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耦MOC3041的接法例子
光耦反馈的几种典型接法

光耦反馈的几种典型接法在一般的隔离电源中,光耦隔离反馈是一种简单、低成本的方式。
但对于光耦反馈的各种连接方式及其区别,目前尚未见到比较深入的研究。
而且在很多场合下,由于对光耦的工作原理理解不够深入,光耦接法混乱,往往导致电路不能正常工作。
本研究将详细分析光耦工作原理,并针对光耦反馈的几种典型接法加以对比研究。
1、常见的几种连接方式及其工作原理常用于反馈的光耦型号有TLP521、PC817等。
这里以TLP521为例,介绍这类光耦的特性。
TLP521的原边相当于一个发光二极管,原边电流If越大,光强越强,副边三极管的电流Ic越大。
副边三极管电流Ic与原边二极管电流If的比值称为光耦的电流放大系数,该系数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且受温度影响较大。
作反馈用的光耦正是利用“原边电流变化将导致副边电流变化”来实现反馈,因此在环境温度变化剧烈的场合,由于放大系数的温漂比较大,应尽量不通过光耦实现反馈。
此外,使用这类光耦必须注意设计外围参数,使其工作在比较宽的线性带内,否则电路对运行参数的敏感度太强,不利于电路的稳定工作。
通常选择TL431结合TLP521进行反馈。
这时,TL431的工作原理相当于一个内部基准为2.5V的电压误差放大器,所以在其1脚与3脚之间,要接补偿网络。
常见的光耦反馈第1种接法,如图1所示。
图中,Vo为输出电压,Vd为芯片的供电电压。
com信号接芯片的误差放大器输出脚,或者把PWM芯片(如UC3525)的内部电压误差放大器接成同相放大器形式,com信号则接到其对应的同相端引脚。
注意左边的地为输出电压地,右边的地为芯片供电电压地,两者之间用光耦隔离。
图1所示接法的工作原理如下:当输出电压升高时,TL431的1脚(相当于电压误差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电压上升,3脚(相当于电压误差放大器的输出脚)电压下降,光耦TLP521的原边电流If增大,光耦的另一端输出电流Ic增大,电阻R4上的电压降增大,com引脚电压下降,占空比减小,输出电压减小;反之,当输出电压降低时,调节过程类似。
光耦反馈常见几种连接方式及其工作原理

光耦反馈常见几种连接方式及其工作原理来源:互联网•作者:佚名• 2017-11-07 14:12 • 23793次阅读在一般的隔离电源中,光耦隔离反馈是一种简单、低成本的方式。
但对于光耦反馈的各种连接方式及其区别,目前尚未见到比较深入的研究。
而且在很多场合下,由于对光耦的工作原理理解不够深入,光耦接法混乱,往往导致电路不能正常工作。
本研究将详细分析光耦工作原理,并针对光耦反馈的几种典型接法加以对比研究。
1、常见的几种连接方式及其工作原理常用于反馈的光耦型号有TLP521、PC817等。
这里以TLP521为例,介绍这类光耦的特性。
TLP521的原边相当于一个发光二极管,原边电流If越大,光强越强,副边三极管的电流Ic越大。
副边三极管电流Ic与原边二极管电流If的比值称为光耦的电流放大系数,该系数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且受温度影响较大。
作反馈用的光耦正是利用“原边电流变化将导致副边电流变化”来实现反馈,因此在环境温度变化剧烈的场合,由于放大系数的温漂比较大,应尽量不通过光耦实现反馈。
此外,使用这类光耦必须注意设计外围参数,使其工作在比较宽的线性带内,否则电路对运行参数的敏感度太强,不利于电路的稳定工作。
通常选择TL431结合TLP521进行反馈。
这时,TL431的工作原理相当于一个内部基准为2.5V的电压误差放大器,所以在其1脚与3脚之间,要接补偿网络。
常见的光耦反馈第1种接法,如图1所示。
