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居民的气候适应性

合集下载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天高皇帝远”,这话反映了江南的环境优美。

但是话说回来,
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地方,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问题。

今天我要评价的是池州市的
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池州市的气候。

池州市位于安徽南部,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


种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温暖潮湿。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气温较低,较为湿润。

在此气候下,池州的自然风光景色美丽,自然资源丰富,有着很高的发展潜力。

其次,让我们看一下池州市的人居环境。

池州市具有“青山绿水,清幽秀丽”的气质,这里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0%以上,市内有颇具特色
的明清建筑群,古街十里、风水宝地土桥鱼,等等。

同时,池州市还拥有众多的温泉度假
村和旅游景点,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方式。

但是,池州市的人居环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市内的交通拥堵问题。

目前池州
市支路密集,主路较少,导致街道车辆较多、交通拥堵。

同时,池州市目前的工业化进程
也较缓慢,市内的工业产值不高。

这是池州市面临的发展难题。

总的来说,池州市的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还是不错的。

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
景观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和娱乐方式。

但是,池州市仍需要在交通和工业化方
面做出改进,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发展。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是一个山水环绕、气候宜人的城市。

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对
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池州市的人居环境和气候
舒适度进行评价。

池州市的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改善。

市区内有大量的公园和绿化带,道路两
旁种植了许多绿树和花草,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宜人。

池州市还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了对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的监管,保持了城市的整洁和环保。

这些措施使得池州市的人
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

池州市的气候舒适度较高。

池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夏季气
温较高,最高温度约在30℃左右,但由于市区内有大量的植被覆盖,使得城市中心的温度相对较低,有利于人们的居住和出行。

冬季气温较低,最低温度可能会下降到0℃以下,
但这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池州市的气候相对宜人,居民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
生活比较舒适。

池州市人居环境和气候的舒适度还存在一些问题。

市区内交通拥堵现象比较严重,尤
其是在高峰时段,这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市区内一些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比
较落后,居民的生活条件有待改善。

池州市在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
水资源、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以确保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

池州市的人居环境和气候舒适度整体较好。

通过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和改善基
础设施建设,可以进一步提高池州市的人居环境和气候舒适度,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安徽省的主要气候类型

安徽省的主要气候类型

安徽省的主要气候类型1、安徽省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

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

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

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

春秋两季为由冬转夏,和由夏转冬的过渡时期。

全年无霜期200~250天,10℃活动积温在4600~5300℃左右。

年平均气温为14~17℃,1月平均气温零下1~4℃,7月平均气温28~29℃。

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夏季降水丰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

2、安徽是什么气候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

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

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

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

春秋两季为由冬转夏,和由夏转冬的过渡时期。

全年无霜期200-250天,10℃活动积温在4600-5300℃左右。

年平均气温为14-17℃,1月平均气温零下1-4℃,7月平均气温28-29℃。

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夏季降水丰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

(2)安徽省的主要气候类型扩展资料安徽省平原、台地(岗地)、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可将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区、江淮台地丘陵区、皖西丘陵山地区、沿江平原区、皖南丘陵山地五个地貌区,分别占全省面积的30.48%、17.56%、9.99%、24.91%和16.70%。

安徽有天目-白际、黄山和九华山,三大山脉之间为新安江、水阳江、青弋江谷地,地势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渐次下降,分别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组成层状地貌格局。

山地多呈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为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池州市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

地处丘陵和低山地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池州市居民居住环墨境气候舒适度评价相当重要。

以下将从气候、环境等方面对池州市的居住环境气候舒适度进行评价。

一、气候池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气候宜人,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最高温度在35℃左右,一般在30℃左右,相对湿度在80%左右,多风,降雨充沛。

冬季最低温度在0℃左右,一般在5℃左右,相对湿度在60%左右,多雨。

池州市的气候条件比较适宜居住,居民在四季中都能感受到不同的气候特点,这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也有很好的作用。

