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人教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梳理及答题技巧

人教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梳理及答题技巧3.插叙:通过插叙的方式,能更生动地描绘出人物和事件的内心世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2、描写描写人物1.语言: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语气、声音等方面来描写人物性格和特征。
2.动作:通过人物的动作来描写人物性格和特征,增强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3.神态:通过人物的神态来描写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让读者更深入地认识人物。
4.心理: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来描写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增强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5.外貌:通过人物的外貌特征来描写人物的性格和特征,增强人物形象的形象感。
描写景物1.视觉:通过景物的外貌特征来描绘景物的美丽和特点,增强读者的视觉感受。
2.听觉:通过景物的声音来描绘景物的特点和气氛,增强读者的听觉感受。
3.味觉:通过景物的味道来描绘景物的特点和气氛,增强读者的味觉感受。
4.触觉:通过景物的触感来描绘景物的特点和气氛,增强读者的触觉感受。
描写方式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景物的美好和特点,让读者直接感受到景物的美丽和魅力。
2.反面描写:通过对比和反衬来描绘景物的美好和特点,增强读者的感受和体验。
4、托物言志是一种巧妙的写作技巧,通过对事物的描绘,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融入其中,让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既可以是喜悦的,也可以是悲伤的。
6、虚实结合是一种写作手法,通过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突出人物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文章的主题。
7、动静相衬是一种生动的烘托手法,通过动态和静态的对比,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8、以小见大是一种写作方法,通过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使文章更加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和衬托是两种不同的写作手法,前者是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的描写,后者是通过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二者有时也会相交叉使用。
10、XXX想象是一种丰富文章内容的写作技巧,通过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更为丰满、生动的形象,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沉船之前(美国)舒特斯曼①甲板上,四位音乐家仍然在演奏着,曼妙的音乐伴随着宁静的夜以及四周惊惶奔突的人群,成为一组极为特殊的生命交响曲。
②一曲终了,三个人拿着琴,各自散去。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该走向哪里,四周都是慌乱的人群,这艘船上,已经没有宁静的乐土,走向任何地方,都只可能是同样的结局。
他们感到茫然无措,怀中抱着他们的琴,却不知道自己的脚该向哪里落下。
③华莱士并没有走开、他再次举起了提琴,将琴托央在下巴上,抬起右手,搭弓上弦,独自演奏起来,那动人的音乐声再次在夜空中响起,混杂在无望地四处奔跑着叫喊着的混乱声音之中,渐渐向远处传开。
④另外三位音乐家听到了这声音,纷纷驻足,转过身来,相互看了一眼,然后又慢慢走了回来。
他们突然知道,这艘船上,只有这一个地方,才是他们唯一的落脚处,他们围住了华莱士,再次加入合奏之中。
⑤在他们的身后,是头等舱的大厅,那里面也是混乱不堪,人们奔跑着,很想找到一处安身的地方,但似乎在什么地方都不能感到安全。
⑥老爵士班杰明·古咸由侍从陪同着,从楼上顺阶而下。
他头戴着礼帽,拄着手杖,身穿晚礼服,颈上挂着一条洁白的丝巾,脚上的皮鞋被擦得油光锃亮。
他的女友欧拔蒂已经坐上了救生艇,他却被留在了泰坦尼克号上。
⑦一名侍者走向他,将一件救生衣递到他的面前,十分恭敬地说道:“古咸先生,这是您的救生衣,请您穿上。
”⑧他站在楼梯上,平静地对那名侍者说:“我是一位绅士,任何时候,绅士都应该衣着整齐。
我想喝点白兰地,请帮我拿来,好吗?”⑨那名侍者知道无法劝说他,也只好任由他了。
⑩侍从搀着他,走到大厅的一角。
⑪“不必出去了,我们就站在这里吧。
”他对侍从说。
⑫侍从见旁边有一处比其他地方都高,就建议他站到上面去。
⑬古咸爵士神态安详的走了过去。
⑭侍者为他端来了一杯白兰地。
他接过来,彬彬有礼地说道:“谢谢你。
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与技巧浅读人教版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初中语文七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现代文常见题型1、字的识别2、词的理解和辨析3、语句的赏析和评价4、内容概括(几点,几方面,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5、语句的理解和表达作用6、文章内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二、考试中现代文的阅读方法1、粗读——快读:理清内容,把握主题——谁,干什么,表达何种感情(概括题答题思路)2、细读——带题读文——跳读(略过字音、词意题,重点读后面理解性试题)三、各种题型的解答1、注音题:要求不连写、不斜体、注意音调书写要规范2、解词题:语境内容(将自己的理解把原句中加点词语替换并基本复述原句,或者进行主干缩句)3、语句赏析评价题A、语言角度:1)修辞:修辞方法 + 修辞作用 + 语句内容+思想感情比喻: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表现了…,表达了拟人: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表现了…,表达了排比: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语气,强调了…的思想感情(心情)反复: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增强语气,强调了…的思想感情(心情)反语:这句话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强调了…反问: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2)用词:动词——这个句子运用了“”等动词,准确地(生动形象地)描述(写)了……形容词——这个句子运用了“”等形容词,生动形象地描述(写)了……副词——这个句子运用了“”等副词,准确地说明了……的程度、范围……3)语体:书面语——简洁、准确、整齐、典雅……口语——亲切、自然4)人称:改换第二人称——语言亲切、如话家常,拉近与读者距离,抒情更真切,直接。