图中,Vo为输出电压,Vd为芯片的供电电压。
com信号接芯片的误差放大器输出脚,或者把PWM芯片(如UC3525)的内部电压误差放大器接成同相放大器形式,com信号则接到其对应的同相端引脚。
注意左边的地为输出电压地,右边的地为芯片供电电压地,两者之间用光耦隔离。
图1所示接法的工作原理如下:当输出电压升高时,TL431的1脚(相当于电压误差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电压上升,3脚(相当于电压误差放大器的输出脚)电压下降,光耦TLP521的原边电流If增大,光耦的另一端输出电流Ic增大,电阻R4上的电压降增大,com引脚电压下降,占空比减小,输出电压减小;反之,当输出电压降低时,调节过程类似。
MOC系列光耦及过零检测

MOC 系列光耦及过零检测驱动大功率交流器件时常用双向可控硅进行功率控制,根据控制方式的不同有过零控制和移相控制。
不管哪种控制都要对零点进行检测,因为双向过控硅的特性是到了交流的零点,可控硅会自动关闭输出。
我们检测零点目的就是可控硅在零点关闭输出后,我们可以根据功率的需求选择时间来重新触发可控硅。
但对于单片机弱电直接控制交流肯定是不现实的,用继电器控制只能实现简单的慢速的开关量控制,而如果要实现功率调节,我们就需要用光特性的固态继电器,这种器件比较贵。
而假如用光耦肯定也是不行的,因为普通的光耦是单向器件,对于交流的网电它是不能实现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好的选择就是用MOC 系列的光控可控硅,用得最多的MOC3041 和MOC3021 ,它们的前端触发电流都是15mA ,隔离电压达到5000Vrms ,适合于对电绝缘特性要求高的医疗电子行业。
MOC3021 和MOC3041 的主要区别就是MOC3041 有过零检测,MOC3021 没有过零检测,对于有过零检测功能的MOC3041 ,它每次在过零点的时候会判断有没有光输入,即有没有前置电流If ,如果有If,那么在这个周期之内,它是导通的,所以它只能决定一个网电源周期内它是不是导通的,而不能决定在一个周期的某一个时刻开始导通。
基于这种特性我们可以用它来实现过零控制,过零控制的缺点是控制精度低,优点是对电网没有污染。
对于没有过零检测的MOC3021来说,它在有光输入的时刻开始到这个周期的结束它都是导通的。
基于这种特性,如果我们已经检测到了零点,我们就可以在零点的时刻开始延时一段时间来输入前置电流If,用它来实现移相检测。
对于两种电路我都做了相关的测试,结果与写的一致。
300表9三端双向晶闸管输出*|:川I:旌樓端,11片(不连劇.6LEG讹岌电占尊交夏聲止电压^(V TM=3V}I 标定mA max V max 工作电压阪刖值)MOC30C9 MOC3O10 MOC3011 MOC3012 MOG3020 MOC3021 MOC3022 MOC3023 MOC3031MOC3033MOC3O41MOC3CM2WOC3M3 MOC3061 祜003062 祜OC獅3 MOC30S1 袖OC3DS2Mocaoaa V min阴15103015101510&151051510515102020202020202020202020西炮5125125125125/220125/220125 '22 C125/220125125125125/2^0125/24012S/24026028028032032Q320*10厳密特触发器输出區i J. LjllJE J(*M)V/ufi1UU引脚;"冊臥062730S-04可调压固态继电器电路: 随机相位三端双向晶闸管驱动器输出□ 0 4类型零交叉三端双向晶闸管驱动器输岀06------类型6零交叉电路T。
光耦MOC3041的接法例子

光耦MOC3041的接法例子“MOC3041”的应用图2是用双向可控硅的云台控制单路电路图。
