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后题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完整课后习题版

4.2科学理论构成及其基本特征。
答:科学理论是由三个基本的知识元素组成,联系这些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定律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
(1)基本概念是科学理论的逻辑出发点,只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2)基本原理或定律是科学对所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它反映了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
(3)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运用相应的科学概念,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可以对某类事物的各种现象及内在联系作出科学的推理,由此形成科学理论。
总之,各元素不是按任意的外在的次序排列的,而是有一个严密的,前后一致的逻辑结构. 科学理论特征: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
4.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科学精神的涵义是历史地演变的,不同的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有关科学精神的界定。
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求真务实精神。
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应该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
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是指提出问题是有道理的、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
开拓创新精神。
创新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于新问题的分析与创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为此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励创新。
因为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坚持科学精神,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此来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将对熔铸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
5.1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及其重要意义。
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经验定律”型问题,其肯定回答就是经验定律假说。
第二,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整理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整理------2022级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1.从科学性质上看,自然辩证法是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哲学?从科学性质的角度看,自然辩证法归属于哲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2.自然辩证法创立飞科学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近代后期的科学家们冲破了传统自然观和思维模式的束缚,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划时代的发现,为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思维模式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是由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这部著作所开创和奠基的一个研究领域。
他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从学科定义上讲,所谓自然辩证法就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3.如何理解从低层次规律入手可以探讨高层次规律?为什么说还原论时错误的?确立关于自然界的层次性结构的观念,可以转化为相应的方法论。
比如,量子力学家波尔、薛定谔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后,分别发表讲演和著书,号召物理学家们从事生物学研究,因为在他们看来,作为高层次的生物系统的结构、属性和运动形式,是从物理等低层次系统及其运动形式经层次突变而产生出来的,因此有可能从低层次规律入手去揭示高层系统的归律。
4.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区别是什么?确立自组织论的世界观有什么意义?(1)自组织与他组织的根本区别在于:系统从无序列到有序列的组织指令究竟来自于内部还是来自于外部。
(2)确定自组织的世界观可以让我们知道,不存在超自然的力量。
因为假若说自然界是他组织的,就必然会引出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出来,这显然是荒谬的。
5.探索非线性,复杂性有什么现实意义?探索复杂性,可以发现在简单性研究中难以发现的性质和规律性。
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答案2

研究⽣课程⾃然辩证法答案2⼀、什么是⾃然辩证法?学习⾃然辩证法对⾃⼰有何意义?⾃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个重要分⽀学科,是关于⾃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般规律以及⼈类认识⾃然、改造⾃然的⼀般⽅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然辩证法的建⽴以恩格斯的《⾃然辩证法》为标志。
其基本思想是,辩证法不仅在社会⽣活和⼈类思想中起作⽤,也是⾃然界本⾝所具有的。
即“表明辩证法的规律是⾃然界实在的发展规律,因⽽对于理论⾃然科学也是有效的”⾃然辩证法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哲学是关于⾃然、社会和思维知识最⼀般规律的科学,它以抽象和概括的形式表现⼈类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和体悟。
进⼊新世纪的⾃然辩证法以新的⾯貌活跃在科学技术与哲学思维相结合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相结合的领域。
因此,⾃然辩证法是新世代科技⼯作者的必修之课。
第⼀,学习⾃然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0世纪科学技术的⾼度发展和⼴泛应⽤⼀⽅⾯扩⼤了⼈类改造⾃然的活动领域,极⼤提升了⼈类社会的物质⽂明和精神⽂明;另⼀⽅⾯也带来了诸如环境、⽣态、资源、⼈⼝、粮⾷等⼀系列全球性问题。
这表明,⼈和⾃然的关系出现了严重对⽴。
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正确发展科学技术?如何促进科学技发挥积极作⽤,同时抑制和减少其消极后果?通过学习和研究⾃然辩证法,树⽴正确的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于真正实现⼈和⾃然的协调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尤为重要。
第⼆,学习⾃然辩证法是科技⼯作者探索⾃然奥秘的需要正确的哲学理论可以启迪科技⼯作者的思维,开阔他们的思路,有助于他们运⽤科学的思维⽅式去认识和掌握⾃然界的奥秘。
科学和技术研究离不开创新。