5)表达方式:一般用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这段外貌描写写出了谁,什么样的外貌,表现了或者表达了…语言描写:这段语言描写写出了谁,什么样的语言特点,表现了或者表达了…动作描写:这段动作描写写出了谁,做什么的过程或场景,表现了或者表达了…心理活动描写:这段心理活动描写写出了谁,因为什么而怎样的心理,表现或者表达了…抒情:这段文字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什么感情议论:这段文字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观点说明:这段文字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了某种事物的特点B、内容角度:1)文章通过叙述(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叙事和描写角度赏析)2)几个内容,方面:谁、干什么(概括题)四、语句的理解和表达作用(有什么思想内涵,表达什么人生哲理)1、单纯的理解性问题可以直接引用原文内容来回答(规律是回原文,找原句,看语境,找答案),也可以到上下文中筛选与问题相关的内容中的语句或词语回答。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方法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方法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中对现代文阅读的重视度日益增加。
现代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现代文阅读,本文将对初中现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方法进行深入解析,希望能够给学生们带来帮助。
一、现代文阅读题型1. 主旨大意题主旨大意题是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一种题型,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和观点的理解能力。
通常要求学生从文章的内容中归纳总结出主题思想或中心意思。
2. 细节理解题细节理解题是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提供的细节信息,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细节进行解答。
这种题型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细致阅读能力。
3. 归纳概括题归纳概括题要求学生从文章中获取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最终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
这需要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4. 文章结构题文章结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如开头、过渡、承接等,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评述鉴赏题评述鉴赏题要求学生对文章的作者态度、观点和观念进行分析评价,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答题技巧方法1. 注重整体把握在阅读现代文时,学生应该注重整体把握,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特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只有对文章整体有清晰的把握,才能更好地理解细节和进行答题。
2. 提高阅读速度提高阅读速度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关键。
学生应该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完成答题。
3. 注重细节信息在解答细节理解题时,学生应该注重细节信息的把握和理解,尤其是一些关键词和句子,要能准确地理解并加以运用。
4. 多维思维分析在解答评述鉴赏题时,学生应该运用多维思维,对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观点、语言表达等进行深入分析,展现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5. 标注重点信息在解答题目时,学生可以适度进行标注、划线等操作,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细节信息,避免在答题过程中遗漏重要信息。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 二、答案来源:
• A.摘录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 (诸如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 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
• B.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 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 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 三、温馨提示:
• 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 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拟人化的作用;
•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 于叙事和议论。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 提问方式: 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 要点。
• 答题模式: 分三步走, • 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
• 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
• 第三步整合答案。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 提问方式: 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 答题模式: 按总分(分总)来回答。 • 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
• 再比如读《羞辱是炼狱》一文,要求谈谈 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此题可用对比、比 喻作如下回答:“人生在世,难免遭受羞辱。
• 3.遣词造句细推敲 • 试题答案寥寥数语,要想吸引评卷老师,就得
尽量选用成语或四字词语,努力使句式整齐划 一,读来琅琅上口,使答案具有音乐美。 • 下面是某同学答案中的一句话:“这个故事很 感人,我读后受到了震撼,我终生不会忘记。” 很显然,此答案算不得上乘之作。如若添上几 个成语,变换一下句式便会大有改观:“这是 一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故事,它使我的灵 魂得到了洗涤,使我的人格得到了升华,我将 永铭心头,没齿不忘!”