图中的光耦MOC3041是用来隔离可控硅上的交流高压和直流低压控制信号的。
其输出用来触发双向可控硅,选用STMicroelectronics公司的T4系列,内部集成有缓冲续流电路,不用在双向可控硅两端并联RC吸收电路,可以直接触发,电路设计比较简单。
P1.0通过可控硅、交流接触器、过流保护器和断相保护器控制电机,图中仅给出带过零触发的双向晶闸管触发电路。
MOC3041为光耦合双向可控硅驱动器,输入端驱动电流为15mA,适用于220V交流电路。
1、MOC3041的工作电流仅十余个毫安,直接驱动20瓦的功率非常勉强,不敢保证长时间工作不会烧坏,应该让3041驱动97A6的可控硅,再用可控硅驱动电磁阀。
2、实践证明,51单片机驱动PNP管的时候,在工作条件接近临界点的时候,会出现关不断的现象,其原因在于:(1)端口的高电平并不是严格的Vcc电压,而是比Vcc略低,这种略低的电压足以形成给Q1一个很小的偏置电压Vbe,虽然该电压远小于0.7V,但经过三极管放大后,却能够造成Q1集电极有极小的电流存在,尽管该电流不足以导致LED发出用肉眼能看到的亮光,但是在密封的光耦合器内,却能够导致光耦为低电平时,二极管导通,发光,触发晶闸管使其导通,扬声器报警。
自动通车接口电路设计图2 光电耦合器驱动接口电路8031与自动停车电路间用的是交流电磁式接触器的功率接口。
具体电路如图3 所示。
图3 交流接触器接口交流接触器C 由双向晶闸管KS 驱动。
光电耦合器MOC3041 的作用是触发双向晶闸管KS 以及隔离单片机系统和接触器系统。
MOC3041 的输入端接7407,由单片机的P1.1端控制。
P1.1输出低电平时,KS导通,接触器C吸合。
P1.1输出高电平时,KS关断,接触器C释放。
MOC3041内部带有过零控制电路,因此KS 工作在过零触发方式。
光电耦合器组成的灯光自动控制电路MOC3041

光电耦合器组成的灯光自动控制电路MOC3041 光电耦合器组成的灯光自动控制电路
电路如图所示。
电路中4组模拟电子开关(S1~S4):S1、S2、S3并联用于延时电路,当其接通电源后经R4、VB6驱动双向晶闸管VT,VT直接控制门厅照明灯H;S4与外接光敏电阻RL等构成环境光线检测电路。
当门关闭时,安装在门框上的常闭型干簧管KD受到门上磁铁作用,其触点断开,S1、S2、S3处于开状态。
晚间主人回家打开门,磁铁远离KD,KD触点闭合。
此时9V电源整流后经R1向C1充电,C1两瑞电压很快上升到9V,整流电压经S1、S2、S3和R4使B6内发光二极管发光,从而触发双向晶闸管导通,H被点亮,实现自动照明控制。
房门关闭后,磁铁控制KD,触点断开,9V电源停止对C1充电,电路进入延时状态,C1开始对R3放电,经一段时间延迟后,C1两瑞电压逐渐下降到S1、S2、83的开启电压(1.5v)以下,S1、S2、S3恢复断开状态,导致VB6截止,VT亦截止,H熄灭,实现延时关
灯功能。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51单片机的水温自动控制系统沈统摘要: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中,温度是常用的测量机被控参数。
本水温控制系统采用AT89C51为核心控制器件,实现对水温在30℃到96℃的自动控制。
由精密摄氏温度传感器LM35D构成前置信号采集和调理电路,过零检测双向可控硅输出光电耦合器MOC3041构成后向控制电路,由74LS164和LED数码管构成两位静态显示用于显示实时温度值。
关键词:89C51单片机;LM35D温度传感器;ADC0809;MOC3041光电藕耦合器;水温自动控制0 引言在现代的各种工业生产中 ,很多地方都需要用到温度控制系统。
而智能化的控制系统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
