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现象的应用
静电生活中的应用

静电生活中的应用静电是指物体表面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现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一种物理现象。
然而,静电并不仅仅只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它还具有着许多重要的应用价值。
下面,我们来看看静电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1. 医学领域静电在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最为著名的应该就是静电除毛了。
目前市面上的许多脱毛仪器,都是依靠静电来实现对毛发的去除。
使用脱毛仪器时,仪器会产生微弱的电流,使毛发带上保护层,待电流停止后,毛发保护层与毛囊的粘连力会减弱,毛发便会轻松脱落。
此外,静电在手术中也有着很大的用途,如手术室的净化灯就是利用静电原理将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分离过滤,确保手术操作区域干净卫生。
2. 家居领域当我们身穿毛衣,一碰到其它物品就会有类似“噼里啪啦”的声音,这就是静电发生的结果。
然而,静电在家居领域也有着非常好的应用。
如,我们在清扫家居地面时,使用静电扫把可以更好地吸附灰尘和头发等微小颗粒,而使用水拖地则有可能让地面残留水渍或阴霉。
静电在毛巾的制作上也有着很好的应用。
使用带有静电的设备处理毛巾后,毛巾表面的纤维会变得整齐排列,更为柔软,并且更好地吸气、除尘以及护肤。
3. 工业领域在工业生产中,静电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利用静电效应将粉末涂料通过静电镀涂技术均匀覆盖在金属表面,可增强涂层的附着力和耐候性,使金属制品的耐腐蚀性能得到提高。
在印刷品加工过程中,常常使用静电除尘器,将杂质等颗粒进行静电分离,使印刷效果更佳。
此外,静电在橡胶、塑料等材料的生产和加工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利用静电及其他物理原理使浮板运动,在工厂的生产流程中,能够及时控制生产时的产品质量,并保持不断的生产状态,提高整个工厂的生产效率。
综上所述,静电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有着各自的特点,这也促使着科学家们不断地深入研究静电效应,开发新的静电应用技术。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静电将会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静电的利用

静电的利用
静电是指物体表面的电荷静止存在的现象。
静电有许多实际应用,例如:
1. 某些机器和设备利用静电吸附和传导特性来清洁表面,去除静电垃圾和吸尘。
2. 打印机可以利用静电来控制纸张的位置和移动,从而实现高精度印刷。
3. 静电可以用于涂层和喷涂应用,将涂层和涂料施加到表面上,从而形成均匀和协调的涂层。
4. 静电在药品和医疗设备制造方面有许多应用,例如通过吸附和分离技术来净化和分离蛋白质,以及用静电分析分离技术来检测疾病标志物。
总之,静电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对于需要高精度、高效和精确控制的应用,静电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静电的应用和静电的防护

静电的应用和静电的防护静电是一种电荷不平衡引起的现象,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同时,由于静电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静电的防护措施也变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探讨静电的应用和静电的防护措施。
一、静电的应用1. 静电喷涂静电喷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中的技术。
在静电喷涂过程中,通过给涂料带上适当的电荷,将其喷涂到具有相反电荷的物体上。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均匀且高效的喷涂效果,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涂料和材料。
2. 静电除尘静电除尘是一种环保的空气净化技术。
在静电除尘器中,通过给尘埃带上电荷,使其被收集板吸附,从而将空气中的尘埃去除。
这种方法可以高效去除细小的粉尘颗粒,同时具有节能和减少排放的优势。
3. 静电贴附静电贴附是一种常见的生活应用。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静电贴附将贴纸或磁贴粘在金属或玻璃表面上。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且可重复使用,便于我们进行标记或者装饰。
