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庙会反映的中国民俗文化及对其影响
春节的传统庙会

春节的传统庙会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会尽情庆祝,而传统庙会则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活动。
庙会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民间传统,既承载着宗教信仰的寄托,又是人们欢庆春节的场所。
本文将从庙会的历史渊源、庙会的特色与活动、春节庙会的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庙会的历史渊源庙会作为一种庆贺节日、祭祀神明的方式,其历史悠久。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庙会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人们在神灵庙宇举行祭祀、祈福和娱乐等活动。
而到了唐宋时期,庙会逐渐发展成规模庞大的狂欢活动,各种各样的表演、游戏和摊位在庙会上争奇斗艳,吸引了无数的民众。
二、庙会的特色与活动庙会作为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与其他节庆活动相比,具有独特的特色和丰富多样的活动。
1. 游艺表演:庙会上,各种游艺表演是人们最为期待和喜爱的。
民间艺人们会带来杂技、戏剧、马戏、舞狮等表演,精彩纷呈的花车巡游也是庙会的一大亮点。
2. 小吃摊位:庙会上的小吃摊位也是人们的心头好。
有各种美食,如糖葫芦、爆米花、炸鸡翅、汤圆、年糕等。
美味的食物让人们在庙会上畅快享用,也成为庆祝春节的一种方式。
3. 游戏摊位:庙会上的游戏摊位更是吸引人眼球。
比如射击游戏、抓娃娃机、弹弓、投球等,无论老少皆可参与,增加了人们的互动与娱乐性。
4. 扭秧歌:庙会上的舞蹈表演始终不可或缺,而扭秧歌是最具代表性的。
扭秧歌是一种源于古时的民间舞蹈,以欢乐的舞姿和优美的旋律,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三、春节庙会的象征意义庙会作为春节期间重要的传统活动,除了带给人们欢乐和娱乐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1. 丰收与祈福:庙会在历史上起初是作为一种祭祀仪式出现的,人们通过庙会来感谢神明,祈求来年丰收。
参与庙会的人们希望通过祈福获得好运和幸福。
2. 团圆和祈福:春节期间,庙会上聚集了大量的人群,家人和亲友相聚一堂,共同庆祝。
这象征着团圆和和谐的家庭关系,也是人们向神明祈福的一种方式。
逛庙会的文化意义与体验

逛庙会的文化意义与体验庙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多样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它是一个既庄重庄重又热闹喧嚣的场所,吸引着众多游客和信众。
逛庙会不仅带给人们一种愉悦的体验,更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首先,庙会作为一种民俗活动,是民间文化的重要体现。
庙会常常与特定的庙宇和神明相关联,人们会在特殊的日子里前往庙会朝拜神明,祈求平安吉祥。
这种信仰和仪式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庙会文化。
逛庙会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氛围,了解更多有关神灵崇拜的知识。
庙会也是人们展示自己信仰和宗教情感的场所,通过参与其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信仰的力量和共鸣。
其次,庙会还是文化交流与传承的平台。
庙会活动多样丰富,有灯会、花市、大型巡游、各类表演等等,不同的庙会体现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特色。
逛庙会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领略到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历史故事以及手工艺品的制作技艺。
例如,北方的庙会多以冰灯、灯谜、纸艺等为主题;南方的庙会则多以舞龙、舞狮、花灯等活动为主。
通过逛庙会,人们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各个地方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同时,逛庙会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享受生活、感受人情味的机会。
庙会往往商品丰富多样,琳琅满目的摊位上摆满了各种美食、特色商品和手工艺品。
人们可以品尝到各式各样的美食,如饺子、糖葫芦、麻花等,这些特色小吃不仅美味可口,还带有浓厚的地方风味和文化内涵。
此外,庙会还有各种游戏项目和娱乐活动,如射击、钓鱼、过山车等,这些活动能让人们释放压力,畅快身心。
逛庙会可以让人们从单调的生活中走出来,与他人互动,增加社交活动,体验生活的乐趣与热闹。
综上所述,逛庙会的文化意义与体验是多方面的。
它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一种民俗信仰和仪式的体现。
逛庙会使人们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各个地方独特的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此外,逛庙会还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放松心情、享受生活、感受人情味的机会。
中国的传统庙会活动

中国的传统庙会活动庙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个集游玩、观赏、购物、娱乐于一体的民俗盛会。
在中国的各个城镇和农村,庙会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特色活动、经典美食以及当代发展等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庙会活动。
