细胞功能亢进促进抗体介导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发展,如SLE等。 (四)病源微生物感染。 三.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损伤机制 1.发病机制主要为: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 2.特点:1. 靶分子的多样性;2. 反应细胞的多样性 ; 3. 自身免疫应答包括初次应 答和再次应答。 3. 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 抗体与细胞结合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介导ADCC破坏 细胞。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4. 抗受体抗体与受体结合:刺激或阻断细胞的功能。如Graves 病、重症肌无力。 5. 抗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与相应的物质结合: 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作用杀伤破坏自 身细胞。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6. 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IC沉积局部: 活化补体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如系统性 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食源性疾病的培训讲义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疾病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凡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的或中毒性。 食源性疾病的一类疾病,都称之为食源性疾患。即指通过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致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发的中毒或感染性疾病。从这个概念出发当不包括一些与饮食有关的慢性病、代谢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然而国际上有人把这类疾病也归为食源性疾患的范畴。顾名思义,凡与摄食有关的一切疾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均属食源性疾患。 1984年WHO将“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s)一词作为正式的专业术语,以代替历史上使用的“食物中毒”一词,并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疾病病原

5、食源性真菌毒素中毒 6、动物性毒素中毒 7、植物性毒素中毒 按发病机制分类 1、食源性感染 2、食源性中毒 疾病防治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很少使用食物中毒的概念,经常使用的是“食源性疾患”。近20年来,他们对食源性疾患的定义、流行因素、危害程度、预防措施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我国历来重视食物中毒的防治工作,已形成了一整套的食物中毒的报告管理制度。《食品卫生法》已明确规定了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患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内容。由于历史原因,由食物传播的肠道传染病、腹泻病的报告管理仍属传染病报告的范围。对人畜共患病的报告尚不健全。因此,食物中毒仅是食源性疾患的一部分,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因食物不卫生、食品污染对健康造成的危害。如何加强对食源性疾患的统一管理,统一报告,从预防和控制措施上与国际接轨,将是食品卫生工作者长期的任务。 疾病预防 1.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

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 第六讲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包括狭义和广义的概念。所谓狭义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一类有病理形态学或生化改变的躯体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强调病理学和生化的临床改变。广义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一些躯体疾病或障碍,这些躯体疾病或障碍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没有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的情况,例如,心因性阳痿、心因性厌食、书写痉挛、口吃等。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和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和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三)心身疾病的范畴 1.内科心身疾病

