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处世智慧之做人如水

合集下载

道家五大真言,给你人生的意义与追求!

道家五大真言,给你人生的意义与追求!

道家五大真言,给你人生的意义与追求!
上善若水,处下不争
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淡泊恬适,明心立志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厚积薄发,以柔克刚
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

涵养心性,静定归真
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

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

而学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纯朴纯真的状态
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

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老子上善若水中蕴藏的惊人智慧

老子上善若水中蕴藏的惊人智慧

老子上善若水中蕴藏的惊人智慧老子《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

”崇高的人就像水。

水具有种种美德,他滋润万物有利于它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保持平静,处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水性接近于“道”。

如同《道德经》其他篇章一样,上善若水中也无一句不渗透着他“无为”、“无欲”、“无求”的思想,也反映着他那从“无为”到“无不为”的境界升华,以超自然的心态俯视世界万物,无为无欲,平静淡然。

老子不是太阳,也并不想像尼采一样照亮这个世界和困于尘世的庸人们。

相反,老子只是一个赏尽人世沧桑,悟透人间哲理却又不能为人们所理解的孤寡老人。

在那个战火纷飞,屠戮不断,生灵涂炭的春秋时代站在思想境界的巅峰,眼神随着逐渐衰落的奴隶主阶级一起落寞。

秩序不再何来秩,礼已消逝何谓礼?既然不再遵从过去的礼秩,那又何必弄得人心惶惶,横尸遍野?那么,圣人应该是无为的吧,应该来解救这尘世苍生,春风化雨般消除别人的痛苦,不在乎自己的得失,因为得失苦乐已经与其无缘,他,只是随风而生,笑对生死,顺应自然规律,仅此而已。

所以善人应该如水,“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此等境界,正是老子心中所谓无求无为的清静平和,抛弃身外的利益便可以心平气和,波澜不惊。

老子心中,水有七善。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善地”——善人居所如水般顺应自然,善于选择地方。

水向下,我亦向下,不求荣华富贵只求静谧自得,心清自是舒适,没有锦裘罗被,至少可以享受到世外之乐。

何必弄得“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呢?“心善渊”——心胸如水一般静默深远,善于保持沉默。

胸怀大志者不逞口舌,携清静者不快言语。

我心自知,不言不谈,一笑了之,任凭流言蜚语东街西巷走去,我稳如山;任凭周遭怨声载道琐碎烦心,我平如镜。

沉默是金,以退为进,正是老子“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辩证法观念体现。

这是何等的修养,何等的胸怀!“予善天”——对待人因该像水一样润泽万物善于效法上天。

处世之道上善若水

处世之道上善若水

老子曾经说过“上善若水”,是说做人要像水一样,帮助万物,默默不争。

水很接近于道的品性,它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以水悟道,可以看到成功人生里的七种境界。

一、水,百折不挠冰生于水,却比水强硬百倍。

水,越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它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的特性。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百折不挠;二、水,聚气生财水化成气,气看无形,若气在一定的范围内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便会变得力大无穷,动力无比。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聚气生财;三、水,包容接纳水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净化自己。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三种境界——包容接纳;四、水,以柔克刚水看似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若遇棱角磐石,即可把棱角磨圆,亦可水滴石穿。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四种境界——以柔克刚;五、水,能屈能伸水能上能下,上化为云雾,下化作雨露,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五种境界——能屈能伸;六、水,达济天下水虽为寒物,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它从不参与争斗,哺育了世间万物,却不向万物索取。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六种境界——达济天下;七、水,功成身退水雾似飘渺,却有着最为自由的本身。

聚可成云结雨,化为有形之水,散可无影无踪,飘忽于天地之内。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七种境界——功成身退。

上善若水,随缘而安。

如水人生,之所以有能力悬殊、善恶不同、生死之欲,皆因各自境界不等罢了。

(网摘)。

学《道德经》:做人如水,做事如山(深度好文)

学《道德经》:做人如水,做事如山(深度好文)

学《道德经》:做人如水,做事如山(深度好文)中国人讲究阴阳平衡。

山与水,一刚一柔,对立统一。

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就是在赞美山和水的品质:水宽容、灵活、纯净,山坚定、沉稳、刚毅。

