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病例报告管理分解

合集下载

丙肝的管理制度

丙肝的管理制度

丙肝的管理制度
丙肝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疫情监测与报告:相关部门设立监测系统,及时收集、分析和报告
丙肝疫情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 丙肝疫苗接种:制定相关规定和推广计划,提供丙肝疫苗接种服务,推动人群普遍接种,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医护人员、血液透析
受者等,要加强宣传和推广。

3. 丙肝病例登记和随访:建立丙肝病例登记制度,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治疗情况等,并定期进行随访,监测患者治疗效果和疾病
进展情况。

4. 丙肝传播防控:加强丙肝传播途径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对抽血、注射、手术等医疗操作进行规范管理,加强医务人员感染控制培训,
推广一次性器械和防护用具的使用。

5. 丙肝治疗和康复服务:提供丙肝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服务,包括药物
治疗、肝功能管理、心理支持等,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的治疗和关怀。

6. 丙肝的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丙肝的认知和防控意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减少丙肝的发生和传播。

丙型肝炎诊断、报告标准及疫情管理要求

丙型肝炎诊断、报告标准及疫情管理要求
急性丙肝的转归:10%-30%为自限型;10%20%ALT正常,血清HCV RNA 持续阳性,抗HCV水 平较高并持续较长时间;40%-60%发展为慢性肝炎。
慢性HCV感染有两种生化模式:1、HCV持续或间歇 的病毒血症,ALT水平正常;2、伴有ALT 升高的慢 性丙型肝炎。
我国HCV流行特点
既往有偿卖血人群的HCV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 HIV阳性者中合并较高的HCV感染率。
基因1-3型呈全球性分布,其I 中1a和1b占所有HCV感染的60%以 上。
欧洲、美洲和亚洲的流行株以1型和2型为主;3型主要流行于东 南亚地区;4型主要流行于中东地区;南非以5型和6型为主。
我国以1b和2a基因型较为常见,但以1b型为主;某些地区有1a 2b、3b和6a型的报道。
病毒的繁殖与复制
2011年 乙肝
肺结核 丙肝 梅毒 痢疾
艾滋病 甲肝 淋病
2012年 乙肝
肺结核 丙肝 梅毒 痢疾
艾滋病 淋病 布病
肝炎(未 9 分型)
梅毒
淋病
淋 病 艾滋病 淋 病
猩红热
甲肝
10 梅 毒
肝炎(未 分型)
肝炎(未 分型)
艾滋病
淋病
肝炎 (未分 型)
布病
肝炎(未 分型)
丙肝抗体比较敏感,阳性率高。抗-HCV有IgM和IgG之 分,IgM阳性提示HCV复制,IgG阳性提示正处于感染或 既往感染,需结合HCV-RNA检测,加以区分。抗-HCV 阳性,HCV -RNA 阴性说明机体已经清除了丙肝病毒, 只需定期随访观察。
HCV血清学试验
EIA检测抗HCV、 Immunoblot assay
HCV-RNA定性试验 PCR、TMA
HCV-RNA定量试验PCR、 bDNA

医院丙肝管理制度

医院丙肝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医院丙肝管理,预防和控制丙肝在医院的传播,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管理1. 成立医院丙肝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丙肝防治措施,监督、检查和评估丙肝防治工作。

2. 设立丙肝防治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丙肝防治工作,协调各部门开展丙肝防治工作。

3. 医院各部门、科室负责人为丙肝防治第一责任人,对本部门、科室丙肝防治工作负总责。

三、预防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丙肝的认识,普及丙肝防治知识。

2. 建立健全丙肝筛查制度,对疑似患者进行及时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血液和血液制品的管理,防止丙肝病毒传播。

4. 对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5. 对丙肝患者实行隔离治疗,防止病毒传播。

6. 加强医护人员防护,防止职业暴露。

四、诊疗规范1. 严格执行丙肝诊疗规范,提高诊疗水平。

2. 对丙肝患者实行分级诊疗,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3. 加强抗病毒治疗,降低丙肝病毒复制,减少肝脏损害。

4. 对丙肝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五、报告与监测1. 严格执行丙肝疫情报告制度,及时上报丙肝病例。

2. 加强丙肝疫情监测,定期分析疫情变化,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3. 开展丙肝血清学调查,了解丙肝在医院的传播情况。

六、保障措施1. 加大投入,确保丙肝防治工作经费。

2.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丙肝防治能力。

3. 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丙肝检测水平。

4. 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采购、供应和管理,确保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医院丙肝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3. 各部门、科室应根据本制度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丙肝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丙肝病例诊断、报告及追踪流程图

