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清代课堂笔记

古代文学清代课堂笔记

1.王士祯“盛世”诗人代表,提出了神韵说。

王士祯的诗歌意境方面,冲淡闲远,诗歌语言方面含蓄凝练,其诗空灵淡泊、富有诗情画意,但在内容上比较贫弱,代表作《秦淮杂诗》。

2.沈德潜的“格调说”。

他的主张主要有两点:一是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要符合封建正统观念的要求,所以是做必须温柔敦厚。

二是创作方法上要学古体,近期要宗盛堂。

他的理念是前后七子理论的发挥,诗歌多歌颂功德之作。

3.翁方纲“肌理说”“肌理”含有文理与义里两个方面:文理及形式,义理即思想意义,以反对二者截然分开。

其中义理主要与学问相联系,所以他的诗是学问学。

4.袁枚“性灵说”袁枚,号简斋,钱塘人。

写诗倡言“性灵”,不拘格套,与公安派主张相似。

5.骈文中兴清中叶出现大批骈文作家,代表作家有汪中,代表作品有《哀盐船文》。

6.桐城派清初散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桐城派是清代中期的一个著名的散文流派始于方苞,成于姚鼐。

“言有物”是作文章要符合道统,为文的目的是要通经明道:“言有序”是文章要符合文统。

要与好文章必须学习古人的法则。

道统与文统的结合是桐城派古文的最高境界。

7.具有反清思想的明朝“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江左三大家:吴伟业、龚鼎孳、钱谦益【背诵默写】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白)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10.《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剧情:《桃花扇》共44出,分上下两本。

剧本写的是南明王朝的覆亡史。

思想内容(1)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南明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以及政治上的腐败。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中国古代文学史 (3)《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讲1.概述先秦文学的进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进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进展的历史时期。

第二章神话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要紧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事情怎么?2.《诗经》是怎么分类与编排的?3.汉代的传《诗》的事情怎么?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讲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挑选两篇举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妨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要紧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挑选《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举行分析。

7.《国语》的要紧艺术特点有哪些?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挑选《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举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明白。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啥是“三表法”?5.《老子》散文的艺术特点要紧有哪些?6.谈谈你对老庄思想基本精神的明白。

7.以《逍遥游》为例,谈谈《庄子》散文的要紧艺术特点。

清代文学笔记

清代文学笔记

中华 GCT 考试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中华 GCT 考试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简单运用 性灵派与明代公安派的思想关联? 答:袁枚的文学主张是晚明公安派思想的重振和延续,但在创作时间方面却取得了比公 安派更大的成就。公安派的创作实绩主要体现在小品散文方面,而以袁枚为首的性灵派的成 就却主要为诗歌。他的近体诗成就较高,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他的诗构思新颖,笔调轻灵, 变化多姿,如《春日杂诗》。
第三章 清代散文与骈文
简单运用 “学人之文”和“文人之人”的区别及对清代散文演变的作用? 答:(清初散文家可分为两派,一派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为代表,从文章内容上 抨击晚明散文的空疏,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另一派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主要从 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纤佻,提出恢复唐宋散文的传统。前者被称为“学人之文”,后 者被称为“文人之文”。)“学人之文”主张文章须有益于天下,强调经世致用,从内容上抨 击晚明散文的空疏,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文人之文”则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 的纤佻,提出恢复唐宋散文的放诞与华丽文风基本上被荡涤肃清。 二者在清初的出现,使得在晚明受到极大遏制的“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观念重新抬头 并很快居于文坛统治地区。 识记 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木魁,姚鼐都是安徽桐 城人,所以称为“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 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做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 统化散文理论。) 阳湖派(张惠言和恽敬二人,都接受了桐城派的影响,由于二人及大部分追随者都是阳 湖人,被称为阳湖派。理论与桐城大同,但有小异。一是在桐城派所规定的取法《论语》《孟 子》和唐宋八大家古文之外,兼取诸子百家;二是把骈文笔法引入散文也具有了博雅共丽的 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讲义

清代文学--------------------------------------------------------------------------------【字号:大中小】【背景色】第九编清代文学章节名称:清代文学概述授课时数:1教学目的和任务:对清代文学的整体状况有基本的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清代前期的两个重要思潮:重实与感伤及其在文学中的体现教学方法:讲授,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节社会概况明代末年,李自成等人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王朝。

由于农民起义军的各种局限,给了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满洲族政权入主中原的机会。

公元1644年,已称帝建国的清朝统治者在明朝降将吴三桂引导下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王朝建立后,用40年时间逐步完成了对全国的军事征服,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为巩固政权,采取了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的措施。

