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消 化 系 统
第五章消化系统

2.食管的狭窄部
食管 部位
距中 切牙
气管
第一狭窄 食管的 起始处
15cm
左主 支气管
膈
第二狭窄
食管与左 主支气管
交叉处
食管穿膈 第三狭窄 的食管裂
孔处
25cm 40cm
狭窄部是食管异物易滞
贲门
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胃
四、胃
1.胃的形态和分部
2口 2缘 2壁 4部
贲门
胃小弯 角切迹 胃大弯 贲门切迹 幽门
空肠量的小肠液, 其特征是边分泌边吸收。
小肠在吸收中的有利条件:
﹡食物在小肠内已被彻底消化为小分子物质。 ﹡小肠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人的小肠长约5~7m,
其粘膜具有环形皱褶,并拥有大量的绒毛,使它 的表面积到达200~250m2左右)。
﹡小肠壁内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和淋巴回流。绒毛
恒牙(32个, 以阿拉伯数字 标示)。
Ⅴ Ⅳ Ⅲ ⅡⅠ 1 2 3 4 5 6 7 8
第第 乳 乳乳 中 侧尖 第第第 第 第
二一 尖 侧中 乳乳 牙 切切
切 牙
切 牙
牙
一 前
二 前
一 磨
二 磨
三 磨
磨磨 牙牙
磨磨牙 牙 牙
牙牙
牙牙
以上记录的牙位,与医生面向病员观 察口腔时的牙位是一致的。例如
6 表示右上颌第一恒磨牙,
2.肝小叶
肝细胞以中央 静脉为中心,向 四周呈放射状排 列,形成肝细胞 索,肝索之间的 空隙是肝血窦。 相邻两条肝细胞 索之间的间隙形 成的小管道称毛 细胆管。
3.肝的血液循环
肝门 静脉
小叶 间静脉
肝固
小叶
有动 脉 间动脉
畜禽解剖生理第五章教案

第5章消化系统一、授课章节5.1概述 5.2消化器官 5.3消化生理二、学时安排2学时三、教学目标1.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吸收的概念。
2.各消化器官的形态、位置、构造及生理机能。
3.消化的方式及三大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机理和过程。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吸收。
2.消化吸收的机理。
难点:五、教具实习动物标本、模型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Ⅰ.导入复习旧课:1.内脏的一般结构。
2.腹腔、骨盆腔与腹膜的位置。
3.腹腔的划分意义。
本次课的学习要介绍的是:消化吸收的概念、消化系统的组成、口腔、咽、食管、胃、小肠、肝和胰、大肠、肛门及消化方式、消化道的消化特点和吸收特点。
II.新课一、概述提示:主要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另有消化腺。
动物把摄自外界的物质在消化管内转变为结构相对简单,能被机体吸收的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而被分解消化了的物质透过消化管黏膜上皮进入血液、淋巴,参与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称为吸收。
机体内完成消化和吸收的器官。
消化腺又分为壁内腺和壁外腺。
如唾液腺、肝脏、胰脏等。
它们的分泌物可经特定的排泄管排入消化管内,参与消化过程。
二、消化器官注意:不同动物口腔中的齿数不一样。
一、口腔口腔为消化器官的起始部,具有采食、咀嚼、辨味、吞咽和分泌消化液等功能。
其前壁为唇;两侧壁为颊;顶壁为硬腭;底壁为下颌骨和舌;后壁为软腭。
通过咽峡与咽相连。
(一)唇唇表面被覆皮肤,内面衬以黏膜,中层为环行肌。
牛唇坚实、短厚、不灵活。
上唇中部和两鼻孔之间的无毛区,称鼻唇镜,是鼻唇腺的开口处,健康牛此处湿润、低温,常作为牛体是否健康的标志之一。
羊唇薄而灵活,上唇中部有明显的纵沟,两鼻孔之间形成无毛区,称为鼻镜。