•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再现自 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更好展 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谁穿了我们遗弃的校服安宁①在一个小花园里,碰到一位散步的老人,他的脸上,没有过多的悲喜,表情有些忧伤。
他的肌肤,因为常年的劳作,已经显得锈迹斑斑,犹如枯朽的树皮。
而裹在瘦弱骨架上的那身独特的衣服,则将他与这个城市的格格不入,衬托得越发鲜明。
②那是一身中学生的校服。
我从侧面,可以看见胸前写有“育才中学”几个小字。
这显然是他读中学的孙子丢弃不穿的校服。
校服原来的主人,当是一个热爱漫画的小男生,因为背后的空白处,画着一对牵手的小人儿,亲密无间地依偎在一起,旁边飞出一行可爱的彩字:我要永远陪你在一起。
想来老人的小孙子,一定是心里喜欢上了某个女孩,而且异常大胆地在校服上表露出来。
而老人定是看不懂这些的,校服在他这里,只是一件可以避寒的衣服,不应该被弃置一旁浪费掉。
③想起自己年少的时候,最讨厌肥大难看的校服,没有别的同学的勇气,在校服上绘制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者写下信仰的格言,可以让校服变得另类一些;亦没有勇气,和父母要额外的钱,买喜欢的裙子,所以只好每日委屈地穿着它,如一只被排挤走失的野猫一样,自卑地走来走去。
④所以中学毕业的时候,戒便迫不及待地从校服里蜕皮。
而母亲,却是从此眷恋上了我的蓝白相间的校服。
她穿着它下地劳作,外出买菜,在路上为一些琐事跟人争吵,或者因为疲惫,在田间地头睡了过去。
有时候弟弟会笑话她,说她是我的校友,而且,远比我对学校忠贞和热爱,可以将校服穿上几年而不厌倦。
母亲总是笑笑,说:多好的衣服,结实、耐脏,穿起来从不会心疼,野生的一样,不娇贵。
⑤可是我却因此有过自卑。
记得是在路上,与自己的老师相遇。
我很迅速地以老师的眼光将母亲上下打量了一番,发现穿着校服的母亲犹如一个傻笨的学生,带着一股子乡野气,我的脸腾地红了。
之前,校服在她的身上,不过是一件勉强算得上得体的衣服,但在那一刻,我却窥见了校服的滑稽与尴尬。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记叙文一,文章容要点概括〔1〕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容的答题公式:人物〔事件〕+干什么〔怎么样〕〔2〕概括文章主要容的答题公式: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注意: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应该概括在。
二、理清文章结构〔1〕补充故事情节找出划分标准,仿照示例的句式作答。
〔2〕思想感情的事变化画出表示情感的词语,按照词语出现的顺序整理出答案。
三、把握记叙的线索和顺序〔1〕线索线索类型:A.以时间的开展变化为线索B.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C.以人物为线索D.以某个具体的事物为线索E.以感情的变化为线索F.以某个核心事件为线索线索的作用: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楚,推动情节的开展。
〔2〕记叙顺序与作用A.顺叙(按事情开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B.倒叙:作用: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C.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答题公式】顺序名称+作用四、记叙的人称与作用人称作用:第一人称:使文章容显得更真实,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便于直接抒发感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拟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容,有比拟宽广的活动围。
五、人物形象〔1〕次要人物的作用第一人称:“我〞,是贯穿全文的人物,其作用是线索人物,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2〕分析小说对人物进展描写的方法与作用A.肖像〔外貌、神态〕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与##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B.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开展。
C.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
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
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
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
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
需要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
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