人生在世,正需要这样的情怀和品格。

做人如水,容万物;做事如山,不动摇。

1做人如水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先贤告诉我们,像水一样的品格,能包容、滋养万物,利他而内自不求。

古语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总要争个高低,水则没这么多要求。

水能上能下,上化为云雾,下化作雨露,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

水性能容,可随高就低,适应不同环境。

水看似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若遇菱角磐石,即可把菱角磨园,亦可水滴石穿。

做人就应该像水一样灵活、包容。

水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净化自己。

做人也应像水一样单纯、坦诚。

胸中有沟壑,待人无城府。

就如一泓清泉,乍看深不可测,但又纯净透明。

2做事如山做事,基础就要像山一样扎实。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道德经》中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沙一石能堆积成巍峨高山,一砖一瓦才能建造起事业的大厦。

要明白稳扎稳打、持之以恒,才是处理事情的根本。

就如同盖房子,地基打得越扎实,房子才能起的更高。

俗话说:一日练一日工,一日不练十日空。

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日后奠定基础。

同样,做事,信念要像山一样稳固。

要想取得成功,做事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稳如磐石、不动如山。

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压不垮、推不倒,矢志不渝。

有了这样如山般的意志和坚韧,世间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也没有达不到的高度。

做事,举止要像山一样稳重。

高山从不夸耀自己的险峻,但人人都能看出它的巍峨;大海从不吹嘘自己的宽广,但人人都能看出它的壮阔。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它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理解人生的意义和追求幸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即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谦逊守道、返璞归真,详细阐述《老子》的人生智慧。

一、顺应自然:1.1 人生如水,顺势而下。

《老子》中提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启示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争强好胜。

就像水流一样,顺势而下,能够顺利地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1.2 保持内心平静,追求内在的宁静。

《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只有在内心的宁静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美好。

1.3 与自然和谐共生,获得真正的自由。

《老子》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真正的自由。

只有与自然相处融洽,我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实现真正的自由。

二、无为而治:2.1 不要过度干预,顺其自然。

《老子》中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告诉我们在治理事物时,不要过度干预,而是应顺其自然。

只有顺应事物的本然规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加限制。

《老子》强调“无事强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加限制。

只有给予他人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3 以柔克刚,保持和平。

《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这告诉我们在处理冲突时,应以柔克刚,保持和平。

通过柔和的方式解决问题,能够避免冲突的升级,实现和谐共处。

三、谦逊守道:3.1 谦虚使人进步。

《老子》中提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只有谦虚,才能不断学习、进步,达到更高的境界。

3.2 守道而行,追求真实自我。

《老子》认为守道是人生的关键。

我们应该追求真实的自我,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3.3 尊重他人,不自我膨胀。

《老子》中强调“为无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不自我膨胀。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提倡,为人处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

他认为,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守柔、不争、处下。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道德经·八章》)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最为著名的哲学命题之一。

不张狂,忍辱负重,任劳任怨,以不争胜有争,最后反而能获得意外的惊喜。

二、不要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要做到宠辱不惊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

认为生命远远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才可以受天下之重托,而为万民所托命。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十三章》)不要过于看重自己的得与失,要做到内心沉稳,坦然面对,时刻提醒自己平淡对待,关键还是修身养性。

容易患得患失的人,不仅伤身,而且难有所成。

三、立身淳厚,抛弃虚华老子感受到人际关系愈来愈难以相处,提出了:“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做人要想有出息,领悟道家的水中哲理,参透人生大智慧,前途万里

做人要想有出息,领悟道家的水中哲理,参透人生大智慧,前途万里

做人要想有出息,领悟道家的水中哲理,参透人生大智慧,前途万里•水处天地之间,或动或静;动则为涧、为溪、为江河;静则为池、为潭、为湖海。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为人处世应如同水一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争夺名利,做到至柔,有容万物的胸襟和气度。

上善若水美好的道德如同水一般,潺潺密密,生生不息。

咀嚼先哲的“四字”真言,别有一番滋味:水,原来具备那么多优秀品格!•一曰守拙:水,哪儿低往哪流,哪洼往哪聚,愈深邃愈安静;如此宁静达观,如同君子一般有品位,有内涵,有境界,在低调中彰显着高贵。

为人处世则要低调,静心沉稳,厚积薄发。

•二曰齐心: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肩并肩,手挽手,一个方向,一个步调,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什么力量能使它们分开,故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