猪的上唇短厚,与鼻连在一起构成吻突,下唇尖小,口裂很大。
马唇长而灵活,是采食的主要工具。
(二)颊颊位于口腔两侧,主要由颊肌构成。
牛羊的颊黏膜上有许多尖端向后的锥状乳头。
第二篇之第五章消化系统

延伸到左季肋区。
(二)肝的位置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 被肋弓遮盖
部分位于腹上区,在 剑突下直贴腹前壁 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肝的体表投影: 1.上界 与膈穹窿一致。在右锁骨中线
平第5肋,在前正中线平胸骨体剑突连接 处,至左锁骨中线平第5肋间隙。 2.下界 在右侧,与右肋弓下缘一致, 成人腹上区剑突下3~5cm范围内,可触 到肝的前缘,但在右肋弓下不能触及。7 岁前小儿肝前缘的位置较低,露出于右 肋弓下1~2cm属正常情况。
感受一般感觉的功能。 轮廓乳头含有大量味蕾,能感受味觉。 叶状乳头在人类不发达,已退化。
3.舌肌
包括舌内肌和舌外肌两部分。
(八)大唾液腺
口腔中有三对大唾液腺,即腮腺、下颌
下腺和舌下腺。 1.腮腺是最大的一对唾液腺,位于耳的 前下方。 2.下颌下腺位于下颌体的内侧,呈卵圆 形。 3.舌下腺是最小的一对,位于舌下襞的 深面。
平滑肌 平滑肌
二、口腔
(一)口腔的构造与分部 口腔为消化管的起始部,由上、下颌骨
和肌围成,外面覆以皮肤,内面贴粘膜。 口腔被上、下颌牙弓分为两部分,口腔 前庭和固有口腔。
口腔分部:口腔前庭 固有口腔 借第三磨牙后间隙相通
(二)口唇
口唇由皮肤、口轮匝肌和粘膜构成。上
唇表面正中有一浅沟,称人中,其上、 中1/3交接处为水沟穴,对一时性的晕厥 病人,可针刺该穴,使之清醒。 (三)颊 颊为口腔前庭的侧壁,由皮肤、颊肌和 颊粘膜构成。
门静脉和肝固有动脉入肝后反复分支在
肝小叶间形成小叶间静脉及小叶间动脉, 其终末支均通入肝血窦。最后汇集成2~ 3条肝静脉,出肝注入下腔静脉。
肝的血液通路如下:
门静脉→小叶间静脉
南华大学 药物化学第五章-消化系统药物

N
NH2
19
抗组胺药物
有效地减弱组胺的许多反应
–抗过敏疾病 –(现在把这批抗组胺药叫作H1受 体拮抗剂)
但不能拮抗胃部组胺对胃酸分 泌的促进作用
20
H1受体和H2受体
人们猜想: –存在组胺受体的两个亚型
H2受体 –可能在胃壁细胞存在 –与胃酸分泌有关
21
开始研究H2受体拮抗剂
Ach:乙酰胆碱 His:组胺 G:胃泌素 s :胃质子泵
13
胃壁细胞分泌胃酸的过程:
1.组胺,Ach,胃泌素G等刺激胃壁细胞底-边膜
上的受体,引起第二信使cAMP和Ca2+的增加。 2.经cAMP和Ca2+的介导激活蛋白激酶,刺激由细
胞内向细胞顶端传递。
3.在刺激下细胞内的管状泡与顶端膜内陷形成的分 泌性微管融合,原位于管状泡处的胃质子泵(H+/
N
HN
N
N
S
NN
HH
35
与原有治疗方法比较
传统的胃溃疡治疗方法 –抗酸剂和手术
这两种方法都不使人满意
36
西咪替丁在商业上的成功
上市时20美元100粒 药学史上第一个每年的销售额
超过十亿美元的药物
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的发
现是合理药物设计的经典实例
37
38
诺贝尔奖摘录
However, the research work carried out by Black, Elion and Hitchings has had a more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While drug development had earlier mainly been built on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they introduced a more rational approach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basic biochemical and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第五章 消化系统2

