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训练监控与评价的指标

合集下载

运用sEMG常用指标评价骨骼肌运动强度

运用sEMG常用指标评价骨骼肌运动强度
湖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王奎
L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GO
运用sEMG常用指标评价骨骼肌运动 常用指标评价骨骼肌运动 运用 强度的研究
选题依据
立项背景与意义 对运动强度的监控是训练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用指标的缺陷:
• 血乳酸:创伤性和间断性 • 心率:心理因素和机体水代谢状态 • 摄氧量:步骤繁琐、费用昂贵、携带不便
表面肌电图(sEMG)
选题依据
国内外研究概况
表面肌电信号(sEMG) 肌肉状态评估、运动能力监控、疲劳的评定与恢复、 运动技术和方法的效果鉴定等方面 肌电信号指标主要包括时间域指标(iEMG、RMS等) 频率域指标(MDF、MNF等)和时频分析指标(iMNF 、iMDF)3种 时域指标:EMGFT与通气阈、iEMG的相对量( %iEMGmax)变化与通气变化、RMS在VT和OBLA、 EMGFT与VT2
• • • • • 各种技术动作都需要肌肉的收缩才能完成 监测肌肉的工作状态是监控训练的重要手段 研究力的产生和运动的生理机制的重点 无线传输方式在信号采集中的应用 信号分析技术的发展
选题依据
研究目的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神经肌电的基本原理,运 用肌电图常用指标包括积分肌电(iEMG)、均方根振 幅(RMS)、瞬时功率频率(iMDF)、瞬时中值频率 (iMNF)来监控训练过程中的运动强度,通过参与运 动的肌肉自身的表现来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情况,为教 练员合理安排训练强度提供指导作用。 本研究希望应用这项技术开展sEMG对运动训练监控的 实践,为sEMG在体育科学中对训练强度的判定、训练 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应用提供依据,有利于肌电图在体 育科学中推广应用,提高其实用价值

运动员机能评定

运动员机能评定

2.1磷酸原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
磷酸原供能能力的生化评定主要是测定全身肌肉 中ATP和CP的含量以及ATP酶、CK等的活性。直 接测定肌肉中的ATP、CP的方法虽多,如肌肉活 检法、核磁共振法等。但由于或是方法复杂、或 是经费昂贵、或是运动员难接受,故较少用。目 前,评定磷酸原供能系统的常见方法是尿肌酐系 数测定、定量负荷法、30m冲刺法等间接方法。
1.6血清睾酮
睾酮为雄性激素中的一种。由于它具有增强合成代 谢的功能,故与运动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
睾酮在耐力性运动项目评价运动员的训练量。对于 负荷量的反应非常敏感和准确。
雄激素是含有19个碳原子的类固醇激素的总称,人 体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有三种分泌型雌激素:睾酮、 雄烯睾酮和去氢二雄酮,睾酮活性最高。男子由睾 丸间质细胞分泌,女子由肾上腺皮质网状带、卵巢 的基质细胞分泌。
• 尿蛋白测定时间选择:
1、一次激烈运动后,尿蛋白排泄量在训练课后15min 后达到最高。应在运动后15min取尿测试。
2、训练后4h或次日晨可以再测一次蛋白尿。评价恢复 情况。
3、测试时应结合尿液比重进行分析。
4、寒冷天气、精神集中、情绪激动都会影响结果。
1.4血红蛋白
• 血红蛋白也称血色素,其主要功能是作为红 细胞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的载体,又有 维持体液酸碱平衡的作用,故能直接影响体 内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从而影响人体的身 体机能及运动能力。血红蛋白与运动负荷关 系密切,大运动负荷,血红蛋白下降。因此, 血红蛋白也可作为评定运动负荷的一个生化 指标。
• 应用血尿素评定运动量,除看运动前后血尿素变化值 外,还应结合血尿素的疲劳阈值。金特曼研究报道, 清晨空腹安静时血尿素达50mg% (8.83mmol/L)时为过 度训练,林文弢等研究发现,当运动员安静血尿素值 为7.5-8mmol/L已达过度疲劳。所以,当运动后血尿 素达到或超过8mmol/L时,又比运动前升高约 2mmol/L左右,则可认为运动量大。