二、空气质量近年来,池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力度,推动大气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池州市空气质量快速提高,PM2.5、PM10等空气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比例降低,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居民在池州市的居住环境中,能够享受到优质的空气质量,呼吸清新的空气,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有利。

三、自然环境池州市自然环境优美、风景独特,山水相依、景色怡人。

境内拥有多处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如九华山、龙川大峡谷等,让居民在享受自然风光的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池州市的自然环境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的场所,让居民得以放松身心。

四、居住环境池州市城市规划合理,生活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城市中有许多幽静的小巷和繁华的商业街,无论是居住还是购物都十分方便。

居住区的绿化覆盖率高,小区环境整洁,秩序井然。

社区服务设施也较为完善,如公园、游乐场、健身设施等,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五、气候舒适度池州市的居住环境气候舒适度较高。

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空气质量好,空气清新;自然环境优美,山水相依,景色怡人;居住环境优越,生活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这些因素使得池州市的居民能够在良好的居住环境中生活,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

但也要注意,尽管池州市的气候舒适度较高,但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工作也面临一定的挑战,需要城市相关部门和居民共同努力,保护好环境资源,以保证池州市的居住环境气候舒适度的持续提高。

安徽省气候舒适度评价及旅游资源潜力分析

安徽省气候舒适度评价及旅游资源潜力分析

安徽省气候舒适度评价及旅游资源潜力分析安徽省地处亚热带至暖温带交界地带,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受到太平洋季风和大陆性季风的影响,安徽省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总体而言,气候宜人,舒适度较高。

首先,安徽省夏季气温一般在25℃至30℃之间,相对湿度较高。

这种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植被生长,使得安徽省充满了翠绿色的山脉和丰富的水域景观资源,例如黄山、九华山和宏村等。

夏季这些地方的气温较为宜人,游客可以在山间避暑,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观。

其次,安徽省冬季寒冷而干燥,但气温一般较为温和,一般在0℃至10℃之间。

冬季的温度对于那些喜欢冬季运动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例如,徽州古城一年四季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和冬季冰灯展览等吸引了大量游客。

此外,六安市的滑雪场和合肥市的冰上娱乐场等也受到了很多游客的喜爱。

此外,安徽省的春秋季节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春天气候温和,花草繁盛;秋天气温凉爽,厚重的秋叶充斥在空气中。

这两个季节的气候和风景使得安徽省成为了众多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人们可以在这个时候欣赏到安徽省美丽的自然风景,体验不同于其他季节的韵味。

总之,安徽省气候舒适度较高,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潜力。

无论是夏季的山水风光,还是冬季的冰雪娱乐,亦或是春秋季的摄影体验,安徽省都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未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安徽省的不断推进,其旅游资源潜力还将不断得到挖掘和开发。

游客们可以期待着在安徽省享受到更多舒适的气候和独特的旅游体验综上所述,安徽省拥有宜人的夏季气候、适合冬季运动的温和气温以及春秋季节的丰富自然风景,使其成为一个具备丰富旅游资源潜力的地方。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享受到翠绿的山脉和丰富的水域景观、参与冬季冰雪娱乐活动以及体验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推进,安徽省的旅游资源还将得到更多的挖掘和开发,为游客们带来更多舒适的气候和独特的旅游体验。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地理位置相对较佳,整体气候较为温和,人居环境比较舒适。

以下是对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的评价:一、气候特点:池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相对较短而夏季较长。

夏季温暖湿润,日照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最高达到30摄氏度以上;冬季较冷,但相对较短暂,最低气温在0摄氏度左右。

二、降水情况:池州市年降水量较为充沛,主要分布在春季和夏季,降雨较为集中。

降雨量在700-1300毫米之间,较多的降雨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舒适度评价:1. 温度适宜:池州市在四季的平均气温均在舒适范围内,楚州市炎热的夏季温度也相对较低。

居民们无论是在冬季还是夏季,都能享受到较为舒适的气候条件。

2. 降雨充沛:池州市年降水量较多,农田灌溉条件良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较好的水源条件,也使得植被覆盖率较高,空气湿度合适。