创新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本质和灵魂,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学习和研究⾃然辩证法,有助于科技⼯作者创新意识的树⽴和创新能⼒的提升,对科学技术研究有⼗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和研究⾃然辩证法能够使我们在科学精神和⼈⽂精神相结合上,提⾼⾃⾝的素质,使⾃⼰成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级⼈才。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版课后答案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版课后答案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强调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包括: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和质的飞跃的观点。
1. 联系的观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这种联系不仅存在于自然界内部,也存在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
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 发展的观点:自然界的事物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发展是自然界事物内在规律的体现,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3. 矛盾的观点:矛盾是自然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和解决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4. 质的飞跃的观点:自然界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质的飞跃。
这种飞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性变化。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 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规律,它揭示了自然界事物的内在矛盾和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
对立面的相互斗争: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 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自然界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飞跃。
这一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量的积累:自然界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的积累开始。
质的飞跃: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质的飞跃。
质的稳定:新质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稳定性。
3.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自然界事物发展的螺旋上升过程。
这一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否定:事物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否定旧事物。
否定之否定: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又会被更新的事物所否定。
发展的螺旋上升: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三、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方法,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郭贵春课后题答案

2013《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自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汇总.doc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汇总.doc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其基本特征。
()A. 正确B. 错误答案:A2.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A. 正确B. 错误答案:A3. 以下哪一项不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A. 自然界的普遍联系B. 自然界的永恒发展C. 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D. 自然界的内在规律答案:C4. 自然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来自于()A. 外部条件B. 内部矛盾C. 外部条件和内部矛盾D. 外部条件或内部矛盾答案:B5. 以下哪一项不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A. 原因与结果B. 必然性与偶然性C. 可能性与现实性D. 社会意识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自然辩证法认为,以下哪些因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A. 内部矛盾B. 外部条件C. 社会意识D. 自然规律答案:AB2. 以下哪些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A. 归纳法B. 演绎法C. 比较法D. 分析法答案:ABCD3. 自然辩证法认为,以下哪些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A. 从简单到复杂B. 从低级到高级C. 从无序到有序D. 从有序到无序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自然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是指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2. 简述自然辩证法中的质量互变规律。
答案: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3. 简述自然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答案: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简单的消灭,而是在否定中包含着肯定,通过否定之否定,事物得以发展和完善。
4. 自然辩证法如何理解自然界的普遍联系?答案: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是指自然界中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础。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