运动训练科学监控110324课件

运动训练科学监控110324课件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原理
脂肪有氧代谢是安静状态和低强度运动状态下主要的能量来源,参 与的物质主要包括不同碳链长度的脂肪酸,主要是软脂酸 (16C)、硬脂 酸(18C)和油酸(18C)等,这些脂肪酸主要储备在肌细胞内、肌间结缔组 织、皮下、内脏周围和大网膜等处,肌细胞内的脂肪酸可以直接动用, 肌组织以外的则以脂肪酸的形式进入血液循环,转运到各个组织氧化供 能。从储存能量的总量来说,脂肪代谢供能可以满足任何耐力运动的能 量需要,但由于其氧化供能需要糖的参与,并且其供能最大功率输出只 有糖有氧代谢的一半,因此在耐力训练中,脂肪参与供能的数量还是比 较有限的。
有氧供能与糖酵解供能差异的比较 糖酵解供能 有氧氧化供能
代谢过程发生的部位
C6H12O6 代谢尾产物 生成ATP的速率 尾产物的清除
胞浆内
2ATP HL 2×a 糖异生、在脏和骨骼肌
胞浆、线粒体内
36 or 38 ATP CO2 a 肺和肾脏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原理
糖有氧代谢参的物质和糖酵解一样主要包括葡萄 糖和糖原,氧化过程分三个阶段:丙酮酸生成、内酮 酸氧化、三羧酸循环 (氧化磷酸化)。整个反应有三十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原理
如果主要发展三磷酸腺苷(ATP)快速分解和磷酸肌酸(CP)无氧 再合成的能力,只有进行肌肉最高强度工作,持续运动时间不超
过6-8 s,最适宜距离为30-60m,最长不超过80m,间歇30- 60s,训
练效果比较好。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原理
参与糖酵解供能的物质主要包括糖原和葡萄糖,参与反应的酶很多,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原理
不同代谢对运动中机体能量供应:
磷酸原供能 无氧代谢供能 糖酵解供能 有氧代谢供能

深度学习技术模型训练过程监控与调优

深度学习技术模型训练过程监控与调优

深度学习技术模型训练过程监控与调优在深度学习领域中,模型训练是一个耗时且资源密集的过程。

为了提高训练效果和效率,监控和调优模型训练过程是至关重要的步骤。

本文将就深度学习技术模型训练过程的监控和调优进行详细阐述。

一、监控模型训练过程1. 数据监控在深度学习的模型训练过程中,数据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通过监控数据的质量和数量,我们可以确保模型训练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因此,获取训练数据的统计信息是必要的。

可以通过查看数据的分布情况、标签分布情况以及数据样本的类别平衡性来对数据进行监控。

2. 损失函数监控损失函数是衡量模型训练效果的重要指标。

通过实时跟踪损失函数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了解模型在训练过程中的优化情况。

通常,随着训练迭代的进行,损失函数应该逐渐减小。

如果损失函数的下降速度较慢或者产生震荡,可能意味着需要调整模型的学习率或者改变训练数据的分布。

3. 准确率监控除了损失函数,准确率也是评估模型训练效果的重要指标。

通过监控准确率的变化,我们可以判断模型在不同训练阶段的学习能力和泛化能力。

通常,准确率应该随着训练的进行逐渐提高。

如果准确率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的提升,可能需要考虑增加模型的复杂度或者改进数据预处理的方法。

4. 内存和计算资源监控深度学习模型训练通常需要大量的内存和计算资源。

如果在训练过程中出现内存溢出或者计算资源不足的情况,训练过程可能会终止或者变得非常缓慢。

因此,监控内存和计算资源的使用情况是必要的。

可以使用系统监控工具来实时监测内存和计算资源的占用情况,并及时调整模型的规模或者调整计算资源的分配策略。

二、调优模型训练过程1. 学习率调整学习率是深度学习模型训练中的一个重要超参数,它控制了模型参数在每次更新中的调整程度。

如果学习率设置得过高,可能导致模型无法收敛;如果学习率设置得过低,可能导致模型收敛速度过慢。

因此,合理调整学习率是优化模型训练过程的关键。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学习率衰减,即随着训练的进行逐渐减小学习率的大小。