这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很有帮助。

3. 空气质量较好:池州市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较好,天然植被较多,氧气含量相对较高。

市内污染源较少,空气污染较轻,居民得以呼吸到较为清新的空气,有利于身体健康。

4. 自然环境优美:池州市山水资源丰富,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

市区周边多为山地、丘陵地形,景色优美,环境幽静,可以提供较好的休闲场所和度假胜地。

5. 城市设施完善:池州市城市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利,有高速公路和铁路通达各个主要城市。

居民生活所需的医疗、教育、商业等设施也相对齐全,便于居民的生活和工作。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较高。

该市气候温和,降水充沛,空气质量好,自然环境优美,城市设施完善,给居民提供了较好的生活条件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安徽省人居环境地形与气候适宜性分析

安徽省人居环境地形与气候适宜性分析

安徽省人居环境地形与气候适宜性分析沈非1,2,李大伟1,黄艳萍1,任雅茹1,卢杰1(1.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3;2.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3)摘要:运用GIS 技术,基于250m×250m 栅格尺度,采用窗口分析等方法,测度了安徽省地形起伏度和温湿指数,分析了其空间分异格局,定量评价了安徽省人居环境的地形适宜性与气候适宜性.研究表明:安徽省地形起伏度与温湿指数区域间差异明显,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态势;地形高度适宜区范围较大,人口分布较多;年均气候适宜性较好,舒适度较高;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明显;气候条件没有对全省人居环境造成限制性影响.关键词:人居环境;地形;气候;适宜性;安徽省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72(2018)06-0088-070引言人居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1].地形、气候作为人居环境中最为重要的自然基础背景,直接关系着人类宜居的质量,故而早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自1948年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割切深度概念以来[2],学者们开始以地形起伏度为切入点,从全球、国家、省市及县域等不同空间尺度探索地形对水土流失[3,4]、生态环境[5,6]、农业生产[7]、人口分布[8,9]及经济发展[10-12]的影响.气候适宜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20年英国学者洪特等提出的有效温度概念[13].此后,Brunt 于1945年较早分析了气候和人体舒适度的关系[14],Terjung 继而又提出了气候舒适指数的概念[15],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究[16,17],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等模型在研究中被广泛使用[18,19].伴随着人居环境研究的日益兴起,聚居角度的地形与气候适宜性评价研究逐渐流行,无论是单要素的独立评价[20,21]还是多要素的综合分析[22-24],地形起伏度与温湿指数作为最基本的评价指标,已然成为开展人居环境研究的关键.随着社会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涌现,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三生空间”与新型城镇化理念,定量测度自然环境与人类聚居之间的关系,以此科学定位并指导区域人口的差别化发展已是时代之需.鉴于地理尺度差异性的客观存在以及省域空间在中国行政区划中的特殊地位,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利用DEM 、气象等数据,基于GIS 技术,以250m×250m 栅格为基本评价单元,科学度量安徽省人居环境地形与气候适宜性,辨析地域内部的自然本底宜居差异,不仅可以有效充实研究体系,同时校验空间尺度对地理数据表达的切实影响,还可以为区域人口分布与流动的合理引导提供有益参考,服务于新形势下“美好安徽”建设中“构建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将城镇建设成为真正的宜居之所”现实课题的客观需求,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1研究区概况安徽省地处中国东南部,位于29°41′~34°38′N 、114°54′~119°37′E 之间,土地总面积约13.94万km 2,跨收稿日期:2018-09-07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5D72)作者简介:沈非(1975-),男,安徽明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GIS 应用研究.第20卷第6期石家庄学院学报Vol.20,No.62018年11月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Nov.2018115°E 120°E 119°E 118°E 116°E 0地形起伏度2.532550km0N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属于南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季风气候显著.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原、丘陵、山地相间排列,地貌类型多样[25].全省下辖16个市,105个县(市、区),常住人口约6143.6万人(2015年),人口密度为440人/km 2.