二、静电的防护1. 接地接地是静电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进行接地是防护静电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工业生产中,通过将导电材料与地线连接,将静电荷释放到地下,从而减少了电荷积累和放电的风险。
2. 静电消除器静电消除器是一种常用的静电防护设备,它通过将电荷中和推向地面,减少和消除静电的积累。
静电消除器可以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电子行业和化学行业等领域,有效保护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3. 绝缘材料使用绝缘材料是防护静电的另一个重要方法。
绝缘材料可以阻断电荷的传输,减少静电的积累和放电的风险。
在电子设备和高压电力系统中,绝缘材料扮演着重要的保护角色,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人员的安全。
4. 静电放电装置静电放电装置是一种重要的静电防护设备,它可以用来控制和消散静电荷。
通过合理放置静电放电装置,可以及时将静电荷释放到空气中,减少静电产生的危险。
结论:静电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除尘和静电贴附等。
然而,由于静电产生的电荷不平衡可能引发安全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静电防护措施。
静电现象的应用

1、尖端放电 避雷针 导体尖端电荷密度大 尖端周围电场强 空气电离 尖端放电
2、静电屏蔽 1)空腔导体的特点: 空腔导体能把外电场挡住,空腔内没有电场,空腔内不受外电场的影响。
放入电场E中带空腔导体
E空腔=0
E导体=0
+
2、静电屏蔽 2)静电屏蔽: 导体壳(金属网罩)能保护 它所包围的区域,使这个区域 不受外电场的影响。 3)静电屏蔽应用:
三、课时小结
1、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电场 概念:静电平衡、静电屏蔽、静电感应 静电平衡条件:导体内部的场强处处为零。 2、导体上电荷的分布 1)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 2)在导体表面,越尖锐的位置,电荷的密度越大。 3、尖端放电 尖端放电现象、应用。 4、静电屏蔽 静电屏蔽现象、应用。
静电现象的应用
E外
-
-
+
+
+
一、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电场 静电感应: 1、置于电场中的导体, 自由电荷受电场力作 用,将发生定向移动。 2、静电感应:在导体两 端,积聚等量异种电荷。 (一直持续到E合=0) 3、静电平衡:当内部合 场强为零时,(E’=E) 电荷不再发生定向移动。
E外
一、静电平衡
-
-
-
+
+
+
E外
-
-
-
+
+
+
E感
E感
一、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电场 静电平衡状态下的导体特点: 1、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 自由电子不定向移动,不受电场力→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0 2、导体是等势体(各点相等),表面为等势面 导体内部、表面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各点电势相等 3、导体外部表面附近场强方向与该点的表面垂直 导体表面是等势面→跟电场线垂直
静电利用的实例

静电利用的实例
静电是指在物体表面或材料之间由于电子的转移而产生的电荷。
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有许多实际应用。
以下是一些静电利用的实例:
1.喷墨打印机:喷墨打印机使用静电来控制墨水喷射。
通过给墨水带上电荷,可以使墨水以精确的方式喷出,形成图像或文字。
2.复印机:复印机通过利用静电原理实现图像的传输。
光敏感的鼓面带有电荷,根据打印任务的需求,通过激光或LED等光源将图像转移到鼓上,然后通过静电作用将墨粉粘附在鼓上,最终转移到纸张上形成打印。
3.静电清尘:在一些工业和制造过程中,静电可用于清除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粒。
通过给空气中的颗粒带上电荷,使其互相排斥,从而使尘埃悬浮在空气中,便于后续的清理。
4.静电喷涂:静电喷涂利用静电原理,通过给涂料带上电荷,然后将其喷洒到被涂物体上。
由于静电的作用,涂料会均匀地附着在物体表面,提高了喷涂的效率和涂层的质量。
5.电子器件生产:在半导体和电子器件制造中,静电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人们采取一系列防静电措施,例如穿着防静电服、使用防静电设备,以防止静电对电子器件产生不良影响。
6.电子墨水屏幕:一些电子书阅读器采用电子墨水技术,其中微小的颗粒通过静电被排列在屏幕上,形成文字和图像。
这种技术具有低功耗和良好的可视性。
7.静电除尘器:在工业生产中,静电除尘器通过给粉尘带上电荷,使其沉降或吸附在集尘器上,从而实现对空气中粉尘的除尘作用。
《静电现象的应用》示范教案

第七节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目标1、理解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平衡条件;2、理解静电屏蔽重点难点重点:静电现象的应用难点:静电感应现象的解释教具高压起电机、多媒体教学过程一、静电平衡的特点1、处于静电平衡状态下的导体,内部的场强处处为零。