到了康熙20年(公元1681年)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到乾隆年间,耕地面积比顺治年间增加了一倍,农业生产技术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较大提高。

当时华北和江南最为繁华,两湖、两广、四川也得到开发。

手工业和商业比明代更为发达,苏州、杭州、扬州、江宁、广州、汉口、北京已成为规模很大的工商业城市。

这一时期社会繁荣,被称为“康乾盛世。

从康熙末年开始,伴随着经济的繁荣,统治阶级也日益腐朽,土地兼并也加速进行。

特别是乾隆后期,官僚、贵族、富商、地主豪绅掠夺了大量土地,积聚了巨额财富,朝政日趋腐败,贪污成风,人们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涨。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相继发生,清王朝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道光20年(公元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由一个封建社会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文学史上沿用了历史学的分期,习惯于将此前的称为古代文学,此后的称为近代文学。

第二节文化与学术概况从清初到鸦片战争的近二百年间,文化领域内的斗争也很尖锐。

清王朝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竭力推崇程朱理学,定都伊始便尊孔崇儒。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清代文学-其他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清代文学-其他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清代文学-其他谴责小说:中国旧小说的一种。

指清末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大量出现的以暴露社会黑暗、指摘政治腐败为主要内容的小说。

这类小说,“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这类小说大都反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要求。

其代表作家作品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被称为“四大谴责小说”。

《镜花缘》是怎样一部小说?谈谈《老残游记》的语言特色。

1、苏州派的特点是什么?苏州派大多为平民专业作家。

戏曲创作的数量与质量在中国戏曲史上当属一流。

在创作中他们往往是走发挥个人智慧为主,兼取其他同仁之长的道路,注重个人与群体共同合作。

使苏州剧派在中国戏曲史上产生巨大影响。

苏州派的创作,政治题材占很重要的位置。

如李玉的《清忠谱》一批作品,一方面生动地反映了苏州平民作家群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战斗精神,另一方面又十分真实地体现了动荡时期作家忧国忧民的情感。

苏州派的剧作还重视市民形象的塑造,作家一般从市民视角展现他们的生活与思想,突出他们的高尚品质,光彩的市民形象丰富了中国戏曲的人物画廊。

苏州剧派的作品都是为舞台演出而创作的,所以主脑突出、结构紧凑,戏脉分明,场面生动。

广泛受到观众的欢迎。

李渔提出的“立主脑”含义是什么?李渔认为剧本创作,最重要的是“立主脑”,也就是围绕“作者立言之本意”(创作意图、主题思想)和主要事件与人物来写作。

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减头绪”,也就是删除与“主脑”无关的人物与事件,使情节和人物相对集中。

与此同时,还应“密针线”,也就是要将故事写得严密一些,防止出现破绽。

试述《清忠谱》在戏曲史上的意义。

清忠谱》是李玉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

作品主要描写明末周顺昌等人与魏忠贤阉党斗争的故事,《清忠谱》取材“事俱按实,其言亦雅驯,虽云填词,目之信史可也”(吴伟业《序》)。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文学,属近古期第一段,呈现出集古代文学之大成的景观。

第一节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一.尊孔崇儒,规定学习《四书》、《五经》、《性理》诸书,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二.编书:康熙间:《明史》《康熙字典》《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等;乾隆间《四库全书》。

三.大兴文字狱:康熙朝:庄廷钅龙《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朝:曾静、张熙案追究吕留良著作;乾隆朝最频繁。

四.乾嘉汉学:源于顾炎武,也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承袭清初学者治学方法,丢掉经世致用精神,多不关心世务,只埋头于古文献里进行文字训估、名物考证、古籍校勘、辨伪、辑佚等工作;但只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缺乏思想理论建树。

五.文学:(一)桐城派古文及其正宗地位的确立。

1.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和汉学的兴盛有关。

2.古文包括应用散文和文学散文,明末清初小品文和传纪文,显示文学散文的发展。

3.桐城派理论奠基人方苞提出“古文义法”说,即“言有物”、“言有序”,讲求文章之“雅洁”:以雅正的文辞,简明有序地记事、议论;有排挤文学性散文的倾向,形成对明清之际的古文风格的反拨,“以古文为时文,却以时文为古文”。

4.姚鼐“义理”、“考据”、“辞章”说,受汉学影响,连学术也纳入文章要素,与“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理论相抵牾。

(二)诗歌和小说领域。

1.诗歌方面:翁方纲对王士礻真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修正,提出肌理说。

(1)王士礻真生活于康熙朝,其神韵说将诗尚含蓄蕴藉的特点强调到极致,变得不可捉摸,与现实拉开距离。

(2)沈德潜生活于乾隆朝,论诗悉依儒家诗教,尚温柔敦厚,中正和平,声雄韵畅,统归于格调,成“盛世之音”。

(3)翁方纲认为诗皆有格调、神韵,都虚而不实,“无可着手”,于是“指之曰肌理”:可以捉摸的“理”,包括义理、文理,即将“理”作为诗之本、诗之法;诗成为可资考据学术渊源、历史是非得失的材料。