⑴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外收缩,雷诺氏病,神经性循环衰弱症等。 ⑵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习惯性便秘,直肠刺激综合征。 ⑶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心因性呼吸困难,神经性咳嗽。 ⑷神经系统:偏头痛,肌紧张性头痛,自主神经失调症,心因性知觉异常,心因性运动异常,慢性疲劳等。 ⑸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机能亢进,阿迪森氏病,副甲状腺机能亢进,副甲状腺机能低下,垂体机能低下,糖尿病,低血糖。 2.外科:全身性肌肉痛,脊椎过敏,书写痉挛,过敏性膀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3.妇科:痛经,月经不调,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能性不孕症,性欲减退,更年期综合征,心因性闭经。 4.儿科:心因性发烧,遗尿症,遗粪症,周期性呕吐,胃肠功能紊乱症,脐周痛和心因性呼吸困难。 5.眼科:原发性青光眼,低眼压综合征,中心性视网膜炎,眼肌疲劳,眼肌痉挛等。 6.口腔科:心因性齿痛,下颌关节炎症,原发性慢性口腔溃疡,特发性舌痛症,口臭,唾液分泌异常,咀嚼肌痉挛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ity Diseases 一概述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宿主自身抗原发生正性应答、造成其组织或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影响其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的状态。(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多数自身免疫病是自发或特发性的,感染、药物等外因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2.患者血清中有高水平的γ-球蛋白; 3.患者血液中有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出现与自身抗原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4.病损部位有变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呈现以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5.病程一般较长,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仅有少数为自限性; 6.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少年; 7.有遗传倾向; 8.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有效; 9.常有其它自身免疫病同时存在; 10.可复制出相似的动物疾病模型。 (三)确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条件: 1.证实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存在; 2.找到自身抗原; 3.用该自身抗原免疫动物能够诱发同样的自身免疫病; 4.通过被动转移实验证实抗体或者T细胞的致病能力。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1.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局限某特定器官,器官特异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导致 自身免疫病。 2.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及结缔组织;又称结缔组织病或胶 原病。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1.隐蔽抗原的释放。2. 自身抗原改变。 3. 分子模拟。 4. 决定基扩展。 (二)免疫系统异常 1. 淋巴细胞多克隆的非特异性活化: (1)内因:淋巴细胞生长控制机制紊乱,如MRL-lpr小鼠为SLE的动物模型,其FAS基因突变,FAS蛋白胞浆区无信号转导作用,不能诱导T细胞调亡。 (2)外因:各种淋巴细胞的活化物质,如IL-2等细胞因子的应用及LPS和超抗原的作用。 2.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APC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刺激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发自身免疫病。T-B 细胞之间的旁路活化。 原因 (1)病毒感染B细胞。 (2)来自细菌或病毒的超抗原。 (3)B细胞表面的MHC-II分子被修饰。 (三)免疫调节网络失调:Th1和Th2细胞功能紊乱:Th1细胞功能亢进促进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发展,如IDDM等。Th2细胞功能亢进促进抗体介导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发展,如SLE等。 (四)病源微生物感染。 三.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损伤机制 1.发病机制主要为: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 2.特点:1. 靶分子的多样性;2. 反应细胞的多样性;3.自身免疫应答包括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3. 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 抗体与细胞结合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介导ADCC 破坏细胞。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4. 抗受体抗体与受体结合:刺激或阻断细胞的功能。如Graves 病、重症肌无力。 5. 抗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与相应的物质结合: 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作用杀伤破坏自 身细胞。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6. 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IC沉积局部: 活化补体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如系统性 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就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得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得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与中毒性,包括常见得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得疾病。食源性疾患得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得前列,就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得卫生问题。 目录 1.疾病概述 2.疾病病原 3.疾病状况 4.疾病特征 疾病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凡就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得各种致病因子引起得,通常具有感染性得或中毒性得一类疾病,都称之为食源性疾患。即指通过食物传播得方式与途径致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发得中毒或感染性疾病。从这个概念出发当不包括一些与饮食有关得慢性病、代谢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然而国际上有人把这类疾病也归为食源性疾患得范畴。顾名思义,凡与摄食有关得一切疾病(包括传染性与非传染性疾病)均属食源性疾患。 1984年WHO将“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s)一词作为正式得专业术语,以代替历史上使用得“食物中毒”一词,并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得各种致病因子引起得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得一类疾病。 疾病病原 食源性疾患可以有病原,也可有不同得病理与临床表现。但就是,这类疾患有一个共同得特征,就就是通过进食行为而发病,这就为预防这类疾病提供了一个有效得途径: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倡导合理营养,控制食品污染,提高食品卫生质量,可有效地预防食源性疾患得发生、 疾病状况 由食品污染而引起得疾病就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得卫生问题之一,据报告,食源性疾患得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得第二位。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与世界粮农组织(FAO)报告,仅1980 年一年,亚洲、非洲与拉丁美洲5岁以下得儿童,急性腹泻病例约有十亿,其中有50

食源性疾病 包括食物中毒 概述

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概述食源性疾病的定义、分类及特点一、1、食源性疾病定义由于摄入食物中所含有的致病因子引起的 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 )WHO类疾病(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食品安全法) 、食源性疾病分类:有四类2食物中毒;经食品传染的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人畜共患疾病;与食物有 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以慢性损害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为主要特征的疾病①食物中毒金葡、沙门氏、变形、大肠、副溶、产气荚膜杆菌、细菌性蜡样、肉毒梭菌、李斯特菌 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杀鼠药、砷化物、汞、镉、铅、锡、甲醇、亚硝酸盐、含高组胺鱼类、油脂酸败、矿化学性物油 黄曲霉毒素、赤霉病变、霉变甘蔗真菌性木薯、苦杏仁、桐子和桐油、蓖麻子、面子、发芽马铃薯、未熟豆浆、菜豆角、鲜黄花菜、曼陀罗、毒麦、植物性毒蘑菇 河豚鱼、猪甲状腺、动物肾上腺动物性②食物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体对异种蛋白产生的反应:蛋类、花生、乳类、黄豆、小麦、果仁、贝类、鱼类等 ③进食某种食物引起的传染病: 肠道:霍乱、菌痢、伤寒、阿米巴痢疾、O157、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人畜共患:口蹄疫、猪链球菌病 寄生虫:猪绦虫病、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弓形体病、肝吸虫病 ④长期、慢性损害 三聚氰胺、镉(痛痛病)、铅、汞、铝 3、需要区分的几个概念 要注意区分细菌性食物中毒与经食品传染的传染病 食物中毒: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不仅仅指食物中毒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国家法定传染病、诊断明确的食物中毒不属于疑似病例/事件 二、食物中毒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概述

