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松课文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黄山奇松课文内容

黄山奇松课文内容

黄山奇松课文内容《黄山奇松》是中小学语文的一篇课文,在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知道它主要讲了什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黄山奇松课文内容,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黄山奇松课文内容【1】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翠绿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欣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仿佛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黄山松千姿百态。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2】黄山松针叶短粗,顶平如削,形态奇特。

有的松树从石缝长出,刚毅挺拔。

著名的松树有迎客松、卧龙松、黑虎松、麒麟松、蒲团松等。

屏楼前的迎客松,长在海拔1600米的险峰上,树龄已逾千年,仍然枝繁叶翠,成了黄山的一个标志。

黄山的奇峰怪石是大自然雕刻家留下的杰作,有的似人,有的似物,似禽,似兽,惟妙惟肖。

最著名的怪石有“猴子观海”,这是在狮子峰顶有一巨石,犹如蹲在地上的猴子,在观看前面的茫茫云海;还有“梦笔生花”、“仙人下棋”、“犀牛望月”、“金鸡叫天门、”“孔雀戏莲花”等等。

云海,大凡著名高山,一般都可见到云海,但是黄山的云海更有其特色,可以说是一大奇观。

特别是奇峰怪石和古松隐现云海之中,就更增加了美感。

黄山一年之中有云雾的天气达200多天,而且云来雾去,变化莫测,时而是风平浪静的一片汪洋,时面惊涛骇浪,白浪排空。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黄山松》语文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黄山松》语文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黄山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黄山松的精神品质。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观察大自然、感悟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山松坚韧、顽强、乐观的品质,培养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

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黄山松的精神品质。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把握黄山松的生长环境,理解其坚韧、顽强、乐观的品质。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黄山上有什么著名的景点呢?(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音、停顿和节奏。

2.学生交流感受,教师点评。

(三)课堂讨论黄山松的生长环境如何?黄山松具有哪些精神品质?作者通过哪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来描绘黄山松?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课文中的排比、对偶等句式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三)课堂讨论你认为黄山松具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如何像黄山松一样坚韧、顽强?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3.拓展活动:以“我心中的黄山松”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二)课堂讨论黄山松的生长环境对它的成长有什么影响?你认为黄山松的精神品质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3.拓展活动:以“黄山松与我”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

是黄山的象征。
欣 赏 --- 迎 客 松
枝: 遒 劲 叶:
郁郁苍苍 [枝干斜伸
如同迎宾]
奇松傲立玉屏前, 阅尽沧桑色壮观。 双臂垂迎天下客, 包容四海寿千年。
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里陈列着巨幅铁画 《迎客松》,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 迎客松作为国之瑰宝,是当之无愧的。 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地留在自己的脑海中 吗?
朗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黄山 奇松“奇”在哪里呢?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 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 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 雀……它们装点着黄山, 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这一段作者是按什么顺 序写的? 由……到…… 由远及近,由部分到整体
屹立
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用用来比 喻坚定不可动摇。 造句: 1、这棵大树屹立在山头,勇敢地面对狂风暴雨, 毫无畏惧。 2、虽然他英勇牺牲了,但他的光辉形象永远屹 立在我的心中。 区分:跟“耸立”“矗立”不同,二者强调高 而直,通常不用于比喻人。
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填空:
黄山松( )。它们或

或(
),或(
),或(
),或(
),或(
);
);有的

它们( (
),有的(
)„„
)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 )。
),更加(
拓展阅读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 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 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 腿,一动不动的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 的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真像一位仙人站 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 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 不用说,这就是著名的“金鸡叫天都”了。 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 球”“仙女 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子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 给他们起名字呢!

黄山松课文主要内容

黄山松课文主要内容

黄山松课文主要内容黄山松是丰子恺的作品,今天为大家准备了黄山松课文主要内容,欢迎阅读!著名作家丰子恺写的《黄山松》,主要介绍了黄山松的以下三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有顽强的生命力。

作者首先介绍了黄山松的生存环境,写出黄山松生存环境之奇特,生存之艰难。

第二个特点:一心向阳。

这是从黄山松枝条的特点来写的。

有两个层次,一是枝条向上生;二是长在悬崖边上的松树,它们的靠空中一面的枝条长得更茂盛,而面向崖壁一面则一根枝条也不长。

第三个特点:具有团结力。

作者先写它的形态:用“密切”、“偎傍”刻画出它枝条团结紧密的情态。

然后作者写了自己的思考。

“谛视”,就是很认真地看,作者很认真地看,在想什么呢?想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