一、历史渊源庙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有崇拜神灵的传统,每年举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福。
为了配合祭祀仪式,人们会在庙宇周围设立市场,供人们交流贸易和尽情娱乐。
这种市集活动逐渐形成了庙会。
庙会最早出现在中国北方的宫廷祭祀活动中,后来逐渐传到了民间。
在中国的历史上,庙会逐渐发展成为了丰富多彩的集市活动,不仅是人们交流贸易的场所,也是世界的观赏和游玩的场所。
二、特色活动庙会活动丰富多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是舞狮和舞龙表演。
舞狮和舞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具有辟邪驱鬼的意义。
表演者身穿狮子或龙的造型,配以灵活的舞蹈动作表演独特的技艺,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此外,庙会还有各种各样的民间表演艺术,比如杂技、民乐演奏、脸谱变脸等。
这些表演以其精湛的技巧和丰富多样的形式吸引了大批游客。
庙会上,人们可以参与各种游戏和竞技活动,比如射箭、斗鸡、踩高跷等。
这些活动既能加强体魄,也能增加互动和娱乐性。
三、经典美食庙会不仅是游玩和观赏的场所,也是品尝美食的天堂。
中国的传统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美食,其中最著名的是汤圆和糖葫芦。
汤圆是中国农历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它是由糯米粉做成的圆形糕点,馅料有各种口味,比如红豆、花生、黑芝麻等。
庙会期间,人们可以在街头巷尾品尝到新鲜出炉的汤圆,其软糯的外皮和甜美的馅料令人垂涎欲滴。
糖葫芦是一种由水果串糖或果脯制成的小吃,通常是草莓、葡萄、山楂等水果串在竹签上,然后每串水果都在糖浆中蘸上一层糖,形成了一个闪亮的糖衣。
吃起来既酸甜可口又有嚼劲,是庙会上备受欢迎的美食之一。
四、当代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庙会也逐渐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融入了更多的创新元素。
浅析庙会文化的社会功能

浅析庙会文化的社会功能【摘要】庙会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而且承载着多重社会功能。
庙会文化通过举办庙会等活动,促进了社会的融合与交流,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拓展了社会网络。
庙会也成为了民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当地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
庙会文化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庙会的举办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的娱乐活动,增加了生活的乐趣。
在现代社会,庙会文化的社会功能仍然凸显,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社会凝聚力,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庙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和潜力,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庙会文化、社会功能、历史渊源、社会融合、经济功能、文化传承、娱乐功能、现代意义、未来发展、社会重要性1. 引言1.1 庙会文化的定义庙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组织的一种传统盛会。
庙会通常是在神祠、寺庙或其他宗教场所周围举办,因此得名。
在庙会上,人们可以享受传统文化表演、品尝地方特色美食、参与民俗活动等。
庙会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民俗传统和历史文化,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民间信仰。
庙会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更是人们交流互动、传承文化的平台。
庙会文化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吸引着人们前来参与,成为人们在繁忙生活中放松心情、体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庙会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社会活动的载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1.2 庙会文化的重要性庙会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庙会文化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庙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代表着中国人对信仰、传统和文化的情感和追求。
通过庙会这一传统仪式和活动,人们得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保留和传播古老的民俗习俗,增进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庙会传统文化介绍

庙会传统文化介绍庙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人们重温传统、体验民俗的重要场所。
庙会集游玩、观赏、购物、品尝美食等多种元素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庙会文化。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特色活动、文化传承等方面介绍庙会传统文化。
庙会作为一种集市活动,源自中国古代的祭祀仪式。
