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的政策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政策分析及建议

著名职教专家马树超曾提出 “ 我国高职教育在 校企合作的实践 中面临着三大难题 :一是如何使校 企双方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 ,尚缺乏制度和法律 制约 ;二是如何使校企合作切实深入到教学和科研 领域 ,还缺乏具体 的方案和监控制度 ;三是如何使
十 二条 : “ 政府 主管 部 门 、行 业 组织 、企 业 、事 业
赵 锋
( 广州 番 禺职 业 技 术 学 院 高 职 教 育 研 究 所 ,广 东 广 州 5 1 1 4 8 3 )
摘
要 :当前校 企合作 政策 薄 弱、政 策有 效性 不足严 重制 约 了校 企 合作 工作 的开展 。本
文通 过 归纳梳 理分析 现 有的校 企合 作政 策 中存在 的 问题 ,提 出如 下 策略 方式 :亟 需制定
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 中受益 ,也缺乏具体的实施规
则”… 。校企合作实践中的三大难题都直接与校企合 作政策密切相关。梳理和分析上世纪 9 0 年代以来高 职院校校企合作政策 ,对于推进校企合作工作 ,提
升 高职 教育 办学 质量有 着重 要 的意义 。
法层面出台专门针对校企合作 内容的法律法规 。
设校 企合 作信 息 平 台和 支持基 金 ;建成 由第三 方机 构为主 导 。政府 、 学校 、企业 三方参
与 的校 企合作 政 策评价 与反馈 机 制 。 关键词 :高职 院校 ;校企合 作 ;政 策分析
中图 分 类 号 :G 7 1 9 . 2 0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 6 1 3 8 ( 2 0 1 3 ) 0 2 — 0 0 3 2 — 0 4 D 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6 1 3 8 . 2 0 1 3 . 0 2 . 0 0 8
我国高级教育分流政策分析

高级 教 育 分 流 相 关 政 策
去 向 ,另 一方 面 强调 了普通 教 育 与职 业教 育 的课 程 攀升 ,国民总收入从 l 0年的 1 l 9 9 7 3亿元增加到 8 8 衔 接 ,职业 课 程在 普 通 中学 的 渗透 实 质上 是 高 中教 2 0 0 9的 3 3 6 . 4 4 4 7亿元 ,2 0年增加 了 8 .%。 35 国 家经济 实力 不 断增 强 ,人 民生 活 水平 日益提 育 校 内分流 的一种形 式。 l 9 9 6年起施行 的 ( (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职 业 教 育 法 》 第 十 六 条 也 做 出 了 类 似 的规 高 ,在 丰 富 的物 质 需 求 得 到 满 足 的 同 时 ,人 们 也 在 不 。 定 , 即 普 通 中 学 可 以 因地 制 宜 地 开 设 职 业 教 育 的 课 断 地 追 求 精 神 需 求 的 满 足 ,教 育 成 为 国 民 消 费 的 主 程 , 或 者 根 据 实 际 需 要 适 当地 增 加 职 业 教 育 的 教 学 要 对 象 。 但 是 ,我 国 仍 然 处 于 社 会 主义 发展 的 初 级 阶 段 ,人 口多 ,底 子薄 ,人 口平均受 教育程度低于 中等 内容 。 19 6年的 ( 国教育事业 “ 9 ( 全 九五”计划和 2 l 收入 国家的平均水 平 ,有些产业 技术含量低下 、产品 0 0 年 发展 规划 的政策措施 中强调 ,要根据社会 需要举 质 量 和效 益不 高 ,这 与 劳动 力及 专 业 技术人 员 的整 办 ,努力提高 针对性和适 应性 ;进 一步研究高 等职业 体 素质较低有直接 关系。从 国际方 面来讲 ,世界 经济 教育 的 内涵和特 点 ,以现有高等学校 为基础 ,深入进 的全 球化趋 势 以及 经济 方式 的多 元 化决 定 了人 才培
民办职业教育困境破解的政策分析

自改 革 开 放 以来 。 特别是 2 0世 纪 9 0年 代 以 后, 在 国家 和 地 方 教育 政 策 的 积 极 鼓 励 之 下 . 我
国 民 办 职 业 教 育 获 得 了 一 定 的发 展 ,不 仅 在 外 生 有 8 6 0 . 6 4万 人 。 [ ] 这 一 现 状 是 我 国 对 民 办 职 延 规 模 上 得 到 扩 张 , 同 时 在 内 涵 质 量 上 也 有 了 业 教 育 政 策 不 断 调整 的发 展 结果 。可 见 , 我 国 民 提 升 。民 办 职 业 教 育 的 发 展 。 不 仅 能 有 效 缓 解 政 办 职 业 教 育 已 成 为 我 国 教 育 事 业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府 公 共 财 政 教 育 投 入 的压 力 ,还 扩 大 了 国 家 总 分 。 为 我 国经 济 发 展 培 养 了许 多实 用 性 人 才 。 在
广 东技 术 师范 学 院学 报 ( 社会 科学 ) 2 0 1 3年 第 1 1 期
J o u r n a l o f Gu a n g d o n g Po l y t e c h n i c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No . 1 1 , 2 0 1 3
民办职 业教 育 困境破 解 的政 策分 析
任 平, 代 晓 容
广州 5 1 0 6 6 5 ) ( 广 东技 术 师范 学 院教 育 学 院 , 广东
摘 要 : 民 办职 业教 育在 民 办职 业 学校 属性 、 责任 和 办学行 为 规 范 , 教 师身 份 认 同和待 遇 的落 实 , 招 生 区域和 政 策 的限制 , 资 金 困 难 等 困境 都 亟 待 破 解 。近 十 年 来 , 国 家 和 地 方 陆 续 颁 布 了许 多 关 于 民 办
分析新形势下高职招生工作的对策

分析新形势下高职招生工作的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一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招生工作的对策也日益受到重视。
下面就分析新形势下高职招生工作的对策进行深入探讨。
一、了解市场需求,精准定位专业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和变化。
高职院校在招生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实际情况精准定位专业方向。
通过市场调研和行业对接,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力求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密切关注政策变化,优化招生政策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在招生政策上也应不断优化和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要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变化,灵活调整招生政策,创新招生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报考高职院校。
三、加强宣传推广,提升知名度和吸引力高职院校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可以通过举办招生宣传活动、参加教育展览、开展校园开放日等方式,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专业优势等信息传达给学生和家长,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报考高职院校。
四、注重学科建设,提升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要注重学科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努力打造一流的教学团队和一流的教学资源。
积极引进优秀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大纲,开发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五、加强生源地招生,拓展招生渠道高职院校可以加强生源地招生工作,与各地教育部门合作,开展招生宣传活动,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吸引更多的本地学子报考高职院校。