绪论1,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P1)22,自然辨证法得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P3)23,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P12)-24,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2第一编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创立1,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得发展有怎样得联系?(P23)3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P23)33,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得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27)34,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31)35,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基本思想、特征与重大意义?(P39)36*补充,马克思主义得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 37,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得自然科学基础与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P38)3第二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发展:系统自然观1,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得现代自然科学前提。
(P44)2,系统自然观确立得重大意义?(P49)3,什么就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就是自然界物质得普遍存在方式?(P52)4,自然界物质系统得基本特点?(P53)5,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得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得过程?(P59)6,阐释自组织得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得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P65)7,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得无限性?(P67)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发展:生态自然观1,从生态自然观得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就是对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丰富与发展。
(P76)42,如何理解自然界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得根基?(P70)3,生态危机得概念及其表现。
(P76)4,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P80)5,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您得想法.(P84)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四章科学得本质与科学知识得构成1,如何理解科学得本质?(P91)2,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得特点与相互关系。
(P97)3,什么就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得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与中世纪的自然观1.代表古希腊物质观最高水平的是:(3.0分)A、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说”B、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C、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说”D、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正确答案:C2思辨性体现的是A、逻辑能力B、辩论能力C、想像能力D、猜测能力正确答案:A3中国古代自然观中,最有价值的是A、五行说B、阴阳说C、宣夜说D、自然感应论正确答案:D4欧洲中世纪,在坚持信仰至上的前提下,保留了古希腊哲学哲学中的A、人文传统B、理性传统C、逻辑传统D、实证传统正确答案:BC近代机械论自然观1机械论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有A、原子的基本性B、自然的不变性C、机械的直观性D、因果的必然性正确答案:ABCD2在近代科学家看来,“世界是一部机器,它是由惰性物体组成,按照物理必然性运动,且与各种思维存在物的存在无关。
”这体现着近代对自然观所普遍具有的:A、机械直观性B、自然不变性C、因果必然性D、"天人分离"观正确答案:ABCD3机械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不变的,既没有质变出没有量变。
正确答案:×4机械决定论认为自然界一切现象的存在与变化都具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2.0分)正确答案:√现代辩证自然观1“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这段话体现的是A、古代机体论自然观B、近代机械论自然观C、现代辩证自然观D、当代系统自然观正确答案: C2镭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种放射性元素。
这一重大发现彻底改变了以往自然观所坚持的A、机械直观性原则B、原子基本性原则C、因果必然性原则D、世界既成性原则正确答案: B3以下强调事物变化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是A、电磁学理论B、生物进化论C、热力学理论D、星云假说正确答案:BCD4创立辩证自然观,是一场哲学思想的革命。
正确答案:√自然界是物质的1科学发展表明,自然界在本质上是一个以物质系统方式存在的有机整体。
这体现在:A、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在化学成分上具有统一性B、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在基本粒子层次上具有统一性C、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在物理形态上具有统一性D、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在运动规律上具有统一性正确答案:ABD2自然界是物质的,这一结论A、首先是由古代哲学家用理性推导出来的B、最早出现在原始宗教中C、已被科学发展所不断证实D、已被科学发展完全证实正确答案:AC3关于存在“暗物质”是否存在的讨论,因为未经实证,所以只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
正确答案:×自然界是系统的1系统最基本的特征是A、普遍性B、整体性C、层次性D、开放性正确答案:B2系统论将与环境只存在能量交换的系统,称为A、开放系统B、孤立系统C、封闭系统D、线性系统正确答案:C3系统之所以能够具有要素所不具有的的功能和特征,是由于系统内部存在着A、加和性关系B、非加和性关系C、双向因果链D、随机涨落正确答案: B4系统是否形成,标志是A、要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B、是否产生各要素所不具有的系统整体功能C、是否向环境开放D、要素之间的结合是否稳定正确答案: B5相互联系的事物,即构成系统。
正确答案:×6在非线性系统内部,通常存在着自催化、正反馈等非线性作用。
正确答案:×自然界是演化的1首次提出耗散结构理论的是A、恩格斯B、罗素C、薛定谔D、普里高津正确答案: D2牛顿力学第二定律方程形式为F=m (d2r/dt2),若以-t取代t代入方程中,方程的结果将完全不变。
这意味着之一过程具有A、退化性B、进化性C、不可逆性D、时间反演对称性正确答案: D3自然演化具有两个方向即A、可逆和不可逆B、低级和高级C、进化和退化D、简单和复杂正确答案:C4系统科学认为,进化是一个从A、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过程B、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C、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D、从生到死的演化过程正确答案:C5系统要从无序走向有序,必须向环境开放,与外界进行A、信息交流B、能量交流C、功能交流D、物质交流正确答案:ABD6系统只要开放,就能从环境中吸收负熵而趋于进化。
