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数据结构的课程设计

数据结构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线性表、树、图等常见数据结构的特点与应用场景。
2. 学会分析不同数据结构的存储方式和操作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 掌握排序和查找算法的基本原理,了解其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数据结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编程能力。
2. 能够运用排序和查找算法,优化程序性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 能够运用数据结构知识,分析并解决复杂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据结构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主动探索和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其认识到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性,激发对计算机科学的热爱。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数据结构基本概念:介绍数据结构的概念、作用和分类,重点讲解线性结构(线性表、栈、队列)和非线性结构(树、图)的特点。
2. 线性表:讲解线性表的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结构,以及相关操作(插入、删除、查找等)。
3. 栈和队列:介绍栈和队列的应用场景、存储结构及相关操作。
4. 树和二叉树:讲解树的定义、性质、存储结构,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及线索二叉树。
5. 图:介绍图的定义、存储结构(邻接矩阵和邻接表)、图的遍历算法(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
6. 排序算法:讲解常见排序算法(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等)的原理、实现及性能分析。
7. 查找算法:介绍线性查找、二分查找等查找算法的原理及实现。
数据结构(JAVA)课程设计

数据结构(JAVA)课程设计数据结构(JAVA)课程设计一、项目背景和目的1.1 项目背景这个课程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据结构的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实际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
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基于JAVA的数据结构,帮助学生加深对数据结构的理解。
1.2 项目目的通过完成这个项目,学生将能够:- 熟悉和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掌握JAVA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使用方法- 设计和实现一个完整的数据结构,包括各种基本操作和功能- 加深学生对数据结构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项目需求和功能2.1 项目需求本项目需要实现一个基于JAVA的数据结构,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需求:- 实现各种基本数据结构,如栈、队列、链表、树等- 提供基本的操作和功能,如插入、删除、查找、排序等- 可以处理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如整数、字符、字符串等- 可以实现数据结构的可视化和交互功能- 提供良好的使用界面和用户体验2.2 功能划分根据项目需求,可以将功能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基本数据结构的实现:栈、队列、链表、树等- 数据结构的基本操作和功能:插入、删除、查找、排序等- 数据类型的处理:整数、字符、字符串等- 可视化和交互功能的实现- 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的设计三、项目实现和设计3.1 数据结构的实现在这一部分,需要具体实现各种基本的数据结构,包括但不限于栈、队列、链表、树等。
可以根据不同的数据结构,选择合适的实现方式和算法。
3.2 基本操作和功能的实现在这一部分,需要实现数据结构的基本操作和功能,如插入、删除、查找、排序等。
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算法和方法。
3.3 数据类型的处理在这一部分,需要实现对不同类型数据的处理功能,如整数、字符、字符串等。
可以考虑使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设计合适的类和方法。
3.4 可视化和交互功能的实现在这一部分,需要实现数据结构的可视化和交互功能,可以考虑使用图形界面或者命令行界面,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5篇)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5篇)第一篇: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名称: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题目:设计五:二叉树的相关操作学生姓名: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日期: 2012 年 3 月 5 日课程设计任务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年级班一、设计题目设计五二叉树的相关操作二、主要内容建立二叉树,并对树进行相关操作。
三、具体要求1)利用完全二叉树的性质建立一棵二叉树。
(层数不小于4层)2)统计树叶子结点的个数。
3)求二叉树的深度。
