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代词

合集下载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文言文中代词的用法解析

文言文中代词的用法解析

文言文中代词的用法解析在文言文中,代词是指用来代替人、事、物或概念的词语。

它的作用是在表达清晰、简洁的同时,避免重复使用名词。

代词在文言文中的位置灵活,可以在句首、句中或句末出现。

一、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是用来代替说话人、被说话人或与说话人无关的第三方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人称代词分为三种:宾语型、主语型和属格型。

宾语型人称代词包括:我、吾、尔、汝等;主语型人称代词包括:予、吾、尔、汝等;属格型人称代词包括:余、我、吾之、汝、尔之等。

例如:吾王欲往,尔可从乎?(主语型人称代词)余以书报君(属格型人称代词)二、指示代词指示代词是用来指示特定人或物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指示代词分为三种:近指示代词、中指示代词和远指示代词。

近指示代词用来指代离说话人最近的人或物,中指示代词用来指代离说话人较远但离接受话者相对较近的人或物,远指示代词则用来指代离说话人和接受话者都较远的人或物。

近指示代词有:此、是、斯,中指示代词有:彼、其,远指示代词有:是、夫。

例如:是人者,亦暇焉(近指示代词)彼士闻之,大悦(中指示代词)三、疑问代词疑问代词用来提问,表示不确定或需要获得信息的词语。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包括:何、谁、几、若干等。

例如:何人敢为我卫国!(疑问代词)四、反身代词反身代词用来表示动作的执行者和承受者为同一人或同一物。

在文言文中,反身代词包括:己、自、身、之、他之等。

例如:吾无所事事,自是门墙之内耳。

(反身代词)五、不定代词不定代词是用来代替不明确的人或物,或者表示数量概念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不定代词有:有、无、何、人、物、以及一些数量词如多、少、众等。

例如:人人皆有功,而人人皆无过。

(不定代词)六、指代代词指代代词是用来指代先行词的词语。

文言文中的指代代词既可以是代词,也可以是其他词类如形容词、副词等。

它的作用是避免重复使用同一个名词或短语。

例如:太史公记录了历史的经过,以及他所知道的许多历史事件。

(指代代词)总结起来,文言文中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反身代词、不定代词和指代代词等几种。

文言文代词及翻译

文言文代词及翻译

一、人称代词1. 我、吾:表示说话人自己。

例:吾闻孔丘善礼,故往见之。

(《论语·述而》)翻译:我听说孔子懂得礼仪,所以去拜访他。

2. 你、尔、汝:表示对话中的对方。

例:尔何不归?(《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翻译:你为什么不回去?3. 他、彼:表示第三人称。

例:彼竭我盈,故克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翻译:他们兵力枯竭,我们兵力充足,所以打败了他们。

4. 吾、我:古代汉语中,吾与我在古代可以互换使用。

例:吾闻之,有善为师者,五日可成。

(《庄子·逍遥游》)翻译:我听说,有善于当师傅的人,五天就能成功。

二、指示代词1. 此、兹:表示近处。

例:此五霸者,天下之雄也。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翻译:这五位霸主,是天下的雄豪。

2. 那里、彼处:表示远处。

例:彼处有奇花异草,吾欲往观之。

(《庄子·逍遥游》)翻译:那里有奇花异草,我想去观赏。

3. 那个、彼:表示特指。

例:彼童子之才,何足以论!(《史记·孔子世家》)翻译:那个小孩的才华,怎么足以评论!4. 此、斯:表示近处。

例:此吾所以异于彼也。

(《庄子·逍遥游》)翻译:这就是我和他们不同的地方。

三、疑问代词1. 何: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

例:何谓仁义?(《孟子·梁惠王上》)翻译:什么是仁义?2. 哪里、何处: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例:吾问曰:“何处得此奇遇?”(《庄子·逍遥游》)翻译:我问:“在哪里得到这个奇遇?”3. 哪个、何:表示特指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

