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学案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学案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案主备人:范艺霞审核人:高二语文备课组时间:《夜归鹿门歌》学习目的: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学习重点、难点: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学习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重学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诗人简介:孟浩然(689—740),名,字,襄州襄阳人,唐代诗人。

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少时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

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

后病死。

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与并称于诗坛。

二、解题: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

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这首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三、赏析全诗:1、诗歌首联写了什么景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2、颔联实际上是承接首联的诗意,说说它是怎样承接的?这一联实际上含一组对比,即诗人的选择和世人的选择对比。

这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志向?3、颈联写诗人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见到什么景象呢?如此景象,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我们从哪里看出?4、尾联中的“幽人”指谁?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5、“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并欣赏不同诗人的作品,理解他们的情感和心境。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诗歌的意境与情感1.1 介绍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1.2 分析经典诗歌案例,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心境第二章:唐代诗歌欣赏2.1 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2.2 分析并欣赏杜甫、李白等诗人的作品第三章:宋代诗歌欣赏3.1 介绍宋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3.2 分析并欣赏苏轼、陆游等诗人的作品第四章:明清诗歌欣赏4.1 介绍明清诗歌的特点和风格4.2 分析并欣赏纳兰性德、唐寅等诗人的作品第五章:现代诗歌欣赏5.1 介绍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5.2 分析并欣赏徐志摩、郭沫若等诗人的作品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介绍不同朝代的诗歌特点和风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并欣赏经典诗歌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以及他们的写作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诗歌意境和情感的题目,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经典诗歌文本:提供杜甫、李白、苏轼、纳兰性德、徐志摩等诗人的作品。

2. 相关参考书籍和文章:提供关于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参考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第六章:诗歌创作与表达6.1 介绍诗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6.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第七章:诗歌的朗诵与表演7.1 介绍诗歌的朗诵技巧和表演方法7.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活动,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力第八章:诗歌与生活的联系8.1 探讨诗歌与生活的关系,理解诗歌对生活的反映和表达8.2 分析生活中的诗歌实例,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实用性和价值第九章:诗歌评价与批评9.1 介绍诗歌评价标准和批评方法9.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评价和批评实践,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第十章:诗歌的综合与应用10.1 探讨诗歌在文学和其他领域的应用和影响10.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方法、朗诵技巧、评价标准等。

选修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教师版)

选修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教师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学习导学案(教师版)单元导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2、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3、让学生发挥想象,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诗歌的意境。

4、让学生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

单元教学重点:1、捕捉意象,感受意境。

2、学习作者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

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预习案一、整体感知1、什么是诗歌的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

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意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物)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2、什么是诗歌的意境?“意境”也叫境界,所谓“意”,是指诗人的思想情感,是诗人在理解和认识生活的基础上的主观感受;所谓“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征的艺术形象。

两者相互渗透,形成和谐的统一体。

因此,所谓“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例】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意象:小楼深巷:静谧幽邃,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春雨杏花: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意境:寂寞的诗人躺在深巷小楼里,春天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这两句构成的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喟。

《置身诗境_缘景明情》优秀教案

《置身诗境_缘景明情》优秀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像,品味诗歌意境,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鉴赏方法与流程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分析诗歌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找准诗歌意象,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意境。

【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引导分析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显示平台【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一鉴赏诗歌的方法,可以说我们已经掌握了打开鉴赏古代诗歌的一扇大门,从中了解到诗歌的一些基本鉴赏方法,即“七看”:看诗题、看注释、看诗眼、看背景(论世)、看诗人(知人)、看典故、看手法;而在本节课,我们将打开另一扇大门:学习另外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检查预习概念解读:什么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明确: 1、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2、缘景明情: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吟诵——意象——想象和联想——意境——明情二、教师引导鉴赏实例(多媒体出示)(一)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明确:“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之感。

“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心犹壮”的乐观与旷达。

(二)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知能力,学会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知识2. 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3. 诗歌鉴赏方法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体会2. 诗歌情感的把握3. 个性化诗歌鉴赏教学准备:1. 相关诗歌资料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的起源、分类、特点等。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提出问题:“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二、新课学习(15分钟)1. 老师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如《春晓》、《登鹳雀楼》等,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如烘托氛围、表达情感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老师展示一首具有丰富意境的诗歌,如《夜泊牛渚怀古》。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如何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以及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