运动员选材资料

运动员选材资料

训练监控的常用生理生化指标⏹机体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会在体液中产生相应的代谢产物,而测定不同训练前,中,后的某些生理指标和血液,尿液等体液的某些生化成分,可以间接地揭示人体运动时对机体的刺激程度和运动时物质能量代谢的特点和规律,反映机体对训练的适应状况,为实现科学的训练监控提供可能.⏹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训练监控主要包括对训练负荷的监控和对训练方法的监控,而对训练负荷的监控又分为对负荷强度的监控和对负荷量度的监控.训练负荷强度和训⏹练负荷量是运动训练中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有一定的量就有一定的强度,反之,有一定强度的练习就有一定的量,有机体能够承载较小强度的较大的量,也能够承载较大强度的较小的量,量的增加能为强度的提高打好基础,强度的提高又可为量的增加创造有利条件,量和强度这两个因素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但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所有在训练监控中使用的生理生化指标都难免受到训练负荷量和训练负荷强度的共同影响,难以把这两者的影响完全割裂开来分别分析,之所以能够把这些指标分为反映训练负荷强度和反映训练负荷量的指标,也是根据两者对人体产生的刺激不同而引起人体出现的反应不同,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将能够最大限度体现这⏹种不同的指标筛选出来,尽量真实而独立地量化训练负荷量与训练负荷强度对人体的刺激程度.而有些指标,如血红蛋白,尿蛋白等受到训练负荷强度和训练负荷量两个因素的影响都较大,因此,在训练监控实践中,只能根据训练实际完成情况来区分哪个因素影响更为主要,在实际应用中,这样的指标不能单独作为评价训练负荷强度和训练负荷量的有效指标,而是要进行多项指标的综合测试与综合分析.目前常用训练监控的生理生化指标用“心率”指标进行训练监控时需要注意哪些基本问题⏹心率(Heart Rate, HR)是反映心脏承受负荷大小的常用指标.运动开始后,在一定的范围内,心率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升高,并且心率与运动强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相关,因此,心率是监控训练强度的有效指标.例如,在举重训练中,抓举,挺举重量与心率变化呈正相关.随着杠铃重量的增加,心率加快,杠铃重量在最大重量的35%~45%时,心率达到140~150b/min(次/分),在练习重量增加到60%~85%最大重量时,心率增加缓慢,在160b/min左右,当练习重量增加到85%以上时,心率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在极限重量时,心率达到峰值(表).另外,当杠铃重量相同时,练习次数增加,心率加快;练习组数增加,心率则基本保持不变.⏹虽然心率是随着运动强度变化而变化的,但是当以同样的强度持续运动超过2~10分钟后,心率就处在一个稳定状态,且在短暂的强度改变后不会有明显的变化,这是由人体的一种生理惰性现象造成的.⏹最高心率出现在放松调整后20秒左右,最高心率持续时间一般为15~25秒,这就是心率的惰性现象.⏹因此,评定运动强度时往往需要根据项目和运动强度的特点,尽可能测定到最高的心率.⏹常用的心率指标有:晨脉,安静心率,运动心率(运动后即刻值),最大心率,恢复心率(运动后在一定时间内心率的恢复值)及心率储备等指标.⏹运动后心率会急速下降而造成较大的误差,所以运动后心率最好用10次计数法,即在运动员运动后即刻用秒表计数10次心率的耗时.血红蛋白指标开展训练监控时应注意哪些基本问题血红蛋白是血液中携带氧和运输二氧化碳的蛋白质,这个指标过去主要用于诊断运动员贫血,而很少被用作强度评价指标。

篮球运动员训练负荷及训练疲劳生化指标监控-文档

篮球运动员训练负荷及训练疲劳生化指标监控-文档

篮球运动员训练负荷及训练疲劳生化指标监控1训练比赛中的负荷监控指标1.1血乳酸乳酸是人体供能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中间产物,既是糖酵解的产物,又是有氧代谢氧化的底物,还可以经糖异生途径转变成糖。

运动时乳酸主要在骨骼肌中生成,然后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

篮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最激烈的对抗常常出现在比赛中,因而测试队员在训练中的血乳酸值,对平时训练强度的安排和掌握具有指导意义。

训练中运动员血乳酸升高到一定程度后技术稳定性下降,成功率下降,表现在投篮命中率上尤其明显。

1.2血尿素运动员安静时血尿素浓度偏高,为5.5-7mmol/L,原因是受训练的影响,体内蛋白质代谢旺盛。

运动中血尿素浓度升高一般出现在运动后30分钟,绝大多数出现在40-60分钟左右。

在以周划分的小周期训练中,小周期中或结束后晨血尿素出现明显升高,休息日后恢复到前一周的正常水平或略有升高,即为训练负荷合理;小周期中晨血尿素保持在正常水平或只是略有升高,即为训练负荷不足;休息日后出现周一晨的血尿素没有恢复,甚至升高,提示负荷可能过大,这周的训练安排就要多加注意;如下一周的血尿素仍出现这种异常,就需慎重对待,调整训练计划。