4)能够输出用前序,中序,后序对二叉树进行遍历的遍历序列。
四、进度安排依照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时间为:2周。
本设计要求按照软件工程的基本过程完成设计。
建议将时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即系统包括哪些功能模块,每个模块的实现算法,并画出相应的流程图.同时编写相应的设计文档;第二阶段,根据流程图编写程序代码并调试,再将调试通过的各个子模块进行集成调试;第三阶段,归纳文档资料,按要求填写在《课程设计说明书》上,并参加答辩。
三个阶段时间分配的大概比例是:35: 45: 20。
五、完成后应上交的材料本课程设计要求按照学校有关规范的要求完成,在课程设计完成后需要提交的成果和有关文档资料包括课程设计的说明书,课程设计有关源程序及可运行程序(含运行环境)。
其中课程设计说明书的格式按学校规范(见附件),其内容不能过于简单,必须包括的内容有:1、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系统的总功能和各子模块的功能说明;2、课程设计有关算法的描述,并画出有关算法流程图;3、源程序中核心代码的说明。
4、本课程设计的个人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课程设计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2)你的创新和得意之处;(3)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设想;(4)本次课程设计的感想和心得体会。
5、源代码要求在关键的位置有注释,增加程序的可读性。
程序结构和变量等命名必须符合有关软件开发的技术规范(参见有关文献)。
大学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大学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线性表、树、图等常见数据结构的特点及其应用场景。
2. 学会分析不同数据结构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性能差异,能够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优化程序性能。
3. 掌握各类数据结构的存储表示方法,以及基本操作算法的实现。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设计和实现小型算法程序。
2. 培养学生运用递归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递归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3. 提高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和项目练习,熟练运用所学数据结构进行程序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积极探究数据结构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项目,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程序设计素养,遵循编程规范,注重代码质量和性能优化。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为后续算法分析、软件工程等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特点:大学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和算法知识,具备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为未来从事计算机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数据结构基本概念:介绍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应用场景,分析不同数据结构的特点。
- 教材章节:第1章 数据结构绪论- 内容列举: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抽象数据类型等。
2. 线性表:讲解线性表的定义、存储表示(顺序存储、链式存储),以及基本操作(插入、删除、查找等)。
- 教材章节:第2章 线性表- 内容列举:顺序表、链表、栈、队列等。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1. 引言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研究将数据组织和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掌握数据结构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本课程设计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应用各种常见的数据结构。
2. 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理解不同数据结构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掌握常见数据结构的实现原理和相关算法;- 能够灵活运用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程设计内容3.1 线性数据结构线性数据结构是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对一关系的数据结构,包括数组、链表、队列和栈等。
学生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编程实践来理解它们的概念和实现方法,例如使用数组实现队列和栈等。
3.2 树形数据结构树形数据结构是一种重要的非线性数据结构,包括二叉树、二叉搜索树、堆和哈希表等。
学生需要学习树的基本概念、遍历算法和相关实现方式,如平衡二叉树的调整和哈希函数的设计等。
3.3 图形数据结构图形数据结构是由节点和边组成的复杂数据结构,包括有向图和无向图等。
学生需要了解图的基本概念、图的遍历算法和最短路径算法等。
通过编程实践,学生可以实现常见的图算法,如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等。
