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谷,效应,策略]浅谈“后奥运低谷效应”和应对的策略
奥运经济风险的国际分析与对策

5《商场现代化》年月(中旬刊)总第55期举办奥运会可以促进关联产业,如通讯、交通、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从而产生出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
同时奥运会对市政建设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促使其扩建国际机场,整修公路,改善城市环境、下水道和水质管理,并开展了防止公害等工作。
1997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全运会,新建和改造体育场馆38座,总投资为56亿元。
举办奥运会对主办国,特别是举办城市的市政建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为举办奥运会,承办城市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投资,新建和改建体育场馆,拓宽道路,改善市政设施。
4.体育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有力拉动作用第23届奥运会由美国洛杉矶市举办,奥运会闭幕后,美国经济研究协会就奥运会对洛杉矶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影响进行调查。
发现举办奥运会使这一地区的经济效益增加了32.9亿美元。
1988年奥运会举办期间,南朝鲜政府进行投资所产生的生产、收入和就业效果十分明显,汉城从中受益匪浅。
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曾经一度出现经济危机,80年代末刚刚有点复苏的迹象,1992年的奥运会给了西班牙振兴经济的契机,从筹备、举办到奥运会结束,整个奥运工程为巴塞罗那及周边地区民众提供了8万多个就业机会。
据亚特兰大奥运会组委会领导人安德鲁扬估计,承办1996年奥运会整个过程(1991年~1997年)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约为51亿美元,同时为亚特兰大市乃至佐治亚州民众提供了9万个就业机会。
在悉尼举办27届奥运会的15天中,有10200名运动员和15000名记者来到悉尼。
另外还有25万名游客入境。
悉尼奥运会组委会的一位主要官员说:“这届奥运会的成功对澳大利亚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特续10年之久。
”城市与体育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城市发展水平决定了城市体育文化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城市体育文化反映城市的面貌和经济实力,并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育文化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
“后奥运低谷效应”之探究

收 稿 日期 :0 8 0 — 9 2 0 — 10
险 。 为奥运 会 而修 建 的 大批体 育 场 馆 、 宾馆 、 店 饭 等 的利 用率 可 能会 在奥 运 结束 后 大 幅下 降 .但 这
“ 奥运低谷 效应 ’ 后 ’ 之探究
李 明义 . 方 芳
1 0003 71
摘
要 : 观 现 代 奥 运 史 , 有 国 家能 够 完全 避 免 “ 奥 运 经 济 风 险 ” 纵 鲜 后 。在借 鉴 了往 届 赛 事举 办 国的 经 验 , 时考 虑 到 我 同
国是 最 大 的发 展 中 国 家 并 处 于 经 济 转 轨 的 快 速 发 展 时 期 等 实 际情 况 的 基 础 上 , 我 国 能 否避 免 “ 奥 运 低 谷 效 应 ” 行 了 就 后 进 探讨 . 并提 出相 关政 策 建 议 。 认 为 我 国能 够将 后 奥 运经 济 风 险 降到 最 低 , 平稳 渡 过 后 奥 运 期 。 关键词 : 运会 : 奥 奥运 经 济 ; 奥 运低 谷 效 应 后 中图 分 类 号 :8 1 1 F 1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6 1( 0 80 —1卜 O 10 — 16 2 0 )3 1 5
利 的影 响 。“ 奥运 低 符效 应 ” 是 指 这种 负 面影 后 就
响。
贡献 已超过每 年 两个 百分 点 。 欣喜 之余 , 但 也引发
了人们 对北 京面 临风 险 的忧虑 。纵 观现 代奥运 史 ,
从 历届 奥运 会 主办 城 市 的经 验 看 , 后奥 运 “ 低 谷效应” 多源 于 以下 几 方 面 : 1 奥运 会 举 办 前 的 ()
北京奥运后期我国体育经济面对“低谷效应”的理性思考

、
[】 4图登 克珠
谭镜明 : 西藏 旅 游人 力 资源 需 求 内因 分析 [ . J 重 ]
亿美元的收益 。赛前新南威 尔士州 G P增长最快 ,奥运会 当年 D
并没有实现最高增长率 . 运后增长 率出现了i幅下滑的趋势 . 奥 j 、 到 20 0 3年 时 G P 增 速 一 直 没 有 出现 明显 的 起 色 。 在 筹 备 奥 运 D 的
庆 工 商 大 学 学报 , 0 6I ) 5 -5 2 0 (2 : 8 6
[] 城 2 0 商 旅 国 资 大 合并 .1 纪经 济报 道 ,O 4 O 5京 0亿 2世 2 O一 4
维普资讯
产 业 经 i 斋
一
系列扩张 整合 , 形成以旅 行社客源为龙头 , 以酒店 、旅游汽车
接待为核心 . 以景点、 会展 为延伸的一体化经营战略。 这就是 首
旅模式” ,其 实质 就 是 政 府 推 动 型 的横 向一 体 化 模 式 。 西 藏 旅 游 企 业选 择 这 种 模 式 由 政 府 主导 ,企 业 和 市 场 共 同参 与组 建 旅 游 企 业 集 团 ,做 大做 强西 藏 旅 游 产 业 蛋 糕 .这 是旅 游业 作 为西 藏 的 ~ 项 综 合 性产 业 发 展 的必 然 要 求 。 比 如 藏 旅 游企 业可 以通 过 与 西 民航 铁 路 金融 保 险 卫 生部 门 、汽 车 公 司 城 市 建 设 环 境 保 护 林 业 等 部 门 的联 合 . 成 程 度 更 高 规 模 更 大 的旅 游企 形 业 集 团 。这种 集 团将 产 业 集 团 交 通 部 门 、金 融 部 门 、 生 部 门 、 卫