在篮球训练应用中,训练后血尿素值增幅较小、恢复也快的运动员,能承受大负荷量的训练;而增幅大且不易恢复的运动员难以承受大负荷量的训练。

1.3血红蛋白血红蛋白(Hb)俗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又有维持血液酸碱平衡和恒定pH 值的作用,故直接影响人体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尤其对耐力素质更为重要。

根据训练中和比赛前测定的Hb浓度,了解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并调整训练计划,防止过度训练和运动性血红蛋白低下的发生。

如果运动员血红蛋白值持续下降超过10%以上,就应调整训练负荷或采取其他针对性措施。

当运动员机能状态较好、身体对运动负荷适应时,血红蛋白值较高,训练和比赛可出现较好的运动成绩。

2训练比赛后的负荷监控指标2.1脉搏脉搏多用于测定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情况。

常用训练监控生理生化指标

常用训练监控生理生化指标
阶段性机能状况评估
短期内基础心率突然明显加快,提示运动员不能适应当前训练负荷,机能状态下降,如心率突然显著减慢,提示可能有疾病的存在。
血压
(BP)
阶段性机能状况评估
安静时血压升高20%左右,并持续两天以上时,可能是机能下降或过度疲劳的表现
运动时脉压差增加的程度比平时减少或出现梯型反应、午无休止音及运动过程中收缩压突然变化下降达20mmHg时,提示运动员机能状况较差
有免疫器官生成,受神经、内分泌、血清谷氨酰酶浓度等影响
反应时、两点辨别域、闪光融合频率、主观体力感觉等级等
一个训练日、一个阶段或一个周期运动员神经中枢疲劳情况
数值岁中枢神经疲劳程度升高而升高
运动后血糖水平下降、兴奋性神经递质减少、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增加等造成神经疲劳
注:EPO为促红细胞生成素;AMP为一磷酸腺苷;NK细胞为自然杀伤细胞;IgG、IgM、,IgA为免疫球蛋白
无氧功率
(WAT)
一个训练周期无氧训练效果
评价一个周期无氧训练方法和负荷安排合理性、有效性
由ATP—CP系统及糖无氧酵解系统做功能力决定
最大摄氧量
(VO2max)
一个训练周期无氧训练效果
评价一个周期无氧训练方法和负荷安排合理性、有效性
由心肺的痒转运、肌肉有氧代谢做功能力等决定
无氧阈
(AT)
一个训练周期无氧训练效果
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最后终代谢产物
尿蛋白
(UPro)
一堂训练课或一个训练日的训练负荷
课后测定既能够反应训练负荷强度,也能够反映负荷量,需结合训练目的、方法,并结合训练成绩来评价;测定次日恢复值可评定机体的恢复状况,连续测定恢复期值可以监测一个小周期训练负荷的变化
肾小球滤过率升高、肾小管回吸收率下降及分泌物增加

最大摄氧量在赛艇项目应用的综述

最大摄氧量在赛艇项目应用的综述

2016年(第6卷)第31期体育大视野最大摄氧量是运动生理学和体育界公认的可以对人体机能、运动水平进行体质评估的重要依据,并且在运动训练监控研究中常作为评定运动员心肺机能,和监控训练方法之间效果比较的一项科学的量化指标。

国内学者对青少年最大摄氧量关注较早,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评价标准体系还尚未建立。

我国直接测定最大摄氧量一般采用试验法,如,跑台实验和功率自行车等,这些方法需要比较复杂的试验条件,这些试验要求对试验中呼出的气体进行分析,并且在实验进行中逐渐增加受试者的负荷进行力竭运动,优秀赛艇运动员的体能可以按照实验要求完成力竭运动,因为力竭运动往往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且许多学者通过证实,以功率自行车做负荷不能十分准确地测定出最大摄氧量等指标,因而在研究最大摄影量和其他指标之间的关系就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1 最大摄氧量定义最大摄氧量是人体进行有大量肌群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摄取的氧气量。