4. 课程设计实践4.1 编程作业学生将通过完成一系列编程作业来应用所学的数据结构知识。
每个作业都与实际问题密切相关,例如实现一个通讯录管理系统,利用二叉搜索树实现一个字典等。
通过这些作业,学生将深入理解数据结构的应用和实现。
4.2 小组项目学生将分组进行一个小组项目,用于解决一个与数据结构相关的实际问题。
例如,通过利用图算法实现地图导航系统,或者使用哈希表进行文本搜索和替换等。
这些项目将要求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5. 课程设计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数据结构的掌握程度,将进行以下评估方式:- 编程作业的完成情况和代码质量;- 小组项目的展示和实际应用效果;-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考察。
数据结构刘畅课程设计

数据结构刘畅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线性表、栈、队列、树等常见数据结构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2. 学会分析不同数据结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效率,并能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进行问题求解。
3. 掌握排序和查找算法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算法优化程序性能。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数据结构知识,设计并实现小型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提高代码编写和调试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学会在项目中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据结构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2. 培养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保持耐心、细心的态度,勇于克服困难。
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认识到数据结构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数据结构刘畅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编程中灵活运用数据结构知识,为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目标,依据教材《数据结构》刘畅版,主要包括以下章节:1. 数据结构概述:介绍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分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 线性表、栈、队列:分析线性表的实现方式,讲解栈和队列的应用场景及操作方法。
- 树、二叉树:探讨树和二叉树的结构特点,掌握二叉树的遍历算法。
2. 算法设计与分析:学习算法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常见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 排序算法:学习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等常见排序算法,分析其优缺点。
- 查找算法:介绍顺序查找、二分查找等查找方法,并分析其效率。
3. 数据结构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程序设计与实现:培养学生编写结构清晰、高效运行的程序。
- 项目实践:分组进行项目实践,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目录及正文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目录及正文一、课程设计目的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通过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算法,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算法设计能力、程序编写能力和调试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设计要求1、学生需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2、课程设计应具有清晰的结构和良好的可读性,代码规范,注释详细。
3、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解决给定的问题,并对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进行分析。
4、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包括问题描述、算法设计、程序实现、测试结果和总结等内容。
三、课程设计题目1、图书管理系统实现图书的添加、删除、查询、修改等功能。
按照图书的分类、作者、书名等进行排序和查找。
2、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录入学生的成绩信息,包括学号、姓名、课程名称、成绩等。
计算学生的平均成绩、总成绩,并按照成绩进行排序。
3、公交线路查询系统建立公交线路的网络模型。
实现站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查询和换乘方案查询。
4、停车场管理系统模拟停车场的车辆进出管理。
计算停车费用,显示停车场的当前状态。