一个团队的凝聚力非常重要,将人才融入到一起,求同存异,相互磨合,才能劲儿往一处使,心往一处用。

•三曰坚忍:水至柔,却柔而有骨,执著的信念不懈地追求,令人肃然起敬。

水滴石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急不躁,千万次地“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

实乃“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为人处世不可过刚,刚过则折,要学会以柔克刚,用智取巧胜。

下面是墨品风雅签约书家北儒先生手写真迹上善若水书法作品•四曰博大:水有包容性,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

做人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一颗博大的胸襟,懂得宽容,“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为蝇头小利、点点小事而计较,人生才会更加舒畅。

•五曰灵活:夏为雨,冬为雪,化而生气,凝而成冰,水展示万千气象。

计划赶不上变化,时代在改变我们也在改变,人要学会变通,太呆板便不适合这个善变的时代。

•六曰透明:惟其晶莹剔透,才观得鱼戏浅水,月映深潭;惟其本色清廉,自然天成,才无做作,不欺瞒,去浮华,才不被假冒,无法伪造;即使蛰伏地下千尺,依然清澈真纯。

做人如水:处世、交友、行善中的水之道

做人如水:处世、交友、行善中的水之道

做人如水:处世、交友、行善中的水之道对于水的智慧,中国先贤做出了无尽的阐释,孔子说:“智者乐水”、“夫水者,启子比德焉”,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禅语云:“善心如水”、“水静柔而动刚”……做人如水水对世间万物慈祥博爱,却默默地甘居低下而不卑;水能革故鼎新、荡涤尘污、且纯真自然;水能顺势而为,时刻点滴积蓄能量,川流不息。

做人无外乎处世、交友、行善。

如若能够多一些如水般的温柔纯净、海纳百川的包容大度、适应百态的历练豁达、万变不离其宗的从容淡定、以柔克刚的聪慧与灵活,那么就一定会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宽容的姿态,温柔的神态,构建一种良好的关系,为个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处世水之道:懂得“中和”行事顺势而为水无常形,水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差异而改变自己的形态,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如水在杯里即为杯形,在盘中即为盘形,因此,人生处世当如水,善待一切,灵活善变,不妄求环境适应自己,而善使自己适应环境。

做人如水,便是说要懂得顺势而为,入乡随俗,这其实也是古人所说的“中和”、“中庸”。

中国古代圣贤大都推行中庸之道,他们之所以成为圣人,也与他们处世的中庸有关。

孔子是一个处世大师,他不如颜回仁德,但可以教他通权达变;他不及子贡有辩才,但可以教他收敛锋芒;他不如子路勇敢,但可以教他畏惧;他不及子张矜庄,但可以教他随和。

孔子虽不具备他们各人的长处,但是避免了他们的短处,他之所以胜于人,就在于中庸中和之道。

荀子说,对血气方刚的人,就使他平心静气;对勇敢凶暴的人,就使他循规蹈矩;对心胸狭隘的人,就扩大他的胸襟;对思想卑下的人,就激发他高昂的意志。

他左之,则右之,他上之,则下之。

总之,做人如水,左右逢源,在处世中要以中和为尺度。

交友水之道:朋友分四类两类可交两类要远离《庄子·山木》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以水喻君子之交,虽然平淡,但它真实、自然、亲密、长久;以甜酒喻小人之交,虽然甜蜜,但它虚假多变,经不起时间考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的处世智慧之做人如水*导读: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一命题,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

俄国着名文学家托尔斯泰在他的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一命题,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

俄国着名文学家托尔斯泰在他的日记中,十分称赞上善若水的人格,指出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道家对于水的品质之所以万般推崇,正是因为水对世间万物慈祥博爱,却默默地甘居低下而不卑;水能革故鼎新、荡涤尘污、且纯真自然;水能顺势而为、时刻点滴积蓄能量,川流不息。

做人无外乎处世、交友、行善。

能够多一些如水般的温柔纯净、海纳百川的包容大度、适应百态的历练豁达、万变不离其宗的从容淡定、以柔克刚的聪慧与灵活,那么就一定会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宽容的姿态,温柔的神态,构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际关系基础。

