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测试题
愚公移山复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哪部古籍?A. 史记B. 左传C. 孟子D. 尚书答案:C2.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为什么要移走两座大山?A. 为了种田B. 为了通商C. 为了子孙后代D. 为了建房答案:C3.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的年纪是多少?A. 七十岁B. 八十岁C. 九十岁D. 一百岁答案:B4.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是如何开始移山的?A. 召集家人一起挖山B. 请来神仙帮忙C. 用法术移山D. 用机器挖掘答案:A5.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最终是谁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A. 愚公的家人B. 神仙C. 皇帝D. 村民答案:B二、填空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的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太行山、王屋山2.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的孙子叫________。
答案:智叟3.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的儿子们用________来挖山。
答案:箕畚4.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的邻居________也加入了移山的队伍。
答案:京城氏之孀妻5.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最终是________感动了天帝,派神仙帮助愚公移山。
答案:愚公的坚持不懈三、简答题1. 请简述愚公移山故事的主要内容。
答案:愚公移山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愚公的老人,他决心要移走阻挡在家门口的两座大山——太行山和王屋山,以便子孙后代能够方便出行。
尽管面临许多困难和嘲笑,愚公和他的家人坚持不懈地挖山,最终感动了天帝,天帝派神仙帮助他们移走了两座大山。
2.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即使是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能够实现。
它鼓励人们面对困难时不要放弃,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四、论述题1. 结合愚公移山的故事,谈谈你对于“坚持就是胜利”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案:愚公移山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
愚公虽然年迈,但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惩.山北之塞.(chéng sè)迂.(yū)B. 荷.担者(hè)箕畚..(jīběn)始龀.(chèn)C. 穷匮.(kuì)厝.(cuò)冀.之南(yì)D. 万仞.(rèn)亡.以应(wú)雍.南(yōng)2.下列加点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河曲智叟.(老人)B. 汝心.之固(思想)C. 何苦.而不平(担心)D. 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3.下面的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方/七百里B. 惩/山北之塞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 投诸/渤海之尾4.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且焉置土石?B. 何陋之有?C. 何以为计?D. 如太行、王屋何?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A. 顶针;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 比喻;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 顶针;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 比喻;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6.下列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我们以前学过的《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都出自《列子》。
B. 《愚公移山》多处使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C.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是指汉水的北岸。
D. “始龀”指七八岁,“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耄耋”指一百岁。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精品愚公移山测试题(答案版)

《愚公移山》测试题姓名_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 分数1、 A.方.七百里 / 方.其出海门B、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C、年且.九十 / 且.焉置土石D、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2、 A、河曲智叟亡.以应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B、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至于负.者歌可途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吾义固.不杀人D、面.山而居/ 能面.剌寡人之过者3、 A、杂然相许. / 高可二黍许B、寒暑易.节/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举一反.三D、何苦.而不平/ 苦.不堪言4、 A、甚矣,汝之不惠./ 多谢惠.顾B、而山不加.增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吾与汝毕.力平险/ 众妙毕.备D、面山而居./ 居.庙堂之高5、 A、聚室而谋. / 肉食者谋.之B、曾不若.孀妻弱子 / 若.听茶声然C、寒暑易节. /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D、河曲智叟亡以应. / 杀之以应.陈涉二、解释加点的字(20分)1.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2.惩.山北之塞(苦于)3.何苦.而不平(愁)4.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5.帝感.其诚(被……所感动)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7.其妻献疑..曰(提出疑问)8.投诸渤海之尾(之于)9.无陇.断焉(通“垄”高地)10.杂然..相许.(纷纷)三、翻译句子(30分,每小题6分)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还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4、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四、简答题(30分)1、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23《愚公移山》练习题班级:座号:姓名:一、解释句中带点的字: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2、面.山而居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4、毕力..平险5、杂然相许.(许:)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7、且.焉置土石8、投诸.渤海之尾9、叩.石垦壤10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11、寒暑易.节1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1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14、一厝.朔东二、翻译句子1、聚室而谋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4、投诸渤海之尾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7、甚矣,汝之不惠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9、虽我之死,有子存焉10、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三、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目的是:四、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2、始一反焉3、河曲智叟亡以应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5、无陇断焉五、一词多义:1、方:(1)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2)李白乘舟方欲行()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蝉则千转不穷(尽)(3)穷凶极恶(极端)4、如:(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2)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及)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政通人和(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三、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黄河今泛指一般河流阳:古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一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乃,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之于今义:各个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扛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虽:即使,今义:虽然六、阅读理解1 、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含答案.doc

