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作业—植物病害调查与诊断报告

合集下载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病害症状观察实验学时:2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修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进行症状的观察,分两部分进行。

一部分在田间,观察田间作物病害的病状和病征;一部分在室内,观察室内所提供的植物病害标本的病状和病征。

通过实验,使同学们认识植物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特点,初步掌握正确地描述病害症状的方法,加深对植物病害的感性认识,了解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植物病害的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按照症状在植物体显示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部症状与外部症状两类。

在外部症状中,按照有无病原物子实体显露可分为病状与病征两种。

本实验主要进行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

(一)病状类型病状就是在植物病部所看到的不正常的状态。

通常分为五种类型。

1 •变色植物受外界有害因素的影响后,常导致色泽的改变,如褪色、条点、白化、色泽变深或变浅等,统称为变色。

主要表现有:(1)褪绿或黄化:褪绿和黄化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叶片表现为浅绿色或黄色。

如小麦黄矮病、植物的缺铁、缺氮等。

(2)花叶与班驳:如烟草花叶病、菜豆花叶病、黄瓜花叶病等。

(3)变红色或紫色:如玉米或谷子红叶病、植物缺铁等。

2 •坏死是由于感病植物组织和细胞的死亡而引起的。

(1) 斑点:根、茎、叶、花、果实的病部局部组织或细胞坏死,产生各种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的斑点,如玉米大、小斑病、烟草赤星病、白菜黑斑病等。

(2) 枯死:芽、叶、枝、花局部或大部分组织发生变色、焦枯、死亡。

如马铃薯晚疫病、水稻白叶枯病。

(3) 穿孔、落叶和落果:在病斑外围的组织形成离层,是病斑从健康组织中脱落下来,形成穿孔, 如桃细菌性穿孔病等;有些植物的花、叶、果等感病后,在叶柄或果梗附近产生离层而引起过早的落叶、落果等。

(4)疮痂:果实、嫩茎、块茎等的受病组织局部木栓化,表面粗糙,病部较浅,如柑桔疮痂病、马铃薯疮痂病等。

(5)溃疡:病部深入到皮层,组织坏死或腐烂,病部面积大,稍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多见与木本植物的枝干上的溃疡症状。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训报告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训报告

一、前言农业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和防治的科学。

为了提高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对植物病害的理解,我们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农业植物病理学实训。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学习了植物病害的田间调查、标本采集与制作、病原鉴定及病害防治方法等技能,为今后从事植物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训目的1. 了解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症状特征和病原物形态特征。

2. 掌握植物病害的田间调查、标本采集与制作、病原鉴定及病害防治方法。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实训时间与地点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实训地点:XX农业大学实验基地四、实训内容1. 田间调查在实验基地,我们跟随指导老师进行了田间调查。

通过对不同作物、不同病害的观察,我们了解了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症状特征和病原物形态特征。

例如,小麦白粉病在小麦植株上表现为叶片、茎秆表面出现白色粉末状物,严重时叶片枯死;玉米纹枯病则表现为叶片上出现褐色病斑,严重时导致叶片干枯死亡。

2. 标本采集与制作在田间调查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采集病害标本。

首先,要选择典型病斑,避免采集已干枯或腐烂的标本。

然后,用消毒的剪刀或刀片将病斑从植株上剪下,放入消毒的塑料袋中。

回到实验室后,将病斑放置在解剖镜下观察,了解病原物形态特征。

最后,将病斑制作成玻片标本,以便于观察和保存。

3. 病原鉴定通过观察玻片标本,我们学会了如何鉴定病原物。

例如,小麦白粉病的病原物为白粉菌,其菌丝体为白色,分生孢子梗为褐色;玉米纹枯病的病原物为纹枯病菌,其菌丝体为淡黄色,分生孢子为椭圆形。

4. 病害防治方法针对不同病害,我们学习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例如,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药剂防治等;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加强田间管理、选用抗病品种、药剂防治等。

五、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掌握了植物病害的田间调查、标本采集与制作、病原鉴定及病害防治方法。

植物病理学实训报告

植物病理学实训报告

一、实习概况本次植物病理学实训是在XX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实验室进行的,为期两周。

实习时间从2023年10月15日至2023年10月28日。

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植物病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对植物病害的识别和防治能力。

二、实习内容(一)植物病害标本采集与制作1. 标本采集: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如何根据病害症状在田间采集植物病害标本。

