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历史上关于对屈原评价问题的争议语文
评价屈原

在我国古代哲人中,屈原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恐怕只有孔子这样圣人可与之相比。
孔子的影响,主要在他的思想。
不管后世的人们怎样崇扬他,也不管近代以来人们怎样企图打倒他,他所提出的社会思想,他所规范的伦理道德,毕竟笼盖了二千余年的中国历史,成为今天人们所不能不面对的巨大存在。
屈原则是一位行动者。
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除了《离骚》、《天问》等一篇篇回肠荡气的辉煌诗作外,他自身的遭际和在其中所显现的道德、人格,似乎更为人们所瞩目。
——他是作为一个为黑暗时代所埋葬的伟大悲剧人物出现在历史上,并震撼了整个民族心灵。
在许多时代人们的心目中,他似乎成了某种精神道德的体现者或楷模,高高屹立在苍黄翻覆的历史烟云之上,俯视着百代千秋。
有趣的是,屈、原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方式,又与孔子如此的不同——屈原的意义和价值,几乎在每一历史时代,都须经历激烈的争辩,才得到一部分的实现。
从汉代到明清,从“五四”时期到抗战阶段,以至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历史新时期,每个时代几乎都有自己的“屈原问题”。
人们在探讨时代的命运和做人的规范时,往往把屈原作为一种历史参照进行比较,作出选择,从而对他的精神、人格实行再认识、再评价。
正是在这种不断被重新认识和评价的历史中,屈原显示了精神风貌的左右偏移,并牢牢地保持了对一个民族的影响。
这种情况是由什么决定的?对屈原的评价历史曾经有过些什么争议?它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人们什么样的需要或心理?这是颇有意义的课题,我们不妨作一简要的探讨。
一、屈原——投影于历史的双重精神任何伟大人物能够对后世发生久远的影响,都是他们自身的功业或精神,给予历史以巨大投影的结果。
所以要探讨屈原如何影响于后世,须得考察在他的一生中,究竟有些什么功业或精神品格,足以震撼后人的心灵?人们常常只把屈原视为诗人。
但据司马迁、刘向记载的屈原事迹,他在当时显然是作为一位非同寻常的辅弼之臣,而登上楚国的政治舞台的。
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一旦出现在楚朝廷中,便以卓绝的治国才华得到了楚怀王的倚重。
《离骚》课文分析

《离骚》课文分析贯穿于《》长诗中的“情”,即司马迁所说的“怨”情,更确切地说就是一股忠怨之情。
下面是《离骚》分析,以供参考。
1、创作背景: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
《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
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
诗中有这样的:“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
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
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象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
2、主要内容:《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
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
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屈原伟大思想与生平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料。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的美好的德行。
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又申之以揽茝”,写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教案(精)

《屈原列传》教案【单元导读】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现实,也预示着未来。
了解历史,不忘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历史著作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本单元选入了《史记》《汉书》中的两篇经典作品,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念、开创精神;选入的两篇史论,均意在劝诫,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其观点至今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学习本单元,要“回到历史现场”,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领会其中体现的历史观念、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和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和联系。
【教材定位】《屈原列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尝试寻求《史记》和《离骚》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屈原列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在理解和掌握文言知识的前提下,疏通文意。
例如:“明年”“诡辩”“颜色”“形容”等古今异义的现象。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注意把握屈原的精神品质,品味作品精湛的叙事艺术。
【素养目标】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3.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鉴赏并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知识,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屈原,我们都不陌生。
两汉文人对屈原评价的不同与原因