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概述 一、食源性疾病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1、食源性疾病定义 由于摄入食物中所含有的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WHO) 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食品安全法) 2、食源性疾病分类:有四类 食物中毒;经食品传染的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人畜共患疾病;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①食物中毒 细菌性金葡、沙门氏、变形、大肠、副溶、产气荚膜杆菌、蜡样、肉毒梭菌、李斯特菌 化学性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杀鼠药、砷化物、汞、镉、铅、锡、甲醇、亚硝酸盐、含高组胺鱼类、油脂酸败、矿物油 真菌性黄曲霉毒素、赤霉病变、霉变甘蔗 植物性木薯、苦杏仁、桐子和桐油、蓖麻子、面子、发芽马铃薯、未熟豆浆、菜豆角、鲜黄花菜、曼陀罗、毒麦、毒蘑菇 动物性河豚鱼、猪甲状腺、动物肾上腺 ②食物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体对异种蛋白产生的反应:蛋类、花生、乳类、黄豆、小麦、果仁、贝类、

鱼类等 ③进食某种食物引起的传染病: 肠道:霍乱、菌痢、伤寒、阿米巴痢疾、O157、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人畜共患:口蹄疫、猪链球菌病 寄生虫:猪绦虫病、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弓形体病、肝吸虫病 ④长期、慢性损害 三聚氰胺、镉(痛痛病)、铅、汞、铝 3、需要区分的几个概念 要注意区分细菌性食物中毒与经食品传染的传染病 食物中毒: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不仅仅指食物中毒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国家法定传染病、诊断明确的食物中毒不属于疑似病例/事件 二、食物中毒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1、定义: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食品安全法)。 正确理解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 可食状态、正常数量,以下不算: ①非可食状态:未成熟的水果 ②非正常数量:暴饮暴食 ③特异体质或刺激性食品引起的症状:过敏、过食辛辣食品导致的腹泻 2、食物中毒的特点:潜伏期短、集中发病、不传染、症状像、不分老少 流行病学特点: --中毒原因分布特点: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较多,涉及人数较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是否会有变化 --引起中毒的食物种类分布特点:动物性食品更为常见 --季节性特点:全年均可发生,二、三季度是高发季节,尤其是三季度。有些中毒季节性不明显

免疫性疾病

免疫性疾病 一名词解释 1.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 2.自身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3.克隆无反应性(clonal anergy) 4.隐蔽抗原(sequestered antigen) 5.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6.口眼干燥综合症(Sj?gren syndrome) 7.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8.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9.AIDS 10.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 11.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 12.免疫忽视(immunological ignorance) 二判断题 1.Ⅱ型变态反应是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 2.Ⅰ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3. 自身免疫在通常情况下不造成机体损害,不一定都引起自身免疫病。 4.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同时伴有全身多个器官间质纤维化和炎症性改变。 5. DiGeorge综合征又称为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属于T细胞免疫缺陷病。 6. 狼疮性肾炎可以表现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7. 类风湿关节炎常累及大关节,多为多发性、对称性、游走性。 8.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类疱疹病毒Ⅱ型感染引起。 9. AIDS的特征是免疫功能缺陷伴机会性感染和(或)继发性恶性肿瘤。 1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侵犯和破坏宿主CD8+ T细胞。 11.超急性排斥反应一般于移植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因其发生急速,故属于Ⅰ型变态反应。 12 急性排斥反应可以细胞免疫为主,也可以体液免疫为主。 13超急性排斥反应镜下以弥漫的急性小动脉炎、血栓形成、组织缺血坏死,病灶区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为特点。 14 慢性排斥反应多发生在移植术后几个月至1年以后,常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的移植器官损害,且药物治疗效果 不佳。 15.抗Sm抗体和抗单链DNA抗体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相对特异性。 三选择题 (一)A型题 1 介导Ⅰ型变态反应的免疫球蛋白是 A IgG B IgM C IgA D IgD E IgE 2 涉及Ⅱ型变态反应发生机制的是 A抗体直接作用于靶抗原B淋巴细胞攻击靶抗原C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 D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E肥大细胞脱颗粒 3属于结缔组织病(胶原病)的是 A 重症肌无力B多发性肌炎 C 甲亢 D Ⅱ型糖尿病E恶性贫血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措施