四、诗歌鉴赏实践(10分钟)1. 学生自主选取一首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 学生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大家共同讨论,交流感悟。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课后搜集其他诗歌,继续练习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后是否愿意主动进行诗歌鉴赏实践?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深化理解感悟诗情教学目标:1. 深化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情感世界。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哲理,提升思考人生的深度。

教学重点:1. 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2. 学生自我情感的抒发3. 诗歌哲理的感悟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情感的把握2. 学生个性化情感的表达3. 诗歌哲理的提炼教学准备:1. 相关诗歌情感表达的案例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六、情感表达(10分钟)1. 老师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等,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诗歌传达自己的情感。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一、激疑导入:许多同学在初读古典诗歌的诗歌,常因读不懂诗歌的内容而苦恼。

自己的理解的意思往往与诗人要表达的意思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

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用读散文的方法去读诗了。

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里说过“《诗人玉屑》卷六里面提到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

要是我们用读散文的眼光去读诗,可能会忽略的用心,不能对诗作出正确的理解,那自然体会不到它的好处,读了也不会有真感受。

”那么应该用怎样的方法读诗才能读懂中国古典诗歌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一话题。

(课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二、小组合作探究:诵读理解诗句,把握感情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释】①昼已昏:天已黄昏。

②渔梁:州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污水边。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③鹿门:山名,在襄阳。

孟浩然在山中建有别业。

④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⑤岩扉:岩洞的门。

⑥幽人:隐士。

隐居者,诗人自指。

⑦喧,吵闹。

【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分各小组诵读,翻译诗句,把握情感,解读预习案探究题。

探究讨论学案思考题:1、首联写山寺黄昏报时的钟声有何用意?此联可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诗人一边听着山寺黄昏中悠然的钟声钟声,一边看着尘杂的人声,感受到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读者的联想,想见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让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诗歌的起源和发展1. 诗歌的起源2. 诗歌的发展历程3. 诗歌的分类和特点第二章:诗歌的阅读方法1. 诗歌的阅读技巧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第三章:诗歌中的自然描写1. 自然景物的描绘方法2. 自然景物与诗人情感的关系3. 欣赏自然景观的诗歌第四章:诗歌中的人物描写1.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2. 人物情感的表达技巧3. 欣赏人物描写的诗歌第五章:诗歌中的情感表达1. 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2. 诗歌中的情感类型3. 欣赏情感表达的诗歌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阅读法、欣赏法、实践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和练习完成情况3. 学生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的提高4. 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诗歌精选2. 参考书目:诗歌鉴赏教程、中国古代诗歌史论3.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资源4. 网络资源:诗歌网站、相关博客和论坛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置身诗境的学习氛围。

2. 引导发现:鼓励学生主动发现诗歌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七、教学安排1. 课堂讲授:每个章节安排2-3课时进行讲授。

2. 课堂讨论:每个章节安排1课时进行讨论和分享。

3. 课后作业:每个章节安排1-2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4. 诗歌创作:每个章节安排1课时,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八、教学活动1.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品鉴、模仿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诗词的欣赏与品鉴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感受诗词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图片或一段诗词朗诵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起源、发展、分类等。

3. 诗词欣赏: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4. 诗词品鉴: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修辞等,让学生学会品味诗词之美。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重要性。

1. 讲授法:讲解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和诗词欣赏的方法。

2. 示范法:选取优秀诗词进行示范性讲解,让学生感受诗词之美。

3.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4.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古代诗人,创作自己的诗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创作的诗词,考察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六、教学内容1. 诗词的节奏与韵律:让学生了解诗词的音节、节奏、韵脚等基本元素,通过朗读、吟诵等方式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2. 诗词的意象与意境: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分析意象组合成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想象。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节。

2. 知识讲解:讲解诗词的节奏与韵律,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3. 诗词鉴赏: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引导学生感受其节奏、韵律和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两课时)编制:殷盛雯审核: 2011年11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2、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把握,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3、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重点和难点: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内容:1、阅读“赏析指导”,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涵。

2、把握意象,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学习过程:一、独立自学,合作探究(B级)1、阅读“赏析指导”,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涵。