摘要:屈原《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屈原作为中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对于两汉文人也有较大影响,在汉人对他的各种崇高评价中,不难看出他在国人政治、道德与文化发展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屈原;《离骚》;政治;道德;文化引言屈原是战国中期楚国人,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及他的作品对汉以前的文人并未产生太大影响,而在两汉这种新的历史环境下却逐步发展壮大,其高度的政治才能,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的人格和强大的文学创作能力都使汉文人钦佩不已,而其坎坷的政治遭遇,深表同情,忠君爱国的思想更使汉代文人引以为榜样。
西汉文人对屈原及他的作品《离骚》的评价与东汉相比,西汉文人主要侧重于对屈原的政治与道德方面的评价,而对于文章本身的文化内涵评价甚少,西汉文人多评价屈原为而东汉文人则侧重于对屈原文化地位以及诗歌内涵的评价与道德人格方面的评价。
对于西汉与东汉文人对屈原及他的作品《离骚》的评价的不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个体原因西汉时期文人对屈原的评价与东汉都有着个体原因,西汉时期的贾谊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有着坎坷的政治经历,所以对于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过于集中在对于政治角度评价,和对于屈原的个人遭遇的评价。
司马迁则是政治坎坷,身体遭逢迫害,政治方面颇多不忿,而遭遇方面与屈原有有些相似,且他是史家,故而对于屈原的评价躲在政治角度和生活遭遇方面,对于屈原的道德情操又深感钦佩,所以对于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政治角度与道德情操的角度。
扬雄则是因其40岁开始出仕,而后政治道路坎坷,而其在四十岁之前致力于文学的创作,所以其对于屈原的评价集中在对其文学成就的钦佩,对于他的道德情操也深表钦佩,对于他的政治方面的评价少一些。
所以,西汉文人对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大多侧重于对他政治角度的评价和道德角度的评价,对他文化做平的评价略少一些。
东汉时期班彪因经历了朝代的变更所以对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多在于文化角度。
论元代散曲对屈原的否定及其多层次原因

论元代散曲对屈原的否定及其多层次原因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是楚国的大夫和诗人,著有《离骚》《天问》等诗篇,被誉为“楚辞之祖”。
然而,在元代之后,屈原的形象和地位开始被一些文人质疑和否定,尤其是在散曲领域中,形成了一种否定屈原的风气。
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层面上加以分析。
首先,元代散曲中的否定屈原,是基于历史记载的不足而导致的。
元代时期,文人们根据手头所掌握的史书和记载,对于屈原的生平事迹,没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很多人将屈原视为一个“逃课”、“猜妇”等负面形象的代表,但这些说法却都没有得到史料的证实。
由于缺乏足够的史料和文献,屈原的形象和地位遭到了严重的污名化。
其次,元代散曲对屈原的否定,也与当时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元代是一个专制独裁的时代,文化和思想的传统被不断打压和削弱。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们普遍对传统文化保持了怀疑和甚至反对的态度,对于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尊重和崇敬。
因此,屈原在元代散曲中的遭遇,并非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反映了当时文化和思想的特定倾向。
再次,元代散曲对屈原的否定,还与文学审美观念的变化有关。
元代是散曲的鼎盛时期,文人们开始追求新的文学风格和审美标准。
散曲的写作形式和题材取向都与屈原所代表的楚辞诗歌有所差异,文人们认为楚辞的语言和写作技巧已经不能满足当代读者的审美需求。
因此,他们开始对屈原进行贬低和否定,将他视为一位已经过时的文学家。
综上所述,元代散曲对屈原的否定,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的交织结果。
它不仅源于历史记载的不足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还与文学审美观念的改变不无关系。
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在对传统文化进行评价和研究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层面的因素,并尽可能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的干扰。
对屈原品行高洁却被污蔑的解析四百字

对屈原品行高洁却被污蔑的解析四百字《离骚》中,屈原体现其品行之高洁:“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他与奸臣不同,一心报国,奈何君主宠信奸臣,也看不到百姓的需求,他痛心疾首,劝诫君王,可君王无动于衷,还听信谗言,将他放逐,虽是寒心,却依然关注着国内情况。
时常感叹:“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如此超凡脱俗的自己竟得不到重用,这是怎样一种无奈。
他不怕苦累,就是怕不得君主理解,没有机会报效国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求索,可竟要忍无法更改结局之痛,最后他无奈地叹道“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通篇可见屈原先生对国家的深情和他细腻的笔触中透出的无奈。
这样爱国如屈原,在流放中听闻国破的消息,义无反顾地跳入汨罗江,从此再无屈原,只留下史书上的一个名字。
不论过去与现在,国家的命运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不管是不是历史的必然规律,没有什么可以改变一颗爱国心,生命很伟大,但在国家面前,哪怕断头流血,也割舍不掉自己的国。
历史上关于对屈原评价问题的争议

