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痰”

合集下载

中医对白痰和黄痰的解释

中医对白痰和黄痰的解释

中医对白痰和黄痰的解释
在中医学中,痰是指一种体内产生的异常物质,常常与身体的健康状况相关。

根据中医理论,痰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两种常见的类型是白痰和黄痰。

白痰是指体内产生的呈白色或乳白色的痰液。

根据中医的分类系统,白痰一般
属于寒痰范畴。

寒痰形成的原因可以是饮食不当、寒冷的环境、感冒等。

白痰常常伴有痰液稀薄、量多的特点,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喘息、声音嘶哑等症状。

中医认为,白痰通常与体内寒邪相连,可以通过温化、化痰的方法进行调理。

黄痰是指体内产生的呈黄色或黄绿色的痰液。

根据中医分类系统,黄痰一般属
于热痰范畴。

热痰的形成原因可以是感染、病毒或细菌入侵、情绪紧张等。

黄痰常常伴有痰液黏稠、量少、带有黄色的特点,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气短、口干等症状。

中医认为,黄痰通常与体内有热毒和湿热相连,可以通过清热解毒、化湿祛痰的方法进行调理。

总的来说,中医对于白痰和黄痰都将其视为身体内部的异常状态。

在中医的治
疗过程中,通过辨证施治,寻找病因,调整体内的平衡,以达到化痰、祛痰、祛湿、清热等治疗目的。

然而,为了正确的治疗,建议患者还是咨询具有中医资历的医生,获取个性化和科学的治疗建议。

中医内科学 痰饮

中医内科学 痰饮

【辨证论治】 1.辨标本的主次
掌握阳虚阴盛,本虚标实的特点。本虚为阳气不 足,标实指水饮留聚。无论病之新久, 都要根据症状 辨别二者主次。 2.辨病邪的兼夹
痰饮虽为阴邪,寒证居多,但亦有郁久化热者; 初起若有塞热见症,为夹表邪;饮积不 化,气机升降 受阻,常兼气滞。
二、治疗原则 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因饮为阴邪,遇寒
证机概要:邪犯胸肺,枢机不利,肺失宣降。 治法:和解宣利。 代表方:柴枳半夏汤加减。本方功能和解清热,宣肺 利气,涤饮开结,用于悬饮初期出现寒热往来,胸胁闷痛等。 常用药:柴胡、黄芩清解少阳;瓜蒌、半夏、枳壳宽 胸化痰开结;青皮、赤芍理气止痛;桔梗、杏仁宣肺止咳。
2.饮停胸胁证 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痛势较前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 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病 侧胸廓隆起,舌苔白,脉沉弦或弦滑。
谢谢
本节讨论以《金匮要略》痰饮病内容为主。 四饮的临床表现多端,与西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 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 力衰竭、肾炎水肿等均有较密切 联系。
【病因病机】
痰饮的成因为外感寒湿、饮食不当或劳欲所伤,以致肺、 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全身,津液停积 为患。 一、病因 1.外感寒湿
【相关检查】 四饮所涉及的疾病颇多,临证应注意结合有关
检查。如胸部X线及B超探查表明有胸腔积液,胸水常 规比重大于1.018,蛋白含量大于2.5%,细胞计数以淋 巴细胞为主,有助于渗出性胸膜炎的诊断。胃镜检查 胃黏膜有炎症、充血、糜烂,或有腺体萎缩,幽门螺 旋杆菌阳性,有助于慢性胃炎的诊断。有心功能不全 的临床表现,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增高,或颈静 脉压增高,有助于左心衰或右心衰的诊断。尿常规 检查有血尿、蛋白尿,尿沉渣发现有多量红细胞、白 细胞、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有助于急性肾小球肾炎 的诊断。

痰的中医辨证诊治初探

痰的中医辨证诊治初探

痰的中医辨证诊治初探一、中医对谈的认识(一)痰的定义和概念痰是气道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刺激气道所产生,并随咳嗽由气道排出的病理产物,也就是脏腑的病理产物。

痰是一种病态的现象,痰液中包含了粘液、异物、病原微生物,各种炎症细胞以及坏死脱落的粘膜上皮细胞等成分。

它可刺激呼吸道粘膜引起咳嗽,并会加重感染。

但应该强调是因咳嗽由气道所排出的分泌物,而非鼻腔和咽喉部位,不伴有咳嗽所产生的分泌物。

这种分泌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痰。

(二)痰的成因祖国医学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密切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调节宗气(元气)的出入和升降。

当外邪侵袭人体时,肺失肃降,水道通调障碍,精气必渍肺成饮,聚而成痰,就会出现咳嗽、喘不能平卧等症;脾主运化水湿,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内伤及饮食不节等,也会损伤脾胃,使其失去正常的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三)痰的范围和划分实际上,中医学中“痰”的范围非常广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就是指呼吸道分泌、咳吐而出的痰液。