新乡医学院教案首页授课教师:闫建伟职称:讲师第二节止吐药(antiemetics)呕吐是人体的本能,将食入胃内的有害物质排除,保护人体;频繁、剧烈的呕吐妨碍饮食,导致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营养障碍,发生食管贲门黏膜裂伤等并发症;呕吐是由内脏及前庭功能紊乱、药物、放疗等作用于催吐化学感受区及延髓呕吐中枢引起的;与多种神经递质及受体有关,根据受体选择性止吐药可分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剂;组胺H1受体拮抗剂;5-HT3受体拮抗剂;神经激肽(neurokinin1,NK1)受体拮抗剂。
后两者对癌症对癌症放、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有较强作用。
5-羟色胺(5-HT)是一种神经递质,5-HT及其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及胃肠道,有7个亚型,其中5-HT3受体拮抗剂具有良好的止吐作用,5-HT4受体激动剂具有促动力作用;5-HT3受体主要分布在肠道,其拮抗剂可有效地防止癌症放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
七十年代初,在研究临床上用于治疗癌症化疗引起呕吐的甲氧氯普胺时,无意中发现只有高剂量的甲氧氯普胺可对抗抗癌药顺铂引起的动物犬、雪貂的呕吐。
以前认为甲氧氯普胺多巴胺D2受体的拮抗剂,但镇吐作用与拮抗多巴胺D2受体的作用无关。
深入的研究最终揭示了抗癌药物的致吐机制和5-HT3受体拮抗剂的对抗药物导致的呕吐的作用机制。
最先上市的5-HT3拮抗剂类药物是含有吲哚环结构昂丹司琼。
咔唑环上3位碳具有手性,其R 构型的活性较大,临床上使用外消旋体。
代谢:口服后吸收迅速,分布广泛,生物利用度为60%,半衰期约为3h。
主要自肝脏代谢,50%以上以原形自尿排出。
尿中代谢产物主要为葡萄糖醛酸及硫酸酯的结合物,也有少量苯环羟基化和氮去甲基代谢物。
昂丹司琼分子含有的咔唑酮的母核即吲哚并环己酮。
其研究者选择咔唑酮曼尼希碱的结构为先导化合物,这与20世纪60年代末发表的具有抗精神病作用的曼尼希碱,以及由此进行的一系列咔唑酮曼尼希碱抗精神病作用的研究的初步工作有关。
消化系统PPT精选文档

肠系膜:在消化道的背腹面各形成 一条双层的薄膜。背面一条称背肠 系膜,腹面的一条称腹肠系膜
9
鱼类腹腔形状及其变化
大小
大→游泳能力较弱,有较大的胃或较长的肠,一般为肉 食性鱼类,如鲇科、松球鱼科、箱鲀科、鳕科 小→身体较延长,腹腔长远小于体长,多为杂食性或草 食性鱼类,如线口鳗、克氏棘刀鱼
围心腔:包围心脏 腹腔:包藏消化,生殖等内脏器官 腹腔单层上皮细胞与结缔组织组成腹膜:
腹膜壁层,腹膜脏层,肠系膜 肾脏和鳔等器官位于腹腔腹膜之外的背腔
8
腹膜壁层:腔的外侧壁后来因肌节 向腹面延伸,并和肌节里层相接, 形成体壁的一层衬里
腹膜脏层:腔的内壁层包围内脏各 器官
浆膜层:包围消化道外的腹膜脏层
第五章 消化系统
1
人 体 内 脏 解 剖 图
左 侧
2
鲈鱼解剖整体图
3
4
消化系统
组成
消化管 -- 口咽腔、食道、胃、肠、肛门等 消化腺 -- 胃腺、肝脏、胰脏等
生理机能
→ 直接或间接地承担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5
6
鲤鱼的消化系统
7
体腔与系膜
鱼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一样,具有一体腔 体腔起源于中胚层 体腔由一横隔分为前后两个腔:
肉食性鱼类鳃耙短而疏,数目较少; 但海龙科、烟管鱼科的鳃耙退化,而它们是以浮
游生物为食的。 以摄取浮游生物为食的鲢和鳙的鳃耙构造十分发
达和特殊。
37
鲢、鳙鳃耙的比较
不同点
相同点
数少:体长65cm 时约680枚
鳙 鳃耙较长:鳃耙︰鳃丝=1︰1.4
动物体内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调节
主要由迷走神经和交感神 经控制
荷尔蒙调节
激素会影响消化系统的活 动