黄山松课文没有到过黄山之前,常常听人说黄山的松树有特色。

特色是什么呢?听别人描摹,总不得要领。

所谓“黄山松”,一向在我脑际留下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已。

这次我亲自上黄山,亲眼看到黄山松,这概念方才明确起来。

据我所看到的,黄山松有三种特色:第一,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

虽然也有生在较平的地上的,然而大多数是长在石山上的。

我的黄山诗中有一句:“苍松石上生。

”石上生,原是诗中的话;散文地说,该是石罅生,或石缝生。

石头如果是囫囵的,上面总长不出松树来;一定有一条缝,松树才能扎根在石缝里。

石缝里有没有养料呢?我觉得很奇怪。

生物学家一定有科学的解说;我却只有臆测:《本草纲目》里有一种药叫做“石髓”。

李时珍说:“《列仙传》言邛疏煮石髓。

”可知石头也有养分。

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的吧?长得那么苍翠,那么坚劲,那么窈窕,真是不可思议啊!更有不可思议的呢: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象须蔓一般摇曳着。

而这株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骀婷婷。

这样看来,黄山的松树不一定要餐石髓,似乎呼吸空气,呼吸雨露和阳光,也会长大的。

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第二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大都向左右平伸,或向下倒生,极少有向上生的。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黄山松_西师大版(共14页PPT)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黄山松_西师大版(共14页PPT)

作者简介
丰子恺,浙江省崇德县人,多才多艺, 既是漫画家、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和艺术 教育家。他的漫画风格简易朴实、意境隽 永含蓄,是沟通文学与绘画的一座桥梁。 散文集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 《车厢社会》等。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8/262021/8/26Thursday, August 26,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8/262021/8/262021/8/268/26/2021 4:28:03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8/262021/8/262021/8/26Aug-2126-Aug-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8/262021/8/262021/8/26Thursday, August 26, 2021
自学检测二
二:赏析句子
1这姿态就很奇特,好像一个很疏的姿态比作木梳,比作学习的 习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松树的样子,描绘出松树 一心向阳的特点。
2 黄山松的枝条大都向左右平伸,或向下倒 生……然而柳条是软弱的,地心引力强迫它挂 下去,不是它自发向下挂的。
堂清测试
1 给划线字注音。 • 描摹() 臆()测
传 () 记
• 窈窕 ( ) 娉娉婷婷( )
• 丘壑 ( ) 谛()视
• 2赏析:这姿态就很奇特,好像一个很疏的 木梳,又像学习的“习”字。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黄山奇松》说课稿

《黄山奇松》说课稿

《黄山奇松》说课稿《黄山奇松》说课稿1一、说教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6单元20课《黄山奇松》,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

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独特姿态,十分有趣,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叹之情。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

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的要求,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⑴认知目标:学会本课5/7个生字。

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⑵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

⑶情感目标:a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

⑷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⑸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反复诵读,了解黄山松树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上的总体构想上,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可采用课件,板画,幻灯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及提问、启发,点拨,以读代讲,以读代问。

本课除继续运用已学过的“有序看图、分清主次、据图读文、图文对照”等看图学文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给学生图文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朗读、绘图理解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

2019春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黄山松》精品课件

2019春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黄山松》精品课件

六年级
下册
4
黄山松
4* 黄山松
丰子恺 中国浙江省崇德县人, 散文家、漫画家、文学家、美术 与音乐教育家。 主要作品:《缘缘堂随笔》 画集《子恺漫画》等。师从弘一 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 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1926年9月30日,丰子恺漫画结 集面世。
4* 黄山松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多音字
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 (3)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吗? (4)疑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我所看到的,黄山松有三种特点: 第一,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 第二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 第三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本文写黄山松运用了“总—分”的结构形式,请观察 课文的结构特点,仿照“总—分”的结构写一段话吧。
4* 黄山松
小练笔 运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写一段话。
夏天是一个燃烧的季节。火辣辣的太阳炙 烤着大地,狗吐着舌头,蝉烦躁地鸣叫,柏油 马路被晒得软软的,鱼热得浮出水面来换气。

石缝里有没有养料呢?
fèng
山松
词语解释
石罅:石头裂缝、缺 口、瓶子裂缝。 这棵从石罅处生长的 树生命力是那么顽强。
4* 黄山松
偎傍:挨近;紧靠。
两棵偎傍而生的树, 最终长成了一棵粗壮 的大树。
4* 黄山松
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课文,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
第 1 段:课文开头,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这 篇文章是围绕( 黄山松树的特点 )来写的。
4* 黄山松
迎客松
4* 黄山松
送客松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黄山松》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黄山松》

黄 山 松
默读全文,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并说说 作者写了黄山松有哪三个特点?
特点之一:坚韧、顽强。 特点之二:一心向着阳光。 特点之三:团结。
读课文第2自然段。 黄山松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它生长的得怎样?
自学课文,体会作者又是怎样表现黄山 松的特点的。
黄山松
气势宏伟
( 总)
迎客松 热情 探海松 执著 黑虎松 高大 连理松 缠绕 黄山归来不看送
(分) (总)
作者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
初上→刚登上→正当→绕过→再往前走
总结 作者是这样表现黄山松的特点的:
1.总分总的结构 2.移步换景的观察方式 3.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黄山五绝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
怪 石
奇松Leabharlann 云海温泉冬雪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自学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黄山松的特点以及作者是如何表现 这些特点的。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
日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冬雪素称黄山“五绝”,令海内 外游人叹为观止。黄山82峰,雄 浑,峻峭秀丽,布局错落有致, 天然巧成,并以天都峰、莲花峰、 光明顶三大主峰为中心向三周铺 展,跌落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 峦峭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山松课文主要内容
黄山松是丰子恺的作品,今天小编为大家准备了黄山松课文主要内容,欢迎阅读!
黄山松课文主要内容著名作家丰子恺写的《黄山松》,主要介绍了黄山松的以下三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有顽强的生命力。