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2.1数据来源研究所需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安徽省DEM (空间分辨率30m ),全省78个市(县)气象台站建站(最早1951年)至2015年逐月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数据,2015年全省各市县人口数据.DEM 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ttp :///),气象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网(http :///)与安徽省气候中心,人口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4].2.2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2.2.1地形起伏度地形特性不仅对区域气候及地表水文等有直接影响,也控制着区域人类集聚分布的程度与形态.参考封志明等的研究,选用地形起伏度[26]来表征地形因子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并将其定义为:RDLS=ALT/1000+max (H )-min (H )[]×1-P (A )/A []{}/500,(1)式中RDLS 表示地形起伏度;ALT 表示以某一栅格单元为中心一定区域内的平均海拔(单位:m );max (H )、min (H )分别表示该栅格区域内的最高、最低海拔(单位:m );P (A )表示该栅格区域内的平地面积(单位:km 2);A 为该栅格区域总面积(单位:km 2).基于安徽省DEM ,在ArcGIS 中采用移动窗口法,设置矩形邻域窗口大小为5×5,运行邻域分析工具,统计出窗口区域内栅格数值的范围和平均海拔.利用DEM 中派生的坡度图,经二值化(坡度小于等于5°的区域作为平地,赋值为1)和邻域统计,获取窗口区域内平地像元数,依据公式(1)栅格计算得到全省地形起伏度图(图1).图1安徽省地形起伏度分布图沈非,李大伟,黄艳萍,等:安徽省人居环境地形与气候适宜性分析第6期89温湿指数63.0056.4202550km N 115°E 116°E 118°E 119°E 120°E 2.2.2温湿指数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导控制因素,适宜的气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气候诸要素中,人体生理对气温和湿度最为敏感,故采用Thom 提出的温湿指数模型[27]来测度人居环境的气候适宜性,其计算公式为:THI=1.8t +32-0.55(1-f )(1.8t -26),(2)式中THI 表示温湿指数;t 表示月均气温(单位:℃);f 为月均空气相对湿度(%).鉴于气候指标的稳定性,研究中使用了近65年的逐月气温、相对湿度数据,依据气象站点坐标建立点图层,针对多年月均值属性做样条插值,采用公式(2)计算得到分月THI 数据,再按年均值制备温湿指数分布图(图2).3结果与分析3.1地形起伏度及地形适宜性评价由图1可知,安徽省地形起伏度介于0~2.53之间,区域间差异十分明显.在空间分布上,地形起伏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沿江平原和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存在一定的地形起伏.地形起伏度空间格局基本反映了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大部分地区较平坦的总体态势.在地形起伏度重分类的基础上,对平均海拔和平地数据进行分类区统计(表1),可以看出,随着地形起伏度分类区间的升级,平地比例不断下降,绝大部分平地分布在地形起伏度0~0.5的区间内,高地形起伏度区间平地比例极少.平均海拔的变化与地形起伏度区间的升级变化总体趋势一致,只是在1~1.5和1.5~2区间内,数值出现了倒置.参照中国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分级标准[22]对安徽省地形起伏度重分类,可将全省地形适宜性分为临界适宜(2.53~1.37)、一般适宜(1.37~0.95)、比较适宜(0.95~0.40)、高度适宜(0.4以下)4种类型(图3).其中,地形起伏度相对较低的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原各市县均处于高度适宜区,该区域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图2安徽省温湿指数分布图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年11月90115°E 116°E 118°E 119°E 120°E 地形适宜性临界适宜一般适宜比较适宜高度适宜N02550km 地形起伏度平均海拔/m 平地比例[P (A )/A ]/%0~0.575.60099.5400.5~1.0666.3530.4281.0~1.51038.8200.0231.5~2.0750.0150.0072.0~2.51162.3260.001≥2.51515.0570.000表1不同地形起伏度对应的平均海拔与平地比例的91.04%,相应人口约占全省的98.43%;临界适宜、一般适宜、比较适宜区主要为地形起伏度较大的六安、安庆、黄山、宣城、池州等地的部分县市,土地面积仅占全省的8.96%,相应人口约占全省的1.57%.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十分明显.3.2温湿指数及气候适宜性评价安徽省多年平均温湿指数介于56.42~63.00之间(图2),全省大致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地区的温湿指数总体上比长江以南地区低,温湿指数高值区基本集中在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低值区集中分布在皖西南山区和淮北平原北端,在空间上整体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从多年月均值来看,1~12月温湿指数介图3安徽省人居环境地形适宜性空间分布图沈非,李大伟,黄艳萍,等:安徽省人居环境地形与气候适宜性分析第6期91气候适宜性比较适宜高度适宜02550km115°E 116°E 118°E 119°E 120°E N 表3不同THI 的人体感受图4安徽省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空间分布图月份123456789101112THI最大值43.4745.5552.5662.3269.7576.2881.7880.8773.8565.1455.9847.53最小值33.0736.7546.6956.3764.7570.7575.5674.0067.0857.9346.3136.56于33.07~81.78之间(表2),除6月全省各地温湿指数一致较高外,其他各月的空间特征基本与年均值一致,均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态势.