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 。
参考文献 :
济 状 况 的 变 化 时 .~ 定 要 结 合 其 他 相 关 的 经 济 变量 和 因 素 , 不 能 只 片 面 地 看 到 奥 运 对 主 办 地 经 济 发 展 的 影 响 。 从 几 个 宏观 经
对后奥运经济之“低谷效应”规避及应对策略研究

对 后奥 运经济之“ 低谷效应" 避及应对策略研 究 规
Re e r h a d S r t g o Ev d h ‘ o g f c ’ f t o o y Af e s a c n t a e y t a e t e ‘ Tr u h Ef e t’o he Ec n m t r t e O l m pi m e h y c Ga s
1 前言
奥运会是世界上规模 和影 响最 大的体 育赛事 , 百年 奥运 的 历史 已经多次证 明: 奥运会 的成功举 办都会 给 主办 国家带来 巨 大的商机 。1 8 9 4年美 国洛杉机 奥运会 , 国金融界 理财家尤 伯 美 罗斯创造性地提 出了以“ 奥运养奥 运” 的经 营策略 , 通过 商业集
“ 奥 运 经 济” 良性 发 展 。 后 的
关 键 词 : 奥 运 ; 济 ; 谷 ; 应 ; 避 后 经 低 效 规
中图分类号 : 1. 1 G8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O 4 50 20 )3 0 9 0 1 0 —4 9 (0 8 0 —0 1 - 3
Ab t a t sr c :Th s p p rb i g o t h ta e i st v d h o sb e“ r u h e f c ”o h c n i a e rn s f r h t e s r tg e o a a e t ep s i l to g fe t ft ee o —
象应该 引起 高度关 注 : 几乎所 有奥运举 办 国家 都在奥 运会后 面 临“ 奥运经济低谷效应 ” 后 的负 面风险 , 这种 负面风 险在最近 几 届 的奥运会 中尤为明显 : 雅典 随着奥运会 结束 后 出现 了严重 的 经济滑坡现象 , 有 比赛场 馆几 乎 闲置 。即便 被 称为 “ 所 最好 一 届奥运会 ” 的悉尼 ,现在还在为奥运会“ 还债” 房地产 出现 负增 , 长, 部分 比赛场馆甚至 已被拆 除。通过 对 以往奥 运会举 办城 市 出现 的后奥运经 济的低谷效应现象 的分析研 究 , 如何 降低后奥 运经济“ 低谷效应” 的负 面风 险 , 20 对 0 8年 北京 奥运 会 后可 能 出现 的“ 低谷效应 ” 出规 避及 应对 的策 略 , 图北京 “ 奥运 提 以 后 经济” 良性 发展 , 随着北京奥运会 的结束 , 的 伴 这一影 响我们经
“后奥运低谷效应”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影响尽 -  ̄持 续 更长 的 时间 ,避 免 和减 少 “ 奥运低 谷 效应 ” 对 中国经济 不利影 .g - j - 后
响 的 对 策 建议 。
【 关键词 】 北京
后 奥运低谷 效应 对策 谷效应 ” ,主要表 现在奥 运会 结束 后 ,受 需 求 不足制约 ,举办地 出现 的经济滑坡现象 。 回顾 往届奥运会 ,人们对后奥运 阶段 的 不 乐观并非 空 穴来 风 。 自 18 9 4年 洛杉 矶 以 来 的历届 奥运会 中 ,除汉城奥运会外 ,奥运 会结束后 ,都出现 了一定程度 的因投资下 降 导致 的经济增长 “ 谷效应 ” 低 。此 外 ,一些 行业在 奥运会 筹备期 间得到快速发展 ,奥运 会后 由于需求迅 速下降 ,这些行业 的发展会 受 到市 场 突然缩 小 的制 约 ,如 建筑 、建材 、 体育 、交通运输 、房地 产 、环保 、科 技 、文 化产 业 等 领 域 。如 果 不 加 以调控 ,受 奥 运 “ 低谷效应 ” 的影 响 ,这些行 业在 一定 时期 也有可能 出现 衰退 现象 ,或多或少都会 受到 “ 奥运低谷 ” 的困扰。奥运低 谷 主要 表现 为
维普资讯
《 亚非纵横》20 年第3 08 期
96 % 、77 % ,4 3 %、34 % ;但 奥 运 .6 .0 .6 .1 谷效应 ” ,尽 管其经 济衰退 不 能全归 咎于奥 运因素 ,尤其是 巴塞罗那 ,当时西班牙全 国
会结束后大多呈下降走势 ,如上述 三国奥运 举办后第一年数据 分别为 67 %、3 4 %和 .4 .6 2.5 1%。但美 国是个例外 ,美 国这三年 G P D 走势与其他 国家相反 ,三年 G P增长率分别 D 为 46 % 、56 %和 6 2 % 。因此 ,奥运对 .o .7 .4 于小 国经济 的促 进作用强 于大国 ,并且举 办 前期与当年作用强于后期 。
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2008 年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 这不仅促进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同时更是牵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协调发展的一项伟大工程, 它关系到首都北京的经济建设和长远发展, 也关系到整个北京地区及周边城市的经济建设, 甚至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北京奥运会的举行, 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意义。
就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奥运经济对中国的经济影响。
推动中国体育产业的商业化。
扩大投资需求, 刺激北京乃至全国经济增长刺激北京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制创新。