2、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整个导体是个等势体,它的表面是个等势面。
3、导体外表面处场强方向必跟该点的表面垂直。
地球是一个极大的导体,可以认为处于静电平衡状态,所以它是一个等势体。
这是我们可以选大地做零电势体的一个原因。
二、阅读课本了解本节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1、放电现象有哪些?2、什么是火花放电?什么是接地放电?3、尖端放电的原理是什么?4、尖端放电的原理有何应用?避雷针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5、静电有哪些应用?6、哪些地方应该防止静电?二、利用实验和录像教学:高压起电机、电荷分布演示器、静电现象(包括静电复印、静电除尘、静电喷漆录象)三、解决问题1、火花放电和接地放电;2、火花放电是指物体上积累了电荷,且放电时出现火花的放电现象;接地放电是指为了防止物体上过量积累电荷,而用导体与大地连接,把电荷接入大地进行时时放电的现象;3、尖端放电的原理:物体表面带电密集的地方—尖端,电场强度大,会把空气分子“撕裂”,变为离子,从而导电;4、可以应用到避雷针上;避雷针的发展史介绍富兰克林与国王的避雷针“尖端”与“圆端”之争;5、静电除尘,静电复印,静电喷漆;6、静电产生的火花能引起火灾,如油罐、纺织厂、危险制品等地方都必须避免静电;四、练习1.如图,在真空中有两个点电荷A和B,电量分别为-Q和+2Q,它们相距L,如果在两点电荷连线的中点O有一个半径为r(2r<L)的空心金属球,且球心位于O点,则球壳上的感应电荷在O点处的场强大小________ 方向_________.作业课后“问题与练习。
静电现象的应用

+
4、静电屏蔽
思考:用金属网罩将验电器罩住,会怎样呢?
+
该现象表明金属网罩也能起到静电屏蔽作用.
类似事例:通讯电缆外包金属层,电学仪器外套金属罩.
外不影响内;若接地,内不影响外。
思考:电力工作人员有时需要带电作业,怎
样才能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 全身穿戴金属丝网制成 的衣,帽,鞋,手套等。
静电屏蔽现象的事例
静电屏蔽的应用
练习
当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其场强的特 征是:( C ) A.外电场E0消失。 B.感应电荷产生的电场E'为零。 C.导体内部合场强E内 = E0 + E'=0。 D.导体表面和内部场强均为零。
例2:如图所示,把原来不带电的金属球壳B的 外表面接地,将一带正电的小球A从小孔中放 入球壳内,但不于B发生接触,达到静电平衡 后,则:
例题:带电量分别为+Q和-Q的两个点电荷相距 为r,在两点电荷之间放入一个不带电的导体棒, 如图所示,当导体达到静电平衡后,感应电荷 在两点电荷连线中点O处产生的场强大小为多 大?方向怎样? Q Q +Q 解: E1 E2 k 4k 2 O E -Q r 2 r · ( ) E E 2 Q E E1 E2 8k 2 r 方向水平向左
E0
(2)整个导体是一个等势体,表面是一个等势面
(3)外部表面上任何一点的场强方向跟该点的表面垂直
(4)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在导体表面 (5)在导体表面,越尖锐的位置,电荷的密度越大, 凹陷的位置几乎没电荷
注意:
(1)用导线把导体接地或用手触摸导体时, 可把导体和地球看成一个大导体 (2)一般取无穷远处或大地的电势为零。
人教版物理选修3-1 1.7 静电现象的应用

1.7 静电现象的应用一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电场1.静电感应现象如图甲所示,将一带电的金属导体放到场强为 E0的静电场中,导体内的自由电子在静电力的作用下逆着电场线定向移动,使导体一侧聚集负电荷,而导体另一侧却聚集等量的正电荷,这种现象就是静电感应现象。
2.静电平衡状态如图乙所示,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受到导体周围电场的静电力作用后向左移动,在右侧出现多余正电荷,导体两侧正、负电荷在导体内部产生与原电场反向的电场,因与原来的电场反向,叠加的结果是使原场强逐渐减弱,直到导体内部各点的合场强等于零为止,于是导体内的自由电子不再发生定向移动,我们就说导体达到了静电平衡状态,如图丙所示。
3.静电平衡状态的特点(1)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
导体内部每一点都有两个场强,叠加的结果使得该点合场强为零。
不能说导体内部没有电场。
电势具有相对性,取决于零电势点的选取,故导体的电势不一定为零。
(2)导体表面任一点的场强方向与该处的表面垂直。
(3)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是个等势体,导体表面是个等势面,电荷在等势体内或等势体表面运动时,电场力不做功。
(4)对一孤立的带电导体,可视为导体处于自己所带电荷的电场中,达到静电平衡时,也有以上特点。
二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上电荷的分布尖端放电1.带电导体导体内部没有电荷,静电荷只能分布在外表面上,电荷在导体的外表面上的分布往往是不均匀的,越尖的地方,电荷分布的密度越大,凹陷的地方几乎没有电荷。