丙肝病例诊断、报告及追踪流程图

丙肝病例诊断、报告及追踪流程图急性病例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于诊断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10个工作日内完成丙肝病例追踪表(附件2)并提交给院感科首诊医生
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
慢性病例追踪
需向病例开具《北京市丙肝病例治疗转介通知单》(附件3),并告知病例需30天内携带身份证、诊断报告、转介通知单,前往定点治疗医院诊疗(附件4)
报告卡备注处需填写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
果:包括转氨酶、丙肝
抗体阳性结果、核酸检
测阳性结果、核酸检测
定量结果(转介单位可以提供
丙肝核酸检测、丙肝基
因型检测、健康咨询、
抗病毒治疗等)。

丙肝病例报告管理分解

丙肝病例报告管理分解
➢ 属地CDC接到报告卡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
报告数据管理(1)
• 审核:
➢ 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 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 时向填卡人核实。
➢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每日上网对辖区内 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报告信息及时 反馈报告单位或向报告人核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报告程序及方式
• 报告责任人:
➢ 属地化管理。 ➢ 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人员填写;
• 报告方式:
➢ 网络直报,无条件者报属地县级疾控中心;
• 报告时限(乙类):
➢ 诊断后,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 网络报告;
➢ 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 传染病报告卡;
主要内容
• 传染病报告的基本要求 • 丙肝病例报告要求 • 现阶段丙肝病例报告注意事项
传染病报告的基本要求
传染病报告
第三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 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 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 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 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 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 、方式和时限报告。
丙肝病例报告要求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2001年首次发布 2008年第一次修订
传染病报告卡-病例分类
一、诊断分类: 1.临床诊断病例 2.实验室确诊病例:纸版报告卡大多仍为“实验室诊
断病例”; 3.疑似病例 4.病原携带者 二、急慢性分类: 1.急性;2. 慢性;3. 未分类。
现行“传染病报告卡”与“丙肝诊断标准”比较

丙肝诊断、报告标准及疫情管理要求【诊断学课件】

丙肝诊断、报告标准及疫情管理要求【诊断学课件】

痢疾
梅毒
流行性腮 腺炎
新生儿破 新生儿破
8
伤风
伤风
甲肝
麻疹
梅毒
梅毒
痢疾
痢疾
ppt课件
10
河南省丙肝在乙类传染病中发病顺位表
顺位 2005年 1 乙肝 2 肺结核 3 痢疾 4 丙肝 5 麻疹 6 甲肝 7 淋病 8 艾滋病
2006年 乙肝 肺结核 痢疾 丙肝 麻疹 疟疾 甲肝 淋病
2007年 乙肝 肺结核 痢疾 丙肝 麻疹 甲肝 梅毒 疟疾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全国及河南省丙肝疫情现状
近年来,全国丙肝报告发病数呈增长趋势, 2012年全国共报告丙肝212205例,较上年增长15.8%
ppt课件
5
全国及河南省丙肝疫情现状
河南省丙肝监测情况及在全国的位置
在全国丙肝疫情攀升的情况下,我省逐年增加的 趋势更明显:2003-2012年,我省丙型肝炎报告发病率 由2.08/10万上升到43.94/10万,上升了20.13倍
万)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13.42 18.03 21.16 24.96 29.16 35.80 43.94
12589 16934 19802 23534 27667 33661 41317
44.86 34.34 17.34 17.98 16.84 22.75 22.74
HCV-RNA阳性或丙肝核心抗原阳性是丙肝确诊病例 的主要依据。HCV核心抗原在血液当中含量甚微, 阳性率很低,故不常用。
感染丙肝病毒1-3周后,可在外周血中检测到HCV-

丙肝报告管理制度

丙肝报告管理制度

丙肝报告管理制度一、背景丙肝是一种病毒性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约有7100万人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其中大约400万人患有严重肝病,如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输血、注射毒品、不安全的医疗操作等。

在中国,丙肝也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中国有约1000万人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

为了控制和预防丙肝的传播,及时发现和治疗丙肝患者,建立和完善丙肝报告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本报告将就丙肝报告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提高对丙肝患者的发现和治疗,减少丙肝的传播。

二、丙肝报告管理的必要性1. 致病性: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能够引起急性和慢性肝炎,并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丙肝患者是严重的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对象,因此有必要建立有效的丙肝报告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阻断丙肝的传播链。

2. 预防传播:丙肝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输血、注射毒品、医疗操作等,这增加了丙肝的传播风险。

建立完善的报告管理制度,能够加强对丙肝患者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隔离患者,预防传播。

3. 保障公众健康:丙肝是一种慢性病,对患者的肝脏功能造成严重的损害,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通过建立有效的报告管理制度,能够及时发现患者,提供及时的医疗干预和治疗,保障公众健康。