此外,有些疾病如眩晕、高脂血症、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病证也可能由痰引起。

但这种看不见的痰,就称作无形之痰。

下面就有形之痰(也就是狭义上所指的具体的痰),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认识,加以论述。

大体上“有形之痰”可分为寒痰、热痰、风痰、湿痰及燥痰。

二、辨痰诊治(一)传统辨痰诊治寒痰症见:咳痰色白清稀,口淡多涎,伴畏寒怕冷,或背冷肢凉,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而润,脉弦紧。

病机:寒邪犯肺肺失宣肃治则:宣肺散寒化痰止咳方选: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或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

桂枝6克,半夏9克,干姜6克,细辛3克,杏仁10克,荆芥9克,白前9克。

兼气喘加炙麻黄12克。

调护:积极治疗风寒感冒的同时,多饮白开水,或自行选用些如陈皮、桔梗等化痰的中药泡水喝等。

热痰症见:痰黄黏稠,怕热喜冷饮,便结溲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中医对痰的解释

中医对痰的解释

中医对痰的解释
中医认为痰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调或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主要与肺、脾、肝等脏腑有关。

痰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寒痰、热痰、湿痰、饮痰等。

寒痰:寒冷引起的痰液,通常表现为白色、稀薄,有时伴有寒证表现如寒战、恶寒等。

热痰:由体内湿热引起的痰液,通常呈现黄色、黄绿色,粘稠,有时伴有发热、口渴等热证表现。

湿痰:由脾胃消化功能失调、湿气积聚导致的痰液,通常表现为白色或黄色,质地较稠厚。

饮痰:由脾气郁结、水湿停留引起的痰液,通常呈现为吞咽困难、胸闷、咳嗽等症状。

中医将痰视为致病因素之一,认为痰的产生与脏腑功能失调以及外界环境刺激有关。

治疗痰液的方法包括疏导气机、温中化痰、清热化痰、化湿利水等,以恢复人体气血平衡,调理脏腑功能。

同时,中医通过草药、精油、穴位按摩等方法来清除痰湿,促进痰液排出。

痰证中医大解读.

痰证中医大解读.

痰证中医大解读什么是痰证?痰证是因体内水液代谢失常而产生一系列证候的一类病证。

历代有“痰饮”、“流饮”、“淡饮”等不同名称。

一般有广义之痰和狭义之痰之分。

狭义之痰指呼吸道的分泌物,咳之可出,有形质可辨者,又称有形之痰;广义之痰多为无形之痰,表现症状纷繁,不易被查知。

《诸病源候论》将痰与饮分为两证,即后世所说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这种对痰饮证的分类法,影响较大,一般教材中均列痰饮一证。

张仲景所说的四饮(狭义的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与痰证虽均属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的病证,但与痰证却有较大的区别,尤其与无形之痰差别甚大,故应区别。

痰证的理论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

其理论奠基于《内经》,形成于汉唐,充实于宋、金、元,发展于明、清,飞跃于近代。

痰证是中医领域中许多疾病的一个带有共性病机的一类证候,涉及的病种很多,故有“百病兼痰”的说法。

由于其症状纷繁庞杂,尤其是一些无形之痰病证辨识起来有相当的难度,症状不典型,又无明显形质可辨,有些奇病怪病又多责之于痰作祟,故痰证中有相当比例的证候确属疑难。

尽管如此,痰证中大多数病证还是可辨可治的,而且只要积累丰富的辨痰经验和用药经验,疗效比较理想,部分病例的疗效优于西医治疗。

西医学疾病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胸膜炎、慢性胃肠炎、神经官能症、咽炎、肿瘤等,如表现有中医有形之痰或无形之痰的症状、特征及相关脉舌者,均可参考中医痰证理论和方药进行辨证论治。

个别奇病、怪病、难病,凡用常法无功而临床又具有痰证的特征或症状时,也可从痰证理论中觅寻一线之光。

[病因] 痰证成因虽然复杂,但总不外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波及脏腑而致津液代谢失常。

病因上,外感六淫,邪阻气化,津液积聚,可凝结为痰;内伤七情,郁结不畅,气不布津,聚而为痰;贪酒无常,膏粱厚味,湿热熏蒸,灼津为痰;体虚劳倦,房室过度,元气大伤,水谷不化,可反留为痰。