标本采集时,注意选择典型症状的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确保标本的代表性。

2. 标本制作:将采集到的标本进行清洗、干燥、压制等处理,最后制成植物病害标本。

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制作玻片标本,并掌握了一定的显微镜观察技能。

(二)植物病害诊断1. 症状观察:通过观察植物病害症状,了解病害的发生部位、症状类型、发病程度等,初步判断病害的种类。

2. 病原物鉴定:结合症状观察和病原物形态特征,对病原物进行初步鉴定。

在实验室条件下,我们学习了如何制作临时玻片,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结构。

3. 病害诊断:根据症状观察、病原物鉴定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对病害进行诊断。

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多种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如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等。

(三)植物病害防治1. 病害发生规律:了解不同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包括病害的侵染循环、发病条件等。

2. 防治方法:学习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不同防治方法的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

三、实习体会通过本次植物病理学实训,我收获颇丰,主要有以下几点:1. 加深了对植物病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习过程中,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通过对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和诊断,我对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提高了植物病害诊断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症状观察、病原物鉴定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对植物病害进行诊断。

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报告

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本次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课堂所学植物病理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田间病害的识别、诊断和防治能力。

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物形态特征,了解病情调查、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病原的鉴定以及病害的田间诊断调查研究的常规方法。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实习地点:XX农业大学实验田、XX农场三、实习内容1. 田间病害调查实习第一天,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前往XX农业大学实验田和XX农场进行田间病害调查。

在田间,我们观察了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的病害症状,如小麦白粉病、玉米纹枯病、水稻纹枯病等。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病害症状,了解病害发生的原因和传播途径。

2. 病害标本采集与制作在田间调查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病害标本的采集方法,包括病害症状的拍照、病组织的采集、病叶的压制等。

随后,在实验室里,我们按照指导老师的指导,将采集到的病害标本进行压制、干燥、染色等处理,制作成可供观察和鉴定的标本。

3. 病原物鉴定通过对病害标本的观察,我们学会了识别病原物的形态特征,如真菌的菌丝、子实体,细菌的菌落等。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病原物的初步鉴定,为后续的病害防治提供依据。

4. 病害防治方法学习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多种病害的防治方法,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不同防治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为今后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四、实习心得与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习过程中得到了验证和应用,使我们对植物病理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提高田间病害识别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田间病害症状,为病害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实习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田间调查、标本采集和制作等工作,通过团队合作,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3篇)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3篇)

第1篇一、实习背景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和防治的科学。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植物病理学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生物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我的专业素养,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我参加了植物病理学实习。

本次实习为期两周,主要在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实验室和田间进行。

二、实习目的1. 熟悉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

2.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深入了解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为今后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习内容1. 实验室实习(1)植物病害标本采集与制作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如何采集植物病害标本,包括病害症状、病原菌等。

同时,掌握了标本的制作方法,如切片、染色等。

(2)病原菌分离与纯化通过实验,我了解了病原菌分离与纯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① 采集病样:选择典型病样,去除杂质,进行表面消毒。

② 制备病组织悬浮液:将病组织研磨成匀浆,加入一定比例的无菌水。

③ 涂布分离:将病组织悬浮液涂布于琼脂平板上,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④ 挑取单菌落:观察菌落特征,挑取典型菌落进行纯化。

(3)病原菌鉴定在实习中,我学习了病原菌鉴定的基本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

2. 田间实习(1)病害调查在田间,我参与了病害调查工作,学习了如何观察病害症状、调查病害发生程度等。

(2)病害诊断通过观察病害症状和病原菌特征,我对一些常见病害进行了诊断。

(3)防治措施针对不同病害,我学习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

四、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实习,我对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使我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问题。

2.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提高: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学们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对植物病害的认识加深:通过实习,我对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和防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为今后的研究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2023年电大《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

2023年电大《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病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观察和分析植物在不同病原菌感染下的生长情况,以及病原菌在植物体内的病征,从而加深对植物病害的认识,为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植物:选择小麦、玉米、番茄和青菜作为实验植物。

2. 病原菌培养:分别培养小麦赤霉病、玉米赤霉病、番茄早疫病和青菜根腐病的病原菌。

3. 实验设计:将实验植物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对感染组进行不同病原菌的接种处理。