正确答案:×7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生物进化理论都是合理的。
在自然界中,非生命领域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走向无序;而生命领域则遵循进化论,走向有序。
正确答案:×思维方式及其类型1系统思维强调系统的结构,是为了把握系统的A、要素B、功能C、环境D、变化正确答案:B2思维方式体现着思维过程的A、方向性B、程序性C、规范性D、逻辑性正确答案:A 3与古代整体思维方式相联系的思维方法主要有A、想像法B、归纳法C、演绎法D、还原法正确答案:ABC4近代分析思维方式的特点是A、还原性B、实证性C、辩证性D、数学化正确答案:ABD科学方法及其类型1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人们认识自然的方法,如观察法、归纳法等,在层次上属于A、哲学方法B、一般方法C、特殊方法D、逻辑方法正确答案: B2以下思维方法中,得出的结论具有必然性的是A、演绎法B、完全归纳法C、科学归纳法D、类比法正确答案:AB3相对于逻辑思维来说,非逻辑思维更具有A、整体性B、精确性C、创造性D、形象性正确答案:ACD4逻辑思维属于线性思维。
正确答案:√5科学家用概念来思考,而艺术家则用形象来思……正确答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1物理学家鲍利鉴于β衰变中有能量亏损现象,衰变放射出来的电子带走的能量小于原子核损失的能量的现象,根据能量守恒原理,他在1931年作出推论,预言在β衰变中有一种尚未发现的微小中性粒子带走了亏损的能量,并将它命名为“中微子”。
这一思维过程运用的是A、演绎法B、归纳法C、类比法D、联想法正确答案:A2要检验某种理论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践。
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法B、类比法C、演绎法D、直觉法正确答案:C3在科学研究中,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各有所长,相互结合。
其中,逻辑思维主要在以下领域起主导作用:A、发现科学问题B、获取科学事实C、建立理论体系D、检验科学理论正确答案:ACD4运用数学方法所得到的结论是如此的客观、可靠,所以,一般不需要再通过实践去检验。
正确答案:×5科学归纳法的建立,避免了归纳推理结论的或然性,极大地推动了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正确答案:×科学的本质与价值1计算机科学属于A、基础科学B、技术科学C、工程科学D、系统科学正确答案: B2伽利略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定律推导出了捆绑的物体A+B的下落速率既大于物体A的速率又小于A的速率。
这一结论表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定律A、不具有相容性B、不具有自洽性C、不具有绝对性D、不具有普遍性正确答案: B3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A、科学认识的目的B、科学认识的主体C、科学认识的客体D、科学认识的手段正确答案:BCD4相容性作为科学理论的重要属性,是指一个理论内部各命题之间的无矛盾性。
正确答案:×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过程1科学观察与实验的区别在于A、是否量化B、是否使用仪器设备C、是否人为改变自然条件D、是否获得可靠结论正确答案: C2科学问题具有真实性,这是指该问题A、不是科学研究者虚构的问题B、是可以被科学事实加以实证的问题C、是科学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D、是科学认识主体尚未解决的问题正确答案:B3科学理论建构过程中,最常用的逻辑方法是A、归纳法B、演绎法C、类比法D、移植法正确答案:B4假说向科学理论转化的根本标志是A、假说能够成功解释已知事实且没有遇到反证B、假说所作出的科学预见得到证实C、假说具有自洽性,内部各部分之间完全一致D、假说具备相容性,同公认的科学理论一致或没有矛盾正确答案:B5科学问题总是具有创造性的。
这种创造性体现在A、没有人提出过的问题B、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C、没有人完成研究的问题D、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正确答案:BCD6科学假说在建立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A、具有相容性B、具有简单性C、具有可检验性D、具有解释性正确答案:ABCD7科学假说之所以具有科学性,是因为A、它是科学家提出来的B、它具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C、它具有一定的科学事实依据D、它具有相对真理性正确答案:BC8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检验性,表现为A、可证实性B、可证伪性C、可重复性D、可解释性正确答案:ABC9为保障科学事实的客观性,科学家在观察、实验中,应当屏除任何科学理论的指导。
正确答案:×10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正确答案:√11从科学始于观察到科学始于问题,这是科学哲学在是科学起点理论上的纠错。
正确答案:×科学理论发展观1证伪主义的代表人表是A、培根B、库恩C、卡尔纳普D、波普尔正确答案: D2科学共同体是指A、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共同问题B、某一历史时期科学研究的共同范式C、某一领域有共同研究范式的科学家集团D、科学研究与应用一体化机制正确答案: C3波普尔的否证式科学发展模式,突出了以下因素在科学发展中作用A、问题导向B、批判精神C、逻辑思维D、非理性因素正确答案:ABD4科学历史主义发展观,将科学的发展过程看作是A、量变和质变的结合B、肯定与否定的统一C、范式的变革和转化D、科学内部因素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正确答案:ABCD技术的本质与结构1狭义的技术,仅指A、劳动技能B、劳动工具C、生产技术D、技术成果正确答案:C2以蒸汽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以电力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是属于A、材料加工技术革命B、能源技术革命C、信息技术革命D、空间技术革命正确答案:B3技术之所以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因为A、技术工作者都是特定社会中的人B、技术的产生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C、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D、技术具有经济效益正确答案:BC4从技术的本质属性来看,技术A、具有主观性B、具有实用性C、具有跃迁性D、具有社会性正确答案:BD5任何技术都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
正确答案:√技术创新及其动力1关于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型,目前最合理的是双动力模型。
所谓“双动力”是指A、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B、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C、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D、市场需求与自主创新正确答案: C2技术创新的目标是A、开发出一种新技术B、设计出一种新产品C、提高生产效率D、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正确答案: D3在技术创新与技术革新的关系中,A、技术创新就是技术革新B、技术创新包含着技术革新C、技术革新是技术创新的起点D、技术革新是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志正确答案:BC4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技术活动,其主体是技术专家而非科学家。
正确答案:×5模仿创新也是一种技术创新,但其创新不是在产品或工艺上,而是在市场营销手段上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