例:何者为之?(《庄子·逍遥游》)翻译:哪个是它?四、物主代词1. 我的、吾之:表示所属关系。

例:吾之马,何能胜彼?(《庄子·逍遥游》)翻译:我的马,怎么能胜过它?2. 你的、尔之:表示所属关系。

例:尔之马,何能胜吾?(《庄子·逍遥游》)翻译:你的马,怎么能胜过我?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文言文中常见的代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现代汉语、文言文代词汇总

现代汉语、文言文代词汇总

现代汉语各类代词汇总: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
第二人称代词:你、您、你们
第三人称代词:她、他、他们、她们
2、疑问代词:谁、什么、哪、怎么、怎么样、多少、、、
3、指示代词:这、这里、这样、这么、这些
那、那么、那里、此、如此。

文言文各类代词汇总:
(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 吾、我、余、予、朕、孤、寡人、仆、妾、愚、臣、自、己、其等;
第二人称: 女(汝)、尔(而)、若、乃、子、君、卿、公、足下等;
第三人称: 之、其、彼、伊、焉等;
复数形式: (人称后加)侪、属、曹、辈、伦等。

(二)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 此、斯、是、兹、之、然等;
远指代词: 彼、夫、其等;
无定代词: 虚指(肯定性): 某、或
实指(否定性): 莫、无、靡
(三)疑问代词:
谁、孰、何、曷、胡、奚、焉、安、恶等。

文言文中的代词用法分类详解

文言文中的代词用法分类详解

⽂⾔⽂中的代词⽤法分类详解1.⼈称代词第⼀⼈称:吾、我、余、予说明:第⼀⼈称各个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我”;表⽰复数时,译为“我们”;在句中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我的”“我们的”。

是单数还是复数,须根据上下⽂的⽂意来判断。

第⼆⼈称:汝(先秦古籍中也作“⼥”,⾳rú)、尔(ěr)、若、乃、⽽说明:第⼆⼈称各个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你”,表⽰复数时译为“你们”;⽤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你的”、“你们的”。

诲汝知之乎?(《论语⼗则》)汝⼼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盍各⾔尔志?(《⼦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尔其勿忘乃⽗之志。

(《伶官传序》)家祭⽆忘告乃翁。

(《⽰⼉》)⽽翁归,⾃与汝复算⽿。

(《促织》)妪每谓余⽈:“某所,⽽母⽴于兹。

”(《项脊轩志》)第三⼈称:之、其、彼、渠、厥说明:第三⼈称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他(她、它)”;表⽰复数时,译为“他们(她们、它们)”;⽤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有复⾔令长安君为质者,⽼妇必唾其⾯。

(《触龙说赵太后》)虽与府吏要,渠会永⽆缘。

(《孔雀东南飞》)思厥先祖⽗,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之地。

(《六国论》)注意:古汉语⼈称代词单复数的形式相同。

有时“侪(chái)、辈、属、等、曹”附在⼈称代词后边表⽰⼀(同)类⼈,但它们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们”,含有“等等、⼀批”的意思。

倘复请之,吾辈⽆⽣理矣。

(《狱中杂记》)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单于视左右⽽惊,谢汉使⽈:“武等实在。

”(《苏武传》)尔曹⾝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指⽰代词①近指代词:此、是、斯、兹、之、尔、若、然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这个、这样、这种”。

此则岳阳楼之⼤观也。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代词(18个)用法与举例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代词(18个)用法与举例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代词(18个)用法与举例部编初中语文文言代词用法与举例
本文将介绍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代词及其用法,并提供相应的举例。

文言代词是指在文言文中用来代替名词的一类词语,常常用于句子中引用、指示、强调等语境。

1. 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是用来代替人称的词语,可分为一、二、三三个人称代词。

- 第一人称代词:吾、予、余、吾等
- 例如:吾等众人皆为此事忧虑不已。

- 第二人称代词:尔、汝、卿等
- 例如:尔欲何为?
2. 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是用来指示某个人、事物或概念的词语。

- 此、彼、斯等
- 例如:此山是我城市的标志。

- 是、此、待等
- 例如:是→这、此→这个、待→要、等→的人/事物
3. 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是用来提问的词语,用于寻求特定信息或事物的识别。