增加中国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推动全国旅游业的发展。
[1] 现代奥运会已经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融入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身为一项世界性体育盛会,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回顾近几届奥运会的经济收益,我们不难发现,洛杉矶奥运会给南卡罗来纳地区带来了32.9亿美元的收益;巴塞罗那奥运会给加泰罗尼亚地区带来了260.48亿美元的经济效益;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佐治亚州带来了51亿美元的总效益;悉尼奥运给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斯州带来了63 亿美元的收益。
据著名投资机构高盛证券的分析,北京申办成功后,从2002 年起到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将额外增加0.3%。
北京奥运会将有助于举办国的经济发展,有助于解决劳动力就业、经济结构调整等棘手的经济问题。
但是同时也会给主办城市和主办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奥运低谷效应”,因此既要考虑奥运会举办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问题,更要考虑到奥运会所带来的不利经济影响,充分发挥奥运会的北京奥运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机会,无论是和体育相关成果的展示,奥林匹克价值的推广还是进行社会改良的教育,奥运会都提供了宽阔平台。
现代奥运具有多元价值,它对主办国,尤其是主办城市的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这个热爱体育的大国举行,给中国提供了展示其举办最伟大的国际体育赛事的机遇。
浅谈奥运会带来的经济效应

浅论奥运会带来的经济效应摘要: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古奥运会"。
因在奥林匹亚举行而得名。
它不仅是古希腊文明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希腊人对健美体魄的追求,及其崇尚荣誉的精神和维系民族团结的愿望,且对人类历史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这是一场四年一度全球人民的体育盛宴,而对于其引发的经济效应是不容小觑的。
现代奥运具有多元价值,它对主办国,尤其是主办城市的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本文浅论了奥运经济的概念,奥运会带来的几种经济方面的效应,以及奥运会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奥运经济、积极效应、消极效应正文奥运会是全球最具影响力和参与最广泛的企业带来了商机。
奥运经济已经成为最近30年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
所谓奥运经济就是奥运经济是指奥运会举办前后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与奥运会举办有联系的,具有经济效果或经济价值的各类活动。
从以往举办城市的历史实践看,奥运经济是多种经济的集合体,奥运经济是注意力经济,会由于注意力资源的相对集中而给举办城市带来阶段性加速发展;是品牌经济,通过良好的运作通常能造就一批知名产品和企业品牌;是借势经济,将对举办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产生类似加速器或催化剂的作用。
奥运经济因其特有的聚合、裂变和辐射效应,而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
现代奥运的发展轨迹对经济越来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但就目前来讲这种效应还存在正负两方面,需要辩证地分析。
一、奥运会带来的经济效应之积极的影响奥运会对举办城市有着立杆见影的短时经济效应。
主要表现在商业广告、电视转播权、门票收入、餐饮、住宿、交通、电子媒介、旅游、纪念品销售、娱乐业等方面。
例如1988年汉城奥运会直接赢利3亿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收入达17.56亿美元等等。
可见这种高额收益对举办城市的经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相对的,奥运会带来的经济效应也有长期的间接经济效应,所谓的间接经济效应就是指奥运经济对经济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会在奥运会结束后延续5至10年,这也是奥运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体现。
奥运会后失业状况分析

奥运会后失业状况分析奥运会将给我国带来巨大的机遇,促进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体育产业、旅游业等的发展。
但历届奥运盛事的喜喜悲悲又同时引起国人的深思,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奥运会后效应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奥运会后的就业状况关系到公民的切身利益,本文则从对奥运会后就业情况的影响最显著的低谷效应入手,对会后的失业状况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关键字:奥运会后效应失业低谷效应引言:现代奥运具有多元价值,它对主办国,尤其是主办城市的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给南加利福尼亚地区带来了32.9亿美元的收益;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给加泰罗尼亚地区带来了260.48亿美元的经济效益;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乔治亚州带来了51亿美元的总效益;2000年悉尼奥运给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斯州带来了63亿美元的收益。