2.带电球壳所有电荷都分布在球外表面上,球壳内部没有静电荷;球壳内场强为零;如果在球壳内部放入电荷,则电场线在球壳上中断。
3.尖端放电(1)空气的电离导体尖端的电荷密度很大,附近的电场很强,空气中残留的带电粒子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剧烈的运动,把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撞“散”,也就是使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分离,这个现象叫做空气的电离。
(2)尖端放电中性分子电离后变成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和失去电子而带正电的离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实验演示为主线,以问题教学引导学生探究──《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设计浙江湖州练市中学高银忠◆设计思想静电感应是电学内容的一个难点,在静电感应过程中,电荷如何移动,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正、负电荷如何分布,这些都是学生难以掌握的。
对于静电场中的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带电导体上的净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上,学生往往把它们当作结论硬性记下来,如何用它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则不知所措。
通过采取常规演示实验和计算机模拟教学相结合,教师指导教学与学生训练、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共存的有效办法,可以实现课堂教学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静电现象的应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第7节的内容,根据《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此节的授课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
本节的主要概念是静电平衡,掌握静电平衡的概念,理解静电平衡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应用静电平衡知识,认识导体的电荷分布特点、尖端放电现象、静电屏蔽现象是本节的难点。
做好演示实验是这堂课的关键。
金属导体放在电场中,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是一个非常快的过程,但是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却十分重要。
一定要带领学生共同参与讨论这一过程,使他们明白自由电荷不再定向移动的条件。
这样做不仅突出重点,也为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带电导体的电荷分布的两个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深奥的问题,必须通过实验才能加深认识。
静电屏蔽现象以及静电屏蔽的应用都必须做好演示实验。
◆学情分析本节教学中,学生在静电场中的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静电屏蔽的概念、电荷在导体表面的分布等现象的学习中,往往把它们当作结论硬性记下来,而不会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不可取。
其实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从理论角度分析本节课中出现的现象的能力,只要教师做好演示实验,并对学生阶梯式的引导,然后结合相应的现象分析,学生肯定能接受。
◆三维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1)知道导体的特征。
(2)理解导体的静电感应过程。
(3)理解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索能力。
◆重难点1.重点:掌握静电平衡的概念,理解静电平衡的特征。
2.难点:应用静电平衡知识,认识导体的电荷分布的特点、尖端放电现象、静电屏蔽现象。
◆教具1.演示:装有小鸟的铁鸟笼、感应圈、导线及静电屏蔽、感应起电、法拉第圆筒实验教具各一套。
2.自制PPT课件。
◆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教学中运用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采取分组讨论、演示实验、播放视频,将情景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复习静电感应方面的知识,预习静电现象运用的新课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设计与多媒体课件制作、自制教具、学生导学资料的准备。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多媒体播放系统、学生分组及组长的准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播放视频《雷火炼殿》,创设问题情景,提出探究问题。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其主峰天主峰屹立着一座光耀百里的金殿。