神经调节和荷尔蒙调节
消化系统的活动受到神经调节和荷尔蒙调节的影 响。神经调节主要由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控制, 荷尔蒙会通过血液循环影响消化器官的功能。
● 02
第二章 口腔消化
口腔消化的重要 性
口腔中的唾液含有淀 粉酶和细菌抑制物质, 起到初步消化和抑制 细菌生长的作用。唾 液还含有一定量的矿 物质和蛋白质,有助 于维持口腔的健康。
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
02 荷尔蒙调节
激素调节胃肠功能
03
● 07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消化系统的重要 性
消化系统是人体的重 要器官之一,直接关 系到身体的营养供给 和健康状况。合理的 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 对消化系统的保护至 关重要。
未来展望
科学技术发 展
对消化系统研究 的深入
个性化饮食
健康管理将成为 未来方向
致谢
感谢所有对本PPT制作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人。感 谢观众的聆听与支持。
参考文献
XXXXXX ( 参 考 文 献1)
XXXXXX ( 参 考 文 献2)
XXXXXX ( 参 考 文 献3)
● 08
第8章 附录
词汇表
01 XXXXX
解释
02 XXXXX
解释
03 XXXXX
解释
图片来源
01 XXXXX (图片1) 02 XXXXX (图片2) 03 XXXXX (图片3)
● 03
第三章 胃部消化
胃的结构
胃是一个膨大的器官, 分为胃底、胃体和幽 门三部分。胃内有大 量的胃腺,分泌胃液, 帮助消化食物。
胃液的成分
药物化学-消化系统药物

药物化学
Medicinal Chemistry
开发成功
发现甲硫咪脲 N 侧链CH2换成电负性大的S
药物化学
Medicinal Chemistry
防御因子
胃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能分泌粘液和 HCO3-,具有保护作用。 前列腺素(PGE2,PGI2),作用于PG受 体,抑制cAMP依赖性钙通道,促进胃和 十二指肠分泌粘液和HCO3-。
解热镇痛药抑制PG合成
药物化学
Medicinal Chemistry
(N-[2-[[[5- (dimethylamino)methyl]-2furanyl)methyl]thio]ethyl]-N ' -methyl-2-nitro-1,1ethenediamine hydrochloride
HCl
O
H N
N
S
NO2
HN
药物化学
Medicinal Chemistry
延长侧链----提高活性与选择性
口服无效
N
NH2
N
H
H
N
N
N H
Histamine
药物化学
S N H
burimamide
Medicinal Chemistry
动态构效分析法
为得到口服高活性药物 分析组胺在生理PH条件下异构体
药物化学
Medicinal Chemistry
组胺(Histamine)
药物化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消化系统一、授课章节5.1概述 5.2消化器官 5.3消化生理二、学时安排2学时三、教学目标1.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吸收的概念。
2.各消化器官的形态、位置、构造及生理机能。
3.消化的方式及三大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机理和过程。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吸收。
2.消化吸收的机理。
难点:五、教具实习动物标本、模型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Ⅰ.导入复习旧课:1.内脏的一般结构。