在古代,人们为了祈求丰收和平安,常常会在庙宇前举行庙会,供奉神灵并祈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庙会不再仅限于宗教祭祀,而成为了人们欢庆节日、展示才艺的重要场所。
庙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的庙会规模庞大,吸引了大量商贩和游客参与。
庙会的特色活动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舞狮、舞龙和灯谜猜谜。
舞狮和舞龙是庙会上常见的表演节目,它们寓意着祥瑞和吉祥。
人们在舞狮和舞龙的音乐伴奏下,手持长竹竿,模仿狮子和龙的动作,展示着中国传统的舞蹈艺术。
而灯谜猜谜则是庙会上的传统游戏,人们在灯谜上留下谜语,其他人则需要猜出谜底。
这项活动不仅考验智力,还增添了庙会的趣味性。
除了特色活动,庙会还以其丰富多样的小吃和手工艺品而闻名。
在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美食,如糖葫芦、炸麻花、豆腐脑等。
这些小吃不仅口味独特,而且制作工艺精湛,吸引了众多食客。
此外,庙会上还有各种手工艺品的摊位,如剪纸、陶艺、刺绣等,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
庙会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庙会不仅是民俗文化的传承载体,也是人们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
在现代社会,庙会的传统活动和文化元素得到了保护和发扬。
许多地方会定期举办庙会,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参与者。
同时,一些庙会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如科技展示和演出,使庙会更具观赏性和参与性。
庙会传统文化的介绍,旨在让人们了解和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庙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民俗风情。
通过参与庙会活动,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庙会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更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支持。
农村文化传统庙会的意义

农村文化传统庙会的意义农村文化传统庙会是中国农村地区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它承载着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庙会是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的一种集市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宗教仪式。
庙会通常会在农历的特定日子举行,吸引着周边地区的人们前来参加,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农村文化传统庙会的意义在于它承载了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
在庙会上,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如龙灯、舞狮、杂耍、相声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庙会上还会有各种手工艺品展销、民间美食摊位等,这些都是民间文化的重要体现。
通过庙会,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民俗风情,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庙会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
在庙会上,人们可以与朋友、亲戚相聚,共同享受节日的喜悦。
庙会也是一个重要的婚姻市场,很多年轻人都会在庙会上结识对象,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
庙会上的集市活动也是农村地区居民进行交易的重要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购买到各种日常用品和农副产品,增加了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
除此之外,庙会还承载着宗教信仰的意义。
在庙会上,人们会前来祭拜神明,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种宗教仪式不仅是一种信仰的表达,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通过庙会,人们可以了解到当地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感受到宗教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农村文化传统庙会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它承载了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和宗教仪式。
庙会的举办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希望庙会这种传统文化活动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它的魅力。
唐代的庙会与民间文化活动

唐代的庙会与民间文化活动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不仅有壮丽的文学成就,还有繁荣的经济和热闹的社会生活。
在这个时期,庙会和民间文化活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展示了唐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材料。