清代文学概述

清代文学概述

古代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
• 《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卷, 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 侯官人陈梦雷(1650-1741)所编辑的大型类书。 本书编辑历时28年,共分6编32典。 • 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 • 《古今图书集成》,采撷广博,内容非常丰富,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有人类、禽兽、昆虫, 乃至文学、乐律等等,包罗万象。 • 它集清朝以前图书之大成,是各学科研究人员治 学、继续先人成果的宝库。
《康熙字典》的特点
• 《康熙字典》作为我国古代字书的集大成 者具有以下特点:收字多,字之别体、俗 写均录,字体似而音义异者编为“疑似”, 另列“备考”、“补正”;注音最全面, 搜罗字音完备,凡是韵书所载依序排 康熙 字典 • 列;释义求古,义例多为原始出处。这些 优点极大方便了经复古思想浓郁的封建士 子,故而被誉为“体例精密,考证赅洽, 诚字学之源薮,艺苑之津梁”(王引之 语)。
康熙本人的学养
• 康熙本人在政事之暇,惟好读书,康熙曾对大臣 说:“朕政事之暇,始与熊赐履讲论经史,有疑 必问,乐此不疲。继而张英、陈廷敬等以次进讲, 大有裨益。”(《清圣祖实录》卷一三○)作为 康熙的日讲官、翰林学士张英亲见康熙寒暑无间、 手不释卷,每天至夜分地读书深宫,曾深切感慨 地说:“前代帝王读书、经筵日讲间时举行,仅 成故事。皇上圣学勤敏,极意精研……求之史书, 诚所罕睹。臣得侍左右,曷胜忻幸。”(《康熙 十七年南书房记注》第2册)
• 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由 于有国家图书馆至今保存完好的雍正版内 府铜活字本,成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 完整的类书。作为“类书之最”,该书也 是中国铜活字印刷上卷帙最浩繁、印制最 精美的一部旷世奇作。
《古今图书集成》的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清代中期诗:一、创作概况:1、理论探索不断,若干流派形成,进入多元发展的局面。

2、具体:(1)宗唐派:沈德潜——格调说(2)宗宋派:厉鹗——浙派的盟主;翁方纲——肌理说(3)袁枚——性灵说“乾隆三大家”的赵翼、蒋士铨——持论和袁氏相近,但创作风格却各自成家(4)自成一格的郑燮、黄景仁二、中期宗唐诗人:沈德潜与格调说1、沈德潜——继王士禛之后主盟诗坛的大家2、“格调”说:(1)主张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诗教传统,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

(2)本于明代七子,推崇前后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推崇汉魏、盛唐而排斥宋调。

3、创作:(1)早年——反映民生疾苦的好诗,但大量的诗作则是平庸无奇(2)做官后——歌功颂德,艺术不脱模拟,典型的台阁体。

著有《沈归愚集》《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三、中期宗宋诗人:1、厉鹗:(1692-1752)(1)等查慎行以后倡导宋诗的大家,也是“浙派”诗中坚。

(2)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诗歌大多自然优美。

2、翁方纲:(1733-1818)(1)人物: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

《四库全书》纂修官,编修。

(2)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宋诗的诗歌流派,创始者翁方纲。

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的诗歌歧路,它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找诗材,反映了乾嘉考据之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四、袁枚与性灵说(一)生平:(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
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文学,属近古期第一段,呈现出集古代文学之大成的景观。

第一节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
一.尊孔崇儒,规定学习《四书》、《五经》、《性理》诸书,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二.编书:康熙间:《明史》《康熙字典》《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等;乾隆间《四库全书》。

三.大兴文字狱:康熙朝:庄廷钅龙《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朝:曾静、张熙案追究吕留良著作;乾隆朝最频繁。

四.乾嘉汉学:源于顾炎武,也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承袭
清初学者治学方法,丢掉经世致用精神,多不关心世务,只埋头于古文献里进行文字训估、名物考证、古籍校勘、辨伪、辑佚等工作;但
只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缺乏思想理论建树。

五.文学:
(一)桐城派古文及其正宗地位的确立。

1.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和汉学的兴盛有关。

2.古文包括应用散文和文学散文,明末清初小品文和传纪文,显示文学散文的发展。

3.桐城派理论奠基人方苞提出“古文义法”说,即“言有物”、“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