愚公移山(含答案)一、基知1、《愚公移山》自,是一篇。
2、下列字注音:()()厝()孀()箕畚()()3、解句中的字:⑴ 然相: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⑷帝感其:)⑸而山不加增:⑹聚室而日:4、引用原文回答。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愚公移山一定能的原因是。
5、解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指通豫南,达于阴。
()通(),意思是。
河曲智叟亡以。
()通(),意思是。
寒暑易,始一反焉。
()通(),意思是。
6、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比手法,以愚公、智叟例具体明。
7、翻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⑵遂率子荷担者三夫,叩石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⑶子子无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8、在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展的今天,我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二、第 2-3 段回答9、表明愚公移山任巨的两句是:和。
10、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山之一毛()11、下列文分析有的一()A、愚公的妻子献疑的中有关心的气,其目的是解决土石;智叟愚公的言行中有嘲的气,其目的是阻止愚公移山。
B、“ 我之死,有子存焉⋯⋯无也”一句运用修辞手法,运用种句式,表愚公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休。
C、本文是古代神的名篇,生的情有寓言色彩,愚公移山成功反映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大气魄和毅力。
D、文章以神尾,并非迷信,而是表明在生力极其不达的条件下,人只能幻想通神的力量来帮助人征服自然,表了当人征服大自然的烈愿望。
三、比【甲】愚公移山【乙】杵磨磨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李太白山中,未成,弃去。
小溪,逢老方磨杵,之,曰:“欲作。
”太白感其意,卒。
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2.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 2 分)( 1)年且九十() (2)方磨杵()( 3)始一反焉()(4)自言姓武()13.【甲】文中下列几加点意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是()(2分)A 、且焉置土石无断焉 C 、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B 、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 D 、跳往助之逢老方磨杵,之14.翻下面的句子。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XXX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XXX?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XXX,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XXX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XXX,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XXX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XXX;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XXX感其诚,命夸XXX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XXX。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仞(rèn)惩山北之塞(sè)(yú)出入之迂也(yū)荷担者三夫(hè dàn zhě sān fū)始龀(chè)无穷匮也(kuì)一厝XXX(cuò)2、翻译。
1)何苦而不平?——为什么不平呢?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四季更替,又回到了原点。
3)甚矣,汝之不惠。
——你真是太不明智了。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的心意太坚定了,无法动摇。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古今词义: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山名。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人名。
3)何苦而不平。
——不满意。
4、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又回到原点。
2)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太不明智了。
3)XXX亡以应——智叟死了以后。
4)一厝朔东——一座在东北方向,一座在南方的房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测试题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分) (2)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2分)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 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箕畚.(běn)运于渤海之尾B.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C.河曲智叟亡.(wú)以应D.一厝.(xī)朔东,一厝雍南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提出)B.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C.惧其不已.也(已经)D.寒暑易.节(交换)3.下列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B.且焉.置土石有子存焉.C.以.残年余力以.君之力D.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河.阳之北D.河曲智叟.亡以应6.根据提示用课文原文填空。
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
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其妻“”,甚至邻人之遗男也“”;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课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
本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和。
2.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____ 二.字词知识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万仞()
2.孀妻()3.始龀()
4.穷匮()5.一厝()6.荷担者()
三、阅读理解
(-)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
室而谋曰:“吾与汝华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
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
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嫌妻有遗男,始龀,
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辨字注音并组词。
(1) 垦()恳()
(2)遗()遣()
(3)渤()勃()
(4)冀()翼()
2.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惩山北之塞()
A.处罚B.警戒C.苦于
(2)出入之迂也()
A绕远B.迂腐C.困难
(3)指通豫南()
A. 指向B.手指C.一直
(4)杂然相许()
A. 允许B.赞成C.答应
(5)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助词
3.翻译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投诸渤海之尾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太行、王屋二山的地理位置:__
5.愚公要移山的原因是:__ _
6.对愚公要移山众人的态度是____ ;解决他的妻子提出的问题的方法是:___
7.愚公移山非常艰难。
表现劳力少的语句是___ ;表现工具简陋的语句是_ ;表现移山的坚定和专注的语句是:____ .