本文所阐述的就是一种基于89C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
本温控系统可应用于温度范围30℃到96℃。
1 设计任务、要求和技术指标1.1任务设计并制作一水温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在一定范围(30℃到96℃)内自动调节温度,使水温保持在一定的范围(30℃到96℃)内。
1.2要求(1)利用模拟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要求检测电路尽可能简单。
(2)当液位低于某一值时,停止加热。
(3)用AD转换器把采集到的模拟温度值送入单片机。
(4)无竞争-冒险,无抖动。
1.3技术指标(1)温度显示误差不超过1℃。
(2)温度显示范围为0℃—99℃。
(3)程序部分用PID算法实现温度自动控制。
(4)检测信号为电压信号。
2 方案分析与论证2.1主控系统分析与论证根据设计要求和所学的专业知识,采用AT89C51为本系统的核心控制器件。
AT89C51是一种带4K字节闪存可编程可擦除只读存储器的低电压,高性能CMOS 8位微处理器。
其引脚图如图1所示。
2.2显示系统分析与论证显示模块主要用于显示时间,由于显示范围为0~99℃,因此可采用两个共阴的数码管作为显示元件。
在显示驱动电路中拟订了两种设计方案:方案一:采用静态显示的方案采用三片移位寄存器74LS164作为显示电路,其优点在于占用主控系统的I/O口少,编程简单且静态显示的内容无闪烁,但电路消耗的电流较大。
光耦MOC3041

GlobalOptoisolator is a trademark of Motorola, Inc.
(Replaces MOC3040/D)
©MMoottoorroolal,aInOc.p1t9o9e5lectronics Device Data
Order this document by MOC3041/D
Figure 5. Trigger Current versus Temperature
IFT, NORMALIZED LED TRIGGER CURRENT
IDRM2, NORMALIZED
MOC3041 MOC3042 MOC3043
1.5 1.4
1.3
IF = RATED IFT
1.2
1.1
1
ITM, ON-STATE CURRENT (mA) NORMALIZED IFT
2
Motorola Optoelectronics Device Data
IDRM1, PEAK BLOCKING CURRENT (nA)
IFT, NORMALIZED
500
200
IF = 0
100
50
20
10
5 –40 –20 0 20 40 60 80 100 TA, AMBIENT TEMPERATURE (°C)
• AC Motor Starters
• AC Motor Drives
• Solid State Relays
MAXIMUM RATINGS (TA = 25°C unless otherwise noted)
Rating
Symbol
Value
Unit
INFRARED EMITTING DIODE
(WORD)-光耦常见的几种连接方式及其工作原理

光耦常见的几种连接方式及其工作原理在一般的隔离电源中,光耦隔离反馈是一种简单、低成本的方式。
但对于光耦反馈的各种连接方式及其区别,目前尚未见到比较深入的研究。
而且在很多场合下,由于对光耦的工作原理理解不够深入,光耦接法混乱,往往导致电路不能正常工作。
本研究将详细分析光耦工作原理,并针对光耦反馈的几种典型接法加以对比研究。
1 常见的几种连接方式及其工作原理常用于反馈的光耦型号有TLP521、PC817等。
这里以TLP521为例,介绍这类光耦的特性。
TLP521的原边相当于一个发光二极管,原边电流If越大,光强越强,副边三极管的电流Ic越大。