依据年均温湿指数,参考人体生理气候舒适度标准[28](表3),安徽省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可分为比较适宜(舒适)、高度适宜(非常舒适)两类(图4).皖东、皖北诸地市以及皖中、皖西南部分县市和皖南极少数县市的部分地区为气候比较适宜区,其面积约占全省的59.48%,其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62.35%.气候高度适表2温湿指数范围THI<4040~4545~5555~6060~6565~7070~7575~80>80舒适度极不舒适不舒适较不舒适舒适非常舒适舒适较舒适不舒适极不舒适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年11月92宜地区整体连成一片,主要涵盖沿江各城市以及六安、合肥、黄山、宣城等地部分县市,其范围约占全省的40.52%,区域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7.65%.总体来说,安徽省年均气候适宜性较好,舒适度较高.4结论与讨论1)安徽省地形起伏度区域分异明显.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大部分地区较平坦.地形临界适宜、一般适宜、比较适宜区范围极为有限.温湿指数大致以长江为界,呈南高北低态势分布.由于地处暖温带及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受季风气候的深刻影响,全省气候舒适度普遍较高.2)安徽省人口南少北多,山地少、平原丘陵多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变化相匹配,地形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口的分布.从人地的比例来看,气候条件并没有对安徽省的人居环境造成限制性影响.3)自然地理条件不仅造就了人类聚居选择的环境本底,还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系统的社会活动,并进一步反馈到人类聚居环境之中,驱动着人口的分布与流动.由于地形高度适宜区范围广阔,气候条件也与之协调,适宜农业生产,安徽自古就是农业大省.基于农业耕作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高度适宜区的人口分布相对集聚.安徽省人口分布仍保留着农业生产时代的烙印,依然体现着对自然本底的实际依存.4)省域尺度下的人居环境地形与气候适宜性分析结果与已有全国尺度研究中的特征趋势趋同,反映了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固有机理的一致性,校验了大尺度评价研究的适用性.鉴于人文因素对人居环境影响的客观存在,今后可以进一步结合复杂的人文因素开展综合性的研究,进一步挖掘、明晰人地协调的过程与机理.参考文献:[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SMITH M J,PARON P,GRIFFITHS J S.Geomorphological Mapping: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Amsterdam:Elsevier,2011.[3]刘新华,杨勤科,汤国安.中国地形起伏度的提取及在水土流失定量评价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通报,2001,21(1):57-59.[4]陈建军,张树文,李洪星,等.吉林省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05,25(3):49-53.[5]KODAGALI V.Influence of Regional and Local Topograph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olymetallic Nodules in Central Indian Ocean Basin[J].Geo-Marine Letters,1988,8(3):173-178.[6]薛亮,任志远.基于格网GIS 的关中地区生态安全研究[J].地理科学,2011,(1):123-128.[7]LI Y,YANG X,CAI H,etal.Top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otential Productivity During Cropland Transformation in China[J].Sustainability,2014,7(1):96-110.[8]封志明,唐焰,杨艳昭,等.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J].地理学报,2007,62(10):1073-1082.[9]周白翔,李晶,任志远.基于GIS 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8):951-957.[10]封志明,张丹,杨艳昭.中国分县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1(1):146-151.[11]张静静,朱文博,朱连奇,等.基于栅格的豫西山区地形起伏特征及其对人口和经济的影响[J].地理学报,2018,73(6):1093-1106.[12]肖池伟,刘影,李鹏.基于地形起伏度的江西省人口———经济格局变化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6,36(2):222-227.[13]范业正,郭来喜.中国海滨旅游地气候适宜性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4):304-311.[14]BRUNT D.Climate and Human Comfort[J].Nature,1945,155(3941):559-564.[15]TERJUNG W H.Physiologic Climates of the Conterminous United States:A Bioclimatic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Man [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66,56(1):141-179.