据著名投资机构高盛证券的分析,北京申办成功后,从2002年起到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将额外增加0.3%。
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大大提速。
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匡算,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在今后7年间平均每年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0.3至0.4个百分点。
按此推算,按中国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10000亿美元计算,由举办奥运会而带来的对国民经济的直接推动每年将超过30亿美元。
奥运最终将给我们带来何种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一、对奥运会后效应的分析历史上的奥运会后效应,举办城市会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维护、新建各种基础设施、体育场馆,大量外来游客慕名而来,有助于举办城市实现经济高速发展。
但是一些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和国家,在奥运会后出现了投资下降,经济增长乏力、衰退,社会各项事业停滞不前等现象。
如:1964年东京奥运会期间日本经济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1.4%。
之后日本投资却大幅滑坡,经济长期萧条;加拿大蒙特利尔更是因为举办1976年奥运会而陷入了经济上的黑洞;日本长野,在举办第18届冬奥会后,1999年其制造业已30%的速度下降,211家企业宣布破产,长野经济步入了快速衰退的深渊;因投入70多欧元举办2004年雅典奥运会,希腊政府2004年的财政预算赤字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5.3%.奥运会后,希腊总理卡拉曼利斯说:“这个国家正面临着严峻的金融问题,这已是无法继续隐藏的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后奥运低谷效应”和应对的策略2008年奥运会结束了,奥运经济如何走向?内容摘要: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结束,我国的奥运情结愈发浓郁。
但奥运经济在促进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暗藏着负面影响,即后奥运低谷效应。
本文阐述了后奥运低谷效应的涵义,并结合近几届奥运会主办国的经济状况分析了后奥运低谷效应产生的原因,同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后奥运低谷效应奥运直接投资泡沫经济2008年8月,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拉开帷幕。
现在,距开幕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奥运毫无疑问成为我国民众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
对于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来说,举办奥运会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国际政治与经济地位。
这是几个显示奥运经济的数字:2002年至2008年,北京市用于奥运会投资总规模将达到2800亿元,其中与奥运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目前已超过1800亿元;北京市累计投资需求将超1500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将达100万个;平均每年中国GDP增长率会提高0.3%0.5%。
在面对这些令人精神振奋的数字的同时,必须认真思索以下问题:到奥运结束后,这一番繁荣的奥运经济现象还能否持续下去?建筑、旅游、餐饮、零售等行业是否会随着奥运的结束而迅速衰退?这是关于后奥运时期主办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不仅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经济难题,也是国际上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经济难题,理应受到广泛关注。
只有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才可能避免我国在奥运会后出现经济衰退的现象。
后奥运低谷效应的内涵奥运会作为一项重大的国际体育赛事,自然会对主办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经济学家称之为奥运效应。
不过奥运效应有正负之分。
如果做得好,奥运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产生正的奥运效应;如果做不好,奥运也会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负的奥运效应。