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

它是反映机体氧运输系统的工作能力,也是人体在极量运动负荷时心肺功能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可以反映人体在极量负荷时心肺功能储备能力和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最大摄氧量在生理和运动医学中广泛的应用。

最大摄氧量的表示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值和相对值。

绝对值用L/min表示,表示整个机体在单位时间内(每分钟)所吸收的最大氧量。

由于需氧量与体重成正比关系,而身高、体重存在个体差异,因此,用绝对值进行个体间的横向比较是不适宜的(mL/kg ·min)1.1 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有很多,运动形式不同,限制的因素也不同。

心肺系统是人体在完成全身运动时最大摄氧量最大的限制因素,而肌外周氧扩散梯度及线粒体容量是人体肌肉在完成局部动作或单侧肢体运动时起主要限制作用的因素。

根据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最大摄氧量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训练监控与评价的指标一、生理学指标:1)心率(HR):是评定运动性疲劳最简易的指标,一般常用基础心率、运动后即刻心率和恢复期心率对疲劳进行评价。

①基础心率(晨脉):基础心率是基础状态下的心率,即清晨、清醒、起床前、静卧时的心率,一般用脉搏表示,机体机能正常时基础心率相对稳定。

大运动负荷训练后,若经一夜的休息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5-10次/分以上,则认为有疲劳累积现象,若续几天持续增加,则应调整运动负荷。

在选用基础心率作为评定疲劳指标时,应排除惊吓、恶梦、睡眠等其它因素的影响。

②运动中心率:可采用遥测心率方法测定运动中的心率变化,或用运动后即刻心率代替运动中的心率。

按照训练-适应理论,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完成同样运动负荷时,运动中心率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若一段时期内从事同样强度的定量负荷,运动中心率增加,则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佳。

③运动后心率恢复:运动后心率包括运动后即刻心率和恢复期心率.恢复期心率下降越快,恢复时间越短,心血管机能越好·相同运动负荷后,运动员心率恢复加快,提示运动员对训练负荷适应或机能状况良好。

运动后心率的恢复速度和程度,可衡量运动员对训练负荷的适应水平或者身体机能状况。

运动后心率一般从第2分钟开始测6s、10s或30s的心率,用于观察运动员对运动负荷和训练强度的反应和恢复情况。

通过对运动后心率的观测运用,以探求运动员取得最大化训练效果的适宜运动负荷。

2)测定肌力评价疲劳指标测定方法测定方法背肌力与握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

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

力呼吸肌耐力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歇30秒。

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

3)测定神经系统机能判断疲劳①膝跳反射阈值:随着疲劳的增加,膝跳反射的敏感性发生变化,引起膝跳反射所需的叩击力量增加。

因此,可根据运动前后膝跳反射的敏感性评价疲劳。

②反应时:反应时是指刺激信号(光、声音等)出现后机体迅速做出反应的最短时间,分为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疲劳时反应时明显延长,特别是选择反应时延长更明显,表明大脑皮层分析机能下降。

③血压体位反射:测定心血管系统调节机能(植物神经)。

受试者坐位静息5分钟后,测安静时血压,随即仰卧3分钟,然后将受试者扶成坐姿(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立即测血压,每30秒测一次,共测2分钟。

若2分钟以内完全恢复,说明没有疲劳,恢复一半以上为轻度疲劳,完全不能恢复为重度疲劳。

4)测试感觉机能评价疲劳①皮肤空间阈: 皮肤空间阈,也称两点阈,是指能引起皮肤产生两点感觉的两刺激间的最小距离。

运动后皮肤空间阈较安静时增加1.5-2倍为轻度疲劳, 2倍以上为重度疲劳。

②闪光融合频率: 受试者坐位,注视频率仪的光源,直到将光调至明显断续闪光融合频率为止,即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测三次取平均值。