故陈无择谓三因皆可为痰。

(一)六淫生痰,气阻津凝因风生痰:风为六淫之首,风邪伤人,首先犯肺,肺气失宣,清肃失司,水液不布,聚生痰浊,可见咳喘咯痰之症。

中医之痰临症

中医之痰临症

中医之痰临症痰之为病,虽症状复杂,但临床上大多是先有病而后生痰,故临证之时当辨病以求其因,若只重治痰,不重其因,以治痰为治病,而不去探讨因何生痰,其病总难治愈。

《医学正传》指出:“痰证古今未详,方书虽有悬饮,留饮、支饮、痰饮,诸饮之异,而莫知其为病之源。

”可见治痰不求其因,自古有之,纵观临床一些看似与痰有关的疾病,从痰治疗,疗效不佳者多。

如单纯用化痰药治疗痹证痛症,能有疗效者少见。

《景岳全书》云:“今举世医流,但知百计攻痰,便是治病,竟不知所以为痰,及因何而起,是何异引指使臂,灌汁以救根者乎。

标本误认,主见失真,欲求愈病难也。

”此言不谬。

实际上,这些怪病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其症以痰为标。

《明医杂著》指出:“痰者病名也,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景岳全书》也云:“怪病之为痰者,正以痰非病之本,乃病之标耳”;“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生”;“盗贼之兴,必由国运之病,而痰涎之作,必由元气之病。

”怪病之痰实则是脏腑功能失调之结果,故治疗上多以治痰为标,而调治脏腑功能才是治本之大法。

中医治疗痰饮病之法《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乃治疗痰饮病之大法,对此治疗原则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对此也有些浅薄的认识,希望与同道共同学习探讨。

从痰饮病的形成角度来理解清·邹澍曰:“饮入于胃,分布于脾,通调于肺,流行于三焦,滤于肾,出于皮毛,归于膀胱”;“水者,节制于肺,输引于脾,敷布于肾,通调于三焦、膀胱。

”从中可以看出痰饮病的形成与肺、脾、肾、膀胱等多个脏器相关。

内因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三焦失于气化,致使水液停聚;外因感受风寒,或冒雨涉水,久坐湿地,寒湿浸渍,或食少饮多,思虑,劳倦过度。

在内外因相互作用下致使脾运失司,饮邪停聚,流溢四处,波及五脏,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化水,三焦水道通调失职。

此乃阳气虚衰,饮邪停聚之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温阳以治本,化饮以除标,故当选“温药”补阳气以治疗。

中医痰瘀学说

中医痰瘀学说

中医痰瘀学说
中医痰瘀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基于中医学对于病因、病机和治疗的独特认识而形成的。

痰和瘀是中医学中两种常见的病理体质,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同时发生。

痰是中医学中描述一种异常物质的术语,它可以是实质或虚象。

实质痰通常是由于消化不良、肺功能不佳、湿热等原因引起的。

虚象痰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肾脏功能减弱等原因引起的。

中医认为痰的形成与湿邪的侵袭、脏腑功能失调、精气亏损等有关。

痰的堆积会导致气血不畅、脏腑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瘀是指血液在经络中不流畅或停滞的状态。

中医认为瘀血是由于气滞、湿邪、寒邪、肝气郁结等原因导致的。

瘀血的存在会引起气滞、气血不畅、经络阻塞等病理变化。

瘀血常见的症状包括疼痛、淤血、肿胀等。

中医痰瘀学说认为,痰和瘀是导致许多疾病的根本原因。

痰和瘀的形成常常与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不当、情绪不稳定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痰瘀症状的关键是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使体内的湿气和瘀血得到排出和疏通。

中医采用多种方法来治疗痰瘀症状,包括针灸、中药疗法、按摩、气
功等。

针灸和中药疗法是中医治疗痰瘀的常用方法。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痰和瘀的排除。

中药疗法则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湿气和瘀血来改善痰瘀症状。

按摩和气功可以帮助调整气血运行和改善体内湿气和瘀血的排出。

总之,中医痰瘀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痰和瘀是导致许多疾病的根本原因。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采用针灸、中药疗法、按摩等方法来治疗痰瘀,可以帮助改善痰瘀症状,恢复人体的健康平衡。

中医里跟痰有关的故事

中医里跟痰有关的故事

中医里跟痰有关的故事在中医里,痰被视为一种常见的病症,与许多健康问题有关。

以下是一个关于痰的故事。

从前有个年轻人叫小明,他经常感到胸闷、咳嗽,常常吐出黄色的痰。

他非常苦恼,于是去找中医师寻求帮助。

中医师仔细听取了小明的症状,仔细检查了他的舌苔、脉搏等指标后,给出了中医诊断:小明患有痰湿症。

中医师告诉小明,痰湿是一种体内湿气过重的状况,通常是由于饮食不当、情绪不稳定、环境潮湿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在小明的案例中,他的饮食习惯并不健康,时常食用油腻的食物和甜食,同时他的生活环境也相对潮湿。

中医师指导小明改变饮食习惯,建议他少吃油腻和甜食,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和粗粮。