[16]STATHOPOULOS T,WU H,ZACHARIAS J.Outdoor Human Comfort in an Urban Climate [J].Building &Environment,2004,39(3):297-305.[17]RUGH J P,FARRINGTON R B,BHARATHAN D,etal.Predicting Human Thermal Comfort in a Transient Nonuniform Thermal Envi-沈非,李大伟,黄艳萍,等:安徽省人居环境地形与气候适宜性分析第6期93ron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2004,92(6):721-727.[18]贾海源,陆登荣.甘肃省人体舒适度地域分布特征研究[J].干旱气象,2010,28(4):449-454.[19]刘文平,刘月丽,安炜,等.山西省近48a 来人体舒适度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3):92-95.[20]唐焰,封志明,杨艳昭.基于栅格尺度的中国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J].资源科学,2008,30(5):648-653.[21]查瑞生,陈梦琳,赵晓雪.基于地形起伏度的南川区人居环境地形适宜性评价[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10):150-156.[22]FENG Z M,YANG Y Z,ZHANG D,etal.Natural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s in China Based on GIS [J].Journal ofGeographical Sciences,2009,19(4):437-446.[23]魏伟,石培基,冯海春,等.干旱内陆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以石羊河流域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1):1940-1950.[24]沈非,黄艳萍,王芳,等.基于GIS 与栅格数据的安徽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测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27(3):535-543.[25]黄薇薇.安徽导游基础知识[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6]FENG Z M,TANG Y,YANG Y Z,etal.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 and Its Influence 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China [J].Journal ofGeographical Sciences,2008,18(2):237-246.[27]THOM E C.The Discomfort Index [J].Weatherwise,1959,12(12):57-61.[28]刘清春,王铮,许世远.中国城市旅游气候舒适性分析[J].资源科学,2007,29(1):133-141.(责任编辑王颖莉)Analysis of Topography and Climate Suitability of Human Settlement in Anhui ProvinceSHEN Fei 1,2,LI Da-wei 1,HUANG Yan-ping 1,REN Ya-ru 1,LU Jie 1(1.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3,China;2.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GIS,Wuhu,Anhui 241003,China)Abstract :Using GIS technology,based on the 250m×250m grid scale,using the window analysis,the topo-graphic relief and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dex of Anhui Province are measured.It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is analyzed,and the land suitability and climate suitability of th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in Anhui Province are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errain relief and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dex in Anhui Province is obvious,and there is an overal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outh high and north low;the terrain height suitable region range is large,and there is a larg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the average annual cli-mate suitability is better and the comfort degree is higher;the impact of the topography on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s significant;and the climate conditions do not have a restrictive impact on th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Key words :human settlement;topography;climate;suitability;Anhui province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年11月94。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池州市位于安徽省的南部,地处长江中游,东临黄山市,南接安庆市,西邻池州达标输电工程。