- 何、谁、何不、何者等
- 例如:何不掉头回去?
- 哪、几、何等等
- 例如:哪国人?
4. 性别代词
性别代词是用来指代性别的词语。

- 夫、妇、妾等
- 例如:妾身认为应该开放妇女的就业权利。

5. 代词的变化
代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会有一定的变化。

- 如何、恐、尚等
- 例如: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 所、之、其、於等
- 例如:这是所学的知识。

以上为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文言代词及其用法与举例。

对于学习文言文的同学,熟悉这些代词的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起到重要的作用。

高中语文常见虚词文言文句子成分:代词

高中语文常见虚词文言文句子成分:代词

高中语文常见虚词文言文句子成分:代词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上枢密韩太尉书》)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其一犬坐于前(《狼》)?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

(《唐雎不辱使命》)(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

(《送东阳马生序》)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屠惧,投以骨(《狼》)?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文言文中代词大全

文言文中代词大全

文言文中代词大全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文言文中常见的代词清单,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代词。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文言文代词:
1. 人称代词:
- 吾、予、余:表示第一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

- 卿、尔、汝: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

- 彼、其、之:表示第三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

2. 指示代词:
- 此、彼:表示近指和远指,分别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此”和“那/彼”。

- 是、非:表示对上文中提到的事物的指代,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这些”和“那个/那些”。

3. 疑问代词:
- 谁、何、安: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谁”、“什么”和“哪个/哪些”。

4. 关系代词:
- 所:引导关系从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 其: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的”。

5. 不定代词:
- 若、或、某、凡:表示泛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个/某些”和“凡是”。

6. 反身代词:
- 己、自:表示动作的施事和受事是同一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自己”。

7. 指定代词:
- 某、夫、则:表示特定的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个/某些”。

请注意:
- 以上代词仅为文言文中常见的代词,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存在更多的变体或特殊用法。

- 本文提供的翻译相对应,实际运用时需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处理。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帮助到您,如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辅助,请随时告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代词
【概念点】文言代词
【定义】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能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代词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要成分,故现代语法书划入实词类。

但是,它和开放性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相比,是一个封闭性词类,数量很少,可以枚举,而且词义较虚灵。

所以,讲文言虚词的著作,都把它列入虚词中讲述。

【类型】
1.人称代词
2.指示代词
3.疑问代词
【概念点】人称代词
【类型】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另外还有“朕、卬(áng)、台(yí)”、。

它们都是相当于“我”或“我的”,有时也可表示“我们”或“我们的”。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类型】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代词,是称呼听话者的代词。

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六个。

“汝”、“女”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它们的意思相当于“你”、“你们”。

【类型】3.第三人称:又叫做他称代词。

常用的有“之、其、彼、厥”,它们相当于现在的“他(她)”、“他们”。

【概念点】指示代词
【定义】是用来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

【类型】1.近指代词:常用的有“此”、“是”、“斯”、“之”、“兹”、“然”、“时”等。

译成“这”、“这个”、“这里”、“这样”。

【实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然:这样)
【类型】2.远指代词:最常用的有“夫”、“彼”、“其”,另外还有“匪”、“厥”。

译成“那”、“那个”。

【实例】彼童子之师。

(彼:那些)
【类型】3.旁指代词:就是指代其他的人或事物的代词。

常用的有“他”、“它”、“异”等,相当于“别的”、“另外的”、“其他的”。

【实例】王顾左右而言他。

(他:其他的)
【类型】4.虚指代词:是指不必说出、不愿说出或不能说出的人或事物的代词。

多用“某”、“或”、“有”等字。

【实例】或师焉,或不焉。

(或:有的人)
【类型】5.无指代词:是表示否定的指示代词。

指代人,表示“没有谁”;指代事物,表示“没有……事物(地方)”等。

常用的有“莫”、“无(毋)”、“靡”、“末”等。

【实例】寂寥而莫我知也。

(莫:没有谁,指代人)
【概念点】疑问代词
【定义】是用来提出问题的代词。

【类型】1.指人:如“谁”、“孰”。

“孰”经常用于选择问句,表示比较和选择,而“谁”则很少有这种功能。

【实例】
(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2)吾与徐公孰美?
【类型】2.指事物:如“何”、“曷”、“奚”、“胡”,可译为“什么”、“怎么”。