(二)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明,无陇断焉。
1.用文段中原句填空回答。
(1)河曲智支讥笑愚公的原因是:_____ _ 。
(2)愚公驳倒智叟的错误看法的理由是:____ (3)表示愚公驳斥河曲智叟取胜的一句话是:_____ _。
2.翻译下列句子:
(1)其如土石何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3)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及其含义。
(1)甚矣,汝之不惠。
____ 同____,意思是____ 。
(2)河曲智叟亡以应。
____ 同___ ,意思是____ 。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____同____,意思是____
4给下列字注音。
叟()匠()雍()
5.指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2)操蛇之神闻之
(3)虽我之死
(4)汝之不惠
(5)告之于帝
6.指出下列句中“其”的用法。
(l)惧其不已也
(2)其如土石何?
(3)帝感其诚
(4)其妻献疑
7.本文塑造了“愚公”这一形象,有什么积极意义?
8.作者在文中树立了一个反面人物“智叟”的形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9.文章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四、运用知识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短文,按文后要求答题。
治园
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
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②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
注释:①颠踬:跌倒,摔跤②下房:仆人住的房子③夷:通“豫”
1.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公遂止
(2)公善之,欲行
(3)又何忧焉?
(4)事又寝
2.鲁公治园,欲凿池,先后有谁阻止?其理由各是什么?
3.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鲁公什么样的性格?
一、1《列子》寓言故事神话传话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1. ren 2. shuang 3.chen 4. kui 5. cuo 6he
三、(-)l(1)ken 叩石垦壤,ken诚恳(2)yi遗留,qian派遣(3)bo 渤海,bo蓬勃(4)ji冀州,yi羽翼2(1)C (2)A(3)C(4)B(5)A 3.(1)于是就率领子孙能担担子的三个人2)把(它)投到渤海的边上(3)凭着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那样的小山丘4.冀州之南,河阳之北5.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迂6杂然相许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人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二)l(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河曲智叟亡以应2(1)把土石怎么样呢(2)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3)可是山却不会再增
高,愁什么挖不平呢3(1)惠同慧,聪明(2)亡同无,没有(3)厝同措,放置 4sou kui yong kui yong 5(1)的的(2)的这件事,指移山这件事(3)用在主谓之间,无义。
(4)用在主谓之间,无义(5)这件事,指愚公移山这件事6(1)他(指愚公)(2)加在“如……何”前面,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3)他的,指愚公(4)他的,指愚公7愚公不怕困难,有坚强的毅力,他的伟大信心和伟大实践取得了胜利,说明人定胜天的伟大意义。
8智叟是个懒汉懦夫,把困难看得太重,把人的力量估计过低.是一类典型人物的代表,同时用智叟与愚公对比,更突出了愚公的高大形象。
四、l(l)鲁公于是就停止(凿池)(2)鲁公认为他的办法好,想行动(凿地)(3)又何必担心(叠山,小孩子摔跤)呢?(4)凿地的事又停止了2其父、其妻、其家人。
凿池无地置土;叠山小儿女颠踬;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3优柔寡断,毫无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