庙会是唐代人们最为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展示人民艺术成就的舞台。
每逢重要的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各大庙宇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吸引了数以千计的人潮。
庙会不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还是商业繁荣的象征。
在庙会上,唐代人们可以欣赏到丰富多样的表演,如杂技、魔术、戏曲等,也能品尝到各种美食和独特的手工艺品。
除了庙会,民间文化活动也是唐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民间文化活动包括了诸多方面,如民间音乐、民俗舞蹈、民间传统节日等。
这些活动体现了唐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与表达。
例如,唐代民间音乐以琵琶、古筝等乐器为主要演奏工具,将古老的音律与鲜活的情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唐代音乐风格。
此外,唐代的民俗舞蹈也非常丰富多彩,有舞龙、舞狮、舞鹤等各种形式,既锻炼了人们的身体,又展示了他们的艺术才华。
唐代的庙会与民间文化活动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还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庙会和民间文化活动的举办促进了社会团结和文化交流。
人们可以通过参与庙会和文化活动,结交朋友,分享乐趣,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其次,庙会和文化活动也成为了商业繁荣的推动力。
人们不仅通过参与庙会来放松身心,还可以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此外,庙会和文化活动还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例如各种表演艺术家、手工艺品制作者等,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总而言之,唐代的庙会与民间文化活动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唐代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庙会和民间文化活动不仅满足了人们娱乐的需求,也展示了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唐代的庙会与民间文化活动,既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传承。
中国传统庙会中的狂欢精神

中国传统庙会中的狂欢精神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庙会中所蕴含的狂欢精神。
庙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内涵,更是民众集体狂欢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通过对庙会的历史渊源、活动形式、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庙会中的狂欢精神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概述庙会的起源和发展,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庙会如何成为民众集体狂欢的场所。
文章将详细描述庙会中的各种活动形式,如舞龙舞狮、打鼓击乐、杂耍表演等,并分析这些活动如何体现狂欢精神。
本文还将深入探讨庙会文化内涵,包括民间信仰、地方文化、民俗传统等,以及这些文化内涵如何影响庙会狂欢精神的表达。
通过对中国传统庙会中狂欢精神的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庙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促进社区凝聚、传承历史文化、丰富民众生活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本文也期望通过深入研究庙会狂欢精神,为现代社会中寻求集体文化狂欢的途径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庙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庙会,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间信仰。
它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和宗教仪式,这些仪式通常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或国泰民安。
随着历史的发展,庙会逐渐从宗教祭祀的单一功能中解放出来,融入了商贸交流、民间艺术表演、娱乐休闲等多种元素,成为了民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庙会的举办通常与当地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或历史事件紧密相连。
例如,一些地方的庙会是为了纪念当地的保护神或历史名人,而另一些地方的庙会则是为了庆祝丰收或祈求来年的好运。
这些庙会往往选择在特定的日子或季节举行,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以及春季或秋季的农闲时期。