副边三极管电流Ic与原边二极管电流If的比值称为光耦的电流放大系数,该系数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且受温度影响较大。
作反馈用的光耦正是利用“原边电流变化将导致副边电流变化”来实现反馈,因此在环境温度变化剧烈的场合,由于放大系数的温漂比较大,应尽量不通过光耦实现反馈。
此外,使用这类光耦必须注意设计外围参数,使其工作在比较宽的线性带内,否则电路对运行参数的敏感度太强,不利于电路的稳定工作。
通常选择TL431结合TLP521进行反馈。
这时,TL431的工作原理相当于一个内部基准为2.5 V的电压误差放大器,所以在其1脚与3脚之间,要接补偿网络。
常见的光耦反馈第1种接法,如图1所示。
图中,Vo为输出电压,Vd为芯片的供电电压。
com信号接芯片的误差放大器输出脚,或者把PWM 芯片(如UC3525)的内部电压误差放大器接成同相放大器形式,com信号则接到其对应的同相端引脚。
注意左边的地为输出电压地,右边的地为芯片供电电压地,两者之间用光耦隔离。
图1所示接法的工作原理如下:当输出电压升高时,TL431的1脚(相当于电压误差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电压上升,3脚(相当于电压误差放大器的输出脚) 电压下降,光耦TLP521的原边电流If增大,光耦的另一端输出电流Ic增大,电阻R4上的电压降增大,com引脚电压下降,占空比减小,输出电压减小;反之,当输出电压降低时,调节过程类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耦MOC3041的接法例子“MOC3041”的应用图2是用双向可控硅的云台控制单路电路图。
图中的光耦MOC3041是用来隔离可控硅上的交流高压和直流低压控制信号的。
其输出用来触发双向可控硅,选用STMicroelectronics公司的T4系列,内部集成有缓冲续流电路,不用在双向可控硅两端并联RC吸收电路,可以直接触发,电路设计比较简单。
P1.0通过可控硅、交流接触器、过流保护器和断相保护器控制电机,图中仅给出带过零触发的双向晶闸管触发电路。
MOC3041为光耦合双向可控硅驱动器,输入端驱动电流为15mA,适用于220V交流电路。
1、MOC3041的工作电流仅十余个毫安,直接驱动20瓦的功率非常勉强,不敢保证长时间工作不会烧坏,应该让3041驱动97A6的可控硅,再用可控硅驱动电磁阀。
2、实践证明,51单片机驱动PNP管的时候,在工作条件接近临界点的时候,会出现关不断的现象,其原因在于:(1)端口的高电平并不是严格的Vcc电压,而是比Vcc略低,这种略低的电压足以形成给Q1一个很小的偏置电压Vbe,虽然该电压远小于0.7V,但经过三极管放大后,却能够造成Q1集电极有极小的电流存在,尽管该电流不足以导致LED发出用肉眼能看到的亮光,但是在密封的光耦合器内,却能够导致光耦合区工作;(2)PNP管要比NPN极管有更大的穿透电流,即:在基极B完全断开的情况下,集电极仍然有极小的电流存在。
综合以上两点,该电路的设计是存在缺欠的,改进方法如下:1、MOC3041与气阀之间加入一个可控硅(必须)2、建议改用NPN管驱动,如果必须要用PNP 管,就应该在B和E之间接一个10K左右的电阻;或者在发射极串入一个二极管,以起到钳位作用,即保证PNP管能可*关断;或者干脆将耦合器的1和2脚改接在发射极,并让集电极通过电阻接地。
1、不推荐用3041直接驱动电磁阀,加一个可控硅非常有必要。
2、用单片机直接驱动3041是可以的。
3、用2K电阻能可*驱动,因为内部的光耦合几乎是100%的耦合,只要微弱发光即可。
例2交流接触器C 由双向晶闸管KS 驱动。
光电耦合器MOC3041 的作用是触发双向晶闸管KS 以及隔离单片机系统和接触器系统。
MOC3041 的输入端接7407,由单片机的P<SUB>1.1</SUB>端控制。