还要拓展其他招生渠道,如招生代理、合作办学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高职院校。
六、建立资助体系,保障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高职院校要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为贫困学生提供资助和帮扶,保障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等方式,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鼓励更多的学生报考高职院校。
教育部高职专科院校设置标准2023

教育部高职专科院校设置标准2023教育部近日发布了高职专科院校设置标准,旨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职教育。
本文将介绍该标准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并讨论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专业设置与调整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职专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
根据标准,院校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和专业市场需求,合理确定、优化和精准设置专业。
同时,要加强专业方向调整,淘汰停办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专业,引入新兴专业,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师资队伍建设高职专科院校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新标准明确规定,院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技能素质和实践经验。
此外,院校还应推动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加强对优秀教师的激励和保障,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实训基地建设实训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新标准要求院校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提升实训设施设备水平,并促进产学研合作,建立更多与实际职业需求相适应的实训基地。
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
标准要求高职专科院校加大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此外,要鼓励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实践教学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五、质量评估与监测为确保高职专科院校的教育质量,新标准强调了质量评估与监测的重要性。
院校应建立健全内外部质量评估机制,加强对教学质量、学生学业发展和社会就业情况的监测和评价。
这将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教育部高职专科院校设置标准的发布对高职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它进一步强调了高职教育的质量导向,要求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另一方面,它推动了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和实践教学的发展。
高职教育发展现代学徒制的方法与措施分析

高职教育发展现代学徒制的方法与措施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角色日益凸显,而高职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发展现代学徒制是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本文将从方法与措施两个方面对高职教育发展现代学徒制进行分析。
一、方法分析1. 制定合理的教育培训方案发展现代学徒制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教育培训方案,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和企业实践期间能够获得全面的技术培训和实践经验。
这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出学生的实习计划,包括实习的时间、内容、评价标准等,从而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
2. 搭建平台促进学校和企业合作为了实现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可以搭建相关的平台,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
比如建立行业联合研究中心、技术创新实验室、实践基地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同时也让企业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来。
这样的平台不仅可以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际工作经验。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在发展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出一支能够胜任学徒制教学任务的专业师资力量。
这些教师既需要具备扎实的技术水平,又需要具备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能够充分了解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4. 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在发展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更加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包括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精神等。
这些素养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基础。
二、措施分析1. 政策扶持政府应该加大对发展现代学徒制的政策扶持力度,包括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和法规,推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校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鼓励学校和企业共同投入资源,共同培养学生。
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经费投入的政策分析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制 度 环 境 。所 谓 教 育 政 策 分 析 的 内涵 ,不 同 的 学 者 对 其 有 不 同 的理 解 。孙 绵 涛 教 授 认 为 ,教 育 政 策 分 析
应 是 教 育 分 析 者 运 用 科 学 的 方 法 及 技 术 对 教 育 政 策 的
内容 、过 程 及 结 果 等 方 面 进 行 分 析 ,从 而 促使 教 育 政 策 达 到预 期 目标 的活 动 。 …
20 04年 ,教育 部 和 财 政 部专 门 出 台 了 《 育 部 财 教
政 部关 于 推进 职 业 教育 若 干 工作 的意见》,针 对 职业 教 育 实 训 条 件 这 一 薄 弱 环 节 ,拨 款 11亿 元 ,共 支 持 了 .