四、课程设计目录1、引言2、需求分析问题描述功能需求数据需求性能需求3、总体设计系统架构模块划分数据结构设计4、详细设计模块功能描述算法设计界面设计5、编码实现代码框架关键代码实现6、测试与调试测试用例测试结果调试过程7、总结课程设计的收获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对数据结构课程的进一步理解8、参考文献9、附录源程序代码五、正文内容(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程序的效率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际项目的开发,让学生将所学的数据结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需求分析1、问题描述以图书管理系统为例,系统需要对图书馆中的图书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图书的基本信息(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ISBN 号等)、图书的库存数量、借阅状态等。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数据结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中基础的数据组织、管理和处理方法,培养其运用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如下:1. 知识目标:(1)理解基本数据结构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如线性表、栈、队列、树、图等;(2)掌握常见算法的设计和分析方法,如排序、查找、递归、贪心、分治等;(3)了解数据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编译器等。
2. 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良好的编程实践能力;(2)掌握算法分析方法,能够评价算法优劣,进行算法优化;(3)能够运用数据结构进行问题建模,提高问题解决效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3)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认识到数据结构在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数据结构》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 线性表:- 线性表的定义、特点和基本操作;- 顺序存储结构、链式存储结构及其应用;- 线性表的相关算法,如插入、删除、查找等。
2. 栈和队列:- 栈和队列的定义、特点及基本操作;- 栈和队列的存储结构及其应用;- 栈和队列相关算法,如进制转换、括号匹配等。
3. 树和二叉树:- 树的定义、基本术语和性质;- 二叉树的定义、性质、存储结构及遍历算法;- 线索二叉树、哈夫曼树及其应用。
4. 图:- 图的定义、基本术语和存储结构;- 图的遍历算法,如深度优先搜索、广度优先搜索;- 最短路径、最小生成树等算法。
5. 排序和查找:- 常见排序算法,如冒泡、选择、插入、快速等;- 常见查找算法,如顺序、二分、哈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名称:专业:班级:设计人:目录1需求分析说明 (2)1.1 问题重述 (2)1.2测试数据 (3)1.2.1正常数据 (3)1.2.2边缘数据(易错数据) (4)2概要设计说明 (6)2.1 程序的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 (6)2.2数据的具体存储方式概述 (6)2.3用到的函数概述 (6)3详细设计说明 (8)3.1程序的流程图 (8)3.2程序的具体实现 (11)4调试分析 (13)4.1正常数据的测试 (13)4.2边缘数据的测试 (17)5课程设计总结 (22)1需求分析说明1.1 问题重述要求采用一定的数据结构表示出学校的校园景点平面图,并且能够回答有关景点信息的查询、浏览路径的选择等问题。
具体要求如下:程序输入的第一行应为数据的组数。
每组数据的第一行为3个整数placeNum、pathNum、operatorNum,分别对应校园景点的数量、景点间道路的数量、查询请求数量。
随后的一行为景点编号从1开始的placeNum个100以内的整数,依次代表每个景点的好玩度。
之后又有pathNum行,每行有3个整数,依次代表起始景点、终止景点、景点路径长度。
最后又operatorNum行,每行有一个整数代表操作数。
如果操作数为0,则继续输入一个景点place和要增加的好玩度addfavor,代表将place景点和与该景点直接连通的好玩度提高addfavor。
如果操作数为1,则继续输入一个景点place,代表查询景点place 的好玩度。
如果操作数为2,则继续输入一个起始景点startPlace、终止景点endPlace、道路长度weight,代表在startPlace、endPlace之间建立一条长度为weight的直接通路。
如果操作数为3,则继续输入一个起始景点startPlace、终止景点endPlace,代表查询startPlace、endPlace之间的最短道路距离。
如果两景点间不连通则输出”No such path.”。
以上每次查询操作都输出一行。
1.2测试数据1.2.1正常数据第一组:15 3 575 34 22 83 771 3 404 5 95 2 521 50 4 23 1 42 3 5 773 1 4第二组:14 4 666 42 87 691 2 111 3 234 2 93 4 191 30 1 101 33 1 43 2 31 41.2.2边缘数据(易错数据)第一组:14 3 410 20 30 401 2 101 3 201 2 203 1 22 13 303 1 33 1 4第二组:13 1 510 20 301 2 101 12 23 203 1 30 1 101 32概要设计说明2.1 程序的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题目要求表示出学校的校园景点平面图,因此在逻辑结构上我们可以用图来表示。
又因为景点与景点之间的道路有长度信息,所以我们用图中的无向网作为数据结构。
无向网中的顶点表示各景点,其中存有景点的编号等信息,网中的边表示景点之间的道路,其中可以存放道路的信息。
在存储结构上我们可以采用图的邻接矩阵和邻接表。
由于之后题目要求可以查询某景点到另一景点的最短路径。
因此我们采用图的邻接矩阵作为存储结构。
2.2数据的具体存储方式概述定义结构体AMGraph用于储存景点数目、各景点的关系及道路长度,内部有邻接矩阵、int类型的变量VexNum代表顶点数目。
int类型数组favorNum用于存储每个景点的游客好玩度。
int 类型二维数组favorMatrix用于标记存储景点录入完成后的直接连通的景点。