【实例】而又何羡乎!(何:什么)(《赤壁赋》)
【类型】3.指处所:“恶wū”、“焉”、“安”,可译为“哪里”。

【实例】沛公安在?(安:哪里)
【概念点】文言代词的特性
【类型】1.文言文人称代词无单复数的不同表示法,翻译时必须根据上下文仔细推敲以确定译为单数或复数。

文言人称代词作复数时,有时加上“辈”、“等”、“侪”、“属”、”曹“、”徒“、”伦“等字。

【实例】
(1)十年春,齐师伐我.。

(《左传·庄公十年》)
[译文:十年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

]
例(1)中的“我”代表鲁国,故应译为“我们”或“我国”。

(2)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史记·平原君列传》)
[译文:您这些人平庸无能,是大家所说的靠别人办事的人啊。

]
【辨析】表复数的这些字和“们”不同,还在于它们都是一些能独立使用的名词。

“们”这种复数形式,最初出现在宋代的古白话著作中,或写作“每”。

(1)晋郑同侪.。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译文:晋国和郑国是同辈。

]
【类型】2.文言文指示代词,也没有明确的单复数之分,常用单数形式表示复数内涵。

【类型】3.文言文人称代词中的他称代词具有不成熟性。

【重要特征】(1)“彼”、“其”、“之”三个字都有局限性,“其”一般只作定语,“之”只作宾语,“彼”才能作主语。

【实例】
(1)彼.竭我盈,故克之。

(《左传·庄公十年》)
[译文:他们士气衰竭,我们士气充沛,所以战胜了他们。

]
(2)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传·庄公十年》)
[译文:我看见他们的车轮印迹错乱了,望见他们的战旗倒下了,所以追赶他们。

]
【重要特征】(2)“彼”、“其”、“之”三字指人与指物往往相通,无严格界限,要依据上下文才能判定他们是指示代词还是人称代词。

【实例】
(1)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那是
..一个时候,这是一个时候。

(指示代词)]
(2)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他是
..一个大丈夫,我也是一个大丈夫。

(人称代词)]
【重要特征】(3)“其”、“之”作为人称代词具有不稳定性,可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实例】
(1)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译文:每天都跟我.的朋友们爬高山,钻密林,走尽曲折的溪流。

]
(2)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您将哀怜并救活我.吗?]
【重要特征】(4)“他”在古代汉语中主要作旁指代词,不可误用为人称代词。

“他”字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大概起源于汉末六朝时期。

【实例】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译文:别处山上坚硬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美玉。

]
【重要特征】(5)文言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也具有不稳定性。

“若”字,有时表示二人称,有时也可表示三人称。

【实例】
(1)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

(《论衡·实知》)
[译文:孔子生下来,不知道他父亲是谁,他.母亲隐瞒了。

]
【类型】4. 文言文中的虚指代词“或”与无指代词“莫”,是文言文特有的指示代词。

【重要特征】(1)虚指代词“或”,又称“泛指代词”、“无定代词”,它经常用作主语,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作状语时,则指时间。

应译为“有的”,不可译为连词“或者”。

【实例】
(1)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陶潜《归去来辞》)
[译文:有时驾着篷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

]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姚鼐《登泰山记》)
[译文: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得到阳光照耀,有的没有。

]
【重要特征】(2)无指代词“莫”,充当主语,可以代人,也可以代事物。

代人时译为“没有什么人”、“没有谁”;代事物时译为“没有什么”、“没有什么东西”。

“莫”后来逐渐虚化为否定副词,在句中不再充当主语而充当状语。

【重要特征】(3)“靡”、“无”在文言文中充当主语时,也往往作无指代词,相当于“莫”,不可误译为动词“没有”。

【实例】
(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荡》)
[译文:做事,没有谁没个好的开头,但很少人能够有个好的结尾。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