韶关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措施 学生姓名:钟力锋 学号:0711******** 系(院):英东食品与科学工程学院 专业:食品系 班级:07食品一班 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黄国清 起止时间:2010年16月——2010年19月 (教务处制表)

目录 1 概述 (2) 1.1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 (2) 1.2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联系与区别 (2) 1.3 食源性疾病的分类 (3) 2 食源性疾病病况 (3) 3 食源性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 (3) 3.1 细菌及其毒素 (3) 3.2 病毒 (4) 3.3 真菌及其毒素 (4) 3.4 寄生虫和原虫 (4) 3.5 有毒动植物 (4) 3.6 有毒有害的化学品 (4) 3.7 不明原因的致病因子 (4) 4 生活中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5) 4.1 不良饮食习惯 (5) 4.2 不健康的卫生行为 (5) 4.3 不科学的食品生产、加工、采购和贮藏 (5) 4.4 不科学的烹调方式 (5) 4.5 共餐或聚餐 (5) 4.6 误食有毒的动植物 (5) 4.7 摄食受到化学品污染的食物 (5) 4.8 猎奇 (5) 4.9 饲养宠物不当 (6) 4.10 缺乏认识 (6) 5 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措施 (6) 5.1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6) 5.2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行为 (6) 5.3 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 (6) 参考文献 (7)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措施 摘要:社会和工业化发展的负面影响,使得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频率不断提高,食源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另一方面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食品可作为载体传播各类食源性病原,增加某些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危险性。本文主要是让读者能够对食源性疾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掌握相关预防措施。【1】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预防;措施 Food Source disease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industrialization, making the occurrence of foodborne disease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 frequency of foodborne disease is the world's most widespread public health problems.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expansion of trade, food can be used as carrier of all kinds of food-borne pathogen transmission, an increase of certain food-borne outbreaks of disease risk. This article is for readers of foodborne disease can have a clear grasp of the relevant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preventive measures. Key words: food-borne, disease, prevention, measures 1 概述 1.1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致病因素,使人体患感染性的或中毒性的疾病,它包含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食源性病毒感染以及经肠道感染的寄生虫病等五种。2其基本特征是:①潜伏期较短;②病人临床表现基本相似;③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④发病与食人某种食物有关;⑤有明显的季节性。【3】 1.2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联系与区别 “食物中毒”一直作为预防医学和食品卫生学的专业术语。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认为“食物中毒”的提法不确切,认为以“食源性疾病”表示各种经食物传播的疾病更为确切和科学。1984年WHO将“食源性疾病”作为正式的专业术语,以代替历史上使用的“食物中毒”。对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病因认识与名称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对食物传播引起的一类疾病的长期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3】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 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许多疾病相继被列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值得提出的是,自身抗体的存在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并非两个等同的概念,自身抗体可存在于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正常人特别是老年人,如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上皮细胞抗体、胃壁细胞抗体、细胞核DNA抗体等。有时,受损或抗原性发生变化的组织可激发自身抗体的产生,如心肌缺血时,坏死的心肌可导致抗心肌自身抗体形成,但此抗体并无致病作用,是一种继发性免疫反应。病因1.自身抗原的出现(1)隐蔽抗原的释放。(2)自身抗原发生改变。2.免疫调节异常(1)多克隆刺激剂的旁路活化。(2)Th1和Th2细胞功能失衡。3.交叉抗原(1)柯萨奇病毒→糖尿病。(2)链球菌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性心脏病。4.遗传因素。(1)DR3个体易患重症肌无力(2)DR4与类风湿有关(3)B27与强直性脊柱炎(4)DR2与肺出血肺炎综合症有关。 常见自身免疫病主要临床表现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或服用某些药物后,红细胞表面抗原性发生变化,产生抗红细胞膜表面抗原的自身抗体。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破坏红细胞,导