5 O所 职业 院 校 的 实 训 基 地 建 设 。2 0 0 5年 1 1月 。全 国 职 业 教 育 工 作 会 议 提 出 中 央 财政 和发 展 经 费 今 后 五 年
・ 蠡
・
●2 9 0 年第5 ( 0 期 上半月刊) ●
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经费投入的政策分析
孙 蕾 ① 罗汝 珍② 唐小 艳 ③ 孟 子 博④
( 沙环 境保 护职业技术 学院 ① 副院长 ②讲 师 ③④ 助教) 长
[ 摘 要]专业 教 育 经 费 的投 入 不足 已经 严 重 阻碍 了高 等 职 业教 育 的发 展 ,政 府 作 为 办学 主 体 ,
育 实 习 实训 基 地 等 建 设 。 为 确 保 职 业 教 育 “ 一 五 ” 十
、
湖 南 省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专 业 教 育 政 府投 资 政 策
现 状
大 力 发 展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是 我 国教 育 发 展 的 既 定 政 策 ,教 育 部 把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机 构设 置 的 审批 权 下 放 到
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第31卷第1期2022年2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Vol.31No.lFeb.2022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李长虹",吴艳玲J高源'(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吉林132101;2.梧州学院学报编辑部,梧州543002;3.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图书馆,吉林132101)摘要: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充分发挥吉林省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源优势,培养乡村振兴所需人才。
农村经纪人的出现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催化剂”,更需要加大培训,使其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农业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所需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更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助推挤。
所以,乡村振兴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支撑,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贴近企业生产实际,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为乡村振兴、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办学特色基金项目:2019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GH19259)收稿日期:2021-11-23文章编号:1674-7852(2022)01-0038-04作者简介:李长虹,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现当代文学。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ilin Provinc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LI Changhong12,WU Yanling1,GAO Yuan3(7.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 ournal,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Jilin132101;2.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 ournal,Wuzhou University,Wuzhou543002;3.Library,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Jilin132101)Abstract:Jilin Province,as a large agricultural province,gives full play to Jilin Province's advanta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s,and promotes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required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emergence of rural brokers has become a“catalyst"for farmers to increase their income and get rich,and it is more necessary to increase training to make them a good helper for farmers to get rich.Agricultural industry base and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need talents,and the training of new types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also promot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Therefore,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talent support from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training of tal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eed to incorporate new technology,techniques,and norms into the teaching standards and teaching cont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which takes the actual production of enterprises,an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to consideration,so as to serv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enterprises.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alent 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a school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乡村振兴的政策下,要做优吉林省的农业,稳定产量,调剂品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教育的政策分析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深入,高职教育亦得到较快的发展,但同时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高职教育政策分析内容、方法及分析步骤的探讨,着重分析了高职教育政策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总结其形成原因,提出我国高职教育的政策发展之路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政策;政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形式日趋多样,我国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我国的各类高等职业院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将职业教育提高到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政策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着重对我国高职教育的政策现状进行分析。
一、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内容与分析方法及步骤
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内容应有若干个层次。
主要包括: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教育部门规章、其他相关法律、其他相关
规章、教育部令等,也有人认为包括:宪法、国家行政法规、国家法律、地方行政法规、地方法律等。
与国外不同的是,我国的党委系统也直接进行或参与政策的制定。
传统的政策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强调对政策的描述和解释;二是对政策的预测、评估、咨询和应用研究。
分析方法有评估式、经验式和规范式研究,以便揭示政策的因果关系、检验政策的价值或为即将执行的政策提供建议与支持,比较常见的是“格尼兹卡”方法(构建了包括“政策目标、政策问题、政策规范、政策工具、政策联系”的基本分析框架)。
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分析步骤有:首先,分析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政策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出这些问题形成的政策原因;其次,政策分析属于公共政策分析的范畴,应该借鉴国外政策分析特别是高等教育政策分析的方法,总结其中成功的经验以及联系我国的实际来进行;最后,综合上述分析的结论,加以系统分析,从而提出解决和完善的措施。