*处世水之道*懂得方圆之道行事顺势而为水无常形,水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差异而改变自己的形态,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如水在杯里即为杯形,在盘中即为盘形,在葫芦里即为葫芦形。

因此,圣人做事亦应像水那样,在不同的客观环境里,应做到随圆就方,达到方圆有致的人生境界。

这叫做方圆之道。

如果只有方而无圆,那就必然会处处碰壁,一事无成;只有圆而无方,成为圆滑的墙头草,也会一事无成。

这就是老子说的圣人方而不割的辩证法思想。

圣人虽方正无私,但能够与世推移,随俗方圆,做到融通而不圆滑,这是大方无隅的人生艺术。

中国古代内方外圆的铜钱,就是对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方圆之道的形象说明。

在人世上,中国人信奉做事要方,做人要圆的人生哲学。

方不是呆板,方中有圆,是以不变应万变;圆不是奸猾,圆中有方,是以万变应不变。

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事的锦囊。

所谓做事要方,是说做事要遵循规则或规矩。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要求做事既不违法,也不缺德,决不可越法与德雷池一步。

如诚信是做人的基本法则,遵之,为商则必成功;违之,行欺诈,玩伎俩,失信于人,没有不失败的。

但是,在执法时也应通人性、合人情,做到方中有圆。

据《汉书.吴佑传》记载:安丘男子毋丘长与母俱行市,道遇醉客辱其母,长杀之而亡,安丘官员追至胶东将其抓捕归案。

如何法办呢?吴佑认为,从孝道角度,子母见辱,人情所耻,杀人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背亲逞怒,白日杀人,赦若非义,必须按国法处以死刑。

在法与情的两难之中,吴佑在执行死刑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种为其留后的方法。

吴佑问毋丘长有妻子乎?对曰:有妻未有子也。

于是将其妻带至监狱,解其【编辑注评】所谓做人要圆,决非是圆滑世故、八面讨好、左右逢源的世俗心态,而是一种宽容、善良、圆通的人生境界。

在做人上,既不咄础逼人,也不盛气凌人;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强加于人;既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

这才是压力最小、张力最大的真正人生大智慧。

说做人如水,便是说要懂得顺势而为。

若不懂得水的入乡随俗,以圆随方的道理,人必然寸步难行。

武汉人在人际交往中爱说讲究与将就之类的话。

其实讲究就是约束自己,将就就是宽恕别人,就是以圆随方。

做人贵在懂得方圆之道,宜方则方,宜圆则圆。

内圆外方之人必然有坚忍的精神,有承让的胸怀,有糊涂的智慧,有疯狂的清醒,有脸上挂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错的对人生一世只要运用方圆之道,无论前进,还是后退,便都能处之泰然。

而水的随势而变并非是无原则地随和变,而是不管怎么样随方,总是保持自己的圆润之身。

*交友水之道*人生朋友分四类两类可交两类要远离在交友之道上,道家主张淡雅、清淡、淡泊。

据《庄子山木》记载:孔子被人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

在异国他乡遭到冷遇之际,亲交(亲戚旧交)益疏,徒友(学生、朋友)益散。

于是,孔子向一位隐者请教:这是为什么呢?隐者曰:以利合者,迫穷祸患相弃也;以天(天性)属者,迫穷祸患相收(收留)也。

且君子之交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甜酒);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

以水喻君子之交,虽然平淡,但它真实、自然、亲密、长久;以甜酒喻小人之交,虽然甜蜜,但它虚假多变,经不起时间考验。

古人云: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用财富去交朋友,财富没了,交情就没了;用美色去交朋友,美色衰退了,爱也就尽了。