历史上关于对屈原评价问题的争议在中国历史上 ,屈原是一位深受广泛推崇的伟大作家。
两千多年来 ,人们对屈原无端受到谗邪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深表同情。
屈原在流放过程中 ,又目睹了楚国的危难和“民生之多艰〞 ,因而 ,带着满腔的愤懑投汨罗江自杀。
刘向所编的?楚辞?中收入的?九辩? ,王逸认为是屈原弟子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之作。
他还认为 ,宋玉怜屈原“忠而斥弃 ,愁满山泽 ,魂魄放失 ,厥命将落 ,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 ,延其年寿〞。
宋玉甚至梦想怀王看到?招魂?之后 ,会觉悟起来召回屈原。
请看这个宋玉岂不是古今少见的尊师典范?真不理解历史学家郭沫假设先生何以要在话剧?屈原?剧本中把宋玉丑化为屈原的叛徒。
至于?卜居?和?渔父? ,我认为也是屈原的后学悼念屈原之作。
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
而所作赋达82篇之多的怀南王刘安 ,那么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 ,它表达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 ,可“与日月争光〞。
其后 ,司马迁为屈原作传 ,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 ,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
他盛称前者“其文约 ,其辞微 ,其志洁 ,其行廉……〞 ,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
可见 ,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 ,后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却不尽以司马迁对屈原之评赞为然。
他对屈原及?离骚?的思想倾向是有褒有贬的 ,甚至是以贬为主的。
班固批评时 ,有意避开了司马迁 ,而径直把矛头指向刘安。
他指出 ,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
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 ,不受世患〞。
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 ,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 ,责数怀王 ,怨恶椒兰 ,愁神苦思 ,强非其人 ,忿怼不容 ,沉江而死〞。
历史人物评论屈原范文800字作文

历史人物评论屈原范文800字作文英文回答:Qu Yuan was a prominent Chinese poet and official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He is best known for his masterpiece "Li Sao," which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greatest works of Chinese literature. Qu Yuan was a staunch patriot who was deeply concerned about the fate of his country. He served as a high-ranking official in the state of Chu, but was eventually exiled after falling out of favor with the king. During his exile, he wrote "Li Sao" and other works that expressed his grief and patriotism. Qu Yuan eventually committed suicide by drowning himself in the Miluo River.Qu Yuan's legacy as a great poet and patriot has been celebrated for centuries. His work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 and is still widely read today. Qu Yuan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igures in Chinese history, and his work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culture.中文回答:屈原,中国战国时期著名诗人、政治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关于对屈原评价问题的争议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广泛推崇的伟大作家。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屈原无端受到谗邪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深表同情。
屈原在流放过程中,又目睹了楚国的危难和“民生之多艰”,因而,带着满腔的愤懑投汨罗江自杀。
刘向所编的《楚辞》中收入的《九辩》,王逸认为是屈原弟子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之作。
他还认为,宋玉怜屈原“忠而斥弃,愁满山泽,魂魄放失,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
宋玉甚至幻想怀王看到《招魂》之后,会觉悟起来召回屈原。
请看这个宋玉岂不是古今少见的尊师典范?真不理解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何以要在话剧《屈原》剧本中把宋玉丑化为屈原的叛徒。
至于《卜居》和《渔父》,我认为也是屈原的后学悼念屈原之作。
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
而所作赋达82篇之多的怀南王刘安,则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
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
他盛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
可见,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
人。
但是,后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却不尽以司马迁对屈原之评赞为然。
他对屈原及《离骚》的思想倾向是有褒有贬的,甚至是以贬为主的。
班固批评时,有意避开了司马迁,而径直把矛头指向刘安。
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
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
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
“‘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
但班固也并不否认屈原的作品“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空。
”因此,他对屈原的评价是:“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
后汉的王逸则不满于班固这样的庸俗之见。
他盛赞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至于梁代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概括王逸的观点,写了《辨骚》一章,除证明屈原作品有异于《风》、《雅》的四点以外,也有同乎经典的四事。
宋洪兴祖是继王逸之后整理、注释《楚辞》的又一著名学者。
他曾得诸家善本,参校异同,成《楚辞补注》一书。
洪氏对北齐颜之推所谓的“自古文人,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之说,甚为不满。
他从儒家伦理观念出发驳之云:“屈原,楚同姓也。
同姓无可去之义。
”而孔子是提倡士“见危授命”的。
因此,洪氏为屈原的自沉辩护说:“同姓兼恩与义,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么,屈原又为什么不离开楚国呢?洪氏以为,这是由于当时“楚无人焉,屈原如去国,则楚必从而亡”。
因此他说:“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
”(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见,屈原“虽死犹不死也”。
朱熹是我国哲学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古籍整理名家。
他对《诗经》和《楚辞》的研究均有重要贡献。
他为《楚辞》作的《集注》也足以媲美其《诗集传》。
朱熹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政治家,他注《离骚》中“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云,此乃是屈原“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如此体会屈原眷恋楚国的思想情感,可谓深入了一层。
──节选自李振华译注的《楚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