2、知识链接一般来说,诗的基础是意象,意象构成意境,意境表情达意。

因此对诗歌意境的鉴赏应遵循意象(诗的基础)→意境(诗的画面)→诗情(诗的内涵)的思维流程进行。

意象①什么是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

通俗地说,意象即带着有色眼睛看到的物象。

②为什么要从意象入手?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将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一种艺术形象。

③意象的情感色彩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客观物象原本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

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别用、、、、、、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2彩的词修饰后,藤是 的,树是 的,,鸦是 ,桥是 ,道是 。

曲子通过描写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物象变为有倾向的意象,整个融入萧条荒寂之中,意境顿生,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④意象的类别(一)象征性意象:诗人通过象征体的运用,使思想感情具体化,引起读者深思,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 “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客舍青青柳色新。

答:“朝雨”还烘托出 之情; 劝君更进一杯酒, “杨柳”象征 ,折柳相赠表示 , 西出阳关无故人。

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二)比喻性意象:它借助鲜明、生动的喻体形象,使情思具体化,从而增强诗的表达效果。

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绪喻为一江春水。

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楼上眺望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翻波涌浪。

这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因此该句遂成流传千古的名句。

七步诗 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描述性意象:指对形象作具体描述,从而使感情具体化,当然,描述不是客观的,而是渗透了主体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

如:鹿柴 王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四)通感性意象:即用通感形象使情具体化,从而获得一种新奇的艺术感觉。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琵琶高亢激烈的声响:“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声响是在声息乐止之后突然爆发的,如同银瓶乍破般清脆的声音,如水浆的冲击声,如铁骑刀枪之铿锵高亢声,这样的“大音”,白居易自然无法让读者听到,但它用文字描绘出视觉形象,来勾引起人的听觉联想,无形化作有形,绘写出一系列鲜明的通感性意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即使远隔千年,依然令人悚然惊心。

意 境① 什么是意境?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图景。

意境: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词中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意象意境=意象+氛围A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的意象有:。

它们营造出的意境。

表现了游子的感情,B“杨柳岸晓风残月”构成了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的悲哀。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描绘深秋旅人之感.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了的意境和诗人对塞外风光的赞美。

抓住意象,概括诗歌的意境,常用这样一些术语: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②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题思路】鉴赏诗歌的意境,离不开景,离不开情。

有如下步骤可以借鉴:①、看诗歌标题、注释,首先获取一个总体印象。

②、找出诗中写景、物、人的词语,注意修饰语。

③、借助想象和联想,根据诗歌中的画面,明确那是怎样一幅图景,即诗歌描绘了什么或写了什么。

④、根据景物的特点,感受那种情境下给人带来的感受,也就是说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适当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简洁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问题示范】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示例】: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步骤一)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步骤三)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3一般表达式:“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表达了……的感情。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③、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诗不象散文那样直说,以含蓄蕴藉见长,诗有空白,需读者自己去想象和填补,这就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生活感受,沿着文字通道,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从而体会诗句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

联想的渠道有“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

如果在读诗的过程中,能进行联想和相象,调动个人感受和体验,把文字作为媒介和通道,还原诗人所处之境,体会诗人所抒之情,再假以各种方法,如改写、仿写、续写等,玩味把玩诗句的妙处,鉴赏水平、审美能力、会逐步提高,审美体验会逐步丰富。

小结:古诗鉴赏要求理解词义、句义了解诗人(生平、风格等)古诗鉴赏鉴赏把握意境(景、事、情)掌握常识(典故、修辞、表现手法等)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巩固检测1、掌握常用表述意境的术语幽清明净沉郁孤愁雄浑壮丽和谐静谧高远辽阔开阔苍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读诗歌,回答问题: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找出这首诗的主要意象,说说这首诗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4附:意象的特定意义1、树木类●松柏: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

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如: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竹子: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如:“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张九龄),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苏轼《于潜僧旅筠轩》)可见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了。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中谈经论道。

●柳树: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表达对分别的眷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起情。

”“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杨柳依依的岸边,离别之情油然而起。

●柳絮: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易引起离别者的愁绪。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问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选“杨花”“子规”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

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

”●梧桐: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

(凄凉悲伤)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最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就是梧桐先行陨落,所谓“一叶落而知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