4. 观察记录:在病原菌接种后,定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叶片颜色、叶片形态、叶片数量、植株高度等指标。

5.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统计处理,揭示不同病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1. 小麦赤霉病感染后,植株叶片呈现黄化、枯萎,植株高度显著下降,生长势明显减弱。

2. 玉米赤霉病感染后,植株叶片出现斑点、枯死,植株高度明显减少,导致植株整体生长受到抑制。

3. 番茄早疫病感染后,植株叶片出现黄斑、脱落,植株高度停止生长,部分植株出现逝去现象。

4. 青菜根腐病感染后,植株根系变软、生长停滞,部分植株出现萎蔫甚至逝去。

四、实验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同病原菌感染后,植物生长状态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小麦、玉米、番茄和青菜在感染不同病原菌后,均出现各自特有的病征,病原菌对植物的病害效应有明显的种属选择性。

病原菌感染后,植物叶片颜色变化、叶片形态、植株高度等指标的变化,为病害的诊断和鉴别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五、实验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番茄和青菜对不同病原菌的感染表现出了明显的病害特征,不同病原菌对植物的影响存在差异。

通过对植物生长指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病原菌的种属和对植物的侵染程度。

及早发现和诊断植物病害,对于科学合理地进行预防和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实验意义本次实验结果为植物病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和案例,为深入探讨不同病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病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植物病理学现场实训报告

植物病理学现场实训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植物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提高我国植物病虫害防治水平,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植物病理学人才,我们组织了一次植物病理学现场实训活动。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地观察、调查、分析和实践,加深对植物病害的认识,提高病虫害诊断和防治能力。

二、实习目的1. 了解植物病害的类型、症状、病原物及传播途径。

2. 掌握植物病害的田间诊断和调查方法。

3. 学会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

4. 熟悉常用植物病害防治技术。

三、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为2022年9月15日至9月20日,地点为我国某农业大学实验农场。

四、实习内容1. 田间调查在实习期间,我们深入田间,对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作物进行了病害调查。

通过观察作物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我们发现以下病害:(1)小麦白粉病:在小麦拔节期至抽穗期,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叶片枯死。

(2)玉米纹枯病:玉米叶片上出现淡黄色或白色圆形病斑,后期病斑扩大,叶片变黄,严重时叶片枯死。

(3)大豆霜霉病:大豆叶片上出现淡紫色或灰白色斑点,严重时叶片枯死。

(4)棉花立枯病:棉花茎秆上出现淡褐色病斑,后期病斑扩大,茎秆枯死。

2. 病害诊断通过对田间调查所得的病害症状进行分析,我们初步判断上述病害分别为小麦白粉病、玉米纹枯病、大豆霜霉病和棉花立枯病。

3. 病害标本采集与制作在田间调查过程中,我们按照规范方法采集了小麦白粉病、玉米纹枯病、大豆霜霉病和棉花立枯病的病害标本。

随后,我们将标本进行压制、干燥、固定等处理,制作成植物病害标本。

4. 病原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对采集的病害标本进行了病原鉴定。

结果显示,小麦白粉病的病原为白粉菌属(Erysiphe),玉米纹枯病的病原为纹枯病菌属(Rhizoctonia),大豆霜霉病的病原为霜霉菌属(Peronospora),棉花立枯病的病原为立枯丝核菌属(Rhizoctonia)。

【实习报告】大学生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大学生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大学生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防治措施的学科。

通过本次实习,旨在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我们对植物病害的识别、诊断和防治能力,培养我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我们对植物保护专业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实习时间:具体时间实习地点:具体地点三、实习内容(一)植物病害的田间调查在实习的初期,我们跟随指导老师深入到田间地头,对各种农作物和园艺植物进行病害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植物的症状,包括叶片的斑点、枯萎、畸形,果实的腐烂、变色等。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不同病害在田间的分布规律,以及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例如,在一块玉米田中,我们发现了玉米大斑病的发生。

通过仔细观察,我们看到叶片上出现了长梭形的病斑,颜色为灰褐色,病斑之间相互连接,导致叶片干枯。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这与近期的高温高湿天气以及玉米品种的抗病性有关。

(二)植物病害的标本采集与制作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植物病害,我们进行了病害标本的采集。