在庙会中,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打鼓击铙、变戏法等,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也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庙会还是商贸交流的重要场所,商贩们在这里销售各种商品,从食品、工艺品到日用品等,一应俱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庙会反映的中国民俗文化及对其的影响》文化传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陈怡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庙会的形成是和我国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分不开的。
换句话说,宗庙制度对于庙会的形成及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宗庙社郊呢?从整体来看,它是指祭祀神灵的信仰形式。
宗庙是祭祀宗族祖宗的场所,社郊是宗庙之外的祭祀场所,其祭祀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我们熟知的盘古、伏羲、女娲等等创世神,也包括普通的英雄神。
而庙会,这一围绕着庙宇所发生的群体性信仰活动,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在远古时代,一定程度上都是依靠着宗庙社郊为发生场所的。
严格来说,宗、庙、社、郊,这四个概念是有差别的。
宗,尊崇之意。
《说文解字》曰“尊祖庙也”。
由此可以得出,“宗”是我国古代社会对祖先崇拜的產物。
“宗与庙的结合,形成宗庙制,则是随着民族的高度统一为前提的宗法社会制度中的产物”。
而受宗法制影响最深刻的西周,其所产生的宗庙对后世庙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源头意义,也直接影响了后世庙会的发展变化。
不论是迁主毁庙制还是庙祀现象等都表明,宗庙制度是庙会文化的基础内容。
社,从示从土,从字形上就可以明显看出它与宗庙制度的不同。
并非出于对祖先神的崇拜,社的主要意义在于自然崇拜,它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时代的保护神,体现出特定地区的人民对自己所处区域的神圣崇拜之情,是“神性化的自然”。
可以说,社的出现完成了崇拜由上层贵族垄断到民间个人完成的形式。
这一漫长的演变过程对后世庙会文化中香火社、鼓乐社等社会团体的活跃具有渊源作用。
郊,毋庸置疑是一种地理概念,虽有远郊和近郊之分,但总体都是指城以外的地方。
郊祭的场所一般在近郊,是距离城五十里以内的区域。
郊祭的内容丰富,但主要内容无外乎祭天地,祭日月。
其意义就在于它是社祭的延伸,也是宗庙制度的补充。
而庙,学界普遍的认识是,其为人类生活水平、生产能力发展的基本标志。
所以,与宗庙祭祀不同,庙会的产生并不是和宗庙制度、祭祀制度、牺牲制度等平行、同时进行的,而是有了这些制度的奠基之后出现的。
在此之前,原始歌舞与牺牲制度并存的庙会,并不是我们现在一般意义上的庙会,充其量只能称为庙会的萌芽。
从宏观角度来考察庙会的起源,主要分为祭品和行为两大角度。
其中,祭品又包括牺牲和各种礼器。
首先需要明确,牺牲制度在庙会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庙会起源于的原始社会所使用的牺牲一般指牲畜,但在历史上,把人当作牲畜也是常有的事。
在此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牺、牲、畜的区分。
仅仅是养殖的动物称之为“畜”,用作祭品的动物为“牲”,而“牺”则是指毛色纯净的动物。
古代先民认为只有毛色纯净的“牺”才能表达人们纯洁、庄重的祭祀感情,于是直到今天,民间祭祀的动物仍选用毛色纯净的,把杂色认为污秽。
所以民间“杂毛”这一谩骂也就找到了源头。
庙会的考察,不能忽视牺牲制度,因为深受重视祭祀的宗庙制度影响的庙会,必定包含着各式各样的祭品,而通过祭品不仅可以探究到中国文化、信仰的发展轨迹,也可以看出时代的变迁以及其对庙会的影响。
比如祭品中的玉帛制度:玉的运用,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主题,现在学界普遍认可了玉是权利的象征这一说法;而帛作为财富,具有原始货币的交换作用,作为服饰,既为人所用,也为神所用。
再比如酒,不仅是中国庙会文化中最动人的主题,也构成了我国民间“无酒不成席”、“酒在神在”的酒文化。
这些祭品所包含的意义,正是通过庙会这一民俗活动得以扩展而延续下来,让我们有幸窥得中国文化中那些迷人的细致之处,也是这些礼器所构成的牺牲制度,完整、丰富了庙会,使其避免拘泥于严肃隆重的形式,而总显得感人。
而关于庙会的行为,现在学者都认可,其主体为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化艺术,“主要包括:民间戏曲、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社火、民间杂技、民间工艺等内容。
这些艺术行为集中反映出庙会所在地区的艺术水平和艺术个性”。
一个地区的艺术水平和艺术个性自然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分不开。
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更是一个农业大国,这就注定农耕在人民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人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多少都会受其影响。
作为敬天祷地的信仰活动,庙会也很难摆脱与农耕地联系,加之农耕孕育了中国最早的文字、最早的诗、最早的歌谣等等,更是赋予了中国文化以深深的农业烙印。
而庙会,则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这立足于劳苦大众的中国文化。
比如庙会中的“唱神戏”,所反映出的就是汇聚了民间音乐、歌曲、舞蹈等内容的民间文化,可以说是一个地区最典型的民间艺术与民众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
《吕氏春秋古乐篇》有“昔葛天氏之作乐,三人操牛尾,以歌八阙”,其中“乐”与“歌”可以看作是民间戏曲的早期存在形态,而“牛尾”所代表的农耕符号表明,民间艺术,起码民间戏曲的起源与发展确实与农业息息相关。
作为占了我国古代人口的大多数的农业劳动者,同时兼具了传播者的身份,于是,任何以人民为主体的活动就难免会深刻反映出我国特定时期的主流文化信息。
许多诗人在作品中就形象地记录了这些活动,比如王安石的《相国寺同天道场行香院观戏者》,就生动地描述了民间庙会中戏曲演出的场景:“侏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