P<SUB>1.1</SUB>输出低电平时,KS导通,接触器C吸合。
P<SUB>1.1</SUB>输出高电平时,KS关断,接触器C释放。
MOC3041内部带有过零控制电路,因此KS 工作在过零触发方式。
例3单片机处理完数据后,发出控制信号控制外电路工作,开关型驱动接口中单片机控制输出的信号是开关量,有发光二极管驱动接口,光电耦合器驱动接口,液晶显示器驱动接口,晶闸管输出型驱动接口和继电器型驱动接口。
控制扬声器采用的是晶闸管输出型光电耦合驱动接口。
电路如图 2 所示。
晶闸管输出型光电耦合器的输出端是光敏晶闸管。
当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有一定的电流流入时,晶闸管导通。
采用4N 40单相晶闸管输出型光电耦合器,当输入端有15-30mA的电流时输出端的晶闸管导通。
输出端的额定电压为400V ,额定电流有效值为300mA。
4N 40的6脚是输出晶闸管的控制端,不使用此端时,可对阴极接一电阻。
所以,当8031的P1.0为低电平时,二极管导通,发光,触发晶闸管使其导通,扬声器报警。
自动通车接口电路设计图2 光电耦合器驱动接口电路8031与自动停车电路间用的是交流电磁式接触器的功率接口。
具体电路如图3 所示。
图3 交流接触器接口交流接触器C 由双向晶闸管KS 驱动。
光电耦合器MOC3041 的作用是触发双向晶闸管KS 以及隔离单片机系统和接触器系统。
MOC3041 的输入端接7407,由单片机的P1.1端控制。
P1.1输出低电平时,KS导通,接触器C吸合。
P1.1输出高电平时,KS关断,接触器C释放。
MOC3041内部带有过零控制电路,因此KS 工作在过零触发方式。
例4与双向可控硅配套的光电隔离器称为光耦合双向可控硅驱动器,如图所示与一般光耦不同的是它的输出部分是一硅光敏双向可控硅,一般还带有过零触发检测器(如上图中的A),以保证在电压接近零是触发可控硅。
常用的有MOC3000系列,我们的设计采用MOC3041,下图为光耦与双向可控硅的接线图不同的光隔,其输入端驱动电流也不一样,如MOC3041为15mA,电阻R则在驱动回路中起到限流的作用,一般在微机测控系统中,其输出可用OC门驱动,在光隔输出端,与双向可控硅并联的RC是为了在使用感性负载时吸收与电流不同步的过压,而门级电阻则是为了提高抗干扰能力,以防误触发。
实际可行方案protel原理图(变动了几个电阻)例5➢为了实现水温的PID控制,功率放大电路的输出不能是一个简单的开关量,输入电炉的加热功率必须连续可调;➢改变输入电炉的电压平均值就可改变电炉的输入功率,而较简单的调压方法有相位控制调压和通断控制调压法;➢采用通断控制调压法不仅使输出通道省去了D/A转换器和可控硅移相触发电路,大大简化了系统硬件,而且可控硅工作在过零触发状态,提高了设备的功率因数,也减轻了对电网的干扰。
例6图4.24 是4N40 的接口电路。
4N40 是常用的单向晶闸管输出型光电耦合器,也称固态继电器。
当输入端有15~30mA 电流时,输出端的晶闸管导通,输出端的额定电压为400V,额定电流为300mA。
输入输出端隔离电压为1500V~7500V。
4N40 的第6 脚是输出晶闸管控制端,不使用此端时,此端可对阴极接一个电阻。
例7图5.73 MOC3041 接口电路MOC3041 是常用双向晶闸管输出的光电耦合器(固态继电器),带过零触发电路,输入端的控制电流为15mA,输出端的额定电压为400V,输入输出端隔离电压为7500V。
MOC3041 的第5 脚是器件的衬底引出端,使用时不需要接线。
国产的S204Z 也是一种零型固态继电器(220V,4A)。
910+5V 负载PLO AC220V7407过零电路例8传统的调光方法都采用移相触发晶闸管,控制晶闸管的导通角来控制输出功率,不仅同步检测电路复杂,而且在晶闸管导通瞬间会产生高次谐波干扰,造成电网电压波形畸变,影响其他用电设备和通讯系统的正常工作,本系统中采用过零触发晶闸管导通与关断的时间比值来调节灯具的功率,由于过零触发不改变电压的波形而只改变电压全波通过的次数,不会对电网造成污染,因此,本系统采用过零触发方式。