致贫血。特点:(1)体内出现抗红细胞自身抗体。(2)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test)阳性。(3)红细胞寿命缩短。(4)AIHA多见于中年女性。(5)继发性者多继发于淋巴系统恶性病、结缔组织病、感染和药物应用后。(6)引起AIHA的药物有青霉素、奎尼丁、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类、甲基多巴等。抗红细胞抗体可分为三类:①温抗体,为IgG 型,37°C可与RBC结合,不聚集RBC.②冷凝集素,为IgG 型,低温时与RBC结合使其凝集,引起冷凝集素综合征。 ③DonathLaidsteiner抗体,为IgG型,低温时与两种补体成分结合,温度升高至37°C时,激活补体链,导致溶血,引起陈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PCH继发于梅毒或病毒感染后。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多见于儿童或年轻患者。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紫癜,血小板↓,骨髓中巨核细胞可增多,女性多发,发病率1/lOO00,患者有抗血小板抗体,其使血小板寿命缩短。三、重症肌无力(MG): 患者体内存在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该抗体结合到横纹肌细胞的乙酰胆碱受体上,使之内化并降解,使肌细胞对运动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的反应性降低。引起骨骼肌运动无力。 四、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综合征): 患者体内可检到抗肾小球基底膜Ⅳ型胶原抗体,由于肺泡基

几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几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巨细胞动脉炎 【概述】 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 GC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系统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弓起始部的动脉分支(如椎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亦可累及主动脉的远端动脉及中小动脉(如颞动脉、颅内动脉、眼动脉等),故属大动脉炎范畴。由于早年发现的病例几乎均为颞动脉受累,表现为颞部头痛,头皮及颞动脉触痛及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因而GCA又称为颞动脉炎(temporal arteritis)。GCA 的炎症以血管中膜弹力层与内膜连接处最为明显,有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可见多核巨细胞,伴肉芽肿形成,故有人称其为肉芽肿性动脉炎(granulomatous arteritis)。由于内膜增生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和阻塞,造成组织缺血。血管病变常呈节段性、多灶性或广泛性损害。GCA患者中约有40~60%同时患有PMR,并有20~40的患者以PMR为首发症状。 【临床表现】 GCA往往伴有风湿性多肌痛。该病几乎都发生于5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年龄在50~90岁之间,小于50岁者亟少。女性发病高于男性,有显著的地域分布。我国较少见。及时诊断和正确的治疗可使预后大为改观。 1.全身症状:GCA发病可急可缓,一些患者可指出发病的日期,但多数在症状出现后数周或数月才被诊断。前驱症状包括乏力、纳差、体重减轻及低热(42%)等。发热无一定规律,多数为中等度(38℃左右)发热,偶可高达40℃左右。 2.器官受累症状:依据受累血管的不同而表现出复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情可轻可重。 (1)头部:颞动脉、颅动脉受累而出现头部症状,以头痛最为常见,约半数患者为首发症状。头痛表现为新近发生的、偏侧或双侧或枕后部剧烈疼痛,呈刀割样或烧灼样或持续性胀痛,并伴有头皮触压痛或可触及的痛性结节,头皮结节如沿颞动脉走向分布,具有诊断价值。头痛可持续性也可间歇性发作。头痛剧烈程度与血管炎严重程度不一定一致。典型的颞动脉受累表现为动脉屈曲、怒张、搏动增强。也可因血管闭塞而搏动消失。 (2)眼部:常表现为黑朦、视物不清、眼睑下垂、复视、部分失明或全盲等,可为一过性症状,也可为永久性。眼动脉或后睫动脉受累引起的缺血性视神经炎是失明的最常见原因,中央视网膜动脉阻塞、动脉炎所致的枕部皮质梗死也可引起失明。 失明可以是初发症状,但一般出现在其它症状之后数周或数月。视觉障碍初始可为波动性,以后变为持续性,可呈单侧或双侧,一侧失明如未积极治疗,对侧可在1~2周内被累及。眼底检查:早期常为缺血性视神经炎。视乳头苍白、水肿;视网膜水肿、静脉曲张,可见棉絮样斑及小出血点。后期可见视神经萎缩等。 眼肌麻痹也较常见,眼睑下垂,上视困难,时轻时重,常与复视同时出现。有时可见到瞳孔不等大,或出现霍纳(Horner)征。眼肌