该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特征。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人居环境的气候舒适度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

人居环境的气候舒适度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宜居程度,因此对池州市的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进行评价,对于提高城市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气候特点池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多雨。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季宜人,雨量充沛。

全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左右,极端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为39摄氏度和-9摄氏度。

年降水量约为1600毫米,分布较为平均。

该市受季风影响较大,风力较大,春夏季节常有强对流天气和强风天气,需加强防范措施。

二、人居环境现状1. 自然环境池州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河湖众多,山地平原交错,气候湿润,森林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较好。

但由于近年来城市建设和工业化进程较快,自然环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破坏,空气质量下降,水资源受到污染。

2. 城市规划池州市着力打造“山水和谐城市”,围绕“两山一湖一环”城市规划理念,建设了一批公园绿地和生态景观带,提升了城市的绿色环境,改善了人居环境。

城市道路宽阔,交通便利,市区建筑风格多样,古朴典雅。

3. 居民生活市区居民居住环境整体较好,居住区周边绿植丰富,环境整洁。

但部分老旧小区存在环境脏乱差问题,需加强治理。

城市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存在着一定的环境卫生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

三、气候舒适度评价1. 春季气候舒适度春季池州市气候舒适度较高,气温适中,雨量适宜,适合各类户外活动。

春季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是观赏花草树木的好时节,对于居民生活和休闲娱乐有利。

2. 夏季气候舒适度夏季池州市气候炎热潮湿,气候舒适度较低。

由于高温多雨,空气湿度大,容易引发中暑和湿热疾病,对居民的生活和健康构成一定影响。

夏季需加强防暑降温工作,减少因高温天气而带来的不利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居民的气候适应性
安徽民居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宏观世界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

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

安徽民居朝向以东或东南向为主,充分利用自然日照,并顺应当地主导风向,以利于形成室内自然通风。

房屋进门多为天井,利用天井采光,光线通过二次折射,少有眩光且具有柔和感;通过天井合理组织室内自然通风、汇集雨水、夏季遮阳,室内设水池盆景绿化调节室内湿度,冬暖夏凉,可谓古代的天然空调。

一般正屋面阔三间,中间堂屋面临天井敞开,是一家生活起居活动中心。

两边厢房,堂屋两边的次间是卧室,卧室一般向外墙都不开窗,但均有开向天井一面的花窗,既满足防盗安全的需要,又能减少通过窗散失热量。

屋内的采光、通风、排水全依赖于天井,天井的设计,即“四水归堂”的格局,有“肥水不外流”之意。

民居平面形状大都为矩形,柱与柱间的尺寸接近现代模矩,开间不大,进深较大,使住宅的传热耗热值较,能耗较少。

而安徽自古多斜风雨,房屋开了天井,斜向射入室内的风雨容易把厅堂、厢房打湿,因此一些徽州古民居使用“布蓬”。

这是一块与天井空间形状相同但比其尺寸稍大些的长方形土布制作成的“布蓬”。

无雨时,它被通过一侧瓦檐处的木滑轮的绳索拉成卷筒状;一旦斜风雨来临,主人即迅速放下以遮挡住斜风雨的侵袭。

“楼居式”民居的特征是源于当地的干栏式住宅。

这种在特定的地方文化和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干栏式民居,对自然环境等条件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主要表现为:一是防止地板的极度潮湿;二是防止毒虫野兽;三是利于在崎岖之地构筑;四是利于防止敌人的袭击。

这种干栏式民居形式所具有的优越性,在徽州民居的形成过程中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与单层四合院民居融合,形成了徽州特有的新型厅井楼居式民居形式,楼梯一般设在厅堂的背后或两侧厢廊处。

这种与四合院融合而成的楼居式民居模式并非简单套用于栏式住宅的形式。

比如在空间的使用上,仍然保持了单层四合院住宅主要活动均在一层的特征,二层虽然也设有厅堂之类的空间,但主要是用做储藏或附属空间;为了防潮,一层卧房一般也架设木地板,留通气层并开专门的通气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