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按图索骥

合集下载

按图索骥的成语故事

按图索骥的成语故事

按图索骥的成语故事范文一:按图索骥是一个著名的成语,它的本意是“按照图画上描绘的骥子的形态,去寻找它的踪迹”,后来逐渐引申为“按照线索去寻找事物的真相”。

下面我就讲述一个关于按图索骥的有趣故事。

从前,有一个学生叫张三,他很喜欢读书,并且对各种事物都非常感兴趣。

有一天,他在书上看到了按图索骥这个成语,便开始思考这个成语的真正含义。

他认为,这个成语不仅仅指“按照线索去寻找事物的真相”,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要像找寻骥子一样,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完美。

于是,张三开始思考如何将这种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来。

他决定从自己的学习开始,按图索骥,不断追求进步。

然后,他开始定下学习计划,每天坚持自习两小时,努力掌握知识点,不断磨练自己的学习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三不断地努力,最终成为了学校里的佼佼者,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钦佩。

他明白,这一切的成功,都是因为他始终按图索骥,不断追求完美和进步的缘故。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按图索骥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意义非常深刻。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努力追求完美,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日子里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荣誉。

写作重点分析:此文主要介绍了按图索骥这个成语的内涵,并通过生动的故事来阐述了它的重要性,指出了学生应该在学习生活中如何使用这种方法,以此来取得更好的成绩。

用词分析:此文用词准确、生动,描述细腻。

使用了“精益求精”、“磨练”、“追求进步”等词语,突出了“按图索骥”的意义和重要性。

范文二:按图索骥是一种寻找事物真相的方法,这个成语源远流长,被人们广泛应用。

下面我来讲述一个有趣的按图索骥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孩子叫做小胡,他非常喜欢唱歌和跳舞,这也是他最擅长的事情。

一天,他在舞蹈比赛中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自己跳的舞还无法获得更高的分数,很窘迫。

小胡非常纠结,因为他不知道哪里不对。

后来,他想到了按图索骥这个成语,他明白只有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寻找问题所在,才能找到答案,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按图索骥的成语故事

按图索骥的成语故事

按图索骥的成语故事按图索骥:按照画好的图形去寻找好马。

①比喻按线索去寻找需要的东西。

②比喻按教条办事;不知变通。

小编收集了按图索骥的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拼音]:àn túsuǒjì[释义] 按图:按照图形;索:寻找;骥:好马。

按照画好的图形去寻找好马。

①比喻按线索去寻找需要的东西。

②比喻按教条办事;不知变通。

[语出]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示从子瑛》诗:“隔竹引龟心有想;按图索骥术难灵。

”[正音] 索;不能读作“sù”;骥;不能读作“yì”。

[辨形] 索;不能写作“素”;骥;不能写作“冀”。

[近义] 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反义] 不落窠臼[用法] 多含贬义。

用来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事物。

一般作谓语;也作定语、状语。

[结构] 偏正式。

[成语故事]: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

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

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1、老梁,我们是按图索骥才找到你的住宅的。

2、刑警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按图索骥,迅速将罪犯抓获归案。

3、工具书中索引的作用,就在于能让人按图索骥,很快找到自己所要的资料。

4、他做什么事情都是按图索骥,效率太低.5、时间和实践是一面好的镜子,你听说过谁按图索骥得到过千里马?6、又如果你的泰国经验很像其他旅客的典型按图索骥路线,那么你也会很容易绕过避开西方人的路线几天。

按图索骥成语故事及启示

按图索骥成语故事及启示

按图索骥成语故事及启示按图索骥指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接下来分享按图索骥成语故事及启示。

按图索骥成语故事春秋时,秦国的伯乐很善于鉴别马匹。

他把自己识马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一本书,叫《相马经》。

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类马匹。

他儿子熟读这本书后,以为学到了父亲的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到处去按图索骥。

有次他见到一只癞蛤蟆,前额刚好与《相马经》上的好马特征相符,便以为找到了一匹千里马,马上跑去告诉父亲。

伯乐知道儿子愚蠢,戏谑地回答说:这匹马太会跳,不好驾驭。

骥:好马。

出处:《后南柯·访旧》:南之裸将,刻舟求剑,按图索骥,是求材必视乎门荫,用人必限以资格,千古铨政之坏,人才不兴,大都由此!另一说法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启示把癞蛤蟆误认为千里马,这是寓言作者的夸张。

但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死板的教条、死生搬硬套,墨守成规,以致闹出笑话、造成损失,确实屡见不鲜。

前人传下来的书本知识,要认真学习,谦虚继承。

但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加以验证,牢牢把握和发展。

这是正确的态度。

“按图索骥”这句成语一般既用来比喻办事机械、僵硬的工作,还用来贬义,用来比喻寻找线索。

后一种用法不含贬义。

出处《后南柯·访旧》:南之裸将,刻舟求剑,按图索骥,是求材必视乎门荫,用人必限以资格,千古铨政之坏,人才不兴,大都由此!另一说法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隔竹引龟心有想,按图索骥术难灵。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示从子瑛》每见一班按图索骥者,多失于骊黄牝牡。

——明赵汸《葬书问对》……此所谓“按图索骥”也。

——明杨慎《艺林伐山》。

按图索骥的典故,成语按图索骥的故事_名人故事

按图索骥的典故,成语按图索骥的故事_名人故事

精心整理
按图索骥的典故,成语按图索骥的故事_名人故事
【按图索骥的典故出处】班固《汉书梅福传》。

【按图索骥的典故释义】骥:好马。

按照画像上的样子,去寻求好马,结果一无所获。

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不能灵活变通。

【按图索骥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阳的人,善于鉴别马的好坏,只要让他看一眼,便能自. 不多,啊!你这样按图索骥是不行的,要学相马的本领,就得多去看马、养马,深入地了解马才行啊!儿子听了羞愧不已,从此便一头钻到马群中去研究马。