传统的奥运效应研究,往往过多地关注了奥运经济效应,就是奥运经济一般可以带来三种正向效应:凝聚效应、辐射效应、瞬间放大效应。
凝聚效应是指借助奥运,使大量的技术、资金、人才向主办地凝聚;辐射效应是指举行奥运会,可以对邻近城市、相关产业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起到带动作用;瞬间放大效应则是指,因为举办奥运会,经济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飞速发展起来,GDP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增长。
近几届奥运会经验证明,举办奥运会将有效地促进举办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但是,奥运建设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不注意提前预防,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奥运会后投资需求会大幅度下降,大量体育场馆和设施被闲置或利用不足,一些与奥运相关的行业可能出现衰退,即出现负的奥运效应后奥运低谷效应。
所谓后奥运低谷效应是指奥运会主办城市乃至主办国的经济发展态势从筹办奥运开始时是一直持续加速增长的,到举办前一年和举办当年时达到高峰,但在奥运会结束后,这个增长的势头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衰减,旅游、商业等迅速陷入衰退、体育场馆闲置、失业人数增加、大量投资带来的地方财政负担等共同作用,使得这时的经济发展曲线呈现出低谷的状态。
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于2006年9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欧洲银行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在论坛上关于警惕奥运经济泡沫的言论发人深省。
蒙代尔对于奥运经济泡沫的担心不无道理。
北京奥运会现阶段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是靠投资拉动,所以受益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领域,同时旅游、商业零售等行业的机会也在逐渐扩大。
奥运会后建设投资需求会大幅度下降,由此引起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引发后奥运低谷效应。
而后奥运低谷效应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西班牙巴塞罗那由于房地产过度发展,奥运会后用了6年时间才扭转跌势;日本长野冬季奥运会后,对场馆设施的高额维护费导致了长野经济的大衰退,制造业下降的速度达到了30%,211家企业宣布破产,创造了二战以来地方经济衰退的最高记录,在奥运经济史上被称为长野后奥林匹克衰退;澳大利亚悉尼在筹备奥运过程中建筑业出现了泡沫经济,并持续了三年之久,以至悉尼所在的新南威尔士州的经济增长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就业率也急剧下降,悉尼现在依旧还在为2000年奥运会还债。
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后奥运时期(奥运会以后大约3到5年的时间)的研究,预防后奥运时期可能出现的低谷效应。
奥运会对主办国总体经济状况影响分析(一)雅典奥运会前后希腊总体经济状况变化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总体费用超过100亿欧元,大大超出了先前46亿欧元的预算,是继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后,支出最多的一届。
而2004年希腊的国家财政赤字也随之增加并继续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超过了欧盟《稳定公约》的规定。
巨额超支影响了希腊在奥运后经济的持续增长,2005年希腊的经济增长因此下降至了9年来的低点。
希腊副财长佩屈斯杜卡斯明确表示,短期内举办奥运会的成本不可能收回。
希腊人为了奥运会可能要背负近10年的债务。
(二)悉尼奥运会前后澳大利亚总体经济状况变化澳大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州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获得了63亿美元的收益。
赛前新南威尔士州GDP增长最快,奥运会当年并没有实现最高增长率,奥运后增长率出现了小幅下滑的趋势。
在筹备奥运的前四年投资出现了大幅增长,尽管个别年份略有波动,但增长的平均幅度大大高于1996年以前的水平。
赛后投资不仅大幅下滑,而且出现了负增长,2002年以后才逐渐恢复,2003年投资增长率回升到10%,恢复至了赛前的状况。
但是在2004年之后,奥运会的基础设施已经不再吸引任何人,却继续对纳税人造成沉重的负担。
只是借助每年 2680万欧元的津贴,这些场馆才能继续开放。
由于负债130万欧元,超级圆顶体育馆的股东们不得不进行了资产变卖。
不过,在奥运会举行期间,由于上座率达到了91%(由此带来了4.88亿欧元的收入),并且奥运会衍生产品销售情况非常好,所以奥运会主办方成功地收回了开支。
(三)亚特兰大奥运会前后佐治亚州总体经济状况变化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举办地美国佐治亚洲带来的总效益为51亿美元。
但相对于巨额的支出来说,还是出现了几千万美元的亏损。
奥运会前后佐治亚洲GDP的增速一直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从经济结构内部来看,受奥运影响幅度较大的产业部门如酒店和交通业波动较大。
酒店业、建筑业以及交通市政设施等部门赛前增速较快,并在奥运年实现了最高增长率,在奥运结束后的头一年增速放缓,尤其是酒店业在赛后出现了负增长,1998年以后虽然开始恢复,但增长率明显低于赛前的水平。