轻度疲劳时约减少1.0-3.9Hz;中度疲劳时约减少4.0-7.9Hz;重度疲劳时减少8Hz以上。

5)用生物电评价疲劳①心电图:疲劳时,S-T段下移,T波倒置。

②肌电图:疲劳时肌电振幅增大,频率降低,电机械延迟(EMD)延长等。

③脑电图:疲劳时由于神经元抑制过程发展,可表现为慢波成分的增加。

6)主观感觉判断疲劳(心理指标): 锻炼者在运动过程中根据RPE表指出自我感觉的等级,以此来判断疲劳程度。

若用RPE的等级数值乘以l0,相应的得数就是完成这种负荷的心率。

二、生化指标1、血液(1)血乳酸糖酵解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代谢方式。

在肌肉收缩初始和剧烈收缩时,因氧供应有限,糖酵解速率加强,由于氧供应不足,糖酵解的终产物乳酸也大量增加,乳酸的增加使肌肉中H浓度上升,PH值下降,进而引起一系列生化变化,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原因。

而疲劳的程度取决于乳酸在肌肉中的堆积量。

但在随着乳酸的不断堆积、肌肉活动过程的进行,乳酸的消除过程也在进行,所以乳酸的消除速度是评定肌肉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

在正常情况下乳酸的消除代谢途径有三条:1)在骨胳肌、心肌等组织中氧化成CO2与H2O;2)在肝脏和骨胳肌内经糖异生途径转变成葡萄糖;3)在肝内合成脂肪酸、丙酮酸等其他物质。

这三个途径在消除乳酸的同时与有氧代谢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提高肌肉中剧烈运动时有氧氧化在能量代谢中所占比例,将使糖酵解过程中产生的乳酸不容易在肌肉中积累,从而可延缓疲劳的发生。

而有氧代谢能力的加强还可以使肌肉活动停止后过多的乳酸能够迅速被消除,这意味着能够较快消除疲劳。

因此,可通过测定运动前后不同时期血乳酸的含量来了解乳酸的代谢情况,对肌肉的疲劳程度及恢复情况作出评价。

(1)评定有氧运动能力:我们把个体在渐增负荷中乳酸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

乳酸阈是反映骨骼肌代谢水平和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其可通过多级负荷实验和两点法做出的血乳酸-速度曲线来评定运动员所具有的有氧能力,当血乳酸达到4mmol/L时所对应的速度越高,说明有氧能力越强。

另外,通过同等条件的第二次测试,在记录成绩的同时,检查血乳酸的变化,如果4mmol/L时所对应的速度提高了,说明该运动员有氧能力也相应提高了;如果4mmol/L时所对应的速度下降了,说明该运动员有氧能力也相应下降了。

(2)评定无氧能力:①ATP-CP供能系统能力的评定(适宜于举重和田赛中的投跳项目):做功大而乳酸值低者,说明ATP-CP系统储备高,做功小乳酸值高,说明ATP-CP系统储备低;②糖酵解能力的评定:主要是测定最大血乳酸值,高水平运动员的血乳酸值越高,说明运动员机体耐受乳酸能力越高,糖酵解动员快,供能多,肌肉适于参与剧烈运动,即无氧能力较好;反之,最大乳酸能力较差,即无氧能力较差。

(2)血尿素当机体长时间不能通过糖、脂肪分解代谢得到足够的能量时,机体蛋白质与氨基酸分解代谢随之加强。

由于谷氨酸在谷氨酸脱氢酶作用下将氨基脱下形成游离氨,再经尿素循环生成尿素,使血中尿素含量增加,同时在激烈运动时体内核苷酸代谢也随之加强。

核苷酸以及核苷分解时都要脱下氨基而产生氨,再经尿素循环转变成尿素,这也使血尿素含量增高。

实验证明,当负荷使运动员血尿素含量超过8.3mol/l时,尽管运动员主观上还没有疲劳的感觉,但此时机体组织的肌肉蛋白质和酶都已开始分解而使机体受到损伤。

可见血尿素对于评价机体在体力负荷时的承受能力是一个非常灵敏的指标。

检测运动员在长时间运动时和恢复期的血尿素变化,可以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的供能和合成情况,以此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和疲劳程度。

血尿素变化与运动负荷量的关系较负荷强度更密切,当负荷量越大时,血尿素增加越明显,恢复也较慢。

(2)血清肌酸激酶血清肌酸激酶(CK)又称磷酸肌酸激酶(CPK),是短时间剧烈运动时能量补充和运动后ATP恢复的反应催化酶,与运动时和运动后能量平衡及转移有密切关系,CP + ADP =ATP + C 。

安静时,血清CK主要是由骨骼肌和心肌中CK 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清;正常值为,男:10~100U/L,女:10~60U/L。

运动时骨骼肌局部缺氧,代谢产物堆积,自由基增多,细胞膜损伤和通透性增加,肌细胞内的CK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运动后血清CK升高。