作者首先介绍了黄山松的生存环境,写出黄山松生存环境之奇特,生存之困难。

第二个特点:一心向阳。

这是从黄山松枝条的特点来写的。

有两个层次,一是枝条向上生;二是长在悬崖边上的松树,它们的靠空中一面的枝条长得更茂盛,而面向崖壁一面则一根枝条也不长。

第三个特点:具有团结力。

作者先写它的形态:用“亲密”、“偎傍”刻画出它枝条团结严密的情态。

然后作者写了自己的思考。

“谛视”,就是很认真地看,作者很认真地看,在想什么呢?想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

黄山松课文
没有到过黄山之前,常常听人说黄山的松树有特色。

特色是什么呢?听别人描摹,总不得要领。

所谓“黄山松”,一向在我脑际留下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已。

这次我亲自上黄山,亲眼看到黄山松,这概念方才明确起来。

据我所看到的,黄山松有三种特色:
第一,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

虽然也有生在较平的地上的,然而大多数是长在石山上的。

我的黄山诗中有一句:“苍松石上生。


石上生,原是诗中的话;散文地说,该是石罅生,或石缝生。

石头假如是囫囵的,上面总长不出松树来;一定有一条缝,松树才能扎根在石缝里。

石缝里有没有养料呢?我觉得很奇异。

生物学家一定有科学的讲解;我却只有臆测:《本草纲目》里有一种药叫做“石髓”。

李时珍说:“《列仙传》言邛疏煮石髓。

”可知石头也有养分。

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的吧?长得那么葱茏,那么坚劲,那么窈窕,真是难以想象啊!更有难以想象的呢: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象须蔓一般摇曳着。

而这株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骀婷婷。

这样看来,黄山的松树不一定要餐石髓,似乎呼吸空气,呼吸雨露和阳光,也会长大的。

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
第二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大都向左右平伸,或向下倒生,极少有向上生的。

一般树枝,绝大多数是向上生的,除非柳条挂下去。

然而柳条是软弱的,地心吸力强迫它挂下去,不是它自己发心向下挂的。

黄山松的枝条挺秀坚劲,然而绝大多数象电线木上的横木一般向左右生,或者象人的手臂一般向下生。

黄山松更有一种奇特的姿态:假如这株松树长在悬崖旁边,一面靠近岩壁,一面向着空中,那么它的枝条就全部向空中生长,靠岩壁的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

这姿态就很奇特,好象一个很疏的木梳,又象学习的“习”字。

显然,它不肯面壁,不肯置身丘壑中,而一心倾向着阳光。

第三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狮子林附近有一株松树,叫做“团结松”。

五六根枝条从近根的地方生出来,亲
密地偎傍着向上生长,到了高处才向四面分散,长出松针来。

因此这一束树枝就变成了树干,形似希腊殿堂的一种柱子。

我谛视这树干,想象它们初生时的状态:五六根枝条怎么会合伙呢?大概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所以生成这个样子。

如今这株团结松已经长得很粗、很高。

我伸手摸摸它的树干,觉得象铁铸的一般。

即便十二级台风,漫天大雪,也动弹它不了。

更有团结力强得难以想象的松树呢:从文殊院到光明顶的途中,有一株松树,叫做“蒲团松”。

这株松树长在山间的一小块平坡上,前面的砂土上筑着石围墙,足见这株树是一向被人重视的。

树干不很高,不过一二丈,粗细不过合抱光景。

上面的枝条向四面八方水平放射,每根都伸得极长,足有树干的高度的两倍。

这就是说:全体象个“丁”字,但上面一划的长度大约相当于下面一直的长度的四倍。

这一划上面长着丛密的松针,软绵绵的好象一个大蒲团,上面可以坐四五个人。

靠近山的一面的枝条,梢头略微向下。

下面正好有一个小阜,和枝条的梢头相距不过一二尺。

人要坐这蒲团,可以走到这小阜上,攀着枝条,渐渐地爬上去。

陪我上山的向导告诉我:“上面可以睡觉的,同沙发床一样。

”我不愿坐轿,单请一个向导和一个服务员陪伴着,步行上山,两腿走得相当吃力了,很想爬到这蒲团上去睡一觉。

然而我们这一天要上光明顶,赴狮子林,前程远大,不宜耽误;只得想象地在这蒲团上坐坐,躺躺,就鼓起干劲,向光明顶迈步前进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