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错误》的原文是啥
《美丽的错误》的原文是啥

《美丽的错误》的原文是啥《美丽的错误》的原文是啥美丽的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诗歌背景郑愁予是台湾著名诗人,原名郑文韬,原籍河北,1933 年出生于山东。
1949 年随家人去台,1954 年开始在《现代诗》发表作品,佳作迭出,为纪弦《现代诗》主要作者和现代派的筹委之一。
《错误》一诗被收入诗集《梦土上》,这个诗集是郑愁予的成名作。
童年在大陆形同漂泊的南北转徙所留下的美好记忆,青年时代在台湾家世的零落和无法回归的实际的流浪,纠结成他诗歌时间和空间、理性和感性、社会和个人的虚虚实实的错落的悲剧,从而传达出一种恍如置身于梦土上的缱倦的思绪:这是郑愁予全部创作中最牵动人心的一个情结。
《错误》写的是思妇闺怨,却充满着一种羁旅乡愁的悲郁情调和堪足玩味的苍凉,加之中西合璧的优美意境和语言运用,一经刊出即广为传唱,成为作者诗作中脍炙人口的抒情名篇。
《错误》一诗恰如其分地运用意象、潜心于语言的锤炼,营造出美妙而迷幻的意境,流溢着唐诗宋词一般的隽永、幽美,使作者无愧于一位绝对的现代的、最中国的中国诗人。
诗歌介绍《错误》全诗只有九行,分为三个小节。
诗人借无法归抵的离人的情怀,抒写出一个倦守春闺的少妇内心的寂寞、期待和怅惘。
诗的第一小节只有两行: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两句诗在全体的分段中低两格排列,具有诗序的作用,在意旨和情调上统摄全诗。
首句六个字的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次句十五个字的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
第二节五行是过客的想象之景,实写思妇。
思妇闺怨,是中国传统诗词中历咏不衰的一个主题。
从《诗经·召南·殷其雷》和《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等篇章已经开启了歌咏,经李益的《江南曲》,到托名李白的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尤其是白居易的《长相思》和温庭筠的《望江南》,更是将倚楼而望的思妇刻画得情态毕现,幽怨悱恻。
美丽的“错误”

——读郑愁予的《错误》《错误》一诗,错在何处?请看高中语文第一册课文原诗:错误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如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是一首充满着伤感的小诗,似乎是过客无意间打破了女子的思绪之后而产生的深深歉意。
可是,“错误”也就在此中间产生了。
理由如下:“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我的经过短暂而偶然,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等得如此漫长,仿佛过了多少个春秋,但这一“等”绝不是为了我,却鬼使神差地让我遇上了,仿佛是专为我而“等”,岂非大错特错?此为所等之对象错位。
此其一。
其二,既然女子并非等我,那么“我”何能得知所等时间之长?这应该是在“我”从女子的前面经过的那一瞬间——她的表情上神态——因我非她所等之人而深深失望——才发现的。
既然如此,开始的两行显然不应该在此位置,它们应该在诗末才对。
此为结构错位。
其三,女子思念归人之心情只有女子自己才知道,第二节却以大量篇幅推测别人的内心世界,仿佛等待归人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这在情感上发生了错位,如同杜甫的《月夜》一诗,诗人欲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不写自己,反写妻子在月下思念自己的情况,如此一来,思念之情更感人至深。
《错误》亦用此法,是为情感错位。
其四,诗人为了突出女子的孤独与寂寞,不惜用三月间不飞的“柳絮”、三月里不揭的“春帷”、向晚的青石“街道”等意象,可是这些意象如果单独看来,表现的却是女子内心毫无波澜的平静。
紧掩的“窗扉”、“寂寞的城”表现的则是女子内心的封闭。