他还建议小明注意保持环境通风,避免潮湿。

中医师还告诉小明,他的痰湿可能与他的情绪有关。

他解释说,情绪的不稳定会影响身体内部的气机运行,导致湿气积聚。

因此,他鼓励小明进行调节情绪的方法,如适当的运动、冥想和瑜伽等。

小明意识到,他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确实都有待改善。

他决心按照中医师的建议行动,并且向中医师定期报告他的进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渐渐感觉到胸闷和咳嗽的症状减轻了。

他开始注意饮食,每天摄入足够的水果、蔬菜和粗粮。

他也学会了控制情绪,通过运动和冥想来保持内心的平静。

最终,小明的痰湿症状彻底消失了。

他深深感激中医师对他的指导和帮助,并深信中医的理念与方法给予了他身体和心灵的康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痰湿问题在中医里非常常见,但也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生活习惯和情绪管理来改善。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自己的饮食习惯和情绪管理,将中医的理念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以促进身心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说“痰”
发表者:赵东奇4630人已访问
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对痰病、痰证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将痰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

狭义的痰,一般是指呼吸系统的分泌物,可吐出,故狭义的痰又称外痰。

广义的痰指内痰,内痰的形成主要是机体内的体液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失去了正常的运行途径和规律,逐步停蓄凝结成为一种黏稠状的、有害的液体。

这种液体一般不咯出,而留伏在体内产生病变。

“痰随气行,无处不到”,因而可产生各种病证。

• 某些中青年妇女,形体丰满肥胖,食欲旺盛,妇科检查,没有发现与不孕有关的病理变化。

但婚后长期不孕,这是“痰阻胞宫”不孕,通过以化痰为主进行治疗,可以祛痰而使之孕育。

• 有的人周身皮下出现结节或肿块(也有仅仅在颈项和肢体的某些局部发生),经细胞学检查并非恶性肿瘤。

这种病证称为“痰核”或“痰结”。

如常见到的颈淋巴结核、皮下脂肪瘤等。

中医按化痰散结医治可起效。

• 有的人肢体某一部位发热,有的人一些部位凉冷如冰,或肢体某些地方麻木不知痛痒,而精神、食欲均好,经检查并无阳性指征,这就是内痰阻遏气血运行而产生的病证,通过化痰,可以收效。

• 有的人常年头痛、头重如裹,闷重不适,遇阴冷天病证更为严重,舌苔白腻,厌食油腻和多饮水,这是痰气上注于脑,阻碍头部清气正常运行的病变。

称为“痰厥头痛”或“痰湿头痛”。

这类病人中,有的血压较高,但长期服降压药效果并不好,特别是头重、头痛的症状得不到改善。

如果按中医化痰的方法治疗症状则可很快消失。

• 有的人肝脏或脾脏肿大,胀闷不适,并兼有面色灰暗、食欲不振等证。

肝功能检查可见轻微不正常,所以常按慢性肝炎治疗,但效果并不好,肝脏肿大、胸闷不适的病证中,有一些是痰、瘀交阻,中医称之为“肥气”,如按化痰活血治疗,则肝脏肿大、胀闷等证可逐渐消失。

• 有的人皮肤溃疡、糜烂,常年渗流黏稠痰水,但不特别瘙痒、灼热,这就是“流痰”之证。

这种病用抗菌消炎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以化痰为大法,却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 有的人咽喉中整天如塞败絮,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者时有时散,而实际上咽喉处并无实物可见,这是痰气阻滞于咽喉,多因情志抑郁不畅所引起。

治疗这种病也要化痰解郁,方可收效。

• 有的人身体尚好,但多吃一点腥荤油腻食物则感恶心或呕吐。

这是因为脾胃虚衰,腥荤油腻食物容易转化为内痰的缘故。

有的人一闻到腥荤油腻之气,甚或一看到腥荤油腻食物就恶心、呕吐,这是脾胃虚弱、痰湿内盛的反应。

这类病人如能经常以健脾和胃化痰的方法治疗,恶闻腥荤油腻之证也不难减轻或消失。

• 有的人大便并不干结,但常年不爽,或大便中夹有黏液,每因不能顺利排便而深感苦恼。

人们常将这种大便不爽称之为“习惯性便秘”。

大便不秘结而称为“便秘”,当然不确切,认证不准,用药自然无效。

这是痰浊与肠中津液互相胶着遏阻,因而不能顺利排便,只要进行温化痰浊,大便即可通畅,收效很快。

以上仅列举一些人们日常见到的痰病和痰证,并不是中医痰病学说的全部。

中医痰病学说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是中医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痰病涉及临床各科,所以我国古代医家提出了“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兼痰”以及“痰之为病,变幻百端”等学术见解。

又由于痰病、痰证的临床表现离奇古怪,故又有“痰多怪病”之说。

我国古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指出:“痰生百病食生灾”,可谓一语中的,对痰病的广泛
性作了高度的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