三、丙肝报告管理制度的建立1. 规范报告流程:建立完善的丙肝报告管理制度,需要规范报告的流程和程序。

报告流程应包括丙肝患者的发现、报告、登记、信息传递等环节,以确保患者的信息得到及时并准确的处理和反馈。

2. 报告标准化:为了提高报告的质量和准确性,需要建立标准化的报告模板和内容要求。

报告模板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诊断结果、治疗方案等内容,以便对患者进行科学的评估和管理。

3. 强化信息共享:建立丙肝报告管理的信息共享机制,能够将患者的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和管理。

丙肝病历报告步骤

丙肝病历报告步骤

丙肝病历报告步骤
1.抗体阳性+流病史/症状/转氨酶升高,按时报告为“临床诊断病历”
2.根据HCV RNA 结果及时进行订正
(1)HCV RNA阳性:实验室确诊病历
(2)HCV RNA 阴性:非丙肝病历,备注中说明
以下情况要求进行报告:
1、医生首次诊断的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
2、既往病例已治愈,再次感染的,需再次报告
3、HCV RNA 阳性者(窗口期),不论抗-HCV是否阳性,均须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
并进一步区分急、慢性
4、无HCV RNA 检测条件,但抗-HCV阳性,并经医生诊断,报告临床诊断病例。

以下情况不需要进行网络报告:
1、抗-HCV阳性,但HCV RNA阴性者不报告
2、疑似诊断不报告
3、医生首诊已报告的,不再重复报告
参考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 传染报告卡(通用) “丙肝诊断标准”分类及诊断依据
1.疑似病例
流病史+症状/转氨酶升高
2.临床诊断病例
抗体阳性+流病史/ 4.病原携带者 一
1.急性 分
类 二
2.慢性
疑似/临床病例+HCVRNA阳性
X

HCVRNA阳性+急性丙肝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报告程序及方式
• 报告责任人:
➢ 属地化管理。 ➢ 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人员填写;
• 报告方式:
➢ 网络直报,无条件者报属地县级疾控中心;
• 报告时限(乙类):
➢ 诊断后,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 网络报告;
➢ 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 传染病报告卡;
HCVRNA阳性+慢性丙肝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 /影像学改变
现阶段丙肝病例报告注意事项
应进行病例报告的情形
• 医生首次诊断的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 • 既往病例已治愈,再次感染的,需再次报告; • HCV RNA阳性者,不论抗-HCV是否阳性,均须报告
实验室确诊病例,并进一步区分急、慢性; • 无HCV RNA检测条件,但抗-HCV阳性,并经医生诊
➢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日进行报告信息审核时,对误 报、重报信息应及时删除。
报告数据管理(2)
• 订正:
➢ 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 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 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 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对报告的疑似病 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
丙肝病例报告要求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2001年首次发布 2008年第一次修订
传染病报告卡-病例分类
一、诊断分类: 1.临床诊断病例 2.实验室确诊病例:纸版报告卡大多仍为“实验室诊
断病例”; 3.疑似病例 4.病原携带者 二、急慢性分类: 1.急性;2. 慢性;3. 未分类。
现行“传染病报告卡”与“丙肝诊断标准”比较
断,报告临床诊断病例;
无需报告/需订正的情形
• 抗-HCV阳性,但HCV RNA阴性者; • 疑似诊断病例; • 医生首诊已报告的病例。
丙肝病例报告步骤
1. 抗体阳性,结合流病史/症状/转氨酶升 高,按时报告为“临床诊断病例”
2. 根据HCV RNA结果及时进行订正: ➢ HCV RNA阳性:实验室确诊病例 ➢ HCV RNA阴性:非丙肝病例,备注 中说明
抗-HCV+
有 RNA检测结果

RNA检测结果
订正 报告
RNA 阴性
RNA 阳性
流病 史
症状
肝功
不上报
非丙肝病例, 删除,备注
中说明
实验室确诊
临床诊断
病例
病例




未分



➢ 转诊病例发生诊断变更、死亡时,由转诊医疗机构 填写订正卡并向病人现住址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报告。
➢ 对于调查核实现住址查无此人的病例,应由核实单 位更正为地址不详。
报告数据管理(3)
• 补报:
➢ 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 补报
• 查重:
➢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每日 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
主要内容
• 传染病报告的基本要求 • 丙肝病例报告要求 • 现阶段丙肝病例报告注意事项
传染病报告的基本要求
传染病报告
第三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 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 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 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 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 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 、方式和时限报告。
➢ 属地CDC接到报告卡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
报告数据管理(1)
• 审核:
➢ 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 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 时向填卡人核实。
➢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每日上网对辖区内 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报告信息及时 反馈报告单位或向报告人核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