2.腹腔、骨盆腔与腹膜的位置。
3.腹腔的划分意义。
本次课的学习要介绍的是:消化吸收的概念、消化系统的组成、口腔、咽、食管、胃、小肠、肝和胰、大肠、肛门及消化方式、消化道的消化特点和吸收特点。
II.新课一、概述提示:主要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另有消化腺。
动物把摄自外界的物质在消化管内转变为结构相对简单,能被机体吸收的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而被分解消化了的物质透过消化管黏膜上皮进入血液、淋巴,参与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称为吸收。
机体内完成消化和吸收的器官。
消化腺又分为壁内腺和壁外腺。
如唾液腺、肝脏、胰脏等。
它们的分泌物可经特定的排泄管排入消化管内,参与消化过程。
二、消化器官注意:不同动物口腔中的齿数不一样。
一、口腔口腔为消化器官的起始部,具有采食、咀嚼、辨味、吞咽和分泌消化液等功能。
其前壁为唇;两侧壁为颊;顶壁为硬腭;底壁为下颌骨和舌;后壁为软腭。
通过咽峡与咽相连。
(一)唇唇表面被覆皮肤,内面衬以黏膜,中层为环行肌。
牛唇坚实、短厚、不灵活。
上唇中部和两鼻孔之间的无毛区,称鼻唇镜,是鼻唇腺的开口处,健康牛此处湿润、低温,常作为牛体是否健康的标志之一。
羊唇薄而灵活,上唇中部有明显的纵沟,两鼻孔之间形成无毛区,称为鼻镜。
猪的上唇短厚,与鼻连在一起构成吻突,下唇尖小,口裂很大。
马唇长而灵活,是采食的主要工具。
(二)颊颊位于口腔两侧,主要由颊肌构成。
牛羊的颊黏膜上有许多尖端向后的锥状乳头。
(三)硬腭硬腭为口腔的顶壁,向后延续为软腭。
(四)软腭软腭是一紧接硬腭后方的含有腺体和肌组织的黏膜褶,构成口腔的后壁。
其与舌根之间的空隙称为咽峡,为口腔与咽之间的通道。
(五)舌舌在咀嚼、吞咽等动作中有搅拌和推送食物的作用。
舌分为舌尖、舌体和舌根三部分。
(六)齿齿是口腔的重要器官,也是畜体最坚硬的器官,具有采食和咀嚼作用。
(七)唾液腺唾液腺指能分泌唾液的腺体。
主要有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对。
二、咽咽位于口腔、鼻腔的后方,喉和食管的前上方,是消化和呼吸的共同通道。
三、食管食管是将食物由咽运送入胃的肌质管道,分为颈、胸两段。
胸段经膈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后,直接与胃的贲门相连接。
四、胃(一)多室胃(复胃)牛、羊的胃是由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四个胃室联合起来形成的,故称多室胃(复胃)。
1.瘤胃容积最大,占据了左侧腹腔的全部。
前端与第7、8肋间隙相对。
2.网胃网胃又称蜂巢胃,约与第6~8肋相对3.瓣胃瓣胃呈两侧稍扁的球形,很坚实,位于右季肋部,约与第7-11(12)肋相对。
瓣胃的黏膜表面有百余片大小、宽窄不同的叶片,故又称“百叶”。
4.皱胃是四个胃中唯一有腺体的胃,黏膜表面光滑、柔软,内有腺体。
位于右季肋部和剑状软骨部,左邻网胃和瘤胃的腹囊,下贴腹腔底壁,约与第8~12肋相对。
(二)单室胃猪和马属动物仅有一个胃,多呈弯曲的椭圆形囊,入口称贲门,出口称幽门,凸缘称胃大弯,凹缘称胃小弯,前方紧贴膈,称膈面,后方与肠相邻,称脏面。
五、小肠小肠是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最主要部位,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段,前接胃的幽门,后以回盲口通盲肠。
六、肝和胰(一)肝1.肝的结构肝是体内最大的腺体,棕红色,质脆,呈不规则的扁圆形,位于膈后。
牛羊的肝:略呈长方形,分叶虽不明显,但也可分为四叶且肝的实质较厚实,有胆囊,位于右季肋部。
猪肝:位于季肋部和剑状软骨部,略偏右侧,中央厚而边缘薄锐,分叶明显,有胆囊。
2.肝的血液循环肝的血液循环和胆汁排出途径简述如下:门静脉肝动脉肝管肝静脉心脏(右心房)后腔静脉3.肝的生理作用肝能分泌胆汁参与消化,也是体内的代谢中心,体内很多代谢过程都需在肝内完成。