如此,心如止水且与外界隔绝的心灵,如何能够轻易让人探察出其隐藏在心底的秘密?然而,如此一错,反让女子那颗孤苦、寂寞、冷清的心灵跃然纸上,让人产生一种将心比心、我见犹怜之情。
是为意念错位。
其五,就写作而言,我们歌唱美丽,歌唱善良,歌唱忠诚,歌唱正义。
美丽的错误_郑愁予_错误_读赏

语文世界・高中版16错 误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蛩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1954年)【诗人简介】郑愁予1933年生于北平,祖籍河南。
先后出版过诗集:《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集》《郑愁予诗集》(一)(1951-1968)。
因其对故国山川的朦胧的眷恋,还有他的个人遭际及其派生的微含忧伤的温情,加上他对西方现代手法和中国古典手法的交错运用,使得他的诗作追求人与自然的合一,被认为是具有古典精神的现代诗人。
【细细品味】这首诗是“我”回忆曾经发生在江南的一段恋情。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是比喻句,“容颜”指代女子,“等”字写出女子的痴情,“莲花的开落”给人以鲜明的视觉效果——莲花多为粉红色,花开时,含苞带露,生机盎然,娇美香艳;花落时,花蕊儿枯,花瓣儿蔫,憔悴损。
跃然纸上的是痴情女子的心在期盼与失落中煎熬。
首节点明地点及女子的痴情。
第二节写女子的等待。
东风、柳絮是最能撩拨人情思的,古人也多用东风、柳絮作为寄寓相思的意象。
如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又如秦观的《江城子》“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再如关汉卿《大德歌》中《春》的“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
而诗人巧妙地借“东风”这个意象代“我”,“柳絮”代女子,写女子为“我飞”。
为再现女子的痴情,诗人特意点出第二人称“你”,用充满柔情的笔写道“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这个比喻相似点选得很巧妙,诗句中的叠词“小小”激起了人无限的爱怜意,“寂寞的城”给人空间上的安静感,更让人体会出女子为“我”而寂寞的心是多么的旷荡。
这与李冠《蝶恋花・春暮》“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着诗人又剪辑极具江南特色的“青石的街道向晚”“蛩音”“三月的春帷”“小小的窗扉紧掩”入诗,抒写女子的痴情。
席慕容《美丽的错误》原文赏读

席慕容《美丽的错误》原文赏读席慕容《美丽的错误》原文赏读张秀亚女士在她的一首诗里,写出了一个极美的境界,这首诗是这样的:小白花,像一个托着牛奶杯子的天真孩童到处倾洒着。
风吹来,小杯子一歪,又洒出去一些。
刚看到这首诗时,觉得心里好像非常干净了,然后,才忽然省悟到:我怎么从来没有用这样的一颗心来对待过我的孩子呢?不是吗?当幼小的孩子拿着杯子歪歪倒倒地走过来的时候,我不是都只会紧张地瞪着他,生怕他会把杯里的东西洒泼出来吗?而若他真的洒了,我不是每次都会很大声地斥责他吗?就算有时候能够控制情绪,不严厉地对待他,可是,每次不也是赶快地拿着抹布东擦西擦,很强烈地暗示了他:“我在做一件错事吗?”我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呢?和我的沙发、我的地毯比较起来,我孩子的价值当然应该高出许多许多。
可是每次孩子把牛奶洒在沙发上或者地上的时候,我不是都很快地把孩子丢在一边,然后,很心疼地去收残局吗?在那一刻,孩子眼中气急败坏的妈妈,不是好像爱沙发、地毯多过爱孩子吗?不过,我并不是说,从今以后,在孩子打东西的时候我都会鼓掌叫好,并且很快乐地叫他再来一次,好让我能再欣赏一次。
我只是提醒自己,这是上天赋予幼儿的一个特殊的权利。
当然,我仍然会告诉他说:他犯了错了。
可是,在我心里,我要感谢上苍,感谢它能让我享受做慈母的幸福。
而在我眼里,我要温柔地安慰我的孩子,他是犯了错了,可是,他犯的是一项“美丽的错误”。
人生有好多不同的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色,我们既然可以欣赏老年的慈和,中年的成熟,青年的`美丽,儿童的天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欣赏幼儿的失误呢?他不会好好地拿杯子,他不会好好地拿汤匙,他若跑得快就会常跌倒,他若说得急就常会说错。