君子之交是超越世俗物质诱惑的心灵之交,是如水般的清淡自然,通达包容,相敬如宾。

君子之交,既非交钱财、交美色,亦非交权势,而是志同道合的君子之交,如管(仲)鲍(叔牙)之交,伯牙、钟子期的高山流水等。

唐代贞观年间,薛仁贵与妻子住在寒窑之中,饥寒交迫,唯有王茂生夫妇接济他。

薛仁贵随唐太宗征东,因战功被封为平辽王。

顿时,身价百倍,送重礼祝贺者络绎不绝。

而他只收下王茂生夫妇送来的美酒两坛。

打开一看,不是美酒而是清水。

薛仁贵认为送清水是王茂生夫妇的一番美意。

从此,薛仁贵与王茂生夫妇关系甚密。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流传开来。

明代苏浚在《鸡呜偶记》中,把人生朋友分为四类: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

苏浚认为,应当结交的益友是在道义和学业上互相砥砺,对缺点、错误直言规劝的畏友;以心相交、生死与共的密友。

不应结交的朋友是那种互相吹捧、只讲吃喝玩乐的昵友;以利取人、朋友遇到困难或不幸时非但不伸手相助反而落井下石的贼友。

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潮下,物欲、权欲、名欲、色欲、利欲、私欲,极度膨胀,人的心态极度浮躁,我们应当交畏友、密友,拒交昵友、贼友。

【编辑注评】南北朝的颜之推说得好: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交友不可不慎,择友须分类别。

所以交友如水,平淡、清白、坦荡、一目了然,才长久、稳定、安全。

真朋友为道义而来,假朋友为私利而来。

真朋友是一笔财富,假朋友是一个陷阱。

所以在交友上,有光明大道,也有荆棘陷阱,只有抱着交友如水的原则,才能让朋友成为财富。

*行善水之道*不是什么善举都对人有好处所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说水善于滋润天地万物,普遍地施利于天地万物,却从不为自己争取利益。

这是一种讲奉献、不讲索取的崇高精神。

它虽不索取,但却能从万物那里获取丰厚的回报。

由于水以善行恩惠于广袤土地上的花草树木,造就了天地万物共生的优美自然环境,使天空能够及时地降雨汇聚到河流、湖泊之中,从而弥补了因空气蒸发和土地渗透而流失的水分,才能保障江河之水不会变成沙漠和戈壁上的内陆河,乃至干涸、枯竭。

利他即是利己,奉献即是索取。

施舍即是获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道理。

清代画家、书法家郑板桥也深谙为人处即为己处的人生道理。

郑板桥老家附近郝家庄有块风水宝地,其父在世时曾想购买,但因有座孤坟必须刨去,郑父认为挖掉别人的坟墓来埋自己不好,就没有买下来。

而郑板桥则认为这块风水宝地价钱合理,自己不买,别人也会买走,孤坟更加不保,那还不如自己买下。

那么,怎么处理孤坟呢?郑板桥说:不动它,死后还多个伴呢!给它刻块碑,让后世子孙一起烧香敬拜。

至于担忧孤坟会给家里带来不幸,郑板桥认为那是迷信,况且,我们以忠厚之义对待孤坟,是在积累功德,恶风水也会变为善地。

【编辑注评】《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个比喻很贴切地表达了老子推崇的道德的最高境界。

他强调了水的两个特征:一是水滋润世间万物,是生命存在之本;二是水集聚于低谷深壑,安心处于低微势弱之境,不与山争高峻,不与天争辽阔,不与海争深远,不与地争广博。

所谓最好的善举要像水一样,可见善良是有差别的:上善若水,中善若火,下善若石。

最上等的善要像水一样,恩泽万物却低调不居功。

中善应该是一般人也可以做到的,就是有福同享,博爱众生,助人为乐,就像有火大家一起取暖,火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这也是墨子提倡的兼相爱、交相利;是孔子提倡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富贵之时让别人也借点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条件时帮帮别人,没条件时就照顾好自己。

与上善的不同在于,中善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利益,行有余力时才考虑利人。

说中善若火,是指其显而易见并且高调而危险。

比如,有的人在大街上,布施米面,周济穷人,招来阵阵赞扬,被称为大善人。

但是,这样的善往往容易被伪善钻了空子。

伪善之人是为了赢得声名,甚至是为自己做的恶事做掩饰。

那么这种善有时就能助人浑水摸鱼,有时也可能把行善者拖入泥沼。

就像火,救人,也害人。

而最下等的善,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民百姓没有多少助人的资本,不助人是情有可原的,只要不有意给别人带去麻烦和不利也就算是善了。

下善虽不助人,但不害人。

说下善若石,是指其有时反而弄巧成拙,把本质的善变为表面的不善。

比如东郭先生。

明明知道那是一匹狼,却滥发善心。

下善就是把善行给了最不该接受善意馈赠的人。

就像石,挡住了他人路,也挡住了自己的路。

可见,不是什么善举都是有好处的。

行如水般的上善,才是大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