殿高5.54米,宽4.4米,进深3.15米,全部为铜铸镏金。
武当山重峦叠嶂,气候多变,金殿屹立峰巅,当积雨云移来时,云层与金殿顶部之间形成巨大的电势差,就会使空气电离,产生电弧,也就是闪电。
强大的电弧使周围空气剧烈膨胀而爆炸,看似火球并伴有雷鸣,这种现象称为“雷火炼殿”现象。
【思考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雷火炼殿的壮观景象?(教师在此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二、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电场【知识回顾】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帮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同时暗示本节课中将涉及该概念)将不带电的导体靠近带电体时(如图),导体上就带电了,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现象。
通过回忆静电感应现象的概念,让学生对导体的带电方式和电荷守恒定律认识更深刻。
【教师引导与设疑】电中性导体向带电体不断靠近的过程中,能使不带电导体两端出现异种电荷,那么将一中性金属导体放置于匀强电场中(如图),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分组讨论】根据课前准备情况,4~6人为一组,并确定组长,讨论以下问题:(1)金属导体的微观结构如何?(2)自由电子怎样移动?(3)自由电子会在什么地方积聚?(4)电子的积聚会出现怎样的结果?(5)最终会出现怎样的现象?【教师启发】通过上述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理解金属导体的微观结构的特点,明确自由电子的受力特点和运动方向,进一步弄清导体上电荷的分布,并思考导体内部电场强度的特点。
要求学生进行合理的推测与猜想。
【分析评价】针对各组成员讨论、代表的发言,教师的分析评价,得出上述问题的结论:(1)金属导体由自由移动的电子和相对稳定的正电荷组成;(2)自由电子受到电场力向左运动;(3)自由电子积聚在左侧,右侧出现等量的正电荷,形成新的电场;(4)最终导体内部外界电场和感应电场的叠加,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的自由电子不再定向移动的状态叫做静电平衡状态。
【思考与讨论】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具有什么特征?【学生A】静电平衡的导体内部电场强度处处为零。
【学生B】处于静电平衡的整个导体是个等势体,它的表面是个等势面。
第一个特征是由静电平衡的定义决定的,教科书再次运用反证法,证明了这问题;第二个特征应用了上节课关于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
因为,所以,在电场强度处处为零的空间里任意两点的电势差为零。
三、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电荷的分布【思考与讨论】静电平衡状态下带电导体上的电荷分布是怎样呢?教师通过多个演示实验,演示形状不同的带电导体的电荷分布情况。
【演示实验1】竖直平面导体所带电荷的分布情况。
【实验结果】电荷分布在竖直平面导体的表面。
【演示实验2】柱形导体所带电荷的分布情况。
【实验结果】电荷分布在圆柱形导体的外表面,内表面不带电。
【演示实验3】其他形状导体所带电荷的分布情况。
【实验结果】电荷分布在圆柱形导体的外表面,内表面不带电,导体越尖锐的地方电荷分布越密集。
【实验结果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从感性上得出带电导体上的电荷的分布情况: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内表面不带电,而且越尖锐的地方电荷的分布越密集。
【教师质疑】通过实验确实看到导体表面电荷的分布情况,但是这似乎还不够严密,能否理论推导结果呢?【理论分析】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反证法,假如导体内部有电荷,导体内部的电场就不可能为零,自由电荷就会发生定向移动,导体也就没有处于静电平衡状态,与事实不相吻合,所以导体内部没有电荷。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1.导体内没有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表面;2.在导体表面,越尖锐的位置,电荷的密度越大(如图)。
四、静电现象的应用(一)尖端放电【思考与讨论】电荷在导体上分布与导体的形状有关,导体尖端,越尖锐的地方电荷密度越大,附近的电场越强,若尖端的电荷密度足够大,电场强度足够强,将会导致什么后果呢?【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每组学生代表发言,猜想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生】尖端放电。