2.3用到的函数概述void InitMatrix(AMGraph &G){...}:图的初始化函数,将图的邻接矩阵初始化,主对角线元素全部为0,其他元素全部为MaxInt。
void ShortPath_Floyd(AMGraph &G,int startPlace, int endPlace){...}:部分弗洛伊德函数,形参有需要查询最短路径的图和起始景点,终止景点。
作用为单独对某些增加的道路所连的两景点实现部分弗洛伊德算法,将弗洛伊德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由O(n3)变为O(n2)。
该函数的思想如下:因为所有景点间只有两个景点的道路长度发生了变化,而起始景点startPlace到其他景点的道路长度没有变化且终止景点endPlace到其他景点的道路长度没有变化。
所以只有其他景点通过startPlace或者endPlace到达别的景点的最短路径发生了变化。
因此我们就可以把原弗洛伊德算法里的三个循环变量去掉一个中间变量,将其替换为startPlace和endPlace。
函数也就变成了最外层循环控制起点,内层循环控制终点的嵌套二层for循环。
3详细设计说明3.1程序的流程图3.2程序的具体实现程序开始后,首先输入数据组数caseNum。
caseNum不减为0则开始以下循环,否则结束程序。
①输入景点数placeNum、道路数pathNum、操作数operNum。
②初始化favorNum、favorMatrix,调用初始化图的函数。
③循环placeNum次输入各景点的好玩度。
④循环pathNum次输入起始景点、终止景点、道路长度。
判断如果图中已经存在比该长度小的道路长度则继续输入,否则并将其存入图G中。
⑤循环operNum次输入操作数operatorNum,执行以下判断。
Ⅰ.如果operatorNum = 0则输入景点place、要增加的好感度addFavor。
先将place自己的好感度增加addFavor。
favorNum[place] +=addFavor;循环placeNum次,判断favorMatrix里从place到各景点是否是直接连通的。
如果是连通的,favorNum里直接连通的景点的好玩度都加addFavor。
否则继续判断下一个景点。
Ⅱ.如果operatorNum = 1则输入景点place。
输出该景点的好感度favorNum[place]。
Ⅲ.如果operatorNum = 2则输入起始景点startPlace、终止景点endPlace、道路长度weight。
判断如果图中已经存在比该长度小的道路长度则继续,否则并将其存入图G中。
调用部分弗洛伊德函数,单独计算修改后的最短路径。
判断图的邻接矩阵arcs[startPlace][endPlace]是否为0或者为MaxInt。
若是,则输出No such path.否则,输出最短路径。
Ⅳ.如果operatorNum = 3则输入起始景点startPlace、终止景点endPlace,判断更新最短路径标志flag是否为1。
如果为1,则调用部分弗洛伊德函数。
令flag=0。
否则继续执行。
判断图的邻接矩阵arcs[startPlace][endPlace]是否为0或者为MaxInt。
若是,则输出No such path.否则,输出最短路径。
4调试分析4.1正常数据的测试第一组输入:15 3 575 34 22 83 771 3 404 5 95 2 521 50 4 23 1 42 3 5 773 1 4输出:Case #1:5 : 77No such path.1 -> 4 : 126分析:输入为1组数据。
一共5个景点,景点间共3条道路,有5次查询请求。
从1景点到5景点的好玩度依次是75 34 22 83 77。
景点1到3的道路长度为40,景点4到5的道路长度为9,景点5到2的道路长度为52。
操作数为1,输入为景点5。
代表查询景点5的好玩度,输出5的好玩度为77。
操作数为0,输入为景点4,需增加的好玩度为2。
代表4和与4直接连通的景点好玩度都增加2。
所以4和5的好玩度分别增加为85、79。
操作数为3,输入起始景点1、终止景点4。
代表查询景点1到4的最短路径。
所以输出”No such path.”。
操作数为2,输入起始景点3、终止景点5、道路长度77。
代表在景点3和5之间新建长度为77的通路。
操作数为3,输入起始景点1、终止景点4。
代表查询景点1到4的最短路径。
因为上面新建了一条道路,导致1和4连通。
所以输出最短路径126。
第二组输入:14 4 666 42 87 691 2 111 3 234 2 93 4 191 30 1 101 33 1 43 2 31 4输出:3 : 873 : 971 -> 4 : 202 ->3 :284 :69分析:输入为1组数据。
一共4个景点,景点间共4条道路,有6次查询请求。
从1景点到4景点的好玩度依次是66 42 87 69。
景点1到2的道路长度为11,景点1到3的道路长度为23,景点4到2的道路长度为9,景点3到4的道路长度为19。
操作数为1,输入为景点3。
代表查询景点3的好玩度,输出3的好玩度为87。
操作数为0,输入为景点1,需增加的好玩度为10。
代表1和与1直接连通的景点好玩度都增加10。
所以1、2和3的好玩度分别增加为76、52、97。
操作数为1,输入为景点3。
代表查询景点3的好玩度,输出3的好玩度为97。
操作数为3,输入起始景点1、终止景点4。
代表查询景点1到4的最短路径。
所以输出最短路径20。
操作数为3,输入起始景点2、终止景点3。
代表查询景点2到3的最短路径。
所以输出最短路径28。
操作数为1,输入为景点4。
代表查询景点4的好玩度,输出4的好玩度为69。
4.2边缘数据的测试第一组输入:14 3 410 20 30 401 2 101 3 201 2 203 1 22 13 303 1 33 1 4输出:1 ->2 : 10 1 ->3 : 20 No such path.分析:输入为1组数据。
一共4个景点,景点间共3条道路,有4次查询请求。
从1景点到4景点的好玩度依次是10 20 30 40。
景点1到2的道路长度为10,景点1到3的道路长度为20,景点1到2间还有1条长度为20的道路。
注意在计算最短路径时应用10计算,长路径不能覆盖短路径。
操作数为3,输入起始景点1、终止景点2。
代表查询景点1到2的最短路径。
所以输出最短路径10。
操作数为2,输入起始景点1、终止景点3、道路长度30。
代表在景点1和3之间新建长度为30的通路。
但由于1和3之间已经有长度为20的道路了,所以在计算最短路径时应用20计算。
操作数为3,输入起始景点1、终止景点4。
代表查询景点1到4的最短路径。
所以输出“No such path.”。
第二组:输入:13 1 510 20 301 2 101 12 23 203 1 30 1 101 3输出:1 : 101 -> 3 : 30 3 : 30分析:输入为1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