第七章 常见心身疾病

第七章常见心身疾病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研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防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由于社会、生活、学习等各种因素的变化,各种竞争日趋剧烈,无不影响着人们的心理行为,产生一定的生理反应,持久的、过重的生理反应可导致心身疾病。 第一节心身疾病概述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为主引起的躯体疾患,介于神经症与躯体疾病之间。近年来,疾病谱及死亡谱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心-身相关机制导致的心身疾病逐渐取代了传染性疾病。即使某些单纯的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也存在着一些心身障碍。对心身疾病的研究已成为21世纪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与发病机制不甚清楚,目前普遍认为,心身疾病的发生是在生物、心理、社会行为等多因素的作用下,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种中介作用,影响或(和)改变生理活动,引起相应的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其中心理因素既可以是主要病因,又可以是重要诱因,对每一种心身疾病来说,存在个体差异。 (一)病因 1.生物因素研究表明,原生理始基、器官易罹患性、遗传、自主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是引起心身疾病的主要五大生物因素。此外,还包括微生物感染、理化因素、营养失衡、性别、年龄、血型等。原生理始基是指机体具有发生疾病的某种病变基础,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原生理始基;器官易

罹患性则是在有病理改变的基础上,该器官发生疾病的难易程度。 2.心理因素包括心理特征、心理应激源(psycho-stressor)、情绪反应及行为因素等。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个体的心理特征,从而影响个体的认知、评价,激起一定的心理应激,在此基础上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如焦急、愤怒、忧伤、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失望等;或者表现出各种不良的行为模式、生活习惯、道德品行等,如A型行为模式(急躁好胜、事业心强、有强烈地竞争意识、易怒等)易导致冠心病;吸烟易导致肺癌等。 3.社会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生活、学习、工作及环境的改变以及宗教信仰、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都可以影响到个体的认知、评价,对个体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产生作用,进而产生特定的心理应激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 总之,心身疾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某一方面的因素可导致不同的心身疾病,某一种心身疾病又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发病机制 1.神经系统的中介作用神经调节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通过各级神经中枢对刺激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利用反馈控制系统使之更趋完善、准确,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业已证明,情绪中枢在丘脑,情绪反应的调节整合中枢和自主神经高级中枢在边缘系统和丘脑下部。大脑皮质是人类最高级神经中枢,产生各种认知、评价、情感、人格、情绪等心理活动,又能直接或间接地调节人体各种生理活动。而内脏器官的生理活动直接受自主神经的支配。因此,人类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是可以相互作用的,有心理活动必然产生生理变化。任何应激源(stressor)的刺激经过丘脑,一方面上传至大脑皮质,产生认知评价等心理活动,通过反馈机制再作用至丘脑产生情绪。另一方面,借助网状结构传至丘脑下部、边缘系统,引起情绪变化和内脏相应的生理反应。若持续时间过久或刺激强度过大就可能导致相应器官发生器质性损害。 2.内分泌系统的中介作用由于内分泌系统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二者在生理功能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

《【免疫学总结】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学总结】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一篇:【免疫学总结】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学总结】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自身稳定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细胞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发生免疫应答。第一节 概述 自身免疫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能力,通常对机体不造成损伤。 自身免疫病因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1)患者体内可检测到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2)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的适应性免疫应答,造成损伤或功能障碍;3)病情的转归与自身免疫反应强度密切相关;4)易反复发作,慢性迁延。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1.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1)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或淋巴细胞损伤靶器官或腺体细胞。(2)某些自身抗体可通过对靶器官或腺体的正常功能过度刺激或抑制.代表疾病桥本氏甲状腺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胰岛素依赖的糖尿病 2.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由针对多种器官和组织靶抗原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患者的病变可见于多种器官和组织。代表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发病原因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发病机制由自身抗体/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或二者共同引起的针对自身抗原的超敏反应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和超敏反应的发病机理相同。 一、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包括:细胞膜或膜吸咐成分自身抗体 细胞表面受体自身抗体(1)激动型抗受体自身抗体(2)阻断型抗受体自身抗体 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细胞外基质成份)1.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与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引起的损伤机制:a.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b.补体和抗体的调理作用、c.adcc、d.嗜中性粒细胞的破坏细胞作用。常见疾病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 2.细胞表面受体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过度刺激器官功能(如graves病),或阻断受体与配体结合,抑制器官功能(如重症肌无力)。 3.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系由抗基底膜Ⅳ胶原自身抗体启动的免疫应答,导致肾炎和肺部出血。 4.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因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各种组织的小血管壁,激活补体引起细胞损伤;核抗原物