MOC3041内部含有过零检测电路,当输入引脚1输入15mA的电流,输出端6引脚、4引脚之间的电压稍过零时,内部双向晶闸管导通,触发外部晶闸管导通,当MOC3041输入引脚输入电流为0时,内部双向晶闸管关断,从而外部晶闸管也关断,其调光控制电路如图3所示。
例9调光控制电路设计<br /><br />采用<a href="/" target="_blank">单片机</a>I/O口灌电流的方法控制晶闸管实现开关和调光控制。
用内部带有过零检测电路的光电耦合器MOC3041作为晶闸管的驱动器,同时能实现强、弱电的隔离。
<br /><br />传统的调光方法都采用移相触发晶闸管,控制晶闸管的导通角来控制输出功率,不仅同步检测电路复杂,而且在晶闸管导通瞬间会产生高次谐波干扰,造成电网电压波形畸变,影响其他用电设备和通讯系统的正常工作,本系统中采用过零触发晶闸管导通与关断的时间比值来调节灯具的功率,由于过零触发不改变电压的波形而只改变电压全波通过的次数,不会对电网造成污染,因此,本系统采用过零触发方式。
<br /><br />MOC3041内部含有过零检测电路,当输入引脚1输入15mA的电流,输出端6引脚、4引脚之间的电压稍过零时,内部双向晶闸管导通,触发外部晶闸管导通,当MOC3041输入引脚输入电流为0时,内部双向晶闸管关断,从而外部晶闸管也关断,其调光控制电路如图3所示。
<2. 交流电磁式接触器的功率接口继电器中切换电路能力较强的电磁式继电器称为接触器。
接触器的触点数一般较多。
交流电磁式接触器由于线圈的工作电压要求是交流电,所以通常使用双向晶闸管驱动或使用一个直流继电器作为中间继电器控制。
图12-8是交流接触器的接口电路图。
交流接触器C由双向晶闸管KS驱动。
双向晶闸管的选择要满足:额定工作电流为交流接触器线圈工作电流的2~3倍;额定工作电压为交流接触器线圈工作电压的2~3倍。
对于工作电压220V的中、小型的交流接触器,可以选择3A、600V的双向晶闸管。
光电耦合器MOC3041的作用是触发双向晶闸管KS以及隔离单片机系统和接触器系统。
MOC3041的输入端接7407,由单片机8031的P1.0端控制。
P1.0输出低电平时,双向晶闸管KS导通,接触器C吸合。
P1.0输出高电平时,双向晶闸管KS关断,接触器C释放。
MOC3041内部带有过零控制电路,因此双向晶闸管KS工作在过零触发方式。
接触器动作时,电源电压较低,这时接通用电器,对电源的影响较小。
光藕合双向可控硅驱动器是单片机输出与双向可控硅之间较理想的接口器件,由两部分组成,输入部分是一砷化镓发光二极管,该二极管在5~15mA正向电流作用下发出足够强度的红外光,触发输出部分。
输出部分是一硅光敏双向可控硅,在红外线的作用下可双向导通。
该器件为六引脚双列直插式封装,其引脚配置和内部结构见图12-11。
有的型号的光耦合双向可控硅驱动器还带有过零检测器,以保证在电压为零(接近于零)时才触发可控硅导通,如MOC3030/31/32(用于115V交流),MOC3040/41(用于220V交流)。
图12-12为这类光耦驱动器与双向可控硅的典型电路。
在使用晶闸管的控制电路中,常要求晶闸管在电源电压为零或刚过零时触发晶闸管,来减少晶闸管在导通时对电源的影响。
这种触发方式称为过零触发。
过零触发需要过零检测电路,有些光电耦合器内部含有过零检测电路,如MOC3061双向晶闸管触发电路。
图12-13是使用MOC3061双向晶闸管的过零触发电路。
表12-3列出了MOTOROLA公司MOC3000系列光耦合双向可控硅驱动器的参数。
12.2.4 MCS-51与集成功率电子开关输出接口图7-14所示为MOC3041与双向晶闸管的接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