可是,在那样幼小的年纪里,他所有的失误不都是为了惹你怜爱?不都是为了告诉你,他一刻也不能离开你吗?他有软软的双脚、软软的双手以用一颗软软的心,需要我们给他永远不嫌多的爱和安慰,需要我们所有的陪伴。
而当有一天,当他走路不再常跌跤了,当他把杯子拿得很稳了,当他口齿非常清晰了的时候,他就不再“那样地”需要我们了。
美丽的错误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并不是李白《静夜思》的最初样子。
最早选录此诗的本子是北宋神宗时期敏求编纂,曾巩考次的《李太白文集》。
此诗全文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第一首是现在流行的,最早见于明清时期的《李诗选本》,当时文人编书,喜欢加点自己的佐料,于是臆改之风盛行,也可能印刷上的失误,则出现了与宋蜀本不同的选本,此后李攀龙的《唐诗选》推波助澜,淹没了最初的样子。
宋蜀本是现存最早的《静夜思》选本,在之后的较专业的《全唐诗》及各种李白的集刻本所录《静夜思》文本均与宋蜀本相同,北宋时的选文该是李白的正传。
可是,还是觉得改过的好,这也许是它流行广的原因吧。
古典诗歌总以纯写景开始的多,首句看月光,这月色意境就不纯净,有人的“看”掺和,“看”字也俗。
再说发现月光一定是看到的,何必多一看字,下面还有望字,一会看一会望的,这读者的眼也有点迷乱了。
而着一“明”字,这明才惊动了思乡人,明亮才怀疑会是地上霜,承接得好。
李白望的是山月,当时住在山区,但月亮就那么一个,管他山月水月,就改为明月,全人类共享,有共同的记忆多好,况全诗也与山无关,写一山月,就显得陌生狭隘,“明月光”就是和前句明月重复,那也好,这诗这人不都被这明月浸透着,挥不去的乡愁,化不开的霜,多凄美啊。
百度上输入这首诗,发现对“床”这一字的意思争论得很热闹,睡觉的床?座位的床?井边的井床?近有人考证是胡床、马扎……哎,鲁迅活着又骂考据癖了,要弄明白除非去问李白,可惜他老人家已百年百年之后。
我看什么床无关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要说与思乡想家最靠谱的还是睡觉的床,最亲切。
宁愿是个美丽的错误,家喻户晓的还是理解为这睡觉的床。
远在他乡,最难熬的是深夜独处,想念家里温暖的床,温暖的妻子孩子,说是个马扎之类的坐具,李白这深更半夜的坐着发呆?说是井边井床,李白在院子的井边溜达?都不如让月光照到这睡眠的床前。
南北朝女才子鲍令晖写过一首《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美丽的错误

我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儿,聪明可爱得就像个小天使。
我只要一看见她,什么烦恼都会烟消云散,快乐和喜悦就会像潮水一样涌进我的心田。
可我发现她也有她的烦恼。
她的学习很好,考试在班上总是前五名,可她若是没拿到第一名,便总是很失落,很沮丧。
她是语文课代表,有一回考语文,却只得了92分,名列第七,回到家她伤心地大哭了一场。
这事成了我的一块心病。
她打个喷嚏,我们全家都感冒。
我仔细地研究了她的考卷,发现无论什么课的考题考卷,她并非不会做,而是粗心,或是笔误。
从理论上讲,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脑总会由于疲倦而出现盲点,或是考题本身概念含混,有多种答案,而她的答案尽管对,却不同于标准答案。
这对她是不公平的。
于是我劝她别把分数看得那么重。
可是很快就发现,我的劝告没用。
我想,不行,我得帮帮她。
终于有一天,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闪电般出现在我脑海中。
电脑与人脑谁都知道,电脑有一个重要的硬件——光驱,光盘里的信息就是通过光驱输入到电脑里的。
换句话说,电脑里那浩瀚如海的知识,都是通过光驱获得的,而且获得的速度之快,几平不可思议。
人脑与电脑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是容量,个人电脑的内存多为为4兆8兆16兆,1兆为1百万个信息量,这信息量够惊人了吧?可与人脑的“内存”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了。