此外,肝还具有造血、解毒、防御等功能。
(二)胰位于十二指肠的弯曲中,质地柔软,有一条胰管直通十二指肠(马有两条)。
胰的实质可分为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
外分泌部属消化腺。
腺泡分泌液称胰液,胰液除水和电解质外,有机物主要是消化酶,包括胰蛋白酶、胰脂酶、胰淀粉酶和胰核糖核酸酶等。
这些酶均可迅速发挥其消化作用。
内分泌部位于外分泌部的腺泡之间,由大小不等的细胞群组成,形似小岛,故名胰岛。
其分泌物有胰岛素(降低血糖)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
发挥其调节血糖的作用。
七、大肠大肠包括盲肠、结肠和直肠三段,前接回肠,后通肛门,主要功能是消化纤维素,吸收水分,形成粪便排出等。
(一)牛、羊的大肠1.盲肠呈圆筒状,位于后髂部。
以回盲口为界,盲端向后伸达骨盆前口(羊的可伸入到骨盆腔内),并呈游离状态,可以移动。
由回盲口向前即为结肠。
2.结肠分为初袢、旋袢、终袢三段。
3.直肠位于骨盆腔内,较短。
(二)猪的大肠1.盲肠短而粗,呈圆锥状,位于左髂部,盲端朝向后下方,伸达骨盆前口附近。
2.结肠位于腹腔左侧,胃的后方,形成圆锥状双重螺旋盘曲。
分为向心曲和离心曲两段。
最后接直肠。
3.直肠位于骨盆腔内,中部膨大可形成直肠壶腹。
(三)马的大肠1.盲肠位于腹腔右侧,自右髂部沿腹壁斜向前下方,直达剑状软骨部。
可分为盲肠底、盲肠体和盲肠尖三部分。
肠壁上有四条纵带和四列肠袋。
2.结肠可分为大结肠和小结肠两部分。
3.直肠由骨盆腔前口向后直达肛门。
(三)犬猫的大肠犬的大肠相对较短,管径细,几乎近似小肠,无肠带和肠袋,分盲肠、结肠和直肠。
盲肠呈“S”形弯曲。
犬的结肠呈“U”形,较短,分为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
降结肠最长后与直肠相接至肛门。
八、肛门是消化管末端,外为皮肤,内为黏膜,黏膜衬以复层扁平上皮。
皮肤与黏膜之间有平滑肌形成的内括约肌和横纹肌形成的外括约肌,控制肛门的开闭。
提肛反射是否消失是判定动物是否彻底死亡的标志之一。
第三节消化生理一、消化方式消化系统完成消化功能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物理性消化物理性消化又称机械性消化,是通过消化器官的运动,如咀嚼、蠕动等,磨碎、压迫饲料,使其更好地消化,同时促进内容物后移,有利于消化残余物的后送与排出。
(二)化学性消化化学性消化指在消化液中“酶”的作用下,饲料起化学作用,将复杂的有机大分子降解为易被机体吸收的小分子的过程。
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特殊蛋白质,称为生物催化剂。
具有消化作用的酶称为消化酶,酶的作用易受温度、pH、激动剂、抑制剂、致活剂等的影响。
(三)生物性消化生物性消化是在体内微生物的作用下,饲料的分子结构由复杂到简单,直至能被机体吸收利用的过程。
这种消化方式对草食动物尤为重要,因为畜禽本身的消化液中不含纤维素酶,而饲料中却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只有体内微生物对纤维素有分解作用,因此生物性消化可提高饲料的利用效能。
二、消化道各部分的消化特点(一)口腔的消化消化过程是从口腔开始的,在这里主要进行物理性消化和部分化学性消化。
(二)咽和食管的消化咽和食管均是食物通过的管道,食物在此不停留,是借此运动向后推移,不进行其他消化。
(三)胃的消化食物通过食管进入胃后,以化学性消化为主,物理性消化为辅。
1.化学性消化单室胃动物的化学性消化主要靠胃液中的消化酶进行。
胃消化酶主要有胃蛋白酶、凝乳酶、胃脂肪酶等。
胃蛋白酶主要可使蛋白质分解为蛋白月示和蛋白胨。
凝乳酶的主要作用是使乳汁凝固,结构膨胀、疏松,延长乳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加强胃液对乳的消化。
胃脂肪酶主要存在于肉食动物胃中,含有少量丁酸甘油脂酶,可分解丁酸甘油脂。