在采集过程中,我们遵循了科学的方法,选择具有典型症状的病叶、病果等部位,并记录了采集的时间、地点、寄主植物等信息。

采集回来的标本经过处理后,我们开始制作植物病害标本。

制作过程包括清洗、消毒、干燥、装订等步骤。

通过制作标本,我们不仅学会了标本制作的技术,还能够更直观地观察病害的特征,为病害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植物病害的实验室诊断在实验室中,我们运用显微镜等仪器设备,对采集回来的病害标本进行了进一步的诊断。

通过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结构、孢子的产生方式等特征,我们确定了病害的种类和病原菌的类型。

例如,对于一种叶片上出现黄色锈斑的小麦病害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病原菌为锈菌,其孢子呈锈色,有明显的分隔和刺突。

根据这些特征,我们确诊为小麦锈病。

(四)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了解了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和诊断方法后,我们学习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植物病害的调查与诊断
姓名:班级:
小组成员:** ** ** ***
一、实验目的
1、为了解植物病害的种类、分布、发生发展规律、危害及为预测预报提供
科学依据;
2、通过病害调查,掌握栽培和环境条件对植物病害发生的影响,品种在生产中的抗感性表现,药剂防治效果等;
3、学会病害调查的一般方法,熟悉调查资料的整理、计算和分析等
4、掌握一般的病害诊断方法和技术
二、实验内容
1.马蔺锈病
寄主植物:马蔺
诊断依据:夏孢子堆生在叶的两面,初埋生在马蔺表皮下,后露出,肉
桂色。

经询问,学校马蔺长期得锈病。

镜检病原: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夏孢子球形,黄褐色。

2.白菜软腐病
寄主植物:白菜
诊断依据:叶柄发病部位呈水渍状,叶片半
透明,呈油纸状,整株软化、腐烂,散发出
特殊的恶臭
病原:病原菌为欧文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革兰染色阴性。

夏孢子
3.枣疯病
寄主植物:枣树
诊断依据:花变成叶,花器退化,花柄延长,萼片、花瓣、雄蕊均变成小叶,雌蕊转化为小枝,病枝纤细,节间缩短,呈从状。

病原:植原体
4.白菜黑斑病
寄主植物:白菜
诊断依据:病斑圆形,灰褐色或褐色,有明显的同心轮纹,病斑上生黑
色霉状物,病斑周围有黄色晕环。

叶上病斑发生很多时,很易变黄早枯。

镜检病原孢子:链格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形态相似,长条形至倒棍棒形,棕褐色。

5.黄栌白粉病
寄主植物:黄栌
诊断依据:白色圆形斑,病斑周围呈放射状,至后期病斑连成片,严重
时整叶布满厚厚一层白粉,多数叶片为白粉覆盖。

镜检病原特征:属球针壳属,闭囊壳球形,黑褐色,附属丝顶端卷曲如
钩状。

6.柑橘青霉病
寄主植物:柑橘
诊断依据:初期果皮软化,水渍状褪色,形成一层厚的白色霉状物。

接着又从霉斑中部长出青色或绿色粉状物,外围通常留有一圈白色的菌丝环。

镜检病原特征:青霉菌,病菌分生孢子梗无色,具隔膜,尖端数次分枝,呈帚状,孢子小梗无色,单胞,尖端渐趋尖细,呈瓶状,小梗上串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单胞。

7.葡萄黑腐病
寄主植物:葡萄
诊断依据:果实发病后首先在果面上产生紫褐色
小斑点,逐渐扩大后病斑呈灰白色,边缘褐色,
稍凹陷。

随病斑的继续发展,果实软腐。

失水后
干缩,变成蓝灰色僵果,在树体上不易脱落。

病原:有性世代为称葡萄球座菌,属子囊菌
亚门真菌
8.葡萄霜霉病
寄主植物:葡萄
诊断依据:葡萄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

叶片被害,初生淡黄色水渍状边
缘不清晰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为褐色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病斑,数斑
相连变成不规则形大斑。

天气潮湿时,于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霜霉状物,
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镜检结果:病原为葡萄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单轴霉
孢囊梗无色,分枝与主轴成锐角,分枝3~6次。

孢子囊卵型,半透明,
顶生,无乳状突,单胞。

三、总结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观察了生活中常见的柑橘青霉病、白菜黑斑病等,明白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病害的致病原因,也增加了自己的科研兴趣,体会到了学有所用的乐趣。

同时,在查资料、镜检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初步诊断病原的一般步骤与诊断方法,收获了知识与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