人脑组织是由几兆亿个呈树杈的脑细胞组成的网络够成的。
您瞧瞧,这简直就是电脑里的CPU!人脑的思维过程也与电脑惊人地相似。
人脑的思维过程是一种脑电波的运动,并且可以通过仪器观察并记录下来,这已经为人所共知了。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我的脑海里不可动摇地形成了!这个想法使我激动不已,因为我明日,这项发明会从根本上动摇甚至摧毁传统的教育方式。
你想想看,如果把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全部课程都装人光盘,输入人脑,那么,几十分钟内人就可以学完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知识!妙不可言这里我得补充一句,我是个电脑软件教授,博士生导师。
就这样,我在我那台每秒运算1000亿次的“宇宙2号”超大规模电子计算机上,整整计算了3个月。
美丽的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台湾。
郑愁予《错误》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是在高中时代语文读本上。
没有想到还有如此打动人心的小诗,至少让情窦初开的青春翻动少许涟漪。
那时起,我知道还有一种感情叫等待。
后来,我却要向我的学生教授此首诗歌。
也许积累了太多的感触一股脑儿的倾泻而出,有学生居然哭了,也有学生似乎若有思若有待。
是啊,谁能阻止每个人内心涌动的那份淡淡的浅浅的情愫?然而我想告诉他们的是要留住心中最美最真的感情,让自己活得很诗意,很坦率,在优美的意境中关照自己的人生。
听着那舒缓的小夜曲,让我们打开想像的大门:江南水乡的小街向晚,青石板上的投影被夕阳拉得又细又长;一路风尘倦了天涯游子的瘦马也倦了他的双眼,无期等待的白莲,在无边的寂寞中悄然开落……恍惚中,江南丽人的淡雅忧伤在文字中滴滴轻诉,似乎听到某种碎裂的声音在心头跌落……真的,每当再一次小心翼翼地捧起这首声籁华美、宛如宋词小令般温婉凄艳的《错误》,再一次走进郑愁予用空灵的笔触勾勒的江南黄昏,依然会止不住砰然心跳,依然会把自己再一次放逐于那一片淡淡的怅惘和薄薄的忧伤之中……无意堆砌更多的意象,每一个场景都浸染着思想的每一寸空间。
等待中,你紧蹙的双眉一如小小的窗扉紧掩,又如小小的寂寞的边城紧闭。
阻住了群莺乱飞,阻住了杂花生树,阻住了柳絮东风,阻住了我热烈而又无果的渴慕。
一种无法归抵的离人情怀,注定只能在烟雨朦朦的江南三月漂泊流浪……寂寞如何,错误又如何!执着地守握着自己的期待,执着地纠缠于自己的思念,无奈却也无悔。
青春易老,韶华不常,十百千年亦不过弹指瞬间。
而过客匆匆,逝者如斯,惟有伊人古典的忧伤、不老的容颜,在郑愁予的江南,在那个三月小镇的傍晚,寂廖而又美丽地绽放,在我如莲的心绪中等候成永恒……真的,我常幻想自己也撑一把油纸伞,在江南的雨巷去逢那丁香一样的姑娘,可是一直错过。
美丽的错误

美丽的錯误“老师,这是我捡到的故事书,”“噢,小施奇,你真是个拾金不昧的好孩子,老师要奖你一个红苹果。
”我拉着施奇的手,走到办公室,看到他满心喜悦地捧着“红苹果”回到了教室,“纯洁”这两个字在我脑海一闪而过。
晚学时,碰到了施奇妈。
她告诉我:昨天刚帮施奇买的故事书丢了,请帮助找一下。
霎时,我的心凉了半截,原有的好心情荡然无存,呆愣了许久,孩子那双清澈的眼睛,无邪的笑脸跳入我的脑海。
我猜想着他捧着书徘徊的样子,猜想着他把书交给我时的那份窃喜,我的眼睛有些湿润,为孩子的真诚。
他是有心的,只是要得到老师奖励的那个红苹果,所犯的是一个美丽错误。
但并不能因为错误的美丽便置之不理,作为教育者,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上,因为孩子的幼稚,才更需要引导帮助。
又一天,趁其他老师不在,我把施奇叫到了办公室问起他故事书的事。
他的眉头突然皱起来。
十分尴尬地脸红了,结结巴巴了好一阵子却一句话没说清。
我微笑着说:“老师明白,你多么想有一个红苹果。
”他使劲点着头。
“只要下一次别这样,老师不会介意的,这只苹果呢,还是放在你身边吧。
因为啊,红苹果特爱和诚实的学生做朋友。
”临走时,施奇说了声“谢谢吴老师”。
我呢,一份轻松自在,一份圆润饱满的喜悦……秘密李修晔想去学小提琴。
这不,她像小燕子一样飞进教室,快活地对我说:“吴老师,你说我能追上张旻旻(已学了半年)她们吗?”我沉思了一下,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似乎还不是讲大道理的合适时机,再说,讲了也不一定听得懂。