【实验演示】尖端放电现象。
【思考与讨论】通过教师演示尖端放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尖端放电现象,怎么解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尖端放电”部分,并播放尖端放电的flash视频,得出产生尖端放电现象的形成原因:导体尖端电荷密度很大,电场很强,使空气中的分子发生电离形成自由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在强电场作用下加速,撞击空气中的分子,使它们进一步电离,产生更多的带电粒子,那些所带电荷与导体尖端的电荷符号相反的粒子,由于被吸引而奔向尖端,与尖端上的电荷中和,这种现象叫做尖端放电。
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关于尖端放电现象的例子。
【学生】避雷针、“电风”吹蜡烛、汽车接地放电……(对于学生所列举的现象,请其他同学进行分析)(二)静电屏蔽展示下列图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与讨论】(1)从图片中看到什么?(电力工人及工作服)(2)超高压带电作业的工人为什么会相安无事,难道他们不怕电吗?(关于上述两个问题,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生活常识,第二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提前布置学生去了解相关知识)通过上述现象的讨论,学生知道了带有金属丝的工作服对电力工人起到保护作用。
【思考与讨论】带有金属丝的工作服为什么会对工人起到保护作用呢?(引出静电屏蔽的概念)【理论分析】空腔导体能把外电场挡住,空腔内没有电场,空腔内不受外电场的影响,导体壳(金属网罩)能保护它所包围的区域,使这个区域不受外电场的影响,这种现象叫做静电屏蔽。
【类比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让学生体会静电屏蔽现象的存在。
【实验一】验电器未罩金属网,用带电金属球靠近验电器,观察现象。
【现象一】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验电器带电。
【实验二】验电器罩上金属网,用带电金属球靠近验电器,观察现象。
【现象二】验电器金属箔片不张开,验电器不带电。
【视频播放】小鸟静电屏蔽和小孩静电屏蔽(学生观看视频之后,更加加深对静电屏蔽现象的理解)小鸟静电屏蔽小孩静电屏蔽【静电屏蔽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的静电屏蔽现象。
【学生】(1)电子仪器外套金属网罩,通讯电缆外包一层铅皮等。
(2)超高压带电作业的工人穿着的工作服,是用包含金属丝的织物制成的。
……五、本节知识小结本节主要学了以下几个问题(请学生总结,教师做必要的补充):1.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电场学习了静电平衡、静电平衡状态的概念,知道静电平衡的条件是导体内部的场强处处为零。
学习了静电平衡导体的特点。
2.导体上电荷的分布(1)导体内部没有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
(2)在导体表面,越尖锐的位置,电荷的密度越大。
3.尖端放电了解了尖端放电现象及其应用。
4.静电屏蔽了解了静电屏蔽现象及其应用。
【现象解释】对于武当山顶的“雷火炼殿”现象进行解释:【学生】原理是静电屏蔽现象。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一)利用互联网查阅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分类归纳,撰写科普文章。
(二)完成教材《问题与练习》1、2题。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实验演示和问题引导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在科学探究、指导、组织等方面起到主导的作用,但是同时又不能霸占学生的课堂时间,将课堂还给学生。
由于本堂课的涉及的概念很抽象,但同时跟生活非常贴近,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探究变得尤为重要,实验能客观形象地展示,给予学生感性的认识,同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应的知识,必须要利用已学过的知识作为基础,进行推导,增加学生理性的认识。
所以每个演示实验必须尽可能的规范、有效果,在理论推导中设置阶梯式的问题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后,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举例,解释相应的现象,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学习物理带来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