几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几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巨细胞 动脉炎 【概述】 巨细胞动脉炎( giant cell arteritis GCA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系统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弓起始部的动脉分支(如椎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 ,亦可累及主动脉的远端动脉及中小动脉(如颞动脉、颅内动脉、眼动脉等) ,故属大动脉炎范畴。由于早年发现的病例几乎均为颞动脉受累,表现为颞部头痛,头皮及颞动脉触痛及间歇性下颌运动障碍,因而GCA又称为颞动脉炎(temporal arteritis)。GCA 的炎症以血管中膜弹力层与内膜连接处最为明显,有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可见多核巨细胞,伴肉芽肿形成,故有人称其为肉芽肿性动脉炎 (granulomatous arteritiS>。由于内膜增生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和阻塞,造成组织缺血。血管病变常呈节段性、多灶性或广泛性损害。GCA 患者中约有40~60%同时患有PMR ,并有20~40的患者以PMR为首发症状。 【临床表现】 GCA往往伴有风湿性多肌痛。该病几乎都发生于5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年龄在50~90 岁之间,小于50 岁者亟少。女性发病高于男性,有显著的地域分布。我国较少见。及时诊断和正确的治疗可使预后大为改 观。 1.全身症状:GCA 发病可急可缓,一些患者可指出发病的日期,但多数在症状出现后数周或数月才被诊断。前驱症状包括乏力、纳差、体重减轻及低热(42%。等。发热无一定规律,多数为中等度(38C左右)发热,偶可高达40°C左右。 2.器官受累症状:依据受累血管的不同而表现出复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情可轻可重。 (1)头部:颞动脉、颅动脉受累而出现头部症状,以头痛最为常见,约半数患者为首发症状。头痛表现为新近发生的、偏侧或双侧或枕后部剧烈疼痛,呈刀割样或烧灼样或持续性胀痛,并伴有头皮触压痛或可触及的痛性结节,头皮结节如沿颞动脉走向分布,具有诊断价值。头痛可持续性也可间歇性发作。头痛剧烈程度与血管炎严重程度不一定一致。典型的颞动脉受累表现为动脉屈曲、怒张、搏动增强。也可因血管闭塞而搏动消失。 ( 2)眼部:常表现为黑朦、视物不清、眼睑下垂、复视、部分失明或全盲等,可为一过性症状,也可为永久性。眼动脉或后睫动脉受累引起的缺血性视神经炎是失明的最常见原因,中央视网膜动脉阻塞、动脉炎所致的枕部皮质梗死也可引起失明。 失明可以是初发症状,但一般出现在其它症状之后数周或数月。视觉障碍初始可为波动性,以后变为持续性,可呈单侧或双侧,一侧失明如未积极治疗,对侧可在1~2周内被累及。眼底检查:早期常为缺血性视神经炎。视乳头苍白、水肿;视网膜水肿、静脉曲张,可见棉絮样斑及小出血点。后期可见视神经萎缩等。 眼肌麻痹也较常见,眼睑下垂,上视困难,时轻时重,常与复视同时出现。有时可见到瞳孔不等大,或出现霍纳( HOrner)征。眼肌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麻痹

第二十四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免疫检测

第二十四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 autoimmune diseases and immunoassay 第一部分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 一、目的要求: 掌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特征及几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掌握ANA、RF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熟悉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及免疫病理机制。 二、教学内容 1、自身免疫病的概述:自身免疫和自身耐受、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及特征;AID的发病机理 及免疫病理机制。 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器官特异性AID;非器官特异性AID(SLE、RA)。 3、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抗核抗体的类型检测及意义;类分湿因子的检测及意义;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的检测及意义;其它自身抗体检测及意义。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称为自身耐受,这与T细胞() A.在胸腺发育时不能遇到自身MHC分子有关。 B.在胸腺发育时不能遇到自身成分有关。 C.在胸腺发育时首先遇到外来抗原有关。 D.在胸腺发育时经历的阳性选择有关。 E.在胸腺发育时经历的阴性选择有关。 2.自身成分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无免疫原性,主要是因为:() A.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不能识别 B.体内有针对自身成分的T抑制细胞 C.它不是外来物质 D.胚胎期形成了对自身成分的免疫耐受 E.自身成分分子量小 3.免疫耐受性的特点是:() A.成年期易于诱导耐受性 B.T细胞比B细胞易于诱导耐受性 C.抗原经皮下注射易于诱导耐受性 D.免疫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时易于诱导耐受性 E.颗粒性抗原比可溶性抗原易于诱导耐受性 4.下列哪项疾病属于器官特异性AID:() A.SLE B.类风湿关节炎 C.干燥综合症 D.桥本氏甲状腺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