胃液的分泌主要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
2.物理性消化胃的物理性消化主要靠紧张性收缩和蠕动来完成。
进食后不久,胃即开始紧张性收缩。
整个胃壁呈现持续性长时间的缓慢收缩,并逐渐加强,使胃内压力逐渐增高,以使胃液渗入食物,并协助推动食物向幽门方向移动。
蠕动是胃壁肌肉舒张与收缩交替进行的运动,蠕动波从贲门开始,向幽门方向进行。
并把胃内容物推向十二指肠。
3.胃的排空胃内食糜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胃的排空。
4.单室胃的消化特点猪、马是单室胃,其胃内容物不易完全排空,常有饲料残留,所以胃液分泌是连续的。
5.多室胃的消化特点多室胃与单室胃消化的区别:主要区别在前三个胃。
反刍动物前三个胃的消化在整个消化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瘤胃内的微生物起了主导作用,瘤胃是进行生物性消化的主要部位。
网胃相当于一个“中转站”,一方面将需反刍的饲料返回瘤胃,另一方面将较稀软的饲料运输到瓣胃。
瓣胃相当于一个“滤器”,收缩时把饲料中的较稀软的部分送入皱胃,继续进行化学消化,而把粗糙部分留在瓣叶之间揉搓研磨,以有利于继续消化。
反刍和嗳气反刍:牛羊等动物具多室胃,采食时,往往不经充分咀嚼即匆匆吞咽。
饲料进入瘤胃后经浸泡和软化,在休息时又把饲料逆呕回口腔进行仔细咀嚼、混合唾液再行咽下,第二次咽下的食物进入瘤胃前庭,其中较细软的部分进入网胃,而较粗糙的部分仍与瘤胃内容物混合。
这一过程称反刍;具有反刍行为的动物称反刍动物。
嗳气:瘤胃内由于有微生物的发酵,产生大量的气体。
这些气体约有1/4被吸收入血经肺排出;还有一部分被瘤胃微生物利用,剩余的气体则通过食管排出。
常把通过食管排出气体的过程,称为嗳气。
(四)小肠的消化1.化学性消化小肠内的化学性消化,主要包括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作用。
2.物理性消化小肠的运动是靠肠壁两层平滑肌来完成的。
当食糜进入小肠后,即可刺激肠壁,引起小肠运动加强。
(五)大肠的消化食糜经小肠消化吸收后,残余部分进入大肠。
由于大肠腺只能分泌少量碱性黏稠的大肠液,所以大肠的消化除依靠随食糜而来的小肠消化酶继续作用外,主要靠微生物进行生物性消化。
三、吸收(一)吸收机理营养物质在胃肠道内的吸收机理大致可分为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种。
1.被动转运被动转运主要通过滤过、弥散、渗透等作用进行。
滤过:肠黏膜上皮是通透的生物膜,当肠腔内压力超过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内压时,水分和其他物质就从肠腔滤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而进入血液和淋巴液。
弥散:当肠黏膜两侧压力相等、浓度不同时,溶质分子可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弥散。
渗透: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弥散。
当通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不同时,高浓度一侧将吸引由另一侧一部分水分过来,直到两侧溶液浓度相等,达到渗透压平衡。
2.主动转运是指物质从浓度低或电荷低的一侧向浓度高或电荷高的一侧转运,并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ATP)从而实现逆电学梯度的运转。
(二)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糖的吸收蛋白质的吸收脂肪的吸收水和盐的吸收(三)粪便的形成和排粪食糜经消化吸收后,残余部分进入大肠的后段,在这里,水分被大量吸收,内容物逐渐浓缩,形成粪便,最后运至直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