心知本自同,所以无欣怨。
”在一些文士、官宦的笔记、札记中,对庙会中“神戏”的描述更是异常详细。
如陈淳《上赵寺丞论淫祀》:“某窃以南人好尚淫祠,而此邦之俗为尤甚。
自城邑至村墟淫鬼之名号者至不一,而所以占庙宇者亦何啻数百所。
逐庙各有迎神之礼,随月送为迎神之会。
自人春首便措置排办迎神财物事例。
或装土偶名曰‘舍人’,群呵队从,撞人人家,迫胁题疏,多者索至十千,少者亦不下一千。
或装土偶,名曰‘急脚’,立于通衢,拦街觅钱。
担夫贩妇,拖拽攘夺,真如白昼行劫,无一空过者。
或印百钱小标,随门抑取,严于官租。
……既又扶群宗室为之羽翼,谓之‘劝首’,而豪胥猾吏又相与为之爪牙,谓之‘会干’。
……今月甲庙未偿,后月乙庙又至,又后月丙庙、丁庙复张。
”虽然根据此记载,可得知庙戏的演出给漳州地区的人民生活和劳动生产带来了损害,但也可以窥见,庙会中的戏曲演出并非单纯的民间艺术形式,也一并体现出一定的经济、文化、思想信仰和时政等外在社会因素。
比如“请神戏”的预约时间、场地、酬金、安排都有严格的禁忌和指定,受到诸多礼制。
而戏台和戏楼的建设和使用、戏曲种类的地方性等等也是庙会文化中具有一定重要性的因素,在此不能赘述。
再比如隶属于庙会的花会和社火会。
这里的花会和学术上的西北地区“花儿会”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以老北京为代表的,依托于庙会而衍生出来的民间花会。
旧京民间花会,有文武之分,文会的成员,绝大多数都是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但他们并不表演任何技艺,只是在通向山门的各条道路上高搭席棚,并设方桌、条凳、炉灶、茶具等物,虔诚地奉献供品,并为各路香客热情而无偿地服务。
文会无疑是各大庙会的慷慨赞助者与热情的组织者,这些普通的劳动者通过文会继续体现着朴实无华、奉献苦乐的中国传统群众精神,但最能烘托庙会气氛的则非武会莫属。
武会中居首位者曰“开路”(亦称耍钢叉或舞钢叉),继之是“高跷”、“中幡”、“狮子会”、“双石头”、“石锁”、“杠子”、“花坛”、“吵子”、“杠箱”、“天平”(又名“莲花落”或“什不闲”)、“神胆”(即大鼓)等等,这些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在我国民俗文化的绚烂长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提高了庙会的民俗意义与文化内涵,也因此成就了庙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多元化职能。
当抽象、隽永的文化被具象化为一系列的手工艺品,就形成了光彩夺目的艺术形式,于是民间工艺是民间艺术不可避之的话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庙会上的民间工艺便集中展现了民间工艺的丰富文化价值。
“这些民间工艺品,只有在庙会上才能完整地体现出其民间信仰的价值和意义。
”诸如一些传统民间玩具棒槌、花蛋、彩球,带口哨的陶制鸟、鸡、鱼这类“叫吹”,以及木刀、木剑、花锤、泥塑、竹笛、埙、风车等,如果脱离了庙会,其仅蕴含着我国劳动人民朴素的智慧和风俗意义,而当这一件件单纯的民间工艺品与庙会结合起来,就完成了打到民间文化信仰符号化的高度,既是对庙会的补充和丰富,也是这些民间物品的自我提升和脱胎换骨。
比如棒槌,在民间中是作为实用器具被制作的。
而经过庙会中购买它的许多求子者将其放置在床被下,期望可以促进生育、多子,我们可以得知棒槌又具有象征男性生殖器官的民间信仰含义。
花蛋、彩球也是具有生殖崇拜意义的象征。
诸如此类的民间物品,虽然在许多古墓出土的文物中都可以体现出其民间信仰意义,但生生不息的庙会,这活的形式所展现出的中国民俗、人民信仰的力量自然多了流动的张力,更让后人动容。
而民间庙会中大量为老人、儿童、妇女设计、出售的服饰工艺品种类涵盖裙、兜、褂、鞋、帕子、披风、帽等等,也都体现出对神灵信仰的敬意和尊老爱幼的传统伦理道德鲜明地相融合的特点。
除此之外,除了体现信仰内容,又具有观赏意义的独特制作食品也增添了庙会的喜庆气氛,面制品、果制品、米制品、糖制品等等组成了我国特定年代的饮食文化,也为后来各式各样地方特产奠定了基础,而这些都在庙会中得到集中的技艺展现,而为了参与庙会的展示,这反过来也推动了饮食制作工艺的完善。
而繁密众多的吉祥物,从长命锁、富贵锁到万寿羊、吉祥彩线和各种果核木材雕刻成的吉祥动物等不仅宣示出购买者的身份、爱好和修养的不同,从整体上也体现出我国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这些民间艺术作为我国民族文化活的存在,注定了永不会褪色,它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整体上也发生着重大变化。
庙会中越来越多的塑料制品、更新的金属制品,都体现出时代的变化。
虽然小汽车、飞机、遥控车等具有现代化符号的物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源远流长的庙会中,但是,庙会参与主体的信仰意义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加入了现代电子器件的神灵人物可以发出祝福的问候,虽然很多人对此抱有批驳,但这种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有机地结合方式,确实使庙会文化的内容发生着新的审美转变,也为我国文化改革提供了一个小小的灵感。
综上,可以发现,起源于宗庙制度的庙会发展到后来职能越来越复杂化、多元化。
当我国经济基础达到一定程度时,势必使庙会中的民间文化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不断发生着重要的变化。
以至于有部分学者将庙会和庙市混淆(发源于庙会但不等于庙会的庙市状况在此不再赘述。
),但需要明确,虽然信仰的功能越来越多地被商业、科学、文学为背景的现代审美机制所冲击,但其本质精神——大众劳动人民向神灵,最后发展到向自己宣泄平日劳作时消极的情绪,以更好更融洽的与社会融合,达到自己和外界的大美境界永远存在,而且永远不应该被扭曲和改变。
今天,很多民俗学家在庙会等民俗的发展中都有意无意地回避了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大都反对政府参与庙会文化,保护民间文化原生态。
而曾经在历史上特色鲜明的云南大理三月节却是因为地方政府积极采取了措施,解决了因为庙会民间原生态而引发的尖锐问题,使得其起死回生、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