与其不痛不痒地说上几句客气话,还不如……有了,顾老师桌上不是有花生吗?我递给她一颗花生,笑笑说:“你看,它有什么特点?”她愕然。
“用力捏捏它。
”我说。
她用力一捏,当然被她捏碎的是花生壳,却留下花生仁。
“再搓搓它。
”我说。
她照着我的话做,毫无疑问,它的红色的种皮也被她搓掉了,只留下白白的果实。
“再用手捏它。
”我说。
她用力捏着,但是她的手无法再将它毁坏。
“用手搓搓看。
”我说,当然,什么也搓不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的错误》的原文是啥
美丽的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诗歌背景郑愁予是台湾著名诗人,原名郑文韬,原籍河北,1933 年出生于山东。
1949 年随家人去台,1954 年开始在《现代诗》发表作品,佳作迭出,为纪弦《现代诗》主要作者和现代派的筹委之一。
《错误》一诗被收入诗集《梦土上》,这个诗集是郑愁予的成名作。
童年在大陆形同漂泊的南北转徙所留下的美好记忆,青年时代在台湾家世的零落和无法回归的实际的流浪,纠结成他诗歌时间和空间、理性和感性、社会和个人的虚虚实实的错落的悲剧,从而传达出一种恍如置身于梦土上的缱倦的思绪:这是郑愁予全部创作中最牵动人心的一个情结。
《错误》写的是思妇闺怨,却充满着一种羁旅乡愁的悲郁情调和堪足玩味的苍凉,加之中西合璧的优美意境和语言运用,一经刊出即广为传唱,成为作者诗作中脍炙人口的抒情名篇。
《错误》一诗恰如其分地运用意象、潜心于语言的锤炼,营造出美妙而迷幻的意境,流溢着唐诗宋词一般的隽永、幽美,使作者无愧于一位绝对的现代的、最中国的中国诗人。
诗歌介绍《错误》全诗只有九行,分为三个小节。
诗人借无法归抵的离人的情怀,抒写出一个倦守春闺的少妇内心的寂寞、期待和怅惘。
诗的第一小节只有两行: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两句诗在全体的分段中低两格排列,具有诗序的作用,在意旨和情调上统摄全诗。
首句六个字的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次句十五个字的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
第二节五行是过客的想象之景,实写思妇。
思妇闺怨,是中国传统诗词中历咏不衰的一个主题。
从《诗经·召南·殷其雷》和《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等篇章已经开启了歌咏,经李益的《江南曲》,到托名李白的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尤其是白居易的《长相思》和温庭筠的《望江南》,更是将倚楼而望的思妇刻画得情态毕现,幽怨悱恻。
美丽的错误这些诗词大都出自须眉文士之手,却假借女子口吻,抒写思妇怨女的不尽情思。
而《错误》[2] 别出新意,以浪子过客的眼睛观察江南小城,想象思妇独守空室的情感、心态。
这正是江南的春天,诗人独自策马经过空寂的小城。
也许是因为他也在想念着心中的情人,所以他仿佛感受到了那楼上思妇的孤寂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春天也变成了东风不来柳絮不
飞的季节。
她听到了远处街道上传来的声声蹄音,那是远方的他回来了吗?但是春来秋去,几多等待,几许期盼却都化作了阵阵惆怅?她没有揭开春帷,但她在聆听,期待有足音走近,来叩响她紧闭的心的窗扉。
美丽的错误但是——终究是跫音不响——又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诗人仿佛感受到了那深深的期盼和失望后更深的忧伤,所以诗人在最后一小节表达了内心的愧疚不安: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点明了诗题和全诗的抒情视角,余音绕梁,久久不绝。
短短九行,构思独特,想象丰富,全诗词句明朗,却是蕴藉深沉,令人回味无穷,如入梦幻之境。
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精心运用的中西合璧的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