由于CK在血清中上升与细胞损伤有关,因此血清CK活性变化可作为评定肌肉承受刺激、骨骼肌微细损伤及适应与恢复的重要敏感指标,血清CK因此也是是评定疲劳程度和恢复过程的重要指标。

血清CK的变化受负荷强度的影响大于负荷量。

一般短时间极量强度运动后5~6小时血清CK升高,8~24小时达高峰,48小时后逐步恢复,负荷强度越大,恢复越慢。

运动员疲劳后,血清CK活性上升,在安静时可高达300~500U/L,但目前尚无量化评价标准。

使用血清CK做评价时,需做CK同工酶的测定,同时测定血清GOT和Mb(肌红蛋白),并同其它临床诊断相结合,以区别于心肌炎时血清CK的上升。

(3)血清睾酮/皮质醇比值睾酮有助于加速体内合成代谢,皮质醇可加速分解代谢。

测定恢复期血清睾酮/皮质醇比值,就可了解体内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平衡的状态。

比值高时,是合成代谢过程占优势;比值下降,是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机体仍处于消耗占主导地位的状态,疲劳不能有效恢复,长期会导致过度训练。

目前认为,此比值变化大于原值30%时是过度训练的警戒值。

2. 尿液(1)尿蛋白正常人在安静时尿中蛋白质含量甚微(日排出量<150mg,一般为2~8mg%),常规检验方法不能检出,故通常称为阴性。

运动能使尿中蛋白质排出量增加呈阳性,称为运动性尿蛋白。

运动性尿蛋白属于功能性尿蛋白,一般在24小时内可自行消失。

运动后尿中蛋白质的排泄量因机体机能状态、运动负荷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可根据运动后尿蛋白排泄量和组成成分来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或其适应情况。

1)评定一次训练课通过测定运动后尿蛋白的排泄量,可以用来评定一次训练课的运动量,特别是运动强度和运动员机能状态,为调整训练课的负荷、掌握运动员的机能状态提供参考。

运动后尿蛋白的个体差异较大,所以不宜在不同人之间用尿蛋白指标来比较其负荷量、训练水平和机能状态,但对同一个体在完成相近的运动负荷或相同项目比赛时,尿蛋白量相对比较稳定。

在大运动量训练后,尿蛋白排出量增多,4小时后或次日晨完全恢复到安静时水平,表明机体适应此负荷;如果次日晨尿蛋白不减少或反而增加时,要注意身体状态,适当减少运动量和强度。

同一个体在完成相同运动量时,尿蛋白相对稳定;当训练水平提高时,尿蛋白量减少。

2)评定一个训练周期尿蛋白还可以做为一个训练周期的监测指标,评价训练周期中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情况。

通过一个训练周期一同测定尿蛋白,其主要的变化有两中情况:(1)在训练周期初期,运动员对运动负荷不适应,表现为尿蛋白排泄增多;随着训练时间的延续,运动员对运动训练的负荷逐渐适应,尿蛋白排泄量逐渐减少。

(2)在整个训练周期中尿蛋白排泄量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甚至尿蛋白排泄量继续增加,则说明运动员或是对运动负荷始终没有产生适应,或是身体机能水平下降,此时应酌减运动强度或运动量。

(2)尿胆原尿胆原是血红蛋白分解的代谢产物。

在一般情况下,人每天由红细胞破坏而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约8克,经代谢约有终产物胆色素280毫克。

尿胆原排泄量与运动负荷、肝功能、肾功能及其肾小管腔的酸碱度等因素有关。

运动员在大运动负荷时,体内溶血增多,尿胆原排出量增加。

运动员血红蛋白下降,尿胆原增加时是机能水平下降的表现。

3. 唾液唾液pH值:由于长时间剧烈运动后,乳酸生成增多,血液pH值下降,使唾液PH值也下降,因此,测定唾液pH值可用于判断运动性疲劳。

三、心理学指标1. 主观感觉人体运动时的主观体力感觉与工作负荷、心功能、耗氧量、代谢产物堆积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运动时的自我体力感觉是判断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标志。

1962年瑞典生理学家冈奈尔.鲍格(Guenzel•Borg)制定了判断疲劳的主观用力感觉等级表(RPE),使原来粗略的疲劳定性分析变为较精确的半定量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