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政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1.招生政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原有的高等教育结构过于单一,规模过小,长期处于精英化发展阶段,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亟需数以万计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这两个方面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走上大众化的重要因素。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主力
军,其发展速度非常快,但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质量等各方面都缺乏保障作用。
1999年中央中共、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院校的审批权、招生计划、入学考试和文凭发放等方面的责权下放给地方政府,使地方政府自主权加大,各地可以根据地方经济的需要统筹高职教育资源;1999年教育部、国家计委印发的《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三不一高(入学不转户口、毕业不统一文凭内芯、不发就业派遣报到证、可实行高收费)”政策;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200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又提出“继续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这些政策,特别是将高职院校的审批权等各种责权下放到地方、以地方为主、社会参与、多元办学等方面的政策,在短期内迅速打开了高职教育资源短缺的局面,对高职教育的招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目前高职院校在招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源不足,同时生源质量普遍低下。
这是由于目前的高职教育还只是局限于专科层次,后继教育缺乏,这使得部分希望接受职业技能教育的学生转而选择就读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而报读高职院校多是高考成绩不理想、
普通高校考不取的学生的无奈选择,这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生源不足及生源质量不高的一个根本原因。
2、培养政策
高职教育通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基本明确。
2000年初,《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教育要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毕业生,并提出了一系列原则意见:一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二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三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四是将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确定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五是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六是将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这是在当时高职教育规模急剧发展的新形势下出台的一个重要文件,对规范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保障作用。
200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
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可以说,从2000年提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到2004年提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表述上的调整,既说明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规格的逐步明晰,也证明了政策制定对现实的反映。
该文件提出9条意见,对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专业设置、教学建设和改革、产学研结合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制改革、评估制度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规定,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并规定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
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要求“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
2008年,教育部出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明确提出“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系列政策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清晰。
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政策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重理论轻实践现状十分普遍,造成高职教育自身的优势难以体现,原有的人才培养特色淡化,导致高职院校的发展举步维艰。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上出现的盲目追求高学历的情况,学生就读高职院校,多是无奈的第二选择,而不是为了要掌握实践操作技能。
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扩大生源,迎合人们的这种需求,在专业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其次是一些高职院校为了突出职
业教育的特色,提高本校毕业生在招聘过程中的竞争力,十分注重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基础知识教育,难以培养出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兼备的高水平学生。
三、关于我国高职教育的政策发展之路的建议。
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在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发展方向和目标不断清晰,形成了我国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优势。
目前,加快完善政策与优化环境,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和迫切要求。
1.修改《职业教育法》,为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比较完善的法律保障。
一方面,作为法律制定的基础,我国在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管理体制、师资建设、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软硬件资源设施配置等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政策积累;另一方面,目前高职教育招生数已经占据高等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如何保障特色和质量,则需要靠完善的法律法规以支撑。
2.建立校企结合的政策保障机制,确保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
目前,我国已经有了一些关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方面的政策和规定,但还缺少宏观层面的法律约束及一些具体的操作性政策措施。
3.改革高职教育投入政策,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据分析,“以学生缴费为主,财政补贴为辅”的多元投入政策虽然在一定阶段内解决了高职院校的发展问题,但从教育公平的角度,以及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必须改革这一投入政策与机制,增加公
共财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强度。
应该逐步推广部分地区已经实施的财政拨款制度,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4.完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政策。
制定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高职院校师资结构和教师资格标准,对高职院校师资在引进、培养、使用、培训及资格证书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建立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具有“双师”结构特点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年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
[4]教育部、国家计委。
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1999年
[5]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年
[6]教育部。
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2004年
[7]教育部、财政部。
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