(四)巴塞罗那奥运会前后西班牙总体经济状况变化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给加泰罗尼亚地区(Catalonia)带来了260.48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由于奥运会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为巴塞罗那市经济持续增长创造了条件。
目前,巴塞罗那的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和欧洲的水平,被誉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之一,人均GDP已经达到2万美元,超过西班牙和欧洲的平均水平。
从西班牙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看,政府消费和私人消费在奥运会前增速比较平稳,在奥运会前一年实现了最高增速,奥运年反而增幅减小,奥运会后逐渐恢复,但略低于赛前的增长水平。
投资一直波动很大,总体上赛前的增长水平较高,从1991年开始投资出现负增长,奥运会后跌幅更大,1994 年以后才逐渐恢复,但这种变化与整个欧洲经济不景气密切相关,不完全是由奥运因素造成的。
(五)汉城奥运会前后韩国总体经济状况变化按照韩国官方说法,1988年汉城奥运会为韩国带来了22亿欧元的收入,创造了3.4万个工作岗位。
但是,总体费用支出也突飞猛涨(仅体育设施一项就耗费了10亿欧元)。
由于汉城奥运会的重要场馆和基础设施等大规模的投资活动在奥运会举办前两年已基本完成,奥运会年经济增长速度稍有放缓,赛后的前两年未出现奥运低谷效应,经济增长略有提速,1991年后经济增长逐步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增速约在八个百分点左右。
1985年至1990年,韩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实现了从发展中国家向新兴工业国家的转变。
另外,韩国利用汉城奥运会成功提高了本国企业在世界范围的知名度。
同时韩国的国际形象也由一个封闭的国家转变为开放的国家。
汉城奥运会不仅为韩国带来了3亿美元的盈利,而且也使韩国经济得以顺势快速发展。
目前,韩国三星和现代等企业仍在继续利用奥运来推动自身的发展。
后奥运低谷效应产生的原因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举办奥运会既有可能促进主办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又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造成主办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巨额债务,引发经济衰退。
也就是说,奥运正负效应是同时存在的。
为避免产生后奥运低谷效应,应对其产生的原因加以剖析。
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的有关人士曾经说过:从各国的历史经验来看,后奥运低谷效应产生的客观原因是举办奥运会时的超常需求与奥运会后的常态需求之间的差异,主观原因则是组织者迫于举办压力,未能尽早做出预防和解决预案。
在此,笔者认为后奥运低谷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奥运会前期的盲目投资一般来说,奥运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
奥运直接投资是指直接用于奥运比赛场馆和服务配套设施的投入以及组织工作的支出等。
而奥运间接投资是指为改善举办奥运城市的环境、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而进行的投入。
相应地,奥运收入也包括直接收入和间接收入两种。
直接收入包括奥运会纪念品销售、奥运赞助商及合作伙伴所提供的赞助及电视转播销售权等方面。
除了这几项直接收入外,主办奥运会的城市还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参加为奥运会举办的多种文化活动,游客停留期间的旅馆住宿费用以及其他消费也给主办国带来就业和收入的增加,这些因奥运效应而给主办国带来的收入可以称为间接收入。
每一届奥运会举办前期都会刺激主办国的投资需求,但并不是所有的投资都会得到较高的回报,往往奥运收入低于奥运投资。
另外,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就是历届奥运会主办国所宣布的有关举办奥运的盈亏报告都是指奥运的直接投资与直接收入间的比较,并不包括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及收益。
由于发达国家的奥运主办城市已具备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改造,因此这些国家的奥运直接投资占全部投资的大部分。
比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共投资3.2亿美元,而用于悉尼城市改造的费用仅有1.9亿美元。
按照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投资预算,北京将为举办奥运会进行奥运史上最大规模的投资,总投资额预算为35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将用于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用于奥运比赛场馆建设和运营费用等直接投资约为35亿美元。
对于这近35亿美元的奥运直接投资,如果北京奥运组委会合理运作,收回成本甚至盈利是非常有可能的。
但是,对于规模为直接投资近10倍的用于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以及美化环境的间接投资如何回收仍是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