【成长心语】
把癞蛤蟆误认为千里马,这固然有点夸张。

但是,在学习中,死背教条,生搬硬套,以致闹出笑话的事确实屡见不鲜。

前人传下来的书本知识,应该努力学习,
精心整理
虚心继承,同时也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切实验证、牢固掌握,并加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机械地照搬书本上的知识,不探究事物的本质,必然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闹出笑话。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按图索骥

按图索骥

按图索骥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相马专家孙阳(伯乐)根据自己的相马经验写了《相马经》,他的儿子很想把相马的绝技学到手,熟读《相马经》,根据经书上的标准选出的“千里马”——一只癞蛤蟆回家向其父报喜,伯乐看后哭笑不得。

【典故】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变已明矣。

《汉书·梅福传》
【释义】索:找;骥:良马。

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

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相近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反义词】不落窠臼
【歇后语】伯乐儿子找马
【成语举例】每见一班按图索骥者,多失于骊黄牝牡。

明·赵汸《葬书问对》
【其它使用】
◎ 柱状地质剖面图及附表是阅读地质图的重要指南,可以按图索骥,在图幅上查出调查地区的地层出露状况和岩石性质。

◎ 也许有学者提出相反的问题,他们可能争辩说,法治的核心是依法办事,即政府、政党以及公民等都应按已经公布的法律而作出行为,法治之下的主体行为是一种机械的、按图索骥式的方式。

儿童喜爱的成语故事-按图索骥的故事

儿童喜爱的成语故事-按图索骥的故事

⼉童喜爱的成语故事-按图索骥的故事 按图索骥是⼀个成语,读⾳是àn tú suǒ jì,指按照图上画的样⼦去寻找好马,⽐喻墨守成规办事;也⽐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下⾯⼩编给⼤家讲⼀讲⼉童喜爱的成语故事-按图索骥的故事。

按图索骥 孙阳,春秋时秦国⼈,相传是我国古代最着名的相马专家,他⼀眼就能看出⼀匹马的好坏。

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资质很差,他看了⽗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马。

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马的主要特征是,⾼脑门,⼤眼睛,蹄⼦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去,想试试⾃⼰的眼⼒。

⾛了不远,他看到⼀只⼤癞蛤蟆,赶紧捉回去告诉他⽗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的⼤癞蛤蟆,不由感到⼜好笑⼜好⽓,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汉书·梅福传》 【求解驿站】按照画好的图形去寻找好马。

⽐喻按线索去寻找需要的东西。

也⽐喻依照教条办事,不知变通。

按图,按照图形;索,寻找;骥,好马。

【活学活⽤】⼯具书中索引的作⽤,就在于能让⼈~,很快找到⾃⼰所要的资料。

【妙语点拨】伯乐⼉⼦把癞蛤蟆误认为千⾥马带回家,这是⽂学作品中的⼀种夸张⼿法。

然⽽,实际⽣活中,死背教条,⽣搬硬套,以致闹出笑话,招致损失的事例,确实是屡见不鲜。

前⼈传下来的书本知识,固然应该努⼒学习,虚⼼继承,但是,“尽信书不如⽆书”,在借鉴前⼈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切实验证,牢固掌握,并加以发展。

成语出处 《后南柯·访旧》:南之裸将,刻⾈求剑,按图索骥,是求材必视乎门荫,⽤⼈必限以资格,千古铨政之坏,⼈才不兴,⼤都由此!”另⼀说法出⾃:东汉·班固《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不可得,亦已明矣。

按图索骥

按图索骥

按图索骥
【解释】:
索:找;骥:良马。

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

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成语故事】:
春秋时,秦国的伯乐很善于鉴别马匹。

他把自己识马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一本书,叫《相马经》。

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类马匹。

他儿子熟读这本书后,以为学到了父亲的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到处去按图索骥。

有次他见到一只癞蛤蟆,前额刚好与《相马经》上的好马特征相符,便以为找到了一匹千里马,马上跑去告诉父亲。

伯乐知道儿子愚蠢,戏谑地回答说:这匹马太会跳,不好驾驭。

骥:好马。

按图索骥比喻机械的照搬书本知识,不了解事物的本质。

中国励志成语故事:按图索骥

中国励志成语故事:按图索骥

中国励志成语故事:按图索骥
中国励志成语故事:按图索骥
按图索骥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

一起来看看成语故事按图索骥,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典故】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

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

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寓言意义
把癞蛤蟆误认为千里马,这是寓言作者的夸张。

但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死板教条,生搬硬套,墨守成规,以致闹出笑话,招致损失的事例,确实是经常见到的。

前人传下来的书本知识,应该努力学习,虚心继承,但是,一定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切实验证、牢固掌握,并加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按图索骥”这句成语一般既用来比喻办事机械、死板,广泛用于贬义词,也用来比喻按照线索寻找。

后一种用法不含贬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故事按图索骥
按图索骥是一个著名成语,其背后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成语故事按图索骥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假如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按图索骥的成语故事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

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

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众人迷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

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
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留神找不回来了。


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

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霎时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

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

等到船行至岸边,
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

这个楚国人用上述规定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嘲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用静止的眼光去对待不断开展变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按图索骥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即,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构造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寓言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可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